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奇简冷逸,奔放自如——浅谈《荷石水禽图》 高鹏超.
奇简冷逸,奔放自如——浅谈《荷石水禽图》高鹏超摘要《荷石水禽图》是一副典型的中国花鸟画。
花鸟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中国花鸟画不只是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画家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奇简冷逸奔放自如《荷石水禽图》羞答答的夜雨衬托着寂静的夜,昏暗的灯光映衬着寝室的每一个角落,六月的重庆依然阴雨绵绵,带着一份寒气。
低头看书的我不禁的打了一个寒颤。
白天的那份喧闹与繁杂让寂静的夜洗刷的使之悄然的溜走。
有点累了,但是我选择了坚持。
舍友周末回家小憩,留下了独在异乡上学的我,寝室多了那么一份孤寂荒寒之感。
台灯旁的那个时钟已经显示了1点。
我翻看着《中国美术简史》,一副《荷石水禽图》让我精神抖擞,困意全解,兴趣盎然。
一、朱耷的生平及艺术风格《荷石水禽图》这幅作品的作者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孙权的后裔,明代的灭亡使年轻的他毅然决然的出家做了和尚。
面对国破家亡的痛苦,他把所有的感情寄托于书画之中,发泄满腔悲苦。
他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最能代表他个性的是水墨淋漓的花鸟画。
他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徐渭等人的技法又吸收了董其昌淡泊闲和的气格,构图简练、笔法柔韧、风格独具特色。
朱耷爱画禽鸟,他画的禽鸟一般是眼睛半开,四肢萎缩脖子紧缩。
有一种忍饥耐寒,艰苦自持的状态,让欣赏着能够看到他的内心世界,甚至是他的身世处境。
八大山人的悲苦愤懑都寄托在了他的花鸟画的笔墨当中,心中对民族的那份感情念念不忘,民族自尊心不可辱。
(一)八大山人爱画荷,他画的荷叶往往是修长的荷梗上缀以三五笔荷花,以荷梗为骨、荷叶为肉。
他所画的荷梗极具弹性,总是充满着向上的精神,而荷叶则有不堪重负之感。
(二)在创作上,他立意精深,构图奇特,笔墨简炼,气势磅礴,感人心脾,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清初画坛保守与革新的对峙中,成为革新派四大画俗的主持。
八大山人以精炼放纵的笔墨,表现了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大气磅礴,感人心脾。
《朱耷荷石水禽图》欣赏
《朱耷荷石水禽图》欣赏朱耷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他的《荷石水禽图》以写意的创作手法呈现中国画的独特美感。
整个画面看似寥寥几笔,少而不单调,恰恰展现了画家挥洒自如地运用线条和水墨的深厚功底,布局疏密恰当,用墨浓淡相宜,形成丰富的多层次感。
整副画面的右下角有两只水鸭站在顽石之上,线条粗狂,造型夸张,两只水鸭高低错落,一只扬脖仰视,另一只相对站立,一浓一淡,一动一静相结合,形与趣,巧与寓的完美结合。
图画上方的那枝荷花箭。
中国传统文人绘画中,以荷花象征清纯高雅的君子之风,己蔚然成风,在朱耷笔下,似乎又有其特殊意蕴。
画中的左上角伸出数支荷叶, 形态各异,疏密和虚实运用巧妙,其中一朵含苞小荷微微绽放,透露出盎然生机,既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未开满月未圆”的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也许还隐约表达了一种意愿: 暂且隐忍一时,等待时机,一旦机缘来临,其生命之花将轰然绽开。
妙趣横生。
画面最生动之处就是水鸭的眼睛,简练勾笔,生动传神。
荷花象征清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
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画家其特殊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决定了他绘画创作的基本倾向,借助笔墨淋漓抒发。
朱耷本是明末王孙,1644年(甲申年) 清兵入关,明朝覆亡,给他带来了国破家亡之痛。
入清后,隐姓埋名,削发为僧,遁迹空门,隐居山野。
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遭遇,造成了他的艺术是“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情调。
他虽然“泪点多”,但读书人清高孤傲的精气神并没有消减一分。
辛苦遭逄的磨难,使他文人的风骨愈挫愈硬,雨打飘萍的摧残,使他身上的高洁本色愈洗愈纯。
他用昂然挺立含苞欲放的荷花象征自己的君子风骨,他用白眼向天的水鸭表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浩然正气。
让我们不由不想起“董道而不豫”的屈原大夫; 不愿向乡里小儿低头,挂冠而去,回归乡野的五柳先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青莲居士谪仙人。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后期(嘉靖、万历以后到崇祯),无论山水、人物、花卉各种画科,都有新的变化。
派系纷繁,各有不同的风格。
这里主要介绍朱耷、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和张宏。
首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朱耷绘画作品。
朱耷(号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
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
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号八大山人)的画作在世界画坛有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荷叶翠鸟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浅绛山水》、《秋林亭子图》、《山水通景图》、《山水书画图》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
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品鉴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八大山人,本姓朱,原名朱统,后改名耷,乃明江西弋阳荣庄王朱奠壏九世孙。
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享年81岁。
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亡。
八大山人时年19岁,不久父亲患暗疾去世,其内心极度愤恨、悲伤,他便装聋作哑,隐姓埋名削发为僧,隐居山野,以保护自己。
“八大山人由皇室贵族沦为落魄遗民,亡国破家之痛,隐于心田,在清朝思想专制极端严酷的情况下,不敢公开发泄,只能转弯抹角地旁敲侧击。
画上签名,八大二字连缀,山人二字连缀,写成‘哭之’或‘笑之’二字,表露了亡国的隐痛。
有时在画上题写‘九月十三日’,这一天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之日,用意乃是喻不忘亡国之痛。
”[1]八大山人对画面的安排和布局非常独到,这幅《荷花水鸟图》是他的代表作品,融入了画家很多的心思和创造力。
1 动感的画面我们在欣赏这幅画时,首先会注意到画面左侧的那片墨色浓重的荷叶(图1)。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现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
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2]。
而人们在阅读时的习惯,大致可分两类。
以时间为顺序,在东西方文化中,其共性是从原始的从右至左、由上至下,或用其他“犁田式写法”,经长期发展演变才形成今天约定俗成的由左至右、从上至下。
所以,随着观察的深入,我们的视线会很自然地顺着画家事先为我们安排好的观察轨迹游走,当注意力顺着荷叶下降到画面下部附近的时候,猛地会发现那只站在石头顶端几乎和石头融为一体的浅色小鸟(图1)。
然后顺着深色的荷梗慢慢“攀爬”,视线来到了上方那一大团如云朵般蓬松的花头和叶盖的集合处。
最后,我们注意到了那支伸向天空精道生动的荷苞。
正是这一段深V字形的大距离跨越给观赏者带来了视觉上飞跃般的体验。
如此大幅度的起越和折返,让观赏者在欣赏这样一幅内容以静为主的画面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运动感:那垂下的浓重到刺眼的荷叶像一把大铁锤,将画中的石头深深地砸入土中;右侧那条一跃而起的荷梗,似乎要在荷苞的带领下拼命挣脱束缚,向高空飞去;右侧的大团叶盖犹如汹涌的浪花,不停地上下翻滚,为荷叶、为荷苞摇旗呐喊。
荷花翠鸟图
荷花翠鸟图这幅画构图险怪,背景压抑,传递了一种复杂的情绪,耐人寻味。
朱耷,明朝皇室后裔,字个山,晚年以八大山人名号为著,是清代初期“四画僧”之一。
他的山水花鸟笔情纵逸,为清初写意画风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朱耷和李苦禅简介朱耷简介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八大山人朱耷剖析
存世作品
《孤禽图》
《孤禽图》,水墨纸本立轴,103.5×44 公分,铃印:八大山人、涉笔、普字堂。题 字“贤昭阳涉事”,落款“八大山人”。 整幅画的画面,仅在中下方,绘一只水禽, 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副白眼 向天的神情,禽鸟一足立地,一足悬,缩颈、 弓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兀不群 的情态,.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 构图巧妙,笔法雄健泼辣,笔势朴茂雄伟, 墨色淋漓酣畅,流露出愤世嫉俗之情,透露 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出孤愤的心境和坚毅 的个性,具有奇特新颖,出人意表的艺术特 色,乃是八大山人艺术成熟期的精品。
《枯木寒鸦图》
清朱耷枯木寒鸦图,图轴,纸本,墨笔, 纵:178.5cm,横:91.5cm,现藏台北 故宫博物院。 本幅自识:“八大山人写。”钤“可得 神仙”、“八大山人”二印。鉴藏印 “遥”一方。 本幅为对角式构图,表现隆冬季节,残 石败枝上栖息着4只落寞的寒鸦。寒鸦 的羽毛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罩 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 细密的质感。鸟的眼睛表现得最有特点, 眼眶为一笔圈成的椭圆形,靠上眼眶处 以重墨点睛,一付“白眼向人”的冷漠 孤傲的神色顿现笔底。此鸟的神态最能 象征作者坚韧倔强、磊落不羁的个性。
《眠鸭图》
朱耷的图绘眠鸭一只,四周空无一物, 仅在画幅右上方署“己巳闰三月,八大山 人画”,铃“八大山人”,“口如扁担”, “八大山人口如扁担”印,通观全幅,书, 画,印均安排得恰到好处,不可做丝毫移 动或增损,可谓笔墨洗练而神完气足的精 彩之作,眠鸭回脖闭目,缩成一团,状如 浮出水面的礁石,沉稳而内敛,一副于世 无涉,孤傲自守的精神,寥寥数笔逼真的 画出了眠鸭绒绒细羽蓬松的质感与立体感。 画面大片空白,使人联想到无际水面着添 空旷孤寂的情调,作此画时朱耷64岁,以 至暮年,反清复明无望,年轻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世不平 的火气渐消,心态平和无争,“眠鸭”似 乎正是这种无奈心情的写照。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一直以来对朱耷就特别感兴趣,觉得他的作品异于常人,总是给人一直遗世独立的感觉,下面就他的《荷石水禽图》作一番赏析,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他的人生,他的感情。
这幅《荷石水禽图》描绘的是河塘边上的景色。
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
在画面的下方,横卧一顽石,在它的上面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着,一只相向而立,静静地站立着。
画中的荷叶数柄,从不同的角度向画面中伸出,有浓有淡,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
整幅画面的构图互相呼应,动感十足。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耷的笔墨功力:看似草草描绘,但却达到了笔简意赅、神气完足的境界。
朱耷曾说:“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石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
”其画荷如此,其他物象更是如此,静观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则妙趣自成。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
八大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
正如这幅画中的水禽的眼睛,就像在翻白眼似的。
八大对水禽赋予了纯粹的意境、丰富的意蕴。
那是一个奇崛清凉的世界,可见八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只这一个意象就足以让人反复咀嘱,回味无穷。
蕴含在八大的作品中的这种人格和情怀,体现了来自生命内容的极可宝贵的精神价值,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内在的本质在古典画中的一种完美表现。
在构图,八大沿用自己的一贯画风,创造出简约含蓄、取势传情的花鸟画构图,把家国之痛、生活的热情寄予笔墨,取花鸟之势传达悲凉索寞的意境。
实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意、画中有势、画外有象,使花鸟画构图不受画面本身边角的约束,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
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
在这幅画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
墨点无多泪点多——朱耷《荷花水鸟图》赏析
责任 编辑 :任一娟 E-mail:ryj666@sohu com
画面 左 上 角 ,画 家 用 草 书 书 写 的 “八 大 山人 ”字 样 ,乍一看 ,像“哭之”,又像 “笑之”,这特 有的落款方 式 ,是 他 依 恋 旧王 朝 而 哭 笑 不得 的痛 苦 心情 的 表达 。
纵观《荷花水鸟 图》,笔墨挥洒老辣 ,浓淡有度 , 错 落 有 序 。朱 耷 用 作 品 表 达 了对 故 国 的 思 念 ,国 破 家亡 但 复 国 无 望 的痛 苦 ,以及 对 清政 府 的藐 视。
压 境 之 势 。整 个 画 面 中 一 石 ~ 鸟 一荷 ,墨 色 由浅 到 深 ,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
画面 右上 角 ,几株荷 花随风 摇 曳 ,肃 穆 的寒风 下 ,枯 黄 的荷 叶 虽 已被 风 吹得 破 败 不 堪 ,但 它还 尽 力 呵 护 着 几 朵 盛 开 的 荷 花 。其 中 ,有 一 朵 纤 弱 的 小 荷 花 ,没有荷叶 的衬托 ,却傲 然挺立在凄冷 的秋风 中 , 显 示 出 它 勃勃 的 生命 力和 对 命 运 的抗 争 。
视线继续上移在鸟儿的头顶之上一片残荷从画面的右上方斜插而下乍一看有遮风挡雨的感觉但当你停下视线细细品味又有泰山压顶乌云压境之势
/
铁梅 说 画
墨点 无多
朱耷《=荷花黄水 鸟图=》赏析
凯
泪
占
■ lll
多
墨 点无 多泪 点 多 , 山河 仍是 旧 山河 。 横 流乱 石枯 槎 树 , 留得 文林 细 揣 摩 。 这 是 明 末 清 初 的 画 家朱 耷 为 自 己 的作 品 《荷 花 水乌图》题写的题 画诗。 朱 耷 ,号 八 大 山 人 。 他 是 明 朝 皇 室 后 裔 ,明 灭 亡后 ,国毁家亡 ,心情 悲愤 ,落发为僧 。《荷花水鸟图》 是 他 的代 表 作 之 一 。 画面 由下 而 上 ,首 先 是 浅 水 露泥 的潭 底 ,画 家 用 随 性 的枯 笔横 向急 速 拖 动 ,偶 有 几 处 落 下 长 短 不 一 的墨 点 。 随 着 视 线 渐 渐 往 上 推 移 ,画 面 中突 兀 的 怪 石 ,显得 特 别 扎眼 ,只 见 它成 倒 立之 势 ,头 重 脚 轻 ,在 松 软 的 泥 潭 中 ,有一 种 摇 摇欲 坠 的感 觉 。 在怪 石的上面 ,孤独地站 立着 一只水鸟 。它全 身蜷 缩 ,背 部 隆 起 ,为 了 保 暖 ,单 脚 站 立 。让 人 感 觉 不可思议 的是 ,小 鸟竟然是微眯着眼 ,似乎你我都不 能入 了它 的 眼 ,又似 乎 随 时 准 备 仓 皇逃 窜 。 视 线 继 续 上 移 ,在 乌 儿 的 头 顶 之 上 ,一 片 残 荷 从 画面 的 右 上 方 斜 插 而 下 ,乍 一 看 ,有 遮 风 挡 雨 的 感 觉 ,但 当你 停 下 视 线 细 细 品Hale Waihona Puke 味 ,又 有 泰 山压 顶 ,乌 云
从八大山人的画风技法看花鸟画面石的鉴赏
从八大山人的画风技法看花鸟画面石的鉴赏作者:王沛来源:《中华奇石》2016年第08期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晚年号“八大山人”。
其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双鹰图》、《松石图》等。
奇石作为一种天然石质艺术品,其画面构图毕竟不像人间画师那样“规整”,线条、色块、着墨及其摆布也不是特别“有序”。
因此,审视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和笔墨技法,对于我们鉴赏花鸟鱼虫画面石,尚有不少借鉴之处。
以形写情,变形取神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作画往往不拘常规,肆意涂写,但“乱”而不乱,表露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情感,甚至是一种“叛逆精神”。
因此,写意画主张神似,不求形似求神韵。
八大山人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以形写情,体现其孤傲落寞、愤世嫉俗的真情实感。
毕竟是明朝宗室,从王爷变成“逸民”,承受着国亡家破之痛,为此他长期隐姓埋名,先后沦为僧道。
正是这种特殊身世,使其作品多通过怪奇的变形画来表现。
例如他所画的鱼鸟等,寥寥数笔,似是而非,缘物抒情,物象人格化。
在赏石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形,虽为天工造物,但总觉得像是刻意表达某种情感或者暗示什么。
例如,画面石“残荷”(图一),仅有两片变了形的、焦黄残败的荷叶,根部也露出泥土,歪斜地浮在水面上,似乎有“残花败朵、将欲入泥”的感觉。
从理论上讲,图纹石包括画面石、纹理石和文字石,就是以优美的图案、纹理或文字为主要表现要素,让观赏者观其图纹、赏其寓意、悟其哲理。
特别是欣赏与写意画相似的抽象、意象类图纹石,“求神韵、重写意”也是我们鉴赏的一贯要求。
这方画面石好像一幅意象类写意画,所表达的主题——荷花,看上去干枯残缺、萎靡不振,而周围又是那样的宁静,已看不到生机和希望了。
这就像八大山人的画,暗示自己不管多么高雅和爱国,但终究是没有希望的爱,国家如同原本美丽的鲜花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败、脱落和凋零。
观《荷花水禽图》有感
观《荷花水禽图》有感现在能够映射进我眼里的也只剩一团团的凉意了。
那一片片不怀好意的阴云,两堆浓黑而边缘参差不齐的枯荷,还有两只孤苦伶仃、直翻白眼的水鸭等组合而成的画面,唯有袭袭寒意和孤冷能够诠释这一切了。
能以画动人之情者,其人也必将参透了艺术最原始的本真,是谓真实的“动之以情”。
虽然我接受了那些使我心灵承受了诸多压抑的观视,但是我很欣慰,因为这种虽然称不上是愉悦的感受,却是另一种更为高调的审美。
这幅作品就是清初朱耷所作的《荷花水禽图》。
一个人的名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留给后人什么值得去思索的闪光点。
朱耷(1626-1705),号彭祖,明宗室后裔,家学深厚。
当明朝覆亡时他才19岁,带着亡国丧家之痛,同时也为了躲避政治迫害,23岁时便皈依佛门,佛事之余,奋志书画。
他有很多别号,如个山、雪个、驴、驴屋灯,书画常以“八大山人”署名,四字相连,似哭之笑之。
画面意气纵横,有一种难以伸展的抑郁之气。
他继承的绘画之风是一直延续不断的文人画意趣,师承元人笔墨,研习明代徐渭的创作要领,也受吴门画派及董其昌影响,借古开今,将自己身世经历中所感所悟,融入绘画的过程之中,画风呈现出不拘形似、以意象为主的格调。
画面构图毫无拘束,常以一石、一鸟、一鱼、一草构成单幅画面,不空不塞,突破时空的局限。
在用墨上施用泼墨,渲染出清雅滋润之效果,给人以梦幻般的境界。
《荷花水禽图》就是代表作之一。
《荷花水禽图》内疏荷斜挂,两只水鸭,正在低声细语,看似成双成对,圆满无缺,网织一个甜蜜的二人天地。
但是千万不要被表面上双数的概念所迷惑,偶数的确比单数完美,但当它的构成元素都表现出一种统一倾向的悲戚时,这种感觉要比单数所放射出来的那种酸楚强烈得多。
再看那两只水鸭,一只缩头偎肩,单脚独立,站在一小块冷冷的怪石上;另一只则无奈地伸出曲颈,向天空苦苦寻觅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空茫。
那种姿态和眼神,无一不向外传达着一种无人理解、无人能救的悲怜。
而且两只水鸭在身体上还有着另一种让人怜悯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不是膘肥体壮的块头,好像被饿了七八天,来一阵轻风就可以把它们吹倒似的。
朱耷绘画作品欣赏
朱耷绘画作品欣赏明末清初-朱耷绘画作品欣赏朱耷(1626-1705),清代画家。
僧人。
原名统。
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后裔,明亡后出家,一生字、号、别号极多,主要有:法名传棨,号雪个、个山、屋驴、人屋,尤以八大山人最为知名。
据载,他还曾弃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
在书画上亦有许多画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拾得”、“何园”等,含义较深。
另外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
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
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
【名称】清八大山人枯木来禽图【年代】清代【简介】《枯木来禽图》,97X41CM。
款识:八九子。
驴。
印鉴:驴、八大山人、拾得。
鉴藏印:王季迁氏审定真迹、王已千玺。
附属作品:冯康侯题签条,王季迁边跋。
香港著名书画篆刻家、收藏冯康侯旧藏;著名书画家、鉴藏家王季迁收藏。
此画冯康侯旧题“八大山人鸲鸪来桐图”,将二禽误认为八哥,枯木误以为桐树,目不见八大自题之名,前人所知亦有限矣。
“八九子”,乌鸦也。
典出南朝梁刘孝威所作乐府《乌生八九子》。
诗云:“城上乌,一年生九雏。
枝轻巢本狭,风多叶早枯……”朱耷自况者也。
署款“驴”,五十余岁之作也,存青藤白阳笔意,明快爽健。
朱耷之“耷”,大耳也,大耳者,驴也。
故“耷”俗呼为“驴”,致有此号焉。
八大所遗早期作品无多。
此画经收藏巨擘冯康侯、王季迁等递藏,足以珍贵,得者宝之。
(杨休)【名称】清八大山人枯木来禽图【年代】清代【简介】水墨纸本,123.5×47cm。
钤印:八大山人、何园、真赏。
题识:八大山人写。
鉴藏印:角茶轩收藏书画之印。
此图笔法简练,款字属八大晚年之作。
【名称】清朱耷彩笔山水图【年代】清代【简介】立轴,纸本,水墨,纵154.9厘米,横49.3厘米。
(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丘壑布置,远宗董源、倪瓒,近效董其昌,别开蹊径,在画面景物繁密的近中景留出一片空白,其上绘一孤亭,令人产生空灵通透的感觉。
中国古代著名十大画家之八大山人简介及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著名十大画家之八大山人简介及作品赏析八大山人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其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启迪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谓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是传统与现代意味的完美整合,正合乎所谓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物我两忘的境界。
八大山人的作品可分为书法、山水、花鸟三大类,存世大约有两千多件。
一个书画家一辈子能有如此多数量的作品,而且又如此完美精湛、神全气整、情趣无限,令人感佩不已。
八大山人,名朱耷,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大高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桃实千秋图水墨纸本立轴 1699年作按风格和署款不同,八大山人的绘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659--1684年为僧号期,1684--1694为八大前期,1695--1705为八大后期,不同时期有明显可辨别的署款。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河上花图》在天津博物馆的精品厅中,一幅笔色苍莽、笔触奔放的泼墨大写意格外地引人瞩目,这就是“清初四僧”之首——朱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河上花图》。
此幅画卷全长1292.5厘米,纵47厘米,纸本,墨笔。
全卷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寥寥几笔便将兰竹点缀其间。
卷尾自题诗《河上花歌》37行,文才卓绝,书法颇具风范。
后记:“蕙嵒先生属画此卷。
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
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
”款署:“八大山人。
”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图为八大山人古稀之年所作。
八大山人是何许人也?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公元1624-1705年),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后裔,与原济、弘仁、髡残并称为“清初四僧”。
在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有一座纪念馆,它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
那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品形而立,风格迥异,。
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
北面为真迹陈列馆,建筑风格现在抽象,含蓄简约,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朱耷从王孙公子沦落为流民逃犯。
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一时难以承受,落发为僧,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他的满腔悲愤无处宣泄,只有寄情于书画,经常以泪和墨。
直到59岁,他从赵孟頫所书的《八大人觉经》中获得启迪,才逐渐解脱烦恼,并决定以“八大山人”为号,一直用到80岁去世。
从60岁到80岁这20年间,他的心态由早年的失控变得异常平静,人生观也从泪眼看世界,升华到笑对人生,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形象地表现在他的落款上,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59岁到69岁时的落款特征是把“八”字写成“折角形”,“八大山人”四个字笔画相连就像“哭之”;而从70岁到80岁,“八”字写作“两点”,其笔画相连又像“笑之”。
朱耷作品石头赏析
朱耷作品石头赏析朱耷(1627-1705),字昌谷,号南谷,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
他擅长山水画,尤其擅长画石头。
朱耷的石头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石头王”。
朱耷的石头画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意境而著称。
他笔下的石头,有的峰峦起伏,有的奇形怪状,有的沧桑古朴,有的充满灵动之气,每一块石头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朱耷善于捕捉石头的形态和纹理,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石头的质感和气息,使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石头的沉稳和厚重。
他的石头画作品不仅形神兼备,而且富有诗意和情趣,给人以无限遐想和美好的联想。
朱耷的石头画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石壁图》。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块奇特的石头,石头表面布满了纹理和斑点,形态曲折多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朱耷运用了淡墨轻染的技法,巧妙地表现了石头的肌理和质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气和动感。
观者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仿佛能够感受到石头的沧桑和奇异,不禁让人感叹朱耷的画艺之精湛和石头之神奇。
除了《石壁图》,朱耷的石头画作品还有《山石图》、《奇石图》等,每一幅作品都展现了他对石头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的石头画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在意境上富有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朱耷的石头画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的画风朴实自然,不拘泥于传统的技法和形式,注重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气质,这种创作理念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画家都受到了朱耷的影响,纷纷效法他的风格和技法,使朱耷的石头画作品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朱耷的石头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不仅形神兼备,而且富有诗意和情趣,给人以无限遐想和美好的联想。
他的石头画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朱耷的石头画作品无疑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着光芒,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赏析,让人看到不一样的荷花画法
齐⽩⽯的《荷花蜻蜓图》赏析,让⼈看到不⼀样的荷花画法娱乐我以为昨天17:32齐⽩⽯兼攻诗、书画、篆刻。
迫于时艰,他以鬻艺养家糊⼝。
他在学画过程中曾得到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等⼈的扶携。
特别是陈师曾,⼒劝其改变冷逸的画风。
齐⽩⽯遂创“红花墨叶”画法———在红⾊、⿊⾊的强烈对⽐中表现浓郁的民间审美趣味,传达强烈的⽣命勃发意识。
齐⽩⽯的画⼀扫传统⼈画的荒寒之⽓,⽣机盎然,具有浪漫的情趣。
齐⽩⽯在⼀幅画上题有“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跋语。
他主张,画家必须以真实的⽣活为创作依据,不能笔下妄为;要对客观对象加以提炼、概括,以营造⽣动的艺术形象。
他的画取材⼴泛,举凡花鸟、⼭⽔、⼈物,⽆不热烈礼赞。
其画质朴纯真、清新刚健,充满着对农村⽣活的挚爱之情。
梅墨⽣评价齐⽩⽯的画:“其艺术混合着泥⼟、⽥舍的芳⾹质朴⽓息与⼈画的雅洁、洗练。
⽣活⽓(齐称为“蔬笋⽓”)与书卷⽓、⾦⽯⽓团抱为齐⽩⽯画艺的⽣命机趣……”荷花是齐⽩⽯经常描绘的题材之⼀。
他的荷花画上多做有咏荷诗。
如他的《荷塘》上作有“少时戏语总难忘,欲构凉窗坐板塘。
难得那⼈含约笑,隔年消息听荷⾹”的诗句,写出少年时的齐⽩⽯与某位佳⼈相约赏荷的朦胧情怀。
他还写有“⼀花⼀叶扫凡胎,抛杖拈毫画出来。
解语荷花应记得,那年⽣⽇⽼萍衰”的题画诗。
荷花解语,连齐⽩⽯的⽣⽇都记得。
齐⽩⽯在92岁那年画了两幅画⾯近似的《荷花影》,像哄⼩孩⼀样,让弟⼦李苦禅、许麟庐抓阄后各得⼀张。
我们从中既可看出齐⽩⽯的童⼼可掬,⼜可看出他对荷花的深爱之情。
齐⽩⽯对画荷颇有研究。
他曾写道:“客论画荷花法,枝⼲欲直欲挺,花瓣欲紧欲密。
余答⽈:‘此语譬之诗家属对,红必对绿,花必对草,⼯则⼯矣,未免⼩家习⽓。
’”这是说,画荷不要拘于窠⾅、不要流于习⽓。
他⼜写道:“懊道⼈画荷花,过于草率;⼋⼤⼭⼈亦画此,过于太真。
余能得其中否,⾃尚未信。
世有知者,当不以余⾔为⾃夸。
识者⾃当窃笑也。
”他评价⼋⼤⼭⼈和李鱓画荷或失于“执”,或失于“率”,⽽⾃谓兼得两家所长。
中国关于莲的文学艺术作品
中国关于莲的文学艺术作品
1. 诗歌: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莲的诗歌。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诗歌通过对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莲的喜爱以及对其品质的赞美。
2. 绘画:莲也是中国绘画中的常见题材。
古代画家们通过笔墨表现出莲的神韵和美丽。
如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荷石水禽图》,以简练的笔墨描绘出荷花的淡雅和高洁。
3. 民间艺术:在民间艺术中,莲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剪纸、刺绣、陶瓷等,常常以莲为题材,展现出莲的美丽和吉祥寓意。
4. 舞蹈和音乐:在一些传统舞蹈和音乐中,也可以看到莲的身影。
如民间舞蹈《采莲舞》,表现了江南水乡姑娘采莲的欢乐场景。
总之,莲在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它既代表了高洁、典雅的品质,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论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言之境
从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论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言之境
中国传统艺术的无言之境可以从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中看出。
该作品位于浙江杭州西湖断桥断石遗址,是八大山人在唐宋六朝时期的著名作品。
这幅图的主体是一只水鸟坐在荷花上,它沉静地坐在荷花上,传递出一种安静的情绪。
即使有颜色的花朵和树叶以及流水,但在这个背景下,水鸟依然是整个画面的中心。
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就在于它超越了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用作品本身的细节来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在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中,艺术家通过水鸟的运动、荷花的展示和断桥的安排,传递出一种安静的气氛和丰富的意象。
它的画面的层次感极强,对对比极强,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艺术的无言之境背后就是以艺术家所精心构思的意象为基础,使得读者能够体验到作品自身带有的诗意与韵律,用超越文字和语言的方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由此可见,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无言之境。
八大山人《莲花鱼乐图》-朱耷水墨画莲花鱼乐图全图高清鉴赏
八大山人《莲花鱼乐图》-朱耷水墨画莲花鱼乐图全图高清鉴赏《莲花鱼乐图》,清代,朱耷,水墨纸本,立轴,纵167厘米,横44.5厘米,私人收藏《莲花鱼乐图》是中国清代画家朱耷(八大山人)的国画作品。
该画钤印:八大山人(朱)八大山人(白),跋文:庄子与惠子观鱼濠上。
曰:鱼乐乎?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必有知鱼之乐者,而後可以画鱼。
张舜宾执顾恺之论画第,未视禽鱼不知曹不兴误墨成蝇,已为孙权所弹,顾画鱼不若误墨耳。
稽古独未闻至唐末袁峨者,画鱼穷其变态,得噞喁逰泳之状,非砧几所撰者,赵宋则籍甚矣。
然名家钱舜举所选者三人,范癞子其一也。
今观八大此图,其泛泳在石丛下,出入向背,殊形无依,宛然见诸水渚中,虽水空逰摇可手摘,盖真知鱼之乐者!六法谓气运生动,八大山人既得之鱼矣。
羁史言有贾画於韩熙载,其邻得之鬻诸釜,云浪勃发,恍惚有二物穿屋飞去,验之则吴淮所画龙也。
试以是图效之,必跳跃出釜矣。
何则物画神鱼龙类也。
未上龙门路,聊戏莲花池。
独浪莲香动,乘叶影披,相忘自有东,庄惠岂能知。
陈叔通识。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一直以来对朱耷就特别感兴趣,觉得他的作品异于常人,总是给人一直遗世独立的感觉,下面就他的《荷石水禽图》作一番赏析,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他的人生,他的感情。
这幅《荷石水禽图》描绘的是河塘边上的景色。
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
在画面的下方,横卧一顽石,在它的上面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着,一只相向而立,静静地站立着。
画中的荷叶数柄,从不同的角度向画面中伸出,有浓有淡,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
整幅画面的构图互相呼应,动感十足。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耷的笔墨功力:看似草草描绘,但却达到了笔简意赅、神气完足的境界。
朱耷曾说:“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石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
”其画荷如此,其他物象更是如此,静观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则妙趣自成。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
八大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
正如这幅画中的水禽的眼睛,就像在翻白眼似的。
八大对水禽赋予了纯粹的意境、丰富的意蕴。
那是一个奇崛清凉的世界,可见八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只这一个意象就足以让人反复咀嘱,回味无穷。
蕴含在八大的作品中的这种人格和情怀,体现了来自生命内容的极可宝贵的精神价值,可
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内在的本质在古典画中的一种完美表现。
在构图,八大沿用自己的一贯画风,创造出简约含蓄、取势传情的花鸟画构图,把家国之痛、生活的热情寄予笔墨,取花鸟之势传达悲凉索寞的意境。
实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意、画中有势、画外有象,使花鸟画构图不受画面本身边角的约束,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
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
在这幅画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
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
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
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
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在形象的塑造。
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
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别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
其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
与此同时,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
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他不像一般画家那样,先画好画,然后在恰当的位置题款和押印,而是有总体的规划设想,使每一点都在布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多,不少,不奢侈,不节约。
在画作中,八大更多的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以画抒情,予画于情,将一幅画真正的画活,变得有生命,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