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重庆谈判的研究
论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作的让步
上都进行了调整 , 作出了让步。那么, 国共双方究竟作出 了怎样的让步?笔者试就这一问题谈谈 自己的看法。
一
、
中共所 做 的让步
代表会谈纪要》 中共也没有提联合政府的问题。而是 中, 准备走“ 独裁加若干民主” 的道路 。可见 , 中共 只是基 于
策 略上 的考 虑 没 有 直接 提 联合 政 府 的要 求 , 而不 是 完 全
建立联合军事统帅部 , 后来 中共曾想确保 5 个师 , 国 3 但 民党只同意给 6 个师, 双方数 目悬殊。在 l 项提案 中, 1 中 共要求将军队改编为 1军 4 师。在谈判时 , 6 8 中共又作 出 让步 , 同意双方军队由原来与赫尔利商定的 5 1 : 让步到
7 1进行 同步 缩 编 。直 到 最后 签 订 协 定 时 再 作让 步 , :, 即
的 基础 上 , 条件 地承 认蒋 介石 的 领导 地位 , 护三 民 有 拥
主义 , 为三 民主 义 同新 民主 主 义在 民主 革命 阶段 的任 因 务是基 本一 致 的 。这就 建立 了国共 两 党和 平解 决 问题 的
立联合政府是中共“ 七大” 以来 的一贯主张, 但是“ 鉴于蒋 介石对联合政府一词深恶痛绝” 认为“ , 组织联合政府 , 无 疑于推翻政府”” , 为了促使谈判顺利进行 , 共产党在 谈判 中改提 1 项 方案 , 1 没有直接提出联合政府 的问题。 现在学术界就中共在重庆谈判中是不是完全放弃了联合 政府 的主张 , 重庆谈判是不是 中共政 治的倒退问题. 存 } 二
一
任何 支持和帮助 , 同时“ 蒋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 , 日本 使 完全 向他投降 ; 我们想争取一部分而不可得……此外 , 我 们 的城 市 作 和军 队. 作没有 作好 ” 一 T 二 。… ㈣
重庆谈判报告分析
商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1班 学号:2011073135
案例• 1945年抗日战争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毛泽 东,周恩来,王若飞 ) 同国民党(蒋介石,王世杰,张治中,邵力 子,张群)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的背景
• 抗战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被逐出中国,国共之争再次成 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人们担心内战在中国重演。此时的 蒋介石仍未放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意图,但对 全面内战也有顾忌。权衡利弊之后,蒋介石在调兵遣将的 同时,亦发动和平攻势,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 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 重庆谈判的效果及意义 ①对于共产党 ②对于国名党
谈判的动因
• • • • • • 国名党 ①国际上苏美英不赞成国内人民希望和平 ②拖延时间,赢得为内战做准备的时间,找借口发动内战 共产党 ①争取两党关系持续好转 ②围绕建立联合政府
国共对谈判的决策和安排
• ①国民党方面对谈判的决策以及安排 • ②中共方面的决策及其对谈判的安排部署
重庆谈判的效果及意义
学术界重庆谈判的研究
学术界重庆谈判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重庆谈判的研究重庆谈判作为抗战胜利后国内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年以来,在关于重庆谈判的史料编撰出版方面已经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先后出版了《国共谈判文献资料选辑》、《重庆谈判资料》、《重庆谈判纪实》、《重庆谈判纪实》(增订版)等一系列资料。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该书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史料,基本囊括了目前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大部分有关档案、资料。
同时,在增订本中还加入了周恩来和王若飞于年月至月同国民党政府所进行的八次谈判的相关资料,以及约万字的回忆文章,作者包括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国民党谈判代表、民主党派代表、美苏外交官等。
可以说,《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是迄今为止关于重庆谈判最为全面的资料集。
由于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前后中国诸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在重庆谈判历史背景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传统观点认为,国民党政府举行重庆谈判的目的就是为发动全面内战争取时间。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认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于立即发动全面内战还是有所顾忌。
国民党军队完成发动全面内战的军事部属,也还需要一段时间。
因而,蒋介石选择了举行谈判来争取时间。
”汪朝光也在《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中国时局的演变》一文中指出:“虽然蒋介石内心更倾向于用武力方式解决共产党的问题,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调动需一定时间,以及在抗战刚刚胜利不久,再行发动内战,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国民党政府决定举行重庆谈判。
”不少学者通过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提出:“年月,中苏条约的签订,使得蒋介石看到了采用政治方式解决国共问题的希望。
由于发动内战的时机不成熟,蒋介石于是将对中共的策略由最初的军事方式转变为政治和谈的方式。
这个策略上的变化,促使了蒋介石发出和谈的邀请。
重庆谈判:走深入内容、广泛领域、长远眼光的合作之路
重庆谈判:走深入内容、广泛领域、长远眼光的合作之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持续提升,重庆市在大国外交中也逐渐崭露头角,屡创佳绩。
如何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使命。
在此,我将从深入内容、广泛领域、长远眼光三个方面阐述重庆在国际合作中的合作之路。
深入内容在国际合作中,深入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能否谈好、做好一项合作,关键在于细节的把握。
对于重庆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在深入理解对方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以建筑业为例,全球范围内,建筑业都是一个兼具发展和挑战的领域。
中国在建筑业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也显得更加重要。
而重庆市不仅是中国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在此基础上,重庆市可以依托较为稳定的企业基础,积极发展建筑业,逐步推动建筑业的进步。
同时,重庆在建筑材料、技术方面,也在不断追求创新和完善。
将这些优势融入到国际建筑业的合作中,就能够为其他国家的建筑业提供优质又可靠的工程建设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广泛领域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需要和要求差异极大,广泛领域的合作,会使双方更容易找到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在合作中实现精准匹配和最大价值。
举个例子,在环保领域,重庆市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在自身科技和资源基础上,开展国际环保领域的合作。
一方面,可以在国际环保合作中创新,推动环境意识的转变,发扬重庆市“壮大绿色技术经济,促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理念,同时也可以借鉴和引进其他国家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帮助重庆实现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为公益和大自然做出应有的贡献。
长远眼光在国际合作中,长远眼光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只有把握好长远发展的规划,才能让合作项目远播穗珂。
以教育领域为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教育合作越来越多。
在重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全力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重庆谈判:含义深远,具有世界级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重庆谈判:含义深远,具有世界级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重庆谈判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对国民党严格的反共斗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此次谈判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格局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重庆谈判在当时打破了国共两党多年的僵局,为结束国内分裂、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尤其是在全面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合作是抗日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若没有重庆谈判,国共两党很难达成共识,合作抗日的局面也不可能形成。
因此,重庆谈判对于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其次,重庆谈判也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次谈判强调“民主、统一、和平”的理念,但在历史的局限性下,却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这一理念仍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政治走向现代化奠定基础。
此外,重庆谈判对于世界战争格局和国际局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谈判期间,日本依旧是中国抗战的主要敌人,但是世界瞩目的局势正在从民族战争转向全球性的战争。
重庆谈判是中西方、东方文化的碰撞点,它让世界开始认识到中国在新时期的想法和理念,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重庆谈判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走向和影响也是深远的。
谈判成功结束了第二次国共内战,保证了中国革命事业的顺利发展。
在谈判中,毛泽东积极主张和平谈判、反对拍板式决策,并提出了“谁有实力,谁就有话语权”的理念,大胆领导革命成果正确转化。
这些思想成果不仅影响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方向,而且今天仍在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着精神动力。
总之,重庆谈判的深远影响体现在多方面,直接影响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一页,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桥梁,铸就了伟大历史进程中的辉煌一页。
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
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章百家2011年06月03日10:41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号事件,距今已的半个世纪。
近十年来,国共双方先后公布了一批有关重庆谈判的档案,加上美国方面的档案以及其他文献,有关资料已比过去充实了许多。
时间的流逝、各方档案的公布,为客观分析这一历史事件,解开以往研究中的部分疑点,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一、重庆谈判的背景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向战后时期转变的关键时刻,以往对重庆谈判的论述大多以这个短时期为背景。
但是,正象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样,重庆谈判的背景是复杂的和多层次的;仅了解短期情况很难对国共两党在这场谈判中各自的动机目的和政策策略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笔者打算回溯得更远一些,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一些;一方面,便于说明与重庆谈判有关的各种线索;另一方面,可以以双方政策的长期发展脉胳作为分析短期情况的基础。
(一)战时国共谈判与战后重庆谈判的联系重庆谈判涉及的重要问题大都是在抗战期间提出的或出现的。
关于战时国共谈判与战后重庆谈判之间的联系,这里简略地指出以下三点:首先,与人们一般所知的情况不同,蒋介石与毛泽东会面的问题并不是在抗战结束时才提出来的;事实上,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蒋介石和毛泽东就设想过由他们二人直接会谈,以解决国共矛盾问题。
1942年8月14日,蒋介石在重庆约见周恩来,提出他打算在西安约毛泽东一晤。
毛泽东得知后十分积极,愿出面与蒋会谈,以取得“将国共根本关系加以改善”。
不过,周恩来认为,毛与蒋会面的时机尚不成熟,安全也缺乏保障。
中共中央决定,先派林彪与蒋见面,以判明其意图。
此后,林彪赴渝达半年之久,蒋迟迟未提与毛会谈之事。
另据张治中回忆,1943年夏,在林彪即将返回延安时,蒋介石突然写了一封信托张交林转毛泽东,再次表示要邀请毛来重庆面谈一切;但此时国共关系再次恶化,中共方面未作答复。
尽管蒋介石与毛泽东在抗战期间始终未能会面,但这个问题的提出为战后重庆谈判打下了重要的伏笔。
重庆谈判综论
122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2, 2020重庆谈判综论王 令 金(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重庆谈判一度是抗战胜利后政治舞台上的头等大事,关系着中国前途命运,影响着国际形势发展。
国共两党谈判代表顺应形势,尊重民意,为争取和平统一、民主建国付出艰辛努力,达成一定共识,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由于国共两党在阶级属性、价值取向、目标追求诸多方面相距太远,使得谈判结果及其实施不尽人意。
这次谈判,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延缓了内战爆发,喊出了党派平等合作、政治民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和平;民主;双十协定;历史价值中图分类号:K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20)02-0122-15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度是政治舞台上的头等大事,关系着中国前途命运,影响着国际形势发展。
正如当时《解放日报》社论所说:重庆会谈“乃是抗战胜利以后,中国国内政治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也是具有伟大国际意义的事件。
它不仅是战后中国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关键,而且也影响着远东和全世界的持久和平。
”a这些年来,人们对重庆谈判进行了研究,但尚有不足,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
在此,笔者试图作些探讨,希冀有所补益。
一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发生了良好的根本性变化,并很快取得了彻底胜利。
随之,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由先前中日民族矛盾迅速转化为国共两党所代表的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斗争催生了重庆谈判。
早在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波兰向英法求助,英法对德宣战,很快演化为世界大战。
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德国占领了欧洲十几个国家。
重庆谈判:彰显了中国外交的自信和果敢
重庆谈判:彰显了中国外交的自信和果敢2021年6月,中美之间进行了长达两天的重庆高层战略对话。
此次对话被认为是中美关系进入拐点之后的第一场全面会晤。
双方从多个领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涉及经贸、人文、防疫等多个方面。
此次对话彰显了中国外交的自信和果敢,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中国外交彰显了自信。
重庆谈判是在中美紧张关系达到新高峰的背景下进行的,而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毫不胆怯,毫不示弱。
在此次谈判中,中国代表团以极强的自信态度出席,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自信与强势。
从中国代表团在议题上的表现来看,中国在对话中独具特色,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同时也以一种开放、务实的态度为美国的关切做了解释。
在面对美方质疑的问题时,中国代表团始终以事实和证据回应美方,全面展示了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绩和进展。
更值得称赞的是,中国代表团在对话过程中不仅强调自身利益的维护,还展现了为了中美两国和世界的长远利益,愿意与美国合作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这表明了中国外交的自信和负责任态度。
其次,中国外交彰显了果敢。
中国代表团在谈判中未被迫就美方敏感议题上作出任何退让,反而在重要问题上坚持己见,维护了中国的核心利益。
例如,在涉及台湾问题的部分,中国代表团采取了强硬态度,坚决反对美国插手台湾事务的行为。
这种态度表明,中国是一个拥有主权的国家,不容忍任何形式的干涉和挑战。
再例如,在经贸领域,中国代表团在处理贸易和技术转移等相关问题时,坚决维护了中国的利益和尊严,而不是为了缓和中美经贸摩擦而作出任何妥协。
中国政府对价值观、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维护态度坚定,这种果敢的态度也让世界对中国的诚信和信任更加深入。
综上所述,重庆谈判是中国外交的一个典范,彰显了中国外交的自信和果敢。
这种态度也是中国扩大全球影响力,推进国际多边主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未来,中国外交团队还需要继续发扬自信、果敢的精神,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注入更富有活力和韧性的力量。
同时,也需要与国际共同体构建合作平台,追求合作共赢和互利共赢的目标,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景。
重庆谈判:创造了两国间一种平等互利的合作模式
重庆谈判:创造了两国间一种平等互利的合作模式在国际关系中,谈判是各国之间解决争端和促进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谈判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而在重庆的一次谈判中,两国成功地达成了一种平等互利的合作模式,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这次谈判的背景是两国之间存在的一些经济合作上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两国政府派出了高级官员进行面对面的谈判。
谈判中双方坦诚相待,充分表达各自的诉求和期望。
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得以彼此照顾利益,实现了互利共赢。
这种平等互利的合作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双方在谈判中坚持平等原则。
在谈判中,双方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诉求,坚持平等的态度和原则。
双方不以一方取胜为目的,而是追求互利双赢的结果。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十分顺畅,各自尽力表达自己的基本立场,为后续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双方在谈判中重视共识建立。
在谈判中,双方充分交流各自的利益和诉求,进一步明确了双方的合作前景。
双方通过交换意见和磋商,逐步建立了一些共识和共同认识,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
最后,双方在谈判中强调互利合作。
在双方建立了共同认识和共识之后,双方积极探讨和制定了更加具体和切实的合作方案。
具体的合作方案要求两国双方在各自领域内加强交流和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通过这样一次谈判,两国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种平等互利的合作模式,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在两国间建立了互信,也为其他国家的谈判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在国际合作中,只有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合作的成功。
重庆谈判: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
重庆谈判: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治理问题日益突显。
而在这个过程中,重庆谈判则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件,在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
本文将从重庆谈判的背景、谈判内容、谈判成果以及对世界的启示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庆谈判的背景重庆谈判是指2011年11月23日至25日,中国重庆市召开的第四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使、副总统拜登共同主持。
该对话对于全球治理和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庆谈判的内容该次会议围绕当时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展开对话。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问题在经贸方面,谈判重点聚焦于双方贸易问题,并达成了一项新的出口信用担保协议,以缓解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面临的融资难题。
此外,双方还在知识产权保护、就业问题以及外汇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2. 政治问题在政治上,谈判主要涉及到双方的国际政策、反恐行动以及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的局势。
3. 区域合作在谈判中,双方还讨论了在亚太和全球范围内的区域性合作问题,关注了地区事务的稳定和发展。
三、重庆谈判的成果1. 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说,该次会议的最大收获就是为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双方就一系列存在的分歧得到了比较好的缓解,相信能够为两国的合作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 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该次会议为全球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
双方在经贸、政治和区域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为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3. 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双方对于国际和区域热点问题和互信的加强,也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对世界的启示1. 加强国际合作重庆谈判为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示范,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掌握双方的核心利益点,才能解决困扰世界的一系列问题。
2. 尊重不同文明和制度重庆谈判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应该尊重不同文明和制度。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重庆谈判的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重庆谈判的研究重庆谈判作为抗战胜利后国内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1978年以来,在关于重庆谈判的史料编撰出版方面已经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先后出版了《国共谈判文献资料选辑》[1]、《重庆谈判资料》[2]、《重庆谈判纪实》[3]、《重庆谈判纪实》(增订版)[4]等一系列资料。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该书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史料,基本囊括了目前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大部分有关档案、资料。
同时,在增订本中还加入了周恩来和王若飞于1945年10月至11月同国民党政府所进行的八次谈判的相关资料,以及约20万字的回忆文章,作者包括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国民党谈判代表、民主党派代表、美苏外交官等。
可以说,《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是迄今为止关于重庆谈判最为全面的资料集。
由于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前后中国诸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在重庆谈判历史背景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传统观点认为,国民党政府举行重庆谈判的目的就是为发动全面内战争取时间。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5]中认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于立即发动全面内战还是有所顾忌。
国民党军队完成发动全面内战的军事部属,也还需要一段时间。
因而,蒋介石选择了举行谈判来争取时间。
”汪朝光也在《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中国时局的演变》[6]一文中指出:“虽然蒋介石内心更倾向于用武力方式解决共产党的问题,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调动需一定时间,以及在抗战刚刚胜利不久,再行发动内战,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国民党政府决定举行重庆谈判。
”不少学者通过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7]一文中提出:“1945年8月,中苏条约的签订,使得蒋介石看到了采用政治方式解决国共问题的希望。
由于发动内战的时机不成熟,蒋介石于是将对中共的策略由最初的军事方式转变为政治和谈的方式。
重庆谈判:启示了国际社会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下国家间关系的新思路
重庆谈判:启示了国际社会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下国家间关系的新思路近期,中国外交又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
2018年6月29日,中美两国成功地在重庆举行高级别对话,对彼此的利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一次谈判过程中,各方在坚持自身原则前提下,共同寻找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为国际社会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下国家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重庆谈判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重要性。
如今,世界上的国家形态各异,文化传统迥异,因此,在处理国家间问题时必须尊重他国主权和独立性,并意识到不同文化、不同制度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重庆会谈中,中美两国的谈判代表彼此表达了对彼此文化和制度的尊重,尝试从对方的视角出发,挖掘更多共同点,寻找相互合作之处。
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平等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为国际社会处理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重庆会谈的结果证明,深入Dialog是实现国际关系和谐和相互合作的有效方案。
在重庆谈判中,中美双方坚持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主动开展对话和沟通,并就敏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一过程中,各方通过对话和讨论,找到了中美合作的突破口。
这种基于Dialog的合作,不仅能够使双方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还可以增进相互信任,有利于国际社会发展及和平稳定。
最后,重庆谈判证明,在处理不同国家关系时应注重寻找互惠共赢的解决方案。
在重庆会谈中,中美双方共同承认,两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都有着非常有利的合作和发展前景。
因此,尽管两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双方仍坚持寻求互惠共赢的合作方案。
中美双方通过协商和讨论,成功达成了一系列具体合作协议,这为两国和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助力。
综上所述,重庆谈判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从不同文化和制度的角度尊重对方,寻求深入对话的机会,注重互惠共赢的解决方案。
尤其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各国之间的利益联系日益紧密。
以“重庆谈判”为例浅析如何解决冲突
以“重庆谈判”为例浅析如何解决冲突09公关A2 李金铃094850411案例概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被逐出中国,国共之争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蒋介石在调兵遣将的同时,亦发动和平攻势,于1945年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目的在于尽一切可能争取准备内战的时间。
中共中央于8月23日在延安召开会议,认为抗日战争阶段已经结束,新的阶段是和平建设,应当力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避免内战或使全面内战尽可能地推迟爆发。
8月28日,毛泽东亲自到重庆谈判。
9月4日开始,国共两党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
整个谈判过程几经周折,充满着激烈的政治斗争。
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解放区问题。
在军队问题上,国民党处心积虑地要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深深认识到,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但为了争取和平,共产党在谈判中作了必要的让步。
中国共产党提出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表示中共领导的军队可以大量消减。
但国民党苛刻地要求“中共军队之组编,以12个师为最高限度”,甚至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
经过共产党多次让步与力争,国民党方面才表示“可以考虑”。
关于解放区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解放区民主政府的存在是革命发展的结果,它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谈判一开始,共产党方面就提出“承认解放区及一切收复区的民选政府”,但国民党方面则表示“承认解放区绝对行不通”,将解放区斥之为“封建割据”。
争论最激烈的军队和解放区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蒋介石对这次谈判的方针是在表面上承认中囯共产党的地位,承认各民主党派的地位,承认和平团结的方针,并允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但对于解放区政权和中共军队的地位,却坚决不予承认。
这些问题就成为谈判中争论的中心问题。
至9月21日,谈判一度陷于停顿。
为使谈判获得进展,中共方面先后作过多次让步。
泽东表示国共双方在一起商量团结合作、和平建国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强调“和为贵”,一定要用和平的方针来解决两党的争端。
重庆谈判: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制
重庆谈判: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进一步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合作成为维系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关键。
然而,尽管各国之间已经建立了多种合作机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制也逐渐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提出并主办了重庆谈判,这对于全球经济合作来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一、相关背景2017年,在全球化和经济多边主义遭受质疑和挑战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及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推进全球经济合作,中国提出并主办了重庆谈判,旨在通过探讨全球合作机制的创新,提高全球体系的运行效率,为实现全球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作为一项全球性的经济合作机制,重庆谈判成为了近年来各国之间开展合作的重要平台。
二、重庆谈判的意义1. 推进全球经济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合作机制,如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等。
然而,这些机制难免会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
重庆谈判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合作机制,旨在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推进经济发展,并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推动全球化发展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具有不可逆转性。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主义思潮的抬头,将会对全球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重庆谈判为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制,有助于构建更加开放、公正、平等和普惠的全球化体系。
3.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面对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单一国家难以独立解决。
因此,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和协调。
重庆谈判为各国之间加强合作提供了平台和契机,以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此外,重庆谈判的成功举办也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三、重庆谈判的启示1. 团结协作,构建合作机制重庆谈判以“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主题,旨在推进全球经济合作,加强国际间团结和协作。
重庆谈判:奠定了中美关系良好发展的基础
重庆谈判:奠定了中美关系良好发展的基础作为国际事务中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历经了多年的风风雨雨。
其中,重庆谈判是中美双方重要的一次谈判,不仅为两国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也在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重庆谈判对中美关系良好发展奠定的基础。
首先,重庆谈判的成功铺平了中美关系发展的道路。
二战之后,中美之间存在着对立和不信任,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缓和。
在谈判中,中美两国代表坚持平等、互利、尊重主权的原则,并实现双赢局面。
双方在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例如美国对台湾的承认问题,美国制裁中国的结果也得到了缓和。
这些成果为中美关系以及全球各国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模板。
其次,重庆谈判体现了合作的理念,并为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美谈判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双方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特别是在当时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的情况下,中美之间能够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合作和协商,展现了两国对合作的强烈意愿和决心。
双方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中美以及全球各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
第三,重庆谈判传递出共赢的信号。
中美通常会因不同的看法、利益以及政治制度等问题而产生意见分歧。
但是,在重庆谈判中,双方共同展现出了一种合作的精神,即通过探究双方的实际需求,合理判断合作成果的可能性,以实现共赢。
这为之后的中美合作奠定了基础。
最后,重庆谈判为中美关系建立了信任和共识。
重庆谈判的成功促进了中美之间的信任和共识的建立,特别是通过实际行动和有效的合作为双方树立了信心。
这种信任和共识为后续中美关系的发展开辟了良好的道路,使两国能够发展更广泛、更具长远眼光的战略合作关系。
总而言之,重庆谈判奠定了中美关系良好发展的基础,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定,对于全球的经济合作以及政治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的合作关系应该进一步发展,并应该站在可持续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合作。
只有坚持合作,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实现共赢,并推进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
重庆谈判学习交流研讨材料
重庆谈判学习交流研讨材料重庆谈判学习交流研讨材料一、引言重庆是中国最大的直辖市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谈判技巧和能力对于个体和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重庆地区的谈判能力,我们举办了一次谈判学习交流研讨会。
本文将对研讨会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整理。
二、研讨会内容1. 谈判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研讨会的第一部分,我们对谈判基础知识进行了学习。
重点包括谈判的定义、谈判的目标和原则以及谈判的过程。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参与者对于谈判的基本概念和要点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
2. 谈判技巧的研究在研讨会的第二部分,我们深入研究了谈判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有效的沟通、利用信息、提出合理要求、处理冲突等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活动,我们帮助参与者掌握了这些技巧,并在实践中提高了谈判的能力。
3. 谈判策略的探讨在研讨会的第三部分,我们探讨了谈判策略。
我们介绍了常见的谈判策略,包括竞争策略、合作策略、妥协策略等等。
我们还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和应用这些策略,以及如何调整策略以达到更好的谈判结果。
4. 实战演练与反馈在研讨会的最后部分,我们进行了实战演练。
参与者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进行了真实的谈判模拟。
通过这个环节,参与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从中获取反馈和改进的机会。
同时,其他参与者也可以通过观察和评论,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三、研讨会的效果与反馈研讨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与者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研讨会,他们对谈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策略。
他们也对研讨会的组织和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下是一些参与者的反馈意见:- "研讨会的内容丰富,让我对谈判有了全新的认识。
"- "角色扮演的活动非常有趣,我在实践中提高了谈判的能力。
"- "研讨会的组织和安排都很周到,我对此表示感谢。
"- "参与者的互动和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我希望能参加更多的类似活动。
关于重庆谈判的正确解读
关于重庆谈判的正确解读重庆谈判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与日本政府代表在中国重庆进行的谈判。
该谈判是盟军战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确解读重庆谈判对于理解二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国际政治格局、盟军对日本的战略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重庆谈判的背景是二战进入最后阶段。
在1943年至1945年的重庆谈判期间,盟军已经在北非、意大利、太平洋等多个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势力也受到了挑战。
而在国际政治上,盟军之间的合作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中苏关系的恶化和中美关系的加强等。
因此,重庆谈判的进行在这一国际政治背景下,影响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其次,从盟军的战略目标来看,重庆谈判是为了统一盟军对日本政权的立场。
在谈判中,美国、中国、英国等盟国代表就对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日本战后政权、赔偿等问题进行了协商,以确保盟国在战争结束后能够对日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理。
由于盟国各自在谈判中有不同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重庆谈判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和分歧,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确立了盟国对日本的统一立场。
再次,重庆谈判对于中国在二战后政治格局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在重庆谈判中,中国作为一个主要的盟国取得了在战后东亚地区的一定影响力,并成为了战后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重庆谈判也奠定了中国对日本赔偿和战后政权的一定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中国在日本战后问题中的国家利益。
最后,重庆谈判还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庆谈判确立了盟国对日本的统一立场,并为日本战后政权的塑造和战后赔偿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结束后,重庆谈判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后东亚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为中国成为一支在国际事务中具有话语权的大国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重庆谈判是二战中盟国对日本政权进行协商的重要事件,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确解读重庆谈判,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二战及其后果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而且对于理解二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谈判:增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重庆谈判:增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得到认可。
2018年重庆谈判是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巩固了双边关系,还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
在这个谈判中,中国展现了其领导力和负责任的态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重庆谈判如何增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经济合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合作一直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
在重庆谈判中,中国与非洲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这些协议有利于加强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这不仅可以增加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还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2.多边主义正如中国官方一直所标榜的,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重要途径。
在重庆谈判中,中国与非洲国家一致支持多边主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
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推进中非经贸合作,还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负责任和领导力,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3.投资合作自1999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的主要投资来源,为非洲国家带来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在重庆谈判中,中国向非洲国家承诺将在未来三年内提供600亿美元的发展资金和财政支持。
这不仅对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还加深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4.和平与安全和平与安全问题一直是中非合作的重点之一。
中国致力于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在重庆谈判中,中国和非洲国家一致呼吁加强地区政治稳定和安全,推动和平解决当地的冲突和紧张局势。
这一立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促进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5.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对彼此的文化了解和交流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在重庆谈判中,中国强调加强中非文化交流,并向非洲国家提供2000个培训名额,培养非洲留学生和专业人才。
重庆谈判:展示了中国外交开放、务实、创新的新风貌
重庆谈判:展示了中国外交开放、务实、创新的新风貌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重庆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重庆的谈判之路也呈现出了中国外交开放、务实、创新的新风貌。
首先,重庆谈判展示了中国外交的开放性。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外交的形象普遍被视作封闭、保守的。
然而,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已经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开放。
通过加强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以及深化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等方式,中国外交愈加开放,重庆谈判正是其中的一个明证。
重庆谈判的开放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重庆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团前来参加谈判。
这些代表团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
重庆政府为这些代表们提供了温馨的接待和优越的环境,使得他们能够自由地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搭建起一个交流、沟通平台。
其次,重庆谈判注重多元化合作,采取多种合作方式。
在谈判中,代表团们既可以自主进行单独谈判,也可以以多个国家组成联合谈判小组,通过讨论和协商寻求合作机会。
这种多元化合作的方式不仅扩大了合作空间,也有助于加深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和合作意愿。
第三,重庆谈判还传递了中国外交务实的理念。
这种理念强调实践和实用主义,重视实际的损益和效果。
在重庆谈判中,代表团们不仅密切关注自身的利益,也考虑到其他代表团的利益。
通过平等的沟通和协调,让各国之间的利益达到平衡,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此外,在重庆谈判中,代表团们也非常注重实践,通过实验、调研等方式,不断寻求创新,希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有效的合作模式。
这种理念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合作中的误解和矛盾,也为实现共同利益打下了基础。
最后,重庆谈判还体现了中国外交创新的精神。
中国外交长期以来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和方向,不断开拓前进。
在重庆谈判中,代表团们不仅关注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合作,还涉及了环保、文化等更宏观、更深入的领域。
重庆谈判:打破了冷战思维,推动中美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新的作用和更大的影响力
重庆谈判:打破了冷战思维,推动中美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新的作用和更大的影响力近期,在重庆举行的中美高层对话结束后,外界对于这次对话的成果和意义都持有着不同的看法。
然而,在我看来,这次对话打破了冷战思维,推动中美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新的作用和更大的影响力。
首先,这次对话为打破冷战思维带来了希望。
在此之前,中美关系的发展似乎被归结为两个大国间的竞争和斗争。
然而,此次会晤更多的是围绕着合作和协作来展开的。
这种“双赢”的思维方式,既符合各国发展的实际需要,也能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各自的发展战略。
这样的态度和措施,对于全球政策的制订对各国进行抗疫合作都有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其次,此次对话推动了中美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新的作用。
作为两个大国,中美有着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对全球极具影响力的角色。
此次的对话更是让这两个大国在全球议题上进行合作,而不是自由组合。
这可以让中美作为全球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为各种全球性挑战、全球取向的合作和协调做出贡献,在推进世界和平和发展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
最后,此次对话推动了中美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世界在发生变化,以及不断螺旋上涨,往往超出了某个单一角度的思考。
致力于全球发展的中美两国需要更加多元的战略思路,谋求广泛的与各国之间合作。
让中美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和人文等领域共同发挥更大作用,是促进全球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必要前提。
可以看出,双方在打破旧有思维方式的同时,互相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总之,这次针对中美关系的高层对话带来了更多的合作和协作机会,为全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虽然短期内有些问题无法解决,但对于中美之间的关系来说,这次对话打破了以往的旧想法,推动了双方的进一步合作与协调,让世界更加和平而稳定。
当两个大国在和平的前提下,一同为全球和平和繁荣而努力时,无疑会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重庆谈判的研究重庆谈判作为抗战胜利后国内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1978年以来,在关于重庆谈判的史料编撰出版方面已经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先后出版了《国共谈判文献资料选辑》[1]、《重庆谈判资料》[2]、《重庆谈判纪实》[3]、《重庆谈判纪实》(增订版)[4]等一系列资料。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该书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史料,基本囊括了目前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大部分有关档案、资料。
同时,在增订本中还加入了周恩来和王若飞于1945年10月至11月同国民党政府所进行的八次谈判的相关资料,以及约20万字的回忆文章,作者包括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国民党谈判代表、民主党派代表、美苏外交官等。
可以说,《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是迄今为止关于重庆谈判最为全面的资料集。
由于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前后中国诸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在重庆谈判历史背景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传统观点认为,国民党政府举行重庆谈判的目的就是为发动全面内战争取时间。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5]中认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于立即发动全面内战还是有所顾忌。
国民党军队完成发动全面内战的军事部属,也还需要一段时间。
因而,蒋介石选择了举行谈判来争取时间。
”汪朝光也在《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中国时局的演变》[6]一文中指出:“虽然蒋介石内心更倾向于用武力方式解决共产党的问题,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调动需一定时间,以及在抗战刚刚胜利不久,再行发动内战,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国民党政府决定举行重庆谈判。
”不少学者通过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7]一文中提出:“1945年8月,中苏条约的签订,使得蒋介石看到了采用政治方式解决国共问题的希望。
由于发动内战的时机不成熟,蒋介石于是将对中共的策略由最初的军事方式转变为政治和谈的方式。
这个策略上的变化,促使了蒋介石发出和谈的邀请。
中共方面在最初接到国民党政府的邀请,也颇为意外。
但是根据一段时间的分析观察,中共也意识到当时是有和平解决国共问题的可能性,而且当时的局势来看,和谈将更有利于中共一方。
”吉珊珊也在《中国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8]中指出:“蒋介石举行重庆谈判是为了向全国以及全世界表明,他们不是内战的发动者,而是和平、统一的倡导者。
”董友岚在《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述论》[9]一文中也认为:“国共双方和谈都是有诚意的,都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张小满在《论促成重庆谈判的四个方面》[10]一文中进一步提到:“国共双方实际上都是想通过谈判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国民党政府力争的是和平统一,而中共争取的是和平改革。
”这些新观点对于传统观点起了深化和补充的作用。
此外,美苏在促成重庆谈判中的影响也成为了近年来一个研究热点。
学者们普遍认为美苏对于促成重庆谈判起了重要作用。
汪朝光在《中华民国史》[11]中提到:“重庆谈判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支持,这是战后雅尔塔体系所达成的默契。
”但是,就具体问题来看仍有不少分歧。
杨奎松在《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12]一书中认为:“中共之所以同意和国民党政府谈判,并非决定于蒋介石,而是决定于美国;同样,国民党政府之所以同意和中共谈判,主要是蒋介石相信中共背后站着苏联。
”牛军在《赫利尔使华与抗战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13]中则认为:“由于中苏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支持国民党政府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中共方面顿时面临巨大的压力。
赫利尔立即利用这一时机,促成了重庆谈判。
”艾晓宁在《苏联对国共重庆谈判的态度及其影响》[14]中也认为:“蒋介石在《中苏条约》签订当天立即向中共方面发出和平谈判的电报,是因为蒋介石认为没有苏联的支持,中共会瘫软下来,因而急不可待的发出了电报。
”重庆谈判历时43天,在此期间,中国各派政治势力进行了复杂的斗争。
近年来,不少学者也对重庆谈判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对重庆谈判分期问题的研究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
杨奎松在《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一书中,将重庆谈判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三四天为非正式交换意见,随后转入正式会谈。
王沛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共谈判述略》[15]一文中也将重庆谈判以9月21号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田宏在《解放战争全记录•卷一——和战之间》[16]一书中则将重庆谈判划分为三个阶段:8月29日至9月3日为普遍交换意见阶段;9月4日至9月21日为商谈实质性问题阶段;9月27日至10月10日为最后达成协议阶段。
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17]进一步提出,重庆谈判应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直接交换意见;另一个是周恩来、王若飞、张群、邵力子、张治中等国共双方谈判代表之间所进行的正式磋商。
在中共军队以及解放区政权这两个重庆谈判的核心问题上,传统观点认为:国共双方并未达成任何协议。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就认为:由于国民党政府执意要取消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因而国共双方并未就此问题达成协议,只能作为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继续谈判。
但是,根据近年来新史料的发掘,学者们对此也提出一些新观点。
张波在《试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关系》[18]中引用周恩来的讲话,指出在重庆谈判之中,国民党政府实际承认了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和数量,没有达成协议的是地区问题和政权问题。
汪朝光所著《中华民国史》中也提出:中共在原则上同意了20个师的建制问题,从而使谈判难题之一的军队问题得以“暂时解决”。
关于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的妥协让步问题,传统观点认为:中共方面在谈判期间做了多次让步,但是国民党方面却执意不肯让步,使谈判多次陷入僵局。
对此,张小满、宋广伟在《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19]中认为:在重庆谈判之中,国共双方都做了妥协和让步,但让步的程度是不同的。
中共方面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为了早日实现国内和平,加快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大的让步;国民党政府只是为了实现其政令军令的统一而作出了有限的让步。
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也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
传统观点认为这充分表明了国民党政府方面没有丝毫的诚意,是在用谈判来准备内战。
对此,田宏在《战后中共“和平、民主、团结”总方针的确定及其转变》[20]中指出:这一时期内的国共军事冲突,更多的应表现为国民党政府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以取得在和谈中更为有利的位置,决不是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
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中进一步指出:国共方面的军事行动,一方面是直接给对方施加压力,以便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又是为下个阶段作战略上的准备。
在重庆谈判过程中,国共双方实际都在全力备战。
因而,重庆谈判实在算不上是为发起军事进攻争取时间或是打掩护。
此外,关于重庆谈判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也有大批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如张小满的《论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团组成的特点》[21]、《论重庆谈判前后国共双方的舆论宣传》[22];李美子的《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的统战活动》[23];谭炳华的《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策略和实践》[24];张先领、张伟的《重庆谈判中党的斗争策略述论》[25]……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重庆谈判的研究领域。
重庆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是因其签订于十月十日而获此名。
但就其本来的名称,学术界并不统一,出现了诸如《国共双方会谈纪要》、《国共两党会谈纪要》、《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等多种称呼。
对此,张小满在《<双十协定>本名辨析》[26]中,对《双十协定》的名称进行了分析考证,最后认定其本来的名称应为《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对于《双十协定》的内容,学术界的评价也有很大分歧。
黄友岚在《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述论》[27]中认为:“《双十协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主要的问题都未获解决,因而国共双方均不满意。
”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中则认为:“尽管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都未能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但是重庆谈判对于毛泽东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对于蒋介石则是一个彻底的失败。
”汪朝光在《中华民国史》中则提出:“《双十协定》对于国民党政府最大的收获是中共方面承认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对于中共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国民党政府承认了中共及其军队的地位。
”关于重庆谈判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传统观点认为其进一步扩大了中共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28]中就认为:“通过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为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
”但是,近年来学者们也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
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一问中就提到:“事实上,重庆谈判并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和平与内战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也是不确定的。
”邓野在《1944年至1946年间国共力量的“平衡”与政争》[29]中也认为:“重庆谈判的最终结果实际上是不了了之。
它的主要历史痕迹,主要是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两位难得相见却又时时相关的对手,做最后的见面。
”随后,邓野又再次撰文深化了他这一观点。
他在《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30]一文中指出:“重庆谈判所讨论问题的实质,还是中共所提出的联合政府的主张与国民党方面所坚持的一党训政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抗战胜利初期,国共双方势力基本相当,故有了重庆谈判的举行。
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苏相继确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日本转而单独向国民党方面投降。
国民党政府在接收了日本投降之后,势力大为膨胀,在谈判桌上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中共方面明知实力不敌,不得不多方作出让步,但仍无法满足国民党方面的要求,最终也未达成实质性的协议。
”总体来看,近年来对重庆谈判的评价有所降低,认为其并未对中国战后政治局势产生多大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2]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3] 重庆出版社,1983年[4] 重庆出版社,1993年[5] 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年[6] 《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7] 《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8] 《党史文汇》,2000年第1期[9] 《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10] 《南都学坛》,1992年第4期[11] 中华书局,2000年版[1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3] 《中共党史研究》,1985年第4期[14] 《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88年5月[15] 《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4期[16]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7] 《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18]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19] 《南都学坛》,2000年第5期[20] 《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21] 《南都学坛》,1995年第5期[22] 《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23] 《石油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24] 《湘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25]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年第4期[26] 《南都学坛》,1995年第2期[27] 《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28]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9]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30] 《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