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习作:写日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写日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学会用第一人称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日记的格式和基本要求。
2. 如何观察生活,选取日记素材。
3. 如何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4. 日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日记的基本格式,学会用第一人称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选取日记素材,以及如何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日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日记的定义和作用,引起学生对写日记的兴趣。
2. 讲解日记的格式和基本要求:讲解日记的日期、天气、正文等部分的格式和注意事项。
3. 讲解如何观察生活,选取日记素材: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选取有趣的、有意义的素材。
4. 讲解如何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 讲解日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讲解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用词、造句等。
6. 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日记。
7. 讲评:对学生的日记进行讲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板书设计1. 习作:写日记2. 内容:日记的格式和基本要求、如何观察生活、如何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日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作业设计1. 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2. 每周选一天,让学生互相交换日记,互相学习、交流。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日记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思考,多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日记》教学设计

确,二看正文表达是否通顺明白。
)
3.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习作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加上去,删去不必要的词句。
4.把自己修改满意的习作在小组内交流,征求别人的意见。
5.请同组的同学推荐你觉得写得好的日记,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推荐这一篇。
(学生推荐日记,并说明理由,也可指出缺点,提出修改意见。
)
学生再次修改。
誊写习作。
评价
标准
星级小
组
评
老
师
评
格式
正确,
完整,
围绕
中心
通顺
完整
格式
正确
格式
基本
正确
通顺
完整
板书设计
写日记写对格式自己做的挑重点写具体
看见的
听说的
想到的
教后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板书、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板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第二单元语文园地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上教材版本:部编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语文写作;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课本《第二单元语文园地》;2.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书工具、绘图纸;3. 角色设定:教师、学生。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课题: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游戏,通过回答问题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新课讲解:2. 词汇学习:介绍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示范、操练和运用;3. 句子结构学习:教授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结构,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示范、操练和运用。
板书设计:4. 板书标题:《第二单元语文园地》5. 板书内容: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板书内容,可以包括重点词汇、句子结构等。
操练与巩固:6.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朗读和角色扮演,巩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7. 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写的句子和词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整堂课设计严谨,环节安排合理,能够使学生参与度高,并且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另外,可以进一步拓展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同时,要及时总结和评估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秋天的雨》教学设计-郭宇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仙临中心校郭宇教材分析《秋天的雨》选自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
课文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串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课文结构清晰,构段特点鲜明。
内容上,从秋雨开始,又以秋雨结束,完整而有序;构段上,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由一个总起句领起,接着进行分述,具体描写秋天的特点,层次分明。
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课题上方纷纷飘落的黄叶,预示着秋天正慢步走来;下方是一片开满各色花朵的山野,一条小路越过花丛,穿过田野通向远方。
远处密密的树林看不到尽头……花、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的语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徜徉于秋天的美景中。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过程中主要依赖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依然以感性思维为主。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另外,此阶段的学生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还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秋天原野的直观感受,在朗读中应注意及时点评与指导。
教学目标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2.能发挥想象,仿写句子;3.尝试背诵第二段,积累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能仿写句子。
教学难点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时间30分钟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走进“秋境”出示秋景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加上颜色说一句完整的话。
师: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什么?生:秋天来了!师总结:是啊,这么美丽的画面出现在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秋天。
诗人苏轼曾这样赞美它: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节课我继续学习《秋天的雨》。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品味“秋意”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点解析及目标设计。
教学内容分类 课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要点)
课时 安排
古诗三首
铺满金色巴掌 的水泥道 秋天的雨
1、认识 35 个生字,会写 29 个词语。
2~3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 3
首古诗。默写《山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练习摘抄词句。
2
4、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练习仿写。
5、学习如何理解词语,练习归纳课文主
要内容。 2
听听,秋的声
1
音
习作 语文园地
写日记
1、学习如何写日记,注意格式正确。
2、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2~3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1、学习如何理解词语,掌握多种方法理 解词语。 2、能说出关于四季的词语,积极交流。 3、练习书写。 4、积累关于秋天的词语,练习说话。
2
教学本课可以安排四个教学过程: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归纳主要内容。注 意方法引导,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关于秋天的雨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再引导学 生归纳。二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作者对于秋天的雨的喜爱,可以引导学生 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三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理解词语。
四是指导学生练习仿写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4、《听听,秋的声音》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 (1)认识 9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大自然声音的活力。 (3)能运用学习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自主学习词语。 教学建议:本课教学可以安排两个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歌大 意,关注诗歌描写的关于秋天声音的词句。其次,朗读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词语,了解大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关于秋天的声音的描述,练习仿写句子。 5、语文园地教学建议 (1)交流平台教学建议:查字典教学建议:本单元查字典是复习巩固,目的就是再次 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了的查字典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反 复练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方法。比如,阅读时不认识“媚”字,应该选择什 么方法?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方法解决阅读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比如网上学习,比如向别人请教等。 (2)词句段运用教学建议:重点解读一下第二题。本道题主要是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意 思的练习。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引导学生读懂题目;接着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 如何理解词语意思的,然后指导学生明白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解不同的词语。比如“憧憬” 一词,可以选择联系上下文理解,引导学生抓住“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来理解,即对某 种事物充满了向往。理解“忐忑不安”可以引导学生从字形上理解,内心上下不定,心里不 安。当然,作为词语理解练习,不仅仅限于这些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更多的题目练 习,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熟悉词语理解的方法。
小学语文统编三上第二单元教学建议

基于单元统整教学的(三上第二单元)建议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是:感悟金秋的美妙。
这个单元的所有课文都是围绕“秋天”展开课文编排。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人文主题的设置适合教学的进度,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感受金秋的美好,并试着自己学习写日记。
本单元主要安排了以下几篇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从文体类别来说,有古诗、有记叙文、有散文、有现代诗。
每一种文体都有涉及。
从内容来说,所有的文章都是围绕着秋天的景色描写,表达作者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一、单元知识有序的衔接第一单元的课文是引领学生关注词句,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新鲜感”的词句,从而帮助理解课文。
这个单元继续第一单元的教学,强调方法的指引,教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的策略和方法。
如果从学习逻辑的角度考虑,第一单元注重的是对于词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重点词句。
而第二单元开始则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理解词句的意识,学习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方法有时就在身边,但是没有经过系统明确地学习方法只是以印象的模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
因此,单元之间的学习架构和螺旋上升,是形成知识系统的有效方法。
二、文体意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本单元安排了《古诗三首》,其中两首是宋代诗人所写,一首是唐代诗人所写。
《山行》是一首记录自己游览所见而作的应景诗;《赠刘景文》一诗是苏轼写的一首赠别诗;《夜书所写》则是叶绍翁秋夜所见,随感而写。
三首古诗以秋天特有的“枫林、荷叶、菊花、促织、梧叶”等物象开展描写,为我们诠释了一幕幕、一幅幅秋景图。
《山行》一诗,首联和颔联聚焦“行”,远上寒山,白云深深,足见作者行之远,但是这样的行远,还没有完全让诗人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而颈联和尾联终于使作者的眼前惊羡,脚步终于停下。
因此这首诗在写法上是先抑后扬的。
第二首诗《赠刘景文》,诗人就不单纯的写景了,景中蕴情,表达的是诗人对好友的心灵指引,整首诗一种晚秋傲骨内心的豁达跃然纸上,何苦悲秋呢?秋天的景致不是同样可以触及心灵,催人奋进吗?第三首《夜书所写》则是诗人夜行所见,秋风瑟瑟,难免睹物思乡,动伤客情。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优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组的人文主题是“走进秋天”。
这一组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迷人的秋景,既有古诗,也有现代诗,还有散文,风格清新,形式多样,文笔优美,带领学生充分感受金秋的美好,领略秋天的魅力。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站在一个小学生的角度,记录了作者在一场秋雨后,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梧桐树叶铺满水泥道的迷人景色,抒发了作者内心对美丽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本组的一个重要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位于三年级的语文训练链条的初段,是第一学段过渡到第二学段的重要拐点,为后面训练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从本册教材看,本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语文要素是在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课前链接语、语文园地等多出予以持续提示,着力引导尝试发现、梳理、总结、运用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后面的句段篇能力训练奠定基础。
设计思路本篇教学中,围绕着“感悟水泥道的美”展开教学,抓住描写水泥道美的语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体会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在感悟水泥道美的语句中,落实“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本单元语文要素。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换近义词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洼、印、凌”等6个字,正确书写“规、则”两个字。
2、学会运用借助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描写水泥道美的句子,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感悟水泥道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借助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运用抓关键词语谈感受的方法,体会描写水泥道美的句子。
统编版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杨修宝一、单元解读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展现了不同特点不同角度的秋天。
《古诗三首》描绘的都是诗人眼中秋天的美丽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描写和颂扬深秋山林风光的绝句,作者咏物言志,以景寄情,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描写了深秋时节,“我”在上学路上看到铺满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
课文用词准确、形象、很多词语富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充满童真童趣。
《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课文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细腻地、多角度地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略读课《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诗歌描写了一些富有秋天特色的声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和延展。
本单元对这个语文要素进行有层次的安排: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梳理、总结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学用结合,安排了理解难懂词语的强化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
日记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选材灵活,内容宽泛,写法自由,是三年级学生习作起始阶段的重要形式。
本单元的习作编排,目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而积累写作素材,最终不受限制地记录生活。
本单元的习作既是第一单元“体会习作乐趣”的进一步延伸,也为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打好基础。
二、教学建议根据本单元的编排特点,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建议运用“四个结合”的教学策略让语文要素落地。
部编(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 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 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 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 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 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
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 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 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 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 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 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教学要点教学建议 1. 利用声像资 源 把 学 生 带 入 情境,进而激发4.古诗三首本课描写了秋天的美丽 风景,重点是朗读和理解古 诗,领略秋天的美好风光,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
学 生 联 想 和 想 象。
22. 引 导 学 生 反 复朗读,借助注 释 或 联 系 上 下 文理解字词。
1. 通 过 分 析 关 键词、重点句, 感 受 体 会 作 者 情怀。
5.铺满金色 本课作者记叙了“我” 巴掌的水泥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上2. 引 导 学 生 边 读边思考,学习 作者感知情怀, 体 验 生 活 的 乐 趣,珍视贴近自 然的童心。
6.秋天的雨 1. 分 析 重 点 词 句来理解课文。
2.借助图片、音 乐 引 导 学 生 感 受秋雨的美好。
1.从 秋 天 的 音 响中,想象秋天 景象的美好。
2. 在 学 生 配 乐7.*听听,秋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 1 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 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 天。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能正确朗读课文,并正确使用语音语调;* 学会分析词语、句子的结构,理解语法用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课文:《小乌鸦和亲爱的小猫咪》* 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课文中的语法知识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小乌鸦和小猫咪的兴趣。
- 讨论学生对乌鸦和猫咪的认识和了解。
2. 预(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 引导学生提出对词语和句子的疑问。
3. 讲解(15分钟)- 对课文的生词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和讲解。
- 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用法。
4. 复朗读(10分钟)- 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音语调的错误。
5. 分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6. 合作阅读(15分钟)-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人负责阅读课文中的一段并理解内容。
- 合作讨论并完成问题解答。
7. 朗读表演(10分钟)-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朗读表演。
- 注意表演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8.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阅读表现和课堂参与度。
2. 学生的分组讨论和合作能力。
3. 学生的朗读表演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灰雀》教学设计2、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灰雀的失踪和小男孩有关?引导学生读中悟,通过小男孩儿的语言体会小男孩的心理。
从中体会小男孩儿被列宁感染的过程。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两人的对话。
8 我不能失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前准备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簦敛煌ㄋ车牡胤椒锤炊喽良副椋芽挝亩了吵?br>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语文园地二•习作》教学设计习作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断。
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1、前天,我们在《思品与社会》课中举行“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了解很多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人的特点。
他们个性不同,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有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勇敢正直;有的勤劳简朴;有的幽默风趣……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写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二、交代任务,选材构思1.出示要求◎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用一件事来写;1.朗读学生地的优秀日记《我的爸爸》让学生边看听思考:①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②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③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2.交流归纳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1、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4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来源:学#科#网]。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来源:学§科§网]4.检查自学效果:5.预设问题:(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提问)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二组第5课总计第2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1年9月9日“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
“紧、院、乱”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
(2)出示新词wā yìn línɡ zēnɡ zōnɡ xuē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3.自由练读。
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
指名读。
齐读。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 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3. 熟读课文。
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1.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2. 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和展示相关图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6.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课题: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诗意:简要概括诗意4. 情感:诗人的情感5. 意境:古诗的意境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绘制一幅诗意图。
3.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是否能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方法:是否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语文园地》中的诗歌、谚语、俗语等;(2)能够正确地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3)能够理解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语、成语、俗语等进行表达;(4)能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仿写、扩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山行》、《江上渔者》、《望洞庭》2. 谚语、俗语:有志者事竟成、熟能生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 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亡羊补牢4. 词语:枫叶、渔船、洞庭湖、志向、熟练、炊烟、龙、眼睛、耳朵、铃铛、羊、牢5. 语文实践活动:观察日记、树叶贴画、手抄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谚语、俗语等;(2)正确地书写生字、词语;(3)理解并运用所学词语、成语、俗语等进行表达;(4)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仿写、扩写。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理解与感悟;(2)成语、谚语、俗语的意义与运用;(3)观察日记、树叶贴画、手抄报的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词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诗歌、谚语、俗语、成语等的学习方法。
3. 诗歌学习:通过朗读、背诵、讲解、感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最新2018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材分析·《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文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风景,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的美景,充满了童真童趣,饱含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尤其是将落叶想象成“金色的巴掌”,为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结尾既呼应开头,又点明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教学过程中可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读懂每个自然段所描写的景物,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每一个深秋特写镜头的美。
·教学目标·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
2.能运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3.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尝试仿照课文或课后“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写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
2.能运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重点)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1.“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早晨起来,背上书包,走在落满黄黄的树叶的道路上。
”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呢?试着说说你的感受吧。
(学生自由发言)2.课件出示相关落叶的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
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读出节奏。
4. 借助注释,了解诗
意。
5.圈画出描写秋天的
景物。
读古诗,试着
运用多种方
法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提
高学生理解
能力。
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词语常用的方法。
2.会运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不同的季节。
3.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4.学习书写的姿势和基本方法。
5.会背会写“日积月累”中的四字词语。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 1.出示问题: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2.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回顾平时学习词语的好方法。
提示:在说某一方法的时候,最好能举一个相应的例子。
3.指名小组在全班交流。
二、词句段运用(一)学习第一题。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关于秋季的诗歌和课文,诗人和作家笔下的秋是多彩的、明媚的……除了秋季,我们地球上的一年四季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现在化身小作家,想一想,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不同的季节吧!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中的例子——形容春季的词语。
想一想春季你见到过哪些风景,还有哪些词语也可以形容春季?3.指名说一说还有哪些形容春季的词语。
提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可以是二字词语,也可以是四字词语,要能描述出季节的特点。
4.仿照上述例子,拿出笔分别写一写形容夏、秋、冬季的词语,看谁得写多。
(注意:所写词语要能体现季节特点。
)5.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写的词语,可以适当进行补充。
6.比赛。
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写的形容夏、秋、冬季的词语。
看一看哪个小组说的又多又好。
7.小结。
指导这些好词语在的时候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里去。
(二)学习第二题。
1.学生自由读题。
2.指名学生读这两个句子,并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
3.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指名汇报,点拨。
5.举一反三(列举几个相似的例子,练习理解词语的能力)三、书写提示 1.让学生摆出平时书写姿势,教师随机抽看,点评,指导规范坐姿。
(根据坐姿、执笔姿势等评价)教师强调,进入三年级,使用钢笔,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2.规范执笔姿势和坐姿,让学生再次摆出书写姿势,看看还有谁不会的,进行纠正。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7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上第二单元《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部编版教材的第二篇略读课文。
诗歌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大树的唰唰声、蟋蟀的㘗㘗声、大雁的叮咛和秋风的歌吟,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
诗歌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诗歌共6小节,第1-5小节分述,最后一小节总结全诗。
诗歌用词优美,想象丰富。
拟声词“唰唰”“㘗㘗”将秋天的声音具象化;“大树抖抖手臂”“大雁追上白云”“秋风掠过田野”都展现了秋天特有的画面。
诗歌借声音绘秋景,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突显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
【教学目标】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歌韵”“叮咛”等词语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教学难点】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歌韵”“叮咛”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提前找学生录音。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树叶沙沙声、蟋蟀的叫声、鸟鸣声)听出来了吗?这有沙沙的树叶声,有清脆的树叶声,有悦耳的鸟鸣声,这都是秋的声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听听,秋的声音。
(出示课题)二、学法回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单元导语和课前学习提示都是我们学习好帮手。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课前学习要求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交流你听到秋天的哪些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你听到秋天的哪些声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读秋诗、赏秋乐吧!三、读秋诗,识生字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请按下暂停键,试着自己读读这篇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文中的拼音拼读一下。
读完后,不要忘记按开始键,回到我们的课堂。
2.识记生字,我有方法这首诗藏了不少生字朋友,你都认识吗?请你按下暂停键,30秒时间自由读读吧!唰唰㘗㘗歌韵叮咛歌吟抖抖蟋蟀振动掠过辽阔现在请跟老师读一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齐读课题。
质疑
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理解词义。
看词语卡片,认读。
写字。
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找近义词理解、查字典理解。)
课
后
追
思
大同第二小学教师电子备课教案
课题
5.灰雀(第二课时)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
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四、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17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三、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难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媒体
准备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课题
7.奇怪的大石头(第二课时)
日期:
主备人:
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课时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难点:体会作者怎样把问题写具体。
教学媒体
准备
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设计
大同第二小学教师电子备课教案
课题
5.灰雀(第一课时)
日期:
主备人:
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可惜、果然、诚实、欢蹦乱跳、自言自语”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时教学
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
课
后
追
思
大同第二小学教师电子备课教案
课题
7.奇怪的大石头(第一课时)
日期:
主备人:
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严严实实、遗迹、震惊”等词语。
3、读通读顺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课时教学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自由介绍一下高尔基。
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开火车读,正音。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文想问题。
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用“——”画出有关句子。
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上台表演。
点评。
反复朗读,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课时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词语。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难点: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媒体
准备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齐读课题。
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分节指名读课文。
了解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完整地齐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课
后
追
思
大同第二小学教师电子备课教案
难点: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媒体
准备
词语卡片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二、初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