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可厚非出现了许多理论学说,但今天的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在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并不是完全过时的。行为主义理论对于当今学习与教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然而,斯金纳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强化”的作用,提出了强化学说。他认为,凡是能提高反应概率或反映发生的可能性手段、措施等都可以称之为强化,能提高反应概率的时间即强化物。强化物可以是获得认可、关爱、自尊、自由等。斯金纳认为,要使学习成功,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也就是: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我们又可塑造出较为复杂的行为。这就正如斯金纳所指出的:“把强化的组合按所需行为的方向逐次改变,就可能通过塑造过程的一些连续阶段得到极复杂的行为。”这对我们在以后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正强化物和减少负强化物。当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我们可以给与适当奖励,如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他或是全班给他以掌声,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激励。讲授语法时,我们可以通过例子给学生进行讲解,之后通过句型操练达到强化目的,以巩固学生对这一语法点的掌握。学习必须靠著练习,多练习则联结的力量增强,不练习则联结的力量减弱,所谓熟能生巧。英语本省就是一门语言,学好语言需要不断的练习,如记忆单词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是完成复杂反应的重要手段。假如我们想学生写一段含有一个主题句和一句总结的英文段落,这一任务包括许多步骤:能识别主题句、佐证材料和总结句,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能正确使用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语法,能正确拼写。如果在一节课里教授所有的技能,然后让学生写出一段文字,那么大多数会失败,反之,我们可以一步步地训练这些技能。学生可以先学如何写主题句,然后写佐证材料,然后写总结句,循序渐进,在每一阶段,由易到难,积极反应,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强化。

班杜拉的的观察学习理论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必亲身体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他将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观察者将其心理资源,如感觉、知觉等集中于榜样事件,它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作为观察对象及其从中获取什么信息,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第二,保持过程:信息的存储。观察者将获得的信息以符号表征的方式储存于记忆中。在此过程中,即时的观察经验转化为持久而稳定的认知结构,在榜样行为结束后,给观念者提供指导。第三,动作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把记忆中的表象和符号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是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第四,动机过程:行为表现。经过注意、保持和再改造几个过程后,观察者已经基本习得了榜样行为,却不一定会主动表现行为。观察者在动机驱使下,即在特定情景的某种诱因的作用下,才会表现习得的行为。在这四个过程中,榜样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在教育中,作为教师,要做好自己的

角色,以自身做示范是教育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给学生示范有效的解题方法,比如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大声说出所思所想,示范主要思维技巧。注意安排班干部或班级中能力强的、受欢迎学生率先做不期望的行为,如遵守纪律、积极发言。对于学学习者自身来说,榜样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发挥这无可替代的作用。榜样的成功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像央视的开讲啦,北京卫视的正青春系列等等,无形中名人的成功成了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通通过观察学习榜样,我们也习得行为,

任何一种理论学说都有其优缺点,但没有优劣之分,它是一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尤其借鉴意义,行为主义理论对于现今社会依然有其巨大作用,这一点需要我们慢慢去读懂。

“韦纳归因理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运用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对于同一件事情,人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情绪和后续行为反应,中心而往往不是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引发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即归因。归因是动机的决定因素。理性的归因有利于我们成功,反之,非理性的归因只会徒增我们的挫败感,无益于我们的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归因模型。韦纳指出,人们对于成败的原因有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等。按照这些原因可以划分为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的外在原因,按照稳定性这一维度,能力和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属于不稳定的。按照可控性来说,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难度、运气是不可控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使人长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以及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

在学习过程中,成败与否,我们都要进行积极归因。考试失败了,不要归结为我们比较笨,能力比较差这样稳定的性的原因,换个角度,是这次试题太难了,并不是只有我考得不好,或是这次我不够努力,复习的不够全面。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产生无助感,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拼搏,拾取信心,争取用努力换取下次最好的成绩。当我们成功了,不要一味得觉得是运气好,踩了狗屎运,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果,这样会使我们对下一次的成功满怀信心抱有期待。能力是稳定的,原因的稳定影响成败期待的继续。能力好激发自身不断努力进取,争创更大的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目的不在于寻找成败的真正的、逻辑上的原因,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想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接着,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作为老师,要善于激励引导学生。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千万不要当众骂学生笨。把学生成绩“差”归因于能力,那样会使学生更自卑,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迁移他们的因归,即使学生真的能力有问题,还要引导到努力不够,方法不太恰当这些不可控因素上,使其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另外,通过个别谈心,真实掌握学生的归因形志。学校测验或者考试之后,“差生”对失败有着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而这又严重影响着他们继续坚持学习的行为。比如有个同学在一次考试中英语成绩比较差,通过交谈,发现有许多题目是平时练习中做过或是在课堂上讲过的,而他平时却有抄作业和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