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导师

合集下载

中国第一届历史学博士生导师名单

中国第一届历史学博士生导师名单

(1)史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白寿彝
华东师范大学:吴泽
中国社科院:尹达
(2)文化人类学
中山大学:梁钊韬
(3)考古学
北京大学:宿白
四川大学:徐中舒
吉林大学:于省吾
中国社科院:夏鼐
(4)中国古代史
北京大学:邓广铭、周一良北京师范大学:何滋全
中国人民大学:戴逸
南开大学:郑天挺
吉林大学:金景芳
复旦大学:杨宽
华东师范大学:吴泽
南京大学:韩儒林
厦门大学:傅家麟
山东大学:王仲荦
武汉大学:唐长儒
四川大学:徐中舒
(5)中国近现代史
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
中国社科院:李新、黎澍(6)中国民族史
云南大学:方国瑜
(7)世界古代史
东北师范大学:林志纯
复旦大学:周谷城
(8)世界近现代史
武汉大学:吴于廑
(9)世界地区史、国别史南京大学:蒋孟引
南开大学:吴廷璆
(10)专门史
厦门大学:傅家麟
南京大学:王绳祖
(11)历史文献学
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12)历史地理学
复旦大学:谭其骧
北京大学:侯仁之
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

联邦德国中小学的纳粹历史教育研究

联邦德国中小学的纳粹历史教育研究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在经历了从“非纳粹化”阶段到“全面反思纳粹本质”阶段的历史转变之后,联邦德国中小学纳粹历史教育呈现出坚持以基本法价值观为根本导向、广泛吸收跨文化教育思想、反对灌输式教法等特点。

战后西德之所以会在中小学历史—政治教育中全面反思纳粹罪行,是与其全社会一直以来对战争罪责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德国;中小学教育;纳粹历史教育中图分类号:K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5)02-0063-06第31卷第2期Vo l.31No .22015年4月Apr .2015收稿日期:2015-02-11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教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岳伟(1982—),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史。

①学术界主要有两个领域的成果涉及西德纳粹史观教育问题:一是德国政治教育研究,如阮一帆等的《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4期),Joachim Betjen ,Politische Bildung (M üchen :Oder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2007)等;二是德日战争态度比较研究,如宋志勇的《战犯审判、历史认识、民族和解》(《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等。

②Joachim Detjen ,Politische Bildung ,M üchen :Oder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2007,S.122.战后西德在中小学教育中对纳粹思想和罪行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算,这是它能够走上自由民主发展道路、重新为欧洲邻邦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但相对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况而言,国内对联邦德国如何讲述法西斯和二战历史却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

古风时代希腊人在北非的殖民

古风时代希腊人在北非的殖民

第四章遭遇新的外族
47
一、西进与迦太基的阻遏……………………………………………………………47
二、波斯人的到来……………………………………………………………………49
结论
53
附图
55
参考文献
58
后记
61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绪言
古风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是希腊文明逐渐成型的时代,作为
们去思考。
作为希腊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古风时代希腊殖民运动一直吸引着研究者们
的目光。但是,由于属于古风时代,确切的文字材料相对缺乏,大部分文献都有待
考古发掘去证明,目前有关北非殖民的研究依然是以介绍考古成果和解释现有文字
资料为主,研究与讨论也主要集中于几个大问题。
在所有被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中,有关北非殖民兴起的问题一直以来是学者们
and Egypt alSO had weakened,there was a chance for Greeks to settle in North Africa.
Because of the rise of Carthage in western,the lack of room in the Near East and Black Sea,and the effort of Greece Mercenaries in Egypt,The Greek colonial movement finally
also had the same development;they had to change into the Greek city—states. After the rising of the Carthaginian,Greeks met a resistance.They could not settler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

2005年第6期(总第161期)学习与探索Study&ExplorationNo.6,2005General.No.161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俞思念,陈平其(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是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明显存在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痕迹和脱离科学技术进步的很大局限性,因而受到后起的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尖锐批评。

但西方现代化理论并未就此消失;在新的历史时代,它正视科学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化,因而处于新的重建之中。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后现代理论;科学技术革命中图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05)06-0131-04西方现代化理论发生于战后恢复的主要欧洲国家,却对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所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都无情地证明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失误。

为此,西方现代化理论先后受到了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尖锐批评。

尽管如此,西方现代化理论家们仍没有放弃他们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处于重建中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正视科学技术进步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推动作用,力图修补其理论缺失,恢复这一理论曾经有过的影响。

深入了解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分辨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必然产物。

二战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新的科技革命引起的世界性/第二次工业革命0,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性进步。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20世纪上半叶所未曾有过的持续经济增长局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美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人,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

中国首批文科博导和博士生名单公开你认识哪些大牛

中国首批文科博导和博士生名单公开你认识哪些大牛

中国首批文科博导和博士生名单公开!你认识哪些大牛?时至今日,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者已逾50万人,导师亦数以万计。

然而是否已经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已经全面超越了那一代的前辈?特别整理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中文科学者全名单,这些教授多已经故去,哲人其萎,唯愿后世继之。

北京大学(23名)中国哲学史:张岱年教授现代外国哲学:洪谦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枬森副教授美学、英语语言文学:朱光潜教授逻辑学:王宪钧教授外国经济思想史:陈岱孙教授中国经济史:陈振汉教授法学理论:陈守一教授国际经济法:芮沐教授国际法:王铁崖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王瑶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吴组缃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周祖谟教授现代汉语:朱德熙教授汉语史:王力教授英语语言文学:李赋宁教授、杨周翰教授德语语言文学:杨业治教授印地语语言文学:季羡林教授考古学:宿白教授中国古代史:邓广铭教授、周一良教授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史:侯仁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9名)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肖前教授中国哲学史:石峻教授政治经济学:宋涛教授世界经济:吴大琨教授货币银行学:黄达教授统计学:戴世光教授中共党史:胡华教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高放副教授中国古代史:戴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10名)世界经济:陶大镛教授教育基本理论:王焕勋教授中国教育史:毛礼锐教授、陈景磐教授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教授中国现代文学:李何林教授中国民间文学:钟敬文教授汉语文字学:陆宗达教授史学史:白寿彝教授中国古代史:何兹全教授北京外国语学院(2名)英语语言文学:王佐良教授、许国璋教授中央音乐学院(1名)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廖辅叔教授南开大学(5名)中国经济史:傅筑夫教授世界经济:滕维藻教授侗傣语族语言文学:邢公畹教授中国古代史:郑天挺教授世界地区史、国别史:吴廷璆教授吉林大学(3名)政治经济学:关梦觉教授考古学:于省吾教授中国古代史:金景芳教授东北师范大学(2名)中国古代文学:杨公骥教授世界古代史:林志纯教授复旦大学(9名)外国哲学史:全增嘏教授政治经济学:蒋学模教授中国古代文学:赵景深教授中国各体文学:朱东润教授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教授汉语史:张世禄教授中国古代史:杨宽教授世界古代史:周谷城教授历史地理:谭其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6名)中国哲学史:冯契教授世界经济:陈彪如教授教育基本理论:刘佛年教授发展心理学:左任侠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徐震堮教授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吴泽教授南京大学(7名)中国古代文学:程千帆教授英语语言文学:陈嘉教授、范存忠教授法语语言文学:何如教授中国古代史:韩儒林教授世界地区史、国别史:蒋孟引教授专门史:王绳祖教授南京师范学院(1名)中国古代文学:唐圭璋教授扬州师范学院(1名)中国古代文学:任中敏教授江苏师范学院(1名)中国古代文学:钱仲联教授厦门大学(1名)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傅家麟教授山东大学(2名)中国古代文学:肖涤非教授中国古代史:王仲荦教授武汉大学(6名)现代外国哲学:江天骥教授世界经济:吴纪先教授国际法:韩德培教授汉语史:黄焯教授中国古代史:唐长孺教授世界近现代史:吴于廑教授华中师范学院(2名)中国近现代史:章开沅教授历史文献学:张舜徽教授中山大学(5名)中国各体文学:王起教授汉语文字学:容庚教授、商承祚教授英语语言文学:戴锱龄教授文化人类学:梁钊韬教授四川大学(3名)中国文学批评史:杨明照教授考古学:徐中舒教授中国古代史:徐中舒教授、缪钺教授云南大学(1名)中国民族史:方国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1名)历史地理学:史念海教授西北师范学院(1名)教学论:李秉德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名)人类学:吴汝康研究员、裴文中研究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1名)心理学:潘菽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29名)中国哲学史:任继愈教授外国哲学史:王玖兴研究员、贺麟研究员逻辑学:沈有鼎研究员、周礼全副研究员美学:李泽厚研究员宗教学:王明研究员、马学良教授政治经济学:于光远研究员、许涤新研究员中国经济思想史:巫宝三研究员中国经济史:严中平研究员工业经济:马洪研究员农业经济:詹武教授商业经济:刘明夫研究员基本建设经济:薛葆鼎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唐弢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吴世昌研究员、余冠英研究员语言学:傅懋勣研究员现代汉语:吕叔湘研究员、李荣研究员英语语言文学:卞之琳研究员法语语言文学:罗大冈研究员德语语言文学:冯至研究员史学史:尹达研究员考古学:夏鼐研究员中国近现代史:李新研究员、黎澍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所(3名)戏曲历史及理论:张庚研究员美术历史及理论:王朝闻研究员中国音乐史:杨荫浏研究员新中国(文科)各学科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名录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共授予18人博士学位。

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导师

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导师

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导师一、詹娜,女,1981年生,湖北武汉人。

2000-200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200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200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法国史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做联合培养博士;2009-2011年,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近代法国史研究,已出版著作《西方国家历史学本科教学调研》,在《史学集刊》、《四川大学学报》、《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二、罗爱林,男,1964年出生,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史、东欧史。

现担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罗爱林教授1987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5-1996年、2000-2001年曾先后赴俄罗斯喀山师范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2年8月从广西师范大学调入华中师范大学工作。

罗爱林教授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俄国农奴制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俄国农村公社研究(1861-1917)》(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俄国通史•六卷本》(主持第二卷)等。

出版学术专著《俄国封建晚期农村公社研究(1649-1861)》,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等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E-mail:三、岳伟,男,讲师,1982年生,河北邯郸人,2005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10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其中2008.9至2009.9月留学德国亚琛科技大学历史所。

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推免生复试人员名单

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推免生复试人员名单

性别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男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男 女 女 男 女 女 女 女 女 男 女 女 男 女 男 女 女 男 男 女 女 男 男 女 女 女 女 女 男 女 女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2020年历史文化学院推免生复试人员名单
申请报考我校单位 申请报考我校专业
历史文化学院
毕业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内蒙古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贵州大学 南昌大学 贵州大学 黑龙江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所) 中国近现代史(所) 中国近现代史(所) 中国近现代史(所) 中国近现代史(所) 中国近现代史(所) 中国近现代史(所) 中国近现代史(所) 中国近现代史(所) 中国近现代史(所)
姓名 叶艳芳 刘书宁 陈蕾 王晓璐 黄溪 梁文雯 袁一心 赵阳 叶文瑶 李雪 张丽君 叶昕炜 梁佳佳 陈馨 万家乐 茹瑾 李健慧 易宏昌 余桢 高婷婷 王雁 唐倩 于晓桐 李耀 杨帆 李杨 齐正阳 谢景雯 陈嘉梓 马杰宁 白曼玉 王际沣 林明豪 刘潇 宋扬 樊世豪 韩政委 张丹丹 曹新俊 田力 禹瑞环 赵绘明 荆玉迪 肖婷 饶沁君 董文卿 张倩 吴羽 周传龙 宋汶彬 韦飞 孙帜 范乙润 胥兰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

收稿日期:2020-05-14作者简介:姚伟钧ꎬ男ꎬ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李任ꎬ男ꎬ湖北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讲师ꎬ历史学博士ꎮ2021年3月第43卷㊀第2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r 2021Vol 43㊀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1.02.020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李任1ꎬ姚伟钧2(1.湖北省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ꎬ湖北武汉㊀430000ꎻ2.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ꎬ湖北武汉㊀430079)摘㊀要: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念最早由西方提出ꎬ其理论和实践经历长期的发展探索而不断深化ꎬ如今保护更新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ꎮ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理论较多地受到了国外影响ꎬ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的体系ꎮ汉正街作为武汉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街区ꎬ在文物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以及街区环境㊁居住条件㊁基础设施㊁公共空间改善与更新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ꎮ其保护与更新的措施包括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风貌ꎻ保护周边环境㊁延续人文精神㊁改善居住条件和拓展公开空间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ꎻ继承与创新街区商业文化ꎻ保护文化遗产㊁整合利用文旅资源激发街区活力等ꎬ以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和高质量发展ꎬ并为其他类似的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科学借鉴ꎮ关键词:历史街区ꎻ㊀保护ꎻ㊀更新ꎻ㊀汉正街中图分类号:K29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21)02-0105-07㊀㊀ 历史街区 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ꎬ指有历史价值的街区ꎬ相近的概念还有历史地区㊁历史城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文化街区等ꎮ国内历史街区的相关概念及其保护工作是伴随着我国历史名城的保护而兴起与发展的ꎮ国务院于1986年批转的«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中提出 历史传统特色街区 的说法ꎬ其中关于四川阆中的简介中提到 历史街区 [1]这一名词ꎮ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官方和学术界先后使用过历史文化保护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街区等相近概念ꎬ至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官方正式使用了 历史文化街区 这一概念ꎮ其内涵方面有不少的界定ꎬ国内学者如朱自煊㊁庄金华㊁王景慧等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对历史街区相关问题做了探讨[2]ꎬ基本都认为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有历史延续性㊁遗存真实性㊁风貌完整性㊁规模连片性等这几项ꎮ2008年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做了比较具体的官方定义: 历史文化街区指经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㊁历史建筑集中成片㊁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ꎬ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3]ꎮ 历史文化街区 的概念与定义被法律文本予以明确规定ꎬ其指代的对象须是政府核定公布的ꎬ并且街区的具体范围和边界也同时核定明确ꎬ而如今 历史街区 是个更加宽泛的偏学术化的用语ꎮ城市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ꎬ蕴含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ꎬ能够反映旧城的传统风貌和城市记忆ꎬ彰显城市品位与魅力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ꎬ传统历史街区的风貌环境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护ꎬ贺云翱认为城市遗产保护主要有三大问题ꎬ旧城改造中的遗产保护问题与历史城镇发展中的遗产保护问题便是其二[4]ꎮ此外ꎬ历史街区及建筑内部结构和功能也无法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ꎮ因此ꎬ在对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同时ꎬ进行合理的更新也变得现实而必要ꎮ正如吴良镛所说: 历史名城的保护不能孤立地谈保护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一律保持原状 任何旧城总需要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ꎬ以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ꎮ [5]他认为城市更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改造㊁改建或再开发ꎻ二是整治ꎻ三是保护ꎬ并提出了 有机更新 的理501念[6]ꎮ但是古城㊁历史街区的更新比一般旧城的更新改造要复杂得多ꎬ不能并且也不应只是改造㊁整治ꎬ保护才是重点ꎮ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是指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进行保护㊁维护㊁修复㊁改造ꎬ对街区整体风貌和整体环境进行保护或修复ꎬ对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治改善ꎬ对街区进行开发利用ꎬ使之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ꎮ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既包括街区本身的保护与更新ꎬ也包括街区功能和内容的更新ꎻ既需对街区重新规划设计ꎬ又要使原有的街区格局形态及其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外延与内涵得以体现ꎻ不仅是物质环境的保护与改善ꎬ更重要的是城市精神与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ꎬ并激发新的活力ꎬ促进历史街区的健康㊁持续发展ꎮ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ꎬ保留文化遗产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㊁提升城市形象ꎬ促进城市发展ꎮ一、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念最早由西方提出ꎬ其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较长的探索发展过程ꎮ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建筑价值的认识带动了近代对历史建筑及建筑群的关注和保护ꎬ至20世纪又逐渐扩大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ꎮ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理论较多地受到了国外的影响ꎬ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的体系ꎮ1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起源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伴随着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萌生的ꎮ19世纪ꎬ现代意义上的文物建筑保护逐渐兴起ꎬ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ꎬ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了不少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实践ꎬ思想理论方面形成了以法国杜克等人为代表的 风格式修复 理念ꎬ以英国拉斯金㊁莫里斯等人为代表的 反修复 理念ꎬ以及其后意大利波依多㊁贝尔特拉密和博伊托等人提出的 语言文献式修复 历史性修复 科学式修复 理念[7]189-306ꎮ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ꎬ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对历史建筑本身以外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ꎬ1931年国际会议通过的«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中规定了文物古迹保护㊁修复的措施㊁技术与要求等ꎬ并特别强调应注意对历史古迹周边地区㊁周边环境的保护[8]ꎻ1933年«雅典宪章»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部分ꎬ实质上是将历史建筑隔离出来进行保护ꎬ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历史保护区的概念[9]ꎮ同时ꎬ欧美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ꎬ如法国的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1840)㊁«纪念物周边环境法»(1943)ꎬ英国的«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13)ꎬ美国的«古物保护法»(1906)㊁«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1935)等ꎮ这一时期虽然涉及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ꎬ但更多地还是局限于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层面ꎮ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展开与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ꎬ随着城市修复㊁重建的过程ꎬ建筑遗产被置于更为广阔的城市文脉中去考量ꎬ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开始更加广泛地受到重视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ꎬ文物古迹㊁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火热展开ꎬ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理念和理论ꎬ不少国家制定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相关制度ꎬ如法国在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即«历史街区保护法»)ꎬ确立了 保护历史街区 的法律与制度ꎬ将保护的范围从对单体建筑及周边的保护扩展至涉及精神㊁文化方面的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ꎻ1973年ꎬ颁布的«城市规划法»ꎬ强调了城市改造过程中对历史街区实施整体保护的必要性ꎮ英㊁日等国在其城市规划与历史遗产保护相关法律中也都特别规定了对历史街区(保护区)及周边环境的保护ꎮ历史古迹与街区保护的国际交流也十分频繁ꎬ相关国际组织通过了远多于前的一系列国际性保护宪章㊁建议和宣言性文件(见表1)ꎬ相关的保护概念不断发展完善ꎬ保护的原则㊁方法㊁政策更加具体化㊁多样化㊁深入化[10]ꎬ为各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ꎮ我国现代意义上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ꎬ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理论和保护实践不断深入(见表2)ꎮ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相关研究ꎬ学者们主要从历史街区及其保护相关概念[11]㊁概念解读与辨析[12]㊁定义梳理与探讨[13]㊁概念界定中的问题[14]ꎬ保护与更新的认识[15]㊁原则[16]㊁方法[17]㊁模式[18]等理论探索ꎬ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19]ꎬ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20]及其相关问题探讨[21]ꎬ区域性实践经验[22]及实践模式分析评价[23]ꎬ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经验[24]ꎬ历史街区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传承保护[25]ꎬ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26]ꎬ历史街区与旅游开发[27]以及众多区域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ꎮ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ꎬ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ꎬ如今保护更新所涉及的内容日趋广泛ꎬ从单体建筑的保护到历史街区及周边环境等的整体性保护ꎬ从简单的建筑修复到街区功能及人居环境的改善ꎬ从而达到既保护文化遗产又改善居民现实生601活条件㊁促进城市发展的目的ꎮ表1㊀国际会议中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相关的思想理论时间文件组织与会议主要相关内容1931年«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第一届国际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大会其中强调了对历史古迹周边地区㊁周边环境的保护ꎮ1933年«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和连片建筑均应妥为保存ꎮ对历史建筑所在区域功能置换ꎬ调整交通道路及城市中心功能ꎬ清除周边贫民窟以改善环境ꎮ1964年«关于古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第三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ꎬ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㊁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ꎮ1976年«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华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九届会议指出 历史地区 及其周围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ꎮ呼吁积极保护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ꎬ使之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需要ꎮ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其中的文物遗产保护部分强调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ꎻ保护㊁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ꎻ在考虑再生和更新 历史地区 的过程中ꎬ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内ꎮ1987年«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八届全体大会是对«威尼斯宪章»的补充ꎮ规定了保护 历史城镇和城区 的原则㊁目标和方法ꎻ强调了内外风貌㊁周围环境㊁公众参与㊁立法保障㊁控制交通等ꎻ允许引入与周围环境和谐的现代元素ꎮ1999年«北京宪章»国际建筑师协会其中提到宜将规划建设㊁新建筑的设计㊁历史环境的保护㊁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㊁古旧建筑合理重新使用㊁城市和地区的整治更新与重建㊁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ꎬ纳入一个动态的㊁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ꎮ2005年«西安宣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题是古建筑㊁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ꎮ将周边环境对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ꎬ强调有必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外界急剧的变化或累积的变化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ꎮ表2㊀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政策的发展时间文件/会议主要相关内容1982年国务院批转«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要求特别是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㊁古城遗址㊁文物古迹等要采取有效措施ꎬ严加保护ꎬ并划定保护带ꎬ对保护范围内的新建㊁扩建㊁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ꎮ1983年«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通知»提出划定保护带和建设控制带ꎻ要求协调好生产生活㊁旧城改造㊁旅游业与保护的关系ꎻ编制总体保护规划ꎬ并根据需要编制重要保护项目地段㊁街区㊁风景名胜区等的详细规划ꎮ1986年国务院批转«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要求对历史传统特色街区保护ꎬ核设 历史文化保护区 ꎮ1993年在襄樊市召开的首次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 历史文化名城要考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ꎻ对非历史名城中的历史老街区也要进行保护ꎮ1994年国务院同意建设部㊁国家文物局«关于审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强保护管理的请示»的通知要求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要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ꎬ对未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能反映某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体现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㊁建筑群等的地方ꎬ也应予以保护ꎮ1994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提到了历史地段㊁历史街区的概念ꎻ要求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ꎮ701(续表2)1996年在黄山市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突出了 历史街区 的主题概念ꎻ达成 历史街区的保护已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的共识ꎮ1997年建设部批转«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突出了 历史文化保护区 的主题概念ꎻ强调保护整体风貌ꎬ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ꎬ内部可进行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更新改造ꎬ维护并发挥使用功能ꎬ保持活力ꎬ改善基础设施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ꎬ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ꎮ2003年«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限ꎬ即城市紫线ꎮ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城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文化街区分别定义ꎮ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定条件㊁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和原则㊁保护界线的划定㊁保护与整治(含历史环境要素)的措施以及道路交通都有具体和明确的要求ꎮ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㊁保持传统格局㊁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ꎬ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ꎬ改善设施和居住环境ꎮ对 历史文化街区 作了具体定义ꎮ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ꎬ要求规划确定保护范围㊁对保护范围内建筑物分类保护等ꎻ提出保护街区的风貌和空间环境㊁延续传统文化㊁改善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设施㊁居住环境㊁激发街区活力等原则和要求ꎮ2014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提出明确要求ꎬ内容同2012年的 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ꎮ2016年«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拟用五年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ꎻ从历史文化㊁建筑艺术㊁科技等方面给出了历史建筑确定的参考标准ꎮ㊀㊀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案例随着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ꎬ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ꎬ其经验值得借鉴ꎮ(1)国外实践法国是文化遗产大国ꎬ其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理念和经验有一定的典型性ꎮ法国的里昂历史悠久ꎬ其老城区有很多建于15至17世纪的建筑ꎬ也有一些古罗马时期的遗迹ꎬ二战后一些街区变得破败㊁脏乱ꎮ经过前期社会各界的呼吁㊁推动ꎬ自1964年开始ꎬ里昂老城启动保护更新工作ꎮ一是对原有建筑内外部进行修缮ꎬ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ꎬ并先后分阶段推行了一些安居工程建设ꎬ从1982年开始推广改善住宅规划ꎬ政府出资对住宅修缮进行一部分补贴ꎻ二是规划㊁优化交通条件ꎬ控制交通对老城的不利影响ꎻ三是对人文环境的保护ꎬ包括留住原住民ꎬ保持地域文化氛围ꎬ传承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ꎬ融合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28]ꎮ提升后的里昂老城彰显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艺术文化气息ꎬ并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ꎮ里昂老城的成功保护与更新ꎬ主要得益于法国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法㊁完善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和民间团体组织的积极推动ꎮ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主要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进行保护和更新:一是保留并恢复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ꎻ二是改善总体环境ꎬ因地制宜ꎬ以项目来提升历史街区的独特性ꎻ三是活化当地特色ꎬ大力支持和举办民族特色活动ꎻ四是政府主导ꎬ鼓励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遗产保护ꎬ并通过市场运作以及旅游业和商业的开发提升城市活力[29]ꎮ此外ꎬ法国巴黎的玛海区㊁新加坡的克拉码头㊁美国纽约的南街港滨水历史街区㊁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城㊁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古城区㊁爱尔兰都柏林的坦普尔街区ꎬ英国伯明翰的SohoHouse历史街区等ꎬ都是保护更新比较成功的案例ꎮ(2)国内实践国内的一些历史街区ꎬ其保护和更新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ꎬ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历史街区ꎮ在保护更新前ꎬ宽窄巷子街区内的建筑新旧混杂ꎬ有些旧建筑损坏比较严重㊁新建筑影响传统风貌ꎬ且存在乱搭乱建和消防隐患等问题ꎮ2003年ꎬ宽窄巷子启动保护改造工程ꎬ以 修旧如旧ꎬ保护为主 原址原貌ꎬ落架重修 为原则[30]ꎬ按照整体性㊁原真性㊁多样性㊁可持续性的保护策略[31]ꎬ对宽巷子㊁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传统街巷进行整体性改造和功能性开发ꎮ对核心保护区的建筑进行修缮或按风貌改建ꎬ并改善内部居住条件ꎻ无法修复或无保护价值的建筑予以拆除ꎬ按照 修新如旧 的原则仿建ꎬ既融入历史街区整体风貌ꎬ又满足现代生活需要ꎮ除了建筑的保护与改造㊁空间格局层次的梳理与丰富外ꎬ还对交通网络及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与完善ꎬ对景观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ꎬ对街区功801能也进行了更新与拓展ꎮ2008年项目改造竣工ꎬ更新后的宽窄巷子在功能上既保留了部分居住属性ꎬ又融地域文化㊁民俗㊁商业㊁展演㊁旅游休闲娱乐等于一体ꎬ形成了 老成都底片ꎬ新都市客厅 的主题特色ꎻ既保留了城市肌理ꎬ又传承了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ꎮ成都武侯祠旁的锦里古街改造更新也较为成功ꎬ其更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功能方面ꎬ挖掘空间内涵ꎬ营造场所精神ꎬ传承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ꎬ延续了历史文脉ꎮ北京的大栅栏和菊儿胡同㊁上海的新天地㊁黄山屯溪老街等保护更新均取得较好效果ꎬ但国内的一些历史街区的更新往往存在要素㊁结构㊁功能和内容雷同的问题ꎬ在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保持方面不够ꎬ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开发式更新ꎬ弱化了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居住属性和生活方式与习俗ꎮ二、武汉汉正街历史街区及其保护与更新汉正街是武汉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街区ꎬ其商业文化㊁码头文化和民俗文化㊁宗教文化等均独具特色ꎬ但在现代化浪潮中ꎬ汉正街亦很难保住原有的街区特色和文化风情ꎮ梳理汉正街历史形态ꎬ探讨如何对汉正街历史街区㊁历史文化环境进行保护ꎬ如何使街区自身文化特色与历史潮流相互协调ꎬ以期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ꎬ并为其他类似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借鉴ꎮ1 汉正街历史街区的发展与形态演变汉正街街巷形态与汉口镇的形成密切相关ꎮ其南临汉水ꎬ东邻长江ꎬ水陆交通畅达ꎬ明代后期有居民开始在汉水北岸沿河搭建吊脚楼ꎬ居住兼作生产㊁经营场所ꎬ后渐成街市ꎮ清代汉正街沿河一带码头林立ꎬ岸上商铺云集ꎬ 后市前街屋似鳞 九分商贾一分民 [32]4ꎬ人烟稠密ꎬ 华居陋室密如林ꎬ寸地相传值寸金 [32]7ꎬ十分繁华ꎬ街内还有各类会馆㊁庙祠以及娱乐场所ꎮ汉正街成为汉口早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ꎬ汉口也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ꎮ街区初时只有沿河码头和河街ꎬ后由河街发展到正街ꎬ再到后街ꎬ然后到夹街㊁堤街ꎬ再拓展到里巷ꎬ街㊁巷一起构成了密集的街道网络ꎬ整个街区地势上狭下宽ꎬ 形如卧帚 ꎬ下游街巷㊁人口更加稠密ꎮ19世纪至20世纪初ꎬ一些地产商将大量的棚户板房改造为连片的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居室㊁商铺ꎮ民国初ꎬ这些片区分段而称ꎬ后统称为汉正街ꎮ街区内店铺与居住界面形式逐渐由临街 前店后宅式 格局转向上下两层的混合商居ꎬ商业重心由沿河向沿江转移ꎮ后由于战火㊁水灾的破坏ꎬ汉正街的房屋进行过翻修改造或重建ꎬ但结构仍以砖木结构为主ꎬ街区规模虽不断扩大ꎬ但街区形态和结构变化不大ꎮ自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ꎬ由于资金紧缺ꎬ老城区长期未能纳入改造范围ꎬ汉正街一带均未采取大的保护修复性举措[33]128-130ꎮ2 汉正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20世纪80年代后ꎬ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开放ꎬ人口密度大㊁建筑密集ꎬ居住条件简陋ꎬ较多危破房屋ꎬ街巷道路狭窄ꎬ占街摆摊经营导致公共空间严重阻碍以及存在通讯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33]130ꎮ此外ꎬ伴随城市建设和大规模的拆迁ꎬ许多老街巷内的原有建筑被新建房屋建筑所取代ꎬ周边环境风貌也遭到破坏ꎮ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汉正街进行了三期改造ꎬ以适应市场发展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需要ꎮ主要采取拆除破危房屋㊁新建多层式住宅㊁住户上楼㊁摊贩入室的措施对一些街巷进行了改造更新ꎮ另外ꎬ新辟宽了数条道路ꎬ改善了供电㊁供水㊁市政环卫和消防等设施ꎬ部分街巷的经营和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ꎬ但当时的思路主要是拆和建ꎮ1994年底ꎬ形成了 中国武汉汉正街商业贸易区 的初步构想并于其后制定了发展规划[33]130-155ꎬ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关规划并未落实ꎮ进入21世纪后ꎬ汉正街的发展明显滞后ꎬ很多街巷如同杂乱破旧的城中村ꎬ火灾频发ꎬ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ꎬ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进程ꎮ根据近年的规划ꎬ目前汉正街又进行设施升级改造工程ꎬ拟建设汉正街国际金融服务中心㊁文化旅游商务区ꎬ许多店铺拆迁或搬迁至汉口北ꎬ原地建起了现代化的商贸大楼ꎬ但此规划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复似乎考虑不足ꎮ汉正街被评为 武汉市历史风貌街区 ꎬ虽然现存数十条老街巷的基本形态格局还在ꎬ政府对少数老街巷的房屋外观统一进行了复古式包装改造ꎬ但并未入选 历史文化街区 名录ꎬ现存历史建筑㊁遗迹也不多ꎬ旧街区范围一再缩小ꎬ历史底蕴无法彰显ꎬ很多老旧街巷还有待修复更新ꎬ内部设施依然落后ꎬ公共空间不足ꎬ影响制约着街区的整体环境ꎬ影响居民及商户的生产生活质量ꎮ3 汉正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建议依托两江四岸的地理优势㊁资源优势和五百年商业文明的人文优势ꎬ兼顾保护与发展ꎬ秉持高点定位ꎬ打造既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ꎬ又融入现代活力的宜居宜业的滨水商住综合区ꎬ成为大武汉复兴的重要支撑ꎬ成为长江文明之心的重要展示区ꎮ第一ꎬ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风貌ꎮ历史街区的更新不能只是拆旧建新㊁废古存今ꎮ传统的城市街区更新模式简单㊁粗放ꎬ往往造成城市原有历史㊁文化㊁社会等方面的断裂ꎮ历史街区保护901。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拟录取情况表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拟录取情况表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
院系负责人签字盖章: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情况表院系名称:。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

些不同既往的新现 象 、0世 纪初 世界历史进 程与 世界战争 的逻辑 联系、 2 第二次世界大 战为什 么未能避 免及二战后世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的 国际关系 。 武汉大学罗志刚认为 , 日苏关系的演变和苏德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 。 苏德 战
界战争何 以未 再发生等 互相关联 、 互为表里 的方 面 , 阐释了 2 o世纪上半叶世 界战争一 再发生 的深层原因 。
维普资讯
第5 5卷 第 2期 20 年 3月 02
武 汉 大 学 学 报 ( 文 科 学 版 ) 人
W u a iest o r a H u nt ce c s h nUnv riyJ u n l( ma i S in e ) y
V I5 . o 2 0 5N .
长 期 保 持 , 需 加 以探 入 研 究 。 还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历史进程 。武汉大学胡德坤认 为, 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拨 正了世 界历史发展的方 向, 成 为2 0世纪世界历史从战争与 动荡 时期过 渡到和平 与发展 时期 的推动力 , 使世界历史整体发展 征服与掠 夺为特征的 旧时期 , 进入到 平等与 依存 为特征的新时期。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还推动 了战后世界范曝 内的革命与改革 。 战后世界 的变革大致可分 为三种袭型 : 民地半殖 民地争取 独立与 解放 的变革 、 殖 欧亚一 系列国家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的革命 、 资本
构、 院校 , 可谓人才济济 , 将星闪耀 。学者们就二战与世界 历史进程 、 二战与国际关系 、 战争与 和平 、 战与战 后世界等专 二
题进行 了广i 探^的讨论 , 乏 内容综述如 下 : 关于战争与和平 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徐蓝论述了雅尔塔体系与战后 国际关系 。认为雅尔塔体 系带有强权政治 的烙 印, 其具体运作 的最 直接最 有影响的后果 . 是美 、 苏对峙下的件战。 她同耐指出 , 雅尔塔体系具有相当的历史进 步性 。 雅尔 塔体 系所提倡的和平 、 民主 、 独立 的原则 , 一定意义上说 , 从 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在雅 尔塔体系演变而来

熊铁基教授的执着与真诚

熊铁基教授的执着与真诚

熊铁基教授的执着与真诚学术人生日前,范军师兄发来微信约稿,告知今年(2020)是著名历史学家熊铁基教授的米寿,同门高兴之余,跃跃写稿,庆祝熊先生米寿之喜,也希望我参与凑乐。

范军师兄知我与熊老师素有交谊,颇有渊源,有故事可讲,有人情可述,而我也欣然应允,愿为熊老师米寿略尽绵薄,喜上添喜。

前些时,我在网络上拜读了校友戴建业教授的《喜乐熊先生》之后,就颇有共鸣,觉得我也可以说上一些什么与大家分享。

静心一想,细细梳理,我在与熊老师几十年的交往中,他给我印象最深、最有教育意义的是:他在待人接物、治教立学中所体现学者的执着与真诚,对我启发和影响尤巨尤深。

1985年夏天,我从大学毕业入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编辑部史学编辑室伊始,就与熊老师开始有了来往。

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期间,从湖北籍老乡谢天佑教授的交谈中,就知道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的熊铁基老师。

谢老师告诉我,熊老师与既他是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同学,又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通史研究班的同学。

他们在著名历史学家吴泽、束世徵、李平心、戴家祥教授的精心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业,谢老师留在华东师大历史系任教,熊老师则回华中师院历史系任教。

他们都专攻中国古代史,尤其主攻秦汉史,以此在史学界知名。

谢老师对熊老师勤勉治学的态度很肯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样,我虽是后学,但与熊老师是名副其实的校友。

因为有谢老师的介绍,上班后,我就很快地拜访了熊老师,由此建立了常态化联系。

两年后,我与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的康同学恋爱,她毕业后我们结婚成家,偶有机会,我陪太太回她的母系母校走访师友,也会拜访熊老师。

熊老师是康同学的中国古代史任课教师,熊老师的夫人李雪松老师是康同学的世界近代史任课教师。

我经常听康同学关于她在大学读书时的回忆,特别喜欢听她关于老师授课的讲述。

她说,熊老师和师母李老师都是敬业乐教、爱护学生的良师,但各有特点,令人难忘。

熊老师讲课潇洒自如,洒脱发散,每次都带上一大摞文献古籍,总不忘结合史料讲,永远都惟恐没能讲尽知识点,生怕学生学得不深不细;李老师则线索清晰,条理清楚,娓娓道来,学生听后一下子就记住了。

历史学各专门史、断代史重要研究者汇总

历史学各专门史、断代史重要研究者汇总
世界中古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
1.西欧基督教文明:马克垚(北京大学,中西封建社会),戚国淦(首都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尤其是都铎史),陈曦文(首都师范大学, 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 西欧中世纪史、近代早期国际关系史、英国史和欧洲教育史的研究),王乃耀(首都师范大学,英国都铎史),王勤榕(首都师范大学,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与经济),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欧洲中世纪史),赵文洪(社科院,欧洲中世纪史、西欧中古晚期及近代早期财产权利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研究),顾銮斋(山东大学, 英国史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西方文化史),杨昌栋(已故,中世纪基督教),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中西封建社会和史学理论),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英国及西欧经济社会史、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史学理论),郭守田(已故,东北师范大学,欧洲中古史),朱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和西欧封建社会),陈仲丹(南京大学,欧洲古典文明和西方文化史),朱孝远(北京大学,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和古希腊史),彭小瑜(北京大学,基督教会史),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英国中世纪教会史),蒋孟引(南京大学,已故,英国史),赵立行(复旦大学,世界文明史和欧洲中世纪史),郭方(社科院),黄春高(北京大学, 西欧封建社会),孟广林(人民大学, 西方封建政治史、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 王素色(中央民族大学,中外古代民族文化交流),王挺之(四川大学,西方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刘景华(武汉大学,西欧中世纪史和英国史),徐松岩(西南师范大学,西欧中世纪史),
6.古代非洲、美洲文明:郑家馨(北京大学,非洲史,南非史,殖民主义史),林被甸(北京大学,拉丁美洲史)
7.其他:钱乘旦(北京大学,英国近代史) 高毅(北京大学,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何顺果(北京大学,美国史),李道揆(社科院,美国史),阎照祥(南开大学,英国近代史),陈乐民(社科院,欧洲近现代史), 沈坚(浙江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陆庭恩(北京大学,非洲近现代史),艾周昌(华东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亚非史),彭坤元(社科院,非洲近现代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徐蓝(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彭树智(西北大学,中东史)、刘北成(清华大学,世界近代史),何芳川(北京大学,亚非拉近代史)、胡德坤(武汉大学,世界近现代史)

法国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梳理

法国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梳理

法国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梳理申国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摘要:法国教育史研究始于1517年的巴黎大学校史的编写,1849年由维里维尔(A. V. Virille)撰写的《欧洲公共教育史》开启了近现代法国教育史研究的序幕。

1886年加布里埃尔·康帕亚(Gabriel Compayré)撰写的《教育史》,标志着教育史学科真正走向成熟。

伴随着年鉴学派在法国史学界地位的确立,在其影响下教育史研究通过借鉴有益的研究方法,也迈入快速发展时期。

70年代末,在“新史学”思潮的推动下,教育史研究领域相应地提出了“新教育史学”范式。

在这种研究新方法的导引下,法国当代教育史学研究硕果累累,成果纷呈,标志着该学科步入繁荣与辉煌时期。

关键词:法国;教育史学;发展历程;回顾;梳理Reviewing and Arranging to the Course of History Subject of Education in FranceShen Guochang(College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French history of education began with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y of Paris University in 1517. European Public History of education by Virial in 1849 opened the prologue of modern France history of education research. In 1886 History of education by Gabriel Compayré symbolized that the history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truely had been matur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of yearbook thought in the French history field, history research of education also entered the fast development time through learning beneficial research techniqu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tory discipline. At the end of 70's, when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new history was popular, history research field of education correspondingly proposed the model of new history of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ing of the new research method, French present history research of education made many fruits. This symbolized this discipline was entering the prosperous and magnificent times.Key words: France; history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urse; reviewing; arranging法国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了教育史研究,戈莱(R. Goulet)于1517年出版了第一部研究巴黎大学发展史的小册子,这是法国教育史研究的最早尝试。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在职硕士人才培养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在职硕士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历史)在职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学科简介:此专业为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和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方向各有侧重。

主要面向中小学教师岗位专业需求,培养特定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的应用能力。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较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培养方式: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在职学习为主。

课程学习主要通过集中面授与远程教育进行,实行学分制。

同时通过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互认。

导师实行双导师制,与实行基地合作培养研究生。

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必修环节: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共22学分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较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近代史研究——历史学者

近代史研究——历史学者

一、茅海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中国通史》,第11册,人民出版社,2007年,作者之一《戊戌变法史事考》(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5年《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95年;2005年新版《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6年新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年中文繁体字版《清代全史》,第7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方志出版社,2007年新版;作者之一《国民党抗日殉国将领传》,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二、张海鹏,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副主任。

编着有《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中国近代史研究》等。

三、戚其章(1925年3月—2012年10月7日),山东省威海市人。

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会长。

1990年《甲午战争史》出版后,他开始致力于把甲午战争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

2009年,戚其章先生在中华书局出版了《甲午战争新讲》,2011年,出版了《中国近代史新讲》。

著有:《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北洋舰队》等。

四、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

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目前主要关注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近代中日关系(以民间团体和学者为中心)等领域。

尤其以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为重点。

桑兵教授长期从事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近代中日关系以及清代以来的史学与学术研究。

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

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

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答辩时间:2018年5月9日周(三) 上午8:30 开始答辩地点:24-517(人文学院5楼历史学科会议室)答辩主席:付海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委员:胡铁球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于逢春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龚国庆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陈彩云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姚建根副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赵瑶丹青年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陈彩云荀扣丁晓琳(浙江师范大学)答辩学生:人文学院世界史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答辩时间:2018年5月13日周(日) 上午08 :00开始答辩地点:人文学院5楼历史学科会议室(24-517)答辩主席:谢国荣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委员:孙群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赵志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周旭东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许序雅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李丽颖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孙群郎高月王敏(浙江师范大学)答辩学生: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第一场)答辩时间:2018年5月18日周(五) 上午8:30 开始答辩地点:人文学院4楼江南文化研究会议室答辩主席:肖瑞峰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委员:慈波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刘永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于淑娟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韩洪举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曾礼军副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慈波黄娟甘婷(浙江师范大学)答辩学生: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第二场)答辩时间:2018年5月18 日周(五) 下午14:00 开始答辩地点:人文学院4楼江南文化研究会议室答辩主席:肖瑞峰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委员:李圣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刘永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陈玉兰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刘天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孟国栋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李圣华付美娟张慧如(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答辩时间:2018年5月14 日周(日) 上午8 :00 开始答辩地点:学院5楼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基地(24-L-507 )答辩主席:曾艳兵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委员:赵山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郭晓霞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范煜辉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安宁讲师(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赵山奎赵婷于心怡(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第一场)答辩时间:2018年5月14日周(一) 上午8:00 开始答辩地点:人文学院4楼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会议室(24-417)答辩主席:齐沪扬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委员:张先亮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陈青松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傅惠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洪钟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唐善生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陈青松奚佳佳徐江雪(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场)答辩时间:2018年5月14 日周(一) 下午14:00 开始答辩地点:人文学院4楼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会议室(24-417)答辩主席:齐沪扬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委员:张先亮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陈青松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傅惠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洪钟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唐善生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马洪海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陈青松奚佳佳徐江雪(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第一组)答辩时间:2018年5月18日(周五)上午8:00开始答辩地点:学院5楼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基地(25--L--507 )答辩主席:范智红研究员博导(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委员:徐勇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付建舟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李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吴翔宇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马俊江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朱利民副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徐勇陈芳芳孟燕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第二组)答辩时间:2018年5月18日(周五)上午8:00开始答辩地点:24幢4楼人文学院会议室答辩主席:萨支山研究员博导(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委员:高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吴述桥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俞敏华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黄江苏副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首作帝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首作帝单伟乐梅越男(浙江师范大学)答辩学生:人文学院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答辩时间:2018年5月17 日周(四) 下午18 :30 开始答辩地点:儿童文化研究院二楼会议室(红楼二楼会议室)答辩主席:李利芳教授兰州大学人文学院委员:吴翔宇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朱利民副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常立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胡丽娜副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窦全霞讲师(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吴翔宇董鸣吴系阳(浙江师范大学)答辩学生: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答辩时间:2018年5月20日(周日)上午8:30开始答辩地点:24幢409(文艺学学科办)答辩主席:丁国旗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委员:刘彦顺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洪岳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吴海庆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李震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赖勤芳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刘彦顺宋宁宁吕南南(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史方向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答辩时间:2018年5月11日周(五)上午8:00开始答辩地点:人文学院4楼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会议室(24-417)答辩主席:杨永龙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成员:陈开勇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殷晓杰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宋清秀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景盛轩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张磊副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张磊吴美富张信子(浙江师范大学)答辩学生: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专业研究生答辩安排答辩时间:2018年5月11日周(五)下午14:00 开始答辩地点:人文学院4楼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会议室(24-417)答辩主席:杨永龙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成员:陈年福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殷晓杰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刘力坚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景盛轩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张磊副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答辩秘书:殷晓杰殷媛媛吴纪娴(浙江师范大学)答辩学生:欢迎观摩!。

湖北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人员名单

湖北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人员名单

说明下这个名单仅供参考,最好去每个学院的网站看看~湖北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人员名单--------------------------------------------------------------------------------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名单(76人)博士点学科教师姓名基础数学(8人)吴传喜、李落清、刘合国、胡磊、谌秋辉、张绍义、李光汉、文胜友材料学(21人)王世敏、黄世强、顾豪爽、叶正涛、王浩、徐祖顺、蒋涛、章天金、管蓉、何培新、杨昌平、王贤保、夏清华、陈祖兴、高云、黄忠兵、何云斌、周斌、武利民*、胡曙光*、卢朝靖*专门史(4人)周积明、何晓明、郭莹、张小也*伦理学(6人)江畅、戴茂堂、陈道德、强以华、高乐田、冯军世界经济(8人)柳剑平、肖德、王红玲、朱小梅、马勇、史金平、毛泽春、严学军中国古代文学(6人)何新文、宋克夫、郭康松、张震英、石锓、刘川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7人)田子渝、贺祥林、郭大俊、王颖、徐方平、徐学俊、靖国平思想政治教育(3人)杨鲜兰、刘文祥、杨业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3人)王行国、马立新、陈勇、曾庆韬、蔡得田、李代芹、刘东旭、陈永勤、黄邦全、李兆华、彭宇、汪正祥、王万贤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名单(447人)•硕士点学科教师姓名中国哲学(3人)陈道德、周海春、姚才刚伦理学(9人)江畅、戴茂堂、强以华、冯军、高乐田、阮航、余卫东、罗金远*、胡向东*科学技术哲学(1人)舒红跃政治学理论(2人)涂用凯、舒新*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4人)吕志刚、吴海晶、张丽君、汤德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人)贺样林、田子渝、郭大俊、徐方平、康志杰、刘一纯、高国顺、陈翠芳、刘祖春、熊友华、袁斌昌、居继清*、江峰*思想政治教育(15人)杨鲜兰、王体正、杨业华、赵红梅、周芳、郭劲松、孙晓毛*、潘福元*、李福安*、李霞*、韦建平*、夏再兴*、黎群武*、卢斌*、商文斌*宪法学与行政法学(6人)郑全新、陈焱光、陈小燕、邹爱华、曾丽洁、崔正军*行政管理(9人)刘文祥、王颖、刘然、张传烈、孙友祥、李荣娟、彭惠青、王美文、卢圣泉*课程与教学论(22人)谢菊芳、郭定和、严启平、徐秋梅、方光荣、潘纪平、明庆华、甘永超、周德钧、李梅、余才胜、沈华、丁益民、姜庆、严家宽、吴维宁、华勇、胡智勇、韩云清、兰智高*、孟桂菊*、周宏第*高等教育学(9人)解飞厚、鄢明明、叶显发、雷体南、张智敏、李经天、任训学、沈曦、周元武*教育学原理(5人)靖国平、曹树真、赵厚勰、卢世林、韩冰清*发展与教育心理学(4人)邓晓红、张立春、刘启珍、徐学俊运动人体科学(5人)李树屏、陈元武、洪长青、黄元汛、余晓慧体育教育训练学(10人)蔡仲林、刘勇、严精华、李可可、黄勇前、魏家俊、肖平、石岩、曾吉、余良华文艺学(5人)聂运伟、蔚兰、梁艳萍、李社教*、胡立新*汉语言文字学(6人)胡锦贤、周赛华、黄斌、石锓、韩小荆、金克中中国古代文学(9人)何新文、宋克夫、蒋方、朱伟明、童向飞、何海燕、韩晓、黄崇浩*、吴晓峰*中国现当代文学(5人)刘川鄂、袁苏宁、周新民、周水涛*、黄忠来*中国古典文献学(5人)郭康松、温显贵、鲁毅、林久贵、杜朝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2人)曾祥喜、袁彩云新闻学(3人)廖声武、胡远珍、杨翠芳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2人)赵霞、郭熙煌英语语言文学(8人)张庆宗、李祥坤、刘国枝、杨元刚、江晓梅、王家芝、王志茹、胡雪飞专门史(5人)周积明、何晓明、郭莹、吴成国、乐胜奎周德美世界史(3人)王扬、何元国、郝祥满中国古代史(5人)王勋敏、王勇、张敏、曾育荣、王汗吾*中国近现代史(4人)郭娅、卢文芸、张宁、李严成档案学(2人)覃兆刿、任汉中基础数学(11人)吴传喜、刘合国、游松发、徐运阁、文胜友、彭志刚、李光汉、曾祥勇、郑大彬、聂昌雄、柴国庆*应用数学(5人)李落清、谌秋辉、邹斌、彭锦*、李开灿*系统分析与集成(2人)李跃新、王时绘计算机应用技术(6人)刘斌、周双娥、马传香、徐婕、罗益辉、郭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人)张绍义、田范基、万成高运筹学与控制论(1人)刘慧清有机化学(15人)夏清华、陈祖兴、娄兆文、李焰、杨桂春、柳利、叶楚平、王念贵、胡泉源、张万轩、任君、隗兰华、吴鸣虎*、汪连生*、孙绍发*无机化学(8人)周立群、冯传启、王娟、王铮、王石泉、杨水彬、杨水金*、余新武*分析化学(5人)王升富、张修华、宋功武、叶勇、陈怀侠张干兵、宋远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1人)陈正国、何培新、管蓉、徐祖顺、艾照全、易昌凤、施德安、彭慧、邹其超、孙争光、杨应奎应用化学(6人)鲁德平、张金枝、王海人、杜冬云*、黄春保*、杨泽慧*材料物理与化学(6人)周环波、郭志光、何云斌、尚勋忠、张蕾、王多发材料学(19人)王世敏、蒋涛、王贤保、黄世强、顾豪爽、叶正涛、章天金、王浩、冯洁、肖汉文、王国成、吴水林、赵丽、许祖勋、杨婷婷、胡曙光*、邹卫东*、武利民*、熊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19人)张源伟、曹万强、张柏顺、潘永才、高云、刘干、胡东红、胡明哲、杨维明、刘祖刚、王文峰、张军、段金霞、王喜娜、徐玲芳、陈侃松、李璋、刘端*、李忠明*凝聚态物理(7人)周斌、杨昌平、黄忠兵、潘贵军、夏晓红、屈少华*、卢朝靖*理论物理(4人)马为川、舒崧、陈贻汉**、成元发**无线电物理(1人)钟志峰遗传学(8人)蔡得田、曾庆韬、陈建国、黄邦全、金珊、居超明、刘幼琪、马向东微生物学(3人)蒋思婧、张桂敏、江正兵细胞生物学(6人)何玉池、余晓岚、甘翔、李春选、李春华、汤行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2人)马立新、王行国、陈永勤、杨艳燕、吴文华、张海谋、李顺意、陈杲、倪红、杨之帆、周玉玲、谭光宏*生态学(15人)陈建、李代芹、李兆华、汪正祥、彭宇、王万贤、陈文华、杨建民、李亚东、黄运新、杨毅、柯文山、焦晓国、方建平*、杨剑*微生物与生化药学(4人)陈勇、杜鹏、韩凤梅、刘梦元世界经济(8人)柳剑平、肖德、王红玲、张建勤、彭斯达、王少平*、邹时荣*、高洁*西方经济学(2人)沈佳斌、高志英企业管理(17人)史金平、严学军、宋小敏、杨礼茂、郭志文、刘刚、阮丽华徐锐、宋鸿、刘国新、张予川、叶红春、罗辉*、张洁燕*、程水源*、罗芳*、许林*会计学(3人)冯浩、黄晓波、夏频国际贸易学(8人)张建民、喻春娇陈玉祥陈汉林、孙玉凤、鲍宏礼*、夏庆利*、刘汉成*金融学(6人)毛泽春、朱小梅、谢升峰陈千里、吴秋实、杨克明土地资源管理(3人)陈双、黄烈佳、谭术魁*旅游管理(10人)马勇、万先进、冯玮、徐正林、胡芬、郭清霞、刘名俭、李志飞、刘敢生*、鲍升华*人文地理学(11人)张立明、李海波、卢进登、涂建华、杨兰芳、胡道华、胡细全、于婧、张弢*、钟儒刚*、韩冰华*自然地理学(11人)刘俊松、李中强、张云、赵锦慧、李川、庞静、梅惠、陈方明、李玉华、孙志国*、刘成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6人)王新生、邓文胜、汪权方、何津、杜晓初、梅新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人)周学荣注:*标注者为兼职导师。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进展——《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评介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进展——《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评介

美食研究2020,37(4):24-26Journal of Researches on Dietetic Science and Culture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进展——《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评介姚伟钧&,杨鹏2(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5)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丝绸之路”更为引起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围绕丝绸之路的起源、变迁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学术界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相关学术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要从这一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实属不易&最近,四川旅游学院杜莉等人撰写的《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以下简称《华夏饮食对外传播》)一书已于201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华夏饮食对外传播》另辟蹊径探讨古代丝绸之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途径、内容、过程、特点及规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示了华夏饮食文明在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等三条线路上的对外传播和发展变迁过程&全书共分为4章14节,近52万字。

该书以杜莉教授作为负责人,刘彤、王胜鹏、张茜、刘军丽共同编撰完成,也是杜莉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丝绸之路与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网络研究”的最终结项成果&《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一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丝绸之路史、饮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部分空白,而且对当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建设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饮食文化: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视角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外国进的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互动的桥梁&百年以来,我国的丝绸之路研究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21世纪,尤其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学术界更为重视丝绸之路研究,相关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饮食文化在丝绸之—24—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中较少得到关注,这无疑是丝绸之路研究中的一大缺憾&《华夏饮食对外传播》一书首次系统、全面地研究丝绸之路上的华夏文明外传过,其特、规律、经验等,弥补了以往研究中较少关注饮食文化之不足,尤其是填补了学术界长期较少关注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这一缺憾&绸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体域外文明的传,,体华夏饮食文明的对外传播&在有关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中,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域外饮食文明的传入,如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石榴、葡萄等作物,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等等&实际上,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饮食文明,不仅在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还融入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基因,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杜莉教授团队以中华饮食文明外传视,中华文明在西北绸之路、西南绸之路、南绸之路等路线上的对外传播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食物原料到制作技术再到饮食礼俗与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向读者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中华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历史脉络与发展历程&概而言之,《华夏饮食对外传播》一书不仅为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且为推动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做出了有益尝试,此外还丰富了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饮食文化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杜莉教授团队通过华夏文明外传视,于中国,又扩展于异域,把中华饮食文明置于中外文化2020No.4Journal of Researches on Dietetic Science and Culturr Vol.37Sum No.140的互动、互鉴、互融中进行讨论,勾勒出东西文明双向互动的历史轨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导师一、詹娜,女,1981年生,湖北武汉人。

2000-200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200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200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法国史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做联合培养博士;2009-2011年,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近代法国史研究,已出版著作《西方国家历史学本科教学调研》,在《史学集刊》、《四川大学学报》、《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二、罗爱林,男,1964年出生,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史、东欧史。

现担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罗爱林教授1987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5-1996年、2000-2001年曾先后赴俄罗斯喀山师范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2年8月从广西师范大学调入华中师范大学工作。

罗爱林教授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俄国农奴制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俄国农村公社研究(1861-1917)》(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俄国通史•六卷本》(主持第二卷)等。

出版学术专著《俄国封建晚期农村公社研究(1649-1861)》,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等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E-mail: ***************三、岳伟,男,讲师,1982年生,河北邯郸人,2005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10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其中2008.9至2009.9月留学德国亚琛科技大学历史所。

主要研究方向:1、德国史2、国际关系史近五年已发表成果:1.《试比较战后初期美国对德日两国工业的反垄断政策》,《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战后鲁尔问题与西欧早期一体化》,《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3期3.《肯尼迪政府与北也门内战:1962—1963》,《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第2期4.《战后鲁尔问题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的建立》,《德国研究》2009年第1期。

四、曾晓祥,男,1972年3月出生,湖北仙桃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1990年9月-1998年6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先后或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9月-2008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职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当代东南亚和华侨华人史。

近五年主要成果包括:越、柬两国共产党关系研究(1960~1975),《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第三次印支战争早期东盟安全观念与对策分析(1979-1982),《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移民与我国的对策,《第三届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6)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第6期;对印度尼西亚亚齐独立运动的思考,《高等函授学报》2007年第8期;热论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神州学人》2007年第8期;东盟经济一体化:模式、障碍与前景,《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等。

五、徐晓旭,男,教授,1971年5月生于河北研究方向希腊罗马史、古代世界史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学习经历1989-1993年:河北大学历史系,本科1995-199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希腊罗马史方向,硕士1998-2001年:东北师大世界古典所,希腊拉丁古典学方向,博士2001-2003年: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2001-2003年:上海法语联盟,学习法语(法领馆资助)2002年7-9月:法国拉罗歇尔欧洲中心、蒙彼利埃地中海法语学校、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路易·谢和耐中心,学习法语和专业访学(法领馆资助)2008-2009年:北京语言大学、同济大学,学习德语(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2010年:德国弗莱堡阿尔伯特·路德维希大学古代史系,访问学者(国家留学委资助)主要科研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翻译工程,第12卷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希腊人与蛮族人《腓利二世:霸权与泛希腊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古代希腊民族认同中的各别主义与泛希腊主义》,《中国社科文摘》2008.11《马其顿帝国主义中的希腊认同》,《世界历史》2008.4“Greek identity in Macedonian imperialism: the cases of Philip II and Alexander the Great”, in ASAW ed.,The Proceedings of Japan-Korea-China Symposium 2007. City, State and Empire: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World from East Asian Viewpoints, Tokyo, 2007《古代希腊宗教:一项“长时段”的考察》,《古代文明》2007.4《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历史研究》2006.4六、彭慧,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史、华侨华人史。

近三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为世界史专题及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彭慧老师2002年本科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原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2008年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

2009年《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五。

同年被评为2010届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校级)。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包括“全球化进程中的东南亚民族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8年,主要参与)、“多民族共存与民族分离运动---当代东南亚民族关系的两个侧面”(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3-2008年,主要参与)、“东南亚穆斯林群体的文化自觉与定位“(华中师范大学丹桂计划,2008年,主持人)、2010年“菲律宾穆斯林群体的污名化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十多篇。

七、沈琦,男,讲师,主要从事英国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史以及经济-社会史的教学和研究。

沈琦于2000年7月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攻近代早期英国史,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攻中世纪英国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年7月来到华中师范大学工作,并留校任教至今。

已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集刊》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数篇。

目前主持一项教育部项目《中古英格兰交通、经济和社会(1150-1500)》。

八、梁军,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研究与教学工作。

2007年——2008年曾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做访问研究,迄今已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九、庄万友,男,副教授。

主要从事世界历史(现当代部分)和南亚现当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庄万友老师学历与82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2—1984在荆州师专教学;1987年至今,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工作。

主要教授课程有:为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世界现代史、当代史,双语教学的“现当代史”(基地班);选修课:现当代南亚。

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近代以来的南亚;印度文化史。

2007年获学校教学优秀奖。

主要科研情况:主持国家教委社会科学“85”规划项目“印度当代宗教研究”;合作主持中华社科基金项目:《殖民地印度综论》(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所(亚太所)《南亚研究》和四川大学南亚所《南亚研究季刊》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参与社会科学院南亚所主编《南亚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名著翻译(A·L·巴沙姆主编)《印度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参加编写学术著作和教材5部。

目前正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各国学者参加编写和翻译的《人类文明史》中南亚次大陆卷当中有关部分的翻译工作;另有已交商务印书馆译作室有待联系版权的两卷本《印度文明史》,即将出版。

学术交流:2008年应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ISSI)邀请在巴国访问学习一年,其间参与中国驻大使馆组织的多次外事与交流活动十、李其荣,男,三级教授,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主任,湖北省精品课程《世界近代史》负责人。

从事世界近代史教学与研究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美国历史与文化、城市史。

李其荣教授197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留校任教至今。

1978年9月—1980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进修世界近代史。

1987年世界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拉曼大学、南方学院、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移民政策比较》,教育部项目《全球化与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研究》、《美国和加拿大技术移民政策比较》,国务院侨办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加新华侨华人比较》、《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发展》、《美国移民发展趋势和我国移民对策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出版专著《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2005年)、《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2000年)、《美国文化解读——美国文化的多样性》(2005年)、《美国精神》(1998年),主编《世界近代史》教材(2009年)、《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研究》(2008年)、《海外高层次人才与人力资源建设》(2009年)、《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讲辞》(2006年)等10余部,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