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
2016安徽教师考编备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四大实验”
2016安徽教师考编备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四大实验”2016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统考公告预计5月底,笔试时间6月底,中公安徽教师考编网将第一时间整理汇总2016年安徽教师考编公告。
2016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考编笔试面试内容参考《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9029人公告》自2014年开始,安徽各县市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由之前的单独组织考试改为全省统一组织(统考)。
中公安徽教师考试网在14年、15年安徽教师考编公告及考试真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对2016年安徽第三次全省性教师招聘考试(统考)考情进行分析预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连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
后来,每次给狗进食时打开红灯、想起铃声。
一段时间后,狗只要看到红灯亮或者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的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二、桑代克的猫著名的迷笼实验: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
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抓或咬,试图逃出迷箱。
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
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无意中踩到踏板,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次入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开门。
桑代克把猫放进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二、斯金纳的小白鼠在斯金纳箱中放进一只白鼠,并设一杠杆,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小白鼠就能吃到食物。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简介行为主义理论:基本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代表人物:1.桑代克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实验内容:就是“猫开门”的实验。
他把饿得发慌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着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
被放进笼时的猫在笼子里躁动不安在乱碰乱抓的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活动的门闩,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
如此反复,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实验表明,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
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主要有:1)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2) 效果律(law of effect)3)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称为学习原则。
其中有多重反应(multiple responses)律、定势(set)律、选择性反应(selective response)律、同化(assimilation)律、联想性转换(associative shifting)律等。
2、基本观点: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
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
”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斯金纳箱实验
如图,是由斯金纳设计的一个 斯金纳箱(避免里面的集体受到 任何干扰),在这个箱里有一个 拉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碰到拉杆时会有食物掉下 来。箱里有一只饥饿的小白鼠, 刚开始时,它会挠挠箱壁,抓抓 按钮,或嚎叫,直到有一次偶然 的它碰到拉杆,有食物掉来。之 后,它挠箱壁抓按钮和叫 的频 率都减少了,而拉杆干的频率增 加了。某一操作使小白鼠某一动 作频率增加,这就是操作性条件 作用的过程。
桑代克的结论— —
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学习也是一 种在几乎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自动地形成 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形 成一定的联结
试误说:一切学习过程都是不断尝试,不断 发生错误及失败,最后才取得成功的过程。
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律
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 应,同他是否做好准备有关。动机很重要。
练习律— —学习需要重复,重复能使刺激与 反应之间的联结得到巩固和强化。反应重复 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约牢固。
效果律— —练习并不会无条件的增强刺激— 反应联结的力量。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 因满足的效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效果而 减弱。
(二)、巴普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学习类型,在此过程
(三)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 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 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 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 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 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 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 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 是什么。——华生
(1878—— 1958)
(三)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理学】学习理论流派——⾏为主义学习理论⼀般学习理论---⾏为主义(⼀)⾏为主义:⾏为主义学习理论⼜称“刺激—反应”理论,⾏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直接的联接叫做强化。
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强化来建⽴刺激与反应直接的联结。
(⼆)对于教师教学的意义:教师要掌握塑造和矫正学⽣⾏为的基本⽅法,为学⽣创造⼀种环境强化学⽣的合适⾏为,通过“刺激——反应”的联接与递进,促进学⽣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三)⾏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经典案例:(1)桑代克——试误说:实验,猫开迷笼取⾷实验。
1.观点:学习是盲⽬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即试误说。
通过不断的尝试,出现错误的次数在不断的降低。
2.实验:饿猫开笼取⾷物3.学习的三⼤定律(1)准备律:所有的学习之前要有预备和准备。
作为教师不能搞突袭,应该让学⽣提前预习。
(2)练习律:学习需要⼤量的练习。
作为教师应该给学⽣提供⼤量的练习机会,让学⽣在练习中不断的获得知识。
(3)效果律:强调反馈。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给学⽣反馈意见,降低学⽣出现错误的频率,(eg:画线实验)。
4 .桑代克学习理论的教学意义准备律指导教师激发学⽣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
练习律指导教师对所有学⽣进⾏⼤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
效果律指导教师对希望保留的⾏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
(2)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论1.观点:学习是学⽣学习⽣活中形成的⼀种条件反射。
2.实验:狗进⾷摇铃铛。
3.第⼀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eg:看梅⽣津);第⼆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为中介的条件刺激(eg:望梅⽌渴)。
4.获得和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条件刺激(如⾷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没有⽆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行为主义各家流派介绍及应用
一、行为主义各家理论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一)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
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
”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课堂管理中的运用
• 认知行为矫正则重视学生的思维和 自我谈话,它是以行为和认知学习 原理为基础,通过自我谈话和自我 教学来改变自己行为的程序。因此 认知行为矫正更倾向于认知的。自 我教学属于认知行为矫正,它是通 过一系列的任务步骤来实现自我谈 话。
总结
• 学习是可以测量和观察的。这就意 味着教学目标必须是清晰的、可以 测量的。 • 复杂行为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如 何塑造行为?要小步子学习。 • 学习是由对刺激作出反应引起的。
伯尔赫斯·斯金纳
• 斯金纳采用斯金纳箱研究发现,老鼠无意 识地乱窜碰杆会掉出食物,以后知道碰杆 时有食物吃,故想吃时就碰杆,从而变为 有意识的行为。 • 操作条件反射始于自发行为,得到强化, 学会操作。
班杜拉
• 认为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 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应对外在刺激 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完成学习的过 程。
Thank you
•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是行为主 义观点的新近应用,是指学生首先要设置 和明确目标,确立各种小步骤;然价自己的成绩;最后,能够选择和执行强 化。
课堂管理中的运用
• 教师可以在课堂管理和教学两方面应用行 为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课堂管理中可以应 用行为分析、运用强化和运用惩罚。应用 行为分析就是应用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来 理解和改变行为。促进学生行为可以采用 适时表扬、行为塑造、积极练习等方法, 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可以采用斥责、代价、 孤立等方法。一般情况教师应尽量使用强 化,而不使用惩罚。
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
• 约翰· 华生(创始人) • 伯尔赫斯· 斯金纳(操作条件 作用理论) •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反射学说,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论以及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
下yi面就让我们系统了解一下这几个理论。
<一>经典反射学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
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
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
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
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
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
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
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
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
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
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
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
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
教综学习理论试题(答案部分)
教育基础学习理论知识【单选题】1.蕴含“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是()。
A.社会学习理论B.人本学习理论C.认知学习理论D.联结学习理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与替代性强化。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
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强化理论,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
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题干中“身教重于言教”符合社会学习理论范畴。
A项正确。
【单选题】2.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强调将“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学习理论B.人本学习理论C.联结学习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后,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强化。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
因此,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强调将“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D项正确。
【单选题】3.巴普洛夫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为()。
A.试误说学习理论B.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C.认知学习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做了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行为主义作业
当代教育心理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班级:学前教育1121班学号:1112212102姓名:陈琛评述行为学习理论姓名:陈琛陕西省咸阳市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
本篇文章通过对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等理论的学习,得出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优点、不足之处等,通过对行为学习理论的学习总结出我们在学习中要吸取的方面,以及需要改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行为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联结主义操作性条件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学习者认为,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做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巴普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巴普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巴普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巴普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1)习得律。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
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系。
巴普洛夫称这是影响条件反射形成的一个关键变量。
无条件刺激,在条件反射中起着强化作用。
强化越多,两个兴奋让之间的暂时神经联系就越巩固。
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全书
超链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目录
什么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和教学中 的作用和启示及其不足之处 主要参考资料的网址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概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 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 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主要有斯纳金、巴普洛夫、华生、摩根等人
人物介绍(超链接)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 作用和启示及其不足之处
启示: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二)内化行为准则,形成良好习惯 (三)承认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
不足:
(一)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二)过分追求大一统的教学模式 (三)苛求答案的唯一标准性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 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 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 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 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 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 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 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 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 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 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 意识问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名词术语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问答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
(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四)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在巴甫洛夫经 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影响下1937 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操作性条件反 射的强化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并把在动物 学习实验研究中所确定的一些规律,用之于教学, 提倡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这些曾得到广泛的支持。
(1874-1949)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 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 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设有开门栓 迷笼之内,门外放一盘食物,在猫第一 次偶然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 入笼内,如此循环试验。
桑代克的实 验迷笼装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20——60年代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主要人物:华生、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
桑代克
巴普洛夫
斯金纳
华生
主要内容
一、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 二、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案例分析Βιβλιοθήκη (三)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 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 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 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 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 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 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 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 是什么。——华生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潜 伏 期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夏淑玉学号:222011305062015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自产生以来,他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其他心理学流派,同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对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桑代克、斯金纳、托尔曼和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试误”、强化与程序教学、“认知地图”和观察模仿等理论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教育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但是,要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之下,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理论本身也得到了改进和提升,这一理论也指导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希望在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解后,联系我国基础教育实际,探讨这一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913年,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发表,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该学排在心理学界的影响有50年之久。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为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
他们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898年提出联结说。
他在猫解决疑难笼问题中认为猫学到的不是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
并通过尝试与错误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缓慢而不规则的变化,学习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联系率,效果率,准备率。
他认为,人性是先天形成的刺激或情景与反应间的联结,这些联结是教育的起点。
他重视个体差异,提出学习率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学校工作应努力消除差异上的问题和进行职业指导。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旳过程。学生不是简朴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 地建构知识旳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旳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 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旳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旳意义或者说是自己旳了解。个人头 脑中已经有旳知识经验不同,调动旳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旳信息旳解释就不同。
1、加涅对学习成果旳分类:加涅要求了五种主要旳学习成果,即以为人类习得旳能力有五种类 型,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其中认知学习中旳认知策略是一种特 殊旳、非常主要旳技能,是学生在自己内部组织起来旳,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旳能 力,它是学生学会学习旳关键成份。学生旳认知策略越完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旳能力就越强。教师 在教给学生知识旳同步,一定要注意教会他们怎样学习,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策略,更加好地指导自 己旳学习。加涅指出,学生能否处理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旳规则,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内 部思维过程旳策略。学生在选择和使用认知策略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别。即便全部学生都掌握了一样程 度旳智慧技能,但因为有些学生采用旳认知策略较合适些,因而体现出来旳问题处理能力就更强些。 这里需要注意旳是,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往往是同一学习过程旳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智慧技能旳同 步,也形成了调整学习、记忆和思维旳方式,所以,脱离了详细内容旳学习,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 能利用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不可能在真空中活动。
8、强调信息提取。布鲁纳以为,人类记忆旳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因为学生 在贮存信息旳同步,必须在没有外来帮助旳情况下提取信息。提取信息旳关键在于怎样组 织信息,懂得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干提取信息。学生亲自参加发觉事物旳活动,必然 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佳旳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概念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习得是模仿和习惯的养成。
行为主义语言观强调行为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意义。
学习者模仿他们听到的声音和发音方式,再不断接受正强化,如老师的鼓励,重复模仿的行为。
他们持续模仿,练习,直到他们形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
虽然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完全清楚的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但它为儿童和初学者习得一些语言中的固有的常规的知识、技巧(如语音语调,发音规则)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方法。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英语学习中,模仿是一个较为有效地途径。
听说教学法就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产生的。
在英语教学中,主张通过听和说的行为的多次重复和强化,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虽然视听教学法一路走来存在质疑,但它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听录音,跟读在英语教学中仍广泛应用。
三种学习理论教学案例
三种学习理论的具体教学案例答: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案例:汤姆老师在他的五年级班上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技术,这个技术是他刚从研讨班学来的。
他让每门科学得很好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一下他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
玛拉是他选择的第一个学生,她站起来走上讲台,解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她做的很好,但与此同时,吉姆一直在和其他同学讲话,破坏班级秩序,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讲话。
吉姆在汤姆老师面前总是这样,汤姆老师已经警告过他了,这次吉姆又不听话。
汤姆老师不允许他打扰另一个同学的演示,把他带到楼道里进行隔离让他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玛拉解题完毕,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汤姆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上台解题时,很多同学都举手了。
接下来,汤姆老师让一个很擅长自然科学的学生马克讲讲他的自然科学课题,他是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最终建立框架的。
当马克被要求讲话时脸白的像张纸,当走到讲台边,都在发抖。
马克开始说了,但他太紧张,根本讲不下去。
马克是一个害羞的孩子—汤姆老师知道马克经常在很多人面前不敢张口。
但是汤姆老师想过,马克喜欢自然科学,而且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课题,他应该能够描述他的基本步骤。
汤姆老师错了:马克最终还是很窘迫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且其他同学也表现的不敢上前给大家做演示了。
汤姆老师叫的每一个同学都磨磨蹭蹭,或者找借口推辞。
之后,汤姆老师决定帮助马克恢复自尊。
他让马克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问题。
他说很多学生都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他刚开始教书时也曾感到害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可厚非出现了许多理论学说,但今天的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在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并不是完全过时的。
行为主义理论对于当今学习与教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然而,斯金纳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强化”的作用,提出了强化学说。
他认为,凡是能提高反应概率或反映发生的可能性手段、措施等都可以称之为强化,能提高反应概率的时间即强化物。
强化物可以是获得认可、关爱、自尊、自由等。
斯金纳认为,要使学习成功,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也就是: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我们又可塑造出较为复杂的行为。
这就正如斯金纳所指出的:“把强化的组合按所需行为的方向逐次改变,就可能通过塑造过程的一些连续阶段得到极复杂的行为。
”这对我们在以后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正强化物和减少负强化物。
当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我们可以给与适当奖励,如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他或是全班给他以掌声,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激励。
讲授语法时,我们可以通过例子给学生进行讲解,之后通过句型操练达到强化目的,以巩固学生对这一语法点的掌握。
学习必须靠著练习,多练习则联结的力量增强,不练习则联结的力量减弱,所谓熟能生巧。
英语本省就是一门语言,学好语言需要不断的练习,如记忆单词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是完成复杂反应的重要手段。
假如我们想学生写一段含有一个主题句和一句总结的英文段落,这一任务包括许多步骤:能识别主题句、佐证材料和总结句,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能正确使用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语法,能正确拼写。
如果在一节课里教授所有的技能,然后让学生写出一段文字,那么大多数会失败,反之,我们可以一步步地训练这些技能。
学生可以先学如何写主题句,然后写佐证材料,然后写总结句,循序渐进,在每一阶段,由易到难,积极反应,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强化。
班杜拉的的观察学习理论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
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必亲身体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
他将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观察者将其心理资源,如感觉、知觉等集中于榜样事件,它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作为观察对象及其从中获取什么信息,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
第二,保持过程:信息的存储。
观察者将获得的信息以符号表征的方式储存于记忆中。
在此过程中,即时的观察经验转化为持久而稳定的认知结构,在榜样行为结束后,给观念者提供指导。
第三,动作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把记忆中的表象和符号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
是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
第四,动机过程:行为表现。
经过注意、保持和再改造几个过程后,观察者已经基本习得了榜样行为,却不一定会主动表现行为。
观察者在动机驱使下,即在特定情景的某种诱因的作用下,才会表现习得的行为。
在这四个过程中,榜样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育中,作为教师,要做好自己的
角色,以自身做示范是教育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给学生示范有效的解题方法,比如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大声说出所思所想,示范主要思维技巧。
注意安排班干部或班级中能力强的、受欢迎学生率先做不期望的行为,如遵守纪律、积极发言。
对于学学习者自身来说,榜样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发挥这无可替代的作用。
榜样的成功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像央视的开讲啦,北京卫视的正青春系列等等,无形中名人的成功成了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
通通过观察学习榜样,我们也习得行为,
任何一种理论学说都有其优缺点,但没有优劣之分,它是一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尤其借鉴意义,行为主义理论对于现今社会依然有其巨大作用,这一点需要我们慢慢去读懂。
“韦纳归因理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运用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对于同一件事情,人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情绪和后续行为反应,中心而往往不是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引发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即归因。
归因是动机的决定因素。
理性的归因有利于我们成功,反之,非理性的归因只会徒增我们的挫败感,无益于我们的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归因模型。
韦纳指出,人们对于成败的原因有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等。
按照这些原因可以划分为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的外在原因,按照稳定性这一维度,能力和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属于不稳定的。
按照可控性来说,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难度、运气是不可控的。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使人长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以及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
在学习过程中,成败与否,我们都要进行积极归因。
考试失败了,不要归结为我们比较笨,能力比较差这样稳定的性的原因,换个角度,是这次试题太难了,并不是只有我考得不好,或是这次我不够努力,复习的不够全面。
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产生无助感,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拼搏,拾取信心,争取用努力换取下次最好的成绩。
当我们成功了,不要一味得觉得是运气好,踩了狗屎运,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果,这样会使我们对下一次的成功满怀信心抱有期待。
能力是稳定的,原因的稳定影响成败期待的继续。
能力好激发自身不断努力进取,争创更大的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目的不在于寻找成败的真正的、逻辑上的原因,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想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
接着,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
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作为老师,要善于激励引导学生。
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千万不要当众骂学生笨。
把学生成绩“差”归因于能力,那样会使学生更自卑,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作为教师要善于迁移他们的因归,即使学生真的能力有问题,还要引导到努力不够,方法不太恰当这些不可控因素上,使其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另外,通过个别谈心,真实掌握学生的归因形志。
学校测验或者考试之后,“差生”对失败有着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而这又严重影响着他们继续坚持学习的行为。
比如有个同学在一次考试中英语成绩比较差,通过交谈,发现有许多题目是平时练习中做过或是在课堂上讲过的,而他平时却有抄作业和不
记笔记的习惯,所以,当该同学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懒惰时,教师不应简单地作出“那么下次要用功了”的结论,而是继续追问下去以便能更多地了解他的归因形态:你觉得你懒惰的性格是别人影响你的还是你本性就是如此?你觉得能否改变你的懒惰的性格?你觉得除了读书之外,在其他事情上是否也一样懒惰?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教师要引导其进行理想的归因,既归于自己的能力,又离不开归因于自己努力,使他真正明白:优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个人的能力、努力。
这样理性的归因利于优秀的更上一层楼,增强可持续发展之力。
如果单纯是一味得归结为能力好,自己比他们聪明,有天赋,那么学生容易产生自满、骄做的情绪他们往往认为不需努力,凭本身能力和聪明就可以了,这样会造成学习后劲不足,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作为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目的不在于系统综合理性的归因,让我们看到原因所在,有利于我们学习的进步,激励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经常性积极自我归因,人生会变得不一样精彩,自信与努力是你成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