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速200公里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新工艺标准
200km 时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工法
200km 时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工法一、前言当前,我国电气化铁路施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速电气化铁路正向高速电气化铁路发展。
高速电气化接触网施工,在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史上无经验可以借鉴,本工法的开发,旨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新途径。
1993-1998 年本工法用于广深线K39+700-K101+200,200km/h 高速段(其中K39+700-K66+840 为250km/h 高速试验段)的施工,在工期紧、运输繁忙、夜间施工的情况下,采用了计多新技术、新工艺,确保了接触网施工的一次到位,使接触网施工技术从粗放型向科技型发展,确保了广深线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的质量。
本工法应用表明,施工更加安全,劳动强度大大改善,确保了高速电气化工程质量,提高了施工人员素质,加大了接触网施工的科技含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工法特点1.施工测量数据化、计算微机化、预配工厂化、施工标准化,提高了施工的准确性,减少了高空作业量,工艺流程更为科学合理。
2.钢柱安装、拉线安装、支柱装配、定位安装、吊弦安装、承力索、接触线下锚一次到位,节省了“天窗”时间。
3.检测车通过静态和动态的检测,对接触网的缺点能够准确地进行诊断。
4.标准化施工和强化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和施工人员的素质。
三、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200-250km/h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
四、施工工艺1.工艺原理。
(1)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下部工程进行质量控制,重点控制支柱整正和基础浇制的施工质量。
(2)利用几何学、理论力学,结合微机电算技术开发腕臂和整体吊弦计算软件。
(3)根据金属材料的特性,用工具吊弦架设接触线,施加恒定张力以消除导线的微小弯曲;在短时间内对承力索和接触线施加一定张力,以消除新线的大部分蠕变伸长。
(4)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网络技术,可以在封闭点外进行的作业尽量不在封闭点内进行。
腕臂和整体吊弦进行工厂化预配,确保施工质量,又减少高空作业,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并减轻劳动强度。
电气化铁路改造线路换边接触网工程施工工法(2)
电气化铁路改造线路换边接触网工程施工工法一、前言电气化铁路是现代化铁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造和建设是促进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电气化铁路工程中,线路换边接触网工程施工工法是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线路换边接触网工程施工工法,包括工法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等内容。
二、工法特点线路换边接触网工程施工工法是指在电气化铁路建设中,由于线路改造等原因需要对接触网进行换边施工的一种方法。
其主要特点包括:1.施工方便灵活:采用先行换边施工,在确保运营线无电的情况下,逐段进行接触网换边,使不影响列车正常运营。
2.施工周期短: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接触网的换边工作,提高施工效率。
3.适应性强:适用于各类电气化铁路线路换边的施工需求,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三、适应范围线路换边接触网工程施工工法适用于各类电气化铁路,包括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普通铁路等。
不同类型的铁路在换边接触网工程施工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四、工艺原理接触网换边的工艺原理是通过有序的施工工序,将旧接触网拆除并移至新位置,然后重新安装并接通新接触网,实现线路的换边。
具体的工艺原理包括:1.施工前准备:包括制定施工计划、购买所需材料、组织人力物力等。
2.拆除旧接触网:按照一定的顺序拆除旧接触网,并进行清理和整理工作。
3.安装新接触网:按照设计要求对新接触网进行安装,并进行线路调整和接通测试。
4.移动旧接触网:将旧接触网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进行拆除和移动,将其移至新位置。
5.接通新接触网:在新位置上安装已移动的旧接触网,并与新接触网进行连接和测试。
6.施工总结和验收:对施工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并进行验收。
五、施工工艺线路换边接触网工程施工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施工阶段:1.施工前准备:制定施工计划、购买所需材料、组织人力物力等。
《接触网设备大修技术管理指导意见》(2012)214
接触网设备大修技术管理指导意见为适应电气化铁路运输生产的需要,不断改善牵引供电设备质量,提高大修管理水平,根据铁道部《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铁运〔2007〕69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200km/h以下速度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备的大修管理。
一、一般规定1. 接触网设备大修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电气化铁路运输需要和接触网设备运行现状,本着适当超前的原则,有计划地对技术参数到限的设备进行修理,恢复并提高其电气和机械性能。
2. 接触网设备大修必须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应严格执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及《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质量评定验收标准》等国家、铁道部和电业部门的有关标准和规定。
所采用的接触网设备应符合铁道部有关设备行政许可规定。
大修后的接触网设备必须与运能运量、列车速度、线路等级相匹配,确保一个大修周期内的安全运行。
大修可结合设备更新改造一并进行,避免重复投资。
3. 接触网大修应严格执行《铁路运输设备大修管理办法》(铁财〔2011〕198号)的有关规定。
4. 加强大修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大修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提供正式设计文件。
大修设计一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或简化项目。
施工要有专职施工队伍,设备委外管理的应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对管理混乱、质量低劣、造成损失的单位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 接触网大修施工应严格执行营业线施工及安全管理各项规定。
6. 大修工程质量必须达到《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质量评定验收标准》各项规定的要求。
7. 大修用料必须严格落实铁道部、铁路局有关物资采购、供应的要求。
大修用料的规格、型号、数量要由运行主管单位组织设计单位和技术、安全、施工等有关部门共同确定,经铁路局批准后方可按程序组织招投标,严格大修用料的源头控制。
大修用料应选用耐腐蚀、抗疲劳、高强度、轻型化的产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工艺
84
大准电气化铁路动态无功补偿( SVC) 的应用
肖国栋( 神华准能大准铁路公司 供电段,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 )
要: 电力牵引负荷功率因数低, 在系统中产生无功功率随牵引负荷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因而, 运 量提高, 无功功率也随之增大。无功、 负序和谐波是运量较大线路的牵引供电系统对电力系统产生不利影 摘 响的重要指标。在牵引变电所采用动态无功补偿装置 , 将有效地补偿无功, 提高功率因数; 降低负序; 降低 母线压损, 提高网压水平; 降低牵引变压器功率损失和网损 , 提高牵引变压器的容量利用率, 由此提高运输 供电的能力。 关键词: 动态无功补偿; 组成; 原理; 应用
收稿日期: 2011 - 11 - 02
性无功的基本原理 u 为交流电压。Th1、 Th2 为两个反 如图 1 所示, 控制这两个晶闸管在一定范围内导通, 并联晶闸管, i 和 u 的基本波形。 则可控制电抗器流过的电流 i,
可调控电抗器相( TCR) 产生连续变化 感性无功的基本原理 α 为 Th1 和 Th2 的触发角, 则有: i = ( cosα - cosωt) i 的基波电流有效值为: i = ( 2 π - 2 α + sin2 α ) 式中: v 为相电压有效值; ωl 为电抗器的基波电抗( ω) 。 因此, 可以通过控制电抗器上串联的两只反并 联晶闸管的触发角 α 来控制电抗器吸收的无功功 率的值。 1. 3 恒无功控制、 保证功率因数及电压波动 SVC 连接到系统中, 电容器提供固定容性无功 通过具有完好线性特征的补偿电抗器的 功率 qc, 电流决定了从补偿电抗器输出的感性无功值 qtcr, 感性无功与容性无功相抵消, 只要 qn ( 系统 ) = qv ( 负载) - qc + qtcr = 恒定值 ( 或 0 ) , 功率因数就能 , 。 保持恒定 电压几乎不波动 图1
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接触网、道岔、扣配件、牵引供电设备开发与应用方案(二)
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接触网、道岔、扣配件、牵引供电设备开发与应用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的迅速普及,对于铁路设备的性能与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国内运行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设备逐渐暴露出其性能、安全及维护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开发与应用新型的接触网、道岔、扣配件以及牵引供电设备成为了当前铁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工作原理1.接触网:采用“弓网系统”,通过受电弓与接触网的滑动接触,实现电力的高效传输。
优化接触网的设计,提高其耐磨、耐腐蚀及抗疲劳性能,确保电力传输的稳定性和寿命。
2.道岔:采用联动式道岔机构,实现道岔的快速转换。
通过引入先进的润滑技术,减少道岔转换时的摩擦阻力,提高其转换速度和寿命。
3.扣配件:采用高强度、耐磨的工程塑料材料,替代传统金属材料,提高扣配件的耐腐蚀性和使用寿命。
同时,优化扣配件的结构设计,使其安装更加简便,提高设备的维护效率。
4.牵引供电设备:采用先进的固态变压器技术,实现牵引供电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同时,配备能源管理系统,监控设备的能源消耗,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三、实施计划步骤1.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对当前铁路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明确新设备的需求和性能指标。
2.技术研究与开发: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包括材料的选型、结构的优化、功能的实现等。
3.样品制作与测试:制作样品并进行严格的测试,确保新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达到预期要求。
4.现场试验与反馈:选取合适的现场环境进行设备试验,收集反馈意见,对新设备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5.推广应用与效益评估:在满足试验验证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新设备的应用,并对应用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线路的改造或新建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客运专线、城际铁路以及货运铁路等。
五、创新要点1.材料创新:采用先进的工程塑料材料替代传统金属材料,提高设备的耐腐蚀性和使用寿命。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施工技术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施工技术1. 引言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是现代化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局部,它为列车提供供电,并确保列车运行的平安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适当的技术来设计和建设接触网。
本文将介绍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施工技术的根本原理、施工步骤和本卷须知。
2. 根本原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主要由接触线、支柱和固定装置组成。
接触线作为列车的电源,通过支柱和固定装置固定在铁路上方。
列车通过接触线与接触网建立电气连接,并从接触线获取所需的电能。
3. 施工步骤3.1 接触线设计接触线设计是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施工的重要一环。
接触线的设计需考虑列车运行速度、载荷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
设计人员需要制定合理的接触线参数,如高度、导线类型和控制装置的布置等。
3.2 支柱安装支柱的安装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地形以及行车道线等因素。
在选择支柱位置时,要确保支柱距离轨道的距离足够,并能够承受接触线的重量和风力冲击。
3.3 固定装置安装固定装置的安装旨在确保接触线能够稳定地固定在支柱上。
固定装置通常包括固定夹、断面导电装置和绝缘装置等。
安装固定装置时,需要注意保持装置与接触线之间的良好接触,并且确保电气连接的可靠性。
3.4 接触线连接接触线的连接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连接过程中,需要检查接触线的导线是否完整,确保电气连接的质量。
连接完成后,要进行电气测试,验证接触线的正常工作。
3.5 平安检查在施工完成后,进行全面的平安检查是必要的。
检查内容包括接触线的顺畅性、固定装置的稳定性以及电气连接的可靠性。
只有通过平安检查,接触网施工才算真正完成。
4. 本卷须知4.1 平安措施在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施工过程中,平安是第一位的。
施工人员应佩戴符合规定的防护装备,并严格遵守平安操作规程,如使用绝缘工具、遵守高处作业规定等。
4.2 接触线维护接触线的维护是保证接触网正常运行的关键。
定期检查接触线的连接、绝缘装置的工作状态以及支柱的稳定性。
如发现接触线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上海铁路局200公里时速地段接触网技术标准
上海铁路局200公里时速地段接触网技术标准(试行)一、基础1、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1-2m,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65m,相邻两跨距之比不宜大于1.15:1,桥梁、站场等困难地段,不宜大于1.25:1。
2、杯形基础:(1)杯形基础内杯底距基础面的距离为1500mm;基础垂直于线路方向的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偏差不大于3°。
(2)杯形基础面应与路基面平齐,不得高于路基面,杯形基础面平整,外形尺寸及限界符合设计要求。
(3)杯形基础田野侧的土层不得小于600mm,否则需进行边坡培土或砌石;路堑地段的基础外侧与水沟外侧的间距不得小于300mm。
(4)杯形基础采用C15级混凝土。
3、钢柱基础:(1)线路和线路中间的基础顶面,应高出路肩面100~200mm,低于相邻轨面200~600mm;位于站台及硬化路肩上的基础顶面应高于站台面100mm,允许偏差±30mm。
(2)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等现象。
基础的外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3)位于路堤地段的基础,若支柱外侧土层不足800mm时,其田野侧及前后侧均应培土或砌石。
(4)钢柱基础采用C10级混凝土。
4、基础帽:(1)基础帽浇注前必须对钢柱基础螺栓进行防腐处理。
(2)基础帽的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8级。
(3)外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4)基础帽表面平整有棱角,表面光洁,防水防漏。
5、拉线基础:(1)接触悬挂下锚、中心锚结下锚、附加导线下锚的拉线基础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2)拉线拉环应采用二级热浸镀锌防腐。
二、支柱(1)支柱容量及外型尺寸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2)支柱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100mm。
(3)埋设后轨面以上的高度应满足接触悬挂安装要求。
(4)支柱的侧面限界应符合设计要求,大型机械化养护区段一般不小于mm,如遇地下电缆、水管等无法拆迁的地下设施时,可根3.1m,允许误差为+100据实际情况调整。
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基本建筑限界;当侧面限界大于3.4m 时,腕臂柱应加设大限界框架。
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6 接触网6.1 一般规定6.1.1 接触网工程施工前应按设计文件对支柱杆位进行定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测量应以正线钢轨为依据,从设计规定的起测点或1号、2号道岔开始。
杆位因地形、地物需调整跨据以避让时,跨据调整幅度为设计跨据的-2~+1m,调整后的跨据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最大跨据;2、站场横向测量中,同组软横跨支柱、硬横梁支柱中心的连线应与正线中心线垂直:3、隧道口的起测点,为隧道口顶部水平线与线路中心线的交点;对隧道悬挂点、定位点测量定位时,遇有隧道伸缩缝,不同断面接缝,石缝或明显渗水、漏水的地方应避开;悬挂点跨据可在+1~-2 m的范围内调整,但调整后的跨据不得大于设计允许值。
4、桥支柱垂直线路中心线应吻合墩台中心线。
6.1.2 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应进行基坑坑形设计,并按其施工。
坑形设计应包含拉线锚板坑。
基坑开挖后,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与设计、监理联系,共同确认变更,施工应严格执行变更设计。
6.1.3 基础浇制前,应复核基坑位置、侧面限界、基础型号、外形尺寸、基坑深度、模型板位置等。
6.1.4 接触网基础在路基上施工时,应保证路基的完整和稳定。
6.1.5混凝土搅拌和灌注以及直埋基础的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1、严格掌握水灰比和配合比。
2、在厚大无筋或稀疏配筋的结构中灌注混凝土时,填入片石的数量,不应大于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
3、混凝土各种配料的拌和要均匀,灌注混凝土时,宜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断,对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间歇时间不宜超过2h。
基础的灌注应水平分层进行,逐层捣实。
杯形基础应连线浇制,一次成形。
4、基础回填土,每回填0.3m厚的土层夯实一次。
5、按设计规定装设横卧板和底板,横卧板应密贴支柱,不得有空隙及夹土。
6.1.6 杯形基础连续浇注,一次成形。
同一组硬横跨的两个基础,先浇注完一个,再以该基础基准,检查、校核相对应的另一个基坑位置,确认无误后再浇注。
高铁接触网施工新技术
第八节高铁接触网施工新技术一、接触网施工进场条件1.路基支柱安装:基础浇注完成,轨道板底座施工完成后。
2.桥梁段支柱安装:桥梁架设完成,桥面系(防水层、防撞墙、电缆槽、接触网基础、遮板及轨道板底座等)施工完成。
3.接触线架设:轨道铺设完成。
二、接触网基坑定位接触网测量应将CP2测量成果资料及桩橛作为接触网基坑和接触线高度测量的依据,采用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具有精度高的优点,且在站场未成型,根据站场资料即可进行基坑测量、定位及施工。
三、接触网支柱安装1.汽车吊安装(25吨),此方式的优点是不受站前单位,特别是轨道的影响,缺点是在下面无路通行的地段,无法采用此方式,需采用安装列车进行安装。
2.高铁小型轮式起重机安装。
3.安装列车安装支柱方式,优点是可以进行全线的支柱安装,且效率高,但要在轨道铺设完成后进行。
四、接触网支柱整正支柱整正要严格控制支柱的斜率,重点是锚柱、转换柱、曲线区段(分区内区外)等情况,整正完成后,地脚螺栓螺母要配齐,支柱底板下的六个螺栓要求在同一平面,支柱斜率调整后,应重新调整底板下的螺母,使其全部受力,按照规定的紧固力矩紧固底板上部螺母,否则容易出现损坏底板下部螺母或支柱反倾。
支柱满负载后,在支柱底板下锚填充非收缩性砂浆。
支柱整正也用经纬仪进行校核五、支柱装配腕臂底座在支柱吊装前安装到支柱上,这样不仅便于支柱吊装,且减少高空作业,提高施工效率。
附加线底座、拉线及设备安装底座一般是支柱安装完成后,在支柱上安装。
六、支柱测量1.限界测量:宜在轨道铺设完成后,采用丁字尺直接测量方式。
在接触网基础二次浇注前,禁止安装支柱并进行斜率测量、预配及安装;轨道板铺设后且钢轨铺设前,提倡使用模拟轨进行接触网测量。
2.支柱斜率测量:斜率测量采用经纬仪进行测量。
七、计算腕臂吊弦计算采用研发软件进行计算,计算软件计算结果不但能显示预配数据,而且能显示整个锚段图形及单个支柱的工点图。
八、腕臂预配腕臂、吊弦的预配在物流预配中心进行。
接触网施工工艺标准
一施工准备开工初期,根据站前工程施工实际进度,结合建设单位总体施组方案编制接触网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审批。
会同站前施工部门对轨道的线路中线桩、水准基点桩、岔心桩、曲线桩、轨道里程标等线路资料进行交底,按照交桩测量的有关要求安排现场复测,并做好测量记录。
对复测中出现的问题,主动联系有关单位处理。
调查大型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场路线,并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二施工定测1、纵向测量应以正线钢轨为依据,从设计规定的起测点或1号、2 号道岔开始。
杆位因地形、地物需要调整跨距以避让时,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2~+1m,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最大跨距;2、站场横向测量中,同组软横跨支柱、硬横梁支柱中心的连线应与正线中心线垂直,偏差不大于2度。
3、隧道口的起测点,为隧道口顶部水平线与线路中心线的交点;对隧道悬挂点、定位点测量定位时,遇有隧道伸缩缝,不同断面接缝,石缝或明显渗水、漏水的地方应避开;悬挂点跨距可在+1~-2m的范围内调整,但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值。
4、桥支柱垂直线路中心线应吻合墩台中心线。
5、杆位应尽量避让旧信号机、桥涵、平交道等既有建筑。
6、杆位测量应尽量避开站舍中心、路口及影响站容的的地方。
7、施工测定后,应在邻近钢轨腰部注明:支柱号、支柱类型、基础类型、支柱侧面限界。
8、标准定位支柱纵向位置:1/9道岔,1/12 ,1/18道岔定位均设计在两线间距350mm处,现场坑位有影响可在300mm~400mm间调整。
9、杆位测量中对于锚段关节、中心锚结、附加导线下锚柱应避开平交道口,并满足拉线施工要求。
10、认真填写测量记录,对于测量中变更。
应做现场简单的平面图附于记录后。
三基础坑开挖1、开挖基础坑前应与工务部门联系,了解施工区段线路状况,双方达成共识后,会同监理单位与工务部门鉴定协议,并双方约定,遵照执行。
2、基础坑开挖包括接触网混凝土支柱坑、钢柱基础坑、拉线坑的开挖。
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最新版
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最新版铁路接触网是铁路电气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列车提供所需的电能。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铁路运输需求的增加,铁路接触网的标准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运营条件。
以下是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的最新版概要:1. 引言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旨在确保铁路电气化系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
本规范涵盖了接触网的设计、施工、测试、验收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2. 术语和定义本节定义了与铁路接触网相关的专业术语,包括接触线、承力索、悬挂系统、支柱、锚固装置等。
3. 技术要求- 3.1 接触网类型:根据铁路线路的类型和速度等级,选择合适的接触网类型,如简单悬挂、链型悬挂等。
- 3.2 材料标准:所有接触网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确保其耐久性和可靠性。
- 3.3 设计参数:包括接触网的高度、张力、间距等,这些参数需根据列车的运行特性进行优化。
4. 结构设计- 4.1 支柱设计:支柱应根据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进行设计,确保其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 4.2 悬挂系统设计:悬挂系统应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列车运行引起的动态负荷。
5. 安全标准- 5.1 电气安全:接触网系统必须有完善的防雷、接地和过载保护措施。
- 5.2 机械安全:接触网结构应能承受列车运行时产生的机械冲击和振动。
6. 施工与安装- 6.1 施工准备: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和施工方案设计。
- 6.2 安装标准:接触网的安装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
7. 测试与验收- 7.1 测试项目:包括接触网的电气性能测试、机械性能测试和动态测试。
- 7.2 验收标准:所有测试结果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方可进行验收。
8. 维护与检修- 8.1 定期检查:接触网应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 8.2 故障处理:制定故障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确保快速响应。
9. 环境保护- 9.1 噪音控制:接触网的设计和施工应考虑噪音控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9.2 电磁兼容性:确保接触网系统与其他电气设备兼容,避免电磁干扰。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工艺
文_学术探讨摘要:当前,我国的电气化铁路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大力修建高速铁路。
接触网施工工程是整个高速铁路施工施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接触网的相关知识做了详细概述,然后重点叙述了接触网施工工艺的要点,以供同行和相关施工单位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工艺作为高速电气化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接触网运行的状况对整个铁路的安全正常运行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接触网施工工艺和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速铁路建设的整体质量。
因此,要保障高速铁路接触网及与之相连的受电弓的安全高效和经济可靠运行,首先要选用设计优良的弓网系统和与接触网匹配良好的质量优异的受电弓,然后针对不同施工条件下的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工程,要分析其弓网系统施工的难点和重点,在进行深入第一线施工现场进行大量仔细的探究并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和相关策略,掌握和熟练操作接触网施工的关键技术。
一、接触网及其相关设施概述高速铁路的建设是一种特殊的土木工程建设,接触网施工过程是在这种稳定的土木接触物上实现接触悬挂的。
因此,路基结构的日常受力情况及其变形要求、各个部位的结构尺寸要求、填筑材料的类型选择、地基各处的压实标准要求及压实后的路基平顺性要求、路基施工完毕后的沉降值标准都会影响建立于铁路路基之上的接触网的施工标准变化,若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高速列车在该铁路上行驶时的运营安全。
因此,要合理的解决好接触网施工工程和与之相配套的路基建设工程,首先要等到路基沉降度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之后才能进行接触网工程的施工。
然后要解决铺架的轨顶标准高度与铁路线路中心平顺性发生变化的问题。
由《铁路客运专线施工技术》的标准要求来看,在探究接触网施工与线路变化的关系中,要从铁路基础与其支柱、支柱与悬挂装配等方面作为切入点研究。
1、路基基础与支柱的探究分析采用机械式挖掘机的螺旋钻以及小型桩筑桩技术,我们可以先与在路基设置防水层之前完成基座基础的相关施工。
接触网上部安装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接触网上部安装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一、编制依据1.《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安装图》武嘉电化施网022.《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1—20033.《新建时速200km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08号4.《新建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补充规定》(暂行)5.《中铁十二局电气化工程公司电气化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二、编制原则根据接触网上部零部件的结构及电气特性,在确保接触网施工运营安全,并满足接触网运营检修便利的条件下,尽力使上部施工标准化、安装一体化,从而提高接触网整体工程的观感质量。
三、工艺标准(一)底座、肩架的安装1.腕臂底座安装:a、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误差0~30mm;b、底座安装必须水平且与支柱密贴;c、底座固定螺栓统一穿向田野侧,螺纹外露30~50mm;d、底座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2.附加导线肩架安装:a、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误差0~30mm;b、肩架水平安装在来车方向且与支柱密贴,允许抬头30mm;c、肩架固定螺栓穿向与行车方向一致,螺纹外露30~50mm。
(二)腕臂安装1、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误差0~30mm;2、腕臂安装完毕后平腕臂应保持水平状态,允许抬头50mm;3、腕臂底座与棒式绝缘子连接销钉应从上而下穿入,开口销开口60º;4、平腕臂与棒式绝缘子连接销钉、套管双耳上连接销钉穿向与行车方向一致,开口销开口60º,套管双耳上紧固螺栓应交错穿向,承力索座紧固螺栓应自下而上穿入;5、斜腕臂上棒式绝缘子泄水孔应朝下,2型定位环缺口统一朝向来车方向;6、承力索放置在承力索座受力反侧的槽内(即正定位放在靠近支柱侧的槽内,反定位放在远离支柱侧的槽内),承力索距套管双耳中轴线200mm,允许误差±20mm,平腕臂留头150mm;7、所有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三)位管、定位器安装1、定位管应与腕臂在同一平面内,一般呈水平状,正定位允允许抬头,反定位允许低头,其坡度不大于80mm/m;2、限位定位器的坡度、限位间隙严格按设计施工,间隙允许施工偏差±1mm;3、定位管防风支撑安装角度30º<α<60º,正定位安装时1.5型套管双耳距定位线夹400mm,反定位安装时1.5型套管双耳距定位线夹300mm(中心柱除外),定位管留头100mm;4、非支定位管吊线有效长度调至设计要求后,在距非支定位管300mm处煨成Ø60的预留圈,预留圈的方向垂直线路。
高速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标准及技术特点
AT供电方式
保护线(PW线)
AT供电方式
正馈线(AF线)
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牵引变压器将110kV三相电降压 至单相55kV,接触网与正馈线之间并联接入一台自耦变压器, 其中心抽头与钢轨联结。
AT供电方式的优越性
与直接供电方式相比,AT供电方式具有如下优势: 具有更大的供电潜力,特别是越区供电能力 变电所间距大,可节省电力系统供电线路的投资 减少接触网电分相数量,改善列车运行环境和延长 车上设备使用寿命 减少对通信线的干扰,降低通信线路迁改费用
(2)牵引电流是普速列车牵引电流的两倍,甚至更大,牵 引电流的加大造成接触线与滑板之间过热。 高速列车单车电流可达600~1000A,而普速列车电流一 般不大于300A 点接触和大电流输送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 大电流的存在: (a)回流与接地系统要求更高; (b)网中高次谐波电流产生的高频电磁场干扰更明显; • 接触网的电磁干扰有两大类: (a)弓网离线产生的高频电磁辐射; (b)接触网绝缘子放电。
二、工程特点与难点
4、 接地系统采用全线贯通接地铜缆, 车站(中继站)集中接地,提高了系统的 稳定性; 5、轨道电路工程量大,轨旁设备的安 装受轨道施工的控制。
接触网接地方式
对于列车密度高、客流量大的客运专线,旅客的 安全至关重要的,接地系统必须满足相关的安全标准。 高速列车负荷电流、故障短路电流均比既有铁路 大,因此地网中钢轨电位也大大增高,采用传统的接 地方式不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根据国外经验,宜采用综合接地方式。综合接地 可以简化网上结构,直接接地,可靠性高,并有效降 低钢轨电位,同时可避免沿线的各设备相互干扰和故 障,提高整体可靠性。
动力分散动车组的优点:
• 与动力集中方式相比,动力分散在速度提 升、节能环保、综合经济性及适应运输需 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符合高 速铁路的发展需求。
2019年新时速200电气化工程施工质量验标.doc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2003年12月前言本暂行标准系根据铁道部建设管理司的要求,在《新建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3]76号)和《新建时速200km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3]439号)的基础上,结合秦沈客运专线工程建设和主要干线列车提速的实践经验,按照现行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编制原则制定。
本暂行标准内容包括:总则、路基、桥涵、隧道、轨道、接触网及信号等7章。
本暂行标准所含项目是根据时速200km客货共线铁路特点确定的,给水排水、站场、通信、电力等与列车行车速度影响不大的专业,以及路基、桥涵、隧道、轨道、接触网、信号等专业中与列车行车速度影响不大的项目,其施工质量的验收按现行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执行。
在执行本暂行标准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政编码:100038),并抄送铁道部建设管理司(北京市复兴路10号,邮政编码:100844),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暂行标准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
本暂行标准主编单位: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
本暂行标准参编单位:中铁一、二、三、电气化工程局,通号天津工程公司。
本暂行标准主要起草人:薛吉岗、倪光斌、刘华、肖苹、李志顺、桑翠江、王秀成、朱同蜜、杨荣庭,孙柏辉、穆俊三、吴正新、胡建、李树堃、原郭斌、刘志江、李开基、吴仁友、赵德学、王作祥、鲁海祥、1 总则1.0.1 为了加强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统一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暂行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旅客列车设计时速200km客货共线标准轨距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改建铁路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未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施工质量验收应另行制订补充规定。
1.0.3 本标准是根据时速200km的客货共线标准轨距铁路的要求做出的规定,与现行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配套使用。
200-250kmh接触网装备技术条件修改版
200~25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暂行技术条件(OCS-2)铁道部科技司铁道部运输局二〇〇九年十二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200~250km/h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适用条件 (1)1〃速度目标值 (2)2〃接触网装备设计边界条件 (2)第二部分、200~250km/h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技术条件 (4)1〃铜合金接触线 (5)2〃铜合金承力索 (8)3〃接触网零部件 (11)4〃绝缘子 (36)5〃分段绝缘器 (42)第三部分、200~250km /h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试验方法 (44)1〃铜合金接触线试验方法 (45)2〃铜合金承力索试验方法 (54)3〃接触网零部件试验方法 (61)4〃接触网用棒形瓷绝缘子试验方法 (79)5〃接触网用棒形复合绝缘子试验方法 (84)6〃接触网用分段绝缘器 (91)附录A编制说明 (95)I前言根据《铁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铁路将逐步形成由客运专线及既有线提速线路组成的大规模快速运输网。
运营速度的提高,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装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水平,加强客运专线接触网装备的技术管理,保证客运专线铁路的运输安全,我们组织制定了《200~250km/h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装备暂行技术条件》。
本技术条件是在借鉴国外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建设和运用管理的成功实践、总结国内干线铁路提速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主要参编单位:铁道部科学技术司、运输局,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接触网零部件检验站。
本暂行技术条件主要起草人:张曙光、程先东、王保国、王祖峰、景德炎、周伟、金柏泉、李志锋、李德胜、丁之龙、安英霞、李强、陈学光、肖志强、霍中原、邢甲第、高鸣、刘永红、赵玮、刘长利、陈勇、陈纪刚、赵红玉、韩柱先、李文豪、温建民、李红梅、丁为民、吴树伟、任兴堂、杨广英、赵允刚、赵戈红、李增勤、余福鼎、闫军芳、李军杰、王建平、黄岳群、张治国。
接触网施工工艺要求
接触⽹施⼯⼯艺要求160KM/h接触⽹施⼯⼯艺要求5.1基础、锚板及埋⼊杆5.1.1基础适⽤范围腕臂柱:⼀般采⽤传统带横卧板的整体直埋式基础;新建双绕地段采⽤混凝⼟灌注的整体直埋式基础,并设有横卧板;个别地质条件差、基坑深挖困难时采⽤浅埋式杯形基础。
软横跨⽀柱:钢柱采⽤现浇混凝⼟基础,混凝⼟⽀柱采⽤带横卧板的整体直埋式基础。
硬横跨⽀柱:环形等径混凝⼟⽀柱或钢管柱采⽤现浇杯形基础;格构式钢柱采⽤现浇混凝⼟基础。
拉线基础:接触悬挂及中⼼锚结下锚均采⽤钢筋混凝⼟柱式基础,附加悬挂下锚采⽤传统的锚板式基础。
5.1.2杯型基础测量硬横跨杯型基础中线定位应采⽤经纬仪测量,硬横跨杯型基础顶⾯⾼度和杯底深度应采⽤⽔准仪测量。
基础侧⾯限界应采⽤丁字尺测量,其他长度尺⼨可⽤钢卷尺测量。
测量精度以毫⽶计。
5.1.3杯型基础的基坑开挖基坑开挖时,严格控制坑型尺⼨,尽量减少对原路基结构的影响;同时与设备管理单位共同确认地下埋设物,严禁损伤破坏。
基坑开挖产⽣的弃⼟不得污染道床和环境。
基坑位置与既有⽔沟发⽣冲突时,应按设计要求先改移⽔沟再施⼯,挖出的弃⼟严禁堵塞⽔沟。
5.1.4杯型基础浇制基础内模形状应符合设计要求。
内模底盘、定位杆、基坑三者的中⼼线应在同⼀铅垂线上。
钢筋⽹必须保证设计规定的混凝⼟保护层厚度。
内模放置前,其外表⾯宜涂抹脱模剂。
基础浇制完成后,杯⼝直径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偏差为+50/0mm。
杯深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偏差为+300/0mm。
但根据地形要求,基础露出地⾯的⾼度尽量保持⼀致。
区间、旅客站台范围外基础⾯⾼出地⾯为100~400mm。
旅客站台范围内、货物站台基础⾯⾼出站台⾯为100mm,施⼯偏差为±20mm。
但根据地形要求,基础露出地⾯的⾼度尽量保持⼀致。
5.1.5钢柱硬横跨基础质量检验同⼀组硬横跨两个基础的螺栓中⼼连线应垂直下⾏正线。
每个基础地脚螺栓组相对该组硬横跨两个基础的螺栓中⼼连线的整体扭转不超过±0.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速200公里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新工艺标准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二〇〇六年二月目录GS200-1 基础 (1)GS200-1-01 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杯型基础 (1)GS200-1-02 硬横跨钢柱基础 (7)GS200-1-03 钢筋混凝土柱式拉线基础 (11)GS200-2 支柱安装与整正 (16)GS200-2-01 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安装 (16)GS200-2-02 硬横跨钢柱安装 (20)GS200-3 支持结构装配 (23)GS200-3-01 硬横梁及吊柱安装 (23)GS200-3-02 支柱装配预配与安装 (26)GS200-4 接触网架线与超拉 (31)GS200-4-01 承力索额定张力架设与超拉 (31)GS200-4-02 接触线额定张力架设与超拉 (42)GS200-4-03 承力索、接触线同时架设与超拉 (47)GS200-5 接触悬挂调整 (54)GS200-5-01 载流整体吊弦制作 (54)GS200-5-02 自动过分相装置安装与调整 (58)GS200-5-03 交叉线岔安装与调整 (61)GS200-5-04 四跨绝缘锚段关节调整 (65)GS200-6 接触网检测 (70)GS200-6-01 动态包络线检测 (70)GS200-1 基础GS200-1-01 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杯型基础1.施工准备1.1.组织2.1.操作程序2.2.操作要领2.2.1.测量1)交桩:新线杯形基础施工一般在站前单位路基级配碎石碾压完成铺设道砟之间进行,若站前单位路基的底层做好后不能紧接着施工级配碎石,杯型基础亦可在碾压好的路基上施工。
路基上无明显参照基准,需站前单位提供里程桩、线路中心桩、级配碎石标高等基准桩。
2)站前单位在级配碎石路面达到设计标高后每隔一定距离(一般为20m)会在线路中心打一处线路桩,站前单位提供这些桩的里程后即可开始测量。
3)纵向测量:方法一:以一处线路中心桩为基准,根据平面图上支柱里程找出最近的一处支柱位置,由此起逐跨测量,每十跨与相邻线路中心桩复核一次,如有误差可用该中心桩校正。
方法二:根据平面图上每颗支柱的里程找出与其里程最近的中心桩,由该桩测量该支柱位置。
纵向测量在每个支柱的位置处用钢钉穿一块红布钉在级配碎石路面上(钉入一半即可以便横向测量时移动)。
在红布上用笔标出支柱号。
站前施工单位所交线路中心&里程桩纵向测量出的支柱位置4)横向测量:方法一:将经纬仪架设在测量范围内任意一点线路中心桩上方,将经纬仪的对准该桩中点,使经纬仪的望远镜分划板中心对准远处任意一个线路中心桩后锁死经纬仪水平制动手轮。
然后一人看镜一人沿垂直线路的方向移动纵向测量时钉在地上的支柱位置桩,使其位于线路中心。
方法二:用测量绳在支柱位置两端的线路中心桩之间绷紧,测量绳所在位置即是线路中心,将支柱位置桩移到测量绳位置处即可。
※注意事项:○1如图,曲线上测量时在两线路中心桩之间测量的直线不是线路中心线,通过计算可得出此处线路中心与直线的距离,但每处都详细计算测量速度会很慢。
经计算当曲线半径为2000米时相距40米的两中心桩间直线与线路中心的最大距离CD为10cm。
而高速铁路采用的曲线半径最小为2200m,站前单位曲线段交桩一般为20米,所以测量造成的误差对最终支柱限界影响不大,可在曲线外侧杯形基础测量时适当向曲外偏移2~5cm。
区内杯形基础测量无需修正。
AOBCDD'C'○2为防止测量标桩遭破坏,可在路基不易被破坏的位置打副桩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便主桩丢失后根据副桩修正。
2.2.2.开挖1)基坑中心据线路中心3500mm ,坑口顺线路1.2m ×1.5m ,坑深2.6m 。
由技术人员用钢卷尺根据测量得出的中心桩测量基坑限界和确定坑口尺寸,并在坑中心线上前后左右做好基准桩标志供基础浇制时复核。
2)将坑口处的地面清理干净,并使坑口平面水平。
3)由前往后或由后往前按层次进行挖掘(在信号、电务、铁通交底有光、电缆的地段,地面以下1.2m 深的范围内不得进行镐刨开挖)。
坑浅时可直接弃土,坑深时采用吊篮。
4)坑挖完后,应对基坑类型、中心线、坑深等进行检验。
5)在坑口各边修出50mm 宽,100mm 深的槽以便安装坑口模板,形式如下图。
6)施工完毕后及时作隐蔽工程记录。
※技术标准:1)基坑开挖长宽应符合施工图纸要求,允许误差0~+50mm 。
基坑四壁应平整并垂直俯视图剖视图于水平面。
2)基坑开挖深度以级配碎石压实表面为基准,施工误差0~+50mm2.2.3.基础浇制2.2.3.1安装外钢模型板:基坑位于平地时仅需安装100mm高的坑口模板;当在线路两侧路肩上的基础边界超出路肩的情况下需安装外钢模,如图2。
根据基础板的位置,安设钢模型板。
模板顶面与地面平齐,用水平尺测量保证模板顶面四边水平。
最后,复核钢模型板的限界、方向和高度准确无误。
如果基坑坑口整体位于平整的级配碎石面(如两线间或未偏出路肩)则仅需在坑口处安装模型板,形成基础可见的部分的轮廓线。
※注意事项:当基础位于边坡处,仅安装部分模型板,在浇注到上部时混凝土的压力可能使模型板位移或连接部膨胀变形造成基础走样,需对模型板进行加固。
2.2.3.2 混凝土拌合:搅拌场搅拌混凝土人员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配合比将水泥、沙子、石子经电子配料机配比后送入搅拌机充分搅拌。
※技术标准:○1水泥应干燥,不得受潮。
保管期超过三个月以及水泥品质有怀疑时,使用前必须经过试验。
不同品质的水泥应分别存放,不得混合使用。
○2石碴应采用坚硬清洁的砾石和碎石。
2.2.3.3基础浇制:1)浇制在基础浇制前,再次复核基坑位置、侧面限界、基础型号、外形尺寸、模型板位置等,浇制混凝土应从钢模内侧进行均匀灌注,每浇制200—300mm,按技术要求用电动振动棒捣固。
※技术标准:Array○1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3m,否则应设置斜槽,或竖向吊桶等措施。
○2在捣固中,应随时检查调整模型的位置。
○3同一个基础应连续浇制,间歇时间不得大于2小时。
当混凝土浇注到离地面1500mm时安设内模板。
内模板尺寸为1000mm(垂直线路)×500mm(顺线路)×1500mm(高)。
内模板铅垂面中心与基坑中心重合。
※注意事项:内模在浇制过程中会由于混凝土的压力位移或变形造成基础走样,需用480mm长的短木棒对内模板进行支撑加固。
2)基础抹面基础面光洁平整,横线路、纵线路方向均保证水平。
3)拆模:基础浇制完成大约24h后拆除基础模型板。
4)基础养护:在混凝土浇制完毕后10~12小时内,开始进行遮盖并浇水养护,养护日期一般不少于7天,浇水次数以保持基础经常湿润为原则,直至强度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作业。
2.2.4隐蔽工程记录按要求填写隐蔽工程记录。
GS200-1-02 硬横跨钢柱基础1.施工准备1.1.组织2.1.操作程序2.2.操作要领2.2.1.安装模型板1)将安装模型板的地面清理干净、平整。
2)安装上部模型板。
用水平尺调整模型板使之保持水平状态。
3)复核安装好的模型限界、标高、型号等是否复核设计。
※技术标准:1)模型板须稳固、可靠、不得漏浆。
2)模型板的限界、标高、尺寸等应与基础的类型相符,其中心线应与软横跨中心线重合。
3)应保证位于田野侧、两线间的基础顶面高于路基面200mm。
站台面上的基础顶面应高于站台面100mm。
※注意事项:按基础型号、基础顶面高度选取相应的模型板。
2.2.2.安置基础螺栓框架1)根据基础型号选择框架类型。
2)将框架固定到模型板上口。
※技术标准:框架中心线与基础、模型板的中心线重合。
2.2.3.安装基础螺栓1)按设计要求选择基础螺栓型号、数量等。
2)将基础螺栓由框架孔中穿上来。
每个螺栓戴一个螺母,外露的螺栓、螺母用套管(或塑料布)保护好。
3)在地脚螺栓下部用一根带钩的钢筋钩住,将钢筋打入基础土层,将地脚螺栓固定。
※技术标准:1)螺栓(有长、短两种型号)的布置方向、数量等按设计要求安放。
2)保持螺栓外露长度为130-140mm。
2.2.4.基础浇注1)在坑底摊铺100mm厚的石渣,在石渣上浇注砂浆,使砂浆充分浸入石渣中作为垫层2)搅拌场搅拌混凝土人员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配合比将水泥、沙子、石子经电子配料机配比后送入搅拌机充分搅拌。
3)在基础浇制前,再次复核基坑位置、侧面限界、基础型号、外形尺寸、模型板位置等,浇注基础时,每浇制200—300mm,按技术要求用电动振动棒捣固。
※技术标准:1)振捣器垂直或略带倾斜插入混凝土内部,并插入已捣实层30~50mm。
振捣器应与模板保持100mm净距,并不得触及钢筋及螺栓,必要时配合人工捣固,尤其是边角处的捣固质量。
※注意事项:1)水泥应干燥,不得受潮。
保管期超过三个月以及水泥品质有怀疑时,使用前必须经过试验。
不同品质的水泥应分别存放,不得混合使用。
2)石碴应采用坚硬清洁的砾石和碎石。
3)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3m,否则应设置斜槽,或竖向吊桶等措施。
4)在捣固中,应同时检查调整基础螺栓的位置。
5)同一个基础应连续浇制,间歇时间不得大于2小时。
2.2.5.基础养护1)待表面初凝完成后,将基础螺栓框架轻轻取下,用1︰2水泥砂浆将基础顶面抹至与上部模型板相平。
2)用草袋将基础覆盖并洒水进行养护。
3)当混凝土强度不低于2.5MPa后,即可拆除上部模型板。
※技术标准:基础顶面呈水平状态,用水平尺检验。
2.2.6.支柱安装整正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方能进行支柱安装。
2.2.7.浇制基础帽用不低于C8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浇制。
※技术标准:1)人工搅拌混凝土。
2)将基础螺栓及钢柱底座外露部分全部覆盖。
3)基础帽表面光滑平整。
2.2.8.填写隐蔽工程纪录由施工负责人填写隐蔽工程记录。
水沟、电缆等位于基础中间时的处理措施:1)先将预制的模型板预埋在基础中。
2)按设计规定在模型板四周加入事先预制好的钢筋骨架。
3)继续浇制基础。
※技术标准:1)位于基础中间的水沟,允许在基础中预留一个排水孔洞,孔壁距基础螺栓不得小于100mm,孔底与水沟底相平,孔底与基础顶面距离不得小于200mm。
2)电缆位于基础中间时,应将电缆放入木槽密封后填入细沙,不得漏浆、渗水,且保证电缆能抽动。
GS200-1-03 钢筋混凝土柱式拉线基础1.施工准备1.1.组织1.3.材料设备2.1.操作程序2.2.操作要领2.2.1.测量1)确定转换柱A 的中心线与下锚支的交点B 。
2)地面上确定锚柱的中心点C 。
3)用标杆测出B 、C 两点连线。
4)确定拉线坑位置 ①单拉:根据安装图查出承锚角钢距轨面的距离Hc ,地面至轨面的距离Hd 。
在拉线与地面呈45º角的情况下,Hg+Hd 即为锚柱至拉线坑中心的距离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