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宁夏山花儿传承人生存状况的调查与保护对策建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宁夏山花儿传承人生存状况的调查与保护对策建议

作者:白景瑞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

“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大山歌)主要流传地域为宁夏六盘山地区,在与其相连的周边和宁夏同心、灵武、吴忠以及川区回汉族中也有传唱。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回、汉族群众在田间、地头、山坳、沟坡或生产劳动中以单个、对唱、群唱等歌唱形式来倾吐心声、愉悦心身、传递情感。对宁夏山花儿的保护是我区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项目。花儿艺术的传承依附于传承人的传唱和发展,“人亡歌亡”的状况是花儿保护工作中难以回避的,传人一旦消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将随之消亡,因此,对山花儿传人的关注和保护,是山花儿保护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区共有自治区级“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17人,其中马生林、张明星2人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遗憾的是两位现都已去世。自治区级传承人中男性13人,女性4人;60岁以上6人,40至60岁10人,40岁以下1人。回族15人,汉族2人,传承人平均年龄56岁。

2012年7月,我们对原州区花儿传承人进行普查与录音采集。原州区是山花儿的流传核心地带,歌手的生存和传承状况在我区具有代表性。从普查统计情况看,近十几年来,宁夏地区“花儿”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青人不愿意学,面临断代危机;女性“花儿”传承人稀缺,生长在这里的原生态“花儿”文化也迅速衰落。“花儿”的传承濒临严重的危机。

一、六盘山地区山花儿传承人的现状

(一)民间的“花儿”歌手普遍生活困难,面临生存危机

由于“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一般只在本地区内传唱,登不上大的舞台,传承人不太可能依靠歌唱技艺得到经济收入,六盘山区的乡村多属于贫困地区,歌手生活普遍困难,面临生存问题。已故国家级传承人马生林,男,东乡族,海原县城关乡农民。自幼放牧当脚户,在甘、宁一带学唱过400余首花儿小曲,海原的山花儿调子多由他传唱。善于即兴喝腔编词,多次参加全国性、地区性民歌、花儿演唱活动,并多次为影视片配唱,是我区原生态花儿的老歌手。可当中心领导到老人家看望时却被他家庭的贫困状况惊呆了,简陋的小院子,几间土坯房,屋里一贫如洗,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在六盘山区的花儿歌手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占很大比例。生存环境艰苦,靠天种地,是山区农民的普遍生活状况,现在,他们迫于生计大多外出打工,无暇再唱,这是“花儿”濒临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现代的文化及文明使“花儿”的生存和原生环境遭到破坏

近年来,农业的大多机械化,交通运输的机动化、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农村现代的城市化、还有退耕还林、移民搬迁……使原有的一种文化生态遭到破坏,放羊、打麦子、赶驴车、集体劳作等场景消失,这样“花儿”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

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流行音乐席卷城乡,土生土长的原生态“花儿”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年轻一代迅速接收了新潮、流行音乐,忘记了山歌小曲,很少有人再去用古老的花儿去表达自己的内心。

(三)传唱花儿的老艺人不断老去,年轻人学唱花儿越来越少

前文提到自治区级传承人平均年龄56岁,两位国家级传承人已经年老因病去世。

从我们对原州区部分“花儿”歌手的调查统计看,在调查到的28人中,男歌手17人,平均年龄50岁以上,女性歌手11人,平均年龄45岁以上。

据我们了解,原州区农村年轻人现在普遍外出打工、求学,留在乡里曾经挚爱“花儿”的老歌手年纪大了也不多唱了,在调查时他们不时的说,老了,年轻时会的调调都忘了。年轻的传唱者也遇到传承的实际困难。 2012年7月在对固原市花儿传承人的普查中,我们认识了30多岁的马德荣,他是现在固原工作的炭山乡人,自幼跟随村里老艺人学唱过一些山花儿,他的嗓音高亢、嘹亮,唱得很有味道。,在录制过程中他讲述了他唱花儿困难,在城市里,上班工作忙没有时间唱;由于他曲调高,在家里、单位惊扰别人,没办法唱,在歌厅里也得不到朋友的欢迎,自己也找不到在大山里唱歌感觉,所以有些高调现在很难唱上去。马德荣讲述的这种状况也是现在在城市打工的农村歌手普遍的情况,积存在心里的家乡的花儿、小调,不适合在城里唱了,许多的无奈...这样将以前流传下来的歌谣,和那些“花儿”逐渐消失,“花儿”传唱的人数急骤减少。

(四)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花儿”传承人稀缺

宁夏“山花儿”大多是情花儿,俗称骚花儿,在六盘山广大农村地区受到回族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不能抛头路面,家里老人、丈夫不让女性出来唱花儿。在普查中,在与一些老乡闲聊中也得到一些女性不唱“花儿”原因,在过去,一些个别女性由于出来唱“花儿”,与男性唱出了感情,和男人跑了,或传出了一些绯闻。这也是大多家里不让女性出来唱花儿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萍、海英两姐妹是开城镇人,从小爱唱宁夏“花儿”,在当地小有名气,结婚以后,家里的老人、丈夫不让出来唱花儿,近几年在花儿都活动中,再也没有见到两姐妹身影。

目前一些少数唱“花儿”女性基本都是年老的或一些城市里爱好唱歌的女性。此次在原州區“花儿”歌手录音采集中,回族歌手15人,男性13人,女性3人。回族女性仅有2人,年龄都在35岁以上。

(五)信息化、现代科技的冲击使得花儿的乡土文化本色特点流失

信息化、现代科技的冲击,尤其国内新潮音乐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一直靠自然传承的原生态民族地域文化遗存,多处于频临消亡的状态。年青一代只知新潮、流行音乐,不知山歌小曲,专业音乐院校和普及音乐教育中,欧洲中心论、现代音乐思潮的影响根深,民族地域音乐文化尚未纳入教学体制,对民族地域音乐文化、尤其是乡土音乐文化无知或只知皮毛,对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艺术特征、风格特色等所知甚少。专业音乐文化工作者因任务需要,临时抓几首填词改编应差,多半造成本色特点的丧失,群众称之为洋花儿,这种改编方式和演绎方法,造成乡土文化本色特点的流失灭绝。

二、对山花儿传承人保护的建议

(一)培养年青的“花儿”传承人,使花儿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人在艺在,人亡歌亡”的基本特点,保护的根本,主要是对其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人是“山花儿”的载体,保护传承人是实现活态传承的根本和基础。鉴于我区“花儿”传承人出现断层、老龄化严重,我们要打破以前优先认定年纪大艺人作为传承人的做法,发现、鼓励大量年青人,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县、市、自治区级传承人,积极推荐更多的年轻歌手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发挥传承人的作用,使“花儿”传唱后继有人。

(二)普及推广乡村文化大院,为花儿提供好的传承环境

在调查中,我们去了原州区三营镇鸦儿沟村马志学文化大院。鸦儿沟村是个纯回族村,马志学院长双手残废后,酷爱唱“花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文化大院,在建院初遭到村里的反对,村民议论说我们做礼拜,向善,你们唱歌、跳舞,没有人支持,挂牌时连村长都不进院里,文化大院举步维艰,马院长身残志不残,拉着小音响到处唱花儿,接交朋友。通过几年的努力,文化大院红火起来,得到当地回族人民的认可,周边的村民慕名而来,有固定农民演员68名,以原生态“花儿”为主,相声、口技、舞蹈、唱歌为辅的农民演艺团体,承接各种商业演出、开业庆典、公司年会,婚礼等活动,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可喜的是当地周边镇、村一些回族青年男、女也来到马志学文化大院学习唱“花儿”,演出。

马志学的文化大院越来越红火,唱“花儿”的人越来越多,使我们看到“花儿”传承的希望。我们当地政府应鼓励、支持在六盘山地区推广、普及文化大院,提高老百姓文化生活,培养花儿生存环境,使六盘“山花儿”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三)建立并完善传承人的保障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