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 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呈繁盛之势,确 立起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盛行并本土化和道教在民间的广为 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 发展
一、三教合一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 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4.唐朝时期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 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统治地位
C
5. 明朝中期,集心学之大成的思想家是 A. 王夫之 B. 王阳明 C. 李贽 D.朱熹 6.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实际上是 强调 A. 个人内心修养 B. 实践出真知 C. 统治者要施仁政 D. 求知于圣贤者
B
A
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 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二、程朱理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 合佛道思想来解释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 的儒术体系–––理学。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必修三.宋明理学-课件

必修三.宋明理学-课件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世界观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3、王阳明的生平
王守仁(1472—1528),字 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 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 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 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 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 学”创始人之一。
4、陆王心学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材料二: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 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 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学 的 观
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儒家) “存天理,灭人欲”(佛教)
点 方法论: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 孟。《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海 外。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背景: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北宋时,儒家 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家体系。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 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 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 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 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内容: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他们所说的“理”都是指封建的 伦理纲常。
共同点:
影响: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
尊卑等级、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思想核心:“致良知”
2.王阳明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 即理”“心外无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 儒学危机
一问:儒学什么时候开始受到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问: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三问:儒学受到挑战有哪些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呈现融合趋势, 但儒学的影响范围在扩大
隋朝时期: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程颐来自天者,理也。——(宋)程颢
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生活于南宋 时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尊 称“朱子”。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吸收哪家理论)三 纲五常与理是什么关系?
材料一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 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通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二程遗书》
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
目的在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二程与朱熹思想异同(大同小异)
二程
哲学观 伦理观
天理是宇宙本源 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6张PPT)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6张PPT)

思维拓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界 “理”在心外 “理”在心中“心”即“理” 观 认 识 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共同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思想实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 然欲求。

(2015·江苏单科·21)(12 分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 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 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 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 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 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 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1: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 事开太平”;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 位遭受挑战。 (5)唐宋以来,儒学家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如韩愈、 周敦颐、张载等。
概念解释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天理” 为核心,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理论化、思辨化新 儒学体系。 理学家的“理” 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封 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必修三_第3课_宋明理学

必修三_第3课_宋明理学

2.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 感悟历史的必然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
二、程朱理学
1.什么是理学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 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 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 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理论
化、思辨化


理学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它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是一种既贯通 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儒 目的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主要派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 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材料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 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 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 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 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欲称闺门邹 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 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 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 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 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代以后成 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 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 地方道德标准。
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将天理 的核心为“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为 “仁”。
北宋二程 程颢
1032-1085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3课宋明理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3课宋明理学

3.政治理论----道统论(提出“理”的目标)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统—— 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核心——“正君心” 目的:巩固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哪?
1、“道统论”进一步巩固了汉代以来儒学的 正统地位 2、从“天理”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儒学,实现 了儒学的哲理化。 3、把个人修养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强化 了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的社会 功能。
四、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2.主要思想:
⑴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⑵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3.评价: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特别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有激励人们 奋发立志的积极意义。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标志着儒家思
想的成熟。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 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 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 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 到十万多尊,可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 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主张:扫落枝叶,直奔 主题。
陆九渊(1139-1193)
王守仁(1472-1529)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 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 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 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致良知”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儒:(社会) 负责年轻时求取功名 “为万世开太平”
佛:(未来) 为失意时的安慰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道:(人生) 为老年时的祈求“长生不老”
2、政治:宋明加强君主专制,对抗少数民族,
探究儒家经典大义成为时尚。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 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 是世界”。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 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 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 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心想事成 心有灵犀 心心相映 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 心猿意马 人心齐泰山移 眼不见心不烦 心静自然凉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世界观 同 哲学范畴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点 方法论
格物致知(外在)
内心反省(内在)
理学,曾经充当过羁绊历史前进的枷锁,它 也曾经在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 心中最后的吼声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 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人教版必修Ⅲ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Ⅲ第3课宋明理学

求。
贵州修文阳明洞
2、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①“心即理”: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 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 阳明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 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②“致良知”: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朱熹认 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 “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 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 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 ③“知行合一”: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 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 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熹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 析心与理为二。“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 自觉和主宰性
王守仁(1472—1529),人称阳 明先生。他以反对正统朱学的姿态 出现,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一切都是从“心”产生出来的, 而不是由踞于心之上的“理”所派生 出来的,从而肯定意识为第一性。
王守仁
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 理。人天生具有挑战的原因?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道 家 神 仙
龙 门 石 窟
二、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的内涵: 含义:所谓“理学”,就是用“理学”一词来指 明当时两宋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广义的理学, 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 括各种不同的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 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称为“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 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 结果,是批判佛、道学说的产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1张ppt)

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1张ppt)

四、不忘初心——理学传承
照亮民族
(留人 宋取生 )丹自 文心古 天照谁 祥汗无 青死 。* ( 清匹天 )夫下 顾有兴 炎责亡 武。* (要粉 明留身 )清碎 于白骨 谦在浑 人不 间怕 。* (岂苟 清因利 )祸国 林福家 则避生 徐趋死 之以 。*
点亮人生
修身养性十二诀:敬、静 坐、早起、读书不二、读 史、谨言、养气、保身、 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 作字、夜不出门。
材料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 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朱子语类》 材料4:天下只有一个理,在天为命,在义(社会) 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5:陈抟(著名道士)以《先天图》传种放,种 放传穆修,穆修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宋史·朱震传》
人人皆可成圣!
如何致良知、知行合一?
材料5:静坐息思虑,无事时省察。──王阳明 材料6:人必须在事上去磨练,这样才能清静时也 安定,变动时也安定。
──摘自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不能分离,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与知相分离的行,不 是笃行。 ──摘自王阳明《传习录》
以理杀人
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 ‚节烈‛妇女。这些妇女有夫亡 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有 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 也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 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 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 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 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 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 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 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 以兼养孩子。
双凤洛阳创理学

第3课_宋明理学

第3课_宋明理学

结合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考:程朱理学 有哪些影响?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 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力地维护了
封建专制统治。同时又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
德,注重气节,讲求自我节制等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还传及日本、
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
学派”。 主要理论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 极 影 响 积 极 影 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③儒学的发展
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 存在着严重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魏晋时期,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 新的发展。
此图绘佛、道、儒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 合一”的社会思潮。画 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 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①佛教的盛行
佛教是外来的宗 教,它创自古代 印度,汉朝传入 中国内地,魏晋 时期盛行。佛教 宣扬人生一切皆 苦、现实世界一 切皆空的苦空二 谛学说,主张超 脱尘世,出家修 行,落发为僧。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 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 汉末年,开始主要在受苦受 难的民众中流行,后来在上 层社会中也有不少信徒。 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 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 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 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小结:(2)程朱理学的影响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
依据的教科书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3、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
陆九渊(1139-1192),号 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 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 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 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 “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 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 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 派”。
民族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 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 秋瑾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 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 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学习延伸
你认为理学精神在今天哪些仍可取,哪些应该抛 弃?我们今天对理学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可取: ①和谐意识 ②忧患意识 ③崇尚道德 ④强调力行 不可取: ①尊卑等级 ②重男轻女 ③因循守旧 ④重利轻义 ⑤重礼轻法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2.程朱理学
小结: (1)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天理本质上是儒家道德 “三纲五常” ③“存天理,灭人欲” 4、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小结:(2)程朱理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小结:(2)程朱理学的影响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
治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 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
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 代汉语: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 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 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心外无佛,即心是 佛”“心即理”“心外无
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王阳明的心学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良知良能,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致良知”
对儒家“仁”的思想进一 步发挥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2.陆王心学(明)
人物
主要观点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认识论
理 二程 学 朱熹
图中描绘佛、儒、道三教创 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事实 上这种场面是从来不曾存在的, 画家不过是凭借手中画笔,表达 了自己对佛、道思想的膜拜以及 对儒家学说的尊崇。
《三教图》(清·丁云鹏)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泰山名胜
— 红门宫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 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目的:
重振儒学 解决信仰危机 解决道德危机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
三、表现:



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1.宋朝的儒学:程朱理学
“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它还涵盖了哪些领域?
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天下只有一个理。 天者,理也。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第三课 宋明理学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二程
程朱理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 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从材料二三概括,什么叫天理?
天理即“三纲五常”, 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郭巨埋儿》
材料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 林则徐 材料4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2、根据材料评价宋明理学 积极: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 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民族精神有着积 极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凸显人性的庄严。)
怎样理解
《父子关系》 友问:老爸和儿子怎么相处呢?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 安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 能有忤逆之念,即使老爸错了,也不要反对, 这就是孝。” 阳明说:“人本来就有孝心,但还要反省,孝顺自己 老爸就是孝行了?不,我们还要对别人的老爸 尽孝,这才是孝。” 答 案: 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天理 。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人生自古谁无死
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 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王阳明
★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的异同? 《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 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 花才是美丽的。我不见花哪有美丽” 答 案: 同: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异: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 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一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3-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程朱理学
产生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 背景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7-
第3课 宋明理学
12345
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 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 内心世界。 答案:A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1-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识记魏晋南北朝 时期儒学的发展以 及宋明理学的主要 内容。 2.分析理解儒学在 宋明时期发展变化 的主要原因及其主 要特点。 3.认识宋明理学的 重大历史价值和社 会影响。
思维脉络
-2-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5-
第3课 宋明理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宋明理学的发展特点 史料导入
宋朝的儒学传统已经有别于早期的儒学。早期儒学专注的是政治和道德方面 的实际问题,因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组织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宋朝的儒学学 者研读传统的儒学经典著作,但是他们也熟悉佛教作品。他们在佛教思想中发现 了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佛教不但拥有富有逻辑的思想和论证,还对儒学思想家未 曾系统探究的问题如灵魂的特性和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样, 宋朝的儒学学者从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由于他们的思想既反映了佛教的 影响也继承了传统的儒学的价值观念,因此以新儒学而闻名。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丁云鹏), 《三教图》(清·丁云鹏), 三教图》 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三教融合,社会潮流 、三教融合, 融合
• • • • • • • • • 儒:负责年轻时求取功名 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 社会 佛:为失意时的安慰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未来 道:为老年时的祈求 长生不老” “长生不老” 人生
陆九渊
• 治学方法 • 朱熹 道问学 • 陆九渊 尊德性
2.王阳明对 心学” 2.王阳明对“心学”的发展 王阳明对“ 背景: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②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致良知”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四.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 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 人欲” 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 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 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 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 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 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 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 宣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 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 的慷慨呼号;文天祥、 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 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 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 值与道德理想。 值与道德理想。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寻理学之果——评价
1、消今极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 明理用学三伴纲五随常在维我系们封建身专边制。制审度,视压宋抑明、扼理学,我 们看杀到人了们的封自建然礼欲教求,对产人生性了的消极压影抑响,。 但我们也 2看的、到灵积了魂极无。:数面对因理追学求,气我节们品应德该而去变蔑得视挺,拔去高跪大 拜在我,重理责还们视统任是每主 情 和观 、 历去个意 自 史取人志 我 使舍成力节命,长量制,,、又去面注发凸扬前重奋显弃的气立人,终节志性、,的这身品尊强应命德严调该题, ,人讲 对的是,究 塑社一这以 造会个也摆是 一个中摆华在民族我性们格民起族到了发积展极面作前用。的永久命题……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理学的影响
积极:

国内: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
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 国际:流传到朝鲜、日本,影响深远
消极: ① 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② 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①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
②什么是“理”?
③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
二、走理学之路——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程朱理学
2.内容: 宇宙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 伦理观: 伦理道德观念(三纲五常) 个 人:“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认识论):“格物致知”
——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道德之善
又问(程颐):“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 否?”(即某人又问程颐:有的妇女丈夫死后生活贫 穷无依无靠,能否再嫁人?)

第3课 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成熟

第3课  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成熟

三、学习延伸:(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 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 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 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 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 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 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 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 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 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 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具体影响 —— ( 1 )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 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2)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 消极的影响。(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 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 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 极作用。
第3课 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成熟
一、形成背景 1.儒学逐渐吸收佛、道精神 2.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 二、理学派别及主张 1.程朱理学:本体论、伦理道德、认识论 2.陆王心学:本体论、认识论 三、理学的深远影响(总体影响):对中国、 对世界
本体论: 程颢、程颐:认为 是宇宙 万物的本源,先有 而后有 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 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 的 ,它是 的最高 境界。
认识论: 陆九渊: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真理”,认为只需 就 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①在社会领域,认为社会 动乱的原因是 破坏所致,只有 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② 在哲学领域,提出了“ ”和 “ ”的学说 。
陆王心学中“心”的含义—— “心”即“理”或“天理”, 是人的主观性、宇宙的本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二、本课目标【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的发展。

【考纲要求】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1)识记: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

(2)理解: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情感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检测反馈知识点1 三教合一1.汉代以后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开始于A.两汉B.东汉C.魏晋南北朝D.唐朝2.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反对儒学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C.佛教占统治地位D.儒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关于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地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受到了佛道两教的挑战出现危机B.社会动乱是儒学危机出现的社会原因C.儒学的统治地位完全丧失D.逐渐吸收佛、道两教思想,形成三教合一4.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A.水火不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融合为一个整体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发展,自成一统5.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知识点2 程朱理学6.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C.《四书章句集注》D.《四库全书》7.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此人应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A8.“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程颐断然回答:“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种对妇女的贞节观源于理学提倡的A.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9.“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宋明理学D.佛教10.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是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A11.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知识点3 陆王心学12.王阳明主张①“心外无佛,即心是佛”②“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③“宇宙便是吾心”④“天人合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以“致良知”的是A.程颢、程颐B.朱熹C.荀子D.王阳明14.采取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方式相类似的是A.黄老之学B.程朱理学C.阳明心学D.格物之学1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A.对理的解释和领悟的方式不同B.对儒学的价值和仁的理解不同C.对三纲五常的解释不同D.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看法不同A16.“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17.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18.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

王阳明是A.理学的集大成者B.心学的集大成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19.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20.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A21.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22.《宋史》中出现了一些人名,如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等,你认为哪种思潮影响了当时人的取名A.佛教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程朱理学A23.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②注重气节与品德③发奋立志④敬畏天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材料三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A(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四、高考链接1.(10年广东卷)“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2.(10年上海卷)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3.(10年浙江卷)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4.(2011年上海历史)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予外部世界的规律5.(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6.(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7.(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8.[2014·广东卷]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9.[2014·浙江卷]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24. (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

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后发展为‚心学‛。

四、高考链接 BAD 6.ADADD8.A [解析]本题以《红楼梦》的故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看出贾父对四书五经的重视,A项与此意相符。

重视‚四书‛不一定轻视《诗经》,故B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富家子弟弃儒从商,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作品,不可能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9.D [解析]本题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去人欲‛是南宋朱熹的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主张。

故D项符合题意。

10.D [解析]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理学思想的内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与天理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

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实践。

A项表述不完整,B、C哲学?(1)程朱理学:是指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糅合了道教、佛教等思想,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儒学派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