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合集下载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A、汉密尔顿(注意广度实验)空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度
B、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
度。陶布曼(实验):一般来说,刺激物数量越多,呈现速度
越快,判断的错误就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
注意广度的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
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广度就越大)、
维持功能
信息只有加以注意才能保持在意识中或进
行进一步地加工,转换成更持久的形式储
存在记忆中。
只有在注意状态下,我们才能对自己的行
为和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对于自我的注
调节和监督功能 意,才使人有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与特定的
目标相比较,注意反馈信息,并相应的调
节、监督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特定的目标相
一致。
人在注意时行为上会出现各种定向反应,
第八章 注意
1、 注意概述 (P238)
①定义
②功能★
③表现 与指标
★ ④神经机制
注意是一种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
向,其功能主要是选择并将意识集中于某一对象,并对该活动
进行调节和监督。
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刺激有选择地集中,这些刺激就被我们
清晰的意识到,而同时存在的其他刺激,或者被模糊的意识
中有两类:外周过滤器和中枢过滤器。强调中枢过滤
器的作用。
代表人物 多伊齐和多伊齐(提出)、诺曼(修订)
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
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以知觉的强度和
观点 意义为转移。强调了中枢控制过程,选择注意就是加
工系统中这个控制的一部分。通过它,某些信息的编
C、晚期选择模型
观点 没有注意到的内容则模糊。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八章 知觉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八章 知觉

第八章知觉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街心花园,那是汽车在行驶,人群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的。

例如,听觉刺激是一个复杂的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即组织成有意义的声音。

对于其他感觉信息,我们也是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

刚果的俾格米(Pygmi)人居住在枝叶茂密的热带森林中。

人类学家特恩布尔(Turnbull,1961)曾描述过这些人及其生活方式。

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

当特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

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会这样小。

”当越走越近,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时,他感到不可理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

(引自C.M.Turnbull,The Forest People,Simon&Schuster,Inc.1961)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普通心理学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普通心理学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睡眠的意义
•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 实在睡眠中度过的,年龄 增长,睡眠周期减少。 • 睡眠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 和心理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消除疲劳、补充体能、 排出体内毒素和促进新成 代谢。 • 睡眠是机体主动地休息和 机能调节过程。
二、梦
•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项的一种现象活动,是不随意想象 的一种特殊形式。 • 梦多半在快速眼动睡眠中出现。 • 但是大量的梦呓、梦游、梦惊多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中。 • 梦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但是梦的体验却接近真实。 • 梦的内容往往与人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灵感出 现的窗口。
三、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 (一)基本表象理论(巴格斯基) • ——表象是信息编码的最基本形式,可 以对表象进行操作。 • 谢波德:心理旋转实验:视觉表象的旋 转加工是物理旋转的类似物。
• (二)双重编码理论 • 表象和言语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在一定条件下,表象码和 言语码是可以互相翻译的。 • 言语码可以通过译码转换为感性形象,表象码也可以言语 形式存储起来。

再造想象中的新形象,只是对自己来说是新的,因此, 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成分比较小; • 其次,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差异较大,因为人们的 经验、兴趣、爱好和能力不同,再造的形象也就不会相同。
如何画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意境?
二、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构思新表象的 过程。其特点是第一次创造出别人从未创造过的新形象。 (首创、独特、新颖)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创造动机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第四节 睡眠和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八章课件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八章课件
▪ 视知觉广度 ▪ 知识经验 ▪ 阅读技能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理解
▪ (二)书面语的感知
2.阅读
阅读中的眼动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它表现为眼睛从一个注 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征是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语言的表征(language representation)就是语言材
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语言以何种方式表征还存在争论,它或许是以表象的方
式表征的,或许是以命题的方式表征的,或者两种表征 方式都存在。
/h/,/o/,/m/。 一般来讲,音位和字母相对应,但是时常也有这
种情况存在,即一个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可代 表不同的音位。“fat”, “fate”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述
▪ (二)语素(morpheme)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 素。
自由语素
▪ 既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 例如,汉语中的“人”, 英语中“book”,“home”等。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述
▪ 三、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首先,书面言语无法借助于表情和动作来加强其表现力。
一、语言的概念及特征
▪ (一)语言的表征 根据语言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参与的程度,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制的加工两种形式。
清晰度和可懂度的区别是: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八章
在语言表征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 交互作用式的加工则认为,语言各成分间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述
▪ (二)语言的特征
1.目的性和创造性 2.结构性 3.意义性 4.指代性 5.社会性与个体性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述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觉知到自身的感受也可以觉知到外界的声音、光、气味等。

(一)主观性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直接觉知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心境。

(二)统一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

例如:当我们出去春游时,看到郊外美好的景色心情十分愉快。

在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次回忆时那种经验仍然是一个整体。

(三)流动性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制造出意识流,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连续不断的整体。

(四)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2)意识把我们的过去与我们的现在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我,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未来的预期目标。

二、意识水平(一)焦点意识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

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的意识为焦点意识。

(二)下意识未被注意的信息也是被登记和评估。

未被意识的信息是在觉知的下意识水平上起作用的。

边缘意识也属于下意识。

当你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段话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

例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专注于同你的同伴讲话,忽略了其他的声音,当有人叫你的名字时就会马上引起你的注意力。

(三)前意识当前不在意识之中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可以把它带到意识中,对这些记忆的意识称为前意识。

前意识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而在认知心理学中是指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章~第8章【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章~第8章【圣才出品】

第5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一、单项选择题1.“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统考2008研)A.归属与爱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答案】C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统考2008研)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A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统考2009研)A.安全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答案】D4.针对任务成绩的最优唤醒水平()。

(中山大学2007研)A.各任务之间差不多持平B.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加C.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下降D.与个人性格关联更大,而与任务本身关系不大【答案】C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A.需要B.诱因C.业绩D.效率【答案】A【解析】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A.需要B.业绩C.效率D.诱因【答案】D【解析】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7.将动机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的依据是()。

A.动机的性质B.动机的社会价值C.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D.与动机有关的需要的来源【答案】D【解析】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把动机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把动机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起作用的大小,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8.在下列选项中,有关需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是个体生理或心理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B.需要是个体行为活动积极性源泉C.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一样,都具有主观能动性D.需要是个体心理过程的内部动力【答案】C【解析】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观点 没有注意到的内容则模糊。
但是,该理论没有对视觉集中性注意的加工机制给出解释。
③资源限制模型(资源分配理论)
代表人物 卡内曼(提出)、诺曼和博布罗
卡内曼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
观点 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
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
也称目标指向控制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 被试可以忽略
的注意。
内源性提示。
内源性注意 根据观察者的行为目标或意图来分配注意。
但无法忽视外
内源性注意的发展是渐进的,一开始是宽泛的注意,然后是 源性提示。
狭窄的集中。
外源性注意加
工快于内源性
外源性注意
注意加工,而
也称刺激驱动注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当 且两种注意是
动中发展起来的,其中言语(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调控起
着重要作用。
也称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 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件工作熟悉了,产生兴趣了,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或
不要求有明显的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
③根据注意指向与集中的加工方向可以分为:内源性注意、外源性注意
时就关闭其他通道。
评价 这个模型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分
配性注意等现象。
代表人物 特雷斯曼
有机体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
B、 衰减模型
着某种过滤器。但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原则工
(中期选择模型) 观点 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
能对信息做不同程度的加工。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导论 第8讲 人格

心理学导论 第8讲 人格

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Galen)
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气 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和 抑郁质。
希波克拉底
体液说
体液说
希波克里特的
体液说虽然没 有经受住科学 检验的考验, 但流行了几个 世纪。
体型说
1942年,威廉· 赛尔顿(William Sheldon)提出体型说。认为体型与
场依存和场独立人格
场依存和场独立人格的评量方法
倾斜小屋倾斜椅子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chair test)
棒框测验(rod and frame test)
特质论
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多种特质(trait)组成的复合体。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于1937
出生顺序说
弗兰克· 沙洛威(Frank Sulloway,1996)提出基
于出生顺序的现代人格类型理论。
该理论的重要假设:后出生的孩子喜爱创新而
头生儿安于现状。
原因: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头生儿的位置是现成
的,他们直接要求父母的爱和关注,通过认同和 遵从服从来寻求保持最初的依恋。而后出生的孩 子就要在先前出生的孩子还没有占到主导地位的 领域里占有优势,所以后出生的孩子通常对经验 持有开放性的态度。
马斯洛的的人格自我实现理论
2.需求层次理论 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 。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 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 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这样 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 马斯洛还认为: 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 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 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 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 ,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 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 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 如痴、销魂的感觉。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8章 意识与注意)【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8章 意识与注意)【圣才出品】

第8章意识与注意一、概念题1.意识答: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人们的觉知状态,即对人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具有主观性、统一性、流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

从对象被觉知到的不同水平,分为:①焦点意识,即全神贯注于某些刺激得到的明确意识经验;②下意识,即在边缘意识下未加觉知而被登记和评估的经验;③前意识,即当前不在意识中的记忆和思维,必要时能被召唤到意识中的经验;④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概念。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2.觉知答:觉知是意识过程中的一种意境。

直接意识到周围世界,觉察到事物的具体存在,但未集中注意或细加分析,是指个体对自我核心的主观方面的认识。

在生物学意义上,类似于动物受到威胁或攻击时的警惕性和焦虑状态。

在心理治疗中,是一种愿望或感觉的体验和身体欲望、需要的体验,在人类,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

R.R.梅认为,个体试图否认其有身体需要,或将其身体需要仅限于爱欲,是错误地忽略或压抑了自己存在于世界上的全部意识,心理治疗应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存在。

3.焦点意识答:焦点意识(focal conscious)是指人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

任何时候,人们总是忽略一些刺激,选择一些刺激并拒斥一些刺激。

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的意识,即为焦点意识。

个人处于焦点意识水平时,需要投入较多的心理资源。

4.边缘意识答:边缘意识亦称“并存意识”,指处于注意焦点的边缘、个体并未觉察到的意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M普林斯术语。

如从事很熟练的操作活动时,已处于自动化状态,即使不分配注意,活动也能顺利进行。

不过,这种意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即由注意的边缘转化为注意的焦点。

在精神分析术语中,与“前意识”同义,前意识即当前不在意识中的记忆和思维,必要时能被召唤到意识中的经验。

5.下意识答:下意识即潜意识,是指在边缘意识下未加觉知而被登记和评估的经验。

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八章 学习动机

8、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的过程、对经验始 终持开放的态度,并把它们结合到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的学习。
主要代表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认为,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 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即强化——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 可能获得有关信息,产生新的行为。强化能 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动机以调节和控制人的行 为。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 强化,而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间依赖关 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
⑷在这个公式中,Ms代表争取成功的相对 稳定的倾向;成功的可能性Ps指的是认知目 标的期望,或是主体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 Is为成功的诱因值,这一项被认为是与Ps有 相反的关系,也就是Is =1-Ps,即当Ps值 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 ⑸阿特金森认为,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以 后所体验到的自豪感更强。在与成就有关的 情景中既能引起对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对 失败的担心。
2、需要层次理论(人本理论的一种) ▲
马斯洛(A·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动机时强 调需要的作用,认为所有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 殊的目标,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把需要分为: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需 要——合称缺失性需要(deficiengey needs)或基本需 要,主要由于有机体的内心的某种缺失引起的。需要得 到满足后,动机作用就会消失。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 长性需要,随着需要得到满足,动机作用反而增加。成 长性目的物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 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该理论说明,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某种缺失性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
如此学习.jpg
小学生参观科技馆
学生的学习兴趣.JPG
学生临考前.jpg
中小学生对考试的态度.jpg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表象和想象【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表象 (4)一、表象及其特征 (4)二、表象的种类 (5)第二节表象理论 (7)一、表象理论及其研究 (7)第三节想象 (8)一、想象概述 (8)二、想象的种类 (9)第四节想象规律的应用 (11)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性想象 (11)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11)【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表象、表象特征、想象、想象种类的基本概念和表象理论、想象的基本规律,了解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能够运用表象的基本原理和想象的心理品质,分析和解决有关表象和想象的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表象和想象的定义、表象的分类、想象的种类、表象的表征过程、想象的基本特征,以及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和想象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1.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人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的过程。

2.表象是感知决痕迹经信息加工后再作用的产物,它既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也是知识表征的形式之一;既可以存储,也可以被加工和编码。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

3.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表象分为不同种类。

根据表象形成时占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根据表象形成的概括程度,把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创造性分,把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4.表象是信息编码和表征的主要形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独特作用。

主要的表象理论有基本表象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通过心理旋转来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在人脑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信息编码和存储系统。

5.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其功能有预见、补充和代替。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重点:1. 意识: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2. 意识的四个基本特征:(1)主观性(2)统一性(3)流动性(4)能动性3. 意识水平的分类:(1)焦点意识: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2)下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未被注意到的意识,属于下意识。

(3)前意识:既可以储存,也可以拿出来进行意识层面的加工的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意识层面,作用是去除不被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前意识是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认知心理学)。

(4)潜意识: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有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前意识。

4. 注意: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本质和性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

5.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6. 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编码密切相关。

注意总是指向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

7.注意的分类:(1)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和忽视其他的信息。

集中性注意是我们的意识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分配性注意是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操作几项任务。

(2)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随意前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无意注意。

(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初级注意)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有意注意。

(人类独具的高级的注意形式)随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地注意。

(3)內源性注意、外源性注意內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注意。

外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余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也称为刺激驱动注意。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表象和想象【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表象 (4)一、表象及其特征 (4)二、表象的种类 (5)第二节表象理论 (7)一、表象理论及其研究 (7)第三节想象 (8)一、想象概述 (8)二、想象的种类 (9)第四节想象规律的应用 (11)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性想象 (11)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11)【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表象、表象特征、想象、想象种类的基本概念和表象理论、想象的基本规律,了解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能够运用表象的基本原理和想象的心理品质,分析和解决有关表象和想象的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表象和想象的定义、表象的分类、想象的种类、表象的表征过程、想象的基本特征,以及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和想象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1.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人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的过程。

2.表象是感知决痕迹经信息加工后再作用的产物,它既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也是知识表征的形式之一;既可以存储,也可以被加工和编码。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

3.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表象分为不同种类。

根据表象形成时占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根据表象形成的概括程度,把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创造性分,把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4.表象是信息编码和表征的主要形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独特作用。

主要的表象理论有基本表象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通过心理旋转来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在人脑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信息编码和存储系统。

5.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其功能有预见、补充和代替。

8普通心理学第八章思维与想象

8普通心理学第八章思维与想象

• 以下我们介绍一项典型的概念形成实验 (Reed,1972),用以回答这个问题。 • 该实验采用的材料,如图所示,包括八 个特征各不相同的人类面孔。按特征的 组合来分类,这八个面孔分为三类特征: 一是脸型,分宽脸与长脸两种;二是眼 睛位置,分在上与在下两种;三是嘴角 表情,分笑意与愁容两种。 • 如就这些特征中,选出一部分或全部来, 当做概念的属性,就可形成范围大小不 同的概念。
• 因此,思维定必因性质的不同,而有很 多不同的类型。 • 二、思维的种类 • 以下是心理学中对思维的常见的分类: • (一)按思维的方向分类 • 联 想 思 维 (associative thinking) 与 导 向思维(directive thinking)
• 思维有时是有方向的,但也有时是没有固 定方向的。有时,个人眼前生无固定待解 的问题,但却在内心不停的思考。此类思 考的产生,多系由偶然的外在刺激或内在 意念所引起,而后任其驰骋,想到哪里, 就是哪里;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 此类无固定方向的思维称为联想思维。还 有几个名词与联想思维同义;如愿望思维 (wishful thinking)与我向思维(autistic thinking)等都是。
• 用以代表概念的名称或符号,有的较为具 体,如“铅笔”、“报纸”、“小学生” 等;有的较为抽象,如真理、价值、数学 上常用的X,Y,Z等。 • 显然,上述界说中,同类事物的“属性” 是 形 成 概 念 的 关 键 。 所 谓 属 性 ( attribute ) , 是 指 可 以 辨 识 的 特 征 (feature)。举凡事物之形、色、质、 量等特质,均可构成概念的属性。但构成 概念的属性是选择性的,不是全部收罗在 内的。
• 至于发散式思维,是指个人在解决问题时, 同时会想到几个可能解决的方向,而不拘 泥于单一答案或钻牛角尖式的探求。 • 发散式思维代表人的创造力,它具有四种 特性: • (1)流畅性(fluency):心智灵活顺畅, 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多个不同的观念,能使 用较多的文字,能形成较多的联想。 • (2) 变通性(flexibility):思维方式变 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随机应 变,不墨守成规。

txt心理学第八章完整版

txt心理学第八章完整版
六、 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
1. 内在条件:就是“需要”,即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趋力,从而引起活动。
2. 外在条件:除主体之外的各种物质刺激,统称为环境因素。心理学家将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成为诱因。
七、 诱因:心理学家把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求的外界刺激称为诱因。
4.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如何加强意志品
质的自我锻炼?简答、论述)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能认识自我,评价自己,这就为学生意志的锻炼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1) 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2) 经常和周围学习好的同学进行对比,找出自身差距,全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
八、 动机的功能:
动机:是能够引起、维持人的活动,并能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使其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它的功能包括:
1. 激发功能。动机能够引起个体的某种活动,持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尤其是与当前动机相关的刺激,更易于反应。
2. 选择和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动机不同,所指向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2) 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能丰富、生动、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 明确学习目标。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一般说来,具体目标的设置应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
4) 及时、有效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还能起到鼓励作用。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多鼓励。
4) 有时在作出决定时人们并没有充分全面的考虑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变化发展情况,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个体又不具备应付新情况的知识和能力,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意识的四个基本特征:(1)主观性: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

(我们在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2)统一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3)流动性: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4)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刚到高原会觉得不适,过段时间就好了)2、意识把我们过去记忆与现在感知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从而认识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知觉到的信息,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目标。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分类:(1)焦点意识: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2)下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未被注意到的意识,属于下意识。

(有时候会脱口而出某些话)(3)前意识:既可以储存,也可以拿出来进行意识层面的加工的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意识层面,作用是去除不被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前意识是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认知心理学)。

(4)潜意识: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有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前意识。

三、意识状态正常意识状态————异常意识状态主动意识状态————被动意识状态(催眠)觉醒的意识状态————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睡眠、梦、白日梦)四、注意与意识注意: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本质和性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与机制一、注意的种类: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编码密切相关。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解读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解读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为反应,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外显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可公开检验原则,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人文关怀原则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描述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三大类。

二、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BC)A.选题和提出假说B.设计研究方案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描述心理事件B.揭示心理规律C.探明心理结构D.确定心理机能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ABC)。

A.自然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法D.实验法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ACD)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B.中介变量C.反应变量D.机体变量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C )。

A.变量的因果关系B.负相关C.相关的强度D.正相关三、名词解释1.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通常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合称感知,2.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标,按计划不断地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心理状态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

4.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如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且牢,有的人记得慢且易忘;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呆板;有的人情绪稳定,有的人却易波动;有的人意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心理学导论读书报告C8

心理学导论读书报告C8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读书报告NyT 一、这就是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在这一章的开头,作者就告诉我们,这一章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语言、问题解决与决策。

而这三者再加上上一章所讲的记忆与之前讲的知觉与表象,便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由此,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自从认知心理学出现以来,其领域的论文数量就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了:因为,这些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确实有趣。

下面来大概地讲一下我读完这一章后对语言、问题解决与决策的大概印象。

说起语言,书中有一句话点出了语言的重要性:“如果有人问你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不同,那么大多数人会回答你人类有语言而动物没有。

”可见语言对于人类有多么重要(这大概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语言是“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而心理学家问题解决的研究更是有趣,他们不但研究了什么是问题解决,人类怎样解决问题,还研究了怎样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些研究不但使我们平时生活面对问题的时候解决得更快更有效率,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AI的发展。

最后说一下决策,书中曾经有提到,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许多决策。

而如何去决策,是人类必须面临的问题,由此也衍生出了许多对决策的研究。

而人类的语言、问题解决与决策究竟有多有趣的呢?我们下面就来讨论一下。

二、语言关于语言对人类的作用,书中引用了一个心理学家的话:“Know the world second hand.”由此可见,语言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使人类之间的交流更为有效,从而使知识的传播更为便捷。

总而言之,语言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高效交流的可能,也使人类以质变的速度快速发展。

语言的组成大概分成两个方面:结构与规则。

先说一下结构吧。

语言结构的最基本单元音素可以说是最少的,但是由其组成的音素相比较而言就开始多了起来。

而由词素所构成的词语则由于排列组合的关系呈指数爆炸性地增长。

最后,由词语组成的句子更不用说了,我们每天面对句子的数量,按作者的话说,就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觉知到自身的感受也可以觉知到外界的声音、光、气味等。

(一)主观性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直接觉知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心境。

(二)统一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

例如:当我们出去春游时,看到郊外美好的景色心情十分愉快。

在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次回忆时那种经验仍然是一个整体。

(三)流动性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制造出意识流,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连续不断的整体。

(四)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2)意识把我们的过去与我们的现在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我,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未来的预期目标。

二、意识水平(一)焦点意识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

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的意识为焦点意识。

(二)下意识未被注意的信息也是被登记和评估。

未被意识的信息是在觉知的下意识水平上起作用的。

边缘意识也属于下意识。

当你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段话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

例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专注于同你的同伴讲话,忽略了其他的声音,当有人叫你的名字时就会马上引起你的注意力。

(三)前意识当前不在意识之中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可以把它带到意识中,对这些记忆的意识称为前意识。

前意识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而在认知心理学中是指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

例如:在我们的大脑里储存着许多的资料,在我们平时不用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当在使用时就会对其产生意识。

(四)潜意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创造的概念。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冲动与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时间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三、意识状态我们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觉醒的意识状态。

这是一种清楚的、有组织的、正常的觉醒意识状态。

变更了的意识状态包括从鲜明幻想的分心状态到由药物中毒所引起的迷幻和知觉幻觉的各种状态。

四、注意与意识(见下图1)1.注意是一种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2.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

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4.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5.注意控制着信息通达到意识的数量。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与机制一、注意的种类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一)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1.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

例如:我们在聚会中同同伴讲话,就只会注意到同伴的举动。

2.集中性注意是指我们的意识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包括警觉和搜索。

例如:当棋手专注于棋局时就会忽略周围的一切。

3.分配性注意是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能操作几项任务。

(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1.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2.①不随意注意也称为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吗,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新异性人的状态:需要与兴趣、情绪和过去经验3.①随意注意也称为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有意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任务、自觉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

③有意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④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加深对活动的理解;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智力活动与外部实际动作相结合;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

4.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关系:①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虽然有区别,但是在人的活动中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②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在活动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为意后注意。

(三)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1.内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主义。

2.外源性注意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称为刺激驱动主义。

3.内源性注意是根据观察者的行为目标或意图来分配注意,外源性注意是观察者的视野外部的信息所引起的注意定向。

内源性注意的发展是渐进的,一开始是宽泛的注意,然后是狭窄的集中。

外源性注意更少受认知负荷的影响,被试可以忽略内源性提示,但无法忽略外源性提示。

外源性注意能够引起立即、快速、狭窄的集中。

4.外源指向是自发的,并独立于自上而下的控制。

外源性注意加工快于内源性注意加工。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一)注意的生理指标人在注意时,可以从行为上观察到的机体的各种定向反应:(1)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2)瞳孔直径的变化;(3)脑的电活动和血流量变化。

(二)注意的脑科学研究1.大脑的顶叶是注意一个物体的活跃区域。

2.偏侧疏忽是一种注意的缺陷,而不是感觉障碍。

3.大脑额叶在人们选择性注意和发展计划的能力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大脑中有32个以上区域在注意视刺激时趋于活跃状态。

波斯纳和雷切尔提出的视觉注意三个脑系统模型。

三、注意的认知机制(一)听觉的集中性注意1.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提出,其基本假设: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

其过滤器模型是基于双耳分听实验提出的。

缺点: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分配性注意等现象。

2.衰减模型(见下图2)特雷斯曼提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存在着某种过滤器。

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的位置,一是在语义分析之前的,被称为外周过滤器;二是在语义分析之后的,被称为中枢过滤器。

3.晚期选择模型多伊奇和多伊奇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二)视觉的集中性注意(见下图3)1.埃里克森提出可变焦距模型,认为注意激光灯的光柱是可调节的。

实验表明,视觉注意可被引导到特定的物体上,而不是像可变焦距模型所认为的特定区域。

缺点:没有对视觉集中性注意的加工机制给出解释。

2.特雷斯曼提出特征整合理论,假设物体由各种特征组成。

视觉的集中注意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加工时前注意的或自动的,我们对环境中的所有物体的特征进行快速登记;第二个阶段,加工是以一种缓慢、序列的方式操作,包括组合各种特征以形成物体。

(三)资源有限模型卡尼曼提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四)双加工调节模型奈塞尔把早期选择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加以综合,提出了一个包含前注意加工和注意加工的双加工调节模型。

该模型认为:前注意的自动加工快递、平行发生,这种加工能觉察非注意信息的物理特性,但不能辨认出意义或相互关系;注意的控制加工较晚发生,按顺序进行,耗费时间和注意资源,能辨认出特性之间的关系,把片段综合为某个客体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睡眠与梦一、睡眠及其功能1.睡眠是与觉醒相对的一种现象,两种现象从时间上看是交替出现的,这种交替受到一种称为昼夜节律的时间周期所调节。

(见下图4)2.个体必须睡眠的原因:第一种解释是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第二种解释是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

另外睡眠还可以帮组个体完成清醒时尚未结束的心理活动。

3.睡眠缺乏会压制对抗疾病的免疫系统,还会损伤记忆。

慢性的睡眠缺乏还可以改变新陈代谢和荷尔蒙的功能,使人过早老化,产生肥胖、高血压和记忆缺失问题。

二、睡眠周期阶段1,睡眠的开始,昏昏欲睡,脑波频率渐缓,振幅渐小;阶段2,正式睡眠,属于浅眠阶段,脑波呈不规律进行,频率与振幅忽大忽小;阶段3和阶段4是沉睡阶段,脑波变化很大,为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5,脑波迅速改变,进入快速眼动睡眠的阶段,简称REMs。

三、睡眠障碍(一)失眠(见下图5)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现象。

失眠的主要表现:难入睡,容易惊醒。

失眠的形成因素:(1)失律性失眠;(2)情境性失眠;(3)良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

(二)梦游和梦话梦游是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动,而后再回床继续睡眠,睡醒后对自己夜间的行动一无所知的怪异现象。

(三)梦靥和夜惊梦靥和夜惊是两种并不相同但都会让人产生恶劣体验的梦境。

梦靥是一种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黎明即将到来时的一些内容吓人的梦,也称噩梦。

夜惊是一种极度惊恐的梦,夜惊者会有坐起、哭喊或跑等躯体剧烈运动。

四、梦1.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奇异现象,主要特点是无意性、被动性及梦境的离奇与怪诞。

阿赛斯基和克莱特曼,睡眠期中的快速眼动现象是做梦的标志。

第四节催眠(见下图6)一、睡眠及其诱导1.睡眠是一种让人备感神秘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是人为诱导引起的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2.催眠前注意:(1)良好的情绪关系;(2)适宜的环境。

3.催眠步骤:(1)暗示被试眼睛疲倦,无法睁开;(2)暗示被试感官逐渐迟钝,将不会感到刺痛;(3)暗示被试忘却一切,只记得催眠师所讲的话与他要做的事;(4)暗示被试将体验到幻觉;(5)暗示被试催眠醒后将忘记催眠中的一切经验;(6)暗示被试醒来做某些活动。

二、催眠感受性1.催眠感受性是指个体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

催眠感受性具有个体差异。

2.催眠感受性高的特征:(1)依赖性强;(2)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情景;(3)想象力丰富;(4)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5)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

3.催眠感受性越高,进入催眠状态的程度就越深。

催眠的深度通常分为三级,由浅至深依次为动作支配期、知觉支配期和记忆与性格支配期。

绝大数可进入动作支配期。

三、催眠的状态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个体在催眠状态下的特点:①主动反应性降低;②暗示性增高;③知觉扭曲与幻觉;④注意层面趋窄;⑤催眠中的角色扮演;⑥旧记忆还原现象;⑦催眠中经验失忆。

四、催眠理论(一)意识分离论希尔加德提出意识分离论,把催眠看做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认为个体被催眠后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被试接受暗示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

第二个层面是隐藏在第一个层面之后,该层意识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感受产生的,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

希尔加德认为,分离的意识是一个平常而普通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