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无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⑭):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马 丽
源 头
华各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游踪,理解主客交融的手
法,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感受景物的壮美圣洁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格拉丹东介绍
格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
第 一 天
第二天
草坝子上
四顾 冰峰晶莹冰河辽阔冰天浩茫
接近冰山冰塔林 近看
置身冰窟
细看
再入冰河
细察
图案多样、神奇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
简要概述
细致描写 展开联想 简要概述
察所感
格拉丹东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第 草坝子上
担心影响心态,敬畏雪峰
一 天
接近冰山、 冰塔林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识字音
黧黑(lí)
棱角(léng) 演绎(yì)
酝酿(yùn niàng)砾石(lì)
虔诚(qián)
蠕动(rú)
眩晕(xuàn yùn)豁然(huò)
蜷卧(quán) 腈纶(jīng)
懈怠(xiè dài)
敦实(dūn)
蜿蜒(wān yán)
熠熠烁烁(yì shuò) 接踵而至(zhǒng)
猜成语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指 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 动向难以预料。
历历在目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过去的事情 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部编版语文八下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下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下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练习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 裸露(luǒ) 砾石(lì)气喘吁吁(yū)B. 棱角(lèng)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C. 磅礴(bó) 诅咒(zǔ)大煞风景(shà)D. 酝酿(niàng) 蠕动(rú) 鲜有人迹(xiǎn)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3.填入下面两句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缓慢而从不懈怠。

●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马丽华《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A. 雕琢着切割着端详着想象着B. 雕琢着切割着想象着端详着C. 切割着雕琢着端详着想象着D. 切割着雕琢着想象着端详着4.下面文段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____出来。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____,开始____长江的故事。

A. 辨别渗出讲述B. 辨别流出演绎C. 区别流出讲述D. 区别渗出演绎5.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聚然敦实穿流不息虔诚B. 衰竭凄凉风云变换骨骼C. 演译懈怠漫不经心砾石D. 裸露蠕动接踵而至帐篷6.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沧海桑田、湖草蓝天,万物各得其所,绘就天地大美的生态画卷。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远眺雪峰 壮丽奇观
5.阅读5-6段,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 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 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6.这里的冰窟有何特点?冰窟里的风有何特点? 冰窟的特点:冰窟比想象的要温暖。 风的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 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褶皱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褶皱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 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褶皱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 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 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 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 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 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 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 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 ,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 出异样的“温暖” 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 喟于自然的永恒。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 (删去加点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 样的变化?)
删去后,不能表达大自然的风是 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 史悠久。
精品课件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 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 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 是年轮。
•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
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
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 作者感悟到生命
是一种永恒, 也是一种不朽, 从而能坦然
面对死亡。
精品课件
赏读品析
• 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造物主在这里 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这里的 “眩 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眩晕”指美景 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 “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 景物带 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 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 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 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神奇伟力 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精品课件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 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精品课件
敬畏自然,豁达乐观
精品课件
①各拉丹东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上 一遭。
②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 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③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 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 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感受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课文学习,掌握长江发源地及各拉丹冬的地理特点,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地理的认识和了解;
2.培养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动词汇、优美句式,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江的发源地以及各拉丹冬的基本概念。各拉丹冬是位于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头,具有重要的地理和生态意义。它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案例分: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各拉丹冬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并表达对生态环境的赞美和保护意识。
3.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核心素养,通过课文描绘,感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提高学生的审美核心素养,欣赏各拉丹冬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5.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通过课文分析,提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核心词汇和句式,如“雄浑”、“逶迤”、“白雪皑皑”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写作中;
4.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意义、生态环境保护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共41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共41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二课时
文本解读
1.品读5-6自然段: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 描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第5段:从远处,俯视冰塔林。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
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天地间浩浩苍苍。 特点:晶莹连绵、平坦辽阔。
文本解读
1.品读5-6自然段: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 描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文本解读
4.赏析句子: (3)那些冰塔、冰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冰的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 的喜爱之情。
文本解读
5.怎样理解“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 长,日积月累,形成了冰山上纵横的裂 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这波纹是历 史的见证。
结构图示
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册第18课。 3.补充作业第18课。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者:马丽华
体裁:游记散文 选自《藏北游历》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导入新课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脉主峰各拉丹冬冰峰西南侧。干流流经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 海,全长6300余公里。
整体感知
1.听读或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 丹冬游览的经历。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 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 织材料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无答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根据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相关链接】1、地理位置:各拉丹东冰川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0 米,姜根迪如海拔6548 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孤形的大冰川,南支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冰川尾部有两公里的冰塔林。

这高耸入云的冰雪山体和晶宝皎洁的大冰川,是万里长江的源泉。

冰塔林中,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冰清玉洁,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有藏野驴、藏野牛、藏羚、雪鸡等珍禽异兽,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2、气候特点:高寒是这个地区的基本特点。

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全年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扛〔〕棱角〔〕虔诚〔〕蠕动〔〕凄凉〔〕懈怠〔〕蜿蜒〔〕〔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安营扎寨:风云变幻:接踵而至:历历在目:漫不经心:2、再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的句子,复述作者在各拉丹东的所见所感。

导航:重点关注描写雪域高原美景的段落。

3、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2、作者在各拉丹东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概括。

3、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语句,以此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伴随这些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拓展提升】文本阅读: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长江和黄河同属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世界第三大河。

长江支流纵多,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 教材分析《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在那里度的难忘日子。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长江源头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也值得学生品味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表达方式,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感悟可能还不够深刻,需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来加深体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欣赏和评价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各拉丹冬之中,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培养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优美语句等。

2.图片:准备各拉丹冬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里的风光。

3.视频:准备相关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3.操练(15分钟)学生合作学习,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讨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25)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25)

部 编八年 级下语 文18课 :《在 长江源 头格拉 丹东》( 25)
新知讲解
黧黑: 形容黑。 砾石: 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 松懈懒惰。 敦实: 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
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 制成。
巫山十二峰是长江的著名景点。长江源远流长 ,民间故事很多。长江的源头是怎样的?让我们学 习课文《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来了解一下吧。
新知导入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 文章。 游记三要素: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要素: (1)“所至”,即作者的踪迹。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 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 情、现实生活等。(3)“所感”,即作 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新知导入
初读感知
西王母的第二三十个女儿名叫妖姬。八月十五 这一天,她与十一个姐妹游玩来到巫山时,见有恶 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被洪水围困其间。妖 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 治水,于是送给大禹治水天书。十二姐妹被西王母 派来的天兵捉回宫后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 禹解除了水患。久而久之,十二姐妹忘记了回宫的 事,她们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江水两 岸,这就是巫山十二峰。
文章结构
部 编八年 级下语 文18课 :《在 长江源 头格拉 丹东》( 25)
新知讲解
2、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的所见、
所感是怎样的?
各拉丹冬 西北阴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有阴阳二坡 东南阳坡 好看 这种好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解析版)

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一、填空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í( )黑rú( )动qián( )诚dūn( )实wān( )蜒演yì( )安营zhā( )寨接zhǒng( )而至léng( )角帐péng( )霹lì( )大shā( )风景jīng( )纶mú( )样2.文学常识填空《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________①肃敬而有诚意。

________①松懈懒惰。

________①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________二、选择题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A.切割停歇蜿蜒而立垂挂B.冲刷懈怠傲然挺立坠落C.切割懈怠傲然挺立坠落D.切割停歇蜿蜒而立垂挂5.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B.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C.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D.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6.下列对《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写各拉丹冬常年严寒,气候变化多端,从侧面突出了登山的困难。

B.文中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洞内部景色;然后写冰山山壁上的图案。

C.文中“我”对雪峰行“跪拜大礼”,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冰雪世界的神秘气氛和大自然的深不可测,心中虔诚之意油然而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练习(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练习(含答案解析)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诚( ) 恭.顺( ) 蠕.动( ) 懈怠.( ) 敦.实( ) 吁⎩⎪⎨⎪⎧ (气喘吁吁) (吁求) 煞⎩⎪⎨⎪⎧ (煞风景) (煞费苦心)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 蜿yán( )qu án( )卧 端xiánɡ( )⎩⎪⎨⎪⎧帐pen ɡ( )pénɡ( )勃 ⎩⎪⎨⎪⎧瓦lì( )闪shuò( ) 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云变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5)________: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6)马路上,________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 .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 .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7.“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

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我国长江源头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貌特征,以及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魅力,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知。

但对于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自然景观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自然景观,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江源头的神奇魅力,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自然景观的理解与记忆。

2.原因:学生对各拉丹冬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自然景观。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讲授法:教师讲解各拉丹冬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提问法: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知识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接踵而至 zhǒng
历历在目 lì
川流不息 chuān
漫不经心 màn
补充字词:
黧黑 lí 骨骼 gé
刀削 xiāo
磅礴 páng bó 草坝子 bà 冻疮 chuāng
气喘吁吁 chuǎn xū 大煞风景 shā
鲜有人迹 xiǎn 砾石 lì 诅咒 zǔ zhòu
蜷卧 quán 腈纶 jīng lún 褶皱 zhě
• 于6月11日到达长江发源地---格拉丹冬雪 山脚下,开始了他的长江漂流计划。
• 1985年7月24日在漂行了1270公里后,于金 沙江段触礁遇难。
长江科学考察
• 1986年6月至11月,中国长江科学 考察漂流探险队、中国洛阳长江漂流 探险队、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漂流探险 队漂流长江,人类首次全程漂完6300 余公里的长江。这次举世无双的漂流 以轰轰烈烈开始,悲壮而终,加上尧 茂书,"长漂"共有11人遇难。
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
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
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
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书3
3.作者在文中说"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 身于这项人类事业",既然各拉丹冬被称为"人类探险的禁 区",为什么还会有包括作者在内的众多探险者前赴后继,乐 此不疲呢?
书4
4.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 ⑵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 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 (删去加点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 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 物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 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 景物就没有了神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习题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习题解析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棱.角(léng)骨骼.(gé)黧.黑(lí)秋高气爽.(shāng)B.隆.冬(lóng)驻.防(zhù)明媚.(méi)风云变幻.(huàn)C.倒霉.(méi)砾.石(shuò)冻疮.(chuāng)云散.天晴(sàn)D.尊.容(zūn)虔.诚(qián)诅咒.(zhòu)气喘吁.吁(xū)【答案】D【解析】A.秋高气爽(shuǎng);B.明媚(mèi);C.砾石(lì);故选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恭顺帐篷草坝子接踵而至B.豁然蔚蓝大冰凌穿流不息C.演译凄凉黧黑色熠熠烁烁D.敦实蜿蜓羊皮袍云遮雾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B川流不息。

C演绎。

D蜿蜒。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B.在教育系统新春茶话会上,市局领导与教师代表们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C.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剪彩,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贯通....。

D.城乡医疗制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C项使用有误,“豁然贯通”形容开阔或通达。

语境要表达的意思是“全线贯通”。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B.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部编本八下语文公开课课件)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部编本八下语文公开课课件)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
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
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 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 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 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 特性。通过写自己的感受,表现了探险者坚 强不屈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
状元成才路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地行进。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状元成才路
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全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
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书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
的见闻感受。
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2段):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状元成才路
来游牧人群精神生活中对于神山神湖的崇拜,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格萨尔王的传说,本土宗教遗存——苯教,
状元成才路
原始智慧,今古传奇;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
娶节庆娱乐;藏北高原的辽阔壮美,奇山异
水,野生动物,无人区风光等。本文所写的 是作者跟随摄制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拍摄 时的经历。
字词学习
黧黑( lí ) 棱角(lénɡ ) 砾石( lì )
第二部分(第3—11段):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 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状元成才路
第三部分(第12—15段):略写第二天再次进 入冰塔林的经过。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课文解读
1.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
丹冬游览的经历。请你复述作者在各拉丹 冬的所见所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编写者:黄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根据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相关链接】1、地理位置:各拉丹东冰川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0 米,姜根迪如海拔6548 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孤形的大冰川,南支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冰川尾部有两公里的冰塔林。

这高耸入云的冰雪山体和晶宝皎洁的大冰川,是万里长江的源泉。

冰塔林中,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冰清玉洁,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有藏野驴、藏野牛、藏羚、雪鸡等珍禽异兽,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2、气候特点:高寒是这个地区的基本特点。

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全年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扛()棱角()虔诚()蠕动()凄凉()懈怠()蜿蜒()(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安营扎寨:风云变幻:接踵而至:历历在目:漫不经心:2、再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的句子,复述作者在各拉丹东的所见所感。

导航:重点关注描写雪域高原美景的段落。

3、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2、作者在各拉丹东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概括。

3、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语句,以此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伴随这些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拓展提升】文本阅读: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长江和黄河同属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世界第三大河。

长江支流纵多,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

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8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9条。

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超过10万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积最大,约16万平方公里。

长江流域湖泊也很多,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那么,长江发源在哪里呢?长江发源于中国西部唐古拉山脉,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大冰峰。

“各拉丹东”是藏语里“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地理坐标为91.0°E,33.5°N,南北长达5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终年积雪,雪线高度5800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

各拉丹冬峰周边地区有藏野驴、藏羚羊等野生动物。

1986年8月,日本登山队首次登上各拉丹冬峰。

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的两道姜根迪如弧形冰川,像两把大钳子夹住了江根迪如雪峰。

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

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厘米,宽1.6厘米,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

这里孕育出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此名来源于蒙古语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缓慢的红江)。

长江源头,明代以前一般皆沿用了2000年前战国时代的一部地理书籍《禹贡》,说“岷山导江”,这所说的岷山,不是四川的岷山,而是指甘肃省天水县境内的一座山,当然这个说法跟实际情况差之千里,因为这个地方只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源头而已。

明代徐霞客写下“江源考”,指出江源应属金沙江,但按照「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沱沱河才是真正的源头。

除正源外,长江还有一个北源,一个南源。

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又那木齐图乌兰木伦(蒙古语意为红叶江),又称曲麻莱河、曲玛河。

源出昆仑山南支的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海拔5432米,流经多尔改错(藏语意为石头湖,蒙语称叶鲁苏湖,意为沙湖)在曲麻莱县以西的楚拉地区注入通天河。

长江南源——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山麓的沼泽地,是一片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

【当堂检测】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棱角虔诚儒动风云变幻B.恭顺豁然凄凉厉厉在目C.懈怠敦实蜿蜒穿流不息 D.演绎磅礴褶皱漫不经心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的到来。

()(2)指部队驻扎下来。

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3)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楚的呈现在眼前。

3、分别写三句描写长江和黄河的诗句。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语言,重点理解冰塔林的描写,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

2、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相关链接】1、修辞句的赏析:比喻:……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富有感染力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

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自主学习】1、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和壮美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2、各拉丹东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并思考相关部分的语言特点。

3、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面对在各拉丹东遇到的困难,作者的情绪反应时怎样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2、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风声一刻不停得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琢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腿,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学习建议】:参照相关链接3、文章最后一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该怎样理解?你可以说出多少长江的故事?【拓展提升】泰山之恩蔡家园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

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

”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

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

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

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

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

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

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

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

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

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

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

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

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

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

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

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

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

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

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

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

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

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

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

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

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

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

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本文略有删改)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1) (2)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4、联系全文,试分析结尾处“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的艺术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