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融资问1.doc(占华的论文)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论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区域经济学论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问题、对策研究一、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在国际上叫“城市化”,二者是同一个概念,都是对Urbanization 的翻译。

“城市”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城”,是指带有围墙和驻军的政治中心、军事要塞和居民聚集区;“市”,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逐渐形成商品贸易市场。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二者空间趋合、功能相融,统称为城市。

“城市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数目的增多,规模扩大和人口、资源、财富、产业的集聚,其本质是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现代城市市场经济社会形态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中国,“城镇化”的概念被广泛使用。

中文的语境中,镇和市,既有权力的界定,还有大小的差别。

通常会认为“城市”会比较大,级别高;而“城镇”则会比较小,级别低。

城市化强调大城市的发展,意思接近于日本和中国台湾所说的“都市化”,城镇化更多的是强调中小城市、小城镇。

二、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

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

但是,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中国的城镇化率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的城镇化水平。

农民进城了,但没有市民化。

第一,由于行政区划变动,传统的农村变成了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但是作为市民统计被城市化了。

第二,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问题把农民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生活在城镇但没有在城镇落户,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另外,由于土地增值的潜在利益分配与户口的紧密结合,导致不少农民不愿融入城市社会。

中国新型城镇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简单认识管理学院陈敬(S2*******)一、城镇化(一)、城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二)、城镇化的由来。

“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

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

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

不过,就数量看,对城镇化“概念”的论述要少于“城市化”。

据粗略估计,近5年来,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20种以上。

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三)、城镇化的核心和特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

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就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二、城镇化问题的现状和原因⒈城市规划不合理⑴城市扩张过快⑵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⒉农民工问题⑴农民工流动性强⑵农民工就业问题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⑴交通不便问题⑵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三、城镇化问题的影响及危害⒈社会不平等⒉城市资源浪费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⒋城镇贫困问题⒌城市犯罪问题四、解决新型城镇化问题的对策和建议⒈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⑴控制城市扩张速度⑵优化城市功能布局⒉加强农民工管理和就业保障⑴加强农民工培训⑵完善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⑴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⑵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⒋推动社会公平和普惠性发展⑴加强收入分配制度建设⑵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⒌加强城市治理和综合执法能力⑴提高城市治理水平⑵强化城市安全管理附件:⒈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报表⒉城市规划图纸⒊农民工调查问卷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城市规划:指对城市的规模、结构、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研究和规划,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⒉基础设施: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必须依赖、在一定时期内不易改变且具有长期效益的物质资产和技术设备。

⒊社会公平:指社会资源分配的结果对各个社会群体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

然而,新型城镇化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土地流转、户籍制度、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二、土地流转问题新型城镇化需要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来支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农民土地产权保护、补偿机制不完善、流转价格不合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加强土地产权保护,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并加强对流转价格的监管。

三、户籍制度问题户籍制度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户籍制度仍存在着城乡二元划分、户籍迁移限制等问题,限制了农民工等人口流动和市民权益的平等享有。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待遇,建立健全居民权益保障制度,推动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

四、资源分配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严重,许多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而农村和小城市则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资源配置规则,加大对农村和小城市的支持力度,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

五、环境污染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噪音扰民等现象普遍存在。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引入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六、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加强土地产权保护和补偿机制,并加强对流转价格的监管。

2.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待遇,建立健全居民权益保障制度,推动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

3.建立统一的资源配置规则,加大对农村和小城市的支持力度,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引入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管,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浅谈新型城镇化

浅谈新型城镇化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

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

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

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以人为本,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人是新型城镇化的工作对象和可持续发展要素,这是毫无歧义的概念。

也就是说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人口城镇化承载着释放内需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使命。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也就说明了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建高楼大厦,不是建造一个个无人居住的鬼城,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化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单单是房地产化,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新型城镇化是要求现代农业跟房地产业相辅相成。

那么国外在城镇化进程中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以个别发达国家为例,他们的方式主要有:(一)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

SWOT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SWOT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SWOT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一、优势(Strengths)1.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推进和改善,包括交通、供水、电力等,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3. 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带动了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加。

4. 人口红利: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效利用和释放了人口红利,提高了劳动力的效率和素质。

二、劣势(Weaknesses)1. 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

2. 用地资源紧张:城市化进程中,用地资源供给不足,一些城市过度扩张,导致用地资源紧张,难以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

农村用地资源的流失也给农田保护带来困扰。

3. 环境污染: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设施滞后,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社会矛盾: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进一步加大了城市间和城乡之间的社会矛盾,一些社会问题如低收入群体、就业难等逐渐显现出来。

三、机会(Opportunities)1. 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特别是推动了创新型、服务型的产业发展。

2. 人才流动:城市化进程中,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各地之间人口流动加快,为实现人才资源的流动和优化提供了条件。

3. 技术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依托于技术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4. 城市品质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提升城市品质的机会,通过城市设计和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

四、威胁(Threats)1. 资金压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调整可能对城市化进程带来潜在的资金压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第一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

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

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三)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准城镇化”现象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区土地不断扩张,由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加上二元体制的约束,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也不协调,另外大量外出农民工有较大的回流空间,需要更长时间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突破口,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推进改革,促进不完全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变。

申论范文——新型城镇化

申论范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导语: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背景链接】一、政策背景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年3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门分工。

会议指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分行业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办法,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

要积极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力争有实质。

城镇化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

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2013年1月15日,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
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 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 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 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 均水平。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
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 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 涵式发展道路。
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 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 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 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 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
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 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 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 平的提高。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 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 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 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 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 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 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 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 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 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发展方向。

一、中国城镇化现状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逐渐提高到现在的60.6%(2019年),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城乡差距较大等。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一)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发展过快,导致城市化效果过度集中,城镇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不均衡,一部分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规划和管理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二)城市规划和环保缺失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环保政策,但许多城市在实践中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规划和环保。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很多城市往往会追求快速发展,从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环保问题。

(三)城乡差距较大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较大,农民移民到城市后,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贫困群体。

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较大的缺陷。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道德上的问题,也是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制约。

三、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一)推动城镇化转型升级应当坚持科学的城镇化理念,以智能化、绿色化、节能化、低碳化为引领方向,推动城镇化的转型升级。

要加强城市化规划和管理,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产生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群建设对于城镇化落后地区,应当侧重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建设,将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新起点和发展阶段,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应当加强与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搭建城乡二元体系的桥梁,促进优势互补。

(三)加强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应当高横向对城市建设中的环保问题进行监管和计划,应用新技术、新技能等智能化工具,使各个领域生态环保保持平衡。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问题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问题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问题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面临各种困难:融资功能减退,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相应的偿债机制,导致政府负债率持续增长,出现信用危机;企业没有自主选择项目的权力,把有成本的资金投资于周期长的公益项目,无法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政府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监管体系不健全,不能按出资人制度规范投资行为,导致建设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资金使用率低。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市场体系发育缓慢、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投资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密切相关,而这些无一不是源于现有的单一政府投资行为以及市场化程度低下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比例过低,投资总量不足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增长相反,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严重偏低,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历史欠账多,导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世行发展报告曾建议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应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15%,占GDP的3%-5%。

而我国从1952年到2003年的51年时间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计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8%,只占GDP的1.88%,远不及世行推荐比重,投资比例过低,资金不足。

2.政府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定位不明确由于路径依赖,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某些领域还在充当唯一的投资者,导致这些领域缺乏市场经济因素,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资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004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含两项资金)城市建设投资总额719亿元,十四年间增长了5.4倍(1991年为134亿元)。

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急剧增大,预算内投资占城建资金的比重由1991年的50%下降到2004年的27%,再加上各种政策性收费再投资,政府投入占城建资金的比重仍然很大。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我国应该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全面推进城镇化。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一、多元化城镇化模式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仅仅强调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并没有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应该把城市和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力手段,鼓励人才流动,城乡一体化,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多元化城镇化模式还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作用,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新型城镇化应该注重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综合性,加强宏观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标准和指导性意见,推动城市建设和规划协同发展。

同时,应该注重人居环境和公共资源的供给,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质。

三、推进城镇化产业发展城镇化产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城市化进程中需要不断地推进城镇化产业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应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模式,促进城乡经济互补、协调发展。

同时,应该注重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城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产业共同发展区域。

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基础设施的缺乏是城镇化发展中的瓶颈之一。

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乡灵活交通的开发和运行,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供给,提高城农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制定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制定出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长远性的多元化城镇化模式,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推进城镇化产业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才能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2024年我国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市场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政策调控的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1. 融资渠道多元化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信托、债券、股权、海外融资等。

其中,银行贷款仍是主要渠道,但其他融资方式也在逐步发展。

2. 政策调控影响显著政策调控对房地产企业融资影响显著,包括贷款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

政策调整会导致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的变化。

三、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1. 融资难度加大随着政策调控的加强和金融监管的严格,房地产企业融资难度逐渐加大。

银行贷款审批更加严格,信托、债券等融资方式的门槛也在提高。

2. 融资成本高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资金供需不平衡,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

这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3. 融资结构不合理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导致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在市场波动较大时,企业容易出现资金链紧张的情况。

四、解决对策1. 拓宽融资渠道房地产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包括发展直接融资、海外融资、私募股权等方式。

同时,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降低融资门槛。

2. 优化融资结构企业应优化融资结构,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合理配置债务和股权比例。

同时,应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3.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便捷的融资环境。

包括优化贷款政策、降低税收负担、支持企业并购重组等。

4.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房地产企业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信用评级,从而更容易获得融资支持。

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引言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城市规模扩大过快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许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但却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一方面,城市规模过快扩大导致了资源供给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

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福利问题凸显。

因此,应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控制城市规模扩大的速度,加强城市规划设计,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同时加大对外围发展的支持力度。

3·城市薄弱服务能力新型城镇化中,城市的服务能力也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规模扩大过快,城市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的保障存在短缺和不足。

例如,教育资源紧缺、医疗服务不均衡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通过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的供给,调整城市内部的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

4·土地资源调配不当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调配不当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某些地方出现了土地闲置、浪费等现象,一方面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农村土地的破坏和农民的流失。

这要求我们完善土地政策,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好农村土地,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5·城乡发展差距扩大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发展差距也逐渐扩大。

城市的经济、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更加丰富,而农村则面临着资源匮乏、产业结构落后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6·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空气质量恶化、噪声污染、水污染等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_哲学论文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_哲学论文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_哲学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关制度创新探析【第一章】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制度的因素研究绪论【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相关问题概述【】当前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城镇化问题的制度根源【】创新城乡土地制度与城镇化融资机制【】构建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机制【第五章】创新新型城镇化的社会管理、生态制度【结语/参考文献】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结语我国城镇化进程被认为是 21 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事件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要求,更是扩大国内需求,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最有效手段。

我国城镇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城镇化产生的问题着力进行制度根源分析,究其原因在于土地制度的不完善、户籍制度的制约、社会公共服务制度的滞后、财税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政绩考核制度的扭曲。

因此现阶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对以上制度进行战略反思与调整,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与产权关系;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打破政府垄断土地市场的局面,实现土地的合理配置;改革城镇化融资体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正确划分中央与地方财税比例与责任范围,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积极共推城镇化建设;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征地行为;正确处理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共同发挥政府与市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消除城镇化进程的户籍壁垒,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人口、经济、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

虽然本文力图全面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空间,但由于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篇幅以及构思上的局限,本文从生态领域认识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析不全面,而且全文暂时没有从文化体制进行相关理论探讨,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建设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既是本文理论研究的一个欠缺也是未来的研究空间,相信未来我国城镇化理论研究会更加丰富多彩,城镇化建设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

【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

【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

【关键字】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和动力核心提示: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而从中国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继续加快城镇化建设,仍将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1年的6.9亿,30多年来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

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农村人口比重由82.1%下降到48.7%。

2011年,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比上年增加210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

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世界城镇化历史表明,城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是城镇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论文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论文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论文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作用的认识,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确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我国已步入中等总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均衡,尤其就是城乡差距量小范围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小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城镇化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就是扩大内需的最小潜力所在,也就是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小后劲所在,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主动鼓励城镇化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必须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如何发展新型城镇化,目前全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我认为,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作用的认识,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确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也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新型城镇化就是全面投入使用小康社会的内在建议。

十八小明确提出了“全面投入使用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必须同时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重点和难点还是在农村。

必须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新型城镇化就是必由之路。

只有大力推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就可以不断增大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相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总收入差距,就可以为经济长期稳定较慢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源泉,就可以更有力地缔造就业机会、推动人口迁移、调整产业结构,就可以更有效地助推工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深化对外开放,从而为投入使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经济繁荣、社会更加人与自然、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开拓道路。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一、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内容,为相关部门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1.1 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 特点- 人口导向: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建设。

- 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融合。

- 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2.1 规划建设2.1.1 城乡规划整合2.1.2 城市品质提升2.1.3 环境保护与修复2.1.4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2.1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2.2 土地流转市场建设2.2.3 宅基地制度改革2.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3 农民工市民化2.3.1 农民工权益保障2.3.2 农民工社会保险2.3.3 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2.4 城乡融合发展2.4.1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2.4.2 农村公共财政改革2.4.3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革2.4.4 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3.1 土地制度改革政策3.2 城市规划建设政策3.3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3.4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政策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4.1 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律行为,保障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4.2 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交易和保护,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然而,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政绩,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导致大量耕地被侵占。

这不仅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使得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同时,土地出让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如低价出让土地、违规改变土地用途等,也损害了公共利益。

此外,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低下。

一些新建的城区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的工业厂房,而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却面临着土地供应紧张的局面。

这种土地资源的错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支撑不足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产业基础薄弱。

部分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过于注重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这导致城镇缺乏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难以吸引人口的聚集和就业。

一些城镇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如资源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这些产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和环境压力,容易导致城镇经济的衰退。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足,缺乏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使得城镇在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人口市民化滞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目前人口市民化进程相对滞后。

大量农村转移人口虽然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在户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仍未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户籍制度的限制是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障碍之一。

由于户籍与公共服务的紧密挂钩,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面临诸多困难,如高门槛的落户条件、繁琐的手续等。

同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农村转移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入学难、教育质量差等。

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上)(80分)

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上)(80分)

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上)(80分)第一篇: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上)(80分)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上)(80分)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对项目的认识要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物理的层面,另一个是()。

A.化学层面B.心理层面 C.功能层面 D.价值层面2.根据本讲,回答“钱往哪里去,干什么用?”的是()。

A.项目包 B.主体包 C.资本包 D.债务包3.根据本讲,新城开发合作包中使用的案例是()。

A.“鸟巢”项目 B.水立方 C.五棵松体育馆 D.世博园4.根据本讲,城市开发的三个阶段不包括()。

A.划城B.造城C.养城 D.拆城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概中组成城市综合生命力的要件包括()。

A.项目包B.主体包C.成本包 D.债务包2.本讲介绍的城市基础设施特性分类中包涵()。

A.通B.供C.保D.防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本讲认为,“城市运营商”建设模式一方面解决了政府资金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正确错误2.根据本讲,城投信用等级对城市开发融资具有重要影响。

正确错误3.根据本讲,市政公用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属于竞争性领域。

正确错误4.在重庆“八大投”案例中,本讲认为,其资本金的来源具有单一化的特点。

正确错误第二篇: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中)课程新型城镇化金融创新(中)课程根据本讲,城投债的主管部门是()。

(正确)财政部证监会发改委银监会根据要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债务,累计发行额不得超过该项目总投资的()。

(正确)50% 60% 70% 80% 根据本讲,从200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共发行城投债总金额()亿。

(正确)12266.6 21366.6 2355.6 1267.6 根据本讲,“合理确定本期债券的票面利率”主要针对控制()。

经济周期风险偿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根据本讲,城投债的三大优势不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融资问题
胡占华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综合进程,新型城镇化和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发展战略,2014年3月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未来7年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计划将耗资人民币42万亿元,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规模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必将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这将改变我国的经济结构并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

如何在经济转型期为城镇化建设融资是政府、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地方债券市场支持新型城镇化
从我国的地方金融形势看,当前我国主要由地方政府(而不是
中央政府)负责为其各自所辖区域的发展计划融资,简而言之:“地方政府仅掌握国家50%的财政收入,却要负担80%的财政开
支。

”在过去,由于这种收支不平衡状况的存在,地方政府需
要以银行贷款和卖地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以筹集足够资
金支持其城市发展。

地方债券市场的扩展历史上(2008年以
前),地方政府借贷的来源主要是传统的银行系统,不过在过
去5年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的兴起,已改变了中
国金融市场的面貌,信托公司一般提供短期贷款(两年或更短
的时间),并且利息较高(在很多情况下高于10%)。

根据2013
年的审计,受监管的银行贷款仅占地方政府整体借贷的63%,较2002年的99%大幅下滑,相比之下,2013年信托管理资产达人民币8.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9%。

为了监控不断增长的债务规模,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1月宣布将全面掌控地方政府借贷风险,彻底清查信用不佳或风险较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同时积极推进地方债券的发行准备工作。

作为中央政府地方债券试点项目的一部分,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以及上海市和深圳市曾被授权发行地方债券。

由于该试点项目是由中央政府所支持,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中央政府的担保。

近期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显示,在深入了解债券市场运作规律并吸取了试点项目的经验教训后,更多的地方政府准备发行地方债券,未来发行债券的城市,其覆盖面将更广。

地方债券将成为重要债务处理工具,使地方政府能够获得更大的财务灵活性,以处理如信托贷款这类利息高昂且还款期较短的债务。

中央政府必须保证更开放、透明和责权明确的债券市场环境,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地方债券不仅是实现债务种类多元化的工具,还可以用于优化地方政府项目(如桥梁、公路、地铁和学校)的偿债周期与项目周期的匹配度。

如今的市场环境适合引入一个受监管的地方债券市场。

一些地方债券的利息几乎和国债相当,这与信托贷款的高昂利息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大部分的债券是在银行间市场中发行,为了吸引和鼓励更多元化的
投资,中央政府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以保证地方债券能够根据
债券的内在风险特性得到公平的评级。

二、给予地方政府部分税收权利支持城市运营商
地方政府为城镇化建设项目融资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难以获得稳定、可持续的财政收入以支持投资活动。

在当前中国的财政体系下,地方政府只能获得当地的一部分税收,除卖地以外收入的来源有限。

为了推进在地方层级的改革,中央政府应放权给地方政府,使其能够征收某些税项,例如授权费、车辆税和物业税。

允许地方政府开征商业和住宅物业税是列入当前考虑范围的最重要选项之一,与其它相对不可持续的财政收入相比,物业税收入更稳定,可以被用于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开支,用于政府补贴支持城市运营商从事公共服务事业领域经营,在政府总体城市规划发展战略架构下,依法运营城市资源,根据企业所具有的资源、能力、外部环境,通过技术、方法、工具把政府战略远景使命具体化、目标化、产业化、效益化,追求政府、城市运营商、居民三者价值和利益平衡,实现城市整体价值最大化和城市竞争力提升及美誉度提升。

三者关系中,政府是最高战略决策主体、城市运营商是运营主体、居民及企业政府是消费和利益主体。

下面是新型城镇化社会资金运动图
新型城镇化社会资金运动图
政府作用:通过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政府支出及控制的资源资本化资金化运作,积累社会公共财富和国民财富支持城市运营商。

城市运营商运用自己拥有的或授权支配的资源向金融企业、金融市场融资并向政府、企业、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

政府、企业、居民是不同层次的消费主体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

三、加强地方政府、城市运营商与私人企业资金合作
加快PPP模式的应用,PPP模式(公私伙伴关系,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公共部门城市运营商与私营企业双方联手,提供以前仅依靠公共部门城市运营商所提供服务的一种合作形式,PPP模式对于我国来说不是新鲜事物,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这种运营模式。

PPP模式的主要优势在
于公私双方能够分担风险,并且有利于提高项目运营及提供服务的效率。

最近,中央政府大幅度加大了对PPP模式的支持,特别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服务两个领域。

所谓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包括铁路、公立医院、职业学校和大学;城市公共服务包括城市
公路交通、污水处理和能源供应。

通过引入如特许经营、竞争性
定价、财务补贴等透明的市场化操作方式,在PPP模式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够吸引更多私人资本。

在过去,PPP模式在我国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由于这种模式存在长期性,因此以这种模式实施的项目不仅需要地方政府当前的支持,并且在整个项目周期或服务周期内都需政府进行支持,然而我国地方的主要官员通常5年就换届,如果新任政府的主要官员不支持正在进行的PPP项目,此类项目则将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

如果通过PPP模式吸引国际资本参与我国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终极目标”,中央政府应了解,在国际投资者眼中,政治支持必须是透明和有法可依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指出,我国政府正采取措施,试图将地方官员的考评与项目的长期绩效相结合,此外,政府还需建立法律规范体系,包括国家监管和争端处理机制,建立更为透明的法律环境,以更好的保护私有投资者的利益。

扩大地方政府权力有利于更有效地为城镇化计划融资,国务院于2014年4月举行会议,将80个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开放给私人投资者,这是引入和鼓励市场竞争机制的重要一步,同时说明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地方政府负债增加,因此努力寻求扩大融资
渠道的解决方案。

中央政府的这一举措将促使地方政府进行改革,引入新的财政模式,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获得更稳定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同时减小对高利息的短期借贷和卖地收入的依赖。

地方政府应建立可稳健发展并开放透明的地方债券市场,加强税收和预算管理以支持新型城镇化项目,同时应加大力度保护PPP模式下的私人投资者的利益。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地方政府对城镇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支持能力也将得到提升,此外能否动员更多私营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项目的融资、建设和运营中来也至关重要,为此政府需要在政府导向和吸引私营部门的参与之间取得平衡,这也是培养市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

我国近期的改革强调了中央政府的目标:即希望地方政府提高为公路、学校、医院、发电站和水处理等公共设施项目进行融资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对于支持和保障中国城镇化建设顺利进行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环境保护以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与城市土地征用同质同价融得资金补贴农民
以往我国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与城市土地征用采取的是不同的征用价格,这不仅不利于农村集体土地有效参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地位作用,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客观上也侵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城镇化推进。

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与城市土地征用同质同价融得资金补贴农民,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离土地实现人口、就业方式、
生活方式向城镇转移,也可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融资与新型城镇化本身一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方方面面,是目前全球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它的实现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