一、中风表虚证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
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太阳中风表虚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机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外邪侵袭,导致人体阳气受损,阴寒内盛。
针对这种病机,中医学中有一方名为桂枝汤的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甘草和生姜组成的,它们在方剂中的配伍关系被称为君臣佐使药。
其中,桂枝作为君药,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提升阳气;而芍药和甘草则充当臣药,起到调和君药的作用,增强方剂的功效;生姜则是佐药,其辛温的性质可以帮助君药和臣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根据中医药理论,桂枝汤方剂中的药物具有以下功能作用。
首先,桂枝能够温通经络,扶正固表,驱散寒邪,恢复阳气的运行。
其次,芍药和甘草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缓解身体的疼痛和不适感。
最后,生姜则能够温中散寒,促进消化功能,增强人体的阳气。
桂枝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其主治病症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体酸痛、肢体沉重、无汗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中风表虚证属于八纲辩证的表证,即属于外邪侵袭的表现。
而桂枝汤方剂的药性归经主要归属于少阳经和阳明经,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此外,桂枝汤方剂也可以根据六经辩证医理进行应用。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六经是人体的六个主要脏腑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相应的病理特点。
桂枝汤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组合,以达到调和六经的作用,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
君药起到主导作用,臣药和佐药则协助君药发挥作用,使方剂功效更加全面和有效。
君臣佐使的合理配伍,能够增强方剂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桂枝汤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对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具有重要作用。
其药物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关系,以及药性归经和药味的特点,决定了方剂的功效和适应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桂枝汤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培训之太阳病篇 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专业荟萃]
专业知识
17
(二)桂枝汤禁例 16条:伤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 17条: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 19条:内热壅盛者禁用桂枝汤。
专业知识
18
临床应用
1.感冒、流感; 2.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 3.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 4.过敏性鼻炎;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自汗、低热等);
6.雷诺氏病、冻疮等。
【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厚朴二两 ——下气消痰。 杏仁五十枚 ——宣肺降逆。
专业知识
25
【原文】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
子汤主之。(43) 【提要】
太阳病下后气逆微喘的证治。 【释义】
太阳病 ——表证(当从汗解)
下之微喘 ——邪气迫肺,肺气上逆。 表未解故也 ——正气未伤,表证仍在。
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专业知识
26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 发作(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苔白脉缓者); 小儿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证见表虚兼有咳喘者)。
本证的辨证关键: 1、以风寒表虚证兼咳、喘者为宜,必见汗出恶风。 2、苔见薄白,脉见浮缓,以内无热象为宜。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专业知识
1
概说
太阳病是外邪侵犯人体之表,出现以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为主症的疾病 (也称表证)
专业知识
2
分类
一、太阳病本证 1.太阳中风证
主症: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自汗出,脉 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太阳伤寒证
主症:发热恶寒,头痛,身体骨节疼痛,无 汗而喘,脉浮紧。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太阳病辨证论治练习题
伤寒论第一单元太阳病辨证论治一、A11、太阳中风表虚证,其发热的特点是A、潮热B、翕翕发热C、燥热D、身大热E、蒸蒸发热2、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中,治疗“阳浮而阴弱”的主要药物是A、生姜、大枣B、桂枝、生姜C、桂枝、芍药D、芍药、大枣E、芍药、甘草3、太阳伤寒的治法是A、解肌祛风,宣肺平喘B、温阳散寒,温肺化饮C、调和营卫,疏风散寒D、发汗解表,宣肺平喘E、发汗解表,固护卫阳4、下列不属于麻黄汤证病机的是A、风寒束表B、卫阳被遏C、内有郁热D、营阴郁滞E、肺气失宣5、发热恶风,头身疼痛,无汗而喘,宜选用的方剂是A、小青龙汤B、大青龙汤C、麻黄汤D、麻杏甘石汤E、桂枝加葛根汤6、大青龙汤的主治病证是A、表实兼里寒证B、表实兼下利证C、表实兼内饮证D、表实兼里热证E、表实证7、大青龙汤证的禁忌证为A、表虚兼里寒证B、表虚兼下利证C、表虚兼内饮证D、表虚兼里热证E、表里俱虚证8、大青龙汤中重用麻黄意在A、解表散寒,温肺化饮B、解表化饮,降气平喘C、宣肺降气,祛痰平喘D、温肺化饮,降气定喘E、外散风寒,开郁解表9、外有表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欬,宜选用的方剂是A、麻黄汤B、小青龙汤C、桂枝加葛根汤D、麻杏甘石汤E、大青龙汤10、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象特点是A、脉浮数B、脉浮紧C、脉浮滑D、脉浮缓E、以上都不是11、下列不属于小青龙汤证或然证的是A、口渴B、少腹胀满C、下利D、小便不利E、汗出12、小青龙汤的主治证候是A、表实兼里寒B、表实兼下利C、表虚兼内饮D、表寒兼水饮E、表寒兼里热13、水逆证的主要症状是A、脉浮或浮数,微热,消渴B、消渴或烦渴,干呕C、渴欲饮水,水入则吐D、小便不利,上气冲心E、心下痞,少腹满14、患者太阳病发汗后,表现为脉浮,微热,口渴多饮,小便不利,宜选用的方剂是A、麻杏甘石汤B、桂枝汤C、五苓散D、葛根黄芩黄连汤E、小建中汤15、桃核承气汤治疗A、太阳蓄血瘀重热轻证B、太阳蓄血热重瘀轻证C、太阳伤寒兼里热证D、太阳邪热兼表证E、以上都不是16、治疗“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宜用的方剂是A、复元活血汤B、少腹逐瘀汤C、血府逐瘀汤D、桃核承气汤E、小建中汤17、《伤寒论》中麻杏甘石汤用于治疗A、里热夹表证B、痰热壅肺证C、邪热壅肺证D、肝火犯肺证E、以上都不是18、治疗“协热下利”的方剂是A、大承气汤B、大黄牡丹汤C、小建中汤D、小承气汤E、葛根黄芩黄连汤19、患者感冒两天,仍发热恶寒,突然出现心中悸动不安,心神烦乱,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桂枝去芍药汤B、小建中汤C、桂枝加桂汤D、桂枝甘草汤E、炙甘草汤20、小建中汤证心悸而烦的病因为A、里气亏虚B、气血双亏C、心脾不足D、里虚邪扰E、以上都是21、功用为通阳化气,利水解表的方剂是A、小青龙汤B、五苓散C、大青龙汤D、小建中汤E、猪苓汤22、小陷胸汤证的治法是A、泻热,逐水,破结B、清热,涤痰,开结C、清热涤痰,宣肺平喘D、温下,化痰,破结E、逐水,降逆,化痰23、小结胸病的病机为A、瘀血内停B、肝气犯胃C、痰热互结D、痰饮内停E、以上都不是24、炙甘草汤治疗A、心阳虚证B、心阴虚证C、心血虚证D、心气虚证E、心阴阳两虚证25、患者心下痞满,按之疼痛,脉浮滑,治宜选用A、大陷胸汤B、小陷胸汤C、半夏泻心汤D、炙甘草汤E、旋覆代赭汤26、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治宜选用A、大陷胸汤B、小陷胸汤C、半夏泻心汤D、炙甘草汤E、旋覆代赭汤27、下列不属于表里双解之剂的是A、葛根黄芩黄连汤B、小青龙汤C、大青龙汤D、五苓散E、半夏泻心汤28、旋覆代赭汤主治A、邪热内陷,痰热互结证B、肝气犯胃,胃虚痰阻证C、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D、寒热错杂,中焦气机痞塞证E、以上都不是二、B1、A.清热止利,兼以解表B.调补气血,安内攘外C.清宣肺热,降逆平喘D.通阳化气,利水解表E.泄热化瘀,疏络开结<1> 、桃核承气汤证的治法为A B C D E<2>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治法为A B C D E2、A.清热止利,兼以解表B.调补气血,安内攘外C.宣肺清热,降逆平喘D.通阳化气,利水解表E.泄热化瘀,疏络开结<1> 、小建中汤治法为A B C D E<2> 、麻杏甘石汤的治法为A B C D E3、A.小柴胡汤B.小陷胸汤C.大陷胸汤D.半夏泻心汤E.旋覆代赭汤<1> 、伤寒误泻下,出现心下满而鞕痛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 B C D E<2> 、伤寒误泻下,症见但满而不痛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 B C D E4、A.阿胶、干姜B.黄连、黄柏C.麻仁、麦门冬D.半夏、生姜E.黄连、黄芩<1> 、炙甘草汤的药物组成包括A B C D E<2> 、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包括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zyy201002002.aspx
语——整理者注)——秦艽10 g、炒白芍10 g、炙甘
草10 g。整理者遵姚老此方法用于临床,屡用屡效。
(收稿日期:2010-01-20责任编辑:蒋力生)
r……………………………………一飞! ;
新专栏征稿
{
{
i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 ●理论研究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讨论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火理论研究、体;
浮于表与寒邪相争则热势复高;同时,也就造成患者
一时自汗出,一时又欲汗出而不得汗出,即所谓自汗 出而不彻的症象;毛窍开合不利,鼻亦难独任呼吸,
壅塞不通而或鼻鸣;肌肉受邪,影响脾胃升降失常而
干呕。邪正相争于表,卫阳较强,故脉浮;营阴偏弱, 稍按又觉驰缓无力,故脉又现缓弱之象;邪犯通体之 卫气,营血因之阻滞,故而身体四肢及腰疫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证与太阳伤寒表证在 病因病机方面主要有三点明显区别:第一.本证的病 因是挟有寒邪的风邪,与伤寒表证的病因是挟有风 邪的寒邪相较,主因有偏风与偏寒的不同;第二.导 致本证的风邪,其性主动,主疏泄,所以即使是挟寒 的风邪,也没有寒邪凝闭压抑卫气的作用强,故本证 与太阳伤寒表证无汗不同,时而能自汗;第三.正因 为本证无寒闭卫气较甚的机理,故卫气奋起与邪争 之力亦不强,卫气盛实的程度亦较表寒证稍逊,加之 本证尚具营弱之机,则相对表寒的麻黄汤证而言,常 被伤寒注家称为表虚证,然就其实质而言,本证乃属 以寒风之邪偏盛为主,卫营不足为次的偏实证候。
【病案举例】
胡某某,女,32岁,1983年6月2日初诊。(伍 炳彩经治) 患者发热5天,体温波动在38~38.5℃之间, 伴头痛,身体疼痛,口不渴,用西药治疗发热不退,乃 请我出诊。就诊时患者发热有汗,问其恶风否?矢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词解】[1] 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
脉象轻按明显,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阳浮而阴弱,指脉象浮缓。
同时在此又指病机,阳浮提示卫阳浮盛于外,阴弱提示营阴不能内守,阳浮而阴弱,说明了桂枝汤证卫强营弱之病机。
[2] 啬啬恶寒:啬,音瑟(sè)。
寒冷畏缩之感。
啬啬恶寒,形容恶寒较重。
[3] 淅淅恶风:淅,音析(xī)。
冷水洒身之感。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较重。
[4] 翕翕发热:翕,音夕(xī)。
温暖和煦之感,翕翕发热,形容发热如羽毛覆盖之状。
[5] 鼻鸣:即鼻塞。
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鸣响,故曰鼻鸣。
【提要】太阳中风病机及证治。
【分析】言太阳中风,必参第1、2条所述内容。
阳浮而阴弱,既言脉来浮缓之形状,更寓卫强营弱之病机。
《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今卫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脉浮而发热如鸟羽加身。
营弱是说营阴不能内守,阴泄于外,故脉缓而自汗绵绵不止。
啬然恶寒,淅然恶风,此卫气失于温煦之职是也。
鼻为肺窍,肺合皮毛,今风寒犯表,肺气不宣,则鼻道塞而不畅,气息粗而鸣响。
肺胃相应,气降为顺,今肺气不宣则胃气应之而逆,故而干呕。
就太阳中风证而论,肺胃气逆之鼻鸣干呕,虽多见于临床,然非本证必具之症。
本条恶风与恶寒并举,说明二者虽有轻重之别,然临床上难以完全区分。
恶风者每兼恶寒,恶寒者多伴恶风,风寒相兼,互见为常。
故不可以“中风者恶风、伤寒者恶寒”而论。
【选注】程郊倩: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并不着浮字可见。
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唯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
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
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
得其同与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可不爽。
(《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吕搽村: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
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太阳病总结
太阳病脉证并治总结太阳病分类: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方药比较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桂枝汤头痛,脉浮缓卫强营弱营卫不和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解肌祛风,温通卫阳芍药:敛阴和营生姜:止呕大枣:补止中,益阴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滋营阴桂枝加葛根汤项背拘急不舒,转动不灵经输不利经脉失养升津舒筋桂枝汤加葛根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升阳发表,解肌;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生津起阴气,缓解经(二)伤寒表实证: 方药比较(三)蓄血证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桃核承气汤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尤甚,舌红或有瘀斑,脉沉涩血热互结于下焦泻下淤热桃仁:活血化瘀桂枝:温通经脉,辛散血结大黄:清泻热邪,祛瘀生新芒硝:软坚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抵当汤少腹硬满,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淤热互结下焦破血除瘀泻热除实大黄:泻热逐瘀,推陈致新桃仁:活血化瘀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降逆止呕,燥湿祛痰炙甘草:调和诸药水蛭、虻虫:破瘀积恶血抵当丸少腹满,或有发热,舌紫黯,脉沉涩或沉结淤热内结,病势较缓泻热逐瘀峻药缓图在抵当丸的基础上减少水蛭,虻虫的用量,加重桃仁:逐瘀泻热和缓(四)蓄水证方药比较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五苓散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甚则引入即吐,苔白滑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表证未除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健脾利湿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茯苓甘草汤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可闻及水声,口不渴,脉弦而苔白滑胃阳不足水停中焦温胃阳散水饮茯苓:淡渗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生姜:温散胃中水饮炙甘草:和中补虚第三节、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证候分类)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证候分类热证方药比较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栀子豉汤心烦不得眠,心中懊弄,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热瘀胸膈清宣郁热栀子:清透郁热,解郁除烦香豉:解表宣热,和降胃气于中(病人旧为溏者,,不可与服之)栀子甘草豉汤短气中气不足益气和中栀子,香豉,甘草栀子生姜豉汤呕吐热扰于胃降逆止呕栀子,香豉,生姜栀子厚朴汤心烦,腹满,卧起不安邪热留扰胸膈,宽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栀子:清热除烦厚朴:行气除满虚证中的心阳虚方药比较虚证中的阳虚兼水气方药比较虚证中的脾虚证方药比较虚证中的肾阳虚证方药比较虚证中的阴阳两虚证方药比较结胸证方药比较痞证方药比较上寒下热证脏结,结胸,痞证的区别。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酪、 臭恶等物。 ……………………………… (1 ) 2
4 .太 阳病 , 痛发 热 , 出恶 风 , 枝汤 主之 。 头 汗 桂
… … … … … … … … … … … … … … … … …
2 . 阳病 , 日已去 , 0太 十 脉浮细而嗜卧者 , 已解 外
也 … …。… …… …… …… …… ……… …… … (3 ) 7
.
思。风性善行数变 , 从外侵犯人身时 , 如矢石 中人 , 所以论名为中风 , 其实 即后世所谓 “ 伤风” 的一种 , 与《 金匮》 所载的“ 中风” 属于卒 中经络脏腑及“ 中 类 风” 的属 于肝 风 内动者不 同。
欲者 汤…… 救,。… (雾 邪宜 ……9 风枝……6 桂 )
1. 阳病 , 3太 下之 后 , 气 上 冲者 , 其 可与 桂 枝 汤 ,
方用前法 ; 若不上冲者 , 不可与之。………… (1 ) 5 1. 4 桂枝本为解肌 , 若其人脉浮紧, 发热 , 汗不 出
者 , 可与 也 。当须识 此 , 令误 也 。 …… … (7 不 勿 1) 1. 酒 客病 , 可与桂 枝汤 , 5若 不 得汤 则呕 , 以酒 客
本证属《 伤寒论》 中的“ 太阳中风” 为太阳病表 , 证 中的一种病证 ; 同时, 中风” 伤寒论》 “ 为《 中以病
因命 名 的一 个病 名 。 中, 去声 , 为 “ ” 中伤 的意 读 众 ,
支・外………汗宜 6 … 未脉…以4 5 病…,弱当解 l 汤 … 解浮,・) . , ………( 昆 。 … … 者…, 太 证 … 阳 ・ 2
(9 ) 3 3
5
一
【 相关原文 】
1 .太 阳之为病 , 浮 , 项强 痛而 恶寒 。 …… 脉 头
伤寒综述三-太阳病的治疗
太阳病的治疗经证府证病位不同,经证在表,故治疗宜以解表为主。
《内经》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是指邪在肌表的治疗法则。
府证在里,蓄水宜治以化气利水,蓄血宜治以攻瘀逐血,现分别论述如下:(一)中风为太阳表虚证,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方法只须调其营卫,自可汗出病解。
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又凡是营卫不和自汗出的证候,都可用以治疗,不仅限于太阳中风一证。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方组论述:桂枝辛甘而温通卫阳,芍药苦酸而和营敛阴,这两味药相伍配合,在发表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生姜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佐芍药以和营,甘草取其调和诸药。
是知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并不是取其直接发汗的作用,而是在于调和营卫,营卫和则汗自出,肌腠之邪亦随之而解。
咨服药后的几点注意:1.桂枝汤本身不是发汗剂,但邪在肌表者须从汗出而解,故在药后片刻最好吃些热的稀粥以助药力,并宜温覆,使易于酿汗。
2.注意微汗而不宜汗出太多,中风证本自汗出,如汗出太多,邪反不易尽去,且有亡阳之变。
3.汗后,证状已全部消除,则不必尽剂,如病犹不解,可连续服。
4.药证相符而服汤后反烦不解,是因经热太甚,可先针刺风池、风府二穴,泻其经热,然后再服桂枝汤。
桂枝汤治禁:原则上讲,凡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都属于桂枝汤的禁例,今所提出的是指疑似之证,可与不可之间的禁例:01.表实无汗者禁用,因桂枝汤只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而不能开表发汗,故太阳中风证投之有效。
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太阳伤寒证,便非其所宜。
如以治表虚之药而治表实之证,即犯实实之戒。
见不2.凡内有湿热,特别是平素嗜酒的人,应该禁用或加减使用,因桂枝汤中药味辛甘为多,湿热内蕴者,服后容易引起呕吐,所谓“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即是此意。
3.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所以里阳素盛或里已化热,即有中风见证,亦当禁用。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一)太阳病1、太阳经证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风寒,头颈强痛,脉浮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
(1)、太阳中风证(表虚证)临床变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
辨证依据:以恶风、汗出、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2)、太阳伤寒证(表实证)临床变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舌苔薄白。
辨证依据: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方药:麻黄汤2、太阳腑证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蓄水证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依据: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并见。
治法:行气利水方药:五苓散(2)、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依据: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
治法:攻瘀逐血方药: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1)、太阳中风兼见气逆作喘:桂枝汤+厚朴、杏仁。
(2)、太阳病兼见项背强几几(拘急不舒),有汗表虚: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表实: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表虚:桂枝二越婢一汤;无汗属表实证(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饮),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疗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肋,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满胀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小建中汤;如气血亏虚,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二)、阳明病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而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燥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依据: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方药:白虎汤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出汗,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伤寒论》背诵条文(郝万山教授版本)
伤寒论》背诵条⽂(郝万⼭教授版本)1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汗出者,此为营⽓和,营⽓和者,外不谐,以卫⽓不共营⽓谐和故⽿。
以营⾏中,卫⾏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藏⽆他病,时发热⾃汗出⽽不愈者,此卫⽓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主之。
41.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九⽇,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不呕,清便欲⾃可,⼀⽇⼆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反有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汗出,⾝必痒,宜桂枝⿇黄各半汤。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证
汗出,恶 风,鼻鸣, 干呕,脉
解肌祛 风,调 和营卫。 桂枝汤 汗出,脉浮缓。
伤 寒
内守,营卫 风 失调。 寒 袭 卫阳被遏, 表 营阴郁滞,
经气不利。
头痛, 浮缓。
发热,
恶风 身痛,腰 寒, 痛,骨节 脉浮。 疼痛,恶
寒,无汗
辛 温 解 发汗解 表 表,宣
肺平喘。 麻黄汤 无汗,脉浮紧。
而喘,脉
浮紧。
风
主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不人守,营阴外泄。
证 证候
脉浮缓——卫气抗邪于外则浮,营不内守而外泄则缓
(头痛)——太阳经气不利。
副证 鼻鸣干呕——风寒外袭,肺胃不利。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灸甘草、生姜、大枣)
【辨治要点】
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
肺合皮毛,其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 利,故见鼻鸣,即鼻塞而呼吸不畅之谓。外邪 干胃,胃气上犯,则见干呕。
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既可见啬啬恶寒,又可 见淅淅恶风,提示二者虽有轻重之别,又难截 然区分。前人有中风则恶风,伤寒则恶寒之说, 实则失之牵强。
生姜
佐桂枝散 风寒以 解肌, 且和胃 止呕
荣弱卫强,相当于后人所谓的营卫不和或营卫失调, 此病机是以卫气的异常为主要矛盾,而营气失和乃卫 失外固所致。由于太阳中风证是因风邪偏胜,营卫失 和所致,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故曰“欲救邪风者, 宜桂枝汤。”
中风、伤寒、温病证治鉴别表
分
Hale Waihona Puke 病机类主证
治 则 方药
鉴别要点
中
卫阳浮盛以
风
抗邪,卫外 不固,营不
风寒袭表,卫阳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见发热,即所 谓“阳浮者热自发”。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微恶寒为陈修园的解释:
“若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为阳 虚已极,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恐 桂、姜之力微,必助之附子而后可。”
[讨论]: 1 本方实际就是桂枝甘草汤加生姜大枣。“脉促胸 满”从临床看,可见于心率不齐(如病毒性心肌炎) 可考虑用本方。本方除具温通心阳的作用外,尚有 内和脾胃,外和营卫,无论有无表证,皆可用。
总结:桂枝汤的灵活运用 【95】纯粹太阳中风。 【24】太阳中风,邪气较重,可针药并用。 【42】表证兼轻度里虚,宜。 【44】表证兼里实,先解表,宜。 【45】、 【57】 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 表证仍在。 【15】表证下后,气上冲者。
(二)、桂枝汤禁例 [原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 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 此。勿令误也。(16) [讨论]: 太阳伤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 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讨论]:以酒客为例,提示里蕴湿热者, 禁用桂枝汤。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也。(19) [讨论]:里热蕴盛者,禁用桂枝汤。
区别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 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厚朴杏子 新感引发新喘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 厚朴杏子 新感引发宿喘
3、桂枝加附子汤证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 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提要]: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的证状和治法。
病机:风寒束表,卫强营弱,经气不利 治法:解肌祛风,生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不须啜粥
葛根的作用: 1.升散发表,解肌祛风,助桂枝汤以解表; 2.舒筋通络,解经脉气血之凝滞; 3.起阴气上达,以缓解经脉之拘挛。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提要]:有喘家宿疾,因感受太阳中风新病而发作的 证治。 [讨论]: 中风表虚——如恶寒,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缓 主证: 喘——外感引动喘息宿疾,肺寒气逆作喘 病机:太阳表虚兼肺气不利 治则:解肌祛风,降气平喘 方药: 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厚朴---化湿导滞,降气平喘 杏仁---止咳定喘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 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 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 主之。(12)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13)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因,证,脉,治。 [词解]:阳浮而阴弱:一指病机,卫阳浮 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不能内守,故称 阴弱。一指脉象,即轻按则浮,重按则弱。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原文]: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 之。(22) [提要]: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心阳亏虚) 的证治。 [词解]: 微寒:脉微恶寒。
表虚证 (恶寒、发热等) 主 胸闷---胸阳虚 证 脉微---阳虚 恶寒---阳虚较甚 病机:表邪未尽,胸阳受损严重 治法:解肌祛风,温通胸阳 方药:阳虚甚,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芍药为阴柔之品,不宜于胸阳不足之胸满。 若阳虚甚,宜于方中再加附子以温经复阳。
(三)、桂枝汤证的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词解]: 项背强几几:项背部拘紧不舒,转动仰俯不利 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的调护法。 [讨论]: 项背强几几――太阳经脉经气不利 证: 反汗出恶风―-外邪袭表,卫虚不固。
阐释一个问题
“病汗”与“药汗”:桂枝汤证本有“自汗 出”,而用桂枝汤治疗要“发汗”。何解? 答:桂枝汤本身的“自汗出”是病汗,乃风邪 袭表,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易使卫阳失于 固密,营阴不能内守而外越为汗。 桂枝汤发汗的汗是药汗,桂枝、生姜疏风 解肌,芍药、大枣敛阴和营,甘草和诸药, 共奏疏风解肌,调和营卫之功。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 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 [讨论]: 营气和----病不在营 病常自汗出 营卫失调 外不谐----病在卫,不与营气和故 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是由于卫气失于捍卫功能, 不能为营气尽其屏障职守,汗孔疏松,所以汗常 自出。 治疗方法:桂枝汤复发其汗――因其发汗而更发之, 以驱卫表之邪。汗出则邪祛而卫复与营和而病愈。
[原文]*: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 [讨论]: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发热汗出 不是里热或阴伤所致,而是卫气不和,营卫失调。 营卫不和的原因,一是外感风邪,卫气受病。营 卫不相协调。二是内在因素,不因风邪所伤而营 卫自病,可能是由于体质禀气之偏差,阴阳不平 衡而引起营卫不和协。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 司开阖,是以脏无他病,而时时发热自汗者,其 职不在营而在卫,故本条独以“卫气不和”者, 明确职责之所在。 治法:先其时发汗则愈。给药时间应当在发热、汗 出的休止时,疗效最好。
煎服法: 1、浓煎一次,分3次温服。 2、一服汗出病解,停后服,不必尽剂。 3、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 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 4、若不汗出者,可服至二、三剂。
调护法: 1、药后喝热稀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 2、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 3、微汗,以全身湿润,汗出极微为度,切 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 4、病情较重者,昼夜服药,故当24小时留 心观察,汗出停药。 5、药后忌口,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 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损伤胃 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他变化。
[讨论]: 病因:邪风(风寒之邪) 头痛---风寒束表,太阳经气不利; 发热---卫阳抗邪,邪正相争。 主证:汗出---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 恶风、恶寒---温煦失司 鼻鸣干呕---外邪影响肺胃,肺气不利
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脉浮缓(浮弱)---卫阳浮盛,营阴不足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辛温,解肌祛风 芍药---酸寒,敛阴和营 开中有合,散中有收 生姜---辛散,和胃散寒 ————助桂枝解表 大枣---甘平,益胃和中 调和脾胃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
甘(炙甘草、大枣)辛(生姜、桂枝)化阳。温阳 甘(炙甘草、大枣)酸(芍药)化阴。益阴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为仲景群方 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 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 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 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 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 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 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证即是,不必 悉具,唯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提要]: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心阳亏虚) 的证治。 [词解]:脉促:为脉势急促有力。 脉促---表邪内陷胸中,胸中阳气抗邪,(正 邪相争于胸中)。 胸闷---邪陷胸中,胸中阳气不足。 治法:解肌祛风,温复胸阳。
心阳虚 桂枝去芍药汤 = 桂枝甘草汤+生姜、大枣。 临床可见于心律不齐的病人。
[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 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 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需解外则愈,宜桂 枝汤。(45) [讨论]: 1 太阳病,使用汗后,表证未除,应检查原 因,是否汗不如法?或者是药轻病重?外感 病需一汗再汗者亦不少见,切莫见表药服下 不解,即怀疑病邪入里而改用下法。 2 若误用攻下法后,脉仍浮,(示表证仍 在),虽误下而表邪未内陷,仍可用解外的 方法,宜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 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 [提要]:太阳中风,邪气较重,可针药并 用。 [讨论]: 太阳病服桂枝汤为正治,病当愈;今反见 烦而邪不解,为药轻病重使然,宜先刺风 池,风府以疏泄太阳之邪。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讨论]:太阳病,外证未解是指恶寒、发 热、头痛等表证仍在;脉浮弱提示正气不 足,故可以考虑用桂枝汤来治疗。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 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浅注]:表证当外解,里实当攻下,这是 治病之常法。即使表里证同见,在一般清 况下,也应遵守先表后里的原则,先行解 表。本条即此意。
[原文]: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 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讨论]: 伤寒发汗(麻黄汤以发汗)后已解,为何 半日许复烦(即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脉浮数呢?可能有两方面,一为余邪未尽, 复行聚合;一为汗后肌腠开泄,复感风邪。 但无论何种原因,总是在峻汗之后,故只 须用桂枝汤以解肌和营卫,而不需用麻黄 汤来峻发其汗。
[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讨论]: 1太阳病(中风证),误用下法,表证不解, 误下又影响及肺,至肺失宣发肃降而作喘。 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厚朴,杏 仁降气平喘。 2 本条与(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 子佳。”所述的病机与证候是一致的。病机 为中风表虚兼肺失宣降。证候为恶寒发热, 汗出,头痛,脉浮缓而喘。仅是病因不同而 已。(43)太阳病误下所致,(18)为新感 引动宿疾。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讨论]:
其气上冲----正气抗邪,邪未内陷----宜桂枝汤
1太阳病, 误下后
其气不上冲----正伤邪陷----不可再用桂枝汤
2 注家对“其气上冲”的看法不一,约有三种。 1)作气逆解,病人自觉有气上逆; 2)奔豚解; 3)作头痛,恶寒,发热等表证解。如丹波元简“太阳 经气上冲,为头项强痛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