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质模型综合衰减系数确定的探讨

合集下载

河流环境影响水质预测的初步研究

河流环境影响水质预测的初步研究

河流环境影响水质预测的初步研究摘要基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总结了环境影响评价中非感潮河流的水质预测一般工作程序及预测思路,并分析了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断面设置应满足的要求,以及混合区和混合过程段的区别。

关键词环境影响水质预测工作程序核算断面混合区混合过程段0引言2018年,时隔25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1](以下简称《地表水导则》),代替了1993年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2.3-1993)[2]。

两者相比,新发布的《地表水导则》进行了多项条款内容的补充、修改和完善,特别是评价等级的判定,评价和调查范围的确定,核算断面和安全余量的确定以及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的使用等。

本文主要总结《地表水导则》对于非感潮河流的水质预测评价一般工作程序以及导则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水质预测评价工作程序针对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直接受纳水体(非感潮河流)水质影响定量预测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如下:1.1确定预测因子根据评价因子,重点选择与建设项目排放关系密切的水污染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一般选择COD、氨氮、总磷,排放第一类污染物时还应考虑第一类污染物。

1.2确定预测时期应选择水体自净能力最不利及水质状况相对较差的不利时期、水环境现状补充监测时期作为重点预测时期[1],并满足不同评价等级对评价时期的要求。

一级评价一般至少包含丰水期和枯水期,二级评价一般至少包含枯水期,三级A评价至少包含枯水期[1]。

1.3确定预测情景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在生产运行期,因此选择生产运行期阶段进行预测。

预测工况一般包括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

如建设项目具有充足的调节容量,不会非正常排放废水,可只预测正常排放工况对水环境的影响[1]。

1.4确定预测源强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为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主要收集纳污范围内未被集中收集处理的居民生活污水。

河流中污染物衰减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河流中污染物衰减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郭儒 李宇斌2 富 国3
(. 1 辽宁大学环境学 院 , 辽宁 沈 阳 1 0 3 ; . 宁省 环境科学 研究 院 , 宁 沈 阳 10 3 ; 10 6 2 辽 辽 10 1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 院 , . 北京 1 0 1 ) 0 0 2

要: 污染物衰减 系数是反映河流水质 污染变化情 况、 建立水质模型 、 算水环境 容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 确定的合 理性 计 其
第卷第期年月气象与环境学报郭儒李宇斌富国辽宁大学环境学院辽宁沈阳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摘要污染物衰减系数是反映河流水质污染变化情况建立水质模型计算水环境容量的重要参数之一其确定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水环境容量以及水质模型的可靠性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1 期
20 0 8年 2月
气 象 与 环 境 学 报
J OURNAL oF METEoRoLoGY ENVI A ND RON MENT
Vo . 4 No. 12 1
Fe r a y 2 0 bu r 0 8
河流 中污 染 物 衰 减 系数 影 响 因素 分 析
污染物 的种 类繁 多 , 质 复杂 , 性 水质 标 准 中 常 用综 合 指标 C OD、 O 氨 氮 等 确 定 污染 物 含 量 。 因此 , B D、 水
体 中污 染物 衰减 系数 的研究 重 点 主要 是 C D、O O B D、
氨 氮 的衰减 。
2 河流 中污染物衰减系数的国 内外研究现状 2
奠 定 了坚实 的基 础 。 同时 , 水资 源 保 护 工作 中 , 在 对 计算 水体 纳污 能 力 、 预测 污 染 物浓 度 , 定 污 染 物控 制 制 方 案 以及 制定 河 流水 质 管理 规 划方 案 等 整个 过程 的准确性 和 合理 性 的影 响 显 著 。本 文 系统 地 概述 了

河流水环境容量估算和分配的研究

河流水环境容量估算和分配的研究

河流水环境容量估算和分配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河流水环境容量估算和分配展开研究,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首先阐述了河流水环境容量的概念,然后介绍了估算方法和分配原则,探讨了影响河流水环境容量的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进行了验证。

结论部分强调了河流水环境容量估算和分配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河流水环境容量的估算和分配,为保护和管理河流水环境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河流水环境容量、估算、分配、研究、概念、方法、原则、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流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河流水环境容量逐渐受到威胁和挑战。

河流水环境容量估算和分配作为保护和管理河流水资源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持河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河流的水资源遭受到了各种污染和破坏。

有必要对河流的水环境容量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合理的分配,以保护和利用好河流的水资源。

通过对河流水环境容量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相关部门和管理者实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为保护河流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河流水环境容量估算和分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河流水环境容量的概念、估算方法、分配原则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解决河流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河流水环境容量的估算和分配问题,为保护和管理河流水资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河流水环境容量的估算和分配方法,从而保障河流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通过分析河流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和估算方法,研究河流水环境容量分配的原则以及影响其的因素,探讨如何实施河流水环境容量的合理估算和分配。

通过实证研究,深入了解不同地区河流水环境容量的差异和特点,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

沙溪中下游有机污染物CODcr综合衰减系数研究

沙溪中下游有机污染物CODcr综合衰减系数研究
维普资讯
20 0 7年 第 2期
沙溪中 下游有机污染物. D r C c综合衰减系数研究 O
察品 彦
( 建省水 文水 资源勘测 局, 福建 福州 3 0 0 ) 福 5 0 1
摘要 :为合理确 定 沙溪干 流 中下 游水体 的纳 污能 力,预测未 来水 质, 制定 污 染物控 制 方 案, 该
为 重 力 加速 度 ( s) m/2 ;H 为 水 深 ( ; m)
国内外环境科学家 们进 行了大量 的野外 和室 内实验,深 入研究了污染物反应动力 学特征及模型参 数求解方法等,但 对 C D, Oc 综合衰减 系数 的直 接研究成果 较少。从 收集到 的国
中 K o 的下限或变化范围≤03 no .5的河流 约占总数 的 6 .%。 58

般 而论 ,K 。比 K 0要 小 , 约为 K o的 6 % ~7 %u 。 以 OD 日D no 0 0
此 推 断 ,大 约 6 % 以上 河 流 的 I o 为 O2 ~O 2 。 5 %o值 ,0 .5 3 C D r 合 衰 减 系数 的 确 定 O c 综
u = ( ) 一K E c () 1
合衰减系数的因素复杂,不同河流因素千差万别 ,导致 了综
合 衰 减 系 数 确 定 的 复 杂性 和 困 难度 。 水 利 部 < 国水 资源 综 合 规 划 技 术 细 则 > 推 荐 了 3种 K 全 值 确 定 方 法 :分 析借 用 法 、经 验 公 式 法 和 实 测 法 。前 两 种 方 法 操 作 简 单 ,但 精度 差 ,后 一 种 方 法 实 验 条 件 严 格 ,较 难 操
文 采用 同 步监 测水文 、水质 资料 ,利 用二维水质 模 型进 行计 算, 获得 C D  ̄ 合衰 减 系数 。经 O c综

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河流纳污能力中设计条件和参数影响分析

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河流纳污能力中设计条件和参数影响分析

式 中 : Ⅲ - 污 能力 ( / , 结 果 表 示 时 换 算 为k / _纳 gs g d );c_ s 一下游 控制断面污染物的 目标浓度 (g L m / );L 计 — 算河段的全长 ( );Q m 一河段 设计流 量 (。s m/ );其它参数 意义与公式l 相同 。
不大 ,可 用一 维水质模 型模拟 污染 物沿河 流纵 向的迁 移 问 题来计算纳污能力 。 在稳 态 或 准 稳 态 的情 况 下 , 一 维 水 质 数 学 模 型 为 :
开 发 、 综 合 利 用提 供 决 策 依据 。
关键 词 :纳污 能力 ;水环境 容量 ;一 维水质模 型 ;参 数 ;影响 分析
随着 社会经 济的 发展, 水环境 问题 日益 突出, 多地区 许
污染物综 合衰减系数 ( ~ d ,计算时换算 为S );u 断面 设 ・ 计流 速 ( / );x 计 算 断面 至基 准断 面 的距 离 ( ); ms 一 m C( )一 计算 断面污染物 的浓度 ( g L X m / )。
要 求 , 需 要 将 河 段 内 排 污 口的 分 布 加 以概 化 。 目前 污 染 源 概 化 主 要 采 用 两 种 方 法 :概 化 为均 匀 分 布 或 概 化 为 一 个 集 中点 。
纳污 能力也称 水环境 容量 ,是环境 科 学的一 个基本 理 论 问 题 , 也 是 水 环 境 管 理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实 际 应 用 问题 。 在 实践 中, 纳污 能力 是水环境 目标 管理 的基本依 据, 是环 境 规划 的主要约束条件, 也是污 染物 总量控制 和水资源综 合利 用的关键技术 支持 。 纳污 能力 ,是指 水体 在一 定的规划 设计 条件 下的最 大 允许纳 污量 。纳 污能力 随规划 设计 目标的变 化而 变化 ,反 映 了特 定水体水质 保护 目标与污 染物排 放量之 间的动态输 入响应 关系 。其 大小与水 体特 征、水质 目标 及污 染物特 性 等 有关 ,在实 际计算 中受 污染源 概化 、设计流 量和 流速 、 上游 本底 浓度 、污染物综 合衰减 系数等 设计条 件和 参数 的

水体自净能力影响因素与水质模型选择的研究综述

水体自净能力影响因素与水质模型选择的研究综述

第33卷第1期2021年1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Vol.33No.1Jan.2021水体自净能力影响因素与水质模型选择的研究综述杨新吉勒图,尹慧燕,韩炜宏(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010000)摘要:在进行水质分析时,因选择的水质模型不同或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使得对同一水域的测算结果存在差异。

从客观性、主观性及资源性3方面分析了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探讨了零维水质模型、一维水质模型、一维S-P水质模型、二维水质模型和三维水质模型的特点、适用条件和改进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客观性影响因素是水质模型设置的重要参数,而主观性因素的实施会直接影响客观性因素,但在水质模型中,并不会直接体现主观因素。

关键词:水体自净能力;影响因素;水质模型;模型特点;适用条件中图分类号:TV213.5 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81/41-1282/tv.2021.01.0050引言水体自净能力是水体自然净化污染物的能力。

正确评价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水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水体自净能力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我国对于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初期,侧重于对水体自净机理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之后为了增强研究的准确性,把水体自净能力与水环境监测数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咱1]。

目前,国内关于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多学科与水体自净能力的融合。

而国外对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质模型方面咱耳。

在国际上,常用的水质模型为丹麦水资源及水环境研究所开发的MIKE系列水利模型、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开发的WASP水质模型和QUAL系列模型。

国内外关于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影响因素与水质模型两个方面,而影响因素对于水质模型的设置与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规划环评中水环境容量计算参数取值的探讨

规划环评中水环境容量计算参数取值的探讨

2019.23科学技术创新水环境容量是指在给定水域范围和水文条件,规定排污方式和水质目标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该水域最大允许纳污量,称作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的确定是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依据,是水环境管理的基础[1,2]。

水环境容量的确定主要根据河段的水文条件和主要净化机制选择适当的模型,模拟水体中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迁移转化规律,再根据河段的水质目标计算河段所能容纳的污染物量,其计算模型有零维、一维、二维等模型,且都有其对应的应用范围[3,4,5]。

在容量计算过程中,水文参数如流量、背景浓度及降解系数等是决定计算单元环境容量大小的关键参数,因此应当特别谨慎。

通过分析重庆市近年来56份规划环评报告中参数取值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环境容量计算时参数取值原则和建议,对于规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存在的主要问题1.1设计水文条件不一致56份规划环评报告中,水环境容量计算时的设计水文条件各不相同。

46份报告选择的近10年最枯月流量、流速,占总量的82.14%;6份报告选择按90%保证率取河水平均流量,占总量的10.71%;1份报告选择按85%保证率取河水平均流量,占总量的1.79%;2份报告取多年平均流量的38%作为河流设计流量,占总量的3.57%;1份报告选择按近30年最小流量、多年平均流速作为设计流量和流速,占总量的1.79%(见图1)。

图1设计流量、设计流速取值统计1.2控制断面设置不规范通过整理发现,控制断面的划分方法不统一,比较随意,且缺乏对控制断面划分原则的阐述。

其中17份报告没有提及控制断面的划分,其余39份报告控制断面为污水处理厂排放口下游1km和5km的报告分别为8份,各占20.51%,7份报告控制断面为污水处理厂排放口下游至取水口,占17.95%,6份报告控制断面为污水处理厂排放口下游2km,占15.38%。

其余控制断面在污水处理厂排放口下游距离不定,如3km、1.5km、1.8km、6km、15km、10km等(图2)。

河流纳污能力计算一维模型主要参数的取值分析

河流纳污能力计算一维模型主要参数的取值分析

河流纳污能力计算一维模型主要参数的取值分析彭振华;尤爱菊;徐海波【摘要】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criteria of watershed environmental capacity,a one dimensional model is recommended for most of medium or small rivers. The estimation of two important coefifcients in themodel,which are river flow velocity and pollutant comprehensive degeneration coefifcient,are basically unreliable due to the insufifcient data. Based on the ifeld observ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iv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Yongkang city,th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se two important coefifcients in the model and the range of these two coefifcients will b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one dimensional model representing the riv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Yongkang city.%根据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中小型河流纳污能力的计算推荐采用河流一维水质模型。

由于基础观测资料普遍不足,模型的河流流速、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2个重要参数的取值往往缺少可靠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水质模型综合衰减系数确定的探讨李慧珑1诸晓华1包宝华2韩伯成2(1.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2.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江苏南京210008)摘要河流水质模型综合衰减系数对计算水体的纳污能力、预测未来水质、制订污染物控制方案有着重要的影响。

采用实测水文数据、污染物初始浓度及设定的综合衰减系数代入水质模型,率定COD 和TN的综合衰减系数,并进行合理性分析,作为同类河道应用时的参考。

关键词综合衰减系数纳污能力水质模型COD TNDiscussion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comprehensiv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n river water quality modelLi Huilong1,Zhu Xiaohua1,Bao Baohua2,Han Bocheng2.(1.Hydraulic Scienc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Jiangsu 225009;2.Nanjing Branch of Jiangsu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 Surveys Bureau,Nanjing Jiangsu 210008)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n river water quality model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alculating the permissible pollu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water bodies,predicting the future water quality,establishing the pollutant control plan. The authors used the measured hydrological data and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put the supposed comprehensiv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nto water quality model,educed a group of the COD and TN of comprehensiv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and had a reasonable analysis.I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river.Keywords:comprehensiv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permissible pollution bearing capacity;water quality model;COD;TN有机污染物进入河道在随水流输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污染物发生降解,其降解速度随河流的水文条件,如水深、流量、流速、水温、泥沙和污染物含量等因素而异,也与河道的形态有关。

在各类水质模型中,常将上述影响因素概化为综合衰减系数k,作为综合反映其导致的污染物降解强弱程度。

在实际计算水体纳污能力、预测污染物浓度、制定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工作中,综合衰减系数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不同河流不同时期影响因素千差万别、复杂多变,又使得k难以确定。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 348—2006)提出了确定k的3种方法:分析借用法、实测法和经验公式法[1]。

在实用中,分析借用法和经验公式法有时限于不同河段影响因素的差别,精度难以保证,而实测法要求的实验条件严格,较难操作。

笔者介绍了在进行南京市六合区水环境规划中,根据河流的水文情势选择水质模型,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将与实测水位资料相应的河段流量、流速或蓄水量、水质污染物初始浓度及设定的k等代入水质模型,逐日模拟污染物浓度变化并与实测浓度值比较。

经过多次调整对k的取值,视模拟过程与实测值的拟合程度,选取拟合较好时的系数,再经过合理性分析后确定采用值。

1 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模型的选择(1)对于污染物在河段横断面上基本上能均匀混合的中、小型河段,采用一维恒1第一作者:李慧珑,女,1933年生,教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定流水质模型以模拟污染物沿河段纵向的迁移,流经河段长L 后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式[1,2]如下:⎪⎭⎫ ⎝⎛-=u L k C C L ex p 0 (1)式中:L C 为河段L 末端的污染物质量浓度,mg/L ;0C 为河段初始断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mg/L ;k 为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1/s 或1/d ;u 为过水断面平均流速,m/s 。

若将沿程入河的点源与非点源污染物概化为自一个排污口入河,入河口位于河段L 中间,则式(1)成为:⎪⎭⎫ ⎝⎛-+⎪⎭⎫ ⎝⎛-=u L k Q m u L k C C L 2ex p ex p 0 (2)式中:m 为污染物入河速率,g/s 或t/d ;Q 为河段流量,m 3/s 。

(2)对于水流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的河段和中、小型水库、湖泊,可作为一个均匀混合的水体,其水质与污染物的入河位置无关,采用零维水质模型计算如下:)ex p(0kt V m C C t -⎪⎭⎫ ⎝⎛+= (3)式中:0C 、t C 为起始时刻与t 时刻水体污染物质量浓度,mg/L ;V 为水体容积,m 3。

2 实 例滁河源于安徽,入江苏境曲折东流经南京市的浦口、六合区进入长江。

滁河干流六合段全长73.4 km ,其中的主要水功能区有3个,即孔湾至沿河段、沿河至铁路桥段和铁路桥至红山窑闸段,长度分别为16.7、3.5、12.5 km 。

前者为保留区,后两者分别为工业用水区和农业用水区。

3个功能区的河段上、下游有控制枢纽工程。

为保证区内灌溉、航运的需要,全年大部分时间关闸蓄水,仅在洪水期按工程控制调度预案有计划启闸泄洪。

关闸期间河水基本上不流动,水质较差,只有在短时间内抽、引长江水入滁河,或由滁河输水入灌区和支流径流汇入等才引起河道水位变化。

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已确定为Ⅳ类,但时有Ⅴ类及劣Ⅴ类的情况发生。

2.1 污染物入河量年内分配以滁河沿河至铁路桥段水功能区为例说明计算过程。

该区承受河段上游及区间支流的来水,随区间径流入河的非点源污染物主要来自水土流失、农田施肥、畜禽养殖、居民生活污水及城乡地面废弃物等,点源污染物则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的排放。

经对2005年区间面积内各项污染物的COD 及TN 分别估算出年入河量后,再将其分配为月、日的入河量见表1、表2。

表2 2005年沿河至铁路桥段COD计算表2.2 河段内污染物浓度变化模拟根据《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滁河六合段属15 m3/s<Q<150 m3/s的中型河段,Q为多年平均流量。

(1)关闸期。

河段内水流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采用零维水质模型式(3)计算。

(2)开闸期。

采用一维恒定流式(2)计算,其中河段流量Q以开闸期泄洪流量计。

按实际工况应用不同水质模型逐日计算沿河至铁路桥段COD见表2。

2005年8月6日至9日及9月2日至23日滁河段开闸泄洪,其余时间关闸。

将表3模拟的逐日COD与实测值绘于同一图中,视模拟与实测两者的拟合程度调整k,直至拟合较好时的k即为所取,见图1,k取0.07(关闸期),k取0.25(开闸期)。

同理通过实测TN与模拟的逐日过程拟合,见图2,得k为0.05与0.25。

采用同样方法可以得到孔湾至沿河及铁路桥至红山窑闸两河段的拟合过程,如图3至图6。

归纳三河段在开闸与关闸期的综合衰减系数见表3。

关闸期k=0.07,关闸期k=0.25图1 沿河-铁路桥段COD模拟与实测对照关闸期k=0.05,关闸期k=0.25图2 沿河—铁路桥段TN模拟与实测对照关闸期k=0.04,关闸期k=0.25COD/(mg·L-1)TN/(mg·L-1)图3 孔湾-沿河段COD模拟与实测对照关闸期k =0.04,关闸期k =0.25图4 孔湾-沿河段TN 模拟与实测对照关闸期k =0.04,关闸期k =0.25图5 铁路桥-红山窑闸段COD 模拟与实测对照关闸期k =0.04,关闸期k =0.25C OD /(m g ·L -1)C OD /(m g ·L -1)T N /(m g ·L -1)图6 铁路桥-红山窑闸段TN 模拟与实测对照水功能区CODTN关闸期开闸期 关闸期 开闸期 孔湾至沿河段 0.04 0.25 0.04 0.25 沿河至六合铁路桥段 0.07 0.25 0.05 0.25 六合铁路桥至红山窑闸段0.04 0.25 0.04 0.25 平均值(采用)0.050.250.040.25 3 合理性分析图1~图6表明,模拟与实测值的拟合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TN 的偏离更大。

这可能一方面是实际监测的数据较少,另一方面是污染物入河量的估算及年内分配、污染物入河在时空上的不确定性、k 本身受各方面因素制约而不稳定以及水质监测误差等诸多原因所致。

为此,还需要对以上成果作合理性分析才能确定采用值。

(1)从表3可知,COD 与TN 在开闸期的k 比关闸期大得多,这是由于关闸期间水体基本上不流动,污染物的降解主要依赖水体自身的物理、生化作用,缺少水流的迁移稀释;开闸后,河水具有一定的流速,与大气接触面大,曝气充分,有利于污染物的氧化和降解,其自净能力也比静水强得多。

(2)影响k 的因素主要有:水体的地形、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复氧能力、水温、流量、流速和污染物浓度等,这些因素在3个相邻河段中应大致相近,但沿河至六合铁路桥段流经城区,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都较大,该河段长度又较其余两段短得多,因而水体受污染的程度较其他两河段严重,从实际的监测数据也可得到证明。

据河南省水利厅郭金巨等在其省内13条河流所作的,有关COD 、NH 3-N 与k 关系的大规模实验表明: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较少时,水体的自净能力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使k 偏小,随着污染物浓度增大,在一定范围内k 也随之增大至最大值,之后由于好氧反应减弱,k 缓慢递减并趋于稳定。

由此认为沿河至铁路桥段的COD 与TN 的k 略大于其他两段可能也是以上原因。

(3)中国环境规划院在《全国地表水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复核要点》(2004年)提出了水质降解系数参考值见表4。

T N /(m g ·L -1)本次分析的河段水体水质状况属于Ⅳ~Ⅴ类,在关闸时的水文情势近于湖泊水库,所得综合衰减系数k在上表推荐的参考值范围内,说明成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