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之欧阳光明创编
有创诊疗操作规范之欧阳学创编
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有创诊疗操作管理制度1有创操作准入管理制度2有创操作资格申请表4有创诊疗操作管理及流程5手术(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及手术医师资格审核标准7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1手术安全核查表14一、应用静脉套管针注射的告知程序:15二、应用静脉锁骨下穿刺注射的告知程序:16三、应用静脉输液泵注射的告知程序:17四、应用动脉穿刺(血气)的告知程序:19五、应用吸氧的告知程序:20六、应用超声雾化吸入的告知程序:21七、应用鼻饲管的告知程序:22概述一、定义:有创诊疗操作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具有一定创伤和风险的各种诊断、治疗性操作。
二、分类:1、一般性操作:各种内镜检查、各种穿刺(包括胸穿、腰穿、骨穿、肾脏穿刺、甲状腺穿刺、深静脉穿刺、淋巴结穿刺、上颌窦穿刺等等)、有创性的治疗、淋巴结活检、治疗方案的更改、椎间盘吸切、各种封闭、关节腔内注射、切开引流、静脉切开等。
2、特殊性操作:各类型手术。
有创诊疗操作管理制度1、新的有创诊疗操作需严格按有关程序进行报批后方可进行。
2、在行有创操作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委托人详细交代清楚此项有创操作对患者诊断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强调其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和存在的其他问题,使患者和家属充分知情,尊重患者和委托人的意见,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实施。
3、进行操作前,按要求做好各种药物过敏试验、备皮及化验检查;准备好环境,备齐抢救物品、药品。
4、严格按有创操作常规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及操作结束后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5、操作完毕,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注意事项,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认真详细记录操作过程及病情变化,并做好交接。
有创操作准入管理制度为保障我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的利益,对临床有创检查、治疗项目实行资格准入。
(一)临床有创检查、治疗资格准入项目专指临床、医技科在常规条件下所开展的有创检查、治疗;紧急情况下,为防止病人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我院执业医师均可实施有利于病人的有创操作。
临床科室管理制度之欧阳光明创编
临床科室接诊管理制度欧阳光明(2021.03.07)一、目的迅速、准确、全面、规范接诊患者,提高全程优质医疗服务。
二、适用范围医院门诊、住院病区接诊患者的过程控制。
三、职责1.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定医生、护士排班表,安排值班人员。
2.由在班护士负责为新入院患者安排病床,在班医生或主管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作出诊疗计划。
3.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
4.由接诊医师负责接诊时医疗文书的书写。
(各级人员职责详见《医院管理职责》)四、工作程序1.科主任、护士长制定一段时间之内的医生、护士排班表。
2.值班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立即准备床位用物,填写床头卡片、诊断小卡片及病历牌,并通知经治医师或值班医生;向患者介绍住院规则及病房有关制度,协助患者熟悉环境;及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主动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等;对急诊手术或危重患者,须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详见《患者的接待管理制度》3.医生接到护士通知后15分钟内前来了解病情(病情危重者立即前来诊视),结合病史检查、作出初步诊断、治疗措施及进一步检查的措施,并写医嘱、检查单及病历记录。
对疑难、重症患者,应由经治医师、主治医师共同检诊。
4.办公室护士根据医嘱逐一处理,长期医嘱转抄于服药单或治疗单、饮食单(卡)内,临时医嘱则督促有关护士按时完成。
5.新入院患者如系病危,当值医生、护士应按抢救常规进行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科主任及护士长,做好患者家属的谈话记录及发出病危通知书。
抢救时应及时书写抢救记录。
6.新入院患者的入院记录,血、尿、便常规及其他必要检验(如呼吸系统疾病的痰常规检查,发热病的血液细菌培养送验等),一般在24小时内送检,急诊1小时内,便秘患者在解大便后24小时内完成送检。
7.病案书写按《病历书写规范》的各项规定施行。
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检查管理制度一、目的:规范临床医疗质量检查程序及职责,保证临床医疗过程的安全、有效。
医院管理规章制度之欧阳光明创编
XX医院管理规章制度欧阳光明(2021.03.07)院长职责1.制订医院工作计划。
工作目标,按期布置、检查、督促、总结工作,并向上级领导汇报。
3.定期检查医院的各项工作及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奖优罚劣,从严治院、协调各科室的工作。
4.教育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改善服务态度,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5.负责审批全院经费支出,杜绝不合理开支、合理调配使用全院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6.抓好全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业务副院长职责1.在院长领导下,分管全院的医疗、护理和门诊部的工作。
2.督促检查医疗制度、医护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
3.深入科室了解医疗、护理情况,必要时领导重危病人的抢救工作,不断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负责组织全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学习、负责领导全院预防、保健、传染病管理、食品卫生工作。
5.负责组织领导门诊急诊工作以及病房、手术室重症病人的抢救治疗工作。
6.负责全院医务人员日常工作及体检工作的安排和协调。
7.完成院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门诊部主任工作职责1.在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本门诊部的医疗、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协助院长做好体检等工作安排。
2.制定本门诊部的工作计划,协调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各科工作,定期总结汇报。
3.负责对外业务的协调与处理工作。
4.领导本门诊部人员对病人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完成医疗任务。
5.组织本门诊部人员学习,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6.督促本门诊部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差错事故。
医疗科科长职责1.在分管院长领导下,贯彻医院的政策、方针。
负责本科的医疗、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协助院长做好体检等工作安排。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对病员进行医疗咨询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医疗部门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医疗部门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1. 引言医疗部门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疗机构内部各科室的分级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医疗诊疗服务。
2. 分级诊疗原则- 级别划分:按照医疗部门内部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设备条件等进行科室分级划分。
- 疾病分类:根据疾病的紧急程度、病情复杂程度等因素,将疾病分类进行科室分级安排。
- 接诊能力:科室接诊能力要与科室分级相适应,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诊疗服务。
3. 科室分级诊疗管理流程3.1 科室分级划分根据医疗部门内部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设备条件等进行科室的分级划分,确保各科室在职能上有明确的划分和定位。
3.2 疾病分类根据疾病的紧急程度、病情复杂程度等因素,将疾病分类进行科室分级安排。
根据分级安排,患者可以直接就诊合适的科室,减少就诊时间。
3.3 医生评估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患者所属的科室级别,并做出相应的诊疗安排。
3.4 诊疗服务根据患者所属的科室级别,提供相应的诊疗服务,包括病情评估、医疗治疗等。
3.5 报告和记录医疗机构应对每一次诊疗服务进行记录,并及时向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报告,确保诊疗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4. 监督与评估医疗部门应建立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各科室的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5. 结论医疗部门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减少患者就诊等待时间,同时也有助于医疗机构内部各科室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该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确保其有效实施。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之欧阳光明创编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欧阳光明(2021.03.07)各科室: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是指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将医院内不同科室按照职能设置、医疗技术水平、医师资质等方面进行分类管理的制度。
目的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科学、合理、高效的分级诊疗。
一、分级诊疗的基本原则:(一)以服务患者为中心。
分级诊疗要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及时、准确、质量高的医疗服务。
(二)科学、合理的分级。
根据疾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的要求,合理安排患者就诊的科室和医师。
(三)优化资源配置。
基于患者需求和疾病特点,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进行分级诊疗服务。
(四)注重协同合作。
不同科室之间要进行深入的合作与协调,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有效的医疗服务。
二、分级科室的划分:(一)一级科室:负责常见病、多发病和简单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内科、妇科、骨科、耳鼻喉科等。
(二)二级科室:负责复杂疾病和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备相关专科和先进的技术设施。
例如:神经外科、心脏内科、放射科等。
(三)三级科室:负责特殊疾病和高难度手术的诊断和治疗,具备高级技术和综合能力。
例如:肝胆外科、心脏外科、器官移植科等。
三、分级诊疗的具体内容:(一)分级就诊:患者按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求,优先选择符合自身病情的科室就诊,减少患者在不同科室间的反复就诊。
(二)分级转诊:一级科室在诊断和治疗上遇到复杂疾病和疑难病的情况,应及时转诊至二级科室或三级科室。
二级科室在遇到特殊病情时,应主动寻求三级科室的支持和指导。
(三)分级会诊:不同级别的科室在诊断和治疗上应积极开展会诊制度,通过医师间的讨论和交流,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四)分级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科室要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和治疗计划。
在治疗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
(五)分级评估:各级科室要定期对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四、分级诊疗的保障措施:(一)医院要加强科室之间的联动和协作,建立科室间的沟通机制,共享患者的病历和诊疗信息。
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国家和地方卫生健康部门有关分级诊疗政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利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下属各科室的分级诊疗工作,包括分级诊疗的科室设置、服务范围、技术水平、工作流程、管理机制等内容。
第三条本管理制度的实施目标是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分级诊疗管理体系,提高患者就医的便利性和满意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四条本管理制度所称分级诊疗,是指根据医疗服务的资源配置和医疗需求的差异性,将患者分为不同等级,将病情轻、病情重、病情急重患者合理分流至对应的医疗机构或科室就诊,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科室分级诊疗的基本原则第五条科室分级诊疗应遵循公平、公正、合理、便捷的原则,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诊疗能力,避免二次转诊、重复诊疗,将患者合理分流至适宜的医疗机构或科室就诊。
第六条科室分级诊疗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全程关爱,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第七条科室分级诊疗要倡导多学科协作,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建立科室间的快速诊疗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诊疗效率和水平。
第八条科室分级诊疗要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医疗资源的动态调配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章科室分级诊疗的实施机制第九条医院应设立分级诊疗管理委员会,负责科室分级诊疗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明确各科室的分级诊疗范围和服务标准。
第十条科室应设立专门的分级诊疗工作小组,由主任医师或科室负责人领导,明确分级诊疗的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第十一条科室分级诊疗应建立严格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流程,明确分级诊疗的诊疗标准和指南,规范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二条科室分级诊疗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安全隐患,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之欧阳光明创编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欧阳光明(2021.03.07)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9、交接班制度10、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17、特诊特治告知制度18、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附件:手术安全核查表)一、首诊负责制度1、凡挂号病人,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转科、传染病报告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初步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时,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组织会诊与处理,必要时报告医务部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收治或转入相应科室进行抢救与处理。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因本医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好后,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同意,并请示业务副院长批准同意后方可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6、医务部负责首诊负责制的督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建立我院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提升。
其中,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就是重要的一环。
在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下,针对不同疾病的诊疗,医院进行了科学的分级管理,通过科室的分级,具体地规范医疗服务内容,提供了更为准确、专业、适宜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就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进行阐述。
一、科室分级概述科室分级是针对医院内部科室单元进行等级划分,使医院内不同科室的工作性质和水平得到明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委官网公布的科室分级标准,目前包括三级甲等医院、三级乙等医院、二级甲等医院、二级乙等医院、一级甲等医院、一级乙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通过科室分级,医院内部的不同科室能够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得到细致的规划和详细的管理。
二、科室分级的目的科室分级管理的目的在于指导医院各科室的工作标准、职责和范围,使科室间的工作更加明确,互相之间也可以协调合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三、科室分级的意义1. 指导科室的目标制定:不同科室有着不同的医疗目标,科室分级能够对各科室的医疗目标进行指导和监督,促进科室能够更好地制定医疗目标。
2. 推动科室的专业化:科室分级的设立,有助于医院各科室在业务上的专业化、精细化,本质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 提高健康数据质量:科室分级的设立标准化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流程,提高了健康数据的质量和科学性。
4.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科室分级还可以协助医院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优化医院内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资金利用率。
5.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科室分级建立医疗服务标准、规范、流程等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专业、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
四、科室分级的实施医院科室分级工作从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颁布的科室分级标准开始实施,但不同的医院其实际分级类型可能不同。
在实施科室分级的过程中,应按照科室分级标准,对医院内部所有科室进行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估,对各科室的管理和工作进行科学、精准布局。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模版(三篇)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加强临床科室的医疗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诊疗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二条管理的科学性诊疗分级管理应当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情况,确保医疗服务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
第三条公平性诊疗分级管理应当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得因个人因素对患者进行不合理的诊疗分级。
第四条安全性诊疗分级管理应当以患者安全为第一原则,确保医疗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五条适应性诊疗分级管理应当根据医疗资源的供需情况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
第三章诊疗分级管理的具体内容第六条诊疗分级标准依据临床科室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水平、医疗服务能力以及患者的病情等因素,制定科室诊疗分级标准。
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第七条一级诊疗科室一级诊疗科室具备初级诊疗和常见疾病的诊疗能力,可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不复杂的疑难病的诊疗服务。
第八条二级诊疗科室二级诊疗科室具备中级诊疗和常见疾病的诊疗能力,可提供中等复杂和少见病的诊疗服务。
第九条三级诊疗科室三级诊疗科室具备高级诊疗和各类疾病的诊疗能力,可提供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并进行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十条诊疗科室评审对临床科室进行诊疗分级评审,评审周期为三年一次,评审结果应当及时公布。
第四章诊疗分级管理的实施第十一条诊疗分级指导医院应当制定诊疗分级指导,明确不同诊疗分级的具体要求,指导临床科室的诊疗工作。
第十二条诊疗分级查询和引导医院应当建立诊疗分级查询系统,方便患者和医务人员查询科室的诊疗分级,并在就诊前对患者进行引导。
第十三条诊疗分级监督和检查医院应当建立诊疗分级监督和检查制度,对临床科室的诊疗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诊疗分级管理的有效实施。
第五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本医院所有。
第十五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模版(二)一、本制度适用于医学影像科室、检验科、脑电图室、肌电图室、动脉硬化检查室、骨密度检查室、tcd检查室、心电图检查室、诊断核医学医疗技术人员二、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分级授权项目和要求1.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授权项目。
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之欧阳数创编
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科室在科主任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下,实行临床医生分级管理制度。
医师为一级医生,主治医师为二级医生,科主任、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为三级医生。
分成两个诊疗小组(见诊疗小组名单),两名主治医师为诊疗小组组长,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工作为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避免推卸责任,导致诊疗过程出现缺陷,甚至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分级管理是在科主任安排下完成的,科内的一切诊疗活动,科主任均有权参加,并提出意见,同时负责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管理责任。
二、一级医生和二级医生负责床位管理,一级医在制定诊疗计划时须向二级医生汇报、请示,特别是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时必须及时汇报,让上级医生做心中有数,得到及时指导,这时所发生诊治程序、计划、错误而导致医疗纠纷(或事故)的,上级医生为第一责任人,下级医生仅承担个人行为的责任。
否则下级医生要承担全部责任。
三、主治医师为二级医师,根据主治医师的职责,仍是收治病人诊治的主导者,负床位主管医师责任,在制定诊疗计划时须向三级医生汇报、请示,特别是在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时必须及时汇报如其上级医师参与制定诊治计划,并参与完成。
四、三级医生是诊疗活动的主导者,全面负责病区所有病人的诊疗活动,确定病人的诊疗计划,决定会诊、转科、出院、转院、为重病人的抢救等。
五、医师在诊疗活动中,无论是几级医生均要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
六、各级医生应完成自己职称岗位职责所须完成的工作和责任,不称职者,将予高职低聘。
七、原则上一、二级医生均要参加科室夜班,三级生和科主任可不参加夜班排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管理上。
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之欧阳歌谷创编
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欧阳歌谷(2021.02.01)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的诊疗质量,持续改进诊疗工作,落实院科两级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健全院科两级质管理组织。
(一)院级质量管理由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其下设质控科。
质控科职责为:1、在委员会领导下对全院医疗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2、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结合本院实际,修订和完善医院质量标准,并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评价,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提高。
3、检查和指导各科医疗质管理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落实医疗质量管理目标、计划、效果评价及奖惩措施。
4、开展医务人员质量意识教育。
对新职工和进修、实习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风险意识防范和法律知识培训。
5、定期对医疗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讨。
及时向委员会及有关院领导反馈,提出提高医疗质量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提出修订和完善管理规定的意见。
6、根据情况适时召开科室主任月会或质控员例行会议。
遇有特殊殊情况可临时召开,研究问题,总结工作。
7、保存相关的质控记录和会议记录资料。
(二)成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及高职称师、护师组成其职责为:1、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经常性检查。
2、检查本科室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不安全因素以及诊疗常规、操作规范、医院规章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
3、依据检查情况提出奖惩意见与目标管理考评持钩。
4、定期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对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5、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科室质控小组会议分析探讨科内医疗质量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做好会议记录。
二、诊疗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方式(一)科级监控即定点监控,每月进行一次由各科室自我进行检查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院级监控1、每月监控每月1次,由医务科、质控中心、院感办等科室进行监控。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三篇)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及分配不均问题日益显现。
为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医疗服务的合理分配,以及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得以提出。
二、制度目标1.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通过科学的疾病分级管理,确保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 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引导复杂疾病和疑难病例至高级医疗机构,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3. 降低医疗成本:通过科室诊疗分级,使患者获得适宜的医疗服务,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减轻患者及医疗机构的经济压力。
三、实施策略1. 科室分级:依据疾病类型和治疗复杂度,将医院科室划分为基层、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
2. 制定诊疗指南:明确各级科室的职责范围,制定疾病分级标准和诊疗流程。
3. 引导患者就诊:通过医生初步评估,引导患者至相应级别的科室接受诊疗。
4. 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各级科室间的协同合作机制,确保患者在不同科室间的转诊和治疗协调。
5. 远程会诊:基层科室在遇到复杂病例时,可借助远程会诊平台向高级科室寻求指导。
6. 绩效考核:通过科室诊疗分级制度,对医务人员的诊治能力及科室工作质量进行有效考核,激励专业提升,提高科室整体质量和效率。
四、实施挑战1. 宣传教育:需对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充分的宣传教育,以增进理解和接受度。
2. 协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协作机制,确保患者病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 资金和技术支持:制度实施需要资金支持,包括远程会诊平台、医疗设备升级和人员培训等。
五、预期成效1. 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2. 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改善疑难疾病和复杂病例的治疗效果。
3. 减轻患者和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降低医疗成本。
4. 促进医务人员的专业成长和创新,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六、总结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是实现医疗资源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疾病分级管理,最大化资源利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样本(三篇)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样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科室诊疗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科室内部各类临床诊疗活动的管理。
第三条科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诊疗分级标准,并在本制度中予以明确。
第四条科室应根据诊疗分级标准,合理组织医务人员的工作,确保医疗资源的科学利用。
第五条科室应建立完善的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在不同诊疗活动中的职责和权限。
第二章诊疗分级标准第六条科室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医疗资源利用情况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诊疗分级标准。
第七条诊疗分级标准应明确以下内容:(一)门急诊分级:根据患者的疾病种类和病情,将门急诊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二)住院分级: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专业治疗需求,将住院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三)手术分级:根据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将手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第八条诊疗分级标准应经过科室评审,并报相关部门备案。
第三章医务人员职责和权限第九条一级医师在门急诊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一)接诊病人,进行初步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二)开具适当的检查、化验和病历检查单;(三)指导和监督护士、实习生等医务人员的工作;(四)参与科室的会诊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第十条一级医师在住院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一)负责住院患者的日常护理和治疗工作;(二)制定住院治疗计划,并及时调整;(三)参与病情复杂或手术中的困难性病例的治疗;(四)指导和监督实习生、进修医生等医务人员的工作。
第十一条二级医师在门急诊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一)细化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二)制定详细的检查和化验计划;(三)参与疑难病例的诊治;(四)独立承担一定的门急诊患者接诊任务。
第十二条二级医师在住院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一)负责住院患者的日常治疗和护理工作;(二)参与手术并独立完成一些手术;(三)独立承担一定病情稳定的患者治疗任务;(四)指导和培训低年资医师的工作。
科室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之欧阳光明创编
Xxx医院欧阳光明(2021.03.07)科室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一、管理体系(一)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职责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
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中级以上职称相关人员3-5人组成,设科室质控医师一名,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联系、协调、反馈、记录等具体工作。
科室质控小组职责如下:1、建立健全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
2、对本科室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如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交接班制度等。
3、对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情况按规范进行检查。
4、定期对本科室内工作量完成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历书写质量、危重病人、围手术期管理、输血管理、纠纷投诉情况进行自查整改,并详细记录。
5、定期向质控办反馈本科室质控工作进行情况,对违犯医疗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医疗不良事件,写出书面材料并及时上报。
6、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二)医务人员自我管理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
对各级医务人员的要求分述如下:1.门诊医师(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体格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有详细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会诊;c.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视病情可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口腔门诊规章制度之欧阳光明创编
济民口腔防治所规章制度欧阳光明(2021.03.07)目录第一节门诊消毒管理规定 (1)第二节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4)第三节口腔器械消毒制度 (4)第四节门诊部规章制度 (5)第五节门诊岗位工作职责 (6)第一节门诊消毒管理规定一、建筑布局要求1.应设置有相对独立的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
2.候诊区和诊疗区应分开,设有实际屏障,采光良好。
3.有流动水装置,每1-2张诊疗台设一洗手池。
二、器械的配备要求1.应配备压力蒸汽灭菌设备。
2.为患者进行诊疗操作的器具必须做到一人一套,应根据各机构单日最高业务量及具体消毒灭菌方法配备相应数量的各种器械。
三、器械的消毒、灭菌要求1.消毒灭菌原则1.1手术治疗器械以及其它各种接触患者伤口和血液、口腔软组织或骨组织的器械必须进行灭菌,其它口腔诊疗以及检查器械,应做到一用一消毒;也可采用一次性的诊疗用品。
1.2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适于压力蒸汽灭菌或干热灭菌者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灭菌。
1.3使用后器械应严格按照预处理后灭菌或消毒的程序进行处理。
2.器具选用灭菌或消毒方法的范围2.1口内专用器械2.1.1需灭菌的器械:手机、车针、洁牙器头、充填器、金属镊子、金属口镜、金属探针、吸唾器头、挖匙、成形片、成形夹、拔髓针、扩大针、光滑针、雕刻器、磨光器、抛光器、金属口腔器械盘等。
2.1.2需消毒的器械:三用枪头、调刀、调板、银汞输送器、托盘等。
2.2口外专用器械需灭菌的器械:金属镊子、金属口镜、拔牙钳、血管钳、持针器、牙挺、牙龈分离器、挖匙、手术刀片、剪刀、骨凿、咬骨钳、劈凿、骨锉和金属口腔器械盘等。
2.3修复专用器械2.3.1需灭菌的器械:手机、车针、金属镊子、金属口镜、金属探针、金属口腔器械盘等。
2.3.2需消毒的器械:托牙钻、砂轮、卡环钳、平头钳、取冠器、雕刻刀、蜡匙、调刀、尺、平面板、托盘等。
2.4正畸专用器械2.4.1需灭菌的器械:手机、车针、金属镊子、金属口镜、金属探针、金属口腔器械盘等。
诊所规章制度之欧阳家百创编
规范化诊所规章制度(一)欧阳家百(2021.03.07)(二)门诊工作制度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卫生法律法规,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依法执业。
2.严格遵守医疗护理各项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医疗事故发生。
3.将本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本悬挂于醒目位置,执业地点、职业范围、负责人等登记项目发生变化,提前申请变更。
4.按照核准的诊疗项目职业。
完成卫生行政部门指令性工作任务,主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
5.认真、规范、准确而书写门诊病历,填写门诊日志。
6.对病员认真检查,合理治疗,科学用药。
对疑难病人2次门诊不能确诊者,及时转上级医院。
对急、危重病员,给与优先接诊,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7.认真开展诊所内部设备、设施消毒工作,依法处置医疗废物废水,保证医疗安全。
8.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认真诊治每一位患者,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医务人员工作时衣帽穿戴整洁,佩戴胸卡。
保持诊所环境清洁。
9.依据国家有关价格政策,制定合理的各项业务收费标准并公示,收款后出具正规合法的票据。
10.开展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卫生防病只是。
(二)病历书写制度1.对就诊病人书写门诊病历,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病历书写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纠错规范。
2.病历书写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以蓝黑墨水,碳素墨水或黑色签字笔签写。
3.病历由亲自参与诊断、治疗的具有合法资质的医务人员签名。
无资质人员不得签名。
4.门诊手册封面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或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5.化验单(检查报告)、医学影像等检查资料应及时归入门诊病历。
6.对按照有关规定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诊疗活动,依法签署知情同意书。
7.急诊病人经过紧急检查处理稳定后即可书写病历,急诊病历书写就诊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8.急诊留观患者应记录留观记录,重点记录观察期间病情变化和诊疗措施,记录简明扼要,并注明患者去向。
门诊管理制度(全)之欧阳治创编
目录医院门诊部工作制度门诊工作制度出具诊断证明、病休证明制度专家门诊管理制度门诊病历制度诊前准备制度检诊制度会诊转诊制度门诊处方制度门诊登记统计制度医院门诊部工作制度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做好门诊全面管理工作。
2、经常检查督促各科室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执行情况,加强信息反馈,提高服务质量。
3、做好门诊环境管理和秩序管理,达到环境整洁、舒适、安全、工作有序。
4、经常深入科室调查了解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并及时向院长汇报工作,提出改进工作措施。
5、健全和落实好本部门各项规章制度。
6、建立本部门大事记。
7、严守工作岗位。
每日检查开诊情况。
8、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搞好门诊患者及社区合同单位满意度调查,进行分析改进工作措施,提高服务水平。
门诊工作制度一、业务副院长分工领导门诊,科主任应加强对本科门诊的业务技术领导。
各科确定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业务人员协助科主任负责本科的门诊工作。
二、参加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派有经验的医师和护士担任。
要求门诊医师相对稳定,护士一般较长期固定。
三、对疑难病症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
四、科主任、主任医师应定期上门诊解决疑难病例,每人每周一般不少于两个半天。
五、对患者要进行认真检查,按照省卫生厅规定格式记载门诊病历,门诊部定期检查,每月评分一次,上报院长,并送有关科室。
六、门诊检查科室所做各种检查结果,必须做到准确、及时。
七、门诊各科与住院处及病房应加强联系,以便根据病情及病床使用情况,有计划地收容患者住院治疗。
八、做好分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报告。
九、门诊工作人员要做到关心体贴患者,态度和蔼,有礼貌,耐心地解答问题,尽量简化手续,有计划地安排患者就诊。
十、门诊应保持清洁整齐,改善候诊环境,加强候诊教育,宣传卫生防病、计划生育和优生学知识。
十一、门诊医师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积极采用经济便宜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尽可能减轻患者的负担。
普外科科室规章制度之欧阳家百创编
目录欧阳家百(2021.03.07)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3二、处方制度3三、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5四、出、入院制度6五、转院、转科制度7六、院内感染管理制度8七、手术制度9八、手术前讨论制度11九、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等应急预案12十、创伤性休克等应急抢救预案12十一、住院病人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14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一、科室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中。
二、科室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三、质量管理组织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自身医疗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四、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制订质量管理目标、指标、计划、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等。
五、科室要加强对本科人员的质量管理教育,组织其参加管理活动。
六、质量管理工作应有文字记录,并由质量管理组织形成报告,定期逐级上报。
七、质量检查结果与评优、奖惩及职称评聘相结合。
二、处方制度一、医师(士)处方权,由科主任提出意见,经医务科审查,报业务院长批准,办理手续,并将字样留于药剂科及药房。
新毕业及进修医师(土)一般工作三个月以上,根据实际情况,亦可照此办理。
二、药剂人员不得擅自修改处方,如处方有错误应通知医师更改后配发。
凡不合规定处方,药剂人员有权拒绝调配及发药。
三、有关毒、麻、限剧药品处方,遵照毒麻、限剧药品管理制度及国家有关管理麻醉药品的规定执行。
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或从事临床工作5-7年以上的医师,经院长批准,并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可授予麻醉药处方权。
四、处方项目必须填写齐全,用药正确,医师签全名配方,发药划价都要签名或盖章,对项目不全,字迹潦草,签名不清者,药剂人员有权拒绝发药。
五、一般处方药品以三日用量为限,对某些慢性病或特殊情况可酌情增加。
处方当日有效,过期须经医师更改日期,重新调配。
六、医师(士)不得为自己及直系亲属开处方。
七、处方由药房严格把关,药剂人员按处方分类、分级权限对照签字留样卡片严格执行,不准超越权限范围使用,对无处方权的处方或不合格的处方应拒发药并予登记、处罚。
规范诊疗30条之欧阳法创编
医院规范诊疗30条合理检查一、医师对疑难复杂患者的检查应有针对性、阶梯性,费用较低的检查能明确诊断的,不得再进行同一性质的其他检查,可检查可不检查的,尽量不检查或少检查,以降低病人检查费用。
如患者确需进行CT、磁共振等大型设备检查,应与上级医师商定,经科主任批准,并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湖北省同级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结果放射检查资料互认暂行规定》,在二级医疗机构间、三级医疗机构间进行医学检验结果和放射检查资料互认。
如需重新检查,医师必须在病历中详细记录原因,并由患者及家属签字确认。
三、医疗机构应建立院内检查结果互认、共享管理机制,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尽量为患者节省费用。
患者在-个住院周期内转科,转入科室医师必须充分考虑患者诊疗过程的连续性,以及检查项目的必要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应对转出科室所做的检查、化验结果予以认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合理用药四、医师开具处方必须遵循“急3慢7”原则,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不得开具大处方。
对老年病、慢性病等特殊患者,经上级医师同意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最多不超过15日用量。
五、医师开具处方必须遵循合理用药原则,所选药品必须与诊断相符,能口服用药时不注射用药,能肌肉注射时不静脉注射用药。
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等患者,医师必须首选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
处方必须经药师“四查十对”,审核合格后予以调剂,不合格处方,不得调剂发药。
六、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师不得越级开具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抗菌药物必须以病原学检测结果为准。
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临床药师制度,配备规定数量专职临床药师,开展查房、会诊、疑难病症用药检测(基因、药物浓度检测)等临床药学工作。
八、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制度,定期开展处方点评,对经点评发现的不合格处方、不合理用药等不良行为,要按规定进行处理。
九、医师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室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科室在科主任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下,实行临床医生分级管理制度。
医师为一级医生,主治医师为二级医生,科主任、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为三级医生。
分成两个诊疗小组(见诊疗小组名单),两名主治医师为诊疗小组组长,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工作为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避免推卸责任,导致诊疗过程出现缺陷,甚至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分级管理是在科主任安排下完成的,科内的一切诊疗活动,科主任均有权参加,并提出意见,同时负责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管理责任。
二、一级医生和二级医生负责床位管理,一级医在制定诊疗计划时须向二级医生汇报、请示,特别是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时必须及时汇报,让上级医生做心中有数,得到及时指导,这时所发生诊治程序、计划、错误而导致医疗纠纷(或事故)的,上级医生为第一责任人,下级医生仅承担个人行为的责任。
否则下级医生要承担全部责任。
三、主治医师为二级医师,根据主治医师的职责,仍是收治病人诊治的主导者,负床位主管医师责任,在制定诊疗计划时须向三级医
生汇报、请示,特别是在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时必须及时汇报如其上级医师参与制定诊治计划,并参与完成。
四、三级医生是诊疗活动的主导者,全面负责病区所有病人的诊疗活动,确定病人的诊疗计划,决定会诊、转科、出院、转院、为重病人的抢救等。
五、医师在诊疗活动中,无论是几级医生均要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
六、各级医生应完成自己职称岗位职责所须完成的工作和责任,不称职者,将予高职低聘。
七、原则上一、二级医生均要参加科室夜班,三级生和科主任可不参加夜班排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管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