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复习

合集下载

313历史考研复习资料

313历史考研复习资料

313历史考研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成就。

重点关注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2. 秦汉时期: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郡县制和察举制。

分析秦朝的统一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以及王莽改制。

3. 魏晋南北朝:探讨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了解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

4. 隋唐时期:分析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掌握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唐朝的藩镇割据。

5. 宋元明清:了解宋朝的中央集权、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分析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1. 晚清时期: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了解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统治和抗日战争。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世界史1. 古代文明: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

2. 中世纪:掌握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的兴起、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等重要历史事件。

3. 近代史:分析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4. 现代史: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等重要历史事件。

复习策略1. 系统梳理:按照时间顺序,系统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和文化成就。

2. 重点突破:针对历年考研真题,分析出题规律,重点复习高频考点。

3. 比较分析: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似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4. 联系实际: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做题巩固:通过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检验复习效果,查漏补缺。

通过以上复习资料和策略,相信同学们在历史考研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复习笔记02 先秦文明 东周列国 春秋战国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

复习笔记02  先秦文明 东周列国 春秋战国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

复习笔记02:先秦文明、东周列国、春秋战国一、先秦文明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分裂割据,各国割据成为关系复杂的地方性政权,但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却是非常繁荣。

2.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统治者分封成诸侯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分为两个时期,一是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时期,二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时期。

3. 先秦文化的代表人物先秦文化的代表人物有: - 孔子 - 孟子 - 老子 - 庄子二、东周列国1. 东周时期的重要事件东周时期是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斗和战争。

2. 东周列国的分布东周列国的分布和行政区划如下: - 北方:赵、燕、齐、韩、魏 - 西北方:秦 - 西方:楚 - 中央:鲁、宋、卫、晋3. 东周列国时期的文化东周列国时期的文化即为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主要的学派有: - 儒家:由孔子和孟子创立,以仁爱、礼仪、结伴为主要内容。

- 道家:由老子和庄子创立,强调无为而治、谦虚待人。

-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子和韩非子,他们关注礼法制度和中央集权。

- 法家:代表人物为商鞅和韩非子,注重法律、军事和实用主义。

三、春秋战国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分裂和割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上依然是以列国为主,而在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却是非常繁荣的。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特点。

各个学派互相较量,学术的角逐也随之变得相当激烈。

3. 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学派如下: - 孔子及其门人:儒家 - 孟子:儒家 - 赵胜:名家 - 商鞅:法家 - 韩非子:法家。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线索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阶段特征】*政治1.西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1.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3.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重点讲解】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地方行政的“封建时代”)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土地、人民”和“义务”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宗族、姻亲、贵族、功臣);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二)宗法制(注意与宗庙、帝王庙号、家谱、族谱等的联系)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7):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7):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6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原因1、繁荣之因(1)经济方面: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①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②动荡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③统治者基于争霸和统治的需要,纷纷网络人才;(3)文化教育:私学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扩大;2、文化特色(1)文化异常繁荣,百花竞艳;(2)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分散性)(3)科学发展,不少成就领先世界;二、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1、老子(1)生活时代: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2)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①哲学巨著:《道德经》;②思想核心:“道”为万物的本源;(唯心论思想)③基本观点:万物对立中运动,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辩证法思想)④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政治主X①“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②反对严刑峻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③理想社会:“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点拨: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体现了一种没落、消极情绪。

2、孔子(1)生活时代: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学说:“仁”的学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①内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②目的: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③作用: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④实质:统治者通过实施“仁”政,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3)政治思想(4)教育思想(5)典籍贡献:晚年编订整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提示:①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③ 孔子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出现原因 :主要原因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2、主要学派 : (1)儒家 : (2)墨家 :(3)道家 : 对抗儒墨的实力派 ; (4)法家 :战国时期倍受推崇 ; 3、墨家学派4、儒家学派最具实力,时称“非儒即墨” ;5、道家学派(1)代表: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学说,人称“老庄”;(2)观点:发展老子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3)鄙视宝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6、法家学派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1、《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1)收诗X围:西周至春秋中叶;(2)主要内容:共305篇;①风:国风,是周朝时期各国诸侯的民歌,多为春秋作品;(最精华部分)②雅:西周宫廷乐曲歌词;③颂:宗庙祭祀的舞曲;(3)影响:《诗经》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屈原和“楚辞”(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诗人;(2)“楚辞”体:采用楚国方言,利有南方民歌形式,创造出的一种新诗歌体裁;(3)名篇:最有名《离骚》;(古代最长的抒情诗)(4)屈原思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忧愤思想;(5)世界四大文化名人:3、诸子散文4、春秋战国时期艺术成就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归纳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大变革 (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3)文化方面铁器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志 使 诸侯争霸战争奴隶制旧秩序 社会改革步伐 坏快封建制度确立推 动 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变革 科学文化繁荣 百家争鸣局面★课时训练1、隶书是我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古文和金文B.始于秦朝,李斯以该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2、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甲骨文、圣书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相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A.两河流域 B.中国C.地中某某岸 D.埃及3、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诗经》 D.《楚辞》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5、《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一)夏朝夏朝(约前2070年一约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

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

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

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

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

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二)商朝商朝(约前1600年一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

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剪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域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

成汤回师亳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商纣王),此时的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

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各诸侯国也与商王朝离心离德。

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统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1)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选2 P4)
(2)公元前 15—前(31)4 战世纪国,以小后亚出细现亚了东大部量的铁赫农梯具人率的先范掌。握(了选冶2铁P技21术),后来这一技术逐
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选中2逐P步19推广。(选2 P20)
概况 ⑶“田氏代齐” ②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⑷“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影响 ①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专题知识概览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时期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元一体,为中华文明 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④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个中体央现集为权儒的家封建与国法家家之争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政治
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 (选1 P)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中国史纲要 综合考法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中国史纲要  综合考法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中国史纲要——综合考法综合考法1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演进1.先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1)重大事件: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产生并发展,分封制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及兼并战争进一步促进了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

(2)阶段特征:先秦时期,中原民族与周边戎狄蛮夷逐渐交融,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1)重大事件: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等。

(2)阶段特征:秦朝把属于农耕文明的不同民族纳入统治之下,至此,“中国”一词已代表整个秦王朝所统治的地区。

3.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重大事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打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开拓疆土,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治理。

(2)阶段特征:汉朝时期,中国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包括众多民族在内的统一国家,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和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时期(1)重大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在杂居的过程中相互交往,民族之间的隔阂渐趋消解,并呈现出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

5.隋唐及五代十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重大事件:隋炀帝主持开通大运河。

唐朝时期,唐军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促成唐蕃和亲;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称为“天可汗”。

(2)阶段特征: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建立起统一王朝。

唐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之间进一步交融,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先秦 知识整理表

先秦      知识整理表
2、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奠基阶段
生产力不断进步(旧石器--新石器---金石并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贵族政治发展到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
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商-东汉:陶-釉陶--瓷过渡;釉陶--原始青瓷(最早的瓷)
春秋晚期会人工冶炼铁器,冶炼生铁和熟铁;
战国时期已懂得了炼钢和淬火技
商业
远古早期商业
商代:古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西周:交易活动的频繁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出现了骨贝和铜贝等货币
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战国:出现了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政策
重农抑商

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想
礼乐思想
百家争鸣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人文精神大觉醒
科教
广泛使用木炭
官学贵族垄断
战国司南火药(硫磺、硝石)
私学稷下学宫
文艺
神话传说
文字起源(仓颉造字,陶器符号)绘画起源
商代甲骨文、铭文(金文)
春秋六经(《诗经》)战国楚辞
小篆(秦国)
人物
孔子
阶段特征
1、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奴隶制贵族政治到封建君主专制


农业
农具:木、石、骨
水利:大禹治水
生产方式:采集渔猎
刀耕火种(西汉南方)
农具:少量青铜
土地制度:井田制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生产方式:奴隶集体
农具:铁制工具
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齐、鲁-秦)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生产方式:个体耕作小农经济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4):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4):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第3课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概貌1、具体分期(1)春秋时期:BC 770年至BC 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2)战国时期:BC 475年至BC 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2、时代特点: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诸侯争霸战争频繁;(2)民族不断融合;3、发展趋势(1)由分裂动荡走向统一;(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建立;(主要趋势)4、社会背景(1)经济方面:井田制——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瓦解;(2)政治方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政出诸侯”到“政出公卿”;①周室衰微,势力一落千丈;②诸侯不朝,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政出诸侯;③新兴封建地主势力发展壮大——战国时期,政出公卿(政出私门);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1)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动摇,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2)政治因素: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无法维持“天下共主”的统治秩序;①周王室衰落,势力一落千丈,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诸侯国强大,不听周天子号令,不朝觐,不纳贡;(3)直接原因:争夺土地和人口;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直接目的)2、春秋典型争霸战争☆齐桓公称霸:春秋首霸(1)首霸之因①客观优势:齐国为东方富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②根本原因:管仲改革,增强了实力;☼时间:BC 7世纪前期;☼目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诸内政;③政治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旗号:“尊王攘夷”;☼行动: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④对外交往:会盟诸侯,提升地位;⑤人才优势:桓公雄才大略,管仲足知多谋;(2)确立标志:葵丘会盟①时间:BC 7世纪中期(BC 651年);②概况:齐桓公大会诸侯,周王室派代表参加;③意义:确立了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②典故成语:退避三舍;(2)楚庄王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6世纪初,晋楚邲之战;②楚王问鼎:表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吴越争霸:春秋晚期;(1)吴国争雄①吴国位置:长江下游;②阖闾称霸:吴王阖闾攻入楚都,称霸长江中下游;③吴王夫差:BC 5世纪初,夫差灭越,勾践称臣;(2)越国争霸①越国位置:钱塘江流域;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出兵中原成末霸;※点拨:①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勾践又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②中原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勾践。

专升本先秦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先秦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先秦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1. 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春秋时期,是战国前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周朝的诸侯国为主,其中以齐国、楚国、晋国、秦国、鲁国、魏国等为代表。

在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外交斗争,控制和争夺领土是主要的目标。

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形势更加紧张,各国之间的对峙以及内部的变革都在这一时期发生。

2. 礼乐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在春秋时期,礼乐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礼乐思想主要表现在礼仪、音乐、舞蹈等方面,这些文化形式在当时被看作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把握礼乐思想是通过礼仪、音乐、舞蹈等形式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统一和稳定。

同时,礼乐思想也与政治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君主统治的手段,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3. 百家争鸣的思想盛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盛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各有特色,影响了后来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二、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1. 儒家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主张仁德、礼乐,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儒家提倡“仁”的原则,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价值观念之一。

2. 道家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主要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强调“无为而治”,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墨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墨子、荀子等。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主张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人对人的关爱和和平共处。

墨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一、早期中华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
(指原始社会及夏、商、周三代)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 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禅让制—王 伟世袭制)
2.商朝
(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 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 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 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 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 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 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 而非弱化,排除D项。
24.(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 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 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 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 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 有土地
影响: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 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3)租佃经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 出现了租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
3、西周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和原 来的附属国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 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分封国家鲁、齐、燕、卫、 宋、晋等3.作用
(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 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先秦知识点总结历史

先秦知识点总结历史

先秦知识点总结历史一、先秦历史概述先秦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

先秦时期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诸侯争霸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都出现了,如大禹治水、商汤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孔子等。

二、先秦政治和社会1.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夏朝的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为主。

商朝时期,王权逐渐强大,形成了类似封建制的统治体系。

西周时期,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并奠定了周天子封建诸侯的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春秋战国时期,中央政权开始衰弱,导致诸侯相互争霸、战争不断。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分裂、混乱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民、工匠、商人、奴隶等阶层为主。

在文化风貌方面,先秦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繁荣,如楚辞、诸子百家等。

三、先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仁政。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他们提出了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教育理念等许多观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另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他们提出了相对主义、自然无为等观点,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墨家、法家、农家等除了儒家和道家之外,先秦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的思想体系,如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法治、农家的务实等。

这些思想体系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先秦文化1. 文学艺术先秦时期的文学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楚辞、诸子百家等。

在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2. 科技发展先秦时期的科技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农业生产技术、冶炼技术、工艺制作等方面都有所进步。

【2020通史复习】先秦时期

【2020通史复习】先秦时期

【突破难点】 对宗法制的认识
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小宗在亲缘 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二、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宗法制可以解决诸侯之间在 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三、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严格嫡庶长幼之分,亲疏 之别。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四、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五、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周天子确立天下
总体结构
一. 时间范围 距今约170万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二. 阶段划分 六个时期
中国古代政权(王朝)演变
东周


西周
春秋 战国
(前2070) (前1600) (前1046-前771) (前770-前475) (前475)
秦 (楚汉战争)
(前221) (前206-前202)
西汉 新
(前202) (公元9)
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土地制度? 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
一.原始氏族:土地公有制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食品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 有,公社长远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二.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 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享 用,但无权转让买卖,且需要想国王交纳贡赋。
诸侯继续分封,层层分封下去,形成 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森严等级。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 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一)。前提。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二)。目的:巩固周的统治,以藩屏周。(三) 。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 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2.被分封诸 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3被分封诸 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 员,建立武装,征赋役。(四)。主要封国:主要 王族:燕 鲁功臣:齐先代贵族:宋(五)作用:1 :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周享国 800年)2: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 渐瓦解。(六):春秋末期分封制瓦解:原因:经 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诸侯国强大王 室衰微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归纳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1)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070年)一一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原始人类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

(2)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和鼎盛时期。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

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一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战国治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泰汉时期(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年)一封建大一统时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推恩令”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1先秦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

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

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2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中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3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03.先秦史(下)——春秋、战国

03.先秦史(下)——春秋、战国
5.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发展规律的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井田制是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故最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A。
6.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材料处理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读懂材料,理解认识前半部分材料说的秦国官员各司其职的具体情况,后半部分说明荀子对秦国强盛原因的认识。将从材料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我们就可得知:秦国官民各司其职说明其统治政策得当;荀子所言秦强盛的原因“非幸也,数也”,即不是偶然因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样虽能排除B、D两项,但要区分A、C之间的差别,则必须将材料前后部分联系起来理解认识,分析得出“统治政策得当”是强盛成为必然的主要原因,而非四位国君个个有作为所致。答案选C。
④社会环境: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是经济基础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参加思想和学术争鸣的思想家和学者,史称“诸子百家”。
著名的派别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墨家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儒、法、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不同的治国方案。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法家思想既符合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史实证明,经过动荡战乱之后,生产破坏,人口凋弊,应实行道家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生产,稳定之后以儒家思想为最合适。至西汉武帝时三者表现出了相互融合趋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④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促进了民族融合。
3.百家争鸣
必然性:
①社会条件: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各阶级、阶层对此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自不同的方案、主张而形成。

高三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先秦部分

高三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先秦部分

培补资料1先秦史[板块概说](略)[核心知识]一. 夏商周时期1.政治(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通过占卜决策;政权组织形式是松散的方邦(国)联盟;王权尚未高度集中,但比夏可能有扩大。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简表三者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依据(基础),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礼乐制服务于宗法制与分封制。

(4)选官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和出身为选官依据,贵族世袭官爵。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但呈现出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王权不断走向集中的发展趋势)。

2.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集体劳动,产品归奴隶主。

(2)手工业:青铜器制造是重要部门,商代代表作司母戊鼎;西周把青铜器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

(商周青铜器主要是武器和礼器)(3)“工商食官”,政府垄断工商业(工商业官营),流通骨贝和铜贝。

3.文化(1)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

(2)甲骨文,文字成熟。

(3)《诗经》:孔子编订,意在教化,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了劳动群众的生活,也揭露阶级压迫和剥削;《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主要是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表现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与不满;《颂》是周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以歌颂祖先和当权者功德。

艺术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地位影响: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的经典,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特征
• • • • • • • 1、经济上: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经济上: 政治上: 2、政治上: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 禅让制---世袭制---井田制、分封制-----世袭制---井田制 ---封建制 禅让制---世袭制---井田制、分封制---封建制 文化上: 3、文化上: 夏商西周三代文化为后世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夏商西周三代文化为后世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异常繁荣 双百、科技领先) 异常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异常繁荣(双百、科技领先) 民族关系上: 4、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加强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促使封建剥削方 式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随着地主阶级的不断发展 壮大,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用 地主阶级专政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商鞅等一些改革家代表地 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确立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生 产力的更快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 础的变化促成上层建筑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夏商西周三代文明
• 特征:奴隶制度的形成、发展、强盛时期 特征:奴隶制度的形成、发展、 • 1、政治上: 政治上: BC---1600BC---1046 朝代的更替:2070BC---1600BC---1046BC 朝代的更替:2070BC---1600BC---1046BC 阶级关系:阶级阶层、阶级压迫、 阶级关系:阶级阶层、阶级压迫、阶级斗争 制度:禅让制---世袭制---井田制、 ---世袭制---井田制 制度:禅让制---世袭制---井田制、分封制 • 2、经济上: 经济上: 原因、 原因、表现 • 3、文化上: 文化上: 原因、 原因、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例题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例题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2)牛耕的普遍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牛耕的普遍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水利灌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利灌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例题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必然性。 例题2
例题2 战国七雄争霸战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例题2】战国七雄争霸战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 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我国当今历史的发展有何启示? 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我国当今历史的发展有何启示? 解析】 根源: 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井田制瓦解, 【解析】(1)根源:①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 地私有制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地私有制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不仅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生活空间范围的必要性,也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 不仅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生活空间范围的必要性,也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 生活空间范围的能力。 政治根源, 生活空间范围的能力。②政治根源,一是由于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生质变 的关键时期;二是战国时期大国均势局面的出现。由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的关键时期;二是战国时期大国均势局面的出现。由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使很多弱小的诸侯国被兼并,保留下来的诸侯国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 使很多弱小的诸侯国被兼并,保留下来的诸侯国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各 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变法, 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变法,增强了 割据称雄的综合国力,导致这一阶段的战争激烈而持久, 割据称雄的综合国力,导致这一阶段的战争激烈而持久,直至均势局面被打 破。 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 (2) 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①生产力的进步是历史现象产生的最 深刻的经济根源。 深刻的经济根源。②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国家或割据政权胜败存亡的关键因 重用人才、除旧布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措施;反之, 素。③重用人才、除旧布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措施;反之,就会延缓历 史发展。 在人类历史发生质变的重要时期,政治格局也会出现剧烈的动荡。 史发展。④在人类历史发生质变的重要时期,政治格局也会出现剧烈的动荡。 启示: 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 启示:①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②加大力 深化改革,加快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重用人才, 度,深化改革,加快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③重用人才,继续实行科教兴国 的战略。 的战略。
先秦时期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 王凤霞
秦时期
• • • • • • • 时间断限: 时间断限: 170万年前 万年前------ 公元前221 221年 170万年前------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前 世界背景: 世界背景: 大河文明:尼罗河、两河、印度河、 大河文明:尼罗河、两河、印度河、黄河 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成为欧亚两大文明的中心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
【例题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为什么说其中又孕育 例题2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割据纷争, 着统一的必然趋势? 着统一的必然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从经济条件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生产力的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从经济条件来说, 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 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 四方的物产都运到中原地区进行交换, 四方的物产都运到中原地区进行交换,这给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 济基础。第二,人们渴望统一, 济基础。第二,人们渴望统一,农民厌恶割据和混战带来的负担 和苦难;工商业者因混战割据限制其发展而要求统一; 和苦难;工商业者因混战割据限制其发展而要求统一;地主阶级 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保护封建地主经济 的发展。统一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第三,从民族关系来说, 的发展。统一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第三,从民族关系来说, 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 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华夏族形成了一个相当巩 固的民族,具有较强的内聚力。第四, 固的民族,具有较强的内聚力。第四,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和兼 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均势, 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均势,诸 侯国数目减少,并且形成了区域性的统一和局部的统一,为统一 侯国数目减少,并且形成了区域性的统一和局部的统一, 提供了条件。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着大统一的必然趋势。 提供了条件。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着大统一的必然趋势。
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什么又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呢? 为什么又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呢?
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在兼并和争霸战争中, 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在兼并和争霸战争中,开拓 了疆土,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 了疆土,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 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 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这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 了基础。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促进社会向 前发展。春秋时期是一个新旧制度更替的过渡阶段, 前发展。春秋时期是一个新旧制度更替的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 封建制同旧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 封建制同旧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和为争霸而 实行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和削弱了旧制度, 实行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和削弱了旧制度,有助于新势力 的发展,为新兴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的道路。 的发展,为新兴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的道路。 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不断的争霸战争, 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不断的争霸战争,周边的少数 民族袭扰中原,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 民族袭扰中原,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 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 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 联系,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联系,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第四,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线。 第四,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线。 随着各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随着各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整个社会经 济获得了发展,各族融合,形成了以秦、 济获得了发展,各族融合,形成了以秦、楚、晋、燕、齐等为中心 的融合区域,使各族共同走上向封建制转化的道路, 的融合区域,使各族共同走上向封建制转化的道路,从而促进了整 个社会向前发展。 个社会向前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 大变革、大动荡、大融合、大发展 大变革、大动荡、大融合、 • 1、政治上: 政治上: 政局:春秋争霸、 政局: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 改革和变法: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内容和评价) 改革和变法: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内容和评价) • 2、经济上: 经济上: 原因、 原因、表现 • 3、文化上: 文化上: 原因、成就、 原因、成就、影响 • 4、民族关系上:民族分布、融合方式、作用 民族关系上:民族分布、融合方式、
【 例题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 例题6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特征在经济、政治上有哪些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 一特征在经济、政治上有哪些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 【解析】(1)特征: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解析】 特征: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反映: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开垦增多, (2)反映: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开垦增多,井田制日 益瓦解,出现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在政治上,出现 益瓦解, 出现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 在政治上, 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 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 。 这些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 族融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 族融合 ,人民厌恶战争 , 渴望统一 。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 地主阶级势力强大,要求取得政权。 立 , 地主阶级势力强大 , 要求取得政权 。 各诸侯国在新兴地主 阶级的推动下,先后展开了变法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变法, 100多年的变法 阶级的推动下,先后展开了变法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变法,新 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逐步确立起来。战国时期在经济上除了 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逐步确立起来。 封建农业、手工业发展外,商业兴盛起来, 封建农业、 手工业发展外 , 商业兴盛起来 , 在商业兴盛的基础 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封建城市。 上,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封建城市。 联系: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3)联系: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制度的 变革与进步,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变革与进步 ,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 社会制度的进步反过来 又促进了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又促进了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