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辅助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
第一节红细胞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成男:(4.0~5.5)×1012/L;成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年龄与性别的差异:精神因素: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气压降低:妊娠中、后期;6个月~2岁的婴幼儿;老年人。
2.病理性变化
(1)RBC和HGB减少: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贫血),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外周血单位体积RBC减少,即为病理性贫血。贫血按病因分为RBC生成障碍、过度破坏和丢失3大类。
a、急性、慢性RBC丢失过多
b、RBC寿命缩短:溶血
c、造血原料不足:缺铁、维生素B12、叶酸,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不足,药物原因引起的不足。
d、BM造血功减退:药物、物理因素、某些疾病导致体内有毒物质潴留、原因不明。
(2)、RBC增多
a、原发性RBC增多症:
b、继发性RBC增多症:机体缺氧。心血管病、肺疾病、异常HGB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c、相对性RBC增多症:体内水分丢失
二、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成男:120~160g/L;成女: 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应用】基本同RBC计数。但对贫血程度的判断上优于红细胞计数。以下两种情况值得注意:①在某些病理情况下,Hb和RBC的浓度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全身红细胞总容量的多少。大量失血(主要是血容量的缩小,血浓度变化很少,从Hb等数值上很难反映出贫血的存在)、水潴留(血浆容量大,红细胞容量正常,但红细胞浓度低,表面看有贫血)、失水(血浆容量小,浓度偏高,即使有贫血也看不出)②大细胞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二者浓度不成比例。
三、血细胞比容测定
【参考值】男性0.40~0.54;女性0.37~0.47。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RBC平均指数的计算,有利于贫血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体液平衡情况。增高见于血液浓缩及RBC增多症;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四、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体内红细胞能保持悬浮稳定性,离体后由于红细胞比重较血浆大,能自然下沉。血沉一般分为3期: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快速沉降期、细胞堆积期。健康人血沉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而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可明显增快。
【参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ESR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试验,但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疾病有无活动、进展、恶化及肿瘤浸润、播散、转移等都的一定的价值。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1、血沉增快
生理性:常见于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等。
病理性: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2、血沉减慢意义不大
第二节白细胞检查
中性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
白细胞
(WBC) 淋巴细胞(lymphocyte,L):20~40%
单核细胞(monocyte,M) 3~8%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月~2岁:(11~12)⨯109/L
【临床意义】与中性粒细胞变化有相关性,意义差不多。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成人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临床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
1、N增多: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0%,绝对值>7×109/L
(1)、生理性增多
年龄:新生儿WBC较高,N占绝对优势,到6~9天N与L大致相等,以后L上升,婴儿期L较高,可达70%。2~3岁后L下降,N上升,4~5岁N与L基本相等,形成N与L的两次交叉,青春期与成人基本相同。
日间变化:安静、休息低;活动、进食高;晨低下午高。
运动、疼痛、情绪:均可增高
妊娠与分娩:增高
(2)、病理性增多
a 反应性增多: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
急性感染或炎症:最常见原因,化脓性球菌最明显,杆菌(大肠b、绿脓b)真菌、放线菌、病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立克次体(斑疹伤寒)、螺旋体(钩体、梅毒)、寄生虫(肺吸虫)。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局限轻度感染,WBC—,N轻度↑;中等程度,WBC (10~20)×109/L,N ↑,核左移;严重全身, WBC(20~30)×109/L, N明显↑,明显核左移及中毒改变;感染中毒性休克,WBC不高反低,很明显的核左移。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心肌梗死、肺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h内WBC增高,以Nsg增多为主。
急性溶血:缺氧、分解产物刺激BM贮备池粒细胞释放
急性失血:大出血,WBC 1~2h内迅速上升,达(10~20)×109/L,主要是Nsg增多。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更显著。
急性中毒:外源性(化学物质、药物如汞、铅、安眠药;生物毒素如昆虫毒、蛇毒;植物毒素如毒蕈中毒)、内源性(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以Nsg为主。
恶性肿瘤:非造血系恶性肿瘤(刺激释放、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破坏释放调控),WBC持续增高,以Nsg 增多为主。
其他:类风湿、自免溶贫、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
b 异常增生性增多: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