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 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在市 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北方




南方
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
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 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 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 对南方产生多方面推动作用。
赫希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 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
Q ij = Ai Wi Bj Wj f (dij)
式中:Qij——i与j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 Wi、Wj——i、j区域产生作用力的因子;
dij——i、j区域之间的距离; f (dij)——距离摩擦函数; Ai, Bj——Wi和Wj的权重。
二、区域分工理论
(一) 区域分工的意义 ◆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
世界体系的中心、次外围、 外围的动态变化 (a)1795年; (b) 1895年; (c)1995年
四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 依赖理论
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另一个事 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
基本观点:
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间存在着 一种依赖关系;
前者利用经济、技术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 势对后者进行控制,并进行剩余价值剥削。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一) 发展渊源 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
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 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 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 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 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 式的中心-外围理论。
由此,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 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商品; 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商品去换来货币,然后购买别国生 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合理。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1817)
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动 和转移,所以,不应该以绝对成本的大小来作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本来 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
(二)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1.基本观点: (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个别区
域率先发展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成为“外 围”。
(2)中心与外围间存在不平等的发展关系。中 心居于统治地位,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中心。
2.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1)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六个自我强化、反馈 的效应:
后者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形 成对前者的依赖(依附)。
这种依赖关系对于殖民地国家更为明显。
(二) 相互依赖理论 依赖理论只从不利的角度去审视发达与不发达
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关系,后来一些学者从双向作 用的分析角度来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相互依赖的 观点。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依赖于资源和资本 密集的技术,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 和市场。所以,很难区分出谁依赖谁,实际上是 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
二、梯度推移学说
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梯度是指区域之间 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 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高梯度区域
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 (产 品处于创创新新到活成动长阶段 )


新活
城市系统
按产品周期 循环顺序推移
低梯度区域
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 (产 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 )
投资)的指标。
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 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 过程。 (一) 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1、互补性——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 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
2、可达性——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 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
主导效应:外围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 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 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 行为方式的转化。 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பைடு நூலகம்,包括经 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本章要点: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区域分工、合作理论 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 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 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 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被传输客体的可传 输性;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 社会等方面的障碍。
3.干扰机会——两区域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 性受到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
由于干扰机会的存在,有互补性的两个区域之 间也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
结论: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 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 机会的影响小。
——布鲁克菲尔德,1975
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
任何国家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
度有所差异)。
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 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相互依赖也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的
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
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 国际贸易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比值。 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的变化。 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
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
展的总体效益。
(二) 成本学说——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分工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1776)
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 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据此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 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 有关国家都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