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温度和气温
教科小学科学四上《1.3、温度与气温》PPT课件(3)[精选]
4、读数时,视线 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让老师 把温度计放在桌面〔或手持于身前〕两分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并记录
记录 测得的气平跟 地点 。
走廊上 室内外 温度的比较
2、哪一个温度能够 反应 当地 的气温?
日气温变更 折线统计图
时刻 :
年月日
4、读数时,视线 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你能从图中察觉 什么有价值 的信息?
有 价 值
你 能 从 图
的 信 息 ?
中 察 觉 什 么
气温数据柱形统计图
凌晨 傍晚
上午 深夜 下午
什么时刻 气温最高?什么时刻 气温最低?
一天中气温的变更 有什么法那么 吗?
阳光下
大年夜 树 旁
1、室内外 的温度一样吗?哪儿的温度高?
2、哪一个温度能够 反应 当地 的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 处的温度更能反应 当地 的气温。
一致 地点 差别 时刻 气温的 测量
地点 :〔
〕
测量时间 清晨 上午 中午 气温℃
下午
傍晚
32℃ 28 ℃ 23℃
年9月15日
33 ℃
28 ℃
日气温变更 折线统计图
教室里 走廊上 阳光下 大树旁
气温℃
1、测量 室内温度。让老师 把温度计放在桌面〔或手持 于身前〕两分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并记录
2、测量 室外温度。每组抉择 室外差别 的地点 测量 气温。记录 测得的气平跟 地点 。
课堂 里
让老师 把温度计放在桌面〔或手持于身前〕两分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并记录
2、测量 室外温度。
1、测量 室内温度。
每组抉择 室外别 的地点 测量 气温。
1、测量 室内温度。
气温的测量和计算公式
气温的测量和计算公式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是天气的重要指标之一。
气温的测量和计算是气象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就气温的测量和计算公式进行详细介绍。
一、气温的测量方法。
1. 气温计测量法。
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常用工具,它根据不同的物理原理分为水银气温计、酒精气温计和电子气温计等。
水银气温计是最常见的一种,它利用水银的膨胀和收缩来测量气温。
酒精气温计则是利用酒精的膨胀和收缩来测量气温。
电子气温计则是利用电子元件来测量气温。
无论是哪种气温计,其测量原理都是利用物质的膨胀和收缩来间接测量气温。
2. 热电偶测量法。
热电偶是利用两种不同金属导线的热电势差来测量温度的一种仪器。
当两种不同金属导线的接触点温度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的热电势差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这种热电势差的变化来间接测量温度。
3. 红外线测温法。
红外线测温法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温度测量方法,它利用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通过测量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的强度和频率来计算出物体的温度。
二、气温的计算公式。
1. 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公式。
摄氏度和华氏度是两种常用的温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转换公式如下:摄氏度 = (华氏度 32) / 1.8。
华氏度 = 摄氏度 1.8 + 32。
通过这两个公式,可以方便地在摄氏度和华氏度之间进行转换。
2. 气温的平均值计算公式。
在气象学中,气温的平均值是一个重要的气象要素。
气温的平均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平均气温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2。
其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3. 气温的变化率计算公式。
气温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气温的变化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气温变化率 = (终点气温起点气温) / 时间间隔。
其中,终点气温和起点气温分别是时间间隔内的气温值,时间间隔是指两次气温测量的时间间隔。
4. 气温的逐日变化趋势计算公式。
气温的逐日变化趋势可以通过气温的日变化率来计算,日变化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日变化率 = (当日最高气温当日最低气温) / 当日最低气温。
人教版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和效果预测来阐述。
首先是说说我对教材的分析:本节教材讲述了气温的概念与测定,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的空间分布三个内容。
气温的测定要求学生会估算日或年平均气温,气温的变化则需要通过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来分析气温日变化或年变化的规律以及气温日,年较差,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则需要通过观察世界等温线分布图来理解。
总而言之,本节教材,是属于世界地理总论部分,是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部分对气候特征描述的基础,本节是本章上节课内容《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学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下来我为大家说说学生的情况:从七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好奇,好动,好表现,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但同时对初一孩子来说,地理是门新课程,学生知识储备少,读图,析图,抽象能力恰恰较差。
所以。
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我校初一新生在开学前已经接受了导讲评教学模式的训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较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已经初步形成,对于探究本课的重难点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并会计算日、月、年均温和日、年较差的方法。
②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并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③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①搜集、整理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实例,体会气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②运用图文资料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通过对比,读图分析,活动探究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温度和气温
2、测量室外温度。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记录测 得的气温和地点。
教室里
阳光下
室内外温 度的比较
走廊上
大树旁
1、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 2、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
室外 阴凉通风处的 温度更能反映 当地的气温。
百页箱
清晨8℃ 上午16℃ 中午25 ℃ 下午20℃ 傍晚15 ℃
气温的单位是? 摄氏度 °C 怎样观测气温? 百叶箱
气温和气温的测定
玻璃管
刻度 液面ຫໍສະໝຸດ 液泡温度计的使用小活动:测量手心温度
1、要把温度计放在手心1-2分钟。
2、温度计的液柱稳定时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室内外的温度一样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操场上,太阳晒的背上很热,做操时流汗了 在教室里挺凉快,没有出汗
4.测量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气 温,下午2时的气温最高,清晨温度最低。
5.从时间气温表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气温最高、最 低的时间和及气温的变化情况。
二、判断 1.在同一时刻,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 ) 2.气温的变化随着区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
3.一天中,气温往往不会发生变化。( )
4.不同天气状况,都会影响气温的高低变化。( )
5.在下雨时,测量量当地的气温比较准确。( ) 三、选择 1.一天中最高气温在( A.早晨 B.上午 ),最低气温在( )。 D.傍晚
C.下午
2.读温度计时,视线应( )温度计内液柱的顶端。
A.高于 B.低于 C.平视
3.测气温时,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测得的结果和 实际气温相比( )。
温度对大气的影响很大,是天 气日历中重要的数据。通过观察和 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 知道当地的气温。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章:气温概述1.1 气温的概念1.2 气温的计量单位1.3 气温的重要性第二章:气温的测量2.1 气温测量的方法2.2 气温计的使用2.3 气温测量的注意事项第三章:气温的变化原因3.1 纬度的影响3.2 海陆分布的影响3.3 地形的影响3.4 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第四章:气温的分布规律4.1 纬度带划分与气温分布4.2 海陆分布与气温分布4.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4.4 人类活动对气温分布的影响第五章:气温与生活5.1 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5.2 气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5.3 气温与节能减排5.4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第六章: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6.1 历史气温变化概述6.2 现代气温变化的特点6.3 全球变暖的证据6.4 未来气温变化的预测第七章:气候变化的影响7.1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2 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7.3 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7.4 农业生产的变动第八章:气候系统中的其他因素8.1 大气环流的作用8.2 海洋温度变化的影响8.3 地球辐射平衡8.4 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第九章: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9.1 国际合作与协议9.2 国家政策与法规9.3 科技创新与应用9.4 公众参与与教育第十章:气温变化的教育与传播10.1 气候变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10.2 气候变化教育的方法与策略10.3 气候变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10.4 提高公众气候变化意识的实践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气温的概念与测量补充说明:气温是大气中温度的一种表现,通常使用摄氏度(°C)作为计量单位。
测量气温的工具主要有温度计、红外线测温仪等。
在不同环境下,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
重点二:气温的变化原因补充说明:纬度是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低纬度地区气温高。
海陆分布、地形以及人类活动也会对局部地区的气温产生影响。
例如,海洋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山区气温变化较大,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会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进而影响气温。
【气候】2024年春季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安排好行程
【气候】2024年春季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安排好行程引言春天,温暖的季节,是人们活动和旅行的绝佳时机。
但春季的天气变化常常让人难以预测,时而阴雨连绵,时而阳光明媚。
因此,在规划和安排春季旅行行程时,了解天气变化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为您提供2024年春季的天气预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并安排好行程。
1. 春天的气象特点春季,是冬季和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气候多变。
春天的气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1 温度回升春季的气温逐渐回升,冷空气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北半球,温度回升较快,南半球则略有延迟。
1.2 天气多变春季的天气多变,既有阴雨天气,也有晴朗天气,变化莫测。
这是因为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的碰撞所致。
1.3 昼夜温差大春季的昼夜温差较大,尤其是在早晚时分。
白天阳光明媚,气温逐渐回暖,而夜晚则较为凉爽。
2. 2024年春季天气预报以下是2024年春季(3月至5月)全球各地的天气预报,以帮助您在旅行时做出更好的决策。
2.1 北美洲2.1.1 美国2.1.1.1 纽约•3月:气温逐渐回升,但仍有阵雨出现。
最高温度约为10°C至15°C。
•4月:气温进一步回升,白天温暖宜人,但早晚仍较为凉爽。
最高温度约为15°C至20°C。
•5月:天气转暖,气温稳定在20°C左右。
阳光明媚,是旅行的好时光。
2.1.1.2 洛杉矶•3月:阳光普照,天气晴好,温度适宜,最高温度约为20°C至25°C。
•4月:天气依旧晴朗,温度进一步回升,最高温度约为25°C至30°C。
•5月:气温较高,白天炎热,最高温度约为30°C至35°C。
需要防晒和注意防暑。
2.1.2 加拿大2.1.2.1 多伦多•3月:天气多变,时而阴雨,时而晴朗,气温约为5°C至10°C。
•4月:气温逐渐回升,但仍有阵雨出现,最高温度约为10°C至15°C。
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
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贵阳二十三中史地组胡俊松《气温的变化》这堂课讲的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章第二节的知识,本节内容是初中学生地理基本知识框架的一部分,在以后对气候类型等知识的学习中都将会用到,基础性强。
气温与生活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但却是重点,通过对气温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气温与生活诸多方面的关系,进而关注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事物;气温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生疏,通过教师按照正确的步骤引导学生读图,培养其根据图文信息获取相关知识和结论的能力,让其明白诸如日较差等基本概念;根据人学习知识的先后顺序,故采用教师先讲解画图——学生画图——现场修改点评的步骤,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如何绘制此类图的步骤和方法;根据曲线图总结出相关规律的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因而结合多媒体的优势和教师的引导,用几幅不同温度带的气温变化图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和结论,培养他们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我的教学对象是贵阳23中初一班的学生,本班学生虽然思维比较活跃,但刚刚进入初中的学习阶段,对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功能不是很清晰,还没有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因此,在气温与生活的教学环节采用了讨论法,自由发言,气氛活跃,但要注意避免学生只关注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和气温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各种方面与气温的关系;学生的纪律性较好,但并不表示在没有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能在画图环节把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得很好。
相反,根据学生特点,采用教师先讲解画图——学生画图——现场修改点评的步骤,可以让学生把图绘制好,并且比较好的掌握绘制步骤和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图来总结出规律和结论,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画完图并不意味着学生就知道如何根据相关资料归纳和总结,因此用三幅图来加强练习,同时又和前面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为的是突破本课的难点——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图总结其变化规律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气温》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课。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温度的概念,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认识气温的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温度和气温的区别,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对基本的科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他们对温度和气温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温度计的使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认识气温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认识气温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讨论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温度和气温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温度和气温的定义,以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亲身体验温度和气温的变化。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如选择合适的衣物、判断食物的熟度等。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地温和气温的换算关系
地温和气温的换算关系一、引言地温和气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两种温度单位。
地温通常指地下深处的温度,而气温则是指在大气层中测量的温度。
本篇文章将介绍地温和气温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地温和气温的定义1. 地温:地球内部热量的传导使得地壳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热量,这种热量会通过岩石等物质向外散发。
在不同深度处,岩石所含水分、岩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内部的热量。
因此,地下不同深度处的温度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地温”是指1000米以下深度处的平均温度。
2. 气温:在大气层中测得的空气的平均分子运动能量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气体的温度。
三、地温和气温之间如何换算?1. 地表与大气层之间存在着能量交换。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则被地表吸收,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地表的温度升高后,会向大气层中释放热量。
因此,地表和大气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换热关系。
2. 由于地温和气温是两种不同的温度单位,因此需要进行换算。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地温 = 气温 + 温度梯度× 深度其中,温度梯度是指单位深度内的温度变化量。
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中,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温度梯度也会有所不同。
四、具体案例分析1. 假设某地区今天的气温为25℃,并且该地区1000米以下深度处的平均温度为15℃。
则该地区的温度梯度为:温度梯度 = (25 - 15) / 1000 = 0.01 ℃/m2.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该地区2000米以下深度处的平均温度,则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地温= 25 + 0.01 × 1000 = 35℃地温= 25 + 0.01 × 2000 = 45℃3. 反之,如果我们已知该地区2000米以下深度处的平均温度为40℃,则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气温 = 40 - 0.01 × 2000 = 20℃五、结论地温和气温是两种不同的温度单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换算关系。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物候现象或种植业生产活动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温度。
*
8.2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1.1 园林植物栽培常用的温度指标
3)积温
是指植物完成其生活周期或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一定温 度的总量。积温分为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
● 活动积温,是指植物生长期或某发育阶段内高于或者等于生物学下限 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即:A=TN。
● 北方,在土壤冻结前、春季土壤解冻后和南方在冬季栽 植绿化树木就是利用了根系继续生长的这个有利因素。
*
8.2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1.3 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温度与种子萌发 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促进酶的活性和种子的生理生化反应,从 而加速种子的发芽生长。
● 一般温带树种的种子,在0~5℃开始萌动。多数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5~30℃,最高温度为35~40℃,温度再高就对芽产生有害作用。
● 在温带地区,一些一、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百合、鸢尾、郁 金香、风信子、牡丹、芍药等)必须经过春化阶段。延长春化时间 或适当降低春化温度可缩短植物达到开花的天数或提高开花率。
● 在果实成熟期需要足够的温度促进果实的呼吸作用,使果实内有机 酸分解和氧化加快,使果实味甜,着色好,温度不足则相反。
● 昼夜温差大能提高果实含糖量,促进植物结实。
● 有些温带和寒温带树木的种子则需要有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如蔷薇 科植物中的苹果、桃、梨、樱桃等种子经过低温(5℃左右)处理1~3个 月,萌发率可达90%以上。 变温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主要是由于降温后,可以增加氧在细胞 中的溶解率,从而改善了萌发的通气条件以及提高了细胞膜的透性。
● 有些种皮较厚的种子,经过变温处理后,种子萌发率显著提高。 ● 有些需光萌发的种子受到变温处理后,在黑暗中也能萌发。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塑料口袋1个、粗吸管、水槽、广口瓶、玻璃片3片、水、火柴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4.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实验类型
分组
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水盆、水、洗耳球、塑料管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1根带橡皮的铅笔、1根大头针、窄透明胶带、剪刀、
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软布、1张长30厘米、
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1.5降水量的测量
实验类型
分组
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张制作方法说明书、1个厚底直筒玻璃杯、刻度尺、
2个烧杯、1根搅拌棒、1个水槽、
冷水、热水、食盐、方糖、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2.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实验类型
分组
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个装100毫升水的烧杯、1根搅拌棒、
1个药匙(2克)、1张记录纸、精盐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2.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实验类型
分组
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2个透明玻璃杯各装50毫升水、1根搅拌棒、
20克食盐、20克小苏打、2克小匙、汽水1瓶、
开瓶器、注射器1只、橡皮塞
【气候】秋天的气温变化:了解秋季的天气特点
【气候】秋天的气温变化:了解秋季的天气特点引言秋天是一年中气候变化最明显的季节之一。
在这个时候,我们经历着从炎热的夏季到寒冷的冬季的过渡期。
秋天的气温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秋季的天气特点对我们做好防护和适应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秋天气候的特点和气温变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季节。
1. 秋天的气温变化秋天的气温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从炎热的夏季过度到寒冷的冬季。
秋季的气温通常表现为一种波动,早晚较冷,白天较暖,但整体上会逐渐凉爽。
1.1 温度逐渐下降随着秋天的到来,温度开始逐渐下降。
夏季的酷热天气逐渐消散,凉爽的空气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白天的最高温度逐渐降低,晚上的最低温度也逐渐下降。
这种温度的逐渐下降给人们带来一种宜人的凉爽感觉,也使得秋天成为了户外活动的最佳季节之一。
1.2 波动的气温与其他季节相比,秋季的气温波动较为明显。
一天之内的气温通常会出现较大的范围波动。
早晨和晚上的气温可能会相对较低,而中午的气温可能会相对较高。
这种波动性使得秋季的气候变化更加多样化,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带来了一些挑战。
1.3 冷空气的影响秋天的气温变化常常受到冷空气的影响。
冷空气从北方或西方吹来,使得气温骤降和天气变冷。
冷空气通常会带来阵雨、下降与降水、阴天和多云。
这种冷空气的影响也增加了秋天气温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2. 秋季气温变化的原因了解秋天气温变化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季节的特点。
秋季气温变化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2.1 太阳辐射的变化秋季的气温变化与太阳辐射的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地球绕太阳运动,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向南方偏移。
这导致了太阳辐射的减弱,进而影响了地球表面的温度。
由于太阳直射位置的改变,秋季的太阳辐射较夏季减少,这是秋季气温逐渐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大陆与海洋的影响大陆和海洋对秋季气温变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陆与海洋的温度变化速度不同,也导致了气温的差异。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全册实验一览表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全册实验一览表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四年级上册序号章节实验名称主要器材分组1 1.3 温度与气温温度计√2 1.4 制作风向标吸管、剪刀、硬纸板、大头针、带橡皮的铅笔√3 1.5 制作雨量器直通透明杯子、透明胶带、标有刻度的纸条√4 2.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食盐、面粉、清水、玻璃杯、沙子、药匙、搅拌棒√5 2.1 过滤食盐、沙、面粉的混合物烧杯、玻璃棒、药匙、高锰酸钾√6 2.2 高锰酸钾的溶解药匙、烧杯、水√7 2.3 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胶水(或洗发水)、玻璃杯、搅拌棒、水√8 2.3 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醋、酒精、食用油、试管、试管架√9 2.4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食盐、小苏打、玻璃杯、水、搅拌棒√10 2.4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汽水(或苏打水)、注射器、橡皮塞√11 2.5 溶解的快与慢食盐、玻璃杯、量筒、搅拌棒、热水(6℃)、冷水、水果糖√12 2.6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量筒、天平、药搅拌棒、食盐、记录单、水√13 2.7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浓盐水、烧杯、水、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14 3.1 听听声音大音叉、小音叉√15 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大铁钉、中铁钉、小铁钉、泡沫架√16 3.3 声音的变化小鼓、钢尺、橡皮筋、水槽、音叉、清水√17 3.4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钢尺、塑料尺、玻璃杯(或广口瓶)、水、木棒√18 3.5 声音的传播塑料尺√19 3.5 闹钟铃声在玻璃罩中的传播玻璃罩、闹钟、真空抽气机√20 3.6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气球皮(或薄橡胶)、口杯、橡皮筋、细沙、碎纸屑√21 3.7 控制物体发声塑料罐、豆子,纸√22 4.3 测量心跳和呼吸喇叭筒、软管、表、肺活量检测仪√23 4.4 体验心脏的工作洗耳球、水、烧杯√24 4.5 人体的消化器官塑料袋、水、小块馒头、煮熟的蔬菜、塑料管、煮熟的米饭粒√以下是四年级上册的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共有24个实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 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气温》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和气温的区别,以及了解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温度和气温的概念,以及气温的变化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和气温的区别。
2.让学生了解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和气温的概念。
2.气温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问答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理解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
2.准备温度计和气温计。
3.准备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温度吗?你们感觉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对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和实例中,哪些是关于温度的,哪些是关于气温的?通过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对温度和气温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温度计和气温计,观察并记录当前的温度和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如阳光下、阴凉处、冰箱里,观察并记录温度和气温的变化。
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气温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讨论和交流,巩固学生对温度和气温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气温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温度作用取值
裙楼上部结构超长,通过增设后浇带等构造措施来减小施工阶段的温度效应,采用PMSAP 来计算使用阶段的温度效应: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征求意见稿附录D.5,武汉市月平均最低气温Tmin=1.3℃,月平均最高气温Tmax=32.6℃。
结构的最低初始温度T0max=0.7Tmin+0.3Tmax=10.7℃。
结构的最高初始温度T0min=0.3Tmin+0.7Tmax=23.2℃。
考虑室内外温差,正负零以上7℃,正负零以下10℃,屋面不考虑温差。
所以正负零以上结构的最大温升工况:TK+=23.2-7-1.3=14.9℃;正负零以上结构的最大温降工况:TK-=32.6-7-10.7=14.9℃。
正负零以下结构的最大温升工况:TK+=23.2-10-1.3=11.9℃;正负零以下结构的最大温降工况:TK-=32.6-10-10.7=11.9℃。
屋面结构的最大温升工况:TK+=23.2-1.3=21.9℃;屋面结构的最大温降工况:TK-=32.6-10.7=21.9℃。
温度作用的分项系数1.4,组合值系数0.6,频遇值系数0。
混凝土结构考虑应力松弛及刚度折减因素,可取0.7的折减系数。
故,地上结构:TK+=14.9x0.7=10.43℃;TK-=14.9x0.7=10.43℃地下结构:TK+=11.9x0.7=8.33℃;TK-=11.9x0.7=8.33℃屋面结构:TK+=21.9x0.7=15.33℃;TK-=21.9x0.7=15.33℃目前的设计工程中很多都要进行温度作用计算,但现行的荷载规范对温度作用的计算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有很多模糊的问题存在,偶一直也有很多问题自己也稀里糊涂的。
春节前看到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征求意见稿),单独对温度作用进行了一个章节的规定,偶在学习这些新规范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下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分享给大家。
由于统计上的不确定性和时间的变化,这里我们讲的温度作用一般都有一个区间的概念,如结构合拢温度是一个区间,结构使用过程中的温度也是一个区间。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课题
1.4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学生能用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课后反思
课题
1.5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四年级科学上册1.3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教科版 (1)
温度与气温经过一个多礼拜来准备的《温度与气温》这节课,今天我终于在忐忑的心情中走进了课堂,从自己开始上成长课以来,我从未如此认真地准备过一节课,也没有一节课能有这么多有经验的老师来给予指导,虽然整个过程是“折磨”人的,但是这个“折磨”的过程却变得十分有价值,如果没有这次的经历,我对自己教学水平的看法也许还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不曾前进,通过这节课的不断磨课改课,让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下面我想针对这节课的课堂环节安排和学生思维引导方面做一个重点的反思。
首先是课堂环节的安排。
引入部分我采用了问题的形式“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让学生尽情来描述一下天气,描述之后让一名学生播报湖州今天的天气预报,让学生认识到一天中的天气是变化的,进而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天气,学生进行猜测后选定地点并进行猜测,然后得出受影响越小的地方就越能接近于当地的气温,接着用百叶箱来验证是不是树荫能够代表当地的气温,最后绘制昨日上午的气温统计图,作为课外延伸作业,我给孩子们留的作业是“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一天的几点钟”。
当然这些课堂环节的安排也是经过反复修改之后才确定的,《温度与气温》这一课的备课的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繁复的。
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也去网上查询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查询的过程中,我发现网上这类资料很少,也就说明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并尝试去上这节课。
因此这些优秀的参考资料,我感到有点无所适从。
比如在引导“室外、阴凉、通风的地点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开始的备课时,直接让学生分析,最后发现学生的反应的迷茫的,他们不知道哪一个地点才能够反应,直到出示百叶箱,学生才能说出是树荫,有些班级甚至会认为百叶箱更接近于教室,因为百叶箱整个形状更接近于教室。
在不断的修改中,最终确定由教师提出“受影响越小的地方越能代表当地的气温”,让学生说出哪一个地点受影响小,学生根据分析会说出树荫,然后再问“我们测量的几个地点中,哪个地点更能代表我们当地的气温”,学生会说出树荫,接着再出示百叶箱,这样的话,学生对树荫能代表当地气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道路基层施工温度要求
道路基层施工温度要求一、施工温度控制在道路基层施工过程中,温度控制至关重要。
适宜的温度有助于提高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施工质量。
1.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温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温度应控制在**≥5℃**,并尽量避免在夏季中午高温时段进行施工。
1.2 石灰稳定土基层施工温度石灰稳定土基层施工温度应控制在**≥5℃**,并避免在雨天进行施工。
1.3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温度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温度应控制在**≥15℃**,并尽量在春秋季节进行施工。
1.4 水泥混凝土基层施工温度水泥混凝土基层施工温度应控制在**≥10℃**,并尽量避免在夏季中午高温时段进行施工。
二、材料温度控制材料温度直接影响基层施工质量,因此应严格控制以下材料的温度。
2.1 水泥温度控制水泥进场及使用时,其温度应控制在**≤50℃**,以保证其活性。
2.2 碎石温度控制碎石在使用前,应将其温度提高至接近环境温度,以避免因温差引起冷缩裂缝。
2.3 石灰温度控制石灰在使用前,应存放一段时间,使温度逐渐降低至接近环境温度,以避免因温差引起干缩裂缝。
2.4 沥青温度控制沥青在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以保持其质量和稳定性。
沥青的运输温度应控制在**≥10℃**。
在铺筑过程中,应保持混合料的出场温度在**≥120~150℃**之间。
若因特殊原因需要短时间贮存时,贮存时间不宜超过24h,贮存期间温度降低不应超过10℃。
当温度低于下限值时应停止施工。
另外沥青的加热温度不能超过其闪点200℃。
实际加热时可控制在略高于这个值并密切注意温度的变化及时调节以防止发生着火现象(安全和消防要特别注意)。
混合料的出场温度应在145~165℃之间。
当混合料的出场温度低于90℃时或在当天最低气温范围内有出场温度更低的情况下应停止拌和及摊铺作业。
当混合料的出场温度高于175℃时应废弃不得用于工程。
在铺筑过程中气温低于5℃时不得进行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作业。
温度和气温实验报告
温度和气温实验报告引言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程度的一种反映,是物体内部各部分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平均能量的测量指标。
气温则是大气中分子热运动程度的一种反映,是人们通常所称的温度。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多种方法测量室内温度和外部气温,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目的1. 了解温度和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学习并掌握使用温度计和气温计进行实际测量的技巧;3. 分析并对比不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装置与方法装置1. 实验室温度计(量程:-10 ~ 50 )2. 室外气温计(量程:-30 ~ 50 )3. 实验室室外温度计读数记录表格方法1. 将实验室温度计放置在室内的一个固定位置,等待温度计读数稳定后记录室内温度;2. 将室外气温计放置在窗外的一个固定位置,等待气温计读数稳定后记录室外气温;3. 重复上述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实验次数室内温度()室外气温()-1 23.5 19.22 24.0 20.13 23.8 18.9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实验的平均室内温度和平均室外气温如下:平均室内温度= (23.5 + 24.0 + 23.8) / 3 = 23.8平均室外气温= (19.2 + 20.1 + 18.9) / 3 = 19.4经过多次实验测量和取平均值,我们得到了较为准确和可靠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气温数据。
结果分析通过对比室内温度和室外气温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比较室内温度和室外气温可以发现,室内温度较室外气温稍高。
这可能是由于室内有其他电器设备的热量产生,以及室内隔热效果较好的原因。
2. 实验中室内温度和室外气温的差异较小,这表明室内和室外温度相对稳定,温度变化较缓慢。
3.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较高,通过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可以减少个别数据的误差,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使用温度计和气温计对室内温度和室外气温进行了测量,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了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四年级科学上册1.3《温度和气温》>>>
气温
4月1日
4月3日
什么变化使人们这两天的状态差别这么大?
温度对天气的影响, 是天气日历中重要 的记录数据。
气温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 道当地的气温。
气温
天气预报中的温度,指 的是当天本地的任意地 方的温度吗?
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分工配合
怎样 做好 记录?
需要 做哪 些准 备?
实验记录
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地点 温度(℃)
根据天气预报和真实的室内温度进行比较。
室内外温度的比较
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不一样,因为地点不同,同学们读数 不同,温度计的差异。
测量气温: 时间
温度℃
实验记录
8:00 17
11:00 23
14:00 25
17:00 24
பைடு நூலகம்
20:00 19
根据表 中数据 画出真 实图
分析数据,测量气温
从表中可以发现气温最低是清晨, 从表中可以发现气温从清晨升高,到
气温最高是下午2:00。
下午2:00最高,然后慢慢下降。
拓展
预测:
日食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某个固定地点的 气温有什么变化?
温馨提示:如果某个温度计测得的气温和大多数温度计测得的气温有较 大的差距,需要重测数据。
室内外温度的比较 实验结论:
实际测得的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不同。
气温
思考:哪一个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室外阴凉,通 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温度。
气温的测量
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指的是什么?
什么时间的气温最高? 什么时间的气温最低?
谢谢观看
望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