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齐国军事防御体系研究_吕京庆
春秋时期的齐国周朝的挑战者
春秋时期的齐国周朝的挑战者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齐国是八个强国中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其辉煌的发展背后,齐国也经历了许多来自周朝的挑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齐国面对周朝的挑战,并展示齐国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一、政治方面的挑战在春秋时期,周朝的统治力逐渐衰退,但仍然保持着中央政权的地位。
齐国作为一个东方强国,对周朝的统治力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然而,由于齐国并没有挑战周朝的意图,双方的关系相对友好。
齐国在政治上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如何维持和平与稳定的国内局势。
齐国的国君主要通过推行改革和宽政来巩固国内的统治地位,同时通过外交手段来保持与周朝的关系。
这种政治策略使齐国得以在周朝的阴影下独立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稳定的政治状态。
二、经济方面的挑战在经济方面,齐国也面临着周朝的挑战。
周朝作为中央政权,享有各个诸侯国的贡品和赋税。
齐国作为周朝的一个重要诸侯国,每年都需要向周朝进贡一定数量的物品。
这给齐国的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齐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改善经济状况。
首先,齐国加强内务,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增加税收收入。
同时,齐国还积极推行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增长,为齐国在春秋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方面的挑战春秋时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各个国家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周朝的文化对各个诸侯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齐国则通过接纳与各国的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作为周朝的挑战者,齐国在文化方面积极发展,努力促进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和思想宗教的繁荣。
齐国的文化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如孟尝君、齐国兼爱等。
这些人的杰出作品为齐国的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回顾春秋时期的齐国,我们可以看到在周朝的阴影下,齐国虽然面临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但通过各种策略和改革,齐国成功地克服了这些困难,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繁荣。
《太公兵法》(《六韬》)简介
《太公兵法》(《六韬》)简介《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
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
姜望即姜太公吕望。
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典籍。
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1-2]该书据说是由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其中《谋》81篇,《言》71篇,《兵》85篇。
”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
”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
但从南宋开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但是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3]作品简介《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兵书。
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4]《战国策》卷22《魏策一》:“苏子引《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苏子即苏秦,这里的《周书》指的就是《太公金匮》或《太公阴谋》。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俑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丹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从考古资料看战国时期都城的对内防御功能——以临淄齐故城为例
的夯 土 台址 , 应 为宫 殿 建 筑 基 址 。 城 南 种 城 郭 布 局 上 的 转 变 正是 诸 侯 国统 治 者 重 在无形中加 长了门道 的宽 度 , 亦 小 使小城东门 、 部 有 或 为 官 府 直 辖 的 冶 铁 、铸 铜 及 “ 法 视 防范 国 内各 种 不 友 好 势 力 的 体 现 。 春 秋 北 门的 实 际 长 度 分 别 达 到 了 4 齐 0米 、6米 , 8 卿 并 化” 铸造作坊遗址 , 而大部分手工业作坊遗 中 叶 以后 , 大夫 势 力 逐 渐 强 大 , 试 图 取 而凸向路中心的墙体则具 有瓮城 的性质[ 4 1 。 址 和 居 址 则 分 布 在 大 城 内 。在 大 城 内 东 北 代公室 。他们往往利用国人以及手工业工 这 些 都 是 为 加 强 城 门 防御 实 力 而在 原有 建 部 的 河 崖 头 村 一 带 和 南 部 的 刘 家寨 等 处 , 匠等 社 会 力 打 击 公 室 。而 这 些 国 人 及 工 筑 结 构 上进 行 的有 效 调 整 。 外 还 应注 意 , 另 分 布 有 王 室 贵族 墓 地 … 。 出来 , 于郭 城 一 隅 置 匠 大 都 居 住 在 国都 ,是 国 都 居 民 的 主要 构 面 积 仅 占大 城 I / 4的小 城 ,却 拥 有 与 大 城
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宽 城 壕 , 厚 城 墙 。钻 探 表 明 , . 加 加 在
的对 内防御功能。 从已公布 的考古资料看 , 这一 时期 的秦都雍 城 、 齐故城 、 郑韩故城 、 晋都新 田 、 赵王城 、 禹王城等都在布局上普 遍存在将宫城从郭城之 中移至郭城一侧或
张 富泉 系 到整 个 都 城 对 内 防御 的成 败 。基 于 这 种
关于齐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关于齐的研究报告五年级标题:中国古代齐国的研究报告引言:中国古代的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七个强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璀璨。
本报告旨在介绍齐国的地理特征、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文化艺术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特征:齐国位于中国东部,北临黄海,东临日本海,被山地和河流环绕。
地理位置使得齐国在农业、渔业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也方便了其与邻国的交流和贸易。
二、政治制度:齐国以国君为最高统治者,采用封建制度,君主统治下设有诸侯、州、县等行政单位。
这种政治制度使得齐国的领土不断扩大,并增强了中央集权。
三、社会风貌:齐国的社会风貌简约朴实,以勤劳和勇敢为价值观。
人们注重农业生产,齐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同时,齐国还以弓箭和车弓马弩等军事武器闻名,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文化艺术:齐国的文化艺术精湛多样。
在文学方面,孟轲和孟子等著名思想家在齐国崛起,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后来的儒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齐国的山水画成为中国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笔墨技巧和细腻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五、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齐国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对后来的中国古代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国的强盛也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疆域扩张和文化繁荣,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通过对齐国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齐国的兴起和衰落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视历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第一批)
任彦君 周 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大学 中南大学 清华大学 湘潭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中山大学 兰州大学 安徽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家安全部国际合作 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 湖南商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王书华 高福顺 杨加深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长春师范学院 山东大学
乌云高娃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於梅舫 谢俊美 张瑞龙 胡其伟 蔡副全 桑 张 兵 莉 中山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 中山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 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四川外语学院 湖南商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内蒙古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朱至刚 柯 平
厦门大学 南开大学 国家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福州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尚红娟 吴敏超 郭金海 蒋 安 保 然
王宗瑜 周红江 苑 宋 爽 蓉
李东宾 傅道彬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中国文学
《左传》汇评 论语还原 《庄子》校释及篇章作者研究 《列子》研究 谶纬与汉代文学 陶渊明新探 世说新语美学研究 《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孙可之文集》校注 宋代地域文学研究 宋赋研究 文彦博集校注 金元赋史 金代石刻文献汇编 杨维祯全集校笺 全明小说寄生词曲辑纂 明代山东文学史 明代福建文学结聚与文化研究 澹轩文集校注 袁凯集编年校注 李开先曲学研究 《三国演义》诠释史研究
周朝的军事组织战争力量的整合
周朝的军事组织战争力量的整合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而辉煌的朝代,其军事组织和战争力量的整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军事组织的合理规划和战争力量的整合,周朝能够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取得辉煌的成就。
本文将从军队的组织结构、武器装备和军事思想等方面,探讨周朝通过整合自身的军事力量,提升了战争的效能。
一、军队的组织结构周朝的军队组织结构相对稳定,按照封建制度,军队的指挥权归诸侯,侯国的军队由诸侯直接控制。
而周朝本身也保留了一支常备军,由王室直接控制。
这样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统一性和指挥效率。
此外,周朝还设立了都城周城,作为中央军事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诸侯国的军事行动。
这种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使得周朝能够迅速调动全国各地的军事力量,应对外敌的挑战。
二、武器装备的改进在武器装备方面,周朝通过技术的进步和自身的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最为显著的改进是青铜武器的广泛使用。
周朝的军队大量使用青铜制成的兵器,如利刃、箭头、铠甲等。
青铜武器相对于早期的铜制武器更为坚固和锋利,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周朝还在军械制造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生产,提升了战争的效率。
这些武器的改进使得周朝的军队在战场上具备了强大的杀伤力和防护力,为战胜敌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军事思想的整合在军事思想方面,周朝吸收了先秦时期各家军事思想的精华,并加以整合。
周朝的军事思想注重以诚待人,注重团队合作,并且强调战争的政治目的。
通过合理运用各家军事思想的精华,周朝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并在实战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另外,周朝还注重培养统帅和将领的才能,通过选拔和培养人才,提高了军队的指挥水平和作战能力。
这种军事思想的整合和人才的培养,为周朝军队的整体作战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周朝通过军事组织的合理规划和战争力量的整合,成功提升了自身的战争力量。
军队的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使得周朝能够迅速调动全国各地的军事力量。
青铜武器的广泛使用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五代防御使考述
2019年1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Dec.ꎬ2019第37卷第6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37㊀No.6五代防御使考述∗任欢欢(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科学研究院ꎬ河北秦皇岛066004)[摘㊀要]防御使在唐代因军事防御而设ꎬ后经五代继续发展ꎬ防御使同节度使㊁观察使㊁团练使㊁刺史等一同成为使职系统的核心ꎮ防御使既是独立的ꎬ有自己的职权范围㊁治所㊁幕僚ꎬ又可与其他长官互相兼任ꎮ在五代时期ꎬ防御使遥领㊁兼领的出现ꎬ表现了州镇长官的虚衔化趋势ꎬ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ꎬ做出了巨大贡献ꎮ[关键词]五代ꎻ防御使ꎻ藩镇ꎻ使职[中图分类号]K24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9882(2019)06-0135-05㊀㊀防御使始设于唐代ꎬ目的为军事防御的特殊性ꎬ其与节度使等一同成为地方军政系统的核心机构ꎮ在安史之乱后ꎬ唐代藩镇体系中出现的节度使㊁节度观察留后(又称两使留后ꎬ宋称承宣使)㊁观察使㊁防御使㊁团练使㊁刺史等六个重要长官并纳入统一行政体系中来ꎮ五代藩镇体系继续发展ꎬ防御使既是独立的ꎬ有自己的职权范围㊁治所㊁幕僚ꎻ又和其他长官互相兼任ꎬ如观察使㊁刺史等ꎮ这样ꎬ防御使除一州之长的行政㊁监察权外又多了军事防御权ꎮ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ꎬ防御使的职能也发生变更与延伸ꎮ一㊁唐代防御使的设置防御使在历史上最早出现于唐圣历元年(698年)ꎬ«事物纪原»载: 武后圣历元年ꎬ以夏州领防御使ꎬ禄山犯顺ꎬ当冲诸郡皆置之ꎬ则是防御使自则天始也ꎮ [1]307«文献通考»中 防御使 条ꎬ也采用同样说法ꎬ 唐武后圣历元年ꎬ以夏州镇领防御使ꎬ防御使之名自此始ꎮ防御使最早以州级官职出现ꎬ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总领数州或藩道一级的军政长官ꎮ开元二年(714年)ꎬ 薛讷摄左羽林将军㊁陇右防御使ꎮ [2]173同年ꎬ 以益州长史领剑南道支度营田㊁松当姚巂州防御处置兵马经略使ꎮ [3]1862-1863由此看来ꎬ防御使在设立之初ꎬ可与地方长官兼任ꎬ并可兼有营田㊁度支㊁兵马等使职之责ꎬ对于统领一道或数州的政治㊁经济㊁军事都有较大的权力ꎬ与节度使的发展情形相类ꎮ天宝十四年(754年)ꎬ玄宗知晓安禄山必定谋反的意图ꎬ即召宰相共同商议ꎮ 置河南节度使ꎬ领陈留等十三郡ꎬ以卫尉卿猗氏张介然为之ꎮ以程千里为潞州长史ꎮ诸郡当贼冲者ꎬ始置防御使ꎮ [4]6937可见ꎬ各诸郡遍设防御使ꎬ与当时政治军事形势有着密切关系ꎮ州级防御使往往是刺史兼任ꎬ如 前陇右节度副使㊁陇州刺史马燧为商州刺史ꎬ充本州防御使 [2]307 以(裴)茙代(来)瑱为襄州刺史ꎬ充防御使 [2]3364等ꎮ防御使最初的主要职能是军事防御ꎬ 至德之后ꎬ中原用兵ꎬ刺史皆治军戎ꎬ遂有防御㊁团练㊁制置之名ꎮ [2]1389防御使既有军事防御职能ꎬ便可掌本州兵马ꎬ 中书舍人崔咸为陕州防御使ꎮ诏陕州旧有都防御观察使额宜停ꎬ兵马属本州防御使ꎮ [2]543防御使通过与刺史的兼任ꎬ已慢慢掌握了一州的地方军政权力ꎬ也有个别州防御使无须兼任刺史ꎬ也具有了行政权力ꎬ 汝州防御使令狐绪有善政ꎬ郡人诣阙请立德政碑颂ꎮ [2]639防御使既有一州的军政之权ꎬ即也拥有辟僚属的权力ꎬ乾元二年(759年)九月敕: 比来刺史之任ꎬ皆先奏州县官属ꎮ今后除带使次判官外ꎬ一切不得奏改ꎮ官吏到任之后ꎬ察有罪累及不称职者ꎬ任具状奏请ꎬ然今所由与替其刺史非兼节度ꎬ但有防御使者ꎬ副使判官ꎬ委于本州官中权择ꎬ亦不得别奏人ꎮ [5]1201总体而言ꎬ唐代防御使既有仅辖一州的州防御使ꎬ也有辖数州或藩道的防御使或都防御使ꎬ如 田承嗣为魏㊁博㊁德㊁沧㊁瀛五州都防御使 [4]7141ꎮ具体到 道 一级的都防御使ꎬ一般还要兼任观察使ꎮ 晋慈隰观察使崔汉衡加都防御使名 [2]366ꎻ 武俊恒冀观察都防御使 [2]3694ꎮ乾元元年(758年)ꎬ采访处置使改成观察处置使ꎮ为平定安史之乱ꎬ节度使兼领观察使ꎬ而无节度使的藩道则兼防御使ꎬ于此形成了新的军政合一的 道 ꎬ即 节镇 ꎮ后来ꎬ节镇逐渐发展成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行政ꎬ 朝廷故事ꎬ制敕不531∗[收稿日期]2019-09-2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治国理念的地方化:武臣知州与北宋边疆治理研究 (17YJC770023) [作者简介]任欢欢(1986-)ꎬ女ꎬ河北秦皇岛人ꎬ历史学博士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讲师ꎬ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ꎮ下支郡ꎬ牧守不专奏陈ꎮ [4]8925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ꎬ防御使的职能在原来的基础上ꎬ又进行了附加㊁延伸和变更ꎮ藩道防御使也存在升格成为节度使的情况ꎬ 升河中防御使为节度ꎬ领蒲㊁绛等七州 [4]7051ꎮ安史之乱后ꎬ在没有设置节度使的地方ꎬ则设置防御使ꎬ以采访使兼领ꎬ共同负责 理军事 和 理州县 事务ꎬ因为同一人兼领ꎬ所以军政大权也集中一处ꎮ二、五代防御使职责及权利的发展五代藩镇继续发展ꎬ节度使㊁防御使等依旧为藩镇中重要的军政长官ꎮ那么藩镇军政长官的选任ꎬ关系到政治集团及中央之间的利益关系ꎮ对于防御使等藩镇军政长官的人选ꎬ中央有着选任标准ꎬ 诸道都督㊁观察防御使等ꎬ或勋高翊世ꎬ或才号知人ꎬ必于途巷之贤ꎬ备察刍荛之士ꎮ [6]85且后唐明宗时将防御使的任命权收归于中央ꎬ 防御㊁团练使㊁刺史㊁行军司马㊁节度副使ꎬ自今皆自朝廷除之ꎬ诸道无得奏荐ꎮ [4]9043因防御使主要是军事使职ꎬ选任为防御使的ꎬ大多因军功而任ꎬ如翟光邺 晋天福中ꎬ历棣㊁沂二州刺史㊁西京副留守ꎮ开运初ꎬ授宣徽使ꎮ杨光远叛灭ꎬ青州平ꎬ除为防御使ꎬ朝廷以兵乱之后ꎬ人物雕弊ꎬ故命光邺理之ꎮ [6]1698朝廷选任防御使之后ꎬ也主要赋予防御使以军事职能为主ꎬ如后唐天成元年(926年)ꎬ幽州奏契丹寇边ꎬ于是后唐明宗诏ꎬ 齐州防御使安审通率师御之ꎮ [6]508后晋天福七年(942年)ꎬ军校贺行政与诸胡相结为乱ꎬ攻延州ꎬ晋高祖 遣曹州防御使何重建将兵救之ꎬ同㊁鄜援兵继至ꎬ乃得免ꎮ [4]9234而且ꎬ一般防御使还兼任军职ꎬ以更有效地统帅军队ꎮ如后梁贞明元年(915年)九月 以行营先锋步军都指挥使㊁行澶州刺史㊁检校太保王彦章为汝州防御使ꎬ依前行营先锋步军都指挥使ꎮ [6]123后唐天成二年(927年)ꎬ 金州防御使娄继英为右神武统军ꎮ [6]638除军事职能外ꎬ防御使亦有该地的行政职能ꎬ如后唐时期符彦饶ꎬ 长兴中ꎬ为金州防御使ꎬ为政甚有民誉ꎬ其后略迁节镇ꎮ [6]1238与唐代相类ꎬ州级防御使往往是刺史兼任ꎬ由此该地的军政大权合二而一ꎬ如后梁贞明三年(917年)ꎬ 以前东京马步都指挥使兼左天武军使雷景从为汝州刺史ꎬ充本州防御使ꎮ [6]130又ꎬ 以西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㊁检校太保㊁郑州刺史㊁充本州防御使王彦章为检校太傅ꎮ [6]132当然ꎬ防御使的军政权力ꎬ并非毫无限制ꎬ后汉乾祐三年(950年)敕: 防御㊁团练使ꎬ自非军期ꎬ无得专奏事ꎬ皆先申观察使斟酌以闻ꎮ [4]9423张国刚先生认为观察使是方镇最基本的政务使职ꎬ如当地驻军多ꎬ一般兼任节度使ꎻ驻军少ꎬ一般兼任都防御使等ꎮ[7]132因此ꎬ防御使受观察使的节制是必然的ꎮ防御使在本州内还有荐举权ꎬ向朝廷举荐优异的人才ꎬ后唐庄宗时规定: 如管三州以下者ꎬ许奏管内官二人ꎮ仍须有课绩尤异ꎬ方得上闻ꎮ若止于检慎无瑕ꎬ科征及限ꎬ是守常道ꎬ只得书考旌嘉ꎬ不得特有荐奏ꎮ其防御使每年只许奏一人ꎬ若无尤异ꎬ不得奏荐ꎮ [6]2001后唐明宗时规定ꎬ直属京的州防御使等荐举权扩大ꎬ 直属京防御㊁团练使先许荐一人ꎬ今许荐二人ꎮ [6]581不光州级防御使有荐举权ꎬ五代时期对藩道一级的诸使荐举权也做了规定: 诸道荐人ꎬ总与不可ꎬ全阻又难ꎮ今后节度使每年许荐二人ꎬ带使相者许荐三人ꎬ团练㊁防御使各一人ꎬ节度㊁观察判官并听旨授ꎬ书记已下即许随府ꎮ [6]538防御使亦有僚属ꎬ并且可有自行辟署权ꎬ 诸州防御㊁团练判㊁推官ꎬ并请本州奏辟ꎬ中书不更除授ꎮ [6]2003后唐天成三年(928年)九月十九日敕: 宜令今后诸州府录事参军不得兼职ꎬ如或才堪佐幕ꎬ节度使须具闻奏ꎬ不得兼录事参军ꎮ邺都管内刺史州ꎬ不合有防御判官之职ꎬ今后改为军事判官ꎮ如刺史带防御团练使额ꎬ即得奏署防御团练判官ꎬ仍不得兼录事参军ꎮ如此则珠履玳簮ꎬ全归客礼ꎬ提纲振领ꎬ不紊公途ꎮ仍付所司ꎮ [8]244后唐明宗时规定ꎬ刺史兼带防御使时ꎬ即可为防御使奏辟僚属ꎬ如防御判官等ꎬ但不可有录事参军ꎮ后唐天成三年(928年)五月㊁长兴二年(931年)七月敕ꎬ许诸州节度使带使相岁荐僚属五人ꎬ 防御㊁团练使荐二人ꎮ 长兴二年八月敕ꎬ 直属京防御㊁团练使荐一人ꎮ [6]649后周时期ꎬ对防御使僚佐人数做了规定ꎬ 诸道节度副使㊁行军司马㊁两京少尹㊁留守判官ꎬ并许差定当直ꎬ人力不得过十五人ꎻ诸府少尹㊁书记㊁支使㊁防御团练副使ꎬ不得过十人ꎻ节度推官㊁防卸团练军事判官ꎬ不得过七人ꎬ逐处系帐收管ꎮ此外如敢额外影占人户ꎬ其本官当行朝典ꎮ [6]1471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六月诏ꎬ 两京及诸道府州ꎬ不得奏荐留守判官㊁两使判官㊁少尹㊁防御团练军事判官ꎬ如是随幕已曾任此职者听奏ꎮ防御团练刺史州ꎬ各置推官一员ꎮ [6]1531陈长征先生认为: 五代各朝不断发布有关限制幕职人员担任地方官的诏令ꎬ说明了幕职官在五代各朝权摄地方官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ꎬ中央的诏敕经常被违抗ꎮ [9]105朝廷除对防御使僚佐人数做限定外ꎬ还规定了僚佐比拟㊁转官等年限要求ꎬ 阙员有限ꎬ人数常多ꎬ须以高低ꎬ定其等级ꎬ起今后两使判官罢任后ꎬ宜一年外与比拟ꎻ书记㊁支使㊁防御团练判官等ꎬ二年外与比拟ꎻ推巡㊁防御团练推官㊁军事判官等ꎬ并三年后与比拟ꎮ仍每遇除授ꎬ量与改转官资ꎬ或阶勋ꎬ或职资ꎮ其有殊常勤绩者ꎬ别议优升ꎮ若有文学智术超迈群伦ꎬ或为众所称ꎬ或良知迥举㊁察验的实者ꎬ不拘年月之限ꎮ [6]2002五代依旧延续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统治ꎬ在中央与地方的妥协与斗争中ꎬ各藩镇统领者节度㊁观察㊁防御㊁团练诸使ꎬ要维持并稳定自我地位ꎬ还要对中央达成某些义务ꎮ藩镇对于中央的臣服ꎬ首先表现为礼仪性的义务ꎬ即定期要陈表起居ꎮ乾化元年(911年)十631一月ꎬ梁太祖驻跸魏县ꎬ 从官自丞相而下并诣行宫起居ꎬ留都文武百官及诸道节度使㊁防御使㊁刺史㊁诸藩府留后ꎬ各奉表起居ꎮ [6]99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ꎬ并对防御使的奉表起居的时间做了明确规定ꎬ 诸道节度㊁刺史㊁文武将吏ꎬ旧进月旦起居表ꎬ今后除节度㊁留后㊁团练㊁防御使ꎬ惟正㊁至进贺表ꎬ其四孟月并且止绝ꎮ [6]501除此之外ꎬ防御使还有朝见皇帝的义务ꎬ如后周显德元年(954年)ꎬ 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将州兵来朝ꎮ [4]9515另外ꎬ防御使最重要的义务ꎬ即进献ꎮ唐代中后期财政执行上供㊁留使㊁留州三分法ꎬ实际上则分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两部分ꎮ唐后期及五代 系省钱 的发展ꎬ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ꎬ并有利于中央财政ꎮ五代时征收的赋税被称作 系省钱谷 ꎬ如后晋天福九年(944年)敕: 天下诸州各以系省钱谷ꎬ秋夏征科为帐籍ꎬ一季一奏ꎮ [8]309后唐明宗时规定防御使供奉不得科敛百姓ꎬ并令租庸使管理系省钱物ꎬ 天下节度㊁防御使ꎬ除正㊁至㊁端午㊁降诞四节量事进奉ꎬ达情而已ꎬ自于州府圆融ꎬ不得科敛百姓ꎮ其刺史虽遇四节ꎬ不在贡奉ꎮ诸州杂税ꎬ宜定合税物色名目ꎬ不得邀难商旅ꎮ租庸司先将系省钱物ꎬ与人回图ꎬ宜令尽底收纳ꎬ以塞幸门云ꎮ [6]496防御使还要在皇帝生日等重大节日ꎬ有特殊的财物供奉ꎬ 诸道节度观察㊁诸州防御使㊁刺史ꎬ每年应圣节及正㊁至等节贡奉ꎬ或讨伐胜捷ꎬ各进献马ꎮ伏见本朝旧事ꎬ虽以献马为名ꎬ多将绫绢金银折充马价ꎬ盖跋涉之际ꎬ护养稍难ꎬ因此群方俱为定制ꎮ自今后伏乞除蕃部进驼马外ꎬ诸州所进马ꎬ许依天复三年已前事例ꎬ随其土产折进价直ꎬ冀贡输之稍易ꎬ又诚敬之获申ꎮ兼欲于诸处拣孳生马ꎬ准旧制分置监牧ꎬ仍委三司使别具制置奏闻ꎮ [8]59防御使除每年必要的供奉之外ꎬ还要在皇帝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之时ꎬ上缴助礼钱ꎬ并逐渐成为常设之制ꎮ如后唐 明宗祀天南郊ꎬ东㊁西川当进助礼钱ꎮ [10]285后唐时期ꎬ还对助礼钱的数目做了规定ꎮ防御使在为朝廷履行义务的同时ꎬ也享受着一系列酬劳权利ꎬ其中最基本酬劳即俸禄ꎮ 牧守之任ꎬ委遇非轻ꎬ分忧之务既同ꎬ制禄之数宜等ꎮ自前有富庶之郡ꎬ请给则优ꎬ或边侄之州ꎬ俸料素薄ꎮ以至迁除之际ꎬ拟议亦难ꎬ既论资叙之高低ꎬ又患禄秩之升降ꎮ所宜分多益寡ꎬ均利同恩ꎬ冀无党无偏ꎬ以劝勋效ꎮ今定诸防御使料钱二百贯ꎬ禄粟一百石ꎬ食盐五石ꎬ马十匹草粟ꎬ元随三十人衣粮 [6]1472由此俸禄所得之额来看ꎬ五代牧守之职位中ꎬ防御使要远高于刺史之位ꎮ后唐同光三年(925年)ꎬ朝廷还对诸道州县的防御副使及判官等僚佐俸禄做了规定ꎬ 本朝事体防御㊁团练除副使判官外ꎬ其余推巡已下职员ꎬ皆是本使自要辟请圆融ꎬ月俸赡给ꎬ亦乞依旧ꎮ规绳省司更不给支钱物ꎬ其防御团练副使㊁判官ꎬ副使逐月料钱三十贯文实ꎬ判官逐月二十贯文实ꎬ刺史州元无副使ꎬ若有请废其军事判官ꎬ所有月俸亦是刺史俸内支赡ꎮ [11]6098防御使还享有荫补子孙为官的权利ꎬ门荫入仕于五代之时是较为重要的入仕途径ꎮ五代时频繁的改朝换代ꎬ连年征战ꎬ因此产生了大批的功臣群体ꎬ成为朝廷的军事与政治支撑ꎮ自然ꎬ其子孙也即成为朝廷优待的对象ꎮ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诏: 今后应荫补子孙ꎬ宜令逐品许补一人ꎬ直候转品ꎬ方得更补ꎬ不得于本品内重叠收补ꎮ 致仕官历任中曾任在朝文班三品㊁武班二品及丞郎给舍已上ꎬ金吾大将军㊁节度㊁防御㊁团练㊁留后者ꎬ方得补荫ꎮ [6]2006后周时对防御使的荫补资格㊁荫补人数等做了详细规定ꎮ此则材料中的 皇荫人 ꎬ据«旧五代史»解释为: 五代大臣有累事数朝者ꎬ其前朝所得荫泽ꎬ及改事新朝ꎬ谓之皇荫 ꎮ [6]2006除荫补特权外ꎬ防御使还享有对父母㊁妻子的封赠权利ꎬ同光二年(924年)ꎬ后唐庄宗亲祀昊天上帝于圜丘ꎬ礼毕ꎬ宰臣率百官就次称贺ꎬ宣制: 文武常参官㊁节度㊁观察㊁防御㊁刺史㊁军主㊁都虞候㊁指挥使ꎬ父母亡殁者ꎬ并与追赠ꎮ [6]428自安史之乱至五代ꎬ连年征战ꎬ社会长期动荡不安ꎬ因此一些官员的敕甲㊁告身及官方档案散佚ꎬ为封赠制度的实行带来不便ꎮ因此朝廷规定: 如省司失坠敕甲者ꎬ京官引验本官告身敕牒及母㊁妻前封邑号ꎮ告身敕牒如因失坠ꎬ即磨勘历任ꎮ如官序显著ꎬ参详并封不虚ꎬ即取登朝官三员充保ꎬ仍须结罪使印ꎬ方与进封ꎮ如是曾任节度㊁观察㊁团练㊁经略㊁防御㊁刺史等ꎬ则责本道进奏知后院状入案ꎮ刺史无知后院ꎬ即取使府进奏官状ꎬ并准京官例ꎬ取登朝官三员充保 自本道奏荐即准节度使已下至刺史ꎬ取进奏官状详验ꎬ如无保状ꎬ具历任经堂陈述候裁下ꎮ [8]182为保障制度实施ꎬ后唐中书门下对防御使的告身仪制做了规定: 准本朝故事ꎬ诸王㊁内命妇㊁宰臣㊁学士㊁中书舍人㊁诸道节度㊁防御㊁团练使㊁留后官告ꎬ即中书帖官告院索绫纸褾轴ꎬ下所司书写印署毕ꎬ进入宣赐ꎮ其文武两班及诸道官员并奏荐将校ꎬ并合于所司送纳朱胶绫纸价钱ꎮ [6]426对官告做了仪制规定ꎬ一方面可以保障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ꎬ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制书作弊ꎮ为彰显对于有功之臣的恩宠ꎬ朝廷还会对防御使赐予姓名ꎬ且一般赐予皇室之姓ꎮ如后梁澶州刺史王晏球ꎬ 闻梁末帝殂ꎬ即解甲降于庄宗ꎮ 之后与霍彦威北捍契丹ꎬ 授齐州防御使㊁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ꎬ仍赐姓氏ꎬ名绍虔ꎮ [6]854庄宗奖励其功ꎬ授予齐州防御使ꎬ并赐名李绍虔ꎮ捧日都指挥使㊁博州刺史康延孝协助后唐庄宗平开封ꎬ 京师无备ꎬ庄宗卒用延孝策ꎬ自郓入汴ꎬ凡八日而灭梁ꎮ [10]485因此ꎬ康延孝因功拜郑州防御使ꎬ并赐姓名为李绍琛ꎮ三、五代防御使职官体系的变迁因防御使属使职差遣ꎬ无固定的品阶ꎮ自中唐以731后ꎬ使职差遣迅速发展ꎬ进而使职固定化而职事官阶官化的倾向愈加严重ꎮ因此ꎬ在同级的防御使中为显示区别ꎬ带职现象较为常见ꎮ在五代时期ꎬ防御使一般表现为带检校官ꎮ张国刚先生指出: 在唐代ꎬ检校官有两种意义ꎮ一种是指代理某官ꎬ此种情况在唐前期较为常见ꎻ另一种则为地方使职带台省官衔ꎬ称为检校官ꎮ上自三公㊁仆射㊁尚书ꎬ下至郎中㊁员外郎ꎬ皆是带职ꎮ但他们并不在该部门任事ꎮ由于使职本身并没有阶品ꎬ检校官衔就用来表示其地位之尊崇和升迁之经历ꎮ [12]169五代时期ꎬ防御使所带检校官则属于第二种情况ꎮ五代时ꎬ防御使兼检校官ꎬ一般为三师㊁三公ꎬ依照«唐六典»的说法依次为ꎬ 太师㊁太傅㊁太保㊁太尉㊁司徒㊁司空 [13]2-4ꎮ笔者根据文献记载ꎬ为防御使授检校官ꎬ并不依照顺序除授ꎬ初次授予一般以检校司徒和检校太保为多ꎬ其中又以团练使初除检校司徒㊁防御使初除检校太保较为常见ꎮ如 以贝州刺史孙汉威为检校太保㊁陇州防御使 [6]1019㊁ 以北京马步军都虞候郭从义为郑州防御使㊁检校太保 [6]1326之后ꎬ再由检校太保迁为检校太傅ꎬ然后再转至检校太尉ꎬ最终转入检校太师达到极致ꎮ如汉高祖之从弟刘崇ꎬ遥领泗州防御使ꎬ汉祖起义于河东ꎬ 以崇为特进㊁检校太尉㊁行太原尹ꎮ 后隐帝嗣位ꎬ 加检校太师㊁兼侍中ꎮ [6]1811对于此迁转序列ꎬ张国刚先生解释为: 太尉的地位本在三师之下ꎬ可是由于唐末五代重武之风日炽ꎬ太尉这个历史上的武官称号竟然超迈于傅㊁保之上ꎬ一般功臣可以加太傅㊁太保而不能随便授太尉ꎬ只有太师的地位还略在其上ꎮ 依据史实ꎬ又根据«春明退朝录»的记载ꎬ张先生得出了 到了五代ꎬ遂形成了节度使加官ꎬ皆自检校太傅升太尉ꎬ太尉迁太师的惯例 之结论ꎮ[12]18对于防御使的检校加官ꎬ升任检校太傅后也大体依此制ꎮ防御使加检校官ꎬ依次形成了鲜明的等级ꎬ因此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规定: 诏诸道节度使未带使相及防御㊁团练使㊁刺史ꎬ班位居检校官高者上为ꎬ加检校官同ꎬ以先授者为上ꎬ前资在见任之下ꎮ [6]590一般来讲ꎬ武将出任藩镇中防御使ꎬ其迁转序列为刺史㊁团练使㊁防御使㊁节度观察留后及节度使ꎬ依此而升ꎮ后晋时ꎬ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子王威ꎬ避王都之难ꎬ流亡于契丹ꎮ义武缺帅ꎬ契丹主遣使来言: 请使威袭父土地ꎬ如我朝之法ꎮ 而晋高祖辞以 中国之法必自刺史㊁团练㊁防御序迁乃至节度使ꎬ请遣威至此ꎬ渐加进用ꎮ 契丹主怒ꎬ复遣使来言曰: 尔自节度使为天子ꎬ亦有阶级邪! 帝恐其滋蔓不已ꎬ厚赂契丹ꎬ且请以处直兄孙彰德节度使廷胤为义武节度使以厌其意ꎮ契丹怒稍解ꎮ[4]9204晋高祖石敬瑭描述的节镇官的序列ꎬ是标准的迁转图像ꎮ如后晋时梁汉璋ꎬ高祖即位第二年ꎬ遥领钦州刺史ꎮ七年ꎬ迁检校司徒ꎬ遥领阆州团练使ꎮ八年ꎬ授陈州防御使ꎮ后改检校太保㊁郑州防御使ꎮ旋除永清军兵马留后ꎮ[6]1262但由刺史直至授旌节ꎬ其中的迁转序列并非按部就班ꎬ仅大致依此序列而已ꎮ如五代时的骁将王彦章ꎬ少为军卒ꎬ事梁太祖ꎬ末帝即位ꎬ迁濮州刺史ꎬ又徙澶州刺史ꎮ后王彦章为先锋ꎬ与晋夹河而军ꎬ直接升入汝㊁郑二州防御使ꎬ而没有被授予团练使ꎮ后因军功迁为匡国军节度使ꎮ[6]290五代战火不断ꎬ正所谓时势造英雄ꎬ为奖励军功ꎬ由防御使直接升入节度使的武将非常之多ꎮ如后晋天福四年(939年)ꎬ晋高祖 以齐州防御使潘环为怀德军节度使ꎮ [6]1029夏鲁奇ꎬ唐庄宗时ꎬ赐姓名曰李绍奇ꎮ因战功ꎬ庄宗任命为磁州刺史ꎮ后又从战中都ꎬ擒王彦章ꎬ庄宗赐绢千疋ꎬ迁郑州防御使ꎬ之后又 迁河阳节度使ꎬ为政有惠爱ꎮ徙镇忠武ꎬ河阳之人遮留不得行ꎬ父老诣京师乞留ꎮ [10]357另还有大量武将直接由刺史升任节度使ꎬ并未任职防御使ꎮ如后梁赵克裕ꎬ领亳㊁郑二州刺史ꎬ 太祖表为河阳节度使㊁检校右仆射ꎮ [6]214后唐庄宗诏: 诸道节度㊁观察㊁防御㊁团练使㊁刺史ꎬ并于洛阳修宅一区ꎮ [6]439此诏虽是朝廷别有他意ꎬ但节度 刺史一系的序列ꎬ得到五代朝廷正式认可ꎮ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认为: 节度㊁观察㊁防御㊁团练ꎬ名称虽有高下ꎬ实皆守臣也ꎮ [14]179于此ꎬ各不同的州长官所任职的州也被分为:节度州㊁观察州㊁防御州㊁团练州和刺史州ꎮ而且五代与唐的防团使职制度有所区别ꎬ在唐代ꎬ一般兼领数州或藩道的防御使ꎬ被称为 都防御使 ꎮ终五代各朝ꎬ都防御使一职均未出现ꎮ因此ꎬ在五代时期ꎬ防御使仅为辖州的州长官ꎮ而防御州也无支郡ꎬ原则上不属于方镇ꎮ因不同州格之间存在等级差异ꎬ因此州长官的迁转与此也密切相关ꎮ后唐中书奏: 准敕重定三京㊁诸州府地望次第者ꎮ旧制以王者所都之地为上ꎬ今都洛阳ꎬ请以河南道为上ꎬ关内道为第二ꎬ河东道为第三ꎬ余依旧制ꎮ其五府ꎬ按«十道图»ꎬ以凤翔为首ꎬ河中㊁成都㊁江陵㊁兴元为次ꎮ中兴初ꎬ升魏州为兴唐府ꎬ镇州为真定府ꎬ望升二府在五府之上ꎬ合为七州ꎬ余依旧制ꎮ又天下旧有八大都督府ꎬ以灵州为首ꎬ陕㊁幽㊁魏㊁扬㊁潞㊁镇㊁徐为次ꎬ其魏㊁镇已升为七府兼具员内ꎬ相次升越㊁杭㊁福㊁潭等州为都督ꎬ望以十大都督府为额ꎬ仍据升降次第ꎬ以陕为首ꎬ余依旧制ꎮ«十道图»有大都护ꎬ请以安东大都护为首ꎮ防御㊁团练等使ꎬ自来升降极多ꎬ今具见在ꎬ其员依新定«十道图»以次第为定ꎮ [6]591后唐时期的«十道图»详细的标识了防御州等州格ꎬ而且表明 自来升降极多 ꎬ那么依材料显示五代时期防御州的升降情况如下:831表1㊀五代防御州州格变化表州名位置时间原州格升降后州格史料来源凤州今陕西凤县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七月节镇防御州«旧五代史»卷四三«(唐书)明宗纪九»贝州今河北清河后晋天福二年(937)七月刺史州防御州«旧五代史»卷二八«(晋书)高祖纪二»曹州今山东菏泽后晋天福三年(938)十月刺史州防御州«旧五代史»卷七七«(晋书)高祖纪三»澶州今河南濮阳后晋天福三年(938)十一月刺史州防御州«旧五代史»卷七七«(晋书)高祖纪三»金州今陕西安康后晋天福四年(939)防御州升为节镇«旧五代史»卷七八«(晋书)高祖纪四»ꎻ«旧五代史»卷九四«潘环传»绛州今山西新绛后晋天福四年八月(939)刺史州防御州«旧五代史»卷七八«(晋书)高祖纪四»复州今湖北天门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七月刺史州防御州«旧五代史»卷一〇五«志一二»安州今湖北安陆后晋天福五年七月(940)节镇防御州«旧五代史»卷七九«(晋书)高祖纪五»复州今湖北天门后晋天福五年(940)八月刺史州防御州«旧五代史»卷七九«(晋书)高祖纪五»郢州今湖北钟祥后晋天福五年(940)八月刺史州防御州«旧五代史»卷七九«(晋书)高祖纪五»莱州今山东掖县后晋天福五年(940)十月刺史州防御州卷七九«(晋书)高祖纪五»陈州今河南淮阳后晋天福六年(941)七月刺史州防御州«旧五代史»卷八〇«(晋书)高祖纪六»襄州今湖北襄樊后晋天福六年(941)九月节镇防御州«旧五代史»卷八一«(晋书)少帝纪一»冀州今河北冀县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四月刺史州防御州«旧五代史»卷八二«(晋书)少帝纪二»金州今陕西安康后晋开运元年(944年)节镇防御州«旧五代史»卷八三«(晋书)少帝纪三»莱州今山东掖县后晋开运元年(944年)七月防御州刺史州«旧五代史»卷八三«(晋书)少帝纪三»青州今山东益都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闰十二月节镇防御州«旧五代史»卷八三«(晋书)少帝纪三»平卢军治青州ꎬ今山东益都后晋开运元年(944年)节镇防御州«旧五代史»卷一〇六«(汉书)列传三»东京今河南开封后晋开运三年(946年)节镇(宣武军)防御州«旧五代史»卷一三七«外国列传一»兖州今山东兖州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五月节镇防御州«旧五代史»卷一一二«(周书)太祖纪三»府州今陕西府谷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五月防御州节镇«旧五代史»卷一一四«(周书)世宗纪一»㊀㊀从以上ꎬ防御州格升降变化ꎬ可以看出朝廷通过行政区划变革来加强中央集权㊁削弱藩镇的某些努力尝试ꎮ后晋少帝将 青州杨光远平ꎬ降平卢军为防御州ꎬ复用审交为防御使 [6]1392ꎬ而且青州与登州㊁莱州㊁淄州共同为直属京ꎮ从表面来看ꎬ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ꎬ无非是升降而已ꎬ但从本质上看ꎬ则是中央与地方实力对比的变化ꎬ即藩镇的力量被逐步弱化ꎬ中央的力量得到了增强ꎮ因此ꎬ可以说 五代十国各朝邦通过有关措施ꎬ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节度使乱政之弊ꎬ并恢复州一级的治政程序ꎮ [15]13将帅遥领州镇防御使ꎬ并将其作为寄禄官ꎮ遥领制始于唐末ꎬ 僖宗还宫ꎬ建等分典神策军ꎬ皆遥领刺史ꎮ [6]1816缘于战乱频繁ꎬ军功人数众多ꎬ以实际州郡长官作为赏赐ꎬ无法满足需要ꎬ因此遥领制开始发展ꎮ并且遥领的节度使和各级州长官仅为等级差别ꎬ并不相统摄ꎬ是别等级㊁寄禄利之用ꎮ 到了五代时期ꎬ禁军将领遥领州镇长官尤为突出ꎬ后周时且已发展为相当成熟的制度ꎮ [16]65遥领一般是遥领域外州郡ꎬ如后汉时期的将领刘词ꎬ任 奉国右厢都校ꎬ遥领阆州防御使ꎮ 乾祐初ꎬ李守贞叛于河中ꎬ太祖征之ꎬ朝廷以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ꎬ遥领宁江军节度使ꎮ [6]1629宁江军治夔州ꎬ夔州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ꎮ刘词所任阆州防御使㊁宁江军节度使ꎬ均为遥领域外州郡ꎮ防御使的遥领之制ꎬ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ꎬ一般兼任禁军职位ꎮ如后周太祖 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㊁睦州防御使樊爱能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㊁洋州节度使ꎬ加检校太保ꎮ [6]1503睦州位于今浙江杭州附近ꎮ后周世宗 以控鹤第一军都指挥使赵鼎为虎捷右厢都指挥使ꎬ并遥授团练使ꎬ其余改转有差ꎮ [6]1515后周世宗有雄才大略ꎬ致力于全国统一ꎮ显德元年(954年)ꎬ亲自率领军队与辽国㊁北汉的联军决战ꎬ迫辽军退走ꎬ大败北汉军ꎬ初步巩固了国家北部的边防ꎮ后击败后蜀ꎬ三次亲征南唐ꎮ在其南征北战的过程中ꎬ创设了攻克前ꎬ以将领先遥领该地的州郡长官之制ꎮ后周世宗这种为攻克一地ꎬ事前先以爱将遥领州牧的行为ꎬ后被宋太祖统一战争中所继承ꎬ以示势在必得的决心ꎮ各州镇长官除了实任㊁遥领之外ꎬ还有兼领之制ꎮ兼领与遥领的区别是ꎬ节度等使所领州郡ꎬ是在王朝有效统治的区内之内ꎬ但是州长官并不实际到任ꎮ胡三省为«资治通鉴»做注为: 兼者ꎬ以本职兼节镇ꎬ禄赐优于遥领者ꎮ [4]9507五代时期ꎬ以亲王和宰相兼领州郡长官的现象较为常见ꎮ如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六月ꎬ 以皇子重吉遥领成徳军节度ꎬ镇冀深赵等州观察㊁处置㊁北面水陆转运制置等使ꎬ兼河南尹ꎬ判六军诸卫事ꎮ [8]294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十月ꎬ 以侍中㊁监修国史郭崇韬ꎬ兼领成德军节度ꎬ镇冀深赵等观察㊁处置等州使ꎬ真定尹ꎮ [8]294成德军治所在镇州(原为恒州)ꎬ在今河北省正定县ꎮ冀州为今河北冀县ꎬ深州为今河北深县ꎬ赵州为今河北赵县ꎮ镇㊁冀㊁深㊁赵皆为后唐统治区域内州郡ꎬ因此(下转142页)931。
春秋时期诸侯战争各国实力比较研究
春秋时期诸侯战争各国实力比较研究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不断发生战乱,各国实力也有着明显的差距。
本文将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探讨春秋时期各国实力的比较。
一、齐国齐国是春秋时期八大国之一,公元前685年成为霸主国。
齐国的实力表现在军事和经济方面。
在军事上,齐国采用以步兵为主的战术,与楚、鲁等国交战时常获胜。
在经济方面,齐国因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开阔的海岸线,所以海经贸易发达。
在国内政治上,齐缺乏管理实力,加上国君轻佻、继承线路略乱等因素,因而在春秋后期逐渐衰败。
二、楚国楚国是春秋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公元前703年成为霸主国。
楚国的实力表现在军事和文化上。
在军事上,楚国采用重装步兵和骑兵相结合的战术,与晋、齐等国交战时表现亦优。
在文化方面,楚文化被誉为“千古第一楚”,其中荆楚文化以“散文”为主,而楚辞则以情感深厚、富有启迪性的作品著称。
但是,楚国的实力缺点也显而易见,其统治范围过于广泛,又因王权过重而导致官僚腐败,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三、晋国晋国位居中原地区,是春秋时期八大国之一。
晋国的实力表现在军事和文化上。
在军事方面,晋国采用“九锜”阵列和“勾连阵”等战术,与齐、楚等国交战时表现不俗。
在文化方面,晋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著名的晋文公鼎、南阳铸剑等均是文化的瑰宝。
但晋国也有其缺点,政治中央化不强,游牧民族的侵扰也不时使晋国受到威胁。
四、鲁国鲁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其实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政治方面。
在文化方面,鲁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礼仪和音乐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政治方面,鲁国斗争激烈,但经过多次发展,逐渐发展成阶级共有制国家。
鲁国的实力缺点是,其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不过多是依靠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来确保自身繁荣。
五、魏国魏国是春秋时期强国之一,其实力表现在军事和技术上。
在军事方面,魏国以弓马为战,骑兵发挥突击作用,战术灵活,与晋、齐等国交战时表现优良。
在技术方面,魏国也很有成就,分别有魏石钟乐和魏策。
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发展与战略布局
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发展与战略布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荆棘和变动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在这个时期通过战争争夺权力,军事力量成为了诸侯国必须重视的方面之一。
齐国作为当时兵强马壮的诸侯国之一,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发展与战略布局,以及对齐国历史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齐国的军事发展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兵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得益于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和军事发展。
首先,齐国注重军队的训练和士兵的素质提升。
齐国君主重视士兵的选拔和培训,加强了战斗的纪律和士气,使齐军可以在战场上保持高度的战斗力。
其次,齐国致力于军备的更新和发展。
齐国积极引进新的武器和战术,不断改进兵器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机动性。
此外,齐国还注重兵员的编制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和作战环境的变化。
二、齐国的战略布局齐国在军事发展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布局。
首先,齐国注重与周边诸侯国的外交关系。
齐国与周边的鲁国、韩国、魏国等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同盟关系,共同对抗强敌。
其次,齐国重视战略防御和攻势并重。
齐国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略策略,通过积极进攻来保卫自己的领土和利益。
同时,齐国也注重战略调控和灵活运用兵力,在不同的战场和敌军中采取不同的作战策略,以获取最大的战果。
三、齐国的军事成就正是由于齐国在军事发展和战略布局上的努力,使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
齐国在多次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成就。
例如,在与楚国的战争中,齐国击败了楚军,使得楚国在中央平原地区的势力大为削弱。
此外,齐国还在多次战争中与鲁国、韩国等诸侯国共同作战,有效地保卫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四、齐国军事发展的影响齐国的军事发展不仅对齐国自身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齐国的军事强大引发了其他诸侯国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并促使他们进行相应的军事改革和军备发展。
其次,齐国注重战略防御和外交关系,为后来的国家统一和平衡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七国之围与中国古代的战争防御
七国之围与中国古代的战争防御中国古代的战争防御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其中,七国之围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燕、韩、赵、魏、秦、齐七国围攻著名的国色天香,娇艳无双的国家--齐国,其背后还有齐桓公、高渐离等一系列风云人物的参与,成为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文将以七国之围和中国古代的战争防御为主题,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段历史中的战略、策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为何七国围齐呢?按照史书记载,齐国人口稠密、国力强盛,占据了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他七国视其为潜在的威胁。
在当时,各国之间往往通过军事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七国之围便是七国合力对齐的结果。
这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战争防御的一种特点,就是战略上积极主动,避免被动挨打。
根据战略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等,中国古代的战争防御多数是以反攻为主,并且常常是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对付敌人。
其次,七国之围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战争防御的一种方式--围堵。
七国联合围攻齐国,不仅是出于对齐国实力的忌惮,更是基于对齐国战略地位的垂涎。
齐国面临的围攻使得它不得不分兵应对,从而为七国提供了进攻的机会。
这种战争防御战略与中国古代周边国家的传统相似,一些战国时期的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封堵策略。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战争防御更注重以围合敌人为主,从而减少敌军的反击能力,并通过外交渠道解决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么多战国势力没有联合起来,而是七国围攻齐国呢?这涉及到战争防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外交手段。
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势力关系和矛盾,这使得联合起来对抗共同敌人并不容易。
七国围齐也是基于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通过战争来争夺利益和增加自身的实力,同时也为了打击敌人中的一部分,削弱敌人的力量。
外交手段在中国古代的战争防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缔结联盟或者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最后,七国围齐及中国古代战争防御的历史意义不容小视。
齐文化的古代战争与军事文化
齐文化的古代战争与军事文化战争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齐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特有的军事文化而备受称赞。
齐文化的古代战争与军事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齐国独特的军事风貌。
一、齐国军事实力的崛起齐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列国,一直以来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而著称。
经过多次的内外战争,齐国逐渐扩展领土,壮大军队,并形成了独特的战争哲学。
齐国的军事实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齐国重视军事训练,崇尚军事纪律。
在战争爆发之前,齐国会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
同时,齐国设立了严格的军事法规,对军队的行为进行规范,强调纪律的执行。
这一点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齐军能够在战场上保持一定的组织性和执行力。
其次,齐国注重军事科技的发展。
齐国在冶铁和兵器制造方面有独到的造诣,使得齐国的军队能够装备先进的兵器和战争工具。
例如,齐军使用了长矛、戟、弩等武器,使得战场上的齐军拥有更大的杀伤力和防御力。
第三,齐国着力培养军事统帅和将领。
在齐国,军队的领导地位高度重视,齐王会亲自参与军事决策,并亲自指挥作战。
同时,齐国注重选拔和培养具备统帅才能的将领,提高军队的指挥水平。
这一举措为齐军在战争中取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齐国特有的军事文化齐国在军事领域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影响了当时的战争方式和军事思维。
齐国的军事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齐国崇尚勇猛精武的军事精神。
齐国历代君王都重视军队的战斗力,提倡勇猛作战。
齐国将士以勇猛著称,对敌人无所畏惧,能够奋勇杀敌。
这种军事精神在战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齐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其次,齐国尊崇兵器的文化。
在齐国,军队和兵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兵器的崇拜和研究在齐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齐国的古代文献中不乏对兵器的描述和研究,体现了齐国人民对军事技术的高度重视。
淄博齐文化的传统军事与军事文化
淄博齐文化的传统军事与军事文化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军事与军事文化在齐国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淄博齐文化中的传统军事和军事文化,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齐国的传统军事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传统军事一直以来都是其国力强盛的象征。
齐国的战争形式多样,既有游击战、阵地战,也有火攻、奇袭等战术手段。
其中最为著名的战法是田忌赛马。
田忌以马为中心发挥辎重保障的战略思想,使齐国在多次战役中获得胜利。
这一战略的影响远至今日,被广泛用于军事教育和管理之中。
二、军事文化的传承淄博市作为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军事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视。
淄博市在军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修缮和保护了许多重要历史遗迹,如淄博市博物馆、齐王城遗址等。
此外,淄博市还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展览,以传承和弘扬齐文化中的军事精神。
这些都为淄博市的军事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军事文化的影响淄博齐文化中的传统军事和军事文化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军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人们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其次,军事文化也能够为军队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齐国传统军事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手段,可以为当代的军事战略和军事科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再次,军事文化也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淄博市以齐文化为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财富。
总而言之,淄博齐文化中的传统军事和军事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传统军事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也可以借鉴其中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为现代军事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同时,淄博市在军事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积极努力,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东周诸侯国的政治制度与军事力量
东周诸侯国的政治制度与军事力量东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前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全盛时期,也是诸侯争霸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东周政治制度得以完善,各个诸侯国间的军事力量日益壮大。
本文将探讨东周诸侯国的政治制度与军事力量。
【政治制度】东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处于封建制度阶段。
周天子在国家中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但他的实际权力逐渐被分封出去的诸侯所削弱。
周天子下属的诸侯,也就是封建领主,将自己的领土与本族和外族的群众组成军队,履行保卫国家和征伐敌人的职责。
诸侯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两部分:封建制度和官制。
东周时期的封建制度,是由周天子对各个诸侯进行封疆,让他们拥有一定的土地和实权。
这一制度在东周时期的发展趋势是封疆越来越多,大国家逐渐分裂成为小国家。
而官制则是指上层建筑所包含的各种官职和官员。
东周时期的官职主要分为“三公”、“九卿”和“卿士”三个层次。
《周礼》是东周时期家国之学的代表之一,它是在周王朝奠基之后,进行制度和礼制的整理而成的。
它完善了各级官员的状态、职责和标准,规定了天子与诸侯的职责和义务,并为东周封建制度做出了具体的规范,是东周时期政治制度奠定的基础。
【军事力量】在东周时期,各个诸侯国间的军事力量逐渐壮大,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和战术。
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军队,根据不同的兵种和组织形式划分为戎车、战车、弓卒、步卒等不同类型的军队。
在军事领域,东周诸侯国最著名的是晋国的“重耳故事”和韩国的“三闾大夫”。
晋国的“重耳故事”是晋国一个亲王被废太子后漂泊流亡,后来凭借自身勇敢和聪明不断征战、修建城墙发展实力,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并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韩国的“三闾大夫”是指韩国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他以智勇双全的特点,率领韩军多次战胜敌人,是东周时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
除了晋国和韩国,其他的诸侯国也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军事力量。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为了掌握更多的地盘和资源,各诸侯国还会保持联合和互相支持的关系,在外交和内政上相互勾结,以求获胜的利益。
周朝的战争策略兵法的发展与运用
周朝的战争策略兵法的发展与运用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在其漫长的统治期间,战争策略和兵法的发展与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周朝战争策略兵法的起源、发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战争策略兵法的起源周朝战争策略和兵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时期。
作为周朝奠基者,武王深谙兵法之道,并在与商朝的战争中充分展现了策略的威力。
武王提出的“齐声同气、依法而动”等兵法原则,为后世兵法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战争策略兵法的发展在周朝的发展过程中,战争策略和兵法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来自兵家三绝之一的孙武(孙子)。
孙子作为兵法家的代表,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是全世界最早、最重要的兵书之一。
《孙子兵法》总结了当时战争问题的实质和规律,并对战争策略、军队组织和指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此外,还有孙膑、吴起等兵法家在周朝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使兵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后世的兵法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战争策略兵法的实际应用周朝以其政权的稳定和治理能力的高效而著名,其中战争策略和兵法的实际应用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周朝君王采取的“分封制”和“四海一统”的管理模式,使周朝能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实现强大的统一。
周朝对周边外敌的平定,既是对战争策略和兵法实践的成功应用,也是对统一的有力证明。
四、周朝战争策略兵法的影响周朝战争策略兵法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历史及世界军事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的战争策略兵法成为后世军事家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在兵法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而在世界军事史上,孙子的兵法思想也为后来的世界各大文明以及现代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模板和借鉴。
结语:通过对周朝战争策略兵法的起源、发展与运用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兵法的巨大进步和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周朝以其战略性的统一管理和军事实践的成功应用,为后世军事战略的发展和国家统一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疆域变革,及军事防御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疆域变革,及军事防御体系齐长城及其沿线军事聚落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齐地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入手,对齐国的疆域政区历史沿革进行探讨与分析,对齐鲁地区和齐国的军事防御体系进行深入探讨与系统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一、齐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春秋时期以前,人口相对稀少,城市的规模也不大,各诸侯的国都及地方城邑距离大,控制的范围很小,所以城邑之间有大片的荒地相互隔离。
战国初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一些重要城邑之间开始陆续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进入战国中期以后,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城邑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新的城邑也不断出现,使城邑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城邑之间的土地逐渐变为附近城邑的粮食和经济来源。
伴随着武器的改进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战争方式由车阵作战变为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作战地域不再局限于宽阔的平原地带,扩展到山川、森林、丘陵等复杂地形,战争逐渐向纵深发展,原先不受重视的险要地带往往成为防御战和争夺战的焦点。
各国根据周边局势的差异,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本土优势,健全国土外围的军事防御设施以加强四境防守的能力,建立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
齐国虽然自然地理环境特殊,东、北靠海,西有河、济,南有泰山,为一个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国”,但对关塞亭障的建立和整体军事防御是不敢疏忽的。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齐咸王六年“鲁伐我,入阳关”,即从侧面证明了齐国在军事上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公元前世纪,周武王灭商兴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度,对王室宗亲实行封邦建国,屏周王室。
太公姜尚虽是外姓但因辅周灭商功勋卓著被封于营丘建立齐国。
经过姜齐、田齐到公元前年,被秦王嬴政利用合纵之术逐渐蚕食六国而灭亡,最后被秦一统天下。
从公元前06年齐国建立,到公元前年前后历时800余年,齐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建国而最后被灭亡的诸侯国,这与齐国的特殊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军事理论发展的两个侧面
作者: 邵中印[1];刘春建[2]
作者机构: [1]工程兵指挥学院;[2]《求是》杂志社
出版物刊名: 管子学刊
页码: 31-37页
主题词: 孙子兵法 理论发展 齐国军事 春秋战国时期 管子 我国古代 战争观 军事理论 战争指导 齐桓公
摘要: <正> 齐鲁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祥地之一。
齐自吕尚始,谈兵论战,谋略治国成为它的国粹。
战国时的燕将乐毅曾评论当时的齐国:“夫齐,霸国之余教,而聚胜之遗事也。
闲于甲兵,习于攻战。
”(《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在重强,重力,重兵,以尚武为传统的国度,出现《孙子兵法》和《管子》这样的谈兵论战的著作绝不是偶然的。
管仲曾作为齐桓公军事战略“措仪划制”的关键人物,随齐桓公或独自率师东伐西讨,南征北战。
长期的征战。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制度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制度分析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八大诸侯国之一,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上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战争时期,其军事力量也相当雄厚。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制度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在当时军事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一、晋楚战争中齐国的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分封制度,武力较弱的小国不得不向武力较强的大国称臣。
然而在晋楚战争期间,齐国成为了一个分裂的诸侯国,既没有代表华北的晋国的强大,也无法与国土辽阔的楚国媲美。
然而,由于齐国辖境广阔,其军队数量庞大,齐国成为了晋楚两国争夺的目标,也成为了晋楚两国争霸的关键。
二、齐国的各类武装力量齐国军队主要分为步兵、骑兵、战车三大类武装力量。
在当时,骑兵是一支技术含量较高的武装力量,众所周知,齐国的骑兵数量在当时排名第一。
此外,齐国还拥有具有较强突击性质的战车队伍,作为装备的战车在战场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步兵则充当着主要的防御和攻击力量。
这三大武装力量相互支配,寄望于齐国的军队能够在战争时期有更强大的抵抗力,以取得战争胜利。
三、制度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军队结构被认为是高度组织化和普及化的。
齐国对其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制度也非常严格,使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集束军队之一。
(一)循序渐进的训练齐国的军队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来逐渐提高士兵的使用等级。
通过这种方式,士兵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战争技巧,还能增强自身的军事素质。
在战争时期,这种训练方式使齐国的士兵更能够适应战争的残酷环境,提高战斗力。
(二)统一命令体系除了骑兵、战车、步兵三大武装力量之外,齐国军队还设置了军衙制、督军制等多种机构,以实现统一的命令体系。
通过这些机构的统一调度和协作,齐国将军队的战斗力提升到了全国最高的水平。
(三)限制士兵转行在齐国,军队的士兵是不允许单方面转行的,这种制度被认为是为了保证士兵的质量。
这些制度对于齐国的士兵拥有更强大的军事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将士兵放在了一种全面训练的状态下,从而使其有效地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发展
(三)充实提高时期 ——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军事理论
• 1、充实的根源 • 2、谋略的发展。 战争实践丰富
整理古籍 骑兵和水师的出现。 注释兵书。
(四)系统完善时期 ——宋代至清代前期的军事理论
• • • • 1、谋略得以成熟 朱升 2、战术得以发展 戚继光的“以火器为先,冷兵器中 “高筑墙、广 3、武学得以兴盛 以长兵器为先,兵器配置要以长护 《武经总要》 积粮、缓称王” 宋朝自公元l072年正 短的原则” 4、兵书得以传世 式兴办武学,教育学 《武经七书》
(二)外国近代军事理论
1、外国近代军事理论的产生
(1)产生的物质基础:军事、政治实践的发展 (2)产生的政治基础:对战争地位的认识 一是火器开始在军队装备中占有 (3)产生的实践起点:尼德兰军事改革 重要地位; 马基雅维利(1469-1527)认为: (4)产生的重要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 二是雇佣兵制度代替了封建骑士 尼德兰的莫里茨· 奥兰治亲王的改革: 君主要巩固自己的权势,必须专心致 制度。 力于战争,切实掌握军事力量。 规定了严格的军人纪律, 《劳埃德将军的军事政治回忆录》。 统一了训练制度, 1604年,英国发生了具有重大国 《霸术》,《兵法》。 制定了队列条令, 际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明确了军队组织机构。
(二)外国近代军事理论
1、外国近代军事理论的产生 2、外国近代军事理论的形成
(1)形成的时间: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2)标志性的人物 起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拿破仑一世 (3)标志性的理论成果。 终至《战争艺术概论》的出版。 约米尼 《战争艺术概论》 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
三、中国近代军事理论
批火炮装备其水 筹组近代海军 重视火器的运用 3、不足 选派学生留学 2、调整武装力量体制 陆师。 革新军事制度 1、孙中山的党军 阵地战水平提高 培养指挥人才 3、废除武举制度 2、蒋介石的黄埔军 军队的管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战斗队形转变 蒋百里的《国防论》 绝对服从命令 作战指导思想方面,实行单纯防御 军队编制调整 4、传播西方军事理论 3、新国防观 特务恐怖统治 杨杰的《国防新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周齐国军事防御体系研究STUDY ON THE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OF QI IN EAST ZHOU DYNASTY吕京庆1,2张玉坤1叶青3Lv Jingqing, Zhang Yukun, Ye Qing摘要/借鉴历史文献资料,结合现场调研及当代考古研究成果,厘清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防御体系,即4个层面(外围线性防御、五都五属制度、城邑重点防御和多重整体防御)、点(城邑、关隘)线(齐长城)结合的整体军事防御体系。
关键词/防御体系;自然屏障;线性防御;点的防御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of Qi in East Zhou Dynast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 Period) based on the review of historic archives, on-site survey and reference from moder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utputs. The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integrates points (towns and castles), lines (Qi Great Wall) and four hierarchies (peripheral linear defense, five capitals and five divisions framework, emphasis on town based defense, and integrated multidimensional defense)KEY WORDS/ defense system, natural barriers, linear defense, hub defense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实行封邦建国,太公姜尚因辅周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地建立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帅师扫八荒而统六合,灭亡了齐国,最后统一天下。
在周代的诸侯国中,齐国首先受封,却坚持到最后一个灭亡,是存续时间最长久的诸侯国。
在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列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齐国边境之内始终未成为主要的争战场所。
之所以如此,这与齐国注重建立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
齐国地理环境特殊,东面、北面环海,西面为黄河和济水,均为天然屏障,南面为泰沂山脉,因此,齐国的军事防御具有其特殊性。
齐国除了利用山川河流的自然屏障进行防御外,在西南边境(泰山和黄河、济水交界的丘陵地带)和东南地区(莒县、黄岛一带)主要利用别都和军事重镇进行外围点的防御,在中部及南部的泰沂山区利用齐长城及其沿线军事聚落(堡寨和关隘)实行线性防御,同时加强都城本身的防御措施,从而构成了一套点线结合的整体军事防御体系。
1 利用自然屏障进行防御所谓自然防御,是指利用自然形成的高山、大河、湖泊等进行军事防御。
南宋郑樵《通志》云:“建邦设都,皆凭险阻。
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以山川以为固。
大河自天地之西,而极天地之东。
天地所以设险之大者莫如大河,其次莫如大江。
故中原依大河以为固,吴越依大江以为固。
”[1] 《盐铁论・险固第五十》载:“关梁者,邦国之固,而山川者,社稷之宝也。
”[2] 这里道出了高山、河流等自然屏障在防御上的重要性。
据《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南有太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当时姜齐和田齐的都城都在临淄,淄潍平原是齐国的腹地,从地理位置上看,战国时期的齐国,地处黄河下游,华北平原的东部。
在境内西有黄河、济水两条大河。
当时的黄河水量大,流速相对稳定,下游也不是今天的地上河,而是低于两岸的一条大河。
因此,黄河、济水应该说是位于齐国西部境内的一道天然屏障[3]。
同时齐国北临黄河、渤海,南依泰沂山脉,东为半岛,环之以渤海、黄海,隔海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相望;北始无棣,南至日照,是齐地先民东去朝鲜、日本,南下吴越的海上航线。
这种相对独立的地理特点和天然形成的自然屏障,决定了齐国为四塞之国,在军事上易守难攻。
在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列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齐国的边境之内,始终未成为主要的争战场所。
即使在齐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曾有晋兵围临淄“焚郭中而去”[4] 的事,战国(公元前284年)的齐湣王时期有燕将乐毅率兵攻破齐都临淄,下七十余城的事件[5],但经历很短,很快恢复了齐人的统治。
这种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虽然与齐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较强这一事实有关,但与它的地理位置上的僻处一隅、地形上的险要易守也关系极大。
这种特点与韩、赵、魏诸国处在逐鹿中原的腹心地带,国家社会随战争形势而动荡的情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不但大大有利于齐国经济的发展,也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因此,齐国在地缘政治上是相对独立的,战略地理条件算得上得天独厚,海、河、山构成其天然的防御屏障。
在冷兵器时代,部队机动能力极其有限,外敌很难越过这些天然屏障进入齐国腹作者单位: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2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青岛,266590)3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济南,250101)收稿日期:2013-04-28地。
山东自然地理分布见图1。
2 线性防御——齐长城和关塞要津设防齐国除了利用自身的自然地理优势进行被动防御外,还采取在边境要地设置齐长城及沿线堡寨、关隘等军事聚落,形成一条稳固的防御阵线。
2.1 关塞设防的作用关塞设防多源于两方面。
首先,是军事防御作用。
主要是为了加强关塞地区的防卫,保卫国家疆土的完整,防御外敌入侵,这是其设防的主要目的。
其次,在关塞设关卡收税,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亦是列国热衷在关塞要津加强防守的重要因素。
春秋时期,列国虽已在边界建立关、塞,但尚未有在要地设防的概念,要塞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时期尚未上升到战略高度。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战争规模的扩大、作战方式的变化以及常备军的出现,过去那种“津梁未发,城险未修,渠答未张” 的情况已成为历史,以往视为阻绝交通、雍塞道路的障碍——“关梁”,如今成为“邦国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宝也。
” 关、塞、梁、亭、障越来越引人注目,作为大可利用的天然屏障,要塞的地位随之提高,关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2.2 齐国的关津设防战国时期,齐国在边境及内地主要交通要道均设置了关塞,以加强国家的整体军事防御。
据历史文献记载,著名的关隘有穆陵关、阳关、亢父等。
穆陵关在临朐县东南百里的沂山主岭上,山势高峻,路径险恶,为齐南天险。
穆陵关立关极早,管仲伐楚时即有“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
” 之语。
穆陵关襟带徐淮、接跨海岱,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齐国设防的重中之重,诚如顾炎武《山东考古录》所说:“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
”阳关是当时齐都临淄通向西南边界道路上的重要关口,它在春秋时曾为鲁所控制。
后属齐,但直至战国,它常受到鲁国的进攻。
如《通镒》周威王三年:“鲁伐齐,入阳关。
”故阳关成了齐南方的重要关隘。
《七国考》卷三引《博物志》云:“齐南有长城巨防、阳关之险,北有河、济,足以为固”。
济宁城南即古之所谓亢父之险,苏秦曾称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
”古代南北水运交通动脉大运河即处在其监控之下。
2.3 齐长城整体防御齐有长城,文献言之甚晰,《战国策・秦一》张仪说秦王日:“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防足以为塞”。
根据文献及地方志记载,齐长城大致走向为西端首起济南长清,沿泰沂山脉逶迤而东,经济南、泰安、淄博、潍坊等8地市17县市区,到黄岛区西于家河村北入海,全长620余km。
齐长城是齐国的军事防御工程,其防御战略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山地防御、济水防御、东海防御连为一体。
由于齐长城所行经的路线基本上是山东省的南北分水岭,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又大多呈南北走向,谷地比较宽阔,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因此,山地防御的重点便是长城岭上连接南北两侧谷地的各关隘和要塞。
这些关隘要塞,自西向东依次是:平阴要塞、大石关、长城铺、天门关、北门关、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城子要塞、铜陵关、穆陵关、城顶关、长城岭村、西峰关、左关等(图2)。
这些已知名或未知名的关隘或要塞,是齐长城山地防御的据点,它们一般都控制着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在特别重要的交通线上,则设置两重关隘要塞,如穆陵关和大关。
依托这些关隘要塞,左右又有城墙向两翼山岭延伸,这样便能扼守附近的制高点,形成点线结合、互为依托的防御阵地。
齐长城防线尤其各关隘要塞在这种积极防御战略实施过程中对边防线南移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锦阳关为例,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长城关隘要塞是齐军向南开拓进取的基地和跳板,是向远方前线输送军队和给养的兵站和仓库。
就锦阳关而言,这种作用早在春秋时期就显现出来,齐国军队依托锦阳关,近取汶北赢、博之地,远制泗上邹、鲁诸侯。
齐景公的时候,更修筑了沟通锦阳关南北的“长途”,成为齐国控制汶泗流域的军事干道。
其二,长城关隘要塞是从前线溃退下来的齐国军队的避难地。
例如从艾陵败下阵来的齐军正因为有锦阳关等关隘作为避难地,所以能逃过一劫。
当然,齐国的长城积极防御战略也充分保障了长城防线的安全[6]。
3 点的防御——城池军事防御对都城地区采取什么样的防御措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研究发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在军事防御上都采取有相应的、行之有效的防御措施。
齐国的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1) 对都城的选址采取“择中而立”的布局原则;2) 扩大外围军事防御,主要采取“五都”和“五属”制度;3)都城内部采取宫室居中、1 山东省自然地理分布2 齐长城沿线关隘聚落分布御入侵外敌。
五都制度的存在,基本代替了郡的作用,既可以对全国各地进行分区统治,又可以保卫边地安全,一举两得,终战国时期,基本适应齐国政治和军事的需要[9]。
3.2.2 五属制度其实,战国时期唯独齐国没有建立郡县两级制度的原因除了五都制度解决了齐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外,还因为齐国自桓公以来,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即五属制度。
据《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时把齐国分成国都及其他两部分,国都地区分成二十一乡,除六个工商乡外,其他十五乡又分成三个独立的行政系统,分别由齐氏、高氏、国氏进行管理,下设各级官吏。
国都以外的广大地区,自下而上分成邑、卒、乡、县、属5级。
《国语》记载更详细,曰:“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