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概念发展史论要

合集下载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浅谈民生---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民生形势和民生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

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一些阶段性特征在过去没有得到强调。

这些新的阶段性特点,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并不比人民群众的生活更重要。

在2022届全国政协第十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贾庆林主席对民生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民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的重要观点。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得好,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反观一些国家社会不稳,正与民生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有关。

2021年的今天困扰人们的民生问题有很多: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差距,消费,住房,中国股市,教育,就业,看病,社会保障,交通??一、物价上涨的速度能放缓吗?如何防止明显的通货膨胀?当前,物价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2021年5月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cpi同比呈逐月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从2021年8月份起,cpi涨幅连续5个月达到6%以上,2021年以来涨幅又有所升高。

在物价的持续上涨过程中,人们感到东西贵了,钞票缩水了,资产贬值了。

物价问题牵动千家万户。

近一年来的物价上涨给老百姓特别是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不小的压力。

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控制物价上涨、遏制通货膨胀,尤其是遏制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中共中央党校学员论坛LEARNER FORUM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文/吕 勇一、民生问题的内涵及外延对民生问题有一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直接影响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如果对民生问题的内涵界定过于模糊以及由此确定的外延边界不清,那么基于这种界定基础上的民生政策和措施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过于庞杂和模糊不清的状况。

据考证,“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句,认为“百姓生存之道在于勤劳,勤劳才能丰衣足食”。

它阐述的勤与匮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古人最朴素的民生思想。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问题一般是指百姓的生计问题。

但是保障民生,不能仅寄托于百姓自身,而更是执政者的责任所在,为此古人提出了“以民为贵”的民本观念,阐发了最初民生思想。

《尚书·泰誓》中,就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观点,把百姓与上天联系在一起,喻示民心代表着天意。

春秋时期的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

战国时期的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认为只有保护人民的人才有资格做国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当了王又不为民办事,甚至欺压百姓,百姓就可以推翻并除掉他。

到了西汉初年,贾谊对民本思想作了进一步系统阐述,主张“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告诫当权者民为国家根本,国家的安危决定于民,与民为敌的当权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盛唐时期,柳宗元“吏为民役”的观点,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此后,明代吕坤、清代黄宗羲也都就民本思想多有论述。

从古人提出的民为贵、民为本再到吏为民仆的思想,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发展脉络,反映出古人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视之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生政策的论点

民生政策的论点

民生政策的论点
1、关注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因此,必须把关注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关心百姓,始终惦记民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

2、关注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

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3、关注民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财富的分配要公正、公平、合理,社会财富要为全民共享,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民生概念与内容

民生概念与内容

民生概念与内容民生是指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

民生的概念和内容是指国家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改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方面,民生概念和内容包括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增加就业机会等。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只有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稳定物价对于维护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方面,民生概念和内容包括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等。

一个具有良好民生的国家应当致力于保护人民的基本权益,包括人身安全、财产权益、受教育权利等。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人民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也是保障民生的内容之一,减少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资源的平等分配程度,使人民能够享受到公正的社会环境。

文化方面,民生概念和内容包括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加强文化教育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包括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以及电视、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的提供。

此外,加强文化教育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环境方面,民生概念和内容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民生概念和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和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重要内容。

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真正做到让人民有更好的生活,享受到共同富裕的成果。

民生主义名词解释

民生主义名词解释

民生主义名词解释
民生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其核心
是关注人民群众的民生状况和利益。

具体来说,民生主义主张通过改
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
富裕,并且重视维护人民权益和民主权利。

民生主义在实践中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科学决策、民
主决策和法治决策,并且提倡依靠广泛的人民群众力量开展工作与管理,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规律的调节和改进。

同时,民生主义也强调
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改革方面,应该贯彻可持续、协调并有序的发
展思想,注重谋划长远发展战略和科学规划,同时也避免漠视环境、
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问题。

总之,民生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政治策略,自上世纪80年代起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民生主义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进行历史
性使命的重要思想与工作基础。

《民生发展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的统一》论证题材

《民生发展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的统一》论证题材

《民生发展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的统一》论证题材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题: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不懈奋斗——政法机关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述评新华社记者熊丰、罗沙民警在上海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给群众讲解安全防范知识(2018年2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凡军摄平安,民生所盼、发展之基。

“平安中国”既是中国梦的重要篇章,又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新的历史条件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对平安的期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

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站在新时代,肩负新使命,一个安全领域更全面、人民群众更满意、治理体系更科学的“平安中国”正大踏步走来。

“扫黑除恶”旗开得胜,为群众扫出一片清风正气广东警方查扣的涉黑涉恶团伙的涉案物品(2018年7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把持基层政权、横行乡里、欺行霸市、强揽工程……曾几何时,黑恶势力为害一方,老百姓深恶痛绝、敢怒不敢言。

这是一场决胜全面小康、顺应群众期待、扫黑除恶势力的伟大斗争——2018年,扫黑除恶进入开局之年。

这场为期三年的伟大斗争,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衔接,让人民群众带着满满的安全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广东省公安机关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情况(2018年7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广东法院审结涉黑恶案612件判处2673人、湖南宣判129件涉黑涉恶案判处542人、安徽法院受理247件黑恶势力犯罪案、福建法院宣判50起黑恶案件……从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到岁末一大批扫黑除恶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大量涉黑涉恶犯罪分子受到制裁,扫黑除恶以扎扎实实的成效向人民群众交上开局之年的有力答卷。

2018年以来,福建省建瓯市纪委通过专项巡察和下乡接访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这是建瓯市接访工作人员在小桥镇墟日上接受群众来访(2018年4月1日摄)。

孙中山民生史观

孙中山民生史观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民生,民主,民权,(这与民政工作的基本主线就是民生,、民利、民权)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孙中山是社会进化论者,承认人类社会是进化的。

在近代,社会历史观因为和“中国向何处去”的社会政治问题相联系,而变得重要和突出了。

孙中山也把进化哲学的道理运用于社会历史,提出了他的民生史观,并进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动力是“民生”,人类进化的理想是“民生主义”的一整套观点。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765页)。

简单地说,就是人民求生存。

孙中山认为,正是这个民生,是社会历史进化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

“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孙中山选集》7 79页)。

这里,孙中山既肯定了历史发展的重心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同时,他又从人类求生存的延续上肯定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孙中山明确地指出,民生畅遂,社会就进步,人民就安宁;民生不遂,社会就纷乱、就停滞,人民就痛苦。

所以,民生问题的解决与否,是社会进退、治乱的关键。

三民主义是旧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是团结一切革命分子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战斗旗帜。

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爆发的。

毛主席说:“旧三民主义在旧时期内是革命的,它反映了旧时期的历史特点。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5页。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伟大的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的基础上爆发的。

因此,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所面临着的任务,就在于要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制度,而其事实上是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二是政治的民主制度;三是经济的民主制度。

在孙中山革命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所提倡的“民生主义”。

如何看待中国民生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民生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民生问题什么是民生问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08生本2班梁成志2008574208从广义上说,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狭义上的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

一系列民生问题不断呈现出来,例如: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

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解决民生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国家和政府也已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什么现今要特别强调民生问题?因为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我国民生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生政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民生政策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是简要的概述: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以来,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进程,民生政策逐渐成为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措施,逐步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关注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教育权利,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例如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致力于提高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21世纪初至今:中国逐渐加大了对民生政策的投入和改革力度,包括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公平等方面。

同时,针对老龄化、就业、住房等问题,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总的来说,中国的民生政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提高基本医教育水平,再到建立覆盖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适应新的挑战,并持续完善民生政策,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新中国70年民生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

新中国70年民生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

新中国70年民生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作者:李青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36期中图分类号:D6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12.286民生事业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70年民生改革发展历程,系统总结蕴涵其中的宝贵经验,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70 年的奋斗历程,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改革探索,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提高民生福祉的实践历程,我国的民生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民生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经济混乱、物资短缺、社会失序、民生凋敝的严峻形势,党和政府将保障民生作为工作的重点。

通过采取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多渠道增加就业,对贫困者实行社会救济等措施,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日趋安定,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民生建设也有计划地开展。

劳动就业方面,各级政府成为用工主体和分配主体,实行“统包统配”就业管理,并通过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和农村集体就业制度,实行全民的计划就业。

颁布《劳动保险条例》,城镇职工普遍实行劳动保险制度,享有国家和单位提供的退休、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等劳动福利;在农村建立“五保”供养和合作医疗等集体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拥有了基本的劳动保障。

集中力量建设城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城市和农村初步建立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消灭传染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和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生的概念及其含义

民生的概念及其含义

民生的概念及其含义第一节民生的概念及其内涵一.民生、民生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民生”一词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最早被提及,谓之“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所代指的就是百姓。

而《辞海》中把“民生”理解为“人民的生计”,民生之词义带有明显的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

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生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是历史的、发展的、动态的、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阶级统治思想,不同的权利观念势必造就不同的民生思想,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这里所指的“民生”是指现代意义的民生。

现代社会,民生与民主、法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单一的物质样态转化为包含精神样态在内的综合样态。

立足中国特定的国情和实践需求,并结合民生思想的历史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民生论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对民生的定义要综合看待,不同的学科视野对民生概念的界定存在差异。

比如有学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民生反映在经济发展中人们的收入、就业、消费等方面,体现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从社会学角度看,民生则是关系到社会各阶层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长治久安,以及社会制度是否具有先进性。

而在政治学的意义上,民生解决好坏则直接体现为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是否到位和执政地位是否稳固。

因此,民生是对党治国理政水平的检验。

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存在明显的不足,即概念范围太大,其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使其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民生实事发展历程

民生实事发展历程

民生实事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民生实事是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的具体事务。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实事,致力于发展民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民生实事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了大量的道路、桥梁、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利,社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极大推动。

第二阶段:教育医疗事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政府开始将重点放在了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发展上。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普及了义务教育,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大幅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

政府也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实施了医保政策,建设了一大批医疗机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第三阶段:扶贫攻坚由于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和人群仍然面临贫困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发起了扶贫攻坚战,将扶贫作为民生事业的重中之重。

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有效地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提高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四阶段: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政府开始将环境保护纳入民生事业的范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投入,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等重要环保工程,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第五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政府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了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政府还积极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等,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民生建设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民生建设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民生建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署了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六大民生任务。

这不仅体现了当前中国的基本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所在,为我国加快社会建设规划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生建设是一个永恒的社会主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生建设经历了生存型民生、发展型民生、和谐型民生三个阶段,呈现出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逻辑演进趋势。

系统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历程,总结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党在新阶段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民生建设、更好地坚持执政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何谓民生及民生建设的必要性“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书中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说,意指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在于其勤劳与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生的含义越发丰富,它已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

“民生”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词语,它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在当代社会中,民生主要指的是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归根结底,是指人民的生活问题,具体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和享受权,从生活的横断面理解是衣食住行用,从人的一生的纵断面理解就是生长老病死。

改善民生,简单地说是改善老百姓的社会生存与社会生活状况。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表明一种民生状况,即眼下的民生状态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生活质量还不够高,还没有达到一个能称之为“善”的生活状态,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善;二是表明一种进取目标,即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地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并把它纳入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策【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在对民生政策的不断探索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政策体系,由此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民生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民生政策的人民性、实践性、全面性和动态性,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民生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政策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最终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民生的重视和民生政策的实施。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一切行动以民生为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2]作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行为必须表现出充分的人民性特征。

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3]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邓小平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离开对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关注,“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困,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4]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合法性的严峻挑战,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将党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论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

论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

试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双重剥削,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的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在政治上的地位,从此以后的资产阶级便开始关心民生问题,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思想。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生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

首先,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与后来国民党不重视民生是主观原因,其次再加上帝国主义经济压迫以及我国原本薄弱的经济基础等客观因素,使得民生问题变得突出,而三民主义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之后提出的社会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中最能显示其阶级特点和时代特征的部分它继承了农民朴素的经济平等思想,而淘汰了小农的绝对平均主义;它接受了改良派把中国的富强和资本主义联系的思想,但抛弃了他们力图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思想。

孙中山主张农业、工业、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经济进步。

由此可见,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也是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然而,该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孙中山的农业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制止地主阶级垄断土地,打击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但他试图通过“平均地权”的方案,来防止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想法,则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他的经济主张也有一定的不足。

可以说“节制资本”的思想具有限制国内外私人资本垄断、避免贫富分化的作用,但是,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节制资本”实际上无形取消了中小资本发展的空间和动力,使中小资本因没有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

最后,分配公平以及和谐社会的主张也只是一种设想,在当时的社会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些主张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在当时不能实现,但从今天看来,这些思想都具有超时代的意义。

中国民生概念发展史论要

中国民生概念发展史论要

中国民生概念发展史论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对待民生问题的关注也源远流长。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民生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深远。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民生概念的发展史论要,并分析其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首先,中国古代的民生概念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民生概念主要围绕着如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展开。

当时的王朝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因此非常重视农民的福利。

古代帝王会制定一系列农田政策,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官僚机构也会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照顾民生问题。

这一阶段的民生概念起初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也为后来的民生改革提供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近代的民生概念开始与西方的思想相融合。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人们也开始关注社会民主和公平正义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民生概念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社会福利的保障。

例如,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这些政策包括废除专制制度、实施言论自由、鼓励教育普及等,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民生水平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20世纪后半期,中国民生概念逐渐与社会主义的理念相结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内容。

中国相继实施了农村土地改革、城市公有制经济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免费化等一系列的措施,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程度。

这一时期,中国民生概念的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

然而,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生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生概念又面临了新的转变。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也更加广泛。

政府开始关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力图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生概念发展史论要
近代以来,中国民生概念的发展历经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从经济提高民生水平起步;从实现人人公平尊严开始;从改善民生服务拓宽发展。

一、起步阶段
中国近代以来,民生概念初步形成,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民生水平为核心目标。

从清朝末期开始,将民生问题纳入政府的��济调控范畴,出台《若干学校制度条文》规定必须建立学校,以培养公民教育以促进劳动力的增加。

先后推出彩票、地下银行等集资措施,放宽贷款额度,栽培民经济,支持民企发展。

此外,政府把工业改造和农业技术改良作为主要改善民生政策,不断提高民生水平,促进经济新一轮发展。

二、公平尊严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进,中国民生概念由单纯的经济角度转变为实现人人公平尊严的理念。

经过领导人、政府、全社会为提高民生质量、权利和尊严而努力。

社会主义第五个五年规划实施以来,中国政府把基本民生的改善摆在首位,制定出台《中国共产党民生发展纲领》等政府文件,强调要为人民寻求公平、尊严的满足,把社会公平尊严确定为民生概念的重要原则和主要内容。

国家出台了大量民生政策,法律法规,将基本民生发展放在国家诸多重要任务中,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强政府财力,为改善民生服务投入大量资金。

三、拓宽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民生概念更加完善,正从单纯的经济关系和公平尊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发展。

政府重视发展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卫生医疗、城乡发展以及��会保护社会等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出台《中央决定精神》《新中国民生发展战略》等,推动社会调整,各城市制定食品安全、住房安全等战略,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等,安排教育、助学、就业等政策,加强生态文明、文化艺术发展和慈善事业等,努力改善全民族生活水平,推动社会正义改善、公平尊严的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