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详解

合集下载

第九章 织物的组织与结构

第九章     织物的组织与结构
经重平——横条纹 纬重平——纵条纹 变化重平:浮长线长短不同 产品:麻纱
(2)方平组织 形成:以平纹为基础,在平纹组织经纬两个方向延长组织
点。 外观:外观平整,如板快状席纹。 产品:牛津布,板司呢等
2,斜纹变化组织 (1)加强斜纹 形成:以原组织斜纹为基础在组织点旁沿经向(或纬向)延长组
织点。 产品:华达呢,哔叽,啥味呢,海军呢等。 (2)复合斜纹 形成:在一个完全组织中有两条或两条以上不同宽度的斜纹线。 产品:巧克丁 (3)山形斜纹,破斜纹 形成:一半左斜纹,一半右斜纹在织物上形成对称的或不对称连 续的山形纹路。 产品:海力蒙,人字呢
产品:安源绸,似纱绸。
4,凸条组织(灯芯条组织)
形成:以一定方式把平纹或斜纹与平纹变化组织组合而成。使 织物表面具有经向的,纬向的或倾斜的凸条效应。
5,蜂巢组织
形成:由斜纹变化组织与长短不等的经纬纱浮长按一定的方式 组合而形成。织物表面形成边凸中凹的方形格,形似蜂巢形状。
产品:鸟眼花呢。
复杂组织
种类: 二重组织(经二重,纬二重) 双层组织 起毛组织 毛巾组织 纱罗组织等
产品:杭罗,花罗。
5,毛巾组织
形成:织物表面起毛圈的织物组织。由毛,地两个系统经纱与 一个系统纬纱交织而成。
第三节 针织物组织结构
一、针织物种类和特征
纬编针织物 :纱线沿横向顺序地弯成线圈,在纵向相互套串形 成织物。
经编针织物:每根纱线在每一线圈横列中只形成一个或两个线 圈,然后按一定规律移到下一线圈横列再形成线圈。
适用:棉毛衫裤,运动裤。
双罗纹组织织物通过一定的变化,可生产晴棉混纺灯心 绒,混纺派力司,涤盖棉等织物。
(5)提花组织
形成:针织物的一种变化组织,编织时把纱线垫放在按花纹要 求所选择的织针上进行成圈而形成。在那些不参加编织的织针 上不垫放新纱线,也不脱下旧纱圈,纱线呈浮线留在织物的反 面。提花组织可在纬编或经编,单面或双面针织物中形成。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9.1 复习笔记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1)理论观点①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是用于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学说。

②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

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④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增长(北方)对欠发达地区(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2)极化效应的表现①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②由于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导致南方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

③北方因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南方则因劳动力外流特别是技术人员和富于进取心的年轻人的外流,导致劳动力(包括智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

④北方的投资机会多,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南方,南方有限的资金也流入北方。

而且,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还会相互强化,从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被削弱。

⑤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⑥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口的衰退。

⑦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3)涓滴效应的表现①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②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③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第九章—外层空间法讲解

第九章—外层空间法讲解

• 5.求偿的途径。 • (1)使用国内程序。 • (2)通过外交途径,由有关国家谈判协
商求得赔偿。 • (3)成立求偿委员会。
• 四、卫星直接电视广播法律制度 • (一)不得侵犯各国主权,并且不得侵犯
人人有寻求、接受和传递情报和思想的权 利。 • (二)从事卫星直播活动应遵照国际法。 • (三)国家及其授权的个人或实体从事卫 星直播活动,权利一律平等。
外层空间活动自由各自的有效范围,或称为划分 外层空间与国家领空的界限的主张。 代表性的观点有:以航空器能够上升的最高高度 或大气同温层的高度为限;以国家行使有效控制 的能力为限;以人造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为准;以 地心吸力终止处为准;以离心力开始取代空气成 为飞行动力的地方为限(卡曼管辖线);仿造海 洋法,将整个空间分为领空、毗连空间和外层空 间;宇往返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势必会穿越
空气空间,这一空气空间有时仅涉及本国领空或 公海上空,但在更多情况下,必须穿越其他国家 的领空,那么空间物体是否具有领空穿越权,即 空间物体在进入外层空间或返回地球之前是否有 权在其他国家领空无害通过的权利? 目前并无相应的外层空间法或各国法律加以规定。 现在一般认为:对于领空过境,发射国享有无害 通过空气空间的自由。
第九章 外层空间法
具体内容:
• 第一节 外层空间法律地位 • 第二节 外层空间法律制度 • 第三节 外层空间法的几个问题 • 第四节 中国与外层空间法
第一节 外层空间法法律地位
• 一、外层空间法的概念 • 1、外层空间是指空气空间以外的全部空间。 • 2、外层空间法,简称空间法或外空法,是
有关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以及各国探测和 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它是现代国际 法的一个新的分支。 • 3、外层空间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之间 在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中所发生的关 系。

经济地理学 第九章

经济地理学 第九章
第九章
概念
区 域 之 间 的 空 间 组 织
区际经济联系
前提 测度 要素禀赋学说 成本学说 竞争优势理论 新贸易理论
区域分工与合作
区际经济联系 的主要方式
区际产业转移 (梯度推移学说) 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区域经济 差异与协调
中心——外围理论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途径
第一节 区际经济联系
1、区际分工与合作
(1)区际分工与合作的意义
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 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区际合作有利于实现区际优势互补或优势叠加, 提高协作效率,形成合作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 的总体效益
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和服务的产业
可利用高级要素、 人为资源弥补不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需求规模 成长性
组织管理 模式
创新能力
竞争程度
国内需求
企业家才能
需求结构 高级购买者 的压力
此外还有机遇 以及政府作用
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
以完全市场竞争为前提,比较优势可以直接 形成竞争优势,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 合作既可以提高本国福利,也可以改善世界 福利; 一国的比较优势与其初始条件密切相关,因 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是一定的。 VS
亚当•斯密的 绝对成本学说
大卫•李嘉图的 比较成本学说
竞争优势理论
光热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
自 然 资 源
人 为 创 造 资 源
人力资源 知识资源 资本资源 基础设施
熟练劳动力 高 级 要 素 科技资源 基 本 要 素

编译原理第九章 运行时存储空间组织

编译原理第九章  运行时存储空间组织
• 简单栈区(可以带递归,但不可以嵌套定义) • 复杂栈区(可以嵌套定义, pascal)
– 堆区(new, malloc)
9.5 嵌套过程语言的栈式实现
• Pascal 的过程嵌套 嵌套层次:主程序0层 ······ 采用层数计数器,每逢Proc Begin加1,遇 Proc End则减1。
• 直接外层 • 编译器需要将过程的层数记录到符号表中
2)返回函数结果:累加器、寄存器
··· a:= 3 ··· P(a); Write(a); ···
传地址 8,8 8
举例
Procedure P(x) Begin
x:=x+5; writeln(x,a); End;
传结果 8,3 8
传值 8,3 3
举例
begin
Procedure P(x,y,z) …P(a+b,a,a)
初等类型数据采用确定“字长”,数组按列存放,边界对齐。
这样,可将过程活动单元(局部数据区)直接安排在 过程目标码之后,以便运行时访问。
9.3 Fortran静态存储分配(2)
数据区
返回地址 调用程序返回地址(调用恢复地址)
寄存器保护区 保存调用程序的寄存器运行环境
形式单元 形参
简单变量 数组 临时变量
P ->S ->Q =》R ->R
Program P; var a,x…
Top
R
procedure Q(b)
SP
var i…
R
procedure R(u,v)

var c,d…

begin… R… end {R} 链
Q
begin … R… end{Q} procedure S

第九章 空间法

第九章 空间法
• 1919年10月3日签定的《空中航行管理公约》 • 1928年2月20日签定的《泛美商业航空国际公约》 • 1929年签定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 • 1944年12月7日签定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 1952年9月11日签定的《统一航空器对地面上第三者造成
损害的某些规则的公约》
第一节 概 说
• 公约要求各国制造塑性炸药时加添 “可探测物质”,使之成为“注标 塑性炸药”,(marking of plastic explosive)具有可探测性。《公约 》规定,各缔约国应采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在其领土上禁止和阻止 生产、进口或出口非注标塑性炸药,对于储存和交换非注标塑性炸药 应采取必要措施予以严格和有效地管理,以防止恐怖分子利用难以探测 的塑性炸药进行恐怖活动,而危及民用航空以及生命、财产的安全。
• 韩国、美国和日本起初在事故发生的海上进行搜索及救援活动,但没 有任何结果。于是,便着手搜索飞机的残骸及牺牲者的遗体和遗物以 及飞机的“黑匣子”。前苏联阻挠这些国家接近萨哈林岛近海,并且 自已进行了搜索作业,经过搜索搜集到了飞机的残骸和牺牲者的物品 ,并将其转给韩国,但是始终没有找到“黑匣子”,因此,查明事故
都享有充分的主权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自保权 管辖权 管 理权 支配权。
国家领土上空的法律地位
• 《芝加哥公约》承认每个国家对其领土上空享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 权。各缔约国的领空主权为:
• 设立空中“禁区”(prohibited area)。缔约国为了军事需要和公共安 全的理由,得指其领陆或领水的上空为禁区,禁止其他缔约国的航 空器飞过。
航空器
• 完全自由论 • 有条件自由论 • 海洋比拟论 • 国家主权论 • 有限主权论
国家领土上空的法律地位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④ 新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家间的产业
间贸易,形成产业间分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 场导致了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产业内分工。
⑤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学者波特钻石模型: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法律环境有关, 主要有六大因素包括产业的生产要素状况、产品的需 求状况、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结 构和竞争方式、发展机遇、政府行为。
争整合与互补。 (4)原则 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互协调,依据投
入分享利益和承担风险,区际空间近邻。
(5)类型 ①行业合作
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 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主要包括区域性的生产合作、 商业合作、运输合作、物资合作、金融合作与综合行 业合作。
区域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 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 域分工。 ②水平分工
区域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 或者生产具有差异性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3)分工机制因素 ①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 ②区域要素禀赋差异 ③区际要素流动 ④市场差异 ⑤区际贸易 ⑥企业组织结构 ⑦利益诱惑
(2)意义 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和优势叠加,整合、组
织经济活动,激发经济活力与潜能。 为区域经济分工提供保障,使区域经济专业化能
够得以持续发展。
(3)客观基础 ①区域合作是区域分工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与区域分
工相伴而产生的。经济链[价值链]的互补与依赖。 ②区域合作的产生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竞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 区际经济关系 §2 区际经济分工 §3 区际经济差异 §3 区际经济协调

游戏通论(教学课件)--第九章--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刘焱

游戏通论(教学课件)--第九章--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刘焱

(3)玩水区 观察水流,控制水速以及流量大小;丰富概念;喜欢水、不 怕水;在冬天玩水变玩雪。
(4)玩沙区 沙和水都是充满魅力的自然材料。不仅可以为幼儿带来欢乐, 而且可以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
(5)种植、养殖区和自然区 理解各种物质的基本特性;学习分担责任;学习保护自然环 境等。
(6)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区 促进幼儿社会性、角色扮演能力、情绪和情感表达、语言和 想象力以及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发展。 (7)游戏小屋 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满足幼儿独自游戏的需要。 (8)美工区 二、游戏场地设计和评价的基本原则 应当怎样设计游戏场?一个好的游戏场具有什么样特征? 斯汀尼从九个维度提出了儿童游戏场地的基本设计要素:
适宜的行为增多。
(二)活动室空间结构
空间的不同结构是由空间的不同安排造成的。
有研究表明,把大空间分割成小型的活动区域,较之于大型 的不加任何分割的空间,更有利于幼儿产生在社会性和认知 方面层次较高的游戏行为,减少粗暴的行为的发生。小空间 比较有利于引发幼儿的角色游戏和建构游戏,而大空间有利 于引发奔跑、追赶等大动作、吵闹的活动。
(1)可接近性和不可接近性; (2)主动性和被动性; (3)挑战、冒险性和重复、安全性; (4)硬的和软的; (5)自然的和人造的; (6)开放性和封闭性; (7)不变性和可变性; (8)私密性和公共性; (9)简单的和复杂的。
(二)游戏场地设计和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
安全是游戏场设计时需要考虑的第一原则和要素。
户外游戏活动是幼儿认识自我、探索。体验和认识外部环境 的重要方式,它有益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幼儿身心 各方面的学习与发展。
户外游戏活动包含着两种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的学习过程, 即“学习运动”和“通过运动来学习”。

经济地理学第9章

经济地理学第9章
区பைடு நூலகம்分工的意义
◆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 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 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 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一) 成本学说
1.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2.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二) 要素禀赋学说 (三) 新贸易理论 (四) 竞争优势理论
四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 依赖理论
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 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
系。
(二) 相互依赖理论
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
很难区分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
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
法进行下去。
第二节 区际联系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
三、区域合作理论
(一) 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
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三) 区域合作的类型
1.区域行业合作 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 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 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 发展。
2.区域全面合作 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 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 全面的经济合作。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
(一) 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
(1) 区域之间在经济结构形成条件方 面、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存在 差异。 (2) 区域之间的发展机遇大不一样。 (3) 区域之间经济主体的决策、组织 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 区域经济差异可调控性
1.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两种观点

《经济地理学》课后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编译原理第9篇

编译原理第9篇
第36页
编译原理
第37页
编译原理
第38页
编译原理
二、嵌套层次显示表(display)和活动记录
为了提高访问非局部量的速度,还可以引用一个 指针数组,称为嵌套层次显示表。 每进入一个过程后,在建立它的活动记录区的同 时建立一张嵌套层次表display. 假定现进入的过程的层数为i,则它的display表 含有i+1个单元。 此表本身是一个小找,自顶向下每个单元依次存 放着现行层,直接外层,…,直至最外层(0层, 主程序层)等每一层过程的最新活动记录的基地 址。
第25页
编译原理 进入过程P后所做工作示意
P的数组区
第26页
返回地址
1 0
TOP
SP
P的活动记录 (长度为L)
调用过程
编译原理
(3)过程返回
C语言以及其它一些相似的语言含有return(E)的返 回语句,E为表达式。
假定E值已计算出来并已存放在某临时单元T中,可 将T只传送到某个特定寄存器(调用过程将从这个特 定的寄存器中获得P的结果)。
第14页
编译原理 简单的栈式存贮分配
适用于简单程序语言的实现:语言没有分程序结构, 过程定义不允许嵌套,但允许过程的递归调用,允许 过程含有可变数组。 C语言就是这样一种语言。其局部名称的存储分配, 可以直接采用栈式存储分配策略。
第15页
编译原理
1、栈式存储分配
使用栈式存储分配法意味着把存储组成一个栈。 运行时,每当进入一个过程(一个新的活动开 始)时,就把它的活动记录压入栈,从而形成 过程工作时的数据区,一个过程的活动记录的 体积在编译时是可静态确定的。 当该活动结束(过程退出)时,再把它的活动 记录弹出栈,这样,它在栈顶上的数据区也随 即不复存在。

第九章 作业空间设计

第九章 作业空间设计

物体,后看到垂直方向的物体。因此,很
• 视距
多仪表外形设计成横向长方形。 (2)视线的变化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
下和顺时针方向运动。所以仪表刻度方向
• 眼高
设计应遵循这一规律。 (3)人眼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
对垂直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要准确得多,
• 运动规律
因而水平式仪表的误读率(28%)比垂直 式仪表的误读率(35%)低。
上进行作业时(如操纵机器、维修设备等)必须触及的空间; 二是作业活动空间,即人体在作业时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如
进出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进行短暂的放松与休息等),人 体自由活动所需要的范围; 三是安全防护空间,是为了保障人体安全,避免人体与危 险源(如机械转动部位等)直接接触所需要的,例如在动物 园,鹰的笼子后面的防护围栏应该设计多远,才能使人们 无法将手指伸进笼子里。
5脚作业空间图129蹬力较大的脚操作器作业空间图1210蹬力较小的脚操作器作业空间1工作面高度工作类型对男性的推荐高度对女性的推荐高精密工作10011095105轻度工作90958590重工作7590708580859095100105110150185三工作活动余隙余隙类型最小值推荐值站立用空间工作台至身后墙壁的距离760910身体通过的宽度510810身体通过的深度侧身通过的前后间距330380行走空间宽度305380容膝空间200容脚空间150150过头顶余隙203021004立姿作业空间垂直方向布局设计控制器种类推荐值报警装置1800极少操纵的手控制器和不抬重要的显示器16001800常用的手控制器显示器工作台面等7001600不宜设计控制器500700脚控制器0500126立姿作业空间垂直方向布局尺寸mm?3坐立姿交替作业空间设计在设计坐立交替的工作面时工作面的高度以站立时的工作高度为准椅子高以680780cm为宜?同时提供脚踏板使人坐着工作时脚有休息的地方否则人们很难工作持久

程序设计语言 编译原理(第三版)第9章

程序设计语言 编译原理(第三版)第9章

TOP 32
d
31
c
30
v
29
u
28
2
27
11
SP 26 25
返回地址 17
24
d
23
c
22
v(形参)
21
u(形参)
20
2(形参个数)
19
11
18
返回地址
17
11
16
i
15
b(形参)
14 1(形参个数)
13
0
12
返回地址
11
5
10
i
9
c
8
0
7
0
6
返回地址
5
0
4
x
3
a
2
0
1
返回地址
0
0
25
9.5 嵌套过程语言的栈式实现
0
0
过程S中调 用Q时
过程P中 调用S时
23
过程Q中调用R时
TOP
24
d
23
c
22
v(形参)
21
u(形参)
20 2(形参个数)
19
11
18 返回地址
SP
17
11
16
i
15
b(形参)
14 1(形参个数)
13
0
12
返回地址
11
5
10
i
9
c
8
0
7
0
6
返回地址
5
0
4
x
3
a
2
0
1
返回地址
0
0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节区域间经济发展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Polarization-Trickling down effect )由德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 O. Hirshman)提出,⽤来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及影响。

(⼀)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涓滴效应(⼜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也称作“涓滴理论”(Trickle-down theory,⼜译作利益均沾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由此还有“涓滴经济学”(trickle down economics),常⽤来形容⾥根经济学,因为⾥根政府执⾏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最好的⽅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终使穷⼈受益。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认为,如果⼀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作⽤。

赫希曼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发达区域称为“南⽅”。

北⽅的增长对南⽅将产⽣不利和有利的作⽤,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极化效应有以下⼏个⽅⾯:⼀是,随着北⽅的发展,南⽅的要素向北⽅流动,从⽽削弱了南⽅的经济发展能⼒,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是,在国内贸易中,北⽅由于经济⽔平相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是,如果南⽅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上涨,北⽅就有可能寻求进⼝。

由此导致南⽅的⽣产受到压制。

2、涓滴效应体现在:北⽅吸收南⽅的劳动⼒,有利于南⽅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向南⽅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刺激南⽅的经济增长。

特别是,北⽅的先进技术、管理⽅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为⽅式等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因素向南⽅的涓滴,将对南⽅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多⽅⾯的推动作⽤。

公共空间设计 第9章其他类型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  第9章其他类型公共空间设计
(3)脚光。脚光是指自台口大幕前端的台唇地面由下向上投射的光,其主要用于辅助其他光 位。运用脚光对舞台进行照明时,能够消除人物鼻下和下颚因面光照射而形成的阴影。
(4)顶光。顶光是指自舞台上方垂直投向舞台的光。根据灯具不同的安装位置,顶光由台口 向后依次为一排顶光、二排顶光、三排顶光等。应用顶光对舞台进行照明时,不仅能够增强舞台 的照度,而且能够对舞台上的人物、道具等进行定点照明。
(三)后台及辅助用房设计
观演空间的后台主要包括化妆室、道具室、休息室、调音室和排练厅等。在空间布局上,这些 区域的位置规划应以方便工作人员使用为原则。例如,化妆室最好设在靠近舞台的位置,以方便演 员们补妆、换装;道具室应设在演员上下场的出入口附近,以方便演员们携带和放置道具;调音室 的位置应与演员上下场的出入口的联系方便,但又不能离舞台太近,以免对演出造成干扰。对这些 区域进行设计时,一般体现简洁、实用即可。观演空间的辅助用房主要包括办公和技术用房、维修 间、库房等。规划这些区域时,要设置合理的交通路线,以免影响其他区域的正常工作。此外,这 些区域的设计通常只注重功能性,无须过多装饰。
(二)演出厅设计
1.舞台设计
舞台承担着演出厅最主要的演出功能。按照布局方式的不同,舞台可分为镜框式舞台、突出 式舞台和中心式舞台三种形式。镜框式舞台的特点是舞台的表演区只有一面面向观众,表演者和 观众分别处于不同的独立的空间内。应用镜框式舞台时,表演者与观众的交流范围较为有限。
突出式舞台(也被称为“伸出式舞台”)的特点是舞台的表演区尽可能地伸向观众区,部分观 众环绕舞台而坐。该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表演者与观众的交流范围,有利于两者之间进行 情感传递。
中心式舞台(也被称为“岛式舞台”)的特点是舞台的四周或绝大部分面向观众,观众和表 演者于同一空间内。该种形式使表演者与观众的交流范围最大化,从而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充 分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资)的指标。
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 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 过程。 (一) 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1、互补性——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 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
2、可达性——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 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
后者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形 成对前者的依赖(依附)。
这种依赖关系对于殖民地国家更为明显。
(二) 相互依赖理论 依赖理论只从不利的角度去审视发达与不发达
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关系,后来一些学者从双向作 用的分析角度来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相互依赖的 观点。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依赖于资源和资本 密集的技术,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 和市场。所以,很难区分出谁依赖谁,实际上是 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
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
展的总体效益。
(二) 成本学说——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分工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1776)
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 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据此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 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 有关国家都有利。
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 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在市 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北方




南方
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
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 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 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 对南方产生多方面推动作用。
赫希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 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世界体系的中心、次外围、 外围的动态变化 (a)1795年; (b) 1895年; (c)1995年
四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 依赖理论
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另一个事 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
基本观点:
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间存在着 一种依赖关系;
前者利用经济、技术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 势对后者进行控制,并进行剩余价值剥削。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本章要点: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区域分工、合作理论 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 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 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 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二)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1.基本观点: (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个别区
域率先发展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成为“外 围”。
(2)中心与外围间存在不平等的发展关系。中 心居于统治地位,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中心。
2.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1)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六个自我强化、反馈 的效应:
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被传输客体的可传 输性;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 社会等方面的障碍。
3.干扰机会——两区域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 性受到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
由于干扰机会的存在,有互补性的两个区域之 间也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
结论: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 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 机会的影响小。
主导效应:外围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 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 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 行为方式的转化。 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 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
——布鲁克菲尔德,1975
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
任何国家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
度有所差异)。
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 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相互依赖也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的
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
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 国际贸易增长与国内生产值增长的比值。 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的变化。 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一) 发展渊源 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
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 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 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 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 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 式的中心-外围理论。
由此,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 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商品; 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商品去换来货币,然后购买别国生 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合理。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1817)
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动 和转移,所以,不应该以绝对成本的大小来作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本来 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
二、梯度推移学说
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梯度是指区域之间 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 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高梯度区域
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 (产 品处于创创新新到活成动长阶段 )


新活
城市系统
按产品周期 循环顺序推移
低梯度区域
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 (产 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 )
(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
Q ij = Ai Wi Bj Wj f (dij)
式中:Qij——i与j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 Wi、Wj——i、j区域产生作用力的因子;
dij——i、j区域之间的距离; f (dij)——距离摩擦函数; Ai, Bj——Wi和Wj的权重。
二、区域分工理论
(一) 区域分工的意义 ◆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