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第六章(1)教学总结
最详细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复习笔记第06章01
第六章审计工作底稿第一编审计基本原理结构简图C4:审计抽样(how).ZC3:C6:审计I 审计概述亠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工作底稿(核趙是审(what/x. ( what /how lx(what/计目标)how)how)(what/how)LTC5: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h o w)讲解内容本章考情分析本章教材变化本章核心考点解读经典考题回顾■3本章考情分析本章是审计基本原理中非重要的章节。
相对重要的内容是“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底稿在归档期的变动、底稿在归档期后的变动”(6.3 )等知识点。
纵观最近五年的试题,本章内容考查了6个知识点(请见下表),题型有选择题和简答题,5年考题(6套)分值合计12分,每套题平均2分。
预计2015年本章考试分值为2分。
最近5年考题的考点、题型、题量及分值考点(章节编号)题型(题量)年份(题量)分值1.审计工作底稿包括的内容单选题(1)2011 (1) 1(6.1)【说明】在2014年(卷I )中未出现本章知识点的考题,但在2014年(卷II )中考查了3分。
可见,在机考模式下,某一章或某一个知识点“是否会考”,还与考生“抽到”的某一套试题有直接关系。
本章教材变化第三节“审计档案的结构”(教材P116),删除了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的划分。
本章核心考点解读本章内容r第一节审计工作底稿概述-第二节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要素和范围-第三节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第一节审计工作底稿概述【【考点一】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目的-【考点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一【考点三】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考点一】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目的〔一)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主要目的(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其他目的(一)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主要目的1.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出具审计报告的基础;2.提供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计划和执行了审计工作。
(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其他目的1.有助于项目组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2.有助于负责督导的项目组成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履行指导、监督与复核审计工作的责任;3.便于项目组说明其执行审计工作的情况;4•保留对未来审计工作持续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的记录;5.便于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的规定实施质量控制复核与检查;6.便于监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其他相关要求,对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执业质量检查。
审计学(微课版)第6章
袁小勇讲座系列
第32页
(一)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
1、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 2、对胜任能力的重视。 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 4、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 5、组织结构及职权与责任的分配。 6、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2.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最近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 3.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的交易和事项,或者目前发生的重大
会计处理问题。如重大的购并事宜等。 4.被审计单位发生的其他重要变化。如所有权结构、组织
结构的变化,以及内部控制的变化等。
袁小勇讲座系列
第6页
(二)分析程序
人民邮电出版社
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 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 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 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袁小勇讲座系列
第36页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二)评价风险评估过程的设计与执行
人民邮电出版社
在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过程的设计和执行时,注册会 计师应当确定管理层如何识别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经营风险 ,如何评估该风险的重要性,如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以及如何采取措施管理这些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的风 险评估过程符合其具体情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重大 错报的风险。
(5)该行业受技术发展影响的程度如何? (6)是否开发了新的技术? (7)能源消耗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能源价格的变化对成
本的影响。 (8)谁是被审一计单位最重要的竞争者,它们各自所占
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9)被审计单位与其竞争者相比主要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袁小勇讲座系列
第15页
《审计学》第六章
预计总体错报
总体规模
05
04
可容忍错报
可接受的误受风险
03
02
总体的变异性
01
(一)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第六章 审计抽样 • 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用
二、选取样本阶段
(二)确定样本规模
样本规模=(总体账面金额÷可容忍错报)×保证系数
考虑重大错报风险,将其评估为最高、高、中和低四个
等级。
确定可容忍错报。
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
第六章 审计抽样 • 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 三、评价样本结果阶段
(一)
计算总体偏差率:将样本中发现的偏差数量除以样
本规模,就可以计算出样本偏差率。
(二)
分析偏差的性质和原因:除了评价偏差发生的频率
之外,注册会计师还要对偏差进行定性分析,即分析偏差 的性质和原因。
第六章 审计抽样 • 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 三、评价样本结果阶段
5% 3.0 4.8 6.3 7.8 9.2 10.5 11.9 13.2 14.5 15.7 17.0
信赖过度风险
10% 2.3 3.9 5.3 6.7 8.0 9.3 10.6 11.8 13.0 14.2 15.4
控制测试中常用的风险系数表
第六章 审计抽样 • 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
三、评价样本结果阶段
第六章 审计抽样 • 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 二、选取样本阶段
(二)选取样本
1.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 对总体项目进行编号,建立总体中的项目与表中数字的
一一对应关系。 确定连续选取随机数的方法。
第六章 审计抽样 • 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
二、选取样本阶段
审计学(第06章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
17
第 17页
【例题:简答】某CPA在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时, 分别设计了以下四种情况,以帮助决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水平:
风险类别
情况一 情况二 情况三 情况四
可接受的审计 4%
4%
2%
2%
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100% 40% 100% 40%
请回答:(1)上述四种情况下的检查风险水平分别是多 少?(2)哪种情况下需要CPA获取最多的审计证据,为 什么?(3)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分别与审
D.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审计证据成同向关系
【答案】D
精选ppt
15
第 15页
【例题:单选】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 程序,将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B. 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 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重大错报风险
6
第 6页
(三)检查风险(Detection Risk,缩写为DR)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 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1.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设计的合 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设计和执行合理、有效的审计程序(实质性 程序)控制检查风险。检查风险通常是针对具体交易、账户余额和 披露实施的,故检查风险通常只有认定层次而没有财务报表层次 (补充)。
第六章 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
第一节 审计风险 第二节 审计重要性
精选ppt
1
第 1页
本章讲解内容 一、审计风险的运用 二、重要性的含义 三、计划审计工作时重要性的运用 四、确定审计意见时重要性的运用
《审计学》(第八版) 第06章 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 2.金额和性质的考虑 ❖ (1)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 ❖ (2)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 ❖ (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 ❖ (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
❖ 3.两个层次的重要性考虑 ❖ (1)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 (2)账户和交易或披露的重要性。
利用 ❖ 8)其他有关内容
❖ (2)具体审计计划 ❖ 1)审计目标 ❖ 2)审计步骤 ❖ 3)执行人及执行时间 ❖ 4)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 ❖ 5)其他有关内容
❖ 2.审计计划的编制
❖ 审计计划应由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审计计划 应形成书面文件,并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录。审计 计划的文件形式多种多样,表格式、问卷式和文字 叙述这三种主要形式为许多审计组织普遍采用。 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均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各个被 审计单位的情况和审计目标千差万别,所以,计划文 件的格式和内容也都需要酌情调整。
❖ 具体原因包括:
❖ (1)收集或处理用以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时出现错 误;
❖ (2)遗漏某项金额或披露;
❖ (3)由于疏忽或明显误解有关事实导致作出不正确 的会计估计;
❖ (4)审计人员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 判断或对会计政策作出不恰当的选择和运用。
❖ 2.累积识别出的错报 ❖ (1)事实错报 ❖ (2)判断错报 ❖ (3)推断错报
6.2 重要性
1
重要性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2
重要性的运用
3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4
错报与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 (一)定义 ➢ 重要性,是指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 务报表的角度阐述重要性概念。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单 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 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该项错报是 重要的。 ➢ 对重要性的理解,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审计各章知识点总结
审计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审计基本概念审计是指对单位或者个体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检查、核实、比对、分析,以评价会计报表是否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的专业活动,同时,根据审计结论,评价目标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管理效果,客观、公正地向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信息。
审计的目的是发表审计意见,说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其经济业务活动的结果,以及符合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财政部门的财务制度的要求。
审计可以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单位自设的审计机构或者职能部门进行的审计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保护企业利益。
外部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目的是向社会公众出具审计报告,为社会公众提供客观、公正、真实的财务信息。
第二章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原则,其主要作用是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和活动,为审计实施提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审计准则主要包括廉洁、独立、客观、真实、保密、审慎、勤勉等原则。
其中,廉洁是指审计师在从事审计活动中,应当恪守职业操守,不受利益干扰,独立是指审计师不受被审计单位、利益相关方或者其他利益主体的影响,客观是指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以客观的态度,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真实是指审计师应当根据客观事实和证据出具审计报告,保密是指审计师应当保守审计过程中所知悉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和资料,审慎是指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慎重行事,勤勉是指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认真尽职。
第三章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师在进行审计活动时,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的。
审计程序是审计过程的核心,它包括了整个审计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各项技术程序和规定。
审计程序是指在客观、独立、客观、真实等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审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依据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运用审计技术和方法进行的审计活动。
审计学习题及答案第六章
审计学习题及答案第六章审计学习题及答案第六章: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系列措施和程序,旨在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资产的保护和业务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对于组织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审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和测试,以确定其有效性和完整性。
在审计学习题及答案第六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评估和测试内部控制。
首先,内部控制对于组织的财务报告至关重要。
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因错误或欺诈而导致的损失和风险。
审计师需要了解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其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测试和调整。
其次,内部控制对于资产的保护和风险管理也起着关键作用。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帮助组织有效地管理风险,保护资产免受损失和滥用。
审计师需要重点关注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措施,评估其对资产保护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建议。
在审计学习题及答案第六章中,我们还将学习如何评估和测试内部控制。
审计师需要根据组织的特定情况和风险,设计测试程序和方法,以确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通过测试,审计师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建议,帮助组织改进内部控制系统。
总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于组织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审计师需要深入了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评估和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建议,帮助组织改进内部控制系统,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资产的保护和业务的有效性。
审计学教程 ppt 完稿 第六章
1/31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审计证据 第二节审计工作底稿
2/31
第一节 审计证据
3/31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一、 审计证据的概念和作用
所谓的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 程中,按照审计目标收集的,能客观地、真实地反映被审 计单位经济活动的资料。
13/31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五、 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
(一) 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的意义
(1) 注册会计师按一定的程序、目的和方法进行科学的 加工和整理,才能使分散的个别的审计证据变成有序的、系 统化的、彼此联系的审计证据。
(2) 通过对初始状态审计证据的性质和重要性程度以及 同其他证据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计算和比较,对被审计 单位的各方面作出整体评价,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前者是对审计证据的数量要求,后者是对审计证据的质 量要求,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
11/31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一)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所谓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 在数量上足以支持其所发表的审计意见,是对审计证据数量 的最低要求,能起到涣然冰释“合理的怀疑”的作用。
12/31
中的数据进行的验算或另行计算。 6. 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
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 势或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10/31
第一节 审计证据
四、 审计证据的鉴定
关于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 独立审计准则一致认为,它必须满足充分性和适当性两大特 征的要求。
20/31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学_西南财经大学_6 6审计法律责任_(6.1.1) 6.审计法律责任
学习目的u区分管理责任与审计责任;u明确引起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u了解如何规避审计法律诉讼的措施。
一、管理责任与审计责任(一)管理责任u就财务报表审计而言,管理层的责任就是要对财务报表反应的内容负责,具体包括以下方面:u一是选择适合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u二是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u三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会计估计。
u管理层对于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应该负责。
合法性是指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按照相关的会计财务制度来的,公允性是指财务报表反应的内容是否真实。
二、引起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原因(二)间接原因u引起审计师法律责任的间接原因是指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原因造成的,主要包括错误、舞弊、违反法规行为,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
u1.错误u是指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非故意的行为。
错误的情形包括:u(1)为编制财务报表而收集和处理数据时发生失误;u(2)由于疏忽和误解有关事实而做出不恰当的会计估计,比如对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的估计时出现错误;u(3)运用会计政策时发生失误。
二、引起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原因u一般被审计单位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的行为往往受到被审计单位管理的授意和掌控,也就是说往往被审计单位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制度之上的风险,其主要舞弊手段包括:u第一,编制虚假的会计分录,特别是在临近会计期末时;u第二,滥用或随意变更会计政策;u第三,不恰当地调整会计估计所依据的假设及改变原先做出的判断;u第四,故意漏记、提前确认或推迟确认报告期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u第五,隐瞒可能影响财务报表金额的事实;u第六,构造复杂的交易以歪曲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u第七,篡改与重大或异常交易相关的会计记录和交易条款。
二、引起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原因u侵占资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或员工非法占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
其手段包括贪污收入款项,如侵占收回的货款、将汇入已注销账户的收款转移至个人银行账户。
u侵占资产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文件记录,其目的是隐瞒资产缺失或未经适当授权使用资产的事实。
审计学教案第六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提示
一个密切结合的整体。
四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则和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提示4)
1.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1)合法合规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2)全员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
授课题目
第六章内部会计控制与评审(内部控制概述)
实施日程
第7周
授课时数
2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学生应具备下技能:了解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熟悉内部控制的种类
掌握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和作用
教学重点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和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结合
5.监督
监督是指对控制的监督,即指被审计单位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及时评价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三 内部控制制度的种类(教学提示3)
按照内部控制系统的内容,可以把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
1.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包含了两个重点:一个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另一个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实质。
(3)内部控制的对象和范围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和业务经营活动。
2.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综上所述,所谓内部控制制度也称内部控制系统,是指在一个单位中,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和尽力提高经济效益,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资料的正确可靠,而对内部的生产经营、财务收支和财产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自我调整、制约和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六审计工作总结
六审计工作总结审计工作总结一、引言本次审计工作是对公司年报及专项进行审计,旨在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公司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为投资者和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决策依据。
二、审计目标和范围1.审计目标1.1审计公司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2审计公司财务报告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1.3审计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健全,风险是否得到合理控制。
1.4审计公司经营情况,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经营风险。
2.审计范围2.1财务报表审计范围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方面,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2.2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包括风险控制、内控制度和执行情况等方面,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3经营情况审计范围包括公司的经营策略、市场竞争力、运营成本等方面,以评估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风险。
三、审计结果和问题发现1.审计结果1.1公司财务报告准确性和真实性得到了验证,符合相关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1.2公司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审批程序不完善、风险监控不到位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1.3公司经营情况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但存在一些成本控制不足的问题,需要优化经营策略和减少运营成本。
2.问题发现2.1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充分披露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
2.2公司在内部控制审核中发现,审批程序不严格,存在潜在的行为道德风险。
2.3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未充分披露一些重要的会计政策变动和影响,存在一定的信息披露风险。
2.4公司的运营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考虑降低成本的策略,提高盈利能力。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1.建议1.1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明确审批程序和权限,加强风险监控和内部审计,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1.2加强财务报告的披露,充分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变动和影响,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1.3优化公司的经营策略,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一)单项选择题1.对审计计划的修订与补充可以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其原因是( )。
A.审计准则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对审计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B.审计计划仅是对审计工作的一种预先规划,难免与实际情况不一致C.注册会计师必须对审计计划进行修订与补充D.审计计划不是法律、法规,可以随时修改2.关于总体审计计划中时间预算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时间预算是合理确定审计收费的依据B.是衡量审计质量的依据C.是衡量审计工作进度的依据D.判断注册会计师工作效率的依据3.下列各项均为计划审计的步骤。
其中,( ) 主要与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有关。
A.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B.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C.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D.执行分析性程序4.注册会计师在对总体审计计划进行审核时,审核的内容不包括( )。
A.时间预算B.审计程序C.重点审计领域D.审计重要性的确定5.分析性复核中的( )主要目的在于分析项目增减变动的方向和幅度。
A.比较分析法B.比率分析法C.趋势分析法D.因素分析法6.关于审计证据的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
A.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少B.重要性水平越高,需要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多C.评估的控制风险越低,所需环境证据的数量就越少D.对于关联方交易比对于非关联方交易需要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7.在( )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在实质性测试中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
A.分析性复核的结果表明客户的财务状况好于同业的平均水平B.再次评估的控制风险在数量上小于初步评估的控制风险C.以前年度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远远少于其他客户D.再次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在数量上小于初步评估的重要性水平8.关于重要性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重要性的概念不能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考虑B.重要性概念是针对审计的全体对象而言的C.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判断得来的D.不同环境下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是不同的9.下列关于重要性的论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无论是笔误还是舞弊,金额小于重要性水平时均不重要B.恰当运用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及保证审计质量C.重要性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D.注册会计师应从会计报表和账户余额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10.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的直接目的是( )。
A.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B.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C.减轻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D.降低审计风险的水平11.下列关于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的考虑中,不正确的是( )。
A.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必须将以往的审计经验作为重要依据B.对于可以由管理当局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应当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C.大规模企业重要性水平的相对值比小规模企业的相对值更小D.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严确定流动性较高的项目的重要性水平12.下列论断中,不正确的是( )。
A.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即审计风险越高,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B.账户或交易错报漏报可能性越高,其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就越高C.账户或交易错报漏报可能性越高,相应的重要性水平就越低,以便提高效率D.账户或交易错报漏报可能性越高,相应的重要性水平就越高,以便降低成本13.某位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为5%,将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为60%和40%,则可以接受的检查风险为( )。
A.15.2%B.30.9%C.20.8%D.61.8%14.在评估与账户余额或交易有关的固有风险时审计人员应着重考虑( )因素。
A.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B.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C.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或事项D.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15.对某一认定制订初步审计策略时,在注册会计师所设定的下列策略组成要素中,( )的叙述是不准确的。
A.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B.须了解内部控制的范围C.估计控制风险时须执行的符合性测试D.为使检查风险降低到一个适当的水平所需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计划水平16.注册会计师在( )情况下宜采用主要证实法。
A.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程度较高B.连续多年接受同一企业审计委托C.审查小规模企业D.内部控制健全而有效(二)多项选择题1.注册会计师在将分析性复核程序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时,应当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 )。
A.分析结果的可信赖程度B.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C.分析项目的重要性D.信息的相关性2.注册会计师制定总体审计计划、确定重要的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主要的依据是( )。
A.被审单位业务的复杂程度和账户的重要性B.对固有风险的评价C.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以往的审计经验D.对控制风险的评价3.评估与会计报表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 )。
A.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的高低B.财务人员变动是否频繁C.财务状况的好坏D.所在行业的竞争是否激烈4.( )的水平,可以随每个账户的认定而变化。
A.固有风险B.控制风险C.检查风险D.审计风险5.初步判断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应综合考虑( )。
A.被审计单位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B.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健全C.注册会计师以往的审计经验D.收集审计证据的成本效益原则6.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决定了注册会计师( )。
A.实施的符合性测试程序B.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C.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D.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7.若注册会计师经过实施有关实质性测试后,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不能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则可以发表( )。
A.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的审计报告B.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C.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D.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8.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对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价和再评价的要求是( )。
A.当控制风险评价为低水平时,应当记录评价依据B.当控制风险评价为高水平时,应当记录评价依据C.当控制风险评价为低水平时,只须记录评价结论D.当控制风险评价为高水平时,只须记录评价结论9.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应收账款项目的不同认定可采用( )初步审计策略。
A.主要证实法B.较低的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法C.符合性测试D.实质性测试10.出现( )情况,注册会计帅可不进行符合性测试而直接实施实质性测试。
A.相关的内部控制不存在B.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未有效执行C.符合性测试增加的工作量大于所能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D.小规模企业的会计报表审计11.评估的( )风险越低,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少,但无论这些风险的评估水平多低,注册会计师均不应完全省略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A.审计风险B.检查风险C.控制风险D.固有风险12.初步审计策略是建立在对审计工作的一些基本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包括( )。
A.对新成立的企业,一般是简单地就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相对重点作出初步的结论B.对小规模企业,一般无需列出上年审计时所执行的具体符合性测试C.在连续接受审计委托时,认为以前年度运用的测试在本年度仍然适用D.当委托单位变更委托的事务所时,一般应列出具体应进行的测试细节13.对同一个审计项目,相对于选用较低的估计风险估计水平法来说,选用主要证实法( )。
A.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更大B.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更小C.估计的计划控制风险更高D.了解内部控制的范围更小14.审计下列( )项目的认定时,应选用主要证实法。
A.应收账款B.长期投资C.坏账损失D.主营业务收入15.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控制风险的评价,可以在( )之后进行。
A.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B.拟信赖内部控制,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C.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对控制风险进行最终评估D.签约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三)判断题1.针对相同项目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越多,对该项目实施的分析性复核的结论就越可靠。
( )2.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所了解的有关内部审计工作、内部控制等情况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 )3.注册会计师通常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阶段可以使用分析性复核,而在实质性测试阶段则由实质性测试方法代替分析性程序。
( )4.注册会计师实施查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记录这一审计程序的主要目的是识别是否发生了关联方交易。
( )5.重大关联方交易对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公允均具有重要影响,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实施一般审计程序,而且应考虑实施追加审计程序。
( )6.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时,必须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来考虑。
( )7.对重要性水平估计地越高,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将越少。
( )8.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会计报表整体的意见。
( )9.一般而言,会计报表是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
( )lo.注册会计帅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 )11.如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高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 )12.只要会计报表中仍然存在尚未调整的错报、漏报,注册会计师就不应发表无保留意见。
( )13.如果评估结果表明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则注册会计师就应当将审计风险降低至最低水平。
( )14.存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收发频繁,流动性较强,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存货的审计应采用主要证实法。
( )15.在同一业务循环中,若对某一认定采用了主要证实法或较低的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法,则对该循环中的其他认定亦应采用同一初步审计策略。
( )(四)答题1.下表列出了计划审计工作的步骤。
请指出每个步骤与审计风险及其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将结果直接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2.注册会计师王豪接受厂A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
请问:(1)王豪在分析审计风险时应将审计风险分解为哪些要素?(2)各个风险要素的涵义是什么?(3)各要素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如何?(4)王豪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哪些种类的审计程序?这些程序的性质如何?(5)这些审计程序与上述风险要素的关系是什么?3.一般而言,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将运用分析性复核。
简述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审计各个阶段的用途及性质。
4.H注册会计师在审查s公司2003年度的会计报表时,确定该公司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同时确定该公司部分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如下表所示。
审查确认,除在表中各项目内发现若干笔业务的错报金额外,会计报表其他项目均未发现有错报或漏报的情况。
请回答:(1)H注册会计师采用何种方法确定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为什么?(2)若不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H注册会计师应如何根据各项目的重要性建议s公司调整其错报漏报,并确定建议调整的错报总金额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