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三篇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三篇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三篇金融是一个中文单词,拼音是Jīnr_oacute金融,是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提取,贷款的发行和提取,存款和提取,外汇和其他经济活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摘要:目前,我国金融监管还存在以下问题:协调性较差、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监管措施不力,监管技术落后等。

为了加强我国金融监管,提出转变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加强各监管机构的合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金融监管的问责制度和信用体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提高金融监管人员专业化水平和金融监管的透明度,注重原则性和细节性相结合等对策建议。

___)03-0100-03[作者简介]汤磊(1987-),男,汉族,硕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创新。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金融自由化浪潮推动了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创新,传统金融机构的功能边界逐渐模糊,金融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日益复杂化,对分散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各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提高监管效率,同时注重保持本国金融业的活力。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金融监管体系,但仍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阶段,金融监管在很多方面亟待完善,尤其是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为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同时也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深入研究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加强我国金融监管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一)金融监管协调性较差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掀起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合并浪潮,但面对拥有庞大资金的外国金融机构的严峻挑战,我国的金融机构纷纷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我国金融监管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研究摘要:金融监管必须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我国的金融监在金融法制建设以与国际接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既是体制的弊端所致,也是金融市场风云变换、不断更新的体现。

这些因素让我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原则;监管现状;监管体制改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金融机构的交往更加密切,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一国内金融瘟疫会迅速传遍全球,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针对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和不断拓展的金融市场,各种新的金融监管政策和体制也随之出台和建立。

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全球重要经济实体的中国,必须在金融监管方面有所革新。

那么,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那些问题?应该如何进行金融体制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在充分研究世界经济的基础上,将就此给出答案。

一、金融监管概述(一)金融监管的概念及其目标和基本原则金融监管就是依据国家法律对金融行业进行全面的、经常性的监督和管理。

其监管的主体是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

金融监管的根本目表在于保持本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金融监管必须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分类管理原则是指将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做到突出重点、责任分明;公平对待原则是指在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对各金融机构采用统一监管标准;公开监管原则是指加强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严格意义上的计划经济。

1983年9月,我国将央行承办的信贷与储蓄业务交由专业银行办理,央行则集中力量进行金融宏观调控与管理,研究和制定金融方针政策,集中单一的中央银行体制在我国建立起来。

此后,国务院于1986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登记,核发经营许可证和办理年检,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金融监管的政策规定。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我国从1992年起,逐步将对证券监业、保险业和银行业的监管理职能分离开来,成立了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实行专业化的监管模式。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FinTech)已成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科技的出现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也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金融体验。

由于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所涉及的领域广泛,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就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路径,以应对金融科技监管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现状1. 市场监管与监管真空在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包括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监管职责。

由于金融科技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在一些新兴领域和新型业务上,监管职责不清晰,监管互相之间存在监管真空。

这就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乱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使得金融科技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 科技水平与监管手段不匹配金融科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广泛,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而我国的监管部门在相关技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与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不匹配。

这就导致了监管部门监管工具的匮乏,无法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新业务和新产品进行有效监管。

3. 监管体制改革的需求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监管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监管职责和权限划分不明确,二是监管技术手段和手段不足。

监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需要重新调整监管职责和权限,加强监管力量和技术水平,并形成统一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

1. 加强监管协调和合作为了解决监管真空的问题,各监管部门之间应当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联合监管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金融科技监管协作机制,共同应对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

2. 强化监管技术和人才建设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金融科技监管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提升监管技术水平。

加强金融科技监管人才队伍的建设,引入更多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提高监管人员的科技素养和技术水平。

3. 推动监管科技应用监管部门应当积极推动监管科技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和发展趋势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和发展趋势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金融监管模式
金融监管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行为被有资质的政府机构和组织依法监督、管理的活动。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形成以央行为核心、多部门共同监管的模式。

具体可以概括为三大形式:
1、央行主导式
央行主导式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核心模式,央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主管部门,拥有最重要的决策权和负责监管的权力。

其重要内容主要包括:(1)完善机构银行监管制度,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的充分落实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管理;(2)建立完善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有效地开展全面的金融信息披露的工作;(3)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4)密切监督金融市场,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控制和稳定金融市场行为。

2、部门协同式
部门协同式即在央行的基础上,将参与监管的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相互衔接、协同的金融监管系统,其特点就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监管、协作一致,从而实现多重监管、双重监管。

中国金融的监管体制

中国金融的监管体制

浅析中国金融的监管体制————————————————————————————————作者:————————————————————————————————日期:浅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浅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内容简介: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我又为朋友编辑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概述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我又为朋友编辑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概述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

由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金融监管是指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金融业的经营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

目前,世界各国及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摸索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即所谓的“一行三会”)为主的金融业分立监管体制,并建立了银、证、保三方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

国务院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它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发挥着核心作用。

201X年10月,经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为履行其央行职责所必要的金融监管权力。

至此,形成了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

目前,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依据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银行业监管法的规定实施具体的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降低 , 会促 进企业 的 投 资 。企 业 投 资 的增 加 会 使 J 曲线 向 这 s
右移 动 , I 由 S移 至 I 这 将 导 致 均 衡 利 率 的 上 升 和 均 衡 产 出 S, 的 增 加 , 率 由 i 增 加 到 i, 出 由 y。 加 到 y 同 时 , 种 金 利 。 产 增 ; 各 0 图 1 金 融创 新 对 宏 观 经 济 的 影 响
上 得 到 满 意 的 资 金 来 源 。 这 样 的 市 场 也 能 有 效 地 向 资 产 持 有 人 提 供 更 好 的 流 动 性 。流 动 性 和 资 产 多 样 性 使 金 融 机 构
调整 资产状况 和进行 负债 管理更 加方便 有效 。新 的金 融手 段也 能够将 各种 风险进行 分离 、 平衡 和分 散 , 使风 险转移 到
最有 承受力 的一方 。
由于市 场 内在 的不完 善性 以及不 合理 管制的存 在 , 金融 市场 资金 的 配置 效率 并 未得 到应 有 的体 现 。但 这并 不 意 味着所 有金融 管制都 应该 取消 , 重新 回到像 美 国早期 的“ 猫银行 时期 ①” 野 。有 些制 度对货 币政 策 、 资和促 进金 融 系 投 统稳定 是必需 的 。监 管 当局在效 率和稳 健之 间取舍并 力求 平衡 前进 。 由 于 发 展 阶 段 和 政 策 取 向不 同 , 国金 融 创 新 速 度 和 金 融 监 管 措 施 也 不 尽 相 同 , 各 由此 所 导 致 的金 融 市 场 的 效 率 也
协调机 制 , 通过 中国金 融监督 管理 委 员会 与 国 际性 金 融 监 管 组 织 的合 作 , 极 参 与 国 际金 融监 积
管准 则 的制 定 , 借鉴 国外 金 融监 管经验 , 断提 高金 融监 管的 专业化 水 平 。 不 【 键 词】 金 融创 新 ; 金 融风 险 ; 金 融监 管 关 【 中图分类 号1 8 0 2 【 F 3.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1 0 8 2 2 2 0 ) 1 0 9 6 1 0 —7 2 ( 0 9 0 —0 3 —0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在新形势下选择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在新形势下选择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在新形势下的选择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金融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证券业、银行业以及保险业相互间的业务划分变得模糊起来,金融界在新形势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冲击着传统金融监管模式。

因此,研究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很有必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理模式中的存在问题,然后再依据金融监理模式监理的原则,探寻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理模式选择。

关键词:金融;监管模式;新形势;选择;原则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为我们的金融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内的金融业逐渐和国际金融业融合发展。

金融的全球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资本的多元化和流动性提高了资源在全球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瞬息万变的金融经济也给我国的金融监管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因此,在新形势下怎样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意义重大。

一、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现状我国目前的金融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

自1983年,工商银行脱离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银行集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能于一身的旧金融管理体制的结束,我国初步形成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在1984到1993年间,我国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监管的现象十分明显;在20世纪的90年代,我国金融行业衍生的产品不断增加、资本市场、保险业迅速发展,直到2003年银行监理会的成立,是我国金融行业最终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面,因此形成了“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模式。

(二)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1.证券、银行、保险相互间的业务划分日益模糊,削弱了分业监管的力度,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证券、银行、保险都是金融市场的共同体,在资金的清算通融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三个行业业务之间的交叉。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与构建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与构建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与构建1.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在这一阶段,中国金融监管主要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实行严格的信贷管理政策,以控制货币供应和维护金融稳定。

这一时期的监管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监管。

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监管逐渐从单一的人民银行监管向多元化、综合化的监管模式转变。

在这一阶段,国家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和政策,如《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以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保障金融安全。

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金融监管模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国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推动银监会、证监会等专门监管机构的设立和职能明确;另一方面,国家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进程,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国家还加大了对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透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1.1 早期金融监管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和监管经验的不足,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对国家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政府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应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

早期的金融监管模式主要表现为“双轨制”,即银行业和证券业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和中国证监会(证监会)进行监管。

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监管重叠、监管力度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监督管理法》,将原有的银行业和证券业监管职责整合到一个机构——中国银保监会(现在为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

中国金融业监管模式论文

中国金融业监管模式论文

中国金融业监管模式研究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073-02摘要 2007年次美国贷危机的影响已经从局部扩散到全球,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均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各国开始反思金融监管模式的恰当与否,中国在应对这场危机时也不例外。

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趋势问题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阐述金融监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金融监管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当前金融业发展状况和有效金融监管模式,针对我国目前金融监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统一监管模式的构建,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模式分业混业一、金融监管模式的定义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词。

金融监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它们依法稳健运行的行为总称。

广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除主管当局的监管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督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等。

金融监管模式是一种制度安排,是政府以强力颁布的一系列行为规则,是多数行为主体经过博弈之后的制度安排,从广义上来说,这种制度安排包括:金融监管法规体系、金融监管主体组织结构、金融监管主体的行为方式等。

如按监管机构的设立划分,可分为由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独家行驶金融监管职责的单一监管体制及由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职责的多元监管体制;如按监管机构的职权范围划分,又可分为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和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

二、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历史沿革(一)建国后至1978年的金融监管情况1950年11月,经政务院批准的《监管当局试行组织条例》明确规定,监管当局受政务院领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主管全国货币金融事宜。

从1952年至1969年,我国开始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管理体制,实行单一的监管当局制度。

“文革”时期,明文宣布废除金融法规和把监管当局同财政部合并,更是谈不上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监管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现状及选择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现状及选择

的更高的要求。所谓 金 领域 的“ 多米诺骨牌效应” 是指当一 和 “ 双峰式 ” 监管模 式。牵头监管即在多重监管主体之 间建立
国或是一地 区的金融机构发 生破 产或 是其他金融 风险时 , 会 及时磋商和协调机制.特别指定一个牵头监管机构负 责不 同
在该国或该 地区产生一 系列 的传导 效应 , 终可能会给整个 监管主体之 间的协调工作 。“ 峰式” 最 双 监管模式是指根 据监 管
近3 0年来, 国际金融领域最突 出的特点就是金融创新 新 构和业务之间制定必要的区别。 出不穷。金融创新的发展在推动金融业 及金融币场发展 的同 体制下 , 对单一监管和分业监管 的一种改进型模 式, 了单 兼顾 时, 也加大 了整个金 融体 系的风险, 势必对金融监 管提出新 这

金 融体系带来连锁反应, 致使金 融体系发生金 融危机, 严重的 目标设立两类监管机构,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 会使该国乃至整个 地区的经济陷入萧条和瘫痪状态 。因此十 监管, 控制金融体 系的系缔 畦风险 。另一类机构是对不同金 分有必要对整个金融 系统进行有 效的实时监 管,以确保整个 业务经营进 行监管 。混业监管具备 以下优势 : 1与单一监 管 ()
作 者 简介 : 晓 倩 (9 6年 一 , , 族 ,0 5级 在读 本科 生 。 王 18 )女 汉 20

研学练笔 x| N l 譬 AE N J c
l囊 l ≥
最小化。( ) 2 与分业监 管式相比, 混业监 管模式降低 了多 重监 融市场不 断开放, 融业务 的交叉 及金 融机构 的融合, 金 使现存 管机构之 间互相协调的成本和难度 。同时, 对审慎监管和业 务 的分业监管模式所蕴含 的问题 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 以下四 监管分别进行, 出现监 管真空或交叉监管 。( ) 避免 3 混业监 管 个方面。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分支机构 , 上下级高度统一 。从 1 9 7 8 年 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 , 中国农业 银行( A B c ) , 中国银行 ( B O C ) , 中国建设银行 ( c c B ) 等 原本 隶属于央行 的金融机构从 中国人 民银行 中相继分 离出 来 。1 9 8 3 年后 , 国务院进一步明确 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 中央 银行 的监管职能 , 初步形成 了我 国现代 的中央银行制度 。随 埋下隐患。 随着金融体 系的国际化改革 , 国内外金融市场相关性的 增强 , 国际金融市场 的持续动荡 对我 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 极 的传导作用 , 降低 了国际各大经济体对 中国市场 的心理预
行投资, 并且允许投资银行通过 向客户推销杠杆率较高的金 融衍生产品以此来增加利润 , 金融机构投资和营销的条款变

我 国 金 融 监 管 改革 历 程
( 一) 金融监管模式形成雏形 ( 1 9 4 9 — 1 9 8 3 ) 自1 9 4 9年新 中国成立至 1 9 8 3年 中国人 民银行集发行
障, 这使得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 的作 用。一个 好 的制度应该 既能考虑未来 的挑 战, 又尊重现实的状况 和传
统文化 。 由此看来 , 应在制度上赋予 央行更大的监管 职责 , 由 中国人 民银行带头监管 , 并且通过与其他监管机构更加紧密
( 四) 通过立法对金融监管合理幽 析 保F  ̄( 1 9 9 5 — 1 9 9 7 年) 1 9 9 5年 , 多项金融监 管法律和监管条例相继 出炉 。其中 《 中国人 民银行法》对央行体制和央行的职能在法 律上进一

进一步完善 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制度。 二、 次贷危机的爆发 要求我国加快金融监管模式 的转变 “ 9 1 1 事件 ” 发生 以后 , 美 国经济增长放缓 。美联储为 了 刺激经济的增长 , 采用 了扩大 内需 的手段 , 放宽 了对金融 机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指在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推动金融业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发展,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监管体制。

本文将围绕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现状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组成,分别承担着货币政策制定、银行业监管和证券市场监管等职责。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监管漏洞和监管边界不清晰的现象。

由于金融业务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一些金融产品和机构处于监管边界之外,容易发生监管漏洞,给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监管体制之间协调不畅、作用重叠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在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中,不同的监管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监管职责不清晰的情况,导致监管协调困难,监管作用重叠,制度执行效率不高。

金融监管体制中缺乏创新和灵活性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上仍采取传统的行政监管模式,对于金融创新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需要更加灵活的监管手段和制度安排。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是当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存在的首要问题。

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市场风险不断积聚,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更加灵活和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

缺乏协同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也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的痛点。

当前,金融监管体制中不同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导致金融监管力度不够集中和有效,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协同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管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共3篇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共3篇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共3篇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1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被彻底凸显出来。

在危机发生之后,各国都逐渐加强了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与此同时,如果监管过于严格,也可能会对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问题也备受关注。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金融监管的重点应该是在增加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金融监管应该能够发现系统性风险,在风险最初产生的时候就及时进行干预,而不是等到风险已经危机四伏再想办法进行应对。

我国的监管机构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比如对资本金要求的提高、限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杠杆比率、推行风险权重计算、引入监管指标以及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等。

然而金融监管机构要保持对金融风险的高度敏感,避免过渡干预金融市场的自由发展。

一旦金融监管做得过火,会导致金融活动变得极为缓慢,从而阻碍经济运行。

此外,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结构性问题,我国的金融风险也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监管机构要时刻关注金融业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及时调整监管政策以应对风险。

而金融监管的博弈问题也是比较困难的。

监管者需要在保证金融市场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市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而这恰恰是很难平衡的。

例如,由于较高的监管成本和法规繁琐,市场上的新型金融产品减少了很多,这可能会让监管机构的目标失调,因为这些新型金融产品在经济中的价值很大。

我们需要更加有创意和灵活性的监管方法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后危机时代”看来困难与机遇并存。

本着“发现即监管”的原则,对于已经存在的金融风险,监管机构要采用及时的干预措施,防止风险扩大。

但是,监管的力度不能太大,这样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监管机构应该关注金融市场中的新的风险和挑战,并采取正确的政策,保持灵活性,引导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选择

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选择

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选择[提要]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金融业竞争尤为激烈,混业经营已经是国际大趋势,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与此同时,尚未完善的金融监管领域问题频发,金融监管模式的不确定性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本文提出当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和具体做法,为我国金融监管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混业经营;监管模式一、文献综述国内目前在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问题的研究有很多。

其中,郭亮(2013)在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监管的实践,研究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制度。

曹凤岐(2009)在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中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也提出分三个阶段进行改革的建议。

吴利军、方庆(2012)指出我国现行监管体系的弊端,并据此提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改进型路径。

高田甜、陈晨(2013)对危机过后的英美两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作出介绍和评价,提出应妥善处理监管和消费者保护之间的冲突,加强宏观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协调配合。

二、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一)目前监管现状和国际主流监管模式。

在金融混业经营下,混业监管本就应该是常态之事。

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所影响,中国目前金融体制改革大幕刚刚拉开,在金融监管领域上,分业监管仍然是目前的监管模式,我国现行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监管漏洞、重复监管、监管资源浪费、监管机构间协调性欠缺等问题逐渐的暴露客观上要求我国对既有监管模式进行调整和转换。

最近几年的事例有以下几个: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使得90多家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监管上有一个原因就是央行和银监会不协调。

2013年6月货币市场“钱荒”,也是由于央行和银监会同业业务存在不协调。

最为严重的2015年6月股灾,更是集中暴露了现行监管体制的显著弊端,分业监管体制开始备受诟病。

6月中旬,A股大幅下跌,上证指数跌幅超过30%,直到7月9日在救市政策出炉后不久才企稳。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研究
金融视线 l F i n a n r i a t Vi e w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 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研 究
郭 改 华 ; - . 7 南 财 经政 法 大 学 ; - . 7 南郑I t ' l 4 5 0 0 0 0
摘要 : 随着金 融的不 断创新 , 不断打破 传 统金 融业 务之 间 的界限和加 大金 融业 的风险 。为 了保 证金融 业的稳 定 , 需 要 通过 金融 监管 来确 保 其稳 定和健康 地 发展 。因此 , 选择 有效 的金融 监管模 式成 为金 融业 健康 发展 的 关键 。本文 主要 介 绍三 种监 管模 式 , 分析我 国现有 的金融监 管模 式的问题 和探讨 其模 式的选择 。 关键 词 : 金 融监 管 模 式 ; 模 式 选 择
I 7 ‘= 0— r — i—±± , H J— 日 。 。 o I ¨
MODE R N BUS I NE S S 现. 商业 3 1
由于 ( 二) 主 要 问题
方案三, 将对证券、银行、保险业的监管重新划回到央行的职能范 围之内, 集中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 , 实现金蒯 骱 单— 镒 旨 胜。 2 、方案的分析。方案一: 结构模式没有太 变化, 不会产生太高的 分设成本, 改革阻力较小。在协猾f 生方面较分业监管有所提高, 但是分 业 萏 的— 巧 存在。 方案二: 有效地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整合 , 达到提高监管效率、精 简监管人员、实现监管 目标 以及统一制定和执行金融监管政策的 目 的。可以防止分业监所带来的 “ 各 自为政”的现象, 能够消除重复监 管的清况。但是, 其结构变动太大, 会增大改革成本。若改革时间过长, 较易出现监管人员的短期行为和等待 里 , 可能导致金融 监管缺位的现 象。 方案三, 更适合经济结构单一、金融制度结构简单和需要通过央行 进行干预的金融市场的国家。在我国, 这种方案在理论与时间 匕 均行不

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研究论文

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研究论文

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研究论文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入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国内金融业日益融入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给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金融监管带来了严峻挑战。

探索建立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尽快实现监管体系的变革,以确保金融安全以及社会和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成为金融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建立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框架分析(一)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制度缺陷1.有效银行监管的基础没有建立起来,缺乏社会联合防范机制。

金融机构上级行对下级行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下级行经营者强化内部控制的激励不足。

同时,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重要内容的稽核监督体系隶属于各级行经营者,没有有效独立出来,其监督职能也容易流于形式。

由于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有效银行监管的基础薄弱,中央银行忙于外部监管,其结果,往往是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精力,但监管效果不明显。

此外,社会信用秩序不健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金融运行的问题仍然存在,金融机构恶性竞争多,规范化的金融互律机制不健全,一个地方政府关心和支持、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力量参与监管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2.缺乏一整套系统性的风险预警、处置、缓冲、补救机制。

金融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体系,缺乏早期预警和早期控制,监管信息没有有效利用,风险防范工作忙于事后“救火”;在当前机构市场退出主要采取撤销(关闭)和破产等方式的情况下,稳定的市场退出和保障机制(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和完善的破产关闭程序等)没有建立起来,导致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不得不由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行政性的手段加以解决,国家财政和中央银行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总体而言,系统化的事前预警、事中灵敏处置和缓冲化解、事后及时补救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不利于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3.基层中央银行尚缺乏一套科学严密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方法,监管工作具有被动性,监管权威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金融监管改革背景下中国实行双峰模式金融监管研究分析

金融监管改革背景下中国实行双峰模式金融监管研究分析

金融监管改革背景下中国实行双峰模式金融监管研究分析作者:刘霜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02期摘要:两会后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呈现出新局面,双峰模式的监管体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参考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的双峰监管模式,中国可以提出一个适应本国国情的监管模式,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央行的重要性,使央行能够协同其他监管机构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并下设审慎监管机构和行为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

关键词:双峰监管模式金融监管审慎监管一、双峰模式金融监管产生的背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普遍流行综合监管的体制,但是这一监管机制已经无法应对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存在很大的监管漏洞,也会造成监管机构间的冲突和重复监管,监管机构之间也难以形成应有的协同效应。

综合监管的监管主体机构十分庞大,例如日本、德国的金融监管局又会在内部按照功能、行业重新划分部门,其监管并没有质的改变。

双峰(twin peaks)监管理论提出起源于1995年,迈克尔泰勒(Michael Taylor)针对金融监管首次提出了双峰监管模式,并提出当时英国金融监管存在的漏洞,他指出,双峰监管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弊端,防范监管空缺和监管冲突。

首次提出双峰监管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但是第一次运用到实践当中的是澳大利亚,1998年沃利斯调查引发了澳大利亚金融监管制度的拜年咯,澳大利亚政府设立了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和澳大利亚审慎监管机构,初步形成了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模式。

后经一系列的改革,澳大利亚特色的监管模式可以表达为:澳大利亚金融监督理事会(CFR)下设四个监管机构,分别为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FRA)、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与澳大利亚财政部。

二、国外主流金融监管模式本文将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分为三个模式,分立监管、综合监管以及双峰监管。

分立监管分为按机构监管和按功能监管,基于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指对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进行单独的监管,每一种机构对应一个监管者,监管者从行为和市场安全的角度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监管。

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混业经营是指一个金融机构从事多种金融业务的经营模式,比如银行既经营存贷款业务,又经营证券业务。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混业经营成为了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就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及对策进行研究。

1. 难以界定监管边界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业务范围。

一家银行既经营存贷款业务,又经营基金销售业务,监管部门该如何界定其监管范围?在混业经营的模式下,很难明确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这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挑战。

2. 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由于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部门可能存在监管空白,一些新兴业务可能未被纳入监管范围。

这就给金融机构存在监管套利的可能,他们可能会利用监管空白进行一些不当的业务操作,从而造成金融风险。

3. 风险传染混业经营可能会使得金融机构在不同的领域都存在业务,一旦其中一个领域发生问题,可能会对其他领域造成影响,从而引发风险传染。

这种风险传染的现象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都构成了挑战。

1. 完善监管法律法规针对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监管部门需要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明确监管的边界和职责,确保所有的金融业务能够得到有效监管。

2. 强化跨部门协调混业经营的模式可能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监管部门,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协调,形成跨部门的监管合作机制,确保所有的业务都能够得到全面监管。

3. 提升监管技术手段监管部门需要不断提升监管技术手段,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确保能够有效监管所有的业务,及时发现并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

4.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不会相互传染,从根本上减少风险的发生。

5. 完善监管评估机制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评估机制,定期对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并纠正潜在的问题,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混业经营条件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研究

混业经营条件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研究


2 世纪末 , 0 主要 发达 国家 大 都逐 步放 弃 了对 金 融分 业 经营 的严格 规定 , 融混 业 经营 浪潮 再 度掀 起 。随 着全 球 金 金融环 境 的变 化 和金融 业混 业 经 营趋 势 的 日渐 加 深 , 国 我
增长 率 4 .%高 出 1 . 百 分点 , 加速 增 长态势 。净 手 27 56个 呈 续费 和佣 金 收入 占营业 净收 入 的 比重 达到 1 .%, 1 8 比去 年 提高 27 .9个 百 分点 , 银 行 大部 分资 产 为贷 款 , 贷款 加 , 投 资保 值 增值 的要 求 也 日益增 长 , 险 资金 的运用 且 其 保 对 象 以国有企业 为 主。因此 , 商业 银 行急 需拓展 新 的业 务 , 已成 为制约 我 国保 险业 发展 的重要 问题 。因此 , 进一 步放 向证券 、 险 等 领域 进 军 , 保 这样 不 仅 可 以 提高 资 金使 用 效 松保 险公司 的投 资 限制 、 增加 允许 涉 及 的长期 金融 投资 品
我 们也应 该看 到 , 分业 经 营下 的竞 争 是处 于 严格 进入 壁 垒 速 , 费 积 累很 快 , 保 但投 资渠 道 狭 窄 。根 据《 险法 》 保 的规 下 的有 限竞 争 , 在一 定程 度 上 限制 了各 类 金融 机构 在平 定 , 险公 司 的 资金 运用 , 于 在银 行 存 款 、 卖 政 府债 它 保 限 买 等 基础 上的公 平竞 争 , 牲 了金 融业 的竞 争 与效 率 。随着 券 、 牺 金融 债券 和 国务 院 规定 的其 他 资金 运用方 式 。保险公 经 济 、 融 的发展 , 国金 融业 在 当前 分 业体 制 的束 缚下 司的 资金不 得用 于设 立 证 券经 营机 构 , 得用 于设 立保 险 金 我 不 面 临着 巨大 的压力 。 业 以外 的企 业 。 虽然 近来 国家对 保险 公 司的投 资渠 道 已有

国内金融监管模式探究

国内金融监管模式探究

个根 本性原则 。本文认为适合现阶段我国国融机构贷款支
5 — 7

维普资讯
情的金融监管模 式是分业监管模 式 ,而最终的金融监管模式 管和 混业监管桕结合的监管模式 。可 以成立独立的 国家金融
Il 3梁晓静 周山清 , 代金融监管模 式的探索 与我 国的实 现 . IJ 4苏同华 , 融监管模式 的国际 比较 及其启示 【' 东师 金 J华 l 【l 5胡苏迪 , 混业经营条 件下金融监管 模式 的选择【 ' J 市场 1
管 目标和采取正确合理 的监管 方法 , 并易导致官僚主义 。
个业务领域内分别设立一个专职的监管机构 ,负责备行业的
管机构 设置 比较复杂 , 果备 监管机构 之 间协 调性 差 , 会 如 则
2 分业监 管模 式。 、 分业监管模式是在银行 、 证券和保险三 产生威本增大 等问题 。
3 混业监 管模 式。这是在金 融业 综合经 营体制下 , 单 、 对

国内金 融机构加快 创新步伐 ,与此 同时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
也需作重大的改革 , 从而推动我国的金融发展 。

监管机构监管和多个监管机构监管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
模式 ( 中间监管 模式 l , 监管模 式兼顾 了单一 监管机构 监 这种 管和多个监管机构 监管的优 点 , 监管机构 不完全统 一和 可按
的优势包括 :1 () 成本优势 。单一监管可 以节 约技术和人力方

是在一定程度上 保持了监管 机构之 间的竞争与 制约作 用 ,
面的投入 , 利于节约监管成 本从 而取 得规模效 益 ;2 在监 二是备监管 主体在其监管领 域 内保持 了监管规 则的一致 性 , 有 ()
管 目标和监管 的手 段上有一 致性和协调性 , 可以防止监管的 既可发挥各个 机构 的优势 ,还可将 多重 机构 的不利最 小化 ; 真空和交叉监管现象的发生 ; ) 应性强 。金 融业务创新 日 ( ) 完全 分业监管模式相 比。这种模 式降低 了多重监 管机 ( 适 3 2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内容摘要:金融行业一直以高风险特点著称,且具有极大的社会扩散性。

为了规避和分散金融风险、保护客户的合法利益,并保障金融机构的健康经营、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力度。

然而随着金融机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趋势的日益增强,我国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本文就如何加强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风险法律框架金融混业1.绪论1.1本文的选题背景我国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快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步伐,在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法制、改进监管手段的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的组织框架进行了重大调整,分别于1992、1998和2003年成立了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形成了证券、保险和银行分业监管的格局。

然而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机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趋势的日益增强,使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

基于以上原因,短期内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及金融监管未来的组织架构成为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

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应是一个包括政府监管、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3个层次的立体监管体系。

但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监管效率不高,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不完善,行业自律能力极其薄弱。

政府监管方面,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几大金融监管当局各自独立,实行分业经营下的分业监管制度。

另一方面,加入世贸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分业监管体制将受到混业经营世界大趋势的冲击,中资金融机构自律能力也面临挑战。

因此深刻研究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2本文的选题意义金融业是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性均十分突出的公共行业,因而需要政府管制。

以监管当局为代表的外部监管正是一种使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强制性制度安排。

但是这种监管的核心作用也是有限度和边界的,诸如监管法规的滞后性、监管弹性不足等,从而使有效监管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社会中介、行业自律、内部控制、市场约束也具有一定的监管优势,成为防范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重要防线。

从而在金融监管和上述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整合、有机链接的机理。

从长远看,金融业合法、稳健的运行机制,不仅在于监管当局的监管,更在于通过监管链接,促使社会中介、行业公会、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与监管当局的监督管理形成一种默契,变成一种合作。

本文的选题意义有三方面:首先,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成份非常复杂,为了维护公平,公正,公开,健康的市场秩序,使金融市场在规范的轨道上动作,为了金融市场的安全,就需要一定的监督管理;其次,金融市场作业市场机制,带有一不定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样就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干预和调控。

再次,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也是政府调节和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1.3金融监管国内外的文献综述186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民银行法》,建立了国民银行制度,标志着联邦政府开始全面和持续地介入金融制度领域(许蕾、刘运顶,2003)。

1913 年,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并规定了联邦储备体系的组织机构和功能,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真正确立。

但30 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上仍是不受管制,实行自由竞争的,银行、保险、证券等可以混业经营,商业银行既可办理信贷业务,又能进行证券投资和保险信托业务。

有关证券公司的监管制度几乎没有,商业银行以子公司形式参与证券投资业务也无明显的法律障碍。

在证券市场暴利机会的引诱下,美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投资相当普遍(刘晓星、何建敏,2002)。

1929 到1933 年大危机后,国会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之后一直采取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模式———我国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双层多头金融监管模式”。

所谓“双层”是指联邦和州均各设有金融监管机构,所谓“多头”是指联邦设立多种监管机构。

如国家信用社管理局(NCUA)负责监管所有参加联邦保险的信用社;储蓄机构监管办(OTS)负责监管所有属于储蓄机构保险基金的联邦和州注册的储贷机构。

此外,司法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国家信用合作管理局(NCUA)等机构也都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种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模式主要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发挥监管专业化分工优势。

每个监管机构只负责相关监管事务,有利于细分每项监管工作,突出监管重点,监管的力度较强。

二是有监管竞争优势。

每个监管机构之间尽管监管对象不同,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压力,在竞争中可以提高监管效力,但分别设立多个监管机构不仅要花费很大成本。

而且各个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难度也增大。

此后一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末,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56 年的《银行持股公司法》、1966 年的《银行合并法》、1966 年的《利率限制法》及其之后的《消费者信贷保护法》、《社会再投资法》等,金融监管在总体上得到了不断强化(刘晓星、何建敏,2002)。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金融创新浪潮不断,金融业国际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顺应这一朝流,美国于1980 年3 月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法》,开始了以放松管制为基础的金融改革(刘晓星、何建敏,2002)。

此后于1982 年又通过了《高恩- 圣杰曼存款机构法》,1989 年通过了《金融机构改革、复兴与促进法》,1994 年通过了《里格- 尼尔州际银行与分行效率法》。

但1999 年通过的《1999 年金融服务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允许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渗透,实现混业经营,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局面。

这一法律对其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诸如对利率、汇率、信贷等方面实施了较严的管制,特别是针对外资进入的监管还远未达到GATS及FSA的一般要求。

我国加入WTO 时,必须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完全的市场进入许可和国民待遇,并且公布通过具体措施来对金融企业放松管制和开放金融市场的计划时间表。

这就促成了我国金融监管走上了放松管制之路。

事实上,各国推行的金融体制改革都有放松管制的趋向。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造成了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不力、效率低下、该管的尚未管起来等流弊,倘若将此置于放松监管的背景下,势必导致金融危机的不可避免。

为此,强化监管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的又一基调。

处理好放松管制与强化监管的关系甚为关键。

强化监管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强化监管是以放松管制为基础的,强化监管并不是把放松了的管制又管起来或管得更严,而是强化那些不应放松和本应管而尚未管的监管;其二,强化监管要突出监管的重点,使强化了的监管能顺应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的需要;其三,要在监管的手段、措施等方面下功夫,以保证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经历了由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混业监督管理———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从低级向高级的渐进过程,标志着美国金融业正在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推进。

美国在其金融监管模式的变迁过程中,非常注重法制建设,注重培育市场,同时为了顺应金融业的超国界运行,美国积极参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这些经验和做法,对我国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刘晓星、何建敏,2002)。

1995 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混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商业银行几乎都属于“全能型”银行范畴。

此后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确立了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由 3 部分构成:以银监会为主体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以证监会为主体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以保监会为主体的保险监管体系。

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暂行条例》、《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

总体上讲,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金融法规不健全,金融监管水平较低,与此相适应,我国现阶段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是由我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决定的,是比较符合金融业发展规律的。

但随着国际金融业一体化和混业经营趋势的加强,这种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多元化监督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一是监督效率低下,内耗成本和协调成本较高,容易出现监管重复和监管缺位。

1998 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造成了在不设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的省、自治区内监管对象的行政级别高于监管主体的局面,或者导致一个监管对象同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省会中心支行、监管办和分行,甚至总行的监管,造成多头监管和个别情况下无人监管的情形。

这就容易降低监管的权威性,影响监管的效果和效率( 韦茉妮、梁亚源,2004 ) 。

二是限制了金融业务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因为目前跨行业金融创新产品的涌现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分业监管不能有效防范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风险在不同行业间的传递。

三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以我国当前分业监管模式对国外全能型的金融机构的交叉和混合业务已无法实现有效监管。

四是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协调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不再是整个金融业的主管部门,但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金融业稳定运行与保险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有着密切联系,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着密切联系,金融系统客观上需要一个部门来进行综合协调( 韦茉妮、梁亚源,2004 ) 。

2.金融监管的基本面分析2.1金融监管的涵义金融监管也被称作为金融监管治理。

该提法在国际学术界和监管实践中是一个较新的领域。

治理水平、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有效性是决定金融体系稳健性的主要因素。

逐渐采用良好的治理方法是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共同的责任,监管机构始终采取良好的治理结构,是其监管对象引入良好治理的前提条件。

如果监管治理不完善,监管当局的公信力和监管权威将受到影响,难以有效地推动被监管机构改进公司治理,进而会导致道德风险。

咱们国家最初的金融监管工作是由央行来执行的。

但随着和国际接轨,要求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加强,因此央行的监管职能被独立出来,形成银监会和保监会。

对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监督管理。

2.2金融监管的主客体20 世纪初,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的逐渐统一使金融监管的职责很自然地主要落在了中央银行的身上。

这一时期,各国除了对证券市场通过传统上的专门机构,如证券管理委员会等进行管理之外,金融监管的主体就是中央银行。

30 年代之后,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