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三教合一1程朱理学23陆王心学5综合4、 67一、选择题1.唐代期间诗人王维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炼丹 , 又忠诚礼佛 , 柳宗元公然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 , 这说明唐代期间 ()A. 出现三教合一趋向B. 儒学开始出现危机C. 佛教获得统治地位D. 道教快速发展分析 :A此题考察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有关知识, 旨在考察学生正确解读资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资料联合所学知识可知, 资料说明唐代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向 ,A 项正确 ; 儒学开始出现危机是在魏晋期间, 且与资料要旨不符,B 项错误 , 清除 ;C 、D两项与资料要旨信息不符, 清除。

应选A。

2.(2019 ·河南郑州期中)“理睬得熟时, 道理便在上边。

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 , 都要理睬 , 虽未能洞研其精微, 然也要识个规模大体, 道理方泱洽通透。

”这段话倡议的是()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知行合一D.致良心分析 :A依据资料“理睬得熟时, 道理便在上边虽未能洞研其精微, 然也要识个规模大体,道理方泱洽通透” 可知 , 重申了深刻研究万物, 才能理解此中道理, 故 A项正确 ;“发明本心”“知行合一”“致良心”属于心学的范围, 重申心即是理, 故 B、 C、 D三项错误。

3. 一位大学者的诗曰: “闻道西园春光深, 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 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领会“买卖”的本源, 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 藉以识“仁”。

与此思想看法最为靠近的是()A. 格物致知B. 致良心C. 心即理也D.存公理 , 灭人欲分析 :A资料显示的是从春意盎然中领会“买卖”的本源, 切合格物致知的内容, 故 A 项正确。

4.(2019 ·福建永春期中) 公元 1181 年 , 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

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一章, 听者感人不已, 至有泣下者 , 朱熹也立即离座向大家说: “熹当与诸生共守 , 以无忘陆先生之训。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3: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3: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答案』C『解析』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答案』C『解析』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故选C项。

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影响,『答案』为D项。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D『解析』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论化、思辨化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体现了朱熹的这一思想特点。

5.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A.民为贵,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答案』C『解析』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根据其主张应选C。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练习

宋明理学1.宋代,儒学家们突破了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这一体系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A.二程B.朱熹C.陆九渊D.王守仁2.儒学在发展过程中,除不断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

该特点集中体现于A.孔孟之道B.西汉新儒学C.魏晋玄学D.宋明理学3.范文澜在《经学讲演录》中说:唐武宗时,僧尼二十六万人,寺院奴婢十五万人,田数千万亩佛教本身腐化可以想见;道教炼丹求神仙,但却没有人真正做神仙。

材料所述情况A.为唐朝复兴儒学提供了条件B.表明佛教、道教地位开始衰退C.反映了儒释道已经相互融合D.佛教、道教的虚伪性彻底暴露4.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将自己的理论总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吸收了佛教的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完全吻合D.否定了传统儒家的善恶论5.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四民平等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6.唐太宗认为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后裔,对道教相当优待。

唐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666),追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将其神像搬入皇家祖庙。

道教因此平步青云,得以迅速发展。

唐玄宗笃信道教,把老子的《道德经》列为众经书之首,明令科举时要加试。

道教在唐代得以兴盛的最主要原因是A.主导思想由尊孔转向崇道B.炼制长生不老丹药的巨大吸引力C.唐代皇帝普遍喜好道教D.李唐皇室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7.历史学家余英时说:“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更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明、清”。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0: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0: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内刻于明朝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正面看乃佛祖释迦牟尼,左侧看乃儒圣孔子,右侧看是道家创始人老子。

我国最早出现类似现象是在( )A.西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2.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A.致良知 B.存天理,灭人欲C.三纲五常D.格物致知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主张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4.“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这一主张来自于( )A.道家学派 B.佛教禅宗C.朱熹理学D.陆九渊心学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这一言论的观点最相符的是(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材料二“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朱子语录》材料三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1)根据三则材料,概括“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

(2)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1. B 『解析』依据题干中“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可知,反映三教合一的现象,其溯源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 D 『解析』读示意图,“反省内心”为陆王心学探求理的方法,所以空白处应为格物致知。

3. C 『解析』材料主要阐明了理学思想是怎样成为民众生活常识的,理学思想成为民众生活常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学思想实现世俗化、生活化的过程,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 (1 ~ 10 题为基础达标题,11~ 15 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8 ·常州高二检测) 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示“理”是 ()A.超时空的,圆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规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答案C剖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规,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规,故 C 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公义”作为最高范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儒家伦理学说的天生声威性D.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答案C剖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故 A 项错误;“二程”的思想属于程朱理学门派,与陆王心学有差异,故 B 项错误;“二程”所谓“公义”,实际上是从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 C 项正确;题干要求从“理论上”而不是其本质作用,故D项错误。

3.(2017 ·宿迁高二期末) 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响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见解并无不相同”。

他的主要依照是朱熹主张()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C.心即理也D.理气同源答案A剖析格物致知重申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 A 项吻合题意,故 A 项正确; B、C、D 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吻合题意,故B、C、 D 错误。

4.(2017 ·泰州高二期末) 朱熹认为:“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亲母亲,恭敬长上,友好宗姻,周恤街坊,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然,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27: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27: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A.朱熹B.二程C.董仲舒D.王阳明2.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A.适应皇权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3.“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合乎道理的就是“天理”,人过多的欲望就是“人欲”。

也就是说,人的正常的生产生活是合理的,是“天理”,但是要求华衣美服就是“人欲”了。

据此可以看出朱熹()A.一概否认人的欲望B.“天理”和“人欲”此消彼长C.认为人性是善的D.肯定人的基本生活的欲望4.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5.宋代理学家指出,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

这反映出宋代理学家()A.重视人的内在完美B.反对人对物欲的追求C.强调对物理的探究D.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6.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

这说明当时()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B.文化观念的多元化C.道家思想占据主流D.儒释道三教已合一7.孟子认为大臣应该“能格君心之非”,只有纠正君王思想的错误,才能“一正君而国定矣”;而朱熹认为“臣子无说君父不是道理”。

这种变化说明宋代理学()A.已成为国家统治思想B.迎合了君主统治需要C.放弃了儒学民本思想D.脱离了时代发展要求8.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23: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23: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题

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训练题组1三教合一1.他们这一派别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这一思想主张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并趋向融合D.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答案』 C『解析』A项是政治背景,B是经济发展状况,均排除;C、D两项属于文化领域的内容,但D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C。

2.(2018·百校联盟联考)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

这说明唐代()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C.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D.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答案』 D『解析』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与材料中“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相符,故D项正确。

题组2程朱理学3.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B.统治者的大力提倡C.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D.佛道二教自我改造『答案』 A『解析』北宋对佛道的批判其目的是建立儒学的信仰,南宋时理学已经完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统治者大力提倡的内容,故B项错误;北宋时国家统一稳定,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佛道二教自我改造的信息,故D项错误。

4.《朱子语类》中记载:“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 C『解析』“天理流行,触处皆是”表达了理为生活,但生活可得到理,故C项正确。

5.(2018·邢台高二期末)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课时训练题:第3课宋明理学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9·丹东高二检测)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答案D2.(2019·泰安高二检测)“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天人感应”D.“民贵君轻”解析“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答案 B3.(2019·安阳高二检测)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最有可能体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材料中慧能的这首诗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的主张相似,“心外无佛,即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

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答案D7.(2019·大同高二检测)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解析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都是理学思想家,他们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即为天理,都主张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人的善性,只不过恢复善性的途径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课时作业4: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4: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知识点1 三教合一1.儒学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开始受到冲击开始于()A.两汉B.东汉C.魏晋南北朝D.唐朝2.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反对儒学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C.佛教占统治地位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关于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地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地位受到了佛、道两教的挑战,出现危机B.社会动乱是儒学危机出现的社会原因C.儒学的统治地位完全丧失D.逐渐吸收佛、道两教思想,形成三教合一4.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A.水火不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已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发展,自成一统知识点2 程朱理学5.理学兴起的时代是()A.魏晋南北朝B.隋唐时期C.北宋时期D.明清时期6.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动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7.“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程颐断然回答:“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种对妇女的贞节观源于理学提倡的()A.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8.“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宋明理学D.佛教知识点3 陆王心学9.王阳明主张()①“心外无佛,即心是佛”②“心外无理,理外无心”③“宇宙便是吾心”④“天人合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以“致良知”的是()A.程颢、程颐B.朱熹C.荀子D.王阳明11.采取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若尘埃”方式相类似的是A.黄老之学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格物之学1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之处在于()A.对理的解释和领悟的方式不同B.对儒学的价值和仁的理解不同C.对三纲五常的解释不同D.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看法不同能力升级综合点1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儒学的发展的特征13.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我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阶段,在发展进程中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史实予以说明。

课时作业16: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16: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

”由此可知() 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B.道学成为统治思想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D.此举旨在巩固统治2.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3.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其中“天理”是指()A.孔孟之道B.自然规律C.三纲五常D.物质财富4.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海瑞治家严谨B.儒学地位衰落C.理学摧残人性D.世风每况愈下5.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这种思想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A.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B.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C.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D.使儒学形成了新的时代特色6.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的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的本原7.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上图人物号称阳明先生,他的主要思想有()①“心即理也”②“知行合一”③“致良知”④“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课时作业30: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30: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0·甘肃酒泉高二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士大夫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玄学的产生反映出这一时期()A.儒家经典丧失其影响力B.思想领域出现融合趋势C.道家学说取得主流地位D.三教并立局面已被打破解析根据“一些士大夫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士大夫吸收老庄思想,尊奉道家经典,玄学的产生反映出这一时期思想领域道家和儒家出现彼此融合趋势,故选B项。

答案B2.(2020·湖北武汉高二期末)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根据“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万事万物的共性就是理,故选B项。

答案B3.(2020·山西省高二期末)《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卷四《艮》中写道:“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据此可知,作者的意图是()A.解释儒家伦理的合理性B.恢复西周的等级秩序C.宣扬君权神授的合法性D.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解析作者认为做到“父慈,子孝,君仁,臣敬”,就能“顺治”,意在强调儒家伦理道德对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性,故选A项。

答案A4.(2020·陕西西安高二期末)朱熹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

据此可知,朱熹()A.强调求理方式的主观性B.主张“格物致知”C.思想具有唯物主义色彩D.强调“知行合一”解析根据“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等信息可知,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只有通过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选B项。

课时作业22: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22: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2.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是在()A.南北朝时期B.隋朝时期C.唐朝时期D.明清时期3.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以此倡导()A.人性本善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C.格物致知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4.在个人学习和修养方面,有人提出见解:“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位人物是()A.张载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5.《朱子语类》:“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D.“存天理,灭人欲”6.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C.万物本原D.抗衡佛老7.中国古代某学者在晚年将其学说体系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该学者是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8.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阳明主张“致良知”。

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A.净化个人心灵B.树立独立人格C.解决百姓生计D.解释世界本原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课时作业11: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11: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远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2、两宋时期书院盛行,当时各位著名的理学家都曾在书院讲学。

下列关于书院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B.受王安石变法的影响C.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培养D.评议时政、讽刺理学3、下列不属于北宋五子的是()A.李翱B.周敦颐C.张载D.程颢4、下列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A.韩愈B.周敦颐C.张载D.朱熹5、王守仁“致良知”的学说。

应该属于下列哪一范畴()A.认识论B.行动理论C.社会政治思想D.传统伦理纲常6、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A.张载B.二程C.周敦颐D.李翱二、材料解析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太极图·易说》材料二张载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太和》材料三程颢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

”——《遗书》卷十一材料四朱熹认为,“静亦动也。

动静如船在水中。

动静如船在水,潮至则动,潮退则静”。

——《朱子语类》卷十二请回答:以上四则材料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概述。

三、问答题8、儒家学说在汉武帝时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各个思想流派的冲击,至北宋时形成了一套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理学。

在此进程中,儒学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试结合相关内容归纳指出汉武帝时期的教育政策有何特点?到北宋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课时作业15: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15: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

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A. 三教合一的趋势B. 社会经济的繁荣C. 天理人欲观对立D. 佛学诗词的兴盛2.(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A.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B.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C.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D. 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3.(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3月)历史试卷)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

读下表,对比解读正确的是唐宋家训内容的对比研究A. 唐宋时期的家训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B. 宋朝家训“处己”数量最多是受到理学的影响C. 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了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D. 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4.(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

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A. 信仰重建的完成B. 思辨化的趋向C. 伦理纲常的弱化D. 普及化的实现5.(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届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A. 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B. 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C. 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D. 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6.(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南宋的法医著作《洗冤集录》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到了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5: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5: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包括()①受佛教、道教冲击而失去正统地位②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③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受④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③④2.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3.下图所示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4.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5.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界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格物致知”中“格”的含义是()A.研究B.规格C.人格D.格子6.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

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8.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课时作业6: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6:第3课 宋明理学

训练3宋明理学[基础达标]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3.宋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主要是为了()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B.培养刻苦钻研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4.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这里的“实践”主要是指()A.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遵从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C.改革科举取士的内容和形式D.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A.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B.成为封建统治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6.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

”他们以此倡导()A.人性本善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C.格物致知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7.“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

”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C.“经世致用”D.“知行合一”8.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C.王守仁D.李贽9.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10.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7: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7: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题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2.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以此倡导()A.人性本善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C.格物致知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3.如图是文天祥纪念馆中的铜像。

文天祥被俘后,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道家学说B.佛教C.程朱理学D.道教4.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之相对应“二程”的观点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人伦者,天理也”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5.高一(2)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A.民为贵,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这一言论的观点最相符的是()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7.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8.曾有人对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吟诗句:“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谢娘桥。

”程颐变色说:“鬼语,鬼语。

”这说明他()A.对自由生活的渴望B.对遣词造句要求极高C.对鬼神存敬畏心理D.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9.“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有所为有所不为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能力提升10.唐代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

课时作业7: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7: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2.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的是()A.韩非子B.陆九渊C.朱熹D.王阳明3.文天祥的气节反映了当时思想的主流是()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4.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A.“民为贵,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5.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忠、孝、节、义”等观念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

下列两部著作中的“忠义”思想浓厚。

其“忠义”思想源自()A.孔孟之道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明清儒学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能力提升7.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B.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8.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练习1.(2019·四川宜宾一模·唯物史观)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2.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弘扬“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释道的融合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3.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

”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B. 朱熹C.李贽D.王夫之4.“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

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

”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A.“理在事先”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理在气中”5.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平天下6.《朱子语类》记载:“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实践)?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

今人多教人践履,皆是自立标致去教人。

”材料强调的是A.“躬行践履”B.“先知后行”C.“知行合一”D.“重行轻知”7.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

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该思想家可能是()A.孟子B.董仲舒C.王阳明D.顾炎武8. “只是推及我所知,须要就那事物上理会。

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

若不格物,何缘得知?”提出此观点的是()A.朱熹B.王阳明C.李贽D.黄宗羲9.(2019·广西钦州期末·历史解释)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说明他( )A.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10.(2018·安徽淮北调研·史料实证)一位大学者的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借以识“仁”。

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A.“格物致知”B.“致良知”C.“心即理也”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11.据史料记载,明朝官员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童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海瑞治家严谨B.世风每况愈下C.儒学地位衰落D.理学摧残人性12.(2019·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历史解释)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

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

这体现了理学()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13.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思想主旨是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14.(2018·重庆期末考试·历史解释)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主张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B.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D瓦解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1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16.(2018·广西防城港模拟考试·历史解释)《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

这一判决说明宋代A.否定了财产继承制度B.维护了儒家传统道德C.凸显了社会习俗作用D.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1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18.(2018·河南洛阳质检·历史解释)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这一主张( )A.完全否定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 B.强调以实践促进良知的发展C.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D.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19.(2018·高考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题答案1.C【解析】材料中提到的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其大量出现,反映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佛教的传播,没有涉及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与道教无关,故排除B项;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

2.A【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的目的就是助人研究儒家义理,故A项正确。

3.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儒学家融合了佛教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程朱理学,使中国原有的思想体系焕发出新活力,故选B项。

董仲舒糅合的是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故排除A项;C、D两项对程朱理学持批判态度。

4.A【解析】根据材料中“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可推出,“理”早于事物之前出现,故A项正确。

B、C两项与题意不符;“理在气中”的观点认为物质早于理而存在,与题意相反,故D项错误。

5.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出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项。

A、C、D三项都只强调了伦理道德方面,没有提及“科学”,不符合题意。

6.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可知,朱熹强调只有先明义理,然后才能去实践,即“先知后行”,故选B项。

7.C【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心”(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心”(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这与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一致,故C项正确。

8.A【解析】紧扣“若不格物,何缘得知”的信息可知,作者主张通过格物的方式来获得认知,“格物”即探究万物,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故选A项:明主张伪;黄宗得认知的黑暗,均与题干主旨不符合。

9.B【解析】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抛弃物欲.故选B。

10.A11.D【解析】“男女授受不亲”是理学发展不断走向僵化的表现,这种僵化的封建道德规范严重椎残了人性,材料中的事件正是这种思想实质的反映,故选D项。

12.D【解析】题干信息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承认人类属于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一定的自然观,故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个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涉及人所生活的社会,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涉及理学理论的一部分,并不能体现其“精密”,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提及三纲五常的问题,故C项错误。

13.D【解析】“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核心,“因之而不能变”说明了这种道德体系不能更改,朱熹强调“三纲五常”的地位,是其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的表现,故选D项。

14.A【解析】由材料“人人皆可以为圣”“须做个愚夫愚妇”可知,王阳明认为未经教化的男女众人都有良知,良知这一点,圣人和愚夫愚妇是一样的,这有利于儒学的平民化,故A项正确。

肯定人的自然欲求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故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继承、发展了儒学的道德伦理,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作为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心学,教导人们以封建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D项错误。

【做题心得·理解深化】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15.A【解析】根据“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可知,此时的人们注重追求的是自身名节,强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担当,而当时宋朝人的这些追求正是理学强调的核心内容,这说明了程朱理学16.B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选A项。

【解析】官府判决土地归属说明财产可以继承,故A项错误;官府判决依据是“孝道”,联系理学,故B项正确;判决依据是儒学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宣扬孝道,故D项错误。

17.D【解析】题干大意是:漳州年长的人,受邀去劝解后生要“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并且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振兴家业等。

从中可看出朱熹劝导人们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故D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去恶从善”,并未体现“慎思明辨”故B项表述有误;材料灌输的不是农业思想而是生活态度,故排除C项。

18. B 【解析】由材料“若只好静,遇事便乱”可知,王阳明反对单凭内心自省的途径来进行认知,但并非完全否定内心自省,故A项错误;由材料“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可得知,王阳明强调以实践促进良知的发展,故B项正确;王阳明意在突出实践的作用,故C项错误;王阳明虽强调“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但未否定其他认知途径,故D项错误。

19.B【解析】朱熹言论中“国以民为本”,强调了民众对稳固统治的重要性,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并未在南宋被抛弃,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倡,故选B项。

A项曲解了题干主旨,题干强调的是民众理论;C项不合题意;题干突出的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而不是发展,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