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深度研课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深度研课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伊宁市实施新课程改革十余年来,目前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即由原来关注“量的发展”进入到“质的提升”阶段。伊宁市基础教育自“标准化”“均衡化”和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来,各学校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校园硬件建设及教学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甚至低效、无效,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质量。通过调研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没有落实,教学方法单一且陈旧;各校研训活动中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以致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多是基于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不知道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在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误区,基于经验的教学方式亟待改变。
二、课题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做了较为清晰明确的陈述,规定了在某一学段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需要达到的学业质量要求。所以,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目标是我们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然而作为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其内容标准中预期的学习结果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故需要通过分解使之成为学期的目标、单元的目标、课时的目标,即成为清晰的可
检测的学习结果。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教”“学”“评”的角度对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宏观目标进行分解,进而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课时目标,围绕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的选择,针对具体课时内容基于目标进行教学环节的设置、问题的选择、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达成教、学、评的一致性。
本课题的研究为学校研训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教师培养等提供一种相对稳定但可校本化的范式,基于课程标准的深度研课应该成为学校常态教学行为。在研究过程中,可将市常规教研活动、市级主题教研活动、校本研训活动等结合起来,解决课题研究时空不足的问题,也将减轻因为研究(研训)活动过多而给参与教师带来的负担。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目标:
质量提升、促进发展、深化教研、课堂转型
1.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目标设计、课堂活动组织、评价活动开展等三个课堂要素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促进专业发展。让教师成为有研究能力的教学实践工作者,让教学和研训融为一体,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参加研训活动,在主动参与研训的过程中学会研究并改进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专业水平和研究指导能力。
3.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深化“研训一体”工作机制。推进“备课—上课-研课”这种立足课堂“研训”机制的深度;追求单元、课时目标的可操作性、可测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倡导研训团队的合作交流;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4.推进课堂转型,创建高效课堂。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质是学生、教师与知识的关系重构。传统课堂本质性的弊端是学生与知识的间接关系,通过课题研究,推进课堂转型,把间接关系调整为直接关系,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的高效课堂。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路径:
1.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我们先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以史宁中教授主编的《课程标准解读》为基础,将其课程目标进行分解,从而转化为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
2.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以评价为导向,便于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3.设计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结合学情,分析内容,研究检验目标达成的策略与方法。
4.实施设计好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实践,结合课堂反馈和课堂观察,分析目标达成的情况。
5.布置基于目标的有效作业,进一步促成目标的达成。
6.反思和改进目标分解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7.建立“参与式”的培训方式与“研训一体”的长效培训机制。通过“研磨课例---成果推广---专题研讨”的“参与式”研训方式,形成“研训一体”长效机制,加强学科组建设。
8、按照小学数学“四大领域”分类,按照课型梳理出典型内容,通过“课例研究”的形式磨课,打造可供学习和参考的一批典型课例。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抓住三个方面:一是教什么,学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
么程度,即教学目标的确立;二是怎么教,怎么学,即教与学的方式;三是“学会”与“会学”,即教学评价与测量。
2.优化五个环节:一是目标要科学,即定位适切与陈述清晰;二是设计能引领,即有思维含量,能引发思考;三是课堂有互动,即行为与思维的互动;四是反馈要及时;五是课堂辅导能到位。
3.坚持一个结合:课例研究和课堂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把“课例研究”和“打造课例”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载体和目标。
五、课题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3年,拟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确定课题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
(3)召开开题论证会。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
按照小学数学四大教学领域(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分课型(新授课、练习课、综合复习课)开展课标解读学习、分解目标、确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课例研究、开展教师备、上、评、说、思系列“主题式”研训活动。
(1)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2)每学期打造市级3—4节教学课例。
(3)根据课例建立量表式课堂观察的评价措施
(4)将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课件、作业设计等汇编成册。
(5)每学期初制定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学期末进行课题总结
(6)围绕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7)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做好研究纪实和过程记录,案例分析、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等工作。
3.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21年1月—2021年6月)
反思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结集最终研究成果。将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做法进行辐射与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不仅是一个行动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要通过行动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教学,不断改进策略与方法。坚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以解决问题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为目的。
2.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国内外有关高效课堂建设教育教学理论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调查研究法。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反思成败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和可借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