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一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二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掌握《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3.学习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

二、学习内容1.《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季氏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其国君叫季桓子。

季桓子向名将孙膑请教如何能够统一天下,孙膑向他提出了“远交近攻”、“联合诸侯”等策略。

季桓子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开始向周围的诸侯国发动攻击。

颛臾是季氏的一个附庸国,距离季氏不很远。

季桓子认为颛臾是威胁其统一天下的一个潜在敌人,因此决定对颛臾发动进攻。

2.《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情节《季氏将伐颛臾》讲述了季桓子对颛臾发动攻击的故事。

颛臾国君听到消息后,感到非常惶恐,担心无力抵抗,于是派人私下求助于晋国。

晋国国君接到颛臾的求救信息后,派遣了一位名将叫管仲前去颛臾协助。

管仲通过智谋,成功地帮助颛臾抵御了季桓子的进攻,并最终与季氏达成了和平协议。

3.文学表达方式《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重点在于叙述“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情节。

文章中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神韵感和文学美感。

4.历史与情感《季氏将伐颛臾》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具有强烈历史感的文学作品。

通过了解这个故事情节,可以深刻地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情况和军事策略,感受到古人对于统一天下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如季桓子的野心、颛臾国君的无助和管仲的机智等。

三、学习方法1.对照原文,逐句理解,掌握文字表达方式;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人物情感。

四、学习评价1.能够熟练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文学表达方式;3.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4.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与阐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2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2
秦汉以前: 天子(天下) 一个 划定疆域,任命国君,
(周朝) ↓ 封土建国。
国君(诸侯国)许多

大夫(家) 若干
鲁哀公时,鲁国王室衰微,三桓判上,把持鲁国国政。国君所得之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本事王室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
而作为权臣之季康子,实际上要从鲁哀公手中夺取对颛臾的所有权。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讨伐颛臾的筹划准备,并把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
②臂力过人。
③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④3岁丧父。
⑤2021,关心天下大事,经常思考世济民之策。
⑥30岁时,因发表一些见解已颇有些名气。
⑦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事无巨细,做得很好。
⑧但仕途并非一般风顺,直到51岁时,才被提拔为中都宰(济宁汶上县一带市长),政绩显著。
⑨52岁时任司空(建设部长),很快,又被提拔为大司寇(公安部长兼检查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仁不让 坚守原则
归纳
总结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以雄才大略行富国强民之道国民主自由之梦;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经世济民的卓越思想和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代代相传,缔造出人类灿烂的政治文明。
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讲,学习《论语》之思想,关注生活的意义在哪呢?
⒂东校励志园有他和学生交谈之情景,西校笃志园有他的塑像和《论语》墙。
这个人是谁呢?孔子,名丘,字仲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真正走近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季氏将伐颛臾》
展示
点拨
二几个人? 季路(名由、字子路)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2)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2)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2)学生讨论。

(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

(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2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有关文言知识,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设想1、课前自学:利用课文注解及工具书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翻译全文,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重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背诵课文。

3、课时:1课时4、课型:讲读课5、教学方法:讨论、点拨、诵读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孔子》电影主题曲《幽兰操》中“兰为王者香”。

二、展示学案问题:1、朗读文言文时,断句和语气似乎全凭个人感觉。

该如何规范断句?怎样读出语气?2、翻译文言句子时,大致知道句子意思,为什么总是丢分?3、课文写了冉有、季路和孔子的几次论辩?冉有是如何说的?孔子又是如何辩驳的?三、解决诵读和翻译(1)断句同学讨论后老师点评:诵读的最高境界“因声求气”。

(2)翻译同学纠正错误、总结方法,老师点评后总结“信、达、雅”原则。

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诵读技巧*学生齐读课文*“论语”,语,谈说义,论,讨论编次义。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课文写了冉有、季路和孔子的几次论辩?三次。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

谈话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季氏将伐颛臾”这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国国君鲁庄公有弟三人:庄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因此有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发生。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孙氏的家臣。

冉有是怎么说的?“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为什么说“有事于”而不说“伐”?含胡其词、轻描淡写(有事于…),是面对恩师不能隐瞒又不便直言的敬畏。

还有一层意思: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高中语文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学习重点】1. 归纳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

2.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二)背景资料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

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

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yú) 论.语(lùn) 邦域.(yù) B .扶.持(fú)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C .龟.玉(ɡuī) 患寡.(ɡuǎ) 毁于椟.(dòu) D .分崩.(bēnɡ) 社稷.(jì) 萧.墙(xiào)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 .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龟玉毁于.椟中B.⎩⎪⎨⎪⎧ 何以伐为.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 D.⎩⎪⎨⎪⎧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危险,不稳定。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一专题2.1 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一专题2.1 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是苏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专题 “我有一个梦想”第二板块“经世济民”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

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及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句式和常用字词;2.理清思路,明晓冉有、季路错在何处,为何颛臾不可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及期中蕴含的感情,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及期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现实,关注孔子的政治主张的现实意义。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我们姑且不论真假,但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孔子和《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之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篇文章,看看它讲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季氏将伐颛臾》(板书)二、明确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明晓冉有、季路错在何处,为何颛臾不可伐。

2.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及期中蕴含的感情,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3.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三、文本研习1.季氏是谁?颛臾是何地?伐是什么意思?季氏,鲁国执政大夫,掌握着鲁国政权。

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伐:讨伐、进攻。

2.那么孔子认为季氏攻打颛臾这件事是对是错呢?孔子在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了他的态度,这个字出现了三次。

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在文中找到答案。

明确:“过”。

(如果学生回答“求!”也可以。

直呼其名加上感叹号说明孔子对于这件事很气愤。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巩固教案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巩固教案
备课时间
2012年3月30日
编写人:
上课时间
第周周月日
班级节次
课题
季氏将伐颛臾(三)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用习题的形式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教学参考
语文课本
授课方法
练习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练习巩固:
二.重难点点拨:
1.对字音的考察: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文中熟语的考察:
解析:选B。“陈力就列”是展现才能担任职务的意思,这里应用“各就各位”。
6-8是对课内语段的综合练习:
1.学生当堂闭卷做习题。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6. C
7.解析:选D。文句中的“来”,使……来,而A、B、C三项的理解不正确。
8.是对重点句子翻译的考察:
(1)君子厌恶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解析:选D。A.“脚”应读jiǎo;B.“搜”应读sōu;C.“葸”应读xǐ。
2.本题是对重点实词的考察:
解析:选B。相: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3.对一词多义的考察:
解析:选D。见,①拜见;②看见。患,③忧虑,担忧;④得病。
4.对古今异义的考察:
解析:选D。A.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B.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C.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D.古今意义相同,战争。
解析:选C。“奉命讲授国史”有误。
12.对翻译的考察:
答案:(1)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实词、诵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预习安排】1.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和注释。

2.朗读课文一遍,不会读的字在字边注音。

3.回答下边的问题:孔子反对伐颛臾有哪些理由?他所说的“远人”是指什么人?【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2.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作比较,谈谈初步印象。

(篇幅大小不一,内容不同。

)二、《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

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

(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三、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

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字词和句式。

2.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驳辩艺术。

【教材助读】(根据教材、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2.孔子和冉有、子路之间有几次对话,孔子分别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预习反馈:【课堂探究】学生活动1.冉有为什么故意将讨伐之事轻描淡写,说成“有事”,而不说“季氏将伐颛臾”?明确:伐颛臾是无道之举,不合礼法。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译文: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

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出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去的。

)补充春秋时的等级制度:王→诸侯→大夫学生活动2孔子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明确:孔子义正言辞,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无乃尔过是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学生活动3孔子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明确:针对冉有的开脱之词“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对弟子的自我辩解予以反驳。

引用古人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相”职责类比;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设喻,说明冉有、子路即使“不欲”也难辞其咎。

【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过.犹不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故尝与过.宋将军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曹刿请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归纳总结】1.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二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二
备课时间
2018年5月3日
编写人:
上课时间
第周周月日
班级节次
课题
季氏将伐颛臾(二)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通过文本分析了解对话体议论文表达形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孔子政治主张,体会对话体议论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
语文课本,教学参考书
授课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课前提问:
二.文本分析:
(1)朗读第一段,思考:“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明确: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
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仁、礼(用仁的方法实现礼)。
(2)朗读第二段思考:“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1.以提问的形式考察学生上节课的知识要点。
2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讨论问题:
2.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明确: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
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灵机一动”。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明确:引用名言——既在其位,须谋其政。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一《季氏将伐颛臾》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一《季氏将伐颛臾》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Ⅳ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一《季氏将伐颛臾》精品教案从容说课《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的经典篇目。

这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论。

文中,冉有和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违背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冉有、季路三次陈述,孔子三次对答,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全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语言犀利,运用比喻、类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丰富了内涵,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教师可在文章所体现的主要观点和语言特色方面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组织教学。

学生在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语言知识点的基础上,了解孔子的主要观点和论辩特色,潜移默化地感悟这些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并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2.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

2.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3.熟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清思路,体会文章中反复辩论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即以德服人、实行“仁政”的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段背诵二、讲析第二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注意辨析:过:是谁之过与?过错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教师点拨:①列名言。

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2 苏教版 必修4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2 苏教版 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2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五、课后作业:整理虚词于、之、夫。

附:《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巩固训练题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颛臾()()(2)社稷()(3)何以伐为()(4)虎兕()(5)椟()(6)无乃尔是过与()(7)冉有()(8)柙()(9)固而近于费()二、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代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言行,大量记载在《》一书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活动一探究文本,疏通第二节1、齐读注意字音和停顿2、理解字词①陈力就列施展充任职位②颠而不扶跌倒③彼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④尔言过矣错⑤是谁之过与这错⑥危而不持表转折⑦焉用为什么⑧虎兕出于柙介词从⑨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3、掌握句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宾短语后置4、疏通内容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

①冉有是怎样辩解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脱责任②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③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5、尝试背诵活动二再探文本,疏通第三节1、齐读注意字音和停顿丘也/闻/有国有家者2、理解字词①君子疾痛恨古今异义②必为之辞托词,借口③不患寡担心,忧虑少④均无贫平均⑤以来之目的连词使动用法⑥则安之使动用法⑦相夫子辅佐⑧季孙之忧忧虑⑨固而近于费表并列3、提炼成语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4、疏通内容①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二
编写人: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通过文本分析了解对话体议论文表达形式。

二、预习指导:
课前知识回顾。

三、教学过程:
(一)文本分析:
(1)朗读第一段,思考: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2.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3.孔子反对攻伐颛臾,证明了他哲学思想中哪两个重要范畴(两个字)?
(2)朗读第二段思考:
4.“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
5.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3)阅读第三段思考:
6.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7.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二)问题探讨:
1.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2.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
3.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四、学习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