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一、理念深化选题此类项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并处于取得关键突破的历史关口,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前期探索,面向未来、谋划未来、引领未来,持续深化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开放式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进一步完善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
面向全体学生,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关注人才培养成效和学习成果,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1.新工科人才培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目标: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解析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目标和新要求。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影响;全球视野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机制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与区别;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理念与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机制设计;新工科人才培养国际改革前沿动态评析。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特征分析与发展研判目标:在扎实跟踪新工科建设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预判未来发展趋势。
内容: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系统梳理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史,跟踪国内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进展,跟踪国外工程教育改革前沿动态,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进展、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政策建议。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高质量论文等。
3.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和规范研究目标:持续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使师生双方全程有效地落实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并较好地维护和遵守行业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摘要】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探讨其概述、特点、架构、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探索。
通过引言部分的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引出研究目的,为正文的展开铺垫。
正文部分将对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性的探讨,揭示其独特性、优势和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将总结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性,展望其未来发展,并提出启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推动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教学体系概述,特点,架构,优势,实践探索,有效性,未来发展,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工科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应运而生。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新的教育体系下,学生将不再只是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是actively 参与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背景介绍部分将围绕传统工科教育的不足和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出现进行阐述。
也会对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和研究目的进行深入探讨,引出后续正文内容的展开。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详细阐述,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为接下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1.2 研究意义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跨学科交叉和融合,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还可以促进高校和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可供我们的工程研究和实践探索。
而科技创新工程,作为一种多学科门类新兴学科,表现出了多方面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就是以这个为背景进行探索的。
科技创新工程是包含许多科学技术的一门学科,它的大学教育以全方位推进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特别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能力。
科技创新工程研究与实践的项目主要是探讨科技的内涵,以实施参与创新研究的必要技能,如学习技术文献、能力拓展及产品研发等,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
此外,科技创新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能在技术、管理、组织和社会理论等方面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建立和领导信息技术的知识社交网络。
通过这些项目,学生能从国内外国际性及本国人文社会学习经验,提高与现代法律制度、政治结构、社会文化体系、科技发展未来趋势及科技政策等有关的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的全新领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99计算机教育Computer Education第 2 期2021 年 2 月 10 日文章编号:1672-5913(2021)02-0099-05中图分类号:G642新工科与课程建设0 引 言近年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变革,也引发了全球高等工程教育的变革。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和对卓越创新人才的需求,我国不失时机地推动了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改革行动。
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发展战略[1-2],推动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
国务院发文明确提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3]。
“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进一步推动了新工科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等计划政策相继出台,各高校纷纷响应并迅速行动起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跨学科的研究院与新工科专业等新形态不断推出,一场“新工科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正在形成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4]。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徐晓飞1, 2,沈 毅1,钟诗胜2(1.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摘 要:分析与总结我国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及其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介绍新工科建设方案与实践经验,并对我国深化新工科建设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教育模式;产学研融合;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新工科“Π型”方案第一作者简介:徐晓飞,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工作组成员,研究方向为软件服务工程、服务计算、企业智能计算、软件工程等,***************.cn。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预申报项目简介_杭电_2017.08.2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预申报项目简介1、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实践(参照申报指南6、10)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会计”、“英语+国贸”、“数学+经济”等“2+2”复合型专业已经持续了6年,积累了较丰富的多学科交叉复合的专业建设经验。
项目欲在现有专业复合基础上,面向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对接产业行业,探索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路径。
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改造传统的车辆工程、工业设计、环境工程等工科专业,拓展传统专业的内涵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加大建设理学、经济管理和传统工科专业的交叉复合,并向工程应用延伸;逐步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管理会计等复合型新工科专业。
完善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复合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制定相应的复合型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研究跨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培养质量监控和学生管理优化的体制机制。
预期成果:形成不少于3个复合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跨界整合案例等。
2、“新工科+国际化”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参照指南9、24)发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双方在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国际教育、科研合作等领域优势,推动浙江省大数据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做好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创新“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成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国际学院”。
通过在境外遴选优质学校资源,形成“1+1+N”强强联合的办学模式,其中“N”为多方协同的国际名校。
优先在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当地高校资源,促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
研究多方协同、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行业教育产品体系,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依托,打造“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6.16•【文号】教高厅函〔2017〕33号•【施行日期】2017.06.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理工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行业协(学)会,有关企业: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经研究,我部就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相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一、项目内容根据前期工作部署,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和地方高校组分别面向有关高校征集了项目选题建议,经汇总整理并征求专家组意见,形成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见附件1)。
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性,积极组织新工科研讨,统筹推进本单位新工科建设改革工作。
高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主动谋划,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实践。
要认真研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结合已有工作基础和具体情况,按照相关选题要求确定项目内容。
二、项目推荐项目实施单位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综合改革、注重分类实施,提供经费和条件保障,认真填写《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表》(见附件2)。
鼓励高校、企业、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学)会以不同形式联合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地所属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择优推荐5-10项。
部属高校应统筹规划本校新工科建设与改革,择优推荐1-3项。
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相关行业协(学)会应充分发挥统筹作用,组织推荐1-2项。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是指传统工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工程师。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应对现实社会中的挑战和问题。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背景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工程师的需求,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多领域知识的新型工程师。
因此,该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挑战时的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
二、项目内容与方法1.课程与创新通过对传统工科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的学习机会。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专业中加入人文社科学科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此外,还可以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教授学生创业思维和实践技巧。
2.实践项目与竞赛开展与实际问题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提供实践的机会。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建设项目,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各类竞赛,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学生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和跨学科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同时,通过设置跨学科项目,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跨学科合作能力。
三、项目影响与意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影响和意义在于推动工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同时,该项目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跨学科能力。
最终,该项目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工程师,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过课程、实践项目和学生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挑战时的能力。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新工科建设指南
新工科建设指南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工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抓住机遇,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我国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新工科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旨在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工科建设不仅是工程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实施的必然要求。
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指南》的精神实质,对于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对《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包括新工科建设的背景、目标、原则、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
我们还将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新工科建设中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以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与要求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新型人才,其核心内容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工科建设要求深化工程教育改革。
这包括优化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建设需要构建多元化、创新性的工程教育体系。
这包括完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教育平台。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工程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工程教育新模式。
第三,新工科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证书
以下是一个虚构的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证书的范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证书项目名称: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承办单位:XXX大学验收时间:2023年12月10日经过认真评审,XXX大学承办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已顺利完成,达到了项目拟定的各项研究目标和实践任务。
在此,教育部特发给该项目结题验收证书,以资鼓励和表彰。
一、项目基本情况:1. 项目背景:新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XXX大学在项目背景调研中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的重要性。
2. 项目目标:通过创新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设等手段,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3. 实施周期:项目启动于2021年9月,历时两年。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1. 新工科课程设计:深入分析新工科特点,创新设计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 实践基地建设:与产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3. 创新团队培养:通过团队项目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4. 成果转化:部分项目成果已经转化为实际应用,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三、结题验收评价:1. 项目完成情况良好,所有预期目标均已达到或超过预期。
2. 项目成果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创新性,为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验。
3. 项目组织和管理得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
四、项目负责人及骨干成员:1. 项目负责人:XXX 教授2. 骨干成员:XXXX 副教授,XXXX 博士,XXXX 工程师五、结论:本项目经过认真研究、实际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国家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教育部对XXX大学在此项目中的突出贡献予以高度赞扬,并颁发此结题验收证书。
附件:XXX大学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教育部年月日请注意,具体的证书格式和内容可能会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建议在实际使用前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
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
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为了激发同学们科研的热情,拓展学术视野,学院将开展新工科研究
与实践。
研究内容围绕新工科技术,以及实际应用开展。
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目前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科实际,从自身的学习能力出发,针对新工科研究相关的问题,完成有关文献阅读,分析思考,展开课题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第二阶段是研究成果经过评估后,对合格的研究成
果进行实践,取得实际应用成果。
参加活动的同学可以充分认识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
可以在课外学习中培养自身的解决问题的分析思维和研究能力,为今后研
究学习打下基础。
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共同提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水平!
特此通知!
学院。
2020年9月2日。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摘要:“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新型人才,满足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
“新工科”是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但也面临着创新示范基地较少、校企合作存在壁垒、实践教学意识淡薄等问题,制约高校高新技术人才培养。
基于此,笔者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并提供相关举措以供借鉴,希望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引言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的相关要求,为迎接新一轮技术革命对工程教育带来的冲击,现有高校必须加快体制创新,着眼未来科技发展高地,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培养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培养全面型应用人才的关键,通过院校与企业的协作沟通,依据当地企业发展需求,定向培养专业型人才,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上述要求下,高等院校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应注重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应用实践能力。
1“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践存在的问题1.1传统办学理念束缚,新工科专业布局时间短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工科院校脱离了自身办学实际,在学科建设上贪大求全,过于追求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未能建立自有办学特色,工科专业同质化严重。
这样的办学方式挤占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使人才培养脱离实际,难以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自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后,各院校逐步着眼项目布局、产业布局,推动新工科建设,但“新工科”教育理念提出时间上尚短,大多学科之间缺少横向沟通的能力,仍处于摸索阶段[1]。
1.2校企合作存在壁垒,尚未形成教育共同体传统工科院校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代新时期受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工科院校应立足于社会人才的需求进行办学模式创新。
新工科背景下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工科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
针对这一需求,学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评估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探索、实践案例分析、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以及研究生培养成果评估与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提供启示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2. 正文2.1 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因此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进。
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需要注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于研究生的要求更多地倾向于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需要注重跨学科、跨界合作。
在新工科的理念下,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研究生需要具备跨学科、跨界的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新力。
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需要教育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工科时代要求的高水平人才。
2.2 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探索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探索涉及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对于培养优秀研究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模板】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一、理念深化选题此类项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并处于取得关键突破的历史关口,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前期探索,面向未来、谋划未来、引领未来,持续深化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开放式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进一步完善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
面向全体学生,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关注人才培养成效和学习成果,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1.新工科人才培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目标: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解析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目标和新要求。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影响;全球视野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机制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与区别;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理念与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机制设计;新工科人才培养国际改革前沿动态评析。
- 1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特征分析与发展研判目标:在扎实跟踪新工科建设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预判未来发展趋势。
内容: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系统梳理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史,跟踪国内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进展,跟踪国外工程教育改革前沿动态,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进展、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政策建议。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高质量论文等。
3.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和规范研究目标:持续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使师生双方全程有效地落实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并较好地维护和遵守行业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评审标准+打分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等级标准
A(9-10分)
B(6-8分)
C(4-5分)
D(4分以下)
立项依据
(30分)
选题意义和应用前景(10分)
选题契合项目指南中各项要求,对应新工科理念,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选题和项目指南相关,符合新工科理念,较有较大的研究和改革意义,能解决现实问题
做过类似工作、基础一般
没有这方面的工作基础
已具备的改革条件和保障措施(10分)
配套条件和保障措施好
配套条件较好,有保障措施
配套条件和保障措施一般
配套条件和保障措施较差
项目主持人及成员组成(10分)
有较多研究成果,学术水平高;成员结构合理、研究力量强
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成员结构合理、研究力量较强
成员结构基本合理、研究力量一般
成员结构不够合理或研究力量较弱
备注
满分100分,根据等级标准打分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评审
打分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评审专家签字:年月日
符合新工科理念,有一定研究意义,有应用前景
不契合新工科理念,与项目指南各项要求存在较大冲突,研究意义不大,应用前景不明显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10分)
清楚,且分析准确、全面
清楚,但分析不够全面
了解部分情况,分析不准确
不了解现状
立论依据
(10分)
依据充分,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科学性强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23.11.07
•【文号】教高厅函〔2023〕21号
•【施行日期】2023.11.0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新工科
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
教高厅函〔2023〕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行业协(学)会,有关企业:
新工科建设是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建设制造强国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走好中国高等教育卓越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
为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我部组织开展了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工作。
经项目组申请、专家网络评审、专家会议评审等环节,“以新工科理念改造升级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的探索与实践”等820个项目通过验收,其中“新工业革命时代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重大关键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等120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通过验收项目名单及优秀项目名单详见“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管理与服务系统”)。
各项目组要充分认识当前新工科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性,继续深入开展多样化研究和实践,推动新工科改革发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真正深入到教学层面。
各高校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项目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加强项目成果凝练和成果推广,促进新工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办公厅
2023年11月7日。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一、新理念选题此类项目应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1.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目标:分析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国家视角、全球视野和未来角度,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提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指导。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与传统工科、应用理科的关系;新工科的主要范围和划分标准;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的范式迁移;我国工程教育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全球义务和未来使命,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新工科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目标: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分行业、分区域、大规模的行业企业调研,为高校工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指导。
内容:调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为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建议和发展思路。
预期成果:形成结构完整、数据详实的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专业发展战略、高质量论文等。
3.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目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进行总结分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内容:分析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总结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趋势;从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出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项目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1.2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不断挑战和改革。
传统的工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堆砌,而是需要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和发展是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也借鉴了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将实践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提升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体来看,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主要是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批判和对未来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思考和探索。
2. 正文2.1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构建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课程设置入手,设计符合行业需求和学生培养目标的实践性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一、理念深化选题此类项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并处于取得关键突破的历史关口,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前期探索,面向未来、谋划未来、引领未来,持续深化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开放式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进一步完善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
面向全体学生,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关注人才培养成效和学习成果,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1.新工科人才培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目标: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解析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目标和新要求。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影响;全球视野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机制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与区别;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理念与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机制设计;新工科人才培养国际改革前沿动态评析。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特征分析与发展研判目标:在扎实跟踪新工科建设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预判未来发展趋势。
内容: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系统梳理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史,跟踪国内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进展,跟踪国外工程教育改革前沿动态,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进展、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政策建议。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高质量论文等。
3.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和规范研究目标:持续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使师生双方全程有效地落实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并较好地维护和遵守行业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
内容: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概念界定与内容范围;工程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多重影响;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制度化困境与破解;工程职业机构的伦理章程与技术标准;工程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问题;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个体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形成机理;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责任主体与可操作性化程序;工程教育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实施效果评价;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等咨询报告或行业技术标准。
4.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关键问题研究目标:基于前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情况,系统总结新工科建设取得的理论突破、实践进展,提出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的关键问题和实施路径。
内容:跟踪分析全国及区域高校新工科建设总体进展、典型做法和实施成效,研制新工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研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施情况,总结相关成熟的经验做法和典型实践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分析、研判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预期成果:建立健全新工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倒推机制,研制评价分析报告、政策建议专题报告等。
二、结构优化选题此类项目应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制造强国战略需求、制造业战略结构调整,开展新兴、新型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变革。
5.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目标:立足国家当前“卡脖子”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超前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探索其培养机制。
内容:聚焦国家未来战略发展亟待解决和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超前布局一批相关领域的未来专业,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全,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
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微电子、智能制造、海洋、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医药等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
完善学科专业布局,以新工科理念改造升级一批紧缺人才培养相关学科专业点。
预期成果:打造若干未来战略必争领域工科相关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点,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提交专业培养方案及实施案例等。
6.新工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探索与实践目标:建立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显著提升工程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内容:研究产业发展特征及其规律,加强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调研,掌握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好增量优化,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推进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孕育产生新专业;对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研究和实践;为建立专业设置及其动态调整机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案。
预期成果:形成面向产业发展的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的机制模式、高水平研究报告。
7.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目标: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推动高新技术与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
内容: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形成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调整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探索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途径与方式;探索传统工科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改造的途径与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基于现有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向、新领域。
预期成果:改造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8.新工科通专融合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目标:构建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教材体系。
内容: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与要求,系统梳理新工科专业知识逻辑体系,构建以项目为链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设计新工科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
从学生主体认知特点出发,构建节点化、关联化的教材知识结构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有关要求,注重凝练本土化案例,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培育工程伦理意识;吸纳相关领域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凸显前沿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的教材内容;探索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形式。
预期成果:构建新工科专业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编写出版新工科专业教育系列教材、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三、模式创新选题此类项目应面向未来、强调创新、注重交叉,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学院设置,开展面向未来发展的未来技术学院、面向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多种新式的探索和实践,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变革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
9.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目标:根据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工程教育组织模式。
内容:研究技术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特征,探寻新工业革命时代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规律;研究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交叉融合模式,探索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工艺联合等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机制;研究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重组、产业导向的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等。
预期成果:形成产业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工程教育体系改革方案,包括学科交叉的专业设置、教学组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管理模式等。
10.聚焦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目标:以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领军型人才为目标,推动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凝练形成独具特色、基于专业交叉的未来技术方向领域,构建未来技术教学研究和资源平台,探索未来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内容:科学研判未来技术学院的内涵要素和功能特征;聚焦未来可能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探索未来技术学院的发展路径;探索未来专业交叉融合机制,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的力度,促进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布局新型理工科专业建设,凝练基于专业交叉的未来技术方向领域,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探索科技领军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模型,构建面向未来技术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牵引,探索基于项目的动态教学组织形态;构建未来技术教学研究平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技术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未来技术学院的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探索以产业最前沿技术为牵引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互促机制,构建产业专家(导师)联合指导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协同育人机制。
预期成果:在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形成新建未来技术学院设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提交学院整体建设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11.面向区域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目标:充分利用区域产业优势、发挥企业等教育主体作用,推动部分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探索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研究多元化办学机制和路径,构建产学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新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路径。
内容:科学研判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要素和功能特征;开展现代产业学院理论建设研究,探索现代多样化的产业学院发展路径;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精准分析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研究分析高校自身优势,明确学院服务定位和发展方向;围绕区域集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需求,深度探索政府搭建平台、校企深度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职业胜任力模型为目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项目化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突出产业导向和应用导向,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探索建设新型应用型本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径;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建设新型应用型本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径,深化产教融合。
预期成果:在部分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形成新建现代产业学院设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提交学院整体建设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12.以软件高端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目标:以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推动部分高校开展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工作,探索组织模式创新方式与路径,摸索特色化软件专业建设的规律,研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构建软件学院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