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讲义(第一讲)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讲义1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讲义一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考点聚焦】1、把握作品内容,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诗歌中的形象。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
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3、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含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手法包括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衬哀)、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白描、细节、人物刻画的方法,等等修辞手法,略写景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通感、移步换景,等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阅读口诀:从题目抓题材,从背景想意图,从尾句析主旨,从细节读形象。
古诗鉴赏,读懂诗歌是关键。
这一点,不仅为广大考生的做题实践所证明,而且越来越为命题者所关注。
因此,通过设题引导考生关注对诗意的理解已成为命题者的追求和实践。
考查对诗意的理解题的基本内容是看考生是否理解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包括对题材的判断、内容的提取概括描述及层次转折等方面。
设题上形式灵活,角度多变,能力层级也不相同。
或提取,或概括,或描述。
理解诗歌可能涉及诗歌的形象鉴赏及情感的把握两个考点。
因为感受、理解、分析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把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是情感赏析的基础。
读懂诗歌的几个技巧:A. 从标题切入对诗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
思考一: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概括本诗的内容。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技法指点:一、诗歌题目能够显示诗歌类别。
古诗词解读讲义完整
古诗词鉴赏专题时间:姓名:第一讲:梳理鉴赏诗词必备知识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月亮(思乡或团圆),双鲤、尺素(远方来信),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芭蕉(离情别绪);▼阳关曲(送别的歌声),南浦(送别之地),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
诗歌鉴赏专题讲义1(共77张)分析
★名词:多个意象的组合连用(列锦), 往往会营造出具有特定氛围的画面,进而表现 出诗人特定的心情。如杜牧的《江南春》“水 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 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 春天的特有风情。
练习题
鉴赏 诗歌 中 语言 的基 本知 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练习题
鉴赏 诗歌 中 语言 的基 本知 识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问:该诗第二句中的“挂”字用得很传神,请说 出它的妙处。
练习题
鉴赏
诗歌 答案:“挂”字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化动为静
中 语言
(第一步),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和远看时
的基 的特有形态(第二步),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 本知
鉴赏 诗歌 中 语言 的基 本知 识
★数量词:恰当使用数量词可以使表意更 加到位,抒情更加充分。如:郑谷曾把齐己 《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 “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从而更显早梅之 早。又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中的三千丈,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的 愁思绵长。
鉴赏 诗歌 中 语言 的基 本知 识
一、炼字题型经常考察的词有以下几类: ★动词:效果是化静为动,赋予画面
动态感,形象生动,通常能使整个画面显 得更加生机勃勃。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 影”的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 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宋祁“红杏 枝头春意闹”的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 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鉴赏 诗歌 中 语言 的基 本知 识
★形容词:不仅能更加生动形象的描摹出意 象的特点,还能够营造特定的意境氛围,表达诗 人特定的思想情感。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 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 由此可达人心。
诗歌鉴赏讲义
诗歌鉴赏讲义第一节总体分析和备考策略预备练习:核按钮.真题演练1—10题。
一、考点分析几乎所有的复习资料上都把诗歌鉴赏的能力层级定位为“E”——鉴赏与评价。
但实际上通过练习,我们发现:诗歌鉴赏中真正意义上的鉴赏与评价题只占不到一半,更多的分值仍然是理解性的题目。
更何况,鉴赏和分析的仍然是要建立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的。
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上。
这个内容主要有四个知识版块:形象、语言、技巧、情感态度。
其中形象和情感态度属于整体理解,语言和技巧偏重于分析鉴赏。
二、如何阅读一首诗歌——整体把握,局部支撑人类的阅读模式主要有两种——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正常的阅读是二者结合进行的。
但阅读对象不同,对这两种基本模式的使用也略有差别。
古代诗歌很好体现了中国人“主体意向性思维”的特点:“倾向于对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整体性把握,而不是对事实经过作具体的概念性分析”。
(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转引自《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第106页。
)在诗歌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思维占据优势地位。
因此,在古诗鉴赏中应该把握“整体把握,局部支撑”的阅读策略——重视前两遍阅读,重视整体感受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再配合以特殊意象、特定词语的含义进行确认。
三、单元设计(一)理解:整体把握——局部支撑(形象、感情为主,穿插手法和语言)(二)鉴赏与评价:手法与语言(包括风格和炼字)(三)梳理常见问答形式,规范答题格式第二节整体感受(掌握这些条条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实力,但是可以给学生提供在练习过程中阅读和分析文本的用力点,把“读”这个要求具体起来,使学生可以把单纯的“做题”变成“读诗”。
在读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学生的实力得到实质性提升。
)按照阅读的顺序,目标是力争在一遍或者两遍阅读后形成对诗歌“用什么”(事件、事物)“说什么”(情感、态度)的总体方向的正确把握。
一、诗歌题目题目(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谈起。
)词题是由两部分构成的:词牌和题目,苏轼的《水调歌头》的题目是什么?应该就是那段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高考诗歌鉴赏第一讲:如何读懂一首诗 PPT课件
• 2006年北京卷的题目是《移居》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 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 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注释: ①将:岂 ②纪:经营] 。
•从题目可以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 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 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 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 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 朴的友谊”。
• 又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 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 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 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 感情的载体。“惊”,惊讶, 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 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 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
• 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 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 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 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 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 门贵族的兴衰。 •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 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 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 “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 春天的留恋之情。
二、读作者
•
即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 的作者,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 •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 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 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 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 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 景的信息。
一、知人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 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 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 安风骨”; • 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 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 • 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 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 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
高中语文讲义之诗歌鉴赏(第一课)
高中语文讲义之诗歌鉴赏(第一课)高中语文讲义之诗歌鉴赏(第一课)高中语文讲义之诗歌鉴赏(第一课)这节课开始,我们暂时抛开试卷上让人烦恼的问题,一起来欣赏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我们为什么要分类欣赏呢,因为同一题材的诗歌大多有着相似的创作背景,于是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同一题材的诗歌中,哪些是常用的意象、典故和手法,诗人们在同样的境遇中有着怎样相似的情怀。
在这里,我们还要更细地分类,根据送别地点的不同,我们把送别诗分成四类:江边渡头、长亭古道、馆阁宴饮、惜别言志。
第一节,我们把目光投向江边渡头。
1.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先看题目,送别诗的题目中常有送这个字,沈子福是什么人不详,江东这个区域我们经常在文言文或诗词中见到,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
江东到底指的是哪个区域呢。
请大家看图。
因为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流淌,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
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所以又称江左。
第一句杨柳渡头行客稀杨柳: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我们熟悉的诗句比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在我国古代,杨、柳是同义的,《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
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
古人折柳相赠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讲义1基础知识精品ppt课件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 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 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 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三)语言特点类 勾勒 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 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 描写逼真,多指描绘人的行为举止 和心理。 诗情画意 语言优美、形象。 穷形尽相 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四)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 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 对人物外貌、形状和情态、思想、 心理的描写都很具体、完备。 简洁/洗练 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 语言通俗、平实、不事雕琢。 明快 明白通畅。 质朴无华 语言不追求华丽。 词藻华丽 用词色彩华丽。 此外,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等。
词有“令”“引”“近”“慢”等。 “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 “慢”又比“引”、“近”长,盛行于北 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 调”“长调”: (1)小令,限58字以内。 (2)中调,指59字至90字。 (3)长调,指91字以上者。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
(1)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短 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 序》有240字。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 下片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对重要词句 的理解。(1)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 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 —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 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2)解题要结合前句“夜来折 得江头柳”,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而远在异乡折柳, 更添愁绪。
【暑假阅读】部编版四升五诗歌鉴赏衔接讲义 专题01 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诗歌鉴赏专题01 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方法技巧】①必看题⽬(题⽬常常是诗眼,或中⽬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典型例题】例: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植物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专项练习】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歌鉴赏专题讲义
诗歌鉴赏专题讲义形象一、诗歌中常见意象(一)植物类1、杨柳——送别、惜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贺知章《咏柳》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秋风又带蝉)(自伤迟暮,身世写照)……与送别无关】2、草——①送别、离情别意②昔盛今衰的荒凉之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青青河畔草,绵绵侵古道。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梧桐——凄切、孤独忧愁* 高洁脱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韦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凤凰鸣兮,于彼高岗。
梧桐生兮,于彼朝阳。
凤随天风下,暮栖梧桐树。
——方孝孺4、芭蕉——惆怅、压抑、愁思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可?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李清照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吴文英《唐多令》5、丁香——哀愁、爱情相思、离愁别绪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6、蓬草、浮萍——漂泊、羁旅之愁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蓬生本无根,漂荡随高风。
人生世、多聚散、似浮萍。
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杜甫)7、杨絮、柳絮、杨花——惜春、伤春、漂泊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8、梅花——傲雪耐寒,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凌寒不屈的形象,具有一种不畏严寒,独步春早的精神。
隐者高士的形象,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洁身自好。
诗歌鉴赏第一讲教案
诗歌鉴赏专项第一讲——如何读懂一首诗读懂一首诗的前提是——多积累、会联想!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其实“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
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
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
“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
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
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
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
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
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
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讲义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讲义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讲义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课时安排:课时。
课堂类型:复习课。
教学步骤第一讲:诗词鉴赏总起课一、明《考纲》知考点统观全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8分(2006年有很多省份高考诗歌鉴赏题赋分已升至8分)。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E。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一)、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二)、景象:景观场景一般有:景象描写,场景描写,色彩描写等等。
(三)、某些事物: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
二、语言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高中诗歌鉴赏第一讲
高中诗歌鉴赏第一讲: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一.文学诗歌中修辞方法赏析(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诗人借助比喻摹形绘声,传情达意,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比喻经过联想点化,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例】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比拟:融情于景,引发读者联想,突显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教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一讲
教案:诗歌鉴赏1、考纲要求: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2、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一)看题目——题目定内容1、 表达作者写作缘由例1:《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例2:《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3、表达作者的情感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思考: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北朝战乱尚武精神•南朝安定男女情思•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金陵晚望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金陵图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2、了解作者的气质、风格•陶渊明——归园之乐•李白——愤世嫉俗、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王维——含蓄生动,雄浑奇拔(边塞诗)•白居易——雅俗共赏•李贺——奇诡变幻•李商隐——含蓄绰约•杜牧——清丽俊逸•李清照——闲适与愁苦3、了解作者的际遇•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决定他超尘脱俗。
•李白的诗人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决定他是一个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草堂生活为界,之前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又经安史之乱;到了成都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古诗鉴赏讲义
二、诗歌鉴赏讲义一、题型(一)鉴赏1、形象:(1)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主人公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的形象。
(2)物象:既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
前者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形象,例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后者指是个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以及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与“墟里烟”等。
(3)意象: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表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2)背景氛围的交代:描写背景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铺陈手法:多见于叙事诗中,如杜甫的《兵车行》。
2、语言:(从修辞、情感、风格角度)(1)字词:炼字(2)句子:(3)语言风格:平淡自然、工丽、直率、委婉含蓄、沉郁奔放、雄起壮丽、悲慨3、表达技巧:(1)修辞A.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的《秋浦歌》)B.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形象更加生动,表以更加丰富。
如“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新晴》)C.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虞美人》)D.借代:使语言简洁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E.对偶:从形式上,整齐对称;从内容上,语言简洁,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的《登高》)F.排比G.反复H.设问I.反问J.通感(2)抒情手法A.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和事物表达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B.借景抒情:把要表达的感情、思想寄予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C.托物言志:诗人街自然界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诗歌鉴赏专题指导讲义
诗歌鉴赏专题指导把握诗歌形象一、诗歌中的“形象”⑴人: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
⑵景:象——诗词中所描绘的景与物的画面意——景物画面所附的作者思想情感意境——诗词中的意象彼此组合所形成的艺术氛围⑶物:古典诗词常常借助某种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古人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
二、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1、鉴赏诗歌的意象①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②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③抓意象的特殊内涵(1)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注重积淀并善于调动积淀如“梅花”,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飞鸟”的意象或是与男女恋情有关,或是与游子“倦飞知还”联系;“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又喻虚心;“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质,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寒蝉”在古人眼里餐风饮露,是高洁人品的化身;“鸿雁”一般借指书信,于是表羁旅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起往往勾起思归之心;“杜康”是酒的代称;“蜡烛”与情人相思、友人相忆关联;“羌笛”、“芦管”、“清角”、“砧声”等关乎诗人对边事的态度;“云山”、“高树”代表阻隔……知识链接诗歌中常用意象的例子:荷莲:一般象征“高洁”;又往往谐音双关“怜”,便与“爱情”联系——“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讲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命题人:杨红艳第一讲审诗题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那么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件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二、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
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又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
“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
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如《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三、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
古典诗歌鉴赏讲义
古代诗歌鉴赏讲义第一节鉴赏形象整合 1 鉴赏人物形象◆【知识概说】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观猎》中将军的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答题步骤】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①带郭,意即靠近外找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第一步)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第二步)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步)▲解析:这里考查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
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
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整合 2 鉴赏事物形象◆【知识概说】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
本诗作于作者漂泊西南时期。
1.此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试分析本诗的写景和抒情的艺术特色。
练习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8.衬托(乐景衬哀情):“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约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它相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2)表达方式:(情、景、理)抒情、描写(白描)、记叙、议论。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古讽今)。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白描、以小见大、无理而妙等。
议论:论点。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承上启下、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7.对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边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5.夸张(扩大、缩小、超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①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姜夔
燕雁无心②,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③黄昏雨。
第四桥④边,拟共天随⑤住。今何许⑥。凭阑怀古。残柳参差⑦舞。
注
①丁未: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吴松:一作“吴淞”,今江苏吴江市。姜夔一生布衣,此词作于南宋衰微之际,家国恨、身世愁具融此词。
②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D.本诗最后一句写作者听到了融化的雪从竹叶滑落的声音。
E.这首诗写雪却不着一个“雪”字,手法精妙,韵味无穷。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首联和颔联的理解。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①乱,更东陌、飞絮蒙蒙②。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③通。梯横④画阁⑤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⑥。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⑦。
注
①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借代(局部代本体、特征标志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结果代原因、专名代泛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樯橹灰飞烟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
C.残机,指残剩着没有完成织物的织机。全诗以棉丝是否能织成布匹来比喻有情人是否结为佳偶。
D.本诗在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多处运用双关的手法,如“丝”“悟”“匹”,表面写织布,实则写男女的爱情。
3.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卷起千堆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诗歌鉴赏专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主旨类总纲
(1)形象(人象、物象、景象→意象)
(2)意境(客观景象+主观情感:象→境→情)
(3)情感(诗词内容题材分类;诗词常见的思想感情)
手法类总纲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衬托、对比、双关、用典、夸张、互文、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粘连、顶针(连珠)、通感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此句的精妙之处。(6分)
4.比拟(拟人、拟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惊涛拍岸”“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4)炼字。
(5)语言特色
手法类 修辞手法
1.用典:“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送子由使契丹
北宋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C.词的上片俯仰天地,词的下片俯仰古今,展现了词人阔大的胸襟。
D.词人说想像陆龟蒙一样隐居在第四桥边,暗含着对时下朝廷的不满。
E.“今何许”是词人对历史的诘问,引出“凭栏怀古”之思。
2.结句“残柳参差舞”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具有哲理性和概括性,既点明词旨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B.“离愁”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两者使她心绪纷乱。
C.上片末三句写眺望寻觅之苦。恋人骑着马儿远去,一路上战争不断, “何处认”与“伤高怀远”遥相呼应。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此诗诗眼是什么?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诗眼?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北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注
①理丝:抽理蚕丝,整理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