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 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呈繁盛之势,确 立起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盛行并本土化和道教在民间的广为 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 发展
一、三教合一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 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4.唐朝时期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 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统治地位
C
5. 明朝中期,集心学之大成的思想家是 A. 王夫之 B. 王阳明 C. 李贽 D.朱熹 6.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实际上是 强调 A. 个人内心修养 B. 实践出真知 C. 统治者要施仁政 D. 求知于圣贤者
B
A
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 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二、程朱理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 合佛道思想来解释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 的儒术体系–––理学。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必修三.宋明理学-课件

必修三.宋明理学-课件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世界观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3、王阳明的生平
王守仁(1472—1528),字 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 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 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 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 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 学”创始人之一。
4、陆王心学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材料二: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 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 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学 的 观
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儒家) “存天理,灭人欲”(佛教)
点 方法论: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 孟。《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海 外。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背景: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北宋时,儒家 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家体系。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 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 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 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 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内容: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他们所说的“理”都是指封建的 伦理纲常。
共同点:
影响: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
尊卑等级、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思想核心:“致良知”
2.王阳明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 即理”“心外无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 儒学危机
一问:儒学什么时候开始受到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问: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三问:儒学受到挑战有哪些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呈现融合趋势, 但儒学的影响范围在扩大
隋朝时期: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程颐来自天者,理也。——(宋)程颢
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生活于南宋 时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尊 称“朱子”。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吸收哪家理论)三 纲五常与理是什么关系?
材料一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 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通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二程遗书》
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
目的在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二程与朱熹思想异同(大同小异)
二程
哲学观 伦理观
天理是宇宙本源 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6张PPT)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6张PPT)

思维拓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界 “理”在心外 “理”在心中“心”即“理” 观 认 识 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共同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思想实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 然欲求。

(2015·江苏单科·21)(12 分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 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 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 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 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 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 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1: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 事开太平”;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 位遭受挑战。 (5)唐宋以来,儒学家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如韩愈、 周敦颐、张载等。
概念解释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天理” 为核心,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理论化、思辨化新 儒学体系。 理学家的“理” 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封 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必修三_第3课_宋明理学

必修三_第3课_宋明理学

2.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 感悟历史的必然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
二、程朱理学
1.什么是理学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 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 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 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理论
化、思辨化


理学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它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是一种既贯通 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儒 目的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主要派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 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材料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 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 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 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 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欲称闺门邹 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 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 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 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 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代以后成 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 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 地方道德标准。
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将天理 的核心为“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为 “仁”。
北宋二程 程颢
1032-1085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3课宋明理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3课宋明理学

3.政治理论----道统论(提出“理”的目标)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统—— 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核心——“正君心” 目的:巩固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哪?
1、“道统论”进一步巩固了汉代以来儒学的 正统地位 2、从“天理”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儒学,实现 了儒学的哲理化。 3、把个人修养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强化 了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的社会 功能。
四、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2.主要思想:
⑴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⑵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3.评价: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特别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有激励人们 奋发立志的积极意义。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标志着儒家思
想的成熟。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 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 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 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 到十万多尊,可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 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主张:扫落枝叶,直奔 主题。
陆九渊(1139-1193)
王守仁(1472-1529)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 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 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 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致良知”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儒:(社会) 负责年轻时求取功名 “为万世开太平”
佛:(未来) 为失意时的安慰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道:(人生) 为老年时的祈求“长生不老”
2、政治:宋明加强君主专制,对抗少数民族,
探究儒家经典大义成为时尚。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 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 是世界”。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 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 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 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心想事成 心有灵犀 心心相映 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 心猿意马 人心齐泰山移 眼不见心不烦 心静自然凉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世界观 同 哲学范畴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点 方法论
格物致知(外在)
内心反省(内在)
理学,曾经充当过羁绊历史前进的枷锁,它 也曾经在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 心中最后的吼声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 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宋明理学1教学目标评论(0)1、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2学情分析评论(0)“宋明理学”一课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感到吃力。

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叙述典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深入浅出地表达历史观点,让学生觉得理学是生动通俗的,理学家是可亲可敬而不是道貌岸然。

即以感性的知识为铺垫,以达到理性的思考——通过叙述程门立雪、鹅湖之辩、亭前格竹、龙场悟道、徽州牌坊、南康之会等史实,让学生分析、认识理学的南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并深入辩证评价理学的影响。

3重点难点评论(0)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两大流派的异同对比,宋明理学的深远影响。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服饰图片评论(0)唐朝的妇女服饰,华丽开放,宽松自由,人性解放,女性的地位很高,服饰中有很多佛教思想的影响,比如对人体的崇美,展露肌肤身体。

宋朝则拘谨朴素了许多,有人说是宋明理学结束了多彩多姿的唐,迎来了理性质朴的美。

(图片对比的模式吸引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情境之中)活动2【讲授】温故知新评论(0)温故:儒家发展的历程: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明、明清之际活动3【活动】析诗赏画评论(0)唐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正月。

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

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

唐宪宗大为恼火,要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来替他说情,才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

这封给韩愈引来政治之祸的“朝奏”说明什么呢?反映了中国文化格局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是如何发展的呢?再以《三教图》链接三教合一的理念。

活动4【活动】课堂教学评论(0)一、传统儒学的危机——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1)、时代的挑战——儒学的衰落和佛道两教的兴起(2)、争鸣与交融——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知新:北宋理学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需要补充更多史料加以分析。

合作探究1.理学产生的原因材料1: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欧阳修《新五代史》材料2:(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3: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

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

天下之人若饥渴之于饮食,苟得而已。

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

——摘自《李觏集》卷二八《答黄著作书》问题:(1)材料1反映了五代时期对君权的认识产生了什么变化?是对“君权神授”观点有力挑战学生答:五代时期,皇帝多由藩镇将帅而来,兵强马壮的将帅大都想争夺皇帝权位。

被权臣赶出皇宫的小皇帝凄凉感叹:“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在帝王家!”朝代更迭频繁,亡国之君几乎没有善终的,封建统治者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强专制统治。

(2)结合两则材料说明当时士人政治道德如何?概括理学兴起的政治必要性。

学生答:魏晋南北朝以来,王朝更迭频繁,统治腐败,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引起思想变化。

唐末以来由于战乱,伦理道德遭破坏,不利大一统;老师补充:严重的社会危机: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3)材料3中的现象反映了什么?这对汉唐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士人政治道德败坏,儒学的教化功能衰危,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冲击。

老师补充:儒学危机:随着两汉儒学的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倾向越来越加强,儒学作为一般伦理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层面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佛道的学说在人们的修身养性方面所起的作用远大于儒学。

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战乱不休,流离失守的人们需要寻求精神慰藉,佛教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愿望,如同饥饿之人遇到食物一般。

其实,不仅佛教,道教也有类似的作用与意义,宗教深得苦难人民的心。

而佛教和道教也乘社会动荡之机兴起,威胁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并加以整理概括1、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3、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过渡:面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这些士大夫痛心疾首,希望重振儒学。

用引导的方法比用强制的方法更有效,改造儒学才是出路。

相比儒学而言,佛、道的优势是:有哲学的系统,能够给苦难中的民众以精神慰藉。

中国人在宗教态度上的包容性推动了一些儒家学者为重振儒学,三教合一,从佛、道中吸取养分,儒学有了重大突破,一种新的思想理学在宋代出现了。

[儒、佛、道相互渗透]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1)、理学的含义“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教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思想来解释义理,形成以为核心的新的儒术体系--理学。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

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教学策略:以“如坐春风”“程门立雪”“鹅湖之辩”的成语典故引入对几位理学家主张的归纳:思考问题:理学与心学的关系?(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鹅湖之会以后,朱陆又有一次重要的会晤是南康之会。

公元1181年2月,陆九渊访朱熹于南康,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

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者感动不已,至有泣下者,朱熹也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

”由此可见,理学与心学都强调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所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派学问根底是相同的,是理学的两支。

现实生活中的理学家怎样处事呢?朱熹为官时主张正君心,为社稷安稳出谋划策,上书朝廷反对与金和议,力主抗金,体恤百姓疾苦,不畏强兵与权臣;不为官时则招徒授学传承理想,始终不改其志。

陆九渊为官、教学与朱熹相似,为官实干清廉,讲学授徒,重视教育事业。

从这些理学家的经历中,我们看到理学的另一面是什么?重视精神力量,注重道德修养,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三、民族文化中的理学——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有人说作为明清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理学是压抑人性的、杀人不见血的工具。

有人说理学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你认同哪一个观点?为什么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观察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

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讨论并加以概括:积极影响:理学家的学术贡献: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

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 1)理学一改前代学术思想研究的墨守成规,从个人的身心修养来体现儒家学说的义理,丰富了儒学的学术内容和文化底蕴,使儒家思想重新占据正统的地位。

( 2)朱熹的学说在元朝以后成为儒学正宗,所编《四书集注》,更成为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标准( 3)理学提倡个人修养,讲求纲常伦理,提倡忠孝节义,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混乱的社会风气,推进了重视道德的社会新风尚,对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4)理学过分强调内心修养,导致很多士人空谈心性,回避实务。

而提倡的纲常伦理对社会发展也有着严重的束缚,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更抑制了人们追求自由的向往,成为禁锢思想的枷锁。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老师引领学生结合材料为理学把脉: 1、朱熹把“君为臣纲”的原则作为至高天理的体现,要求人们“尊君亲上”,但朱熹并未因此放弃对现实政治生活中君王的批判与抨击。

他曾批评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还批评宁宗皇帝“独断”,被认为是达到了传统体制下批判皇帝专制的极限。

他希望从天理论出发规范君主的行为,要求君主也必须在天理的范围内行事,以天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因此,一旦现实中的君主与其行为规范、职分要求有违背之处,就应该对君主加以批评、劝谏,使之回归天理的轨道。

推行王道,正君心为治国之本的政治思维。

2、“以理杀人”并不是理学家的本意,而是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有意宣扬理学抑制欲望的一面,忽略了对人民宽厚的一面。

一种思想一旦被固化,可能变得面目全非,失去活力。

事实上,即使是对理学不合理之处开战的人,骨子里不乏理学的风骨。

王夫之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忧国忧民的感叹,是对个体力量的坚持,是对个人社会责任的坚守。

活动5【测试】知识小结评论(0)过渡下一课:明清之际的儒学新发展材料四: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了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代表了理学家的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此诗说的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要为真理,为学术,为天下担起重担。

) 温家宝总理2006年9月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张载(横渠先生)的这四句话来表达心声。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来没有心,但是在人为的仁爱影响下,天地便有了一颗仁爱之心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