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合集下载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31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31张ppt)
从《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 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 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也就是说在法 家思想产生之前,统治者已经运用法律来 治理国家了。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 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曲礼上》 材料二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 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 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怀保小民,……;《立政篇》说“继自 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 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 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 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 《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乱)世也。
——《左传·昭公六年》 材料四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 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 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 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与法治关系 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分析传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与教化方式,是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重 要工具,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法律制度与教化方式的影响。 【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主要原 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理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必然性,探究不同时期法律制度不同发展的 表现,认识社会教化的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了解历代王朝在法律和教化方面的主要举措,“礼法结合”治理模式 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 的五大法系之一。增强对当今中国法律制度与道德建设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育家 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3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31张ppt)

材料二 盘庚时期,盘名庚义发来现实贵施族严不酷愿刑意法迁,移偶的有原一因点是德由治于的在色位的彩大。臣本身言行不正,
于是决定用先王传下的典制来整顿当时的法制。
祖甲在位时期,也对《汤刑》进行了修订。《竹书纪年》记载"祖甲二十夏四商年时,期重的作
《汤刑》",此次修订使汤刑更趋完备。
国家治理有
什么特点呢?
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韩非
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 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 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儒法之争涉及治理思想的变化,在战国时期,统治者们 是如何对德治与法治进行抉择的呢?
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的仁政与 德治思想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们 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 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魏晋时期的法律
律令儒家化 (1)推动因素 ①汉武帝以后律,并逐渐主导了律令修纂。 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 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2)量刑原则: 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3)实施目的; 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目录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壹
先秦的德治与法治
材料一 《法禹律刑手》段作。为从社《会左上传出》现记“载乱,政夏”亦朝即有矛《盾禹、刑冲》突,的商产朝物有,《它汤既刑不》是,成周就于一时 的成文法朝典有,《也九并刑非》由,夏表禹明个早人期所国制家定可,能而已是经在有夏了商法两律代也的就长是期说发在展法中家,思出想于调整社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29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29张ppt)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曾谈道:“治国就是治吏。礼义
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
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
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A. 惩治干部贪污腐败
B. 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 从严治吏以巩固新生政权 D. 严刑峻法以提高治国水平
(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 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 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 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变化原因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空前加强。 ②经济:明清时期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③思想: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广泛传播。。 ④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需要。
封建社会法律特点形成原因: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繁荣发展。 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
原始民主:
2、汉朝
汉朝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称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 的开端。
汉朝法律突出特点:外儒内法、礼法结合。 原因: ①吸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 ②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巩固封建统治需要。
3、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特点:①以经注律、律令儒家 化②立法频繁,形式多样③突出伦理犯罪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 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秦朝的统治( ) A. 赋税沉重 B. 徭役繁重 C. 兵役繁重 D. 法律严苛
秦汉时期,封建法律体系形成
律指法典,令指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郡县制 官僚政治成熟标志: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2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29张ppt)

第0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西周——德治与法治的起源 ①法治传统 :《禹刑》《汤刑》《九刑》 习惯法 ②德治传统 :礼制;“敬天保民”思想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 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 也。
——《礼记·曲礼上》
周公曰:“君子所(在位),其无逸。
武帝受教于大儒赵绾与王臧,并接受董仲舒
的建议“以教化为大务”,同时“立太学以
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
民以谊,节民以礼。
——《汉书》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
汉代的国家治理手段:外儒内法
董仲舒《决狱》曰:甲无子,拾道旁 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 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 论? 或曰:藏匿也,当枭首。 论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 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 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 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百姓)
之依(苦衷)。”
—— 《 尚
书·无逸》
第0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西周——德治与法治的起源 ①法治传统 :《禹刑》《汤刑》《九刑》 习惯法 ②德治传统 :礼制;“敬天保民”思想
评价:减轻负担,缓和矛盾,巩固 统治;为民本思想的产生奠 定了基础;但其本质是维护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灋 公平
正直
惩罚
“灋者,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 去之,从去。” ——许慎《说文解字》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侧重、关系
“礼”的本义是举行礼仪、祭神求福。 后引申为行为规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 节的总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26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26张ppt)

(三)唐朝: 律令儒家化完成,律
永徽律疏(唐律疏议)
①内容: 律、令、格、式 辅以五刑、十恶、八议之科。
五刑: 笞、杖、徒、流、死
十恶: 反逆、大逆、叛、降、恶逆、 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背景: ①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②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
表现:
①春秋时期——礼法之争
郑子产
郑国的子产 “铸刑书”, 制定了中国历 史上最早的成 文法,拉开中 华法系的序幕
叔向
反对刊布法律, 理由:刑罚适用于 乱世,公布刑书会 使老百姓更注重争 端,而不顾道德礼 义。
②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之争
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虽伤之, 毋罪。32(C318)
妻殴夫,耐为隶妾。33(C317) 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 妻子,皆枭其首市。34(C316) 盗臧直过六百六十钱,黥为城旦舂;六 百六十到二百廿钱,完为城旦舂;不盈二百 廿到百一十钱,耐为隶臣妾;55(F164) 盈百一十到廿二钱,罚金四两;不盈廿 二钱到一钱,罚金一两。56(F180)
——董仲舒《春秋决狱》
开启律令儒家化的进程
(二)魏晋时期: 律令儒家化
1.原因:魏明帝设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2.量刑原则之一: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开后世依服定罪的先河 “引礼入律”
3.目的: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 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 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 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 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 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 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 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 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 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共26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共26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精选全文完整版
材料二:唐律号称“一准乎礼”,明确宣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作为德礼的孝 道成为立法和司法必须尊奉之圭臬,在法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十恶”罪中,关乎孝道的 有罪逆、不孝、不睦;在刑罚制度中,大力贯彻矜 恤老幼原则;在民事家庭制度中,极力强化父 权,并以无子、不顺公婆作为丈夫休妻的法定理由;在国家政策上,大力褒奖、宣扬孝子贤孙事迹。 ——龙大轩《孝道: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核心》
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
关系的规范。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
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
——编者按
夏商西周,礼治时代
宗法制
分封制

嫡 长 承

封卫 国
平民




宗法制是西周的根本 制度,一方面是国家 结构中的上下级隶属 关系,另一方面是宗 法制度下的尊卑长幼 关系。从国家观念和 家族观念两方面,把 统治者紧密联系在一 起,天下一家,休戚 相关,生死与共。
礼法相融
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 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 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 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 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服制”本是中国古代以丧服为标
志,规定亲属之间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此时被纳入法典,成为确定亲属相犯
主张德治, 通过道德教化民众
性本善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 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 让以明礼。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
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 徽律》。
②《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 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 系确立的标志。
(3)影响:历代王朝大多以《唐律疏议》为蓝本创制自 己的法律。
2.礼治
(1)《大唐开元礼》(732年)
①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 礼。
1.先秦时期德治、法治思想主张及成就,认识思想家 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的意义。 2.秦至明清起历代王朝的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 段,认识其对维护统治的作用。 3.归纳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的演变历程,认识法治与 礼教的影响。
2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 1.西周时期 (1)礼制: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2)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东周时期 (1)背景 ①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②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特点 (1)律令儒家化。 (2)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 2.原因 (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2)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3)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
(三)唐朝 1.法律 (1)特点 ①删繁就简。
②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2)表现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 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 三面”因此获得诸俊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表现 ①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共2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共29张ppt)

法治通过政令和刑罚约束行动,而教化则通过礼制达到内心的自律,两者相辅相成。
壹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一)夏商西周——德治与法治的起源 1、德治思想的产生 (1)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奴 隶 主 贵 族 陪 葬 坑
材料:《史记·殷本纪》曰:“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炊炭其下,使罪人步 其上”。
问题三:子产“铸刑书”有何影响?
①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 ②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 ③对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子产作刑书
壹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2、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自主学习 ]儒、法两家在观点上有何差异?
③郑国因“铸刑书”走向衰亡
④子产主张以道德教化民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练 课堂演练
3、(2023·天津十二区县二模·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
西周的“明德慎刑”,汉武帝以后发展为“德主刑辅”,到唐代最终确立为“德礼为政
——摘编自《旧唐书·王彦威传》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 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 行就是法律,所以,“法治”是“君权至 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教化】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 名教,即以名为教。对礼教系统的破坏行 为称为"僭越"。
孟子与梁惠王
商鞅与秦孝公
儒家思想:重视民生与民意,有积极意义,但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 积极: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君主专制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 消极:重刑思想和君权至上的结合容易走向极端人治主义,成为暴政的根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3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31张ppt)
受儒家思想影响,汉朝也重视礼治,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称“以经断狱”。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2.魏晋时期 (1)原因:
律令儒家化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
律令的儒家化。
(2)特点: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 (2)第一次德法之争: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 子
法治 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 产
最早的成文法。

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 叔 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 向
治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 (3)第二次德法之争: 儒法之争
目的是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 想
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 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三国志.魏志》 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 《

3.唐朝
律 疏
(1)法律
议 》
①过程:
《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
②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 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③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说明其被视为中华法系确
立标志的原因。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9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9张PPT)

②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明 ③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宋 明 明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清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明 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 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大唐开元礼》
732年,唐政府颁行 了《大唐开元礼》, 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 制度的集大成。
基层教化
唐朝政府推广魏晋 南北朝以来重视家 训的经验,强化基 层教化。
唐朝时期
法律体系完备。

唐律对后世和邻国有重大影响。

确立了中华法系。
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礼、法相结合。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

而不顾道德礼仪










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人性善,得德治







人性恶,得法治
孔子
孟子
商鞅
韩非
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儒 家 与 法 家 之 争
孔子
孟子
商鞅
商韩鞅非
韩非
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

法 家
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
之 争
君主专制的愿望。
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 A. 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B. 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 C. 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 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

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30张PPT)

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30张PPT)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 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 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法治与礼教概念解析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 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 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礼 法 礼法 关 结合

礼法 礼法 对立 对立
礼法 并用
礼 教
礼制
儒家 焚书 德治 坑儒
独尊 儒术
《铸刑 《秦律》
法 《九 书》, 严刑峻 《九
治 刑》 成文法, 法
章律》
法家法


代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礼法 约律 并用 分野
德礼为 本《大 唐开元 礼》
刑罚为 《天圣 用《唐 令》 律疏议》


6.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 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 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 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 训”的主旨是( )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
3.春秋战国时,儒家主张“为政以德” “以德服人”,法家则主
张“以刑去刑”“以力服人”,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
爱民而霸”。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发展趋势的基本特点
是(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诸法合体 C.大德而小刑,
德主刑辅
D.礼法结合
4.西汉初年,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增《户》《兴》《厩》三篇, 制成《汉律》9章。 后又一再增补,至武帝时,增至359章,大辟(死 刑)409条, 1882事,死罪决事比(判例)13472例。这说明( )A.汉自 武帝后以法家思想治国 B.武帝强化法制加强中央集权C.汉代承 秦制以暴政控制人民 D.汉代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54张PPT)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54张PPT)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这句话指出了儒家政治和法家政治的区别,其实质是德治与法治的区别。 那么,先秦时期的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是如何形成并实践的呢?
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结合中,“礼”“法” 本身都发生了变化,“礼”具备了不可违背的法的权威,“法”具备了服务人文 的礼的精神。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思维交互1】概括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历 史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1)战国至秦:礼法对立。原因:儒家的礼治学说代表了保守的政治观念,法 家学说适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 (2)两汉时期:引礼入法(或礼法开始结合,或出现礼法结合的趋势)。原因:加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统治者吸取秦严刑酷法而早亡的教训;礼法都维护 等级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 (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机结合。原因:分裂的政权形势下,各统治者为了自保和进 取,加强政权建设;少数民族政权受汉民族文化熏陶;门阀士族把持朝政,血缘宗族 对政权的影响。
【史论生成】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1.过程: (1)开始:两汉时期,这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开始阶段。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律 儒家化的开端。 (2)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 这样的律文与原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 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一、法律的制定
时期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概况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蓝本制定法律,如《宋刑统》 和《_天__圣__令__》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43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43张ppt)

(刑民不之针法提有愿对)供争具,丧了心体 不失也经事 为贵。验情 刑族来 辟,阶制,也级定惧为生历德杀代治予王夺朝的叔 用 注法特重于向制权争乱反建端世对,认设,,刊为的而公布公发不布法布展顾刑律书,道刑奠会理德法基使由礼违。老是义反刑百。“罚姓礼适更治叔向”。
——《左传·昭公六年》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①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郑国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
子产作刑书
材料:三月,郑人铸刑
书子(“。期产铸望叔书 向,)刑使 曰 于书诒 子:”( ,始限给 今吾制予 则有贵已虞)族法特权治,春 制在秋 定一时了定期中程,国度郑历 国史上的上保子最护产早平的“民铸成的刑文利书法益”。。,
子 产
矣 !刑昔书先的王内议容事具以有制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
由的贵观族念掌及控社,会有道明德显、的风阶俗级习性惯质去。加以甄别。 习惯法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武有树了臣法:律《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②诸侯国君们寻找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导入新课
獬 豸
獬豸(xièzhì)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 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 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 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怒目圆睁,能辨 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 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 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 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 象征,因此,它被称为中国法律的图腾。
②儒家与法家之争:
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青岛二中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青岛二中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因为孔子要用礼乐仁义来求得统一,对战争取反对态度
(《孟子·尽心篇》所谓“春秋无义战”),不了解兼并战争客
观上正是破坏诸侯割据的旧秩序,走向大一统的必经路程。“仍
旧贯(守礼制),何必改作”(《论语·先进篇》),就是孔子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 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 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 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 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 序崩坏。
➢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
宗族和姻戚的情谊经过了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 名分,最初靠权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权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纸 老虎,必被戳穿,它的窟窿愈多,则威严愈减。光靠亲族的情谊 和君臣的名分去维持的组织必不能长久。何况姬周帝国之外本来 就有不受这两种链索拘束的势力。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①颁行法令,奖励耕战 ②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③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理论来 源
人性恶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难势》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与法治之争 (5)社会影响 ➢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族和姻戚的情谊经过了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 名分,最初靠权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权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纸 老虎,必被戳穿,它的窟窿愈多,则威严愈减。光靠亲族的情谊 和君臣的名分去维持的组织必不能长久。何况姬周帝国之外本来 就有不受这两种链索拘束的势力。
—— 张 荫 麟 《 中 国 史 纲 》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韩非子·有度》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 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 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2)德治与法治之争——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鲁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叔向使 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 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 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 而征于 ( 刑 ) 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 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3)儒家的德治思想
代 表
孔子
孟子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时 代
治国思想
教化思想
春秋 战国
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 ②重视民生与民意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德治, 通过道德教化民 众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理论来 源
人性善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4)法家的法治思想
代 表
韩非
商鞅
国 别
韩国
秦国
治国思想(实践)
社会教化
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要赏罚分明。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东汉•王符《潜夫论》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 序崩坏。
➢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 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 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时空坐标
敬天
律令
保民 德治与法治 法治 《九章律》 儒家化
宋:理学、乡约
元:司法实践援 《大明律》
➢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 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 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 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 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元子如果不能称职, 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子产既由善用圣,班羞勿俊之行,乃肄三邦 之令,以为郑令、野令,道之以教。乃绎天地、 逆顺、刚柔,以咸禁御。聿三邦之刑,以为郑刑 、野刑,行以峻命裕仪,以释无教不辜,此谓“ 张美弃恶”。
——《左传•昭公六年》
➢子产“铸刑书”而引起的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左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①颁行法令,奖励耕战 ②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③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理论来 源
人性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难势》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第 八 课
目 录
概念解析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 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 “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 范 文 澜 《 中 国 通 史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法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周时期:《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 朝有《九刑》。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唐律
引唐律
《大清律例》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魏晋

宋元
明清(前期)





公公 公 公







元元 元 元






2
46 9 9
1
1
1
7
2
2
2
21 0 6
3
8
0
7
2
0
0
08 7 0
6
4
4
1
17年源自年年 年 年80
6






新课导入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 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 ,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 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