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五)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 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 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 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 明。”———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 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 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 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 她已领略得出。”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小说(五)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对沈从文创作生 涯及文学贡献总体评说。
第二节 《边城》
教学目的:
使同学们在对沈从文创作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 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教学重点: 沈从文下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创
作内容分类;《边城》的艺术特色。
最典型反映反映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的是《八骏图》等 篇。《八骏图》是这一类小说的力作。
这篇小说中从人性的缺欠、人性的 冲突人手,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指出都市“文 明”制造的种种虚伪的道德规范无形地 捆绑、压制着人们。沈从文在这里企图 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和谐、 健康的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 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这一问题。
说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它不仅是沈从文 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文坛的代表作。”——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第38页,
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2版。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边城》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表现了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 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 表现了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第一节:老舍创作道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离婚》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
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京味”,语言传神,极富表现力。
一、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1、老派市民:《二马》老马《牛天赐》牛老四《离婚》张大哥《四世同堂》祁老人2、新派市民(洋派青年)(1)西崽:蓝小山《老张的哲学》丁约翰《四世同堂》(2)纨绔子弟:《离婚》张天真《四世同堂》祁瑞丰、冠招弟3、底层市民《月牙儿》母女《骆驼祥子》祥子4、理想市民(侠客兼实干家)《老张的哲学》赵四《赵子曰》赵景纯《二马》李子荣《离婚》丁二爷《四世同堂》天佑太太、韵梅、钱默吟“京味”与幽默2、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结构“官样”文化特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1、受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2、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三、老舍的语言艺术①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②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语文学性统一起来。
第二节《骆驼祥子》1、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一、强者沉沦的悲剧: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二、悲剧原因:①客观: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车场主女儿虎妞的诱骗②主观: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第一节巴金创作道路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他的前期共12部中长篇小说,60多部短篇小说⒈前期题材:(1)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如《家》。
⒉巴金前期小说代表作:①处女作:《灭亡》,是立志献身的年轻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
第六讲 三十年代小说(一)
艾芜 •1904—1992,四川新繁人,原 名汤道耕,早年漂泊于中国西南 边境和东南亚一带,1931年因参 加革命活动被遣送回国,1932年 加入左联。 •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南行记》、 《南国之夜》等 •《山峡中》是其代表作 •外号叫“野猫子”的姑娘形象
叶紫 •1912—1939,湖南益阳人,原名余鹤林 •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 《星》大多取材于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湖畔农村的生 活,以简化的人物设置和结构方式突现了农民与地主 的阶级对立,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爱憎真实地反 映了农村的阶级压迫以及农民的觉醒和斗争,具有阔 大悲壮之美 •其代表作《丰收》和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 《多收了三五斗》一样都以“丰收成灾”为主题,但 画面显得更加逼真。
萧军 •1907—1988,辽宁义县人,原名刘鸿 霖,东北作家群的主要青年小说家。 •《八月的乡村》(1935)。作品描 写一支抗日游击队在党领导下与敌伪 军队、汉奸地主展开战斗,并克服队 伍内部思想矛盾的过程,通过对陈柱 司令、“铁鹰”队长等坚强的革命战 士以及陈三弟、李七嫂等成长中的人 物的塑造,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 国奴、在斗争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和 战斗精神。
洪灵菲像
4)代表作家 蒋光慈 •(1901—1931,笔名光赤,安徽 六安人)。他以写情绪激昂的新 诗登上文坛,诗集有《新梦》、 《哀中国》。 • “五卅”运动后,第一部中篇 小说《少年飘泊者》 •192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短 裤党》,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
•大革命失败后,写了《野祭》、 《菊芬》、《冲出云围的月亮》 等作品
丁玲
(1904-1986)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农历9月4日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一个没落的封 建世家。 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 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1.早期作品: 《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 《诗人亚洛夫》、《奔》等中短篇小说。 2.从1927年发表《梦珂》开始,到1929年末,共有十四五篇短篇小说,分 别收在《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集子里。 《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 “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 知识女性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与极大的关注,她的作品相 当多是以女性描写为主要人物,梦珂、莎菲、伊萨、阿毛、丽嘉、曼贞、 贞贞等,他们组成了特殊的女性形象系列。对她们的内心世界的深入挖 掘、准确把握和细腻表现,使她们成为中国20至40年代女性形象中一组 不可忽略的风景。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有下列重要标志: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
李劼人。
三个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三是小说流派的涌现。
本时期主要有左翼作家、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等。
早期的革命文学,即普罗小说,“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蒋光慈(1901-1931),五卅运动后,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
中篇小说《短裤党》,迅速反映了刚刚过去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平复),“左联”五烈士之一。
分析中篇小说代表作《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
分析短篇小说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秀才,皮商,秀才大老婆。
艾芜的《南行记》,南国风情。
代表作《山峡中》。
叶紫,代表作《丰收》,“丰收成灾”为主题,老农民云普叔,儿子立秋。
社会剖析小说吴组缃(1908-1994)《箓竹山房》,二姑姑《一千八百担》,宋氏大家族,农民抢谷。
沙汀京派作家废名(1901-1967),《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萧乾(1910-1999),长篇小说《梦之谷》,爱情小说,自传色彩。
芦焚(1910-1988),又名师陀。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沦陷,一部分青年作家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憎恨和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小说,开了我国抗日文学的先河。
其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等。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第二节丁玲等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Array澧县修梅乡高桥村黑胡子冲。
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
她的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相继发表此后,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
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
大学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
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三十年代的小说(一)新感觉派:定义: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特征:1.快速的节奏,频繁描写都市生活现代派方法描写现代都市。
2.追求感觉印象3.心理描写,潜证描写(强化人物内心世界,弱化现实存在),重视心理情绪。
4.在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冲突中着力刻画人物两重人格,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智与情感相冲突。
三十年代的小说(二)老舍:1.老舍的知识结构:①赴英留学期间系统通读中国古代小说与古典诗赋;②在英国留学期间大量阅读古希腊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使小说具有一种气魄;③阅读了狄更斯、康拉德等西方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2.老舍对人情世态与人物性格的深刻体验与把握:老舍从小生活与底层社会,十分了解底层人物的性格,熟悉当时的3.老舍早期创作小说的得与失:得:①老舍早期作品通过对“市民生活”全景式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关注;②他在写人性、人伦的时候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划分,而非阶级;③他的小说早期创作了四种市民人物:老派的市民、新派的市民、底层市民、理想市民。
老舍通过“老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生活病态,批判了传统文化;老舍通过“新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虚荣、浅薄、堕落,以及对西方文明以及五四新潮的反思与批判;老舍通过“底层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文化对人伦的影响,试图寻找市民“劣根性”的源头;老舍通过“理想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对传统道德观的向往。
④老舍的早期小说以他广阔的文化视野展示了古都时期新旧社会交替与共存的社会现状。
⑤老舍早期小说所描写的古都都是在他离京时所写,带有回忆性。
同时是在新的环境下对旧生活的重新认识,具有一种现代意识。
失:①他早期的小说时代感不强,背景大多是五四特定时期的冲动与激情,但并未写出新思想鼓动下青年人的精神面貌;②他的小说格调油滑,刻意追求笑料、诙谐,追求过分了就是一4.老舍小说的特点:①浓郁的京味儿;②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③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④小说文体的创新。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使他们有意避开政治斗争和社 会功利目的,拒绝文学的商品化,标举“纯正的文 学趣味”,专注于提高作品的文化品位。
(4)文体
• 作品讲求文章之美,通过作家人生体验的融入、 散文化的结构和笔调,以及牧歌情调和地域文化 气氛的营造,将对乡土经验的眷念和传统回归的 渴望,用极具诗意的体式表现。
• 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 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具 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同时又有凝重古久之风。
美学趣味上冷静舒徐的格调、含蓄的情绪和节制 的理性,也成为“京派”小说的显著特色。 • 具有圆熟静穆的美和东方牧歌的情调。
(3)文化上
•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
海派文学关键词:
• 上海外滩、南京路、大光明影院、百乐门、出版 业、赛马场、酒店 • 鸳鸯蝴蝶派、新海派、新感觉派、市民传奇 • 舞女、水手、投机商、银行职员、少爷、姨太太
(二)创作特色
• 1.题材上: • 主要是对病态、畸形、 没落的都市生活的表 现,表现人的精神的 寂寞和肉体堕落,善 于从人的内心深层次 去表现人的痛苦与生 存状态。 • 如: •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 者》
4、独特的思想艺术风貌
• (1)在题材上
• “京派”小说作家经 常写农村的平民生活 和田园风情,有时也 写古都皇城瓜棚之下、 疏篱之侧的老市民的 哀乐。
例如
•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 废名的黄梅故乡世界 • 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 界 • 萧乾的北京皇城根下 的老北京世界等
(2)在审美上
• 他们往往把美的理想寄托在过去,怀念因历史演 进而逝去的美好的东西。伴随着怀旧情绪的是诚 实、从容、宽厚的创作态度。 • 他们偏爱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和坚忍; • 表现女性特别是少女的美丽、纯洁和善良。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艾芜 1935年Leabharlann 版短篇小说集《南国沙汀和艾芜
沙汀 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
的航线》。最有特色的小说有两类:一 是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性的描写, 一是对四川地方军阀罪恶的揭露。前者 如《丁跛公》《代理县长》等。后者如 《兽道》《凶手》《在祠堂里》等 《防空—勘察加的一角》是一篇抗战较 早讽刺大后方的作品。1940年发表的 《在其乡居茶馆里》历来为人称道。 1941年到1949年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 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合称“三记”。其中《淘金记》是“三 记” 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左翼小说——革命文学派
革命文学派创作了大量的革命小说。他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 反映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将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历 史人物引进小说创作领域。 一)“左联” 早期的革命小说创作 蒋光慈为代表,另有钱杏村、洪灵菲和华翰(阳翰笙)。流行主题 是“革命加恋爱”。 “光赤时代”的三个小说是: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 和短集《鸭绿江上》。 “光慈时代” 的小说是:《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 莎 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冲出云围的月亮》 华汉(阳翰笙)小说《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 洪灵菲 《流亡》《前线》《转变》等。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萧乾
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33年写出了第一篇小说 《蚕》,得到沈从文的赏识后进入京派文学圈。1935年燕京大 学毕业后出版了短篇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矮檐》 以及自叙传长篇小说《梦之谷》 萧乾小说的特点: 1、作品多带自传性色彩,以城中“乡下人”的独特身份写作。 2、作品中有强烈的苍凉感,但清澈而健朗。 3、作品具有抒情性和感伤情调,语言雅丽清新
作家本时期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延安时期创
现代文学第9章30年代小说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④艺术特点:
第四,诗化的风格,使她的小说创作有着强烈的
抒情意味。
呼 兰 河 湿 地 傍 晚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呼兰河传》片断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 跳到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的鼓啊,个个都打 得漂亮! 若是一个阴雨的夜啊,鼓声更加凄凉,寡妇可以落泪, 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呼兰河市井风情图》部分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第二,自传式叙事方法,使小说具强烈情感
色彩。
自传式叙事方法是萧红自觉的艺术选择与追求。在她的 小说中,这种自传式叙事方法主要体现在自传性的怀旧 笔调和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运用两个方面,带来了强烈 的情感效果。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年轻的丁玲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形象的矛盾性与时代性 莎菲: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 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性情孤傲、“怪僻”, 内心充满狂热幻想,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 的爱情”和个性解放。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 义而又没有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 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而更爱幻想、狂 想。人物形象具有时代阴影――病态的反抗。
①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1940年) 第一,成功地运用了客观冷静的讽刺喜剧艺术,以小见 大。 第二,结构紧凑,具有独具匠心的结尾。 第三,在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不做静态 的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
第四,具有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第3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2) ②“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③ 40年代沙汀小说的艺术特色: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小说
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 对“为人生”的肯定。
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
○1《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
○2《超人》1921 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
《春痕》 书信体小说。磨去锋芒后的忧伤和困惑,“五四”退潮后知识女性的面影。
(三)浅草—沉钟社抒情小说
德国浪漫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影响。
1、陈翔鹤
《茫然》《西风吹到了枕边》 主人公为C,激愤哀怨的自叙传。
《悼——》 追念亡妻。 《不安定的灵魂》 书信体。心灵受伤而死,悲观压抑。
2、陈炜谟《轻雾》、林如稷《将过去》
作者精神困境的自述或宣泄 拷问自己,探索五四知识者精神。
“倡优士子”模式的现代意义 彷徨无路中遭遇都市沦落女子。《春风沉醉的晚上》
○3“时代病”
颓废变态的心理言行 “五四”退潮后青年知识者的身心病态。
抗议黑暗的病态社会 《沉沦》 个性和自由为社会所不容而成忧郁症。
与祖国民族命运相连 祖国的贫病是青年“时代病”的成因之一。《沉沦》
3、 乡土小说的贡献
○1拓宽题材
从知识青年转向社会民众。 从关心个人理想、感伤、回忆,到关注社会现实。
○2手法写实
从主观抒情到客观写实。 讽刺、实地描写、细节刻画。纠正旧小说简括叙述的遗留。
○3人物中心
从情节、情绪的展示到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它主观型叙述小说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 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概述
左翼小说
“京派”小 说
“海派小说 ”
30年代小说总体特点
一、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 二、新人迭出,题材广泛 三、流派丰富,分野明晰
一、中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 1、茅盾的《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 《追求》 ); 《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 冬》 ) 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3、李劼人的“大波系列”(《死水微澜》、《暴 风雨前》、《大波》)
(二)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灰色世界”里的灰色人生,塑造 “灰色”人物系列 (1)性格矛盾复杂,思想苦闷的灰色人物 《三天半的梦》、《猪肠子的悲哀》 (2)贪恋爱情游戏的灰色人物 (3)“往上爬”的灰色人物 《包氏父子》 (4)虚伪社会群像 《鬼土日记》
《华威先生》
追慕名分而忽视实践目的,不顾民族的大局 而膨胀一己的派系。
“京派”作家
除前期的老舍以外,主要是沈 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 林徽音及稍后的汪曾祺等。 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人性 美,尤其是乡土的人情美之中, 来与现实的丑相对抗。 强调文学是作者感受的强烈表 现,并有意识地让它与政治保 持一定距离。
“京派”小说的特点
1.以人道主义为根基的“为人生”的创作思想。 (多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 像鸟上天了似的,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 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 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 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 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 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 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 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 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 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 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呼兰河传》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概述
一、30年代小说成熟与繁荣的原因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
碰撞,为长于叙事的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 发展空间。 2.是广泛借鉴、多方择取中外文学资源的结 果。 3.是创作主体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 的结果。
二、30年代小说成熟与繁荣的标志
4.京派:P166 在京派小说家中,以沈从文的成就和影响为
最大,其他代表性作家有废名、萧乾、芦焚 等。 5.新感觉派:P175
6.“东北作家群”:P168 “东北作家群”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
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等。他们的作品中 影响最大的是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 红的《生死场》(这两部作品与叶紫的 《丰收》一起,由鲁迅编入《奴隶丛 书》)。
(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长篇小说的成熟 (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1.普罗小说:P161 蒋光慈是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中
篇小说《短裤党》和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 地》等。 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革命的罗曼蒂克”小说 如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流亡》、 《前线》、《转变》)。
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是20世纪中国女 性主义文学的先驱。《母亲》、《我在霞村 的时候》等。
二、张天翼的小说
(一)
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是张天翼这 一时期讽刺小说的基本主题 张天翼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写得最多的也是最成功的是他的“灰色”人 物系列,他们由小知识分子、小市民、小官 僚们组成,作者对他们的庸俗、空虚、愚昧、 可怜、可笑的生活进行了多方位的剖析。 (二)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取得了较高的艺术 成就
二、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市文学。 2.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 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3.人物刻画上,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 态心理。
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2、社会剖析小说 •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并发 展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 义精神,在创作方法上建立起了新的革命现实 主义文学模式。 • 茅盾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 • 在茅盾的影响和示范下,吴组缃、沙汀等青年 作家也开始了社会剖析小说的创作
吴组缃 •1908—1994,安徽泾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 • 30年代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虽只有《西柳集》、 《饭余集》,40年代出版了长篇小说《鸭嘴崂》 (后更名《山洪》) • 1932年写成的《箓竹山房》以第一人称叙述了 一个凄婉的故事,在富有诗意的描绘中批判了封 建伦理对人性的戕害 •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副标题是“七月十 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年代小说
一、 30年代小说特点 年代小说特点
• 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这既表现在对时代风云 的及时反映和对城乡生活多方位的横向展现上, 也表现在对历史材料的纵向开掘上。 • 长篇小说成熟。 茅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 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沈从文《边 城》、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 《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李劼人的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王 鲁彦的《野火》 • 小说流派的涌现。这是文学发展成熟阶段的一 个重要标志。
萧红 •1911—1942,黑龙江呼兰人, 原名张乃莹 •她是一个具有特殊文学天分的 女作家,一生坎坷,英年早逝, 但写下了《生死场》、《呼兰 河传》、《马伯乐》等中、长 篇小说,出版了《跋涉》(与 萧军合著)、《牛车上》、 《旷野的呼喊》等短篇小说集。
•《生死场》 •展示“九·一八”事件前后东北农 村生活图景,描写了王婆、金枝、 二里半、赵三等东北农民在“生死 场”上的挣扎。 •由于作品后七章直接描写了农民 抗日的盟誓典礼,侧面叙述了“革 命军”的抗日活动,表现了为时代 所迫切需要的题材,因此,作品当 时被视为抗日文学而受到了左翼文 坛的高度肯定。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一)
1936年逃离南京至陕北,毛 泽东赋《临江仙》词以示欢 迎: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 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 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 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二、丁玲的创作成就:
《莎菲女士日记》刻画了一个五四浪潮冲击 封建家庭的叛逆女性莎菲的形象:她寻求个 性解放,却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她追求灵与 肉统一的爱情,却又陷入失望和痛苦中。 《莎菲女士日记》以其性爱表现的真挚与大 胆,震动当时文坛;结构上采用散文式日记 体的形式,行文舒缓流畅;其细腻委婉、深 刻生动的心理描写,代表了丁玲的主要艺术 成就。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 度中》是早期运用现 代派手法的名篇。作 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 的一天,以挑夫流动 的脚步,将貌似互不 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 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 一起。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2005年中国 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林徽因。该图书讲述了林徽因早年 游学英伦,与诗人徐志摩恋情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小说(一)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教学内容:这一章介绍第二个十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 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第二节论述丁玲、张天翼的小说 创作;第三节讲述新感觉派。
教学重点:新感觉派的概念;丁玲、张天翼的创作。
必读作品: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张天翼《华威先 生》、艾芜《山峡中》、施蛰存《将军的头》、萧红《生 死场》《呼兰河传》。
代表作有: 《从空虚到充实》、《小 彼得》、《速写三篇》; 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长篇小说《鬼土日记》、 《洋泾浜奇侠》;长篇童 话《大林和小林》、《宝 葫芦的秘密》等。
四、张天翼的创作成就:
短篇《华威先生》(《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年第 1卷第1期,后收入《速写三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大河小说”
“大河小说” (法文romance-fleave), 是近代法国小说的重要体式,其特征是以 多卷体连续小说的形式表现时代历史的社 会生活全貌。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等都是大河小说。
第二节 丁玲、张天翼
一、丁玲 (一)作家生平 (二)早期作品:承袭“五四”精神的苦闷 1、《梦珂》 2、《莎菲女士的日记》及“莎菲”的形象 (三)左联时期 1、知识分子题材:《韦护》 2、工农题材:《阿毛姑娘》、《田家冲》、 《水》
艾芜(1904—1992)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代表作《南行记》(包括《人生哲学的一课》、《山
峡中》等八篇)、《丰饶的原野》等。
吴组缃(1908—1994年)
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 代表作《樊家铺》、《一千八百担》、《箓竹山 房》等。
李劼人(1891-1962)
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 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 却韵味深长。 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说,“它是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 婉的歌谣。”
那是一个初春,正月的早晨,乡村的土 场上,孩子们群集着,天空里飘起颜色鲜 明风筝,三个五个,近处飘着大的风筝, 远处飘着小的风筝,孩子们在拍手,在笑。 老人——刘成的父亲也在土场上依着拐杖 同孩子们看风筝。就是这个时候消息来了! ——《看风筝的人》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以 193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有《生死场》、《手》、 《牛车上》、《商市街》等小说和散文。后期作品有《鲁迅先 生散记》、《小城三月》、《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呼兰河 传》。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一、“左联”早期小说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
“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
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
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
《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
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
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
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2、华汉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一位多产作家。
9第九章 30年代的小说(一
第三节 萧红 萧军
这位来自东北乡土的年轻女子,以“功力不足 的稚拙和妙笔生花的才情”写荒茫的大地上, 人和动物如何为生存这个最低要求而挣扎的状 态。
她选择了一个与丁玲迥然不同的小说视角,她 写的是对痛苦麻木无知的芸芸众生,写永无止 境的难产、衰老、病痛、瘟疫、饥等肉体自然 伤损的苦役;她写旷漠、群像式、整幅的生活 景观而非具体人生的某一个别侧面。
他善于选取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片断, 经过巧妙的剪辑、组合,构成一幅幅幽 默的讽刺画。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柔石
柔石(1902-1931),“左联”五烈 士之一。代表性作品有著名的中篇《二 月》、《为奴隶的母亲》,这些作品就 能纯熟地表现青年知识者的追求,以及 开掘下层劳动人民悲苦的命运了。
小说正面刻画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 游击队员萧明、朝鲜姑娘安娜的形象。
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 湖南林澧人。接近社会主义,又在大革 命失败后一度陷入苦闷。
她以第一个革命女作家的姿态,打破了 冰心、庐隐等因思想创作上的某种停滞 所带来的沉寂。
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 写一个败落的封建家庭女儿闯入社会后 陷入绝境的故事。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柔石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柔石
《二月》是柔石对知识分子道路思考的结晶, 从“五四”退潮下来的萧涧秋在芙蓉镇的短短 经历,证明了在强大的中国封建主义习惯势力 面前,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的碰壁。
小说中陶岚的个性解放主义,陶慕侃的人才教 育主义,方谋的三民主义,钱正兴的资本主义, 各个人物纠葛在萧涧秋与文嫂的事件之中,小 说从一个侧面表现大时代下知识分子的犹疑与 徘徊。
代表作《八月的乡村》也被列为鲁迅所编的 “奴隶丛书”。作品描写一支抗日队伍的成长, 对烽火硝烟的壮伟描写,显示出东北人民对民 族生机的寻求。与萧红从侧面表现帝国主义侵 略下的人民的缓慢觉醒不同,写得尖锐、雄浑、 遒劲。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二)
2.短篇小说《林家铺子》1932年7月发表于《申报月刊》第1 卷第1期,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成熟。作品描述了“一二八” 战争前后上海附近小市镇上林家的小百货店从兴隆到倒闭的全 过程。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的形象。
林老板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小商人,既老实厚道又精明 能干,他重信誉,懂经营,在社会动荡中,来维持难做的 生意。但是,又胆小怕事、委曲求全,一次一次退让,终 于被逼迫走上破产之路。另外,作者还描绘了林老板的唯 利是图、损人利己的资本家的性格特征。
浙江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 1927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幻灭》时使用的 笔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 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1913 年考入北大预科。1916年经人介绍来到上 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 和写作生涯。
矛盾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0、40年代在时代的感 召下积极投身革命文艺 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9年参加第一次文代 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副 主席和文协主席。
建国后,曾任新中 国第一任文化部长, 主编《人民文学》 杂志。此外,还曾 担任过全国政协副 主席等职。
49年茅盾在第一次文代会上
1981年茅盾去世前曾将自 己的稿费25万元捐给作协, “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 文艺奖励基金,以奖励每 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此项文学奖金后来定名为 “茅盾文学奖金”,是目 前为止国内长篇小说评奖 中的最高大奖。
3.“农村三部曲”:
包括3个连续性的短篇《春蚕》、《秋收》、《残 冬》,反映了农村破产、凋敝和“丰收成灾”的严 重社会现象。《残冬》中重点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 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 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 ",在《秋收》中,他组织和率领饥饿的村民们到镇 上抢米囤,吃大户;在《残冬》中,他和六宝的哥哥 陆福庆等人,在一个风雪弥漫的夜晚,摸进反动武 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勇 敢地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丁玲
当时,冯雪峰针对丁玲的创作指出:《莎菲 女士的日记》对于丁玲来说,既是她创作上 的“危机”,也是她创作的上的“转机”。 如果作者继续沿着这篇小说的路子走下去, 就将“越写越无力,再也无法写出第二 篇”“同样有力的东西来” 。但是,如果作 家能够从那个伤感、空虚、绝望的圈子和氛 围中走出来,而和人民大众的革命力量结合, 那么,就能找到自己创作的“真的出路”。 丁玲一九三0年的长篇小说《韦护》和《一 九三0年春上海》(一)、(二)显示出创 作上的发展。
一九二一年春天,年仅十六岁的丁玲,在 母亲的帮助下,对封建集权的家族发起了 一次进攻。废除和舅舅家的婚约,并在长 沙报纸上发表文章,痛斥舅舅和他所在的 整个社会阶层。 于是,丁玲作为一种“流放的叛徒”, “象一只放出笼的鸟”同王剑虹、王一知、 杨之华等七人结伴离开了湖南到上海。由 于她年少幼稚,共产主义思想虽然在以后 对丁玲发生过深远影响,但在当时却并没 有吸引住她。
丁玲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1904-1986) 一鸣惊人、异军突起、成就卓越。她实现 了从启蒙文学形态向革命文学形态的成功 转变,为现实主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年代末,丁玲崛起于文坛,以《莎菲女 士的日记》为代表,书写青年女性的性格 心理,典型的启蒙文本的悲剧风格。 30年代,丁玲加入左联,转向革命文学, 初期的尝试粗犷质朴,不太成功。直到40 年代,在解放区表现土改中的劳动者,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为革命现实主义 经典。
一、青少年时期
一九0四年,丁玲出生于湖南西部常德地区一 个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祖父做过大官。父亲 曾留学日本,但一无作为,性格洒脱大方,喜 欢挥霍,不会管理家务,公子风度,生平极爱 骑马。在丁玲四岁时他就因病死去,留给丁玲 母亲的,是一个遗腹子和还不清的债。在封建 的旧中国,寡妇的地位是低下的。三十岁的母 亲带着六岁的女儿,从族人虎狼般的包围中, 勇敢地走上了自主的道路,进常德第一所女子 学堂师范科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30年代小说(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其他)第一节:矛盾一:文学道路和人生道路1:文学批评家沈雁冰2:小说家矛盾—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贡献:提供了现代都市长篇小说的范本,提供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种人物典型3:文学史意义:驾驭长篇的能力,塑造典型的才情,宏大豪迈的叙事,精雕细刻的工夫,批评视角的敏锐值得称道社会剖析小说概念由北大教授严家炎于1982年提出,指以矛盾为代表,包括吴组湘,沙汀,艾芜,王仁叔,叶紫等在内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将科学的社会理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创作达到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走向的目的。
特点:一般从社会政治经济分析入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以阶级斗争为表现重心,以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
都受到影响二:《蚀》三部曲1:内容表现大革命运动前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2:《幻灭》静女士慧女士描写了不谙世事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静的性格悲剧—叙述者及文学史对静女士都持批判态度静女士并非文学史或权威叙事者所谓的弱势女性,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行动能力的现代新女性,静对学潮,革命的冷眼旁观与疏离态度及对革命的幻灭感受,呈现了矛盾对革命的理性反思与批判3:《动摇》摇摆不定的革命者方罗兰;魅力四射,现代开放的新女性孙舞阳;投机革命的反动分子胡国光(这一形象开启了左翼文学塑造反面人物的模式—凶残,贪婪,狡诈,道德败坏)4:《追求》描写大革命失败后一群青年知识分子苦闷颓废的生活状态,他们不甘寂寞,但所有的追求都以幻灭告终,小说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张曼青:政治/教育/婚姻朱近如;王仲昭:报纸革命/陆俊卿;章秋柳:成立社团/以爱情与身体点燃他人;史循:嫉妒颓废/追求自杀5:《蚀》三部曲的评价艺术上比较粗糙情趣上也不够平衡(身体叙事,男性欲望眼光,热衷于情色描写)但近年来却好评渐增,其值得肯定之处有①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的塑造,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呈现了革命队伍中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特征:性感,开放,追求刺激,崇尚享乐,有着强悍泼辣的生命力和反封建的叛逆性②反思革命的激情与理性,小说以真挚饱满的激情,融入矛盾自身的经验,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角度反映大革命运动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清醒的批判精神③思想与艺术都超过了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恋爱”小说“革命+恋爱”小说:左翼作家创作的表现革命者的革命与恋爱故事的小说,是30年代小说的重要现象。
代表作家: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野怨》丁玲《韦护》洪灵菲《流亡》三部曲华汉(阳翰生)《地泉》特点:革命与恋爱是最重要的叙述元素,革命的浪漫蒂克,概念化,模式化(公式主义的结构+脸谱主义的人物)三:《子夜》1:内容吴荪浦的家庭人物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吴荪浦实业救国的理想“双桥王国”;吴荪浦兼并小厂与镇压罢工;农村暴动与都市罢工;吴荪浦与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斗争;乡绅,知识分子,太太小姐的都市生活;吴荪浦在三条战线作战,最后失败2:矛盾创作《子夜》的背景和预期背景:《蚀》系列的意识形态批判与矛盾的文坛处境;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现实;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预期:(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主题)白色都市与赤色农村的交响曲,揭示中国社会走向:民族资产阶级的垮台3:《子夜》的成功左翼文坛与自由主义作家的赞美;读者反应;高额的稿费版税4:《子夜》的文本裂隙/缝隙裂隙:①“完美艺术世界”的破绽,超出作者预期和掌控的文本裂隙反而使文本更富于文化内涵和审美张力②结构:“农村革命运动”线索的游离③情节的不真实:王妈事件/瞿秋白的建议④意识形态的暧昧:对吴荪浦的由衷赞美裂隙之因:①矛盾创作《子夜》的心理背景,有意识的政治功利心理→政治主题:改变文坛的处境,显示革命立场②无意思的补偿心理→童年创伤/卢鉴泉③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感性的冲突造成了文本裂隙5:吴荪浦形象(典型的塑造/屠维岳的作用)①从性格魅力上看,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有雄才大略和骑士精神的铁腕人物②从命运上看,虽理想远大,奋斗不息,最终却失败了,他是一个生不逢时的硬汉型英雄③阶级印记与民族国家印记:既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又有中国人最普遍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6:《子夜》的文本分析①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小说—以都市阶级斗争为主要描写对象②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左翼批判立场③典型人物塑造:资产阶级英雄,都市知识分子,现代都市女性④文类特征:写实与浪漫,颓废并存⑤现代性艺术手法:心理描写与象征的成功运用,林佩瑶,吴老太爷⑥小说的结构:史诗风范。
宏伟开阔的网状结构纳尽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各种社会场景,各个阶层的人物。
精雕细刻地展现人物精神世界及伦理观念的变迁:吴老太爷,冯氏父女,惠芳⑦不足:结构的不完整;某些情节描写不够真实;工人,革命者形象有些概念化四:《腐蚀》1941年5月香港《大众生活》赵慧明的原型五:《霜叶红似二月花》1:内容与艺术:写辛亥至五四前夕江南小镇的社会生活,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新兴资本家和豪绅地主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以及他们与农民的尖锐矛盾,场面宏大,情节复杂,语言典雅,富有民族风格,精美的残简;阶级冲突/经济,文化,精神上的新旧冲突;结构,人物,语言,叙述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红楼神韵)—“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民族形成”问题讨论2:人物形象张恂如,钱良材,黄和光/张婉卿,许静英张婉卿形象,人物原型(矛盾母亲)儒道墨三家互补的理想人格模式,体现了矛盾审美理想中对真善美的极致崇尚——这可以视作矛盾对其前期理想思维模式的反驳第二节:老舍老舍之死,老舍一生最具思想文化价值,最具历史反思意义的事件,是他的自杀。
巴金“老舍的死让经历了文革并活了下来的文人觉得忏愧”老舍之死为现代知识分子唱出了一曲正义的绝响,让我们反思的是文革,中国乃至世界与人类的生存(疯狂,理性,正气,尊严)一:老舍小说的主要特色1:老舍通过对北京市民形象的传神塑造来实现他对北京文化(官本位思想,面子,礼仪,等级,排场,享乐主义)与民族劣根性(懒散,中庸,世故,圆滑)的反思和批判《赵子曰》:官本位思想《老张的哲学》:小市民市侩哲学《二马》:官本位思想,名士做派《离婚》:平庸2:以地道的北京方言表现北京的地方特色,风俗人情和市民文化心理,这使老舍的小说有鲜明的”京味”;取材的地域文化特色;北京市民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纯正的北京方言,平易,亲切,新鲜活泼,在表现北京的风俗人情方面极为生动3:幽默味幽默是智慧的体现/以幽默著称的现代作家:鲁迅的犀利泼辣;梁实秋名士般的从容典雅;钱钟书学者式的睿智机趣;老舍的幽默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平实观察和传神表现,市民立场和人道情怀决定其幽默的特征是温和的讽刺,谑而不虐二:《骆驼祥子》1:祥子的悲剧人生创作起源:听了一车夫三起三落的故事祥子悲剧人生的三个阶段①精进向上:为理想而奋斗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事业理想:买车,拉自己的车;婚姻理想:到乡下去娶个年轻力壮,吃的苦,能说能做的姑娘,一清二白的姑娘;顺手牵羊捡骆驼是人性弱点的最初呈现。
②不甘失败:祥子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和对虎妞强加于他的性纠缠的反抗,挣扎;事业与婚姻两条线索同时发展:买车被抢——(诱惑)——有钱被抢——(骗婚)——买车卖车——(葬妻);既充满向上的执拗精神,又有一丝现实难以抗拒,理想难以实现的悲观丧气;一夜情,婚姻以及虎妞难产时的心理,是其人性恶的发展③自甘堕落:人性的沦丧。
人性的堕落:苟且,逃避,怨毒,沉沦,麻木,出卖人命;祥子悲剧的深刻性不仅在于人生的无出路,更在于美好的人生被毁灭。
内容概括:小说以祥子事业,婚姻的失败和人性的堕落,揭示了个人奋斗者的无望与黑暗社会对美好人性的吞噬2:祥子的形象特征①祥子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奋斗者,由要强到堕落,其人生悲剧与人性悲剧,呈现了底层个人主义者无望的人生;与吴荪浦的比较②祥子悲剧的根源;社会现实环境:下层社会的生活艰难;个人生活遭遇:不幸,虎妞;思想局限与性格弱点,强烈的封建农民意识和小市民心理的混杂;自暴自弃(狭隘眼光,男权思想,性禁忌者,小市民占便宜心理)③祥子悲剧的意义:社会批判/人性批判3:虎妞形象①虎妞的粗野凶悍,精明能干,敢做敢为,是广大胆大泼辣,个性分明的原生态女性;年龄:三十七八岁。
雄化特征:虎头虎脑,什么都和男人一样②违背传统的女性审美标准的虎妞,其实就是个被妖魔化的女性;男性的女性想象:天使与恶魔;“丑,老,厉害,不要脸”从外貌,年龄,能力,道德方面呈现了祥子/作家的男权立场和男性审美/欲望眼光抗拒虎妞的祥子为何会爱上小福子?“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节俭”;皮肉生涯的被迫:风险与牺牲;义士救风尘的传统和男性的英雄期许③虎妞又是女权主义倡导者眼中的英雄。
其魅力在于她没有被男权社会的规范与道德驯化;两性关系上的主导者,泼辣大胆的欲望主义者,其性爱深刻突破了文明,伦理的束缚,把女性在男权压抑下不能表露的欲望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这种形象较为少见,很受女权主义的推崇④虎妞也颇多人性缺陷,如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小市民市侩习气及扭曲变态的性心理。
虎妞对祥子是否是爱情?因缺陷,虎妞形象更显真实生动,也才能从传统女性形象中脱“颖”而出⑤虎妞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而在于爱情和婚姻的不幸;对爱情与幸福的正常欲望长期被压抑;一个无人关心的剩女;他导演的婚姻带来的并非幸福4:如何理解《骆驼祥子》的悲剧?①悲剧的层次:人生悲剧;人性悲剧;命运悲剧②悲剧原因:外在环境,现实社会的逼迫自身人格缺陷:自身限制,自我放弃(祥子);欲望的极端与自私(虎妞)③悲剧的意义:老舍通过祥子的悲剧把社会批判提升到了更为深刻的人性与文化反思;人对于苦难究竟能承受多少?当人面临不幸,怨天尤人时,是否更该审视自己?代表现代性的都市文明是否只能扼杀来自乡野的健康人性5:为什么《骆驼祥子》被公认为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①体现了老舍小说的基本特色:北京市民文化心理的劣根性,京味,幽默②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③强大的悲剧感染力量三:《四世同堂》《微神》《月牙儿》1:《四世同堂》:文化意向,时间,空间①以“小羊圈胡同”祈家四代人为中心,表现北京市民8年抗战中的艰苦生活与心灵挣扎,既是沦陷区人民的生存史,也是民族奋起的启示录②反思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既批判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一面,也颂扬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钱默吟形象地揭示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国家存亡之际的蜕变和更新。
2:《微神》《月牙儿》①以抒情笔法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性②《微神》:唯一的爱情小说,意向与梦幻的结合,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使小说具有极强的抒情色彩,充满了对青春爱情的怀念与感伤③《月牙儿》女性叙述视角,“月牙”意象的成功运用,造成小说凄切哀婉的格调与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第三节:巴金巴金简介:人生道路;无政府主义,笔名的来历;1929年《灭亡》:杜大心,无政府主义者,刺杀,我写的是感情,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