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平均数(第1课时)-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
20.1.1平均数课件(第一课时)公开课
5 ( 2) 0 6 4 x 解: 3 6
x=5
3、已知:x1,x2,x3… x10的平均数是a,
x11,x12,x13… x30的平均数是b,则 x1,x2,x3… x30的平均数是( D
)
1 1 (10a+30b) (A) (a+b) (B) 30 40 1 1 (D) (10a+20b) (a+b) (C) 30 2
想一想
与问题(1)、(2)、(3)比较,
你能体会到权的意义吗? 权的意义: (1)数据的重要程度
(2)权衡轻重或份量大小
例2.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 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 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 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 项成绩如下表所示:请决出两人的名次。 选手 A B 演讲内容 85 95 演讲能力 95 85 演讲效果 95 95
4、某公司欲招聘公关人员,对甲、乙候选人进行了面视和笔试,他 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候选人 甲 乙 86 92 测试成绩(百分制) 测试 笔试 90 83
(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
86 1 90 1 x甲 88 2
x甲 x乙 甲将被录用
271 283 291 30 4 311 1 3 1 4 1 加权平均数 。
为27,28,29,30,31的
本题“权”是以整数的形式体现的
探究一、
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 两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 他们的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 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应试 者 甲 乙 听 85 73 说 78 80 读 85 82 写 73 8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20.1.1《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校:昌江县民族中学 姓名:曾礼波 日期:2019年05月30日教学目标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加权平均数,初步理解权的含义,能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权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与运用。
难点:“权”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我们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平均数的一些知识,请看以下问题:【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教材表20-1):(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录取谁?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教师评析:对于问题(1),根据平均数公式,甲的平均成绩为 乙的平均成绩为因为甲的平均成绩比乙高,所以应该录取甲。
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广泛应用及现实意义。
二、互动新授【问题2】(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试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录取谁? 学生独自思考后,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分析:对于问题(2),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这说明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读、写的成绩比听、说的成绩更加“重要”。
因此,甲的平均成绩为乙的平均成绩为因为乙的平均成绩比甲高,所以应该录取乙。
上述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而问题(2)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相应的平均数79.5,80.4分别称为甲和乙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一般地,若n 个数x 1, x 2, …, 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设计3:20.1.1平均数(1)
20.1.1平均数(1)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加权平均数.(二)内容解析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教科书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二)目标解析1.理解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2.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赋予适当的权,并根据得到的加权平均数对实际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以用电子表格excel来辅助计算加权平均数,同时加深对权意义的理解.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已有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收集到一些数据后,通常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另外几个统计量,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回顾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问题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能否同等看待听、说、读、写的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追问1:用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师生活动: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统一计算形式,讲解权的意义及加权平均数.设计意图:追问1让学生理解问题2与问题1的有区别,问题2中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追问2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权的意义.(二)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结合以下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2.权的作用是什么?设计意图: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加权平均数的算法及意义,问题2引导学生回顾权的作用及意义.(三)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13页练习第1,2题,习题20.1第5题.六、目标检测设计1.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则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权分别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设计意图:考查权的意义.2.某单位欲招聘一名技术部门负责人,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且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取,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该单位将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三项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考查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分笔试、面试、三个月试用业绩这三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成绩如下表所示:公司领导经过考虑决定按笔试20%,面试30%,三个月试用业绩50%的权重计算总平均成绩,分数高者将被录取,你认为谁会被录取呢?为什么?设计意图:考查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1)
20.1.1 平均数(1)【课题】:平均数(1)【设计与执教者】:【教学时间】:40分钟【学情分析】:(适用于特色班)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知道算术平均数的特征与适用范围。
在初一时进一步学习了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整理数据,并且知道统计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统计学习常常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但是,加权平均数属于新学内容,学生可能在权的理解与运用方面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对“权”的理解.【教学突破点】:先复习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并将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和平均数相对比,体会“权”的意义【教法、学法设计】:采取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通过小组合作,认识“加权平均数”的准确含义,理解“权”的意义,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课前准备】:课件72.6,二班42个学生的平均分数为80,三班43个学生的平均分数为75.2。
求全年级这次英语测验的平均分。
4.小青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 分别为:测验一得89分,测验二得78分, 测验三得 85 分,期中考试得90分, 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图所显示的 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的权重,那么小青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分?5.老王家的鱼塘中放养了某种鱼1500条,若干年后,准备打捞出售,为了估计鱼塘中这种鱼的总质量,现从鱼塘中捕捞三次,得到数据如下表:鱼的条数 平均每条鱼的质量/千克第1次 15 2.8 第2次 20 3.0 第3次 102.5(1)鱼塘中这种鱼平均每条重约多少千克?(2)若这种鱼放养的成活率是82%,鱼塘中这种鱼约有多少千克?(3)如果把这种鱼全部卖掉,价格为每千克6.2元,那么这种鱼的总收入是多少元?若投资成本为14000元,这种鱼的纯收入是多少元?6.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甲 乙 丙 笔试 75 80 90 面试9370 68根据录用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1人)如下图所示,每得一票记作1分.(1)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0.01)?(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的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7.某风景区对5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游客人数基本不变,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答案:1.165cm 2.3.7 •3.7 3.75.98 4.87.6分5.•解:(1)2.815 3.020 2.510152010⨯+⨯+⨯++≈2.821(kg)(2)2.82×1500×82%≈3468(kg)(3)总收入为3468×6.2≈21500(元)纯收入为21500-14000=7500(元)6.(1)甲、乙、•丙的民主评议得分分别为:50分,80分,70分.(2)甲的平均成绩为:75935021833++=≈72.67(分),乙的平均成绩为:80708023033++=≈76.67(分),丙的平均成绩为:90689022833++=≈76.00(分).由于76.67>76>72.67,所以候选人乙将被录用.(3)如果将理论考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甲的个人成绩为:475393350433⨯+⨯+⨯++=72.9(分),乙的个人成绩为:480370380433⨯+⨯+⨯++=77(分).丙的个人成绩为:490368370433⨯+⨯+⨯++=77.4(分).由于丙的个人成绩最高,所以候选人丙将被录用7.(1)风景区的算法是:调整前的平均价格为:15×(10+10+15+20+25)=16(元);调整后的平均价格为:15×(5+•5+15+25+30)=16(元),而日平均人数没有变化,因此风景区的总收入没有变化;(2)•游客的计算方法:调整前风景区日平均收入为:10×1+10×1+15×2+20×3+25×2=•160(千元);调整后风景区日平均收入为:5×1+5×1+15×2+25×3+30×2=175(千元),所以风景区的日平均收入增加了175160160-×100%≈9.4%;(3)游客的说法较能反映整体实际.。
《20.1.1平均数》学历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下册
《平均数》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初中数学课程《平均数》”,旨在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的结果。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热爱。
(2)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应用意识。
三、评价任务1. 概念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计算能力评价: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价学生的平均数计算能力。
3. 应用能力评价: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从而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让学生自主发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共同解决问题,互相交流,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4. 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强调。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是基于学生已掌握小学阶段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性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利用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我会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班级的体育委员,要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时,我会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我会用“平均数就像一碗汤,每个人喝的量都不同,但平均下来每个人喝的量是一样的”来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同时,我还会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例如,我会让学生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讨论中交流想法,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我会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的概念。
3. 教师引导: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本质。
4. 实践应用: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是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求法,进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运算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复杂运算的计算过程不够熟练。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对实际问题中权重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合作意识。
4.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概念。
2.准备PPT课件,展示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成绩统计、商品销售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些问题的平均值。
通过讨论,让学生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PPT课件展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同时,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步骤。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1课时)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展示运动员比赛成绩的统计数据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引导思考: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案例亮点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新课导入: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探究并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3.实践环节: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望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作业布置:选取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同时,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环节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培养良好的评价习惯。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
5.寓教于乐:教师运用图形演示、故事引导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数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运动会、家庭聚会等,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数的含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20. 1.1平均数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对“权”的正确理解∙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教师出示问题:如图ABCD四个杯子中装了不同数量的小球,你能让四个杯子中的小球数目相同吗?观察小球演示过程,回顾平均数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4-7,探究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师出示问题:重庆7月中旬一周的最高气温如下:教师问:你能快速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吗?学生答:(38+36+38÷36+38÷36+36)÷7=-7教师问:你还能回忆、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吗?学生答: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叫n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教师问:计算某篮球队10个队员的平均年龄:学生_27×l+28×3+29×l+30×4+31×lCC1X------------------------------------------ =29.1IO教师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2答:平均年龄_27+28+28+28+29+30+30+30+30+31CC1X---------------------------- 二29.110教师问:请问,在年龄确定的时候,影响平均数的因素是什么?学生答:在年龄确定的情况下,队员人数1、3、1、4、1是影响平均数的因素.教师依次出示问题: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教师问:(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学生答:(1)甲的平均成绩85+78+85+73:80.4乙的平均成绩73+80+82+83=79.54因为80.25>79.5,所以应该录取甲.教师问:(2)如果公司要招聘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那听、 说、读、写成绩按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学生答:因为79.5<80.4,所以应该录取乙.教师问: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则应该录取谁?(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学生答:通过计算比较,应该录取甲.教师问:将问题(1)、(2)、(3)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师生一起解答:同样一张应试者的应聘成绩单,由于各个数据所赋的权数不同,造成的录取结果截然不同.教师强调: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0)定义:一般地,若n 个数X1,X 2,—,Xn 的权分别是叫,W2,…,Wn5则,W-毛心+…+XnWn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Wl+W2+∙∙∙+W n如上题解(2)中平均数79.5称为甲选手的加权平均数;其中2、1、3、4就是甲选手听、说、读、写各项得分的权!(1)甲的平均成绩85×2+78×l+85×3+73×4 L----------------- 二79.2+1+3+4 乙的平均成绩73×2+80×l+82×3+83×42+1+3+4=80.4教师问:权有何意义呢? 师生总结:权的意义:(1)数据的重要程度;(2)权衡轻重或份量大小 考点1:利用加权平均数解答实际问题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由上边的结果可知选手B 获得第一名,选手A 获得第二名.师生共同分析: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85×50%+95×40%+95×10%解:选手A 的最后得分是 50%+40%+10% =42.5+38+9. 5=90 选手B 的最后得分是95×50%+85×40%+95×10%50%+40%+10%=47. 5+34+9. 5=91.教师问:你能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吗?师生总结:1.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2.在实际问题中,各项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术平均数.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3.出示课件15-16,探究加权平均数的其它形式教师问:加权平均数有其它表示形式吗?在求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X1出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b.根据频数分布表中的数据,计算各组数据的组中值;
c.将各组数据的组中值与对应的频数相乘,得到各组数据的总和;
d.将所有组的总和相加,再除以总频数,得到平均数。
2.教师通过图示、板书等形式,直观展示求平均数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步骤的含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2.利用频数分布表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际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的计算步骤,提高计算准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认识到数据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挑战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难点:理解频数分布表中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关系求解平均数。
2.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频数分布表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制作频数分布表,那么如何利用频数分布表来求解平均数呢?”
2.教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的问题解决中。
20.1.1 平均数(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乙
73
80
85
82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比较强的翻译,听、说、读、 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 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 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 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知识技能 教 学 目 标
在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 成“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运 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同伴的合作 过程与方法 交流等探究过程,形成知识培养能 力。 情感态度
以积极情感态度参与数学活动中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科学认识 事物重要性。
重点 难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对“权”的理解
选手 A
演讲内容 85
演讲能力 95
演讲效果 95
B
95
85
95
请决出两人的名次?
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 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
85 50% 95 40% 95 10% 50% 40% 10%
=42.5+38+9.5 =90
95 50% 85 40% 95 50% 40% 10%
曹杨二中高三(14)班学生 班级职务:学习委员 高考志愿:北京 大学中文系 高考成绩:语文121分数学146分 英语146分历史134分 综合28分总分 575分 (另有附加分10 分)
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常方舟
“我对竞赛题一样发怵” 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常方舟认为学习的高 效率是最重要因素,“高中三年,我每天晚 上都是10:30休息,这个生活习惯雷打不动。 早晨总是6:15起床,以保证八小时左右的睡 眠。平时功课再多再忙,我也不会‘开夜 车’。身体健康,体力充沛才能保证有效学 习。”高三阶段,有的同学每天学习到凌晨 两三点,这种习惯在常方舟看来反而会影响 次日的学习状态。每天课后,常方舟也不会 花太多时间做功课,常常是做完老师布置的 作业就算完。
最新人教版数学初中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平均数(1)》当我们收集到数据后,通常是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本课是在学习过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在计算平均数中对某些数据的侧重.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权的意义.多媒体:PPT课件、电子白板一、提出问题探索新知:问题1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解:甲的平均成绩为=80.25,乙的平均成绩为=79.5.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归纳】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问题 2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解:甲的平均成绩为=79.5,乙的平均成绩为=80.4.显然乙的成绩比甲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乙.问题3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解:甲的平均成绩为=80.5,乙的平均成绩为=78.9.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归纳】一般地,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二、应用新知:例1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试比较谁的成绩更好.三、巩固练习:练习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应试者进行了面试与笔试,他们的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成绩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成绩应该比笔试成绩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 和4 的权,计算甲、乙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取?三、拓展应用:某广告公司欲招聘职员一名,A,B,C三名候选人的测试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1)如果公司招聘的职员分别是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或创作总监,给三项成绩赋予相同的权合理吗?(2)请你设计合理的权重,为公司招聘一名职员:①网络维护员;②客户经理;③创作总监.四、课堂小结:(1)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当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重要程度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权的作用是什么?权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数据权的改变一般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略。
教学设计5:20.1.1平均数(1)
20.1.1 平均数(1)一、教学分析二、课堂教学过程问题1:在刚刚结束的段考中,我们051班同学经过努力认真的学习取得了好成绩,下面是两位同学的段考成绩,请同学们算一算他们的平均分,看看谁的成绩比较好?学生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谢敏89 86 97 98 88廖林峰85 85 98 96 93学生根据小学求平均数的方法列出式子求解:谢敏:廖林峰:问题2:期末了,你们刘老师要计算数学的期评成绩,按如下标准:平时占30%、期中占30%、期末考试占40%,假设周永宁和廖林峰的成绩如下表,那么谁的成绩比较好?学生平时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周永宁95 97 94廖林峰96 98 92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列式子求解:周永宁:廖林峰:问题3:艺术节,学校评选“校园十大歌手”,评选以服装外表(占2),演唱水平(占5),观众效果(占3)三方面进行评比,假设我们051班两名参赛者成绩如下,哪位评选上的机会更大?选手服装外表演唱水平观众效果廖婵娴9 8 9周国晶8 9 7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列式子求解:廖婵娴:周国晶:学生思考讨论:问题1、2、3求平均数有何区别?问题1:问题2:问题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从而很自然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教师小结:1、在“选择评价”的实际问题中,需要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2、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学生分析问题1、2、3中的权,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自由发言,自己体会。
1、问题1的权相等,也就是重要程度同等主要。
※今后我们学习要怎样学才能取得好成绩?2、问题2、3的权不同1、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2、数据的权的意义: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加权平均数公式:4、权的三种表现形式:(1)直接以数据形式给出;(2)比例形式给出;(3)百分数形式给出.。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 平均数第1课时 平均数(1)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实用资料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 平均数第1课时 平均数(1)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理解.一、复习导入某校八年级共有班级 1班 2班 3班 4班参考人数 40 42 45 32平均成绩 80 81 82 79x =14×(79+80+81+82)=80.5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x 1,x 2,x 3,…,x n ,则有x =x 1+x 2+x 3+…+x n n,其中x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 拔”.二、讲授新课问题: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甲 85 78 85 73乙 73 80 82 83(1)(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对于问题(1),根据平均数公式,甲的平均成绩为:85+78+85+734=80.25, 乙的平均成绩为73+80+82+834=79.5. 因为甲的平均成绩比乙高,所以应该录取甲.对于问题(2),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这说明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读、写的成绩比听、说的成绩更加“重要”.因此,甲的平均成绩为85×2+78×1+85×3+73×42+1+3+4=79.5, 乙的平均成绩为73×2+80×1+82×3+83×42+1+3+4=80.4. 因为乙的平均成绩比甲高,所以应该录取乙.上述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而问题(2)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的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相应的平均数79.5,80.4分别称为甲和乙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一般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n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三、例题讲解【例1】教材第112页例1【例2】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表:(单位:小时寿命 450 550 600 650 700只数 20 10 30 15 25解: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为:x =450×20+550×10+600×30+650×15+700×2520+10+30+15+25=597.5(小时) 四、巩固练习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 1次,3出现了x 2次,4出现了x 3次,5出现了x 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________.【答案】2x 1+3x 2+4x 3+5x 4x 1+x 2+x 3+x 42.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x 环,b 次打中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________环.【答案】ax +by a +b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生1: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生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第2课时 平均数(2)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一、复习导入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2)加深了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二、例题精讲【例2】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解: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x =13×8+14×16+15×24+16×28+16+24+2≈14(岁). 【例3】某灯泡厂为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随机抽查了5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使用寿命/x/h 600≤x<1000 1000≤x<1400 1400≤x<1800 1800≤x<2200 2200≤x<2600灯泡只数 5 10 12 17 6分析: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解:根据表格,可以得出各小组的组中值,于是x =800×5+1200×10+1600×12+2000×17+2400×650=1672, 即样本平均数为1672.因此,可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是1672 h .三、巩固练习某校为了了解学生做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做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八年级某班.所用时间t(分钟) 人 数0<t≤10 410<t≤20 620<t≤30 1430<t≤40 1340<t≤50 950<t≤60 4求:(1)(2)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的时间.【答案】解:(1)15(2)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为x =5×4+15×6+25×14+35×13+45×9+55×44+6+14+13+9+4=30.8(分钟) 四、课堂小结1.加权平均数的应用.2.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学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基于这一认识,这节课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平均数的算法.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一、复习导入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了平均数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二、讲授新课 月收 入/元 45000 18000 10000 5500 5000 3400 3000 1000 人数 1 1 1 3 6 1 11 1(2)若用(1)算得的平均数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师:同学们知道如何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吗?生:根据加权平均数,可以求出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为:45000+18000+10000+5500×3+5000×6+3400+3000×11+10001+1+1+3+6+1+11+1=6276.师:很好!那么用第(1)问中算得的平均数来反映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理吗?生:不合理.因为在这25名员工中,仅有3名员工的收入在6276元以上,而另外22名员工的收入都在6276元以下.因此,用月收入的平均数反映所有员工的月收入水平不合理.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数据来反映该公司员工月收入的水平呢?这就要用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中位数,利用中位数可以更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可以获得一些信息.例如,上述问题中将公司25名员工月收入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得到的中位数为3400,这说明除去月收入为3400元的员工,一半员工收入高于3400元,另一半员工收入低于3400元.【例1】教材第117页例4师:刚才我们学习中位数,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另一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能更好地反映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2】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表所示.你尺码/cm22 22.5 23 23.5 24 24.5 25销售量/双 1 2 5 11 7 3 1码组成的一组数据的众数.一段时间内卖出的300双女鞋的尺码组成一个样本数据,通过分析样本数据可以找出样本数据的众数,进而估计这家鞋店销售哪种尺码的鞋最多.解:由表可以看出,在鞋的尺码组成的数据中,23.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即23.5 cm的鞋销售量最大,因此可以建议鞋店多进23.5 cm的鞋.三、巩固练习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答案】9 92.一组各不相同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________.【答案】22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A.97,96 B.96,96.4C.96,97 D.98,97【答案】B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3,5,3,1,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4,25 B.23,24C.25,25 D.23,25【答案】C四、课堂小结1.认识了中位数和众数.2.理解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利用它们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本次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利用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沟通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与众数知识的实用性.第2课时中位数和众数(2)1.进一步认识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2.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一、复习导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另外要注意:(1)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2)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3)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地引起平均数的变动;(4)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5)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二、例题讲解【例1得分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人数 2 3 6 14 15 5 4 1解:众数90分中位数85分平均数84.6分【例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乙群:3,4,5,5,6,6,36,55.(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________岁,中位数是________岁,众数是________岁,其中能较好地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________;(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________岁,中位数是________岁,众数是________岁,其中能较好地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________.解:(1)15 15 15 众数(2)15 5.5 5,6 中位数【例3】教材第119页例6三、巩固练习职员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管理员职员人数 1 1 2 1 5 3 20工资5500 5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多少?(精确到元)(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的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答案】(1)2091 1500 1500 (2)3288 1500 1500 (3)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四、课堂小结1.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2.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本节课首先从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开始,接着列出这三种统计量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为避免太过抽象,在后面设计的例题中都有这些统计量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3.会用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方差的概念并会运用方差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1.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幻灯片出示)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玉米种子.选择种子时,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的相关情况,农科院各用10块自然条甲 7.65 7.50 7.62 7.59 7.65 7.64 7.50 7.40 7.41 7.41 乙 7.55 7.56 7.53 7.44 7.49 7.52 7.58 7.46 7.53 7.49 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分别是x 甲≈7.54,x 乙≈7.52,说明在试验田中,甲、乙两种甜玉米的平均产量相差不大.由此可以估计出这个地区种植这两种甜玉米,它们的平均产量相差不大.为了直观地看出甲、乙两种甜玉米产量的分布情况,我们把这两组数据画成下面的图1和图2.师:比较上面的两幅图可以看出,甲种甜玉米在各试验田的产量波动较大,乙种甜玉米在各试验田的产量较集中地分布在平均量附近,从图中看出的结果能否用一个量来刻画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方差.教师说明:从上面看到,对于一组数据,除需要了解它们的平均水平外,还常常需要了解它们的波动大小(即偏离平均数的大小).2.方差的概念教师讲解:为了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可以采用不止一种办法,例如,可以先求得各个数据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再取其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通常,采用的是下面的做法:设在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和的平均数是s 2,那么我们用s 2=1n[(x 1-x)2+(x 2-x)2+…+(x n -x)2]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数据的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小,教师要剖析公式中每一个元素的意义,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学生理解了方差的概念之后,再回到了引例中,通过计算甲、乙两种甜玉米的方差,根据理论说明哪种甜玉米的产量更好.教师示范:两组数据的方差分别是s 甲2=(7.65-7.54)2+(7.50-7.54)2+…+(7.41-7.54)210≈0.01, s 乙2=(7.55-7.52)2+(7.56-7.52)2+…+(7.49-7.52)210≈0.002. 显然s 甲2>s 乙2,即甲种甜玉米的波动较大,这与我们从图1和图2看到的结果一致.由此可知,在试验田中,乙种甜玉米的产量比较稳定.正如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一样,也可以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因此可以推测,在这个地区种植乙种甜玉米的产量比甲种的稳定.综合考虑甲、乙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可以推测这个地区比较适合种植乙种甜玉米.这样做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二、例题讲解【例1】教材第125页例1【例2】教材第127页例2【例3】(幻灯片出示)已知两组数据:甲:9.9 10.3 9.8 10.1 10.4 10 9.8 9.7乙:10.2 10 9.5 10.3 10.5 9.6 9.8 10.1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求平均数时激发学生用简化公式计算,找一名学生到黑板计算. 解:根据公式可得x 甲=10+18(-0.1+0.3-0.2+0.1+0.4+0-0.2-0.3) =10+18×0=10 x 乙=10+18(0.2+0-0.5+0.3+0.5-0.4-0.2+0.1) =10+18×0=10 s 甲2=18[(9.9-10)2+(10.3-10)2+…+(9.7-10)2] =18(0.01+0.09+…+0.09) =18×0.44=0.055 s 乙2=18[(10.2-10)2+(10-10)2+…+(10.1-10)2] =18(0.04+0+…+0.01) =18×0.84=0.105 从s 甲2<s 乙2知道,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波动大.三、巩固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________.【答案】6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8,6,8,6,5,9,10,7,4乙:9,5,7,8,7,6,8,6,7,7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甲2________s乙2,所以确定________去参加比赛.【答案】>乙四、课堂小结1.知识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于一组数据,有时只知道它的平均数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它的波动大小,而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不止一种,最常用的是方差.2.方法小结:求一组数据方差的方法:先求平均数,再利用平均数求方差.本次教学在解决引例问题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引出矛盾,这里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4)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性质、求法以及应用等,通过互相交流、分享,提高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0字)
(5)课后作业:学生可以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同时,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00字)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实际问题解决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数的应用。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4.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设计有趣的实例、开展小组合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教学:
1. 针对学生的知识层次,从基础入手,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八、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引入实际案例: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如学生成绩、班级平均分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平均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如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 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1.1平均数第1课时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第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2. 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过程与方法】在经历处理实际问题中加权平均数的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对数据中权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 1)在上述问题中,人均耕地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这个市郊县总耕地面积和总人数分别是多少?你能求出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吗?(3)小明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 x=( 0.15+0.21+0.18 ) /3=0.18( 公顷 ) ,你认为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教学说明】让学生依次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其中( 1),( 2)是为解释(3)而做好,学生感受到由于三个郊人数不同,它将影响到市郊的人均耕地面的大小,从而引出、加平均数的概念. 在学生探活中,教关注学生加平均数和数据的的意是否准确理解;能否从特殊到一般,比得出三个数的加平均数和n 个数的加平均数;能否理解并出 n 个数的加平均数的算公式 .【】若n 个数 x1, x2,⋯, x n的分 w1, w2,⋯, w n,x x1w1x2 w2xn·wn叫做 n 个数的加平均数. 数据的能反映数据的相“重要w1w2w n程度”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 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甲、乙两名者行了听、、、写的英水平,他的各成如下表:( 1)如果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能力的翻,听、、、写成按3∶ 3∶2∶ 2 的比确定,算两名者的平均成,从他的成看,取?( 2)如果家公司想招一名笔的翻,听、、、写成按照2∶ 2∶ 3∶ 3 的比确定,算两名者的平均成,从他的成看,取?【教学明】教出示例后,引学生分析意,体会取口能力的翻;听、、、写的成按3∶ 3∶ 2∶ 2 确定,及用笔能力的翻,以2∶ 2∶ 3∶3 的比例确定 . 听、、、写的成在( 1)( 2)的分是 3, 3, 2, 2 和 2, 2, 3, 3,再利用加平均数算公式得到 . 最后由学生出解答程 .例 2一次演比中,委将以演内容、演能力、演效果三个方面手打分. 各成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内容占50%,演能力占40%,演效果占10%的比例,算手的合成,入决的两名手成如下表.【教学明】教出示例2,并与学生一道分析. 分析教可置如下三个:(1)你在算手合成重于哪一个方面的成?三成的分是多少?( 2)你能通算决出两人的名次?(3)两名手的成都是两个95 分和一个85 分,什么他的最后得分不同?从中你能体会到的作用?在活中,教关注:( 1)能否运用所学知解决?( 2)能否在反思中体会到数据的的作用. 最后由学生出解答程(取两名同学上黑板写解答程,全班同学析,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 P113第 1 .2.教材 P113第 2 .【教学明】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平均数的算方法,一步体会数据的的作用 .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解题的规范性,数学作答的严谨性,随时纠正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错误.【答案】 1. 解 : ( 1)应试者甲的平均成绩为86 590 5= (分),应试者乙的平均成绩为5 8892 5 83 5=5(分). 此时甲将被录取 . 5 587.5( 2)甲的平均成绩为86 690 4=(分),乙的平均成绩为 92 6 83 4=(分), 6 487.66 488.4此时乙将被录取 .2. 解:小桐的体育成绩为:95 20% 90 30% 8550% =88.(5分)20% 30% 50%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1. 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 20.1 ”中选取 .2.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突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平均数(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加权平均数.
2.内容解析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平均数是衡量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当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重要程度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的反映对某些数据的侧重.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当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就是算术平均数.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2.目标解析
目标(1)是让学生能理解“权”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能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目标(2)是当学生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境负于适当的权,会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解释其实际意义.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在运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时,容易混淆数据和权.另外学生会受到先前算术平均数学习经验的负迁移,在需要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时却选用算术平均数.部分学生往往只会记住公式,而不会解释数据分析结果的实际意义(统计意义),把统计问题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计算层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当我们收集到数据后,通常是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前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述章前语(师生共同阅读),让学生回顾调查统计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体会到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是数据分析中常用的统计量.
问题 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将学生的回答引导到算术平均数,再通过师生共同计算,理解公式12n
x x x n
x +++=
的意义是所有数据的和
与数据个数的商,体会公式中分子与分母意义,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回顾小学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总和与数据个数的商.说明算术平均数在统计学中能反映一组数据总体的平均水平(集中趋势),为后面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
问题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应该录取谁?
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例确定”说明在计算平均数中哪一项最重要?
追问3: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方案,若不能提出合适的方案,教师再通过3个追问进行引导.
设计意图:追问1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感性的进行分析;追问2让学生明白参与运算的各项“重要程度”不同,且这个不同点需要体现;追问3让学生自主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将“重要程度”不同的数据纳入计算,并能说明这种计算方式的合理性;初步体会“重要程度”的作用,最后列出正确算式,给出权的意义.从追问1到时追问3,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为“权”的产生提供自然合理的背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修订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抽象概括 形成概念
思考:这个问题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是否能推广到一般?
追问:若n 个数据x 1,x 2,···,x n 的权分别为w 1,w 2,···,w n ,这n 个数据的平均数该如何计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得到加权平均数公式:一般的,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
112212······n n
n
x x x w ++++++ w w w w w .
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给出加权平均数的一般公式. 3.比较辨别 理解新知
问题3: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侧重哪些分项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两人的测试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与问题2中的(1)(2)相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难点是对权的作用的讨论,得到结论“同样的一组数据,如果规定的权变化,则加权平均数随之改变”.学生已有进一步的体会,但较难用语言来表达,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设计意图:在实例中根据需要,改变权的数值,得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再次感受加权平均数中权的作用.
问题4:你认为问题1中各数据的权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说说你对权的认识.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概括问题1中各数可看作是权相同的,指出两种平均数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再一次体验权的作用. 4.例题教学 应用新知
例1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
各项成绩均为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请确定两人的名次.
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例题,学生自主进行分析,适当的时候提示学生: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是用什么数据体现的?它们的权分别是什么?要确定两人的总成绩,实质是求他们各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如何计算?提示学生权是以百分数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分别计算出两名选手的总成绩,教师引导并板书解答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设计意图:继续以“权的意义理解”为目标,选取典型的生活实例为背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解题,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规范解题格式.
追问:A、B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不计算,仅分析数据及其权,可否估计两人的名次.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让学生深入体会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5.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练习 1 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应试者进行了面试与笔试,他们的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
(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成绩应该比笔试成绩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计算甲、乙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取?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说明权的变化怎样影响结果的变化.
设计意图: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提出后,直接进行巩固应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6.深化拓展灵活运用
练习2 某广告公司欲招聘职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公司可从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创作总监这三种岗位中招聘一名职员,给三项成绩赋予相同的权合理吗?
(2)请你设计合理的权重,为公司招聘一名职员.
师生活动:教师呈现开放题,学生赋权,重点让学生在加权平均数的应用过程中,主动赋权,体会权的作用.
设计意图: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主动运用权的作用,影响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帮助学生内化权的意义的理解,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7.小结
结合以下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
(2)权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它产生的必要性;问题(2)引导学生回顾权的意义和作用.
五、目标检测设计
1.某次歌唱比赛中,选手小明的唱功、音乐常识、综合知识成绩分别为88分、81分、85分,若这三项按4∶3∶2的比计算比赛成绩,则唱功、音乐常识、综合知识成绩的权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小明的最后成绩是_______.
设计意图:考核权的意义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某班共有50名学生,平均身高168 cm,其中30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0 cm,则2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________.
设计意图:考核用加权平均数估计数据的集中趋势.
3.学校食堂午餐供应5元、8元和12元的3种价格的盒饭.根据食堂某月销售午餐盒饭的统计图,可计算出该月食堂销售午餐盒饭的平均价格是________.
设计意图:结合扇形统计图考查加权平均数.
4.小明所在班级为希望工程捐款,他统计了全班同学的捐款情况,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可计算全班同学平均每人捐款_____元.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由条形图获取信息并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