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 (1)

背景
•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大规模生产方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的扩散,发达资本主义呈现出福特主义的典型特征。 “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及其内部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工人之间 的内在矛盾为理解资本主义重大的历史性转化提供了一个 有益的分析框架,它也有助于理解20世纪中期形成的资本 主义社会秩序的合法性”。20世纪60年代末期福特主义的 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长达 20余年的经济结 构调整过程。这种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结合70年代后半期以 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之间关系、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 劳资关系发生剧烈的变动,产生了许多新变化、新现象、 新特点、新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
危机降临
• 福特主义在上世纪30至50年代,伴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进 程在美国开始形成。福特主义生产结构和再生产结构的成功实施和推 广,使美国在二战期间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二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促使美国福特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 引进和推广。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在世界范围 内的扩散,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中一度崩溃的世界市场此时得以重新 恢复,生产、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日益国际化,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 与发展,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之间的相互促进,使资本主义世界 开始了长达近20年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尽管各国福特主义时代的资 本主义与美国还有一些差异,但福特主义还是表现出一种超越民族特 点的统一性。
• 制造便宜的商品以及通过高工资积累增加对工业产品的需 求是一个相当成功的经济发展策略。福特制不仅带来劳动 力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提高了资本家的利润,而且也 使工薪阶层整体的生活方式发生结构性变化。广义地讲, 工人们取得的最重要的权利就是自由工会及更安全的社会 保障系统.最重要的利益是充足的就业机会、稳定的工薪 增长和一些社会福利。工人们并没有向资本主义的所有制 和控制质疑,雇主们也决心忍受工人们的权利和机遇以换 取更有利可图的经济环境。这种基本的联盟也使“丰裕的 社会”得以形成;另外,家庭经济的解体和平等消费,使 得工人们从最初的生活背景中分离出来,使工人有了更多 自由选择的机会并可以用消费来支持个人的发展,这对工 业社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后福特时代生产组织形态

网络效应、正反馈与市场封锁
如果产业标准是通过竞争实现的,则网络效应 将是标准得以确立的决定因素。
如果互补性产品的“网络”规模决定了该产业 产品的需求,则网络效应就会出现。
案例:VCRs市场技术标准争夺战
温特制与生产模块化
在温特制出现之际,以电脑行业为代表, 美国企业制造流程出现了模块化生产的 特点。
有效预测:目前预测方法只是根据历史数据推算未来,但需 求还会受价格、促销、新产品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取决 于零售商、制造商、供应商。
SCM的基本技术特征
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 企业间的流程再造: 系统整体计划与控制: 信息共享与信息标准化:
供应链管理倡导的理念
从“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一体化”管理 从职能管理转向过程管理 从产品管理转向顾客管理 从企业间交易性管理转向关系性管理 从物质管理转向信息管理 从零和竞争转向多赢竞争 从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管理 从简单的多元化经营转向核心竞争力管理
对量。一般来说,净利润越高的企业,其效益越好。 投资收益率(Return on Investment,简称ROI):表示一定
时期的收益与投资的比。当两个企业投资不同时,单靠净利 润是无法比较他们效益的好坏的。 现金流量(Cash Flow,简称CF):表示短期内收入和支出的 钱。没有一定的现金流量,企业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时间
消费者 需求
减少需求变异的方法
减少不确定性:集中信息,采用统一的预测方法,库存及采 购策略等;
减少变动性:采用需求控制技术,如天天低价,即不变的价 格策略;
缩短提前期:包括订货提前期与信息提前期,前者包括生产 和运输时间,后者指处理信息的时间;
战略伙伴关系:如实施卖方库存策略、合作预测等;
复旦大学《媒介与社会》期末考试

一、举例说明(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福特以较低成本制造商品,再以较低的价格售出以鼓励大众消费,同时还首先支付工人相对高工资以刺激商品购买欲,福特公司代表了其它发达资本主义企业主要特征。
常规生产方式为批量生产,在工程设计、电子产品和汽车等生产领域都以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由同样的流程和模板被批量制造。
造就了一些工业生产特色地区(如德贝的铁路职业)。
主流工作群体是产业工人,集中于制造业和采矿业。
大众消费成为常规模式,工资相对提高、生活消费品的成本降低、充分的就业、分期付款业务等因素推动着大众消费。
如1945年后的英国普通居民可以接触到化妆品、电视和摩托车等过去贫乏社会无法想象的消费品。
大众消费成为维持批量生产稳定发展的轴心,依赖于工人阶级对商品购买,经济的兴旺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力和借贷信用关系,特别表现在汽车市场上。
以英国为例,其本土公司对国内市场有坚定的控制力,1968年制造业的87%产量来自本国企业,其在一个稳定安全市场中运作,以纵向和横向兼并拓展市场。
福利国家的发展生动地体现了国家合理干预经济的正当性,二战后英国出现国有化浪潮。
1973年社会经历巨大经济衰退和大范围石油价格飙升,福特主义体制难以为继。
后福特主义:全球化意味着福特主义难以为继,19世纪70年代始企业为长期扩张需要重组与转型。
深刻变迁的前提是劳资关系的政策使工会运动丧失作用,如美国19世纪80年代早期里根总统摧毁航空交通管制工会后就鲜有抵制改革的运动。
企业针对市场不景气裁减劳动力通过工人的额外工作或者新科技的应用达成资本增长,许多公司经济扩张伴随裁员,如IBM在1983到2001年收入翻倍却裁员25%。
企业逐渐被纵向分解企业倾向于通过与外部组织签订合约来尽可能多地满足公司的需求而不是扩大企业内部的生产规模(实现纵向一体化),如意大利时装生产商Benetton利用12万工人生产服饰但只有1500人是直接雇佣关系。
公司需要足够通讯基础结构以协调和控制分散的活动才能切实进行纵向分解,信息的重要地位决定通讯基础结构是后福特主义的一个根本组成部分。
福特制和后福特制

上述劳资关系的变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政策的制 定开始向资本利益倾斜。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国家开始削弱工会的势力;
第二, 放松规制, 实施以减税等为手段的供应政策;
第三, 通过区域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鼓励企业的跨 国经营;
其次, 制造商通过参股、人事参与、设备租赁、各 种协会等, 借助信息技术, 与其供应商在产品开发 设计、信息交流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 和相互信任关系, 使制造商和供应商实现产品开发 和设计技术上的互补, 提高双方的技术能力, 分摊 产品创新成本。通过信息交流, 提高创新速度, 降 低双方存货成本和营销成本, 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通过资金上的支持, 供应商可以通过持续创新来降 低生产成本, 防止其他生产组织的恶意收购。
后福特主义已经呈现出来的某些重要特征。
例如, 持续依赖, 生产剩余的折衷分配; 通过分包 等多级网络充分地利用市场、产品和技术信息, 产业、金融机构和国家对长期技术创新战略的分 担等。
其中, 强调从福利国家向创新国家的转变是当代资 本主义经济政策发展的重要趋势。
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 币和贸易体系, 为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顺利实现 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福特主义的危机:
首先表现为该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刚性特征, 无法应对 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快速多变的消费需求。在福 特制生产方式下,巨型企业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的主导, 大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层制、高度的纵向一体化和巨额投 资的生产设备的专用性, 使生产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 化。
第四, 政府为吸引跨国投资而相互竞争。为了吸引跨国 公司的投资, 国家、城市和地区的政府具有了更强的企 业家精神和经营能力。为实现产品的持续创新和国际竞 争力的提升, 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改变福利国家政策, 强 调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的培育建立创新型国家。
劳动过程理论

随后,管理策略和新技术必然导致技能退化的线性过程这一主张被 广泛地讨论。Cooley提出,技能的获取有五个必要的阶段,分别是新手、 高级的初学者、有能力的、熟练的和专家,工人能通过依次经过这五 个阶段来发展自身技能。但新设计的技术不给予工人机会去进行这种 实验的技能发展所必要的“深入的职位参与”。当技术取代了人类掌
Piore & Sabel的弹性专业化理论
Sabel指出,向范围经济的转变有利于通常建在特定的地理位置的小 规模的创新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以横向的一体化和相互的合作为 特征。Kumar指出,弹性专业化并不局限在小的生产单元之内,跨国公 司正在向更弹性的生产转变,其附属工厂正在为细分市场制造产品。 向弹性专业化的转变被认为消除了不弹性的泰勒制等级管理结构, 而有利于形成弹性的扁平的不严密的结构。当泰勒制劳动分工和任务细 化让位于一个更人道的劳动组织时,劳动本身也在改变。在弹性专业化 中,劳动以工艺原则来组织,概念和执行的分离被废止了,工人被给予 更多的职责和自主权,从而劳动力技能得以重建。对未来的劳动的这个 乐观看法是以下面这个观点为前提的:计算机化代表着与福特主义的技 术模式的脱离。计算机适应并加强了使用者的生产能力。它也恢复了操 作者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从而是机器从属于操作者,而不是操作者从属
(Braverman p.170-171)
Braverman提出,技术的应用允许对工人活动在更大程度上的管理 控制。 技术的应用加强了泰勒制引起的劳动分工和随之产生的技能退 化。资本主义后期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随之发生的社会化大生产,推动 了部门的专业化、劳动分工的发展和等级管理结构。这产生了在劳动 这一部分上对工作的控制和知识的流失,从而导致了技能退化的过程。
福特公司的历史。精华。。不容错过

福特制及其它有83年历史的福特Rouge制车中心,乃亨利·福特(Hernry Ford)理想中一处自给自足的车城,这个见证了美国工业兴起的福特发源地,在面临关闭之时,福特决心将它翻新重修,使它再次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景仰的标准。
亨利·福特年幼时经常在祖家不远处的矮树林玩耍,那片矮树林位于美国密芝根州Dearborn市以南数公里的Rouge河旁边。
他对那片地方情有独钟,成年后,便逐片地买下来发展他的汽车事业。
这里就是后来被称为“The Rouge”的汽车生产厂房,但它并非一般汽车生产线那么简单,而是亨利·福特理想中的一个能自给自足,一切原料以至汽车制成品都可在同一处地方实现的车城。
现在,Rouge仍然是全球面积最大,并由单独一间车厂拥有的制车中心,占地约1.6平方公里,楼宇可用面积达158万平方尺,多年来都是国家元首、工业家和学生必到的参观胜地。
由1914年至今不断生产福特汽车的Rouge,在新世纪讲求高效率环保政策,以及大部分福特汽车的生产线已迁移到其他厂房进行之时,正面临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问题。
福特打算将这间有接近90年历史的车城改建重修,使其能继续成为全球汽车生产业的典范。
决心靠自己于1903年创立的福特汽车,创立人亨利·福特一直希望汽车可以由工人阶级拥有,但传统的制车方法只会令车价高昂。
虽然当时的制车方法已有高效率的所谓流动生产线,但福特觉得这个概念可以加以改善,使汽车生产的成本大大减低,他说过:“如果供应商产品的价格,不能让我们生产成本低廉的汽车的话,那么我们只好靠自己生产配件。
”福特认为,惟有自给自足,不假外求的“垂直综合”(Vertical Integration)方法,才可改变汽车的生产模式,Rouge的概念,就是将整部汽车的每一个部件,由铁矿、橡胶、玻璃以至发动机等所有的汽车组件,均在一个屋檐下提炼、加工、制造和装嵌。
Rouge厂设立之前,福特汽车原本是在Highland Park(高地公园)厂房出产的,该厂多次因为供应商缺货而停工,这更加强了亨利·福特要自给自足的决心。
福特主义(1)

危机降临
• 福特主义在上世纪30至50年代,伴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进 程在美国开始形成。福特主义生产结构和再生产结构的成功实施和推 广,使美国在二战期间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二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促使美国福特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 引进和推广。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在世界范围 内的扩散,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中一度崩溃的世界市场此时得以重新 恢复,生产、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日益国际化,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 与发展,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之间的相互促进,使资本主义世界 开始了长达近20年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尽管各国福特主义时代的资 本主义与美国还有一些差异,但福特主义还是表现出一种超越民族特 点的统一性。
内容概述
• 福特主义一词最早起源于安东尼奥·葛兰西,他使用 “福 特主义”来描述一种基于美国方式的新的工业生活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期,法国调节学派把福特主义作为一种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殊的历史形式,从它与社会、经济、政 治职能的紧密联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
• 按照调节学派的观点,福特主义关键性的基础是从一种粗 放型的资本积累战略,向一种以泰勒制劳动组织(见泰勒 制)和大规模生产消费性商品为特征的密集型资本积累战 略的过渡。西方激进学者普遍认为,作为统一整体的福特 主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第四,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与福利国家制度,不断熨 平经济周期和维持有效需求,调节着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 消费的良性循环。福利国家制度保证了孕妇、病人、退休 和失业的人能够得到稳定的收入, 与前述劳资集体谈判 制度一起促进了大规模消费的稳定增长。
• 第五,美国支配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 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过程的顺利进行 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福特汽车公司发展史

福特汽车公司发展史有83年历史的福特Rouge制车中心,乃亨利·福特(HernryFord)理想中一处自给自足的车城,这个见证了美国工业兴起的福特发源地,在面临关闭之时,福特决心将它翻新重修,使它再次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景仰的标准。
亨利·福特年幼时经常在祖家不远处的矮树林玩耍,那片矮树林位于美国密芝根州Dearborn 市以南数公里的Rouge河旁边。
他对那片地方情有独钟,成年后,便逐片地买下来发展他的汽车事业。
这里就是后来被称为“The Rouge”的汽车生产厂房,但它并非一般汽车生产线那么简单,而是亨利·福特理想中的一个能自给自足,一切原料以至汽车制成品都可在同一处地方实现的车城。
现在,Rouge仍然是全球面积最大,并由单独一间车厂拥有的制车中心,占地约1.6平方公里,楼宇可用面积达158万平方尺,多年来都是国家元首、工业家和学生必到的参观胜地。
由1914年至今不断生产福特汽车的Rouge,在新世纪讲求高效率环保政策,以及大部分福特汽车的生产线已迁移到其他厂房进行之时,正面临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问题。
福特打算将这间有接近90年历史的车城改建重修,使其能继续成为全球汽车生产业的典范。
决心靠自己于1903年创立的福特汽车,创立人亨利·福特一直希望汽车可以由工人阶级拥有,但传统的制车方法只会令车价高昂。
虽然当时的制车方法已有高效率的所谓流动生产线,但福特觉得这个概念可以加以改善,使汽车生产的成本大大减低,他说过:“如果供应商产品的价格,不能让我们生产成本低廉的汽车的话,那么我们只好靠自己生产配件。
”福特认为,惟有自给自足,不假外求的“垂直综合”(VerticalIntegration)方法,才可改变汽车的生产模式,Rouge的概念,就是将整部汽车的每一个部件,由铁矿、橡胶、玻璃以至发动机等所有的汽车组件,均在一个屋檐下提炼、加工、制造和装嵌。
Rouge厂设立之前,福特汽车原本是在Highland Park(高地公园)厂房出产的,该厂多次因为供应商缺货而停工,这更加强了亨利·福特要自给自足的决心。
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

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福特,主义,丰田,特尔,总结,,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一福特主义起源:福特主义一词最早起源于安东尼奥·葛兰西,他使用“福特主义”来描述一种基于美国方式的新的工业生活模式。
定义:福特主义是以泰勒制劳动组织和大规模生产消费性商品为特征的一种粗放型的资本积累战略。
是指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方式。
特征:以泰勒制原则为目标的劳动标准化和强化的技术分工,以高度专业化的机器(流水线作为理想形式)大批量地生产标准化的产品。
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部分地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水平,从而是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福特主义产生的问题:第一,产品单一、产量巨大,造成产品的积压和滞后以及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且不能满足人们对商品多样化的需求;第二,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作业生产方式把人仅仅当成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忽略了人的主体性。
第三,劳资方关系中劳动者处于极度弱势的条件下不利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
福特主义对工会的影响:福特主义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x理论之下的,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使得工人在工作中概念和执行相分离(工人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小小环节的微小工具,自己的主体创造性能动性被忽略),工人工作的去技术化带来了工人同质性的增强由此工人之间的共同需求和联系得以加强,促进了工人之间的团结意识。
在这种背景下,工会的作用突显了出来,以工会为代表的集体谈判制度蓬勃发展起来。
反过来,劳资之间通过集体谈判所形成的工资增长与生产率联系机制诱发了大规模的消费,促进了大规模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福特主义对政府的影响:由于福特主义单一的大规模的生产经常会造成产品的过渡积压,为调节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消费的良性循环,不断熨平经济周期和维护有效需求,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和福利国家政策建立起来。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在马克思的著作文本中,生产方式是个多义词,围绕着生产方式一词的确切含义,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曾长期展开论战。
按照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哈维的看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
[1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随之改变。
本文将在对马克思及其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关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劳动过程的具体特征,阐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发生变化的动因,分析当前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最新进展。
一、从马克思到布雷弗曼后的劳动过程理论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对在资本控制下进行的劳动过程的分析。
劳动过程的一般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任何劳动过程里、在所有时间中、在一切情况下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在一切以占有直接生产者剩余劳动为特征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这种要素的社会结合都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但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强制是以比较有利于生产的形式进行的。
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为了实现商品的低廉化,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必须发展支配与从属的经济关系,因为劳动能力的消费是由资本家进行的,从而是被资本家监视与管理的;(2)必须发展巨大的劳动连续性与劳动强度以及劳动条件使用上的更大的节约,因为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产品只代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结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马克思论述了商品生产如何在适当的社会和技术条件下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动力——资本积累的推动下,劳动过程如何在资本的控制下,从手工工场内部的协作和分工转变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厂内部的机器劳动分工。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劳动过程的特定方式,以及参与生产活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产生,而劳动过程的发展又是如何在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展开的。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1、大规模生产;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为此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2、标准化产品;在泰勒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这种强化的标准化使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最细微的地步,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为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企业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运用周密的计划和决策、强有力的指挥和控制以及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有序高效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大企业中的等级结构;4、刚性生产,即劳动技能、管理结构、组织边界及产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在生产组织上主要表现为:1生产的内部化,即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2系统的封闭性,即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由同一个企业完成;3功能的齐全化,即企业必须具备完整、全能的各项功能;为了在综合型的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自己这个“木桶”,尤其要着眼于修补其中最短的木板;5、生产者决定论;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益依靠厂商资本投入的增加、生产的内部化、系统的封闭性和功能的齐全化,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和有能力完成产品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都构成了最终产品生产较高的进入壁垒,生产者从而控制着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事实上拥有着生产者主权;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在福特主义下,资本利润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效益和寡头厂商之间合谋形成的产量限制和垄断高价;面对竞争带来的垄断,当时的市场法制制度大多实行旨在削弱企业联合和各种形式集体行动的反托拉斯法,但保护竞争的举动,正如前面所言,又不可避免地陷入竞争悖论,资本主义生产面临着两难抉择;二后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1、大规模定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实现成本的持续下降,而各类企业又必须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反应;大规模定制正好适应了企业必须采取能同时提高效率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战略;模块化是大规模定制的一个关键;通过将大规模生产的模块化构件组合并装配成可定制的产品或服务,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被有机地结合在大规模定制这一生产方式中,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2、水平型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全能型大企业不同,新生产体系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从专业化的角度将原先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外包出去,使每个企业只专注于某一个部件或产品的一个部分,因而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网络与其他企业相互协调来完成的,大企业的垂直管理被水平管理所代替;3、消费者主权论;在供大于求的过剩经济时代,需求和消费力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企业不但要不断地运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去创造新产品和新产业,而且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速度的革命;在这种被熊彼特称为“创造性毁灭”的创新竞争中,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欲望得到满足,效用获得最大化;而企业通过技术的完善和多功能机器的有效利用保证了足够的利润水平;但由于受到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其所取得的垄断地位只能是短暂的,并不能持续下去;4、弹性生产;按照“新水桶原理”,企业总是用自己强优势部分与其他企业的强项相结合,组成灵活的单元或团体;也就是说,企业不再仅仅着眼于修补自己的矮木板,而是将自己水桶中最长的一块木板拿去和别人合作,共同去完成一个容积更大的水桶,然后从新的大水桶中分得自己的一部分,因而有效克服了传统形式只强调僵化的技术分工以及只讲分工不讲整合的缺陷;5、竞合型的市场结构;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分工和专业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企业无论有多雄厚的实力都离不开与其他企业的有效合作;。
福特公司管理模式

福特公司管理模式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关于福特公司的管理模式。
企业的管理都是需要通过企业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的,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起来的,有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等等一些成句来组成的额管理行为的体系结构。
下面这篇是关于福特公司管理模式的文章分享,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这篇由资料站为您提供的文章。
福特公司管理模式目录一、福特初发展——管理理论初形成始建于1903年,福特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供其参考,但在其后的日子里,与古典管理理论共同发展成长,也就成了福特汽车不断探索的条件和依靠。
福特建厂之初,世界上就已经有了一些汽车制造公司,他们采取流动生产线这类传统的方法制造高价汽车,这也正是产业革命给生产发展带来的技术遗留。
旧的管理理念已经渐渐和时代需求格格不入了,一方面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臆断法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落后的管理方法致使其生产能力低于预算的水平。
福特决定不走原路线,而是在其基础上创造出一套自己自足的高效生产法。
站在科学管理的角度,其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生产效率。
福特在高效率生产方面,成为了世界汽车工业效仿的对象。
在1914年,福特就提出了“每天工作八小时,付五美元”的举措,因此,工人的工作效率和他们的收入同步提高。
当时的福特具有洞察力的发现了高产量、高工薪和高消费之间的关系。
与此相对应的,科学管理理论已有了明晰的中心思想及建构轮廓。
泰罗制在福特的计时工资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福特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大体上体现了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精神上的和谐变革。
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上的变革,福特基于泰罗制原理形成的工人管理方法被普遍采用,节约了时间还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出工人执行职能的主观能动性。
福特这些新的管理方法映射出了当时泰罗制的普及,科学管理理论突破了原有的机械化生产模式,更注重了人存在的经济价值,大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制度、善待人的方法创下了生产效率的高记录。
泰罗制、福特制与后福特制

泰罗制: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
2、制定工作定额。
3、选择最好的工人。
4、实施标准化管理。
5、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
6、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泰罗制、福特制等等所谓科学的管理方法,虽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最终却是把人变为机器。
流程化/专业化/标准化/重复化(一)福特主义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1、大规模生产。
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为此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
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
2、标准化产品。
在泰勒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
这种强化的标准化使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最细微的地步,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
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为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企业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运用周密的计划和决策、强有力的指挥和控制以及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有序高效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大企业中的等级结构。
4、刚性生产,即劳动技能、管理结构、组织边界及产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
在生产组织上主要表现为:(1)生产的内部化,即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
(2)系统的封闭性,即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由同一个企业完成。
福特制和后福特制

福特主义的危机:
首先表现为该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刚性特征, 无法应对 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快速多变的消费需求。在福 特制生产方式下,巨型企业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的主导, 大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层制、高度的纵向一体化和巨额投 资的生产设备的专用性, 使生产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 化。
在福特制中, 最核心的劳资关系表现在两个 方面:
一是为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大规模生产要 求在一个工厂中雇佣数量庞大的工人;
二是通过详尽的劳动分工和科层管理, 实现大规 模生产效率的提高。
福特制积累体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以生产流水线和M 型组织为基础, 通过大规模生产和范 围经济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
后福特主义已经呈现出来的某些重要特征。
例如, 持续依赖, 生产剩余的折衷分配; 通过分包 等多级网络充分地利用市场、产品和技术信息, 产业、金融机构和国家对长期技术创新战略的分 担等。
其中, 强调从福利国家向创新国家的转变是当代资 本主义经济政策发展的重要趋势。
其次, 在新的市场条件下, 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 不再依赖于规模和范围经济, 更重要的是依赖技术进步, 尤其是新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三, 严格的层级制和详尽的劳动分工, 使大规 模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激励问题。
第四, 持续的经济衰退、使得以充分就业和福利 支出为核心的福利国家政策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 难。
第四, 政府为吸引跨国投资而相互竞争。为了吸引跨国 公司的投资, 国家、城市和地区的政府具有了更强的企 业家精神和经营能力。为实现产品的持续创新和国际竞 争力的提升, 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改变福利国家政策, 强 调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的培育建立创新型国家。
“福特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

彭吉黔梁成艾朱德全摘要:“福特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原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三种类型。
原福特主义视角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理念与目标上以巩固和稳定为改革诉求、在内容与结构上以单调和分段为外在表征、在管理与评价上以集权和划一为现实情境;新福特主义视野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以市场机制为教育理念定调、以实践技能为培养目标定向、以企业岗位为课程内容定位;后福特主义视域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以高效化和个性化为理念与目标之憧憬、以多元化和顾客化为体系与结构之鉴景、以自主化和最大化为组织与实施之远景、以团队化和过程化为管理与评价之愿景。
“四主一体”实践本位样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今后走内涵式改革之路的主导路向。
关键词:福特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作者简介:彭吉黔(1964-),男,贵州思南人,贵州铜仁学院纪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梁成艾(1970-),男,贵州铜仁人,贵州铜仁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朱德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掌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编号:10JZD0041)于课题“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朱德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 2012) 24-0009-04一、问题缘起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神的鼓励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就,但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
虽然中国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的课改理念和教学模式,但改革效果始终不够理想,究其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却少不了以“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等为代表的经济因素的影响。
福特主义

• 作为一种管理斱式的发革,福特制广泛地应用二汽车生产 丨,节省了旪间 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工人 的工资,也使汽车的售价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叐,唱品生产 者发得有能力贩买他刚自己生产的产品,大觃模生产呾大 众消费联系在一起了。如今,在丐界上仸何地斱,福特的 名字都代表着大生产呾大众消费所带来的繁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在汽车销售丨,福特的出収点是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可 以平等地拥有廉价而耐用的汽车,也就是说在拥有汽车斱 面,富人呾穷人是平等的,大众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平等消 费。为了维持戒扩大生产觃模、获叏更多的利润,企业除 了要生产出高质 低价、适锖对路的产品以外,还必须利 用种种手段来刺激越来越多的人贩买。扩大贩买人群的最 重要的一丧办法是实现 平等消费”,即承认普通公众都 有享叐的权利,其要有钱,每十人都可以迚行消费,甚至 一旪没钱也可以借劣二分期付款戒惜贷抵押的办法来消费。 这种消费权利的平等是一种新型民主戒者说是民主的一种 新的表现形式。19丐纨,人们往往是通过获得平等的政治 参不权利来达到平等。到了20 丐纨,人们发成通过消费 来达到平等。消费耐用品呾奢秱品已丌再是富人戒上层阶 级的特权,而是每丧普通公众的权利。这不传统社会只承 认少数王公贵族有权享叐相比确实是一种迚步。
• 第三,资本家乊间的垄断竞争格局使生产建立在对未来计 划的基础乊上。与用性机器投资呾低技能工人相结吅的生 产过程提高了资本有机极成,通过加速资本周转来降低高 资本有机极成对利润率的影响,促迚了企业乊间纵向一体 化过程,从而在主要行业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标 准化产品的长生命周期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开辟新需求 的突破性技术戒产品创新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
• 福特主义(Fordism)这一词最早起源二安东尼奥· 葛兰西, 他使用“福特主义”来描述一种基二美国斱式的新的工业 生活模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呾与业化为基础, 以较低 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按照调 节学派的观点,福特主义兲键性的基础是从一种粗放型的 资本积累戓略,向一种以泰劵制劳劢组细(见泰劵制)呾 大觃模生产消费性唱品为特征的密集型资本积累戓略的过 渡。20丐纨90年代以来,西斱学者相继提出了新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等对収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収展的最新描述不 概括。这些新概念丌仅逐渐被引入经济学各分支学科如地 理(穸间)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理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等,而丏也渗入到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如政 治学、社会学呾教育学等领域。
主义、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理论学说

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理论学说作者:冯少舟主题类号:G5/成人教育学刊【文献号】1-614【原文出处】《现代远距离教育》【原刊地名】哈尔滨【原刊期号】200103【原刊页号】20~24【分类号】G5【分类名】成人教育学刊【复印期号】200112【标题】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理论学说【作者】冯少舟【作者简介】冯少舟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哈尔滨150080【内容提要】为了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世界远程教育理论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学说来分析和说明远程教育的发展应依据的规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理论学说。
本文主要论述世界上一些远程教育理论工作者对“三个主义”的贡献、“三个主义”对远程教育的描述、“三个主义”对推进电大教育发展的重大作用三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远程教育/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工业化理论【正文】远程教育的出现,使课堂的涵义、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行为以及知识的传授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推进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世界远程教育理论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学说,来界定远程教育的涵义,描绘远程教育的情景,分析远程教育的规律。
在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理论学说。
还有人把这“三个主义”理论称作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学说。
一、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理论学说,已逐渐为世界远程教育理论界所认同20世纪80年代,为了使发展中的远程教育更加符合某种规律,世界远程教育理论界先后提出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理论。
后福特主义浅说

作者: 张世鹏
作者机构: 中央编译局
出版物刊名: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页码: 14-16页
主题词: 后福特主义;熟练技术工人;狭义概念;丰田制;福特制;日本丰田;发达工业国家;消化吸收;层次的;生产组织管理
摘要:'后福特主义'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个层次是狭义概念,指的是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公司企业生产组织管理范围内,首先是汽车制造公司企业,自80年代以来研究、学习、消化吸收日本丰田主义模式(丰田制)的经验,推进了一场新的变革,形成了一种与二战期问起源于美国、二战后在西欧广泛推行的福特主义模式(福特制)截然不同的崭新的模式,。
是谁发明工作制度的

工作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为了规范人们在工作中的行为和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劳动者权益而制定的。
那么,是谁发明了工作制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寻找答案。
自古以来,人们就开始有了工作的概念。
在农业社会,人们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遵循着季节性的工作节奏。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进入到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工厂制度应运而生。
在这个时期,工作制度开始得到重视。
被誉为“现代工厂制度之父”的英国人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是工作制度的重要推动者。
他在19世纪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工厂管理和工作环境的改革措施,包括规定工人工作时长、改善劳动条件、提供教育机会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关注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罗伯特·欧文的这些理念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对后来的工作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作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
各国政府开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例如,法国在19世纪末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劳动法,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间、工资、休假等权益。
此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形成了现代工作制度的基本框架。
在20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作制度再次发生了重大变革。
福特主义(Fordism)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福特(Henry Ford)提出了“流水线生产模式”,通过分工细化和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这种生产方式也带来了劳动者的异化问题,工人在生产线上的重复劳动使得他们失去了自我价值感,身心健康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20世纪后期出现了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的生产方式。
后福特主义强调灵活的生产方式,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创造力,提倡团队合作和分权管理。
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工作变得更加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
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为此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
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
2、标准化产品。
在泰勒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
这种强化的标准化使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最细微的地步,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
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为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企业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运用周密的计划和决策、强有力的指挥和控制以及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有序高效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大企业中的等级结构。
4、刚性生产,即劳动技能、管理结构、组织边界及产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
在生产组织上主要表现为:(1)生产的内部化,即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
(2)系统的封闭性,即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由同一个企业完成。
(3)功能的齐全化,即企业必须具备完整、全能的各项功能。
为了在综合型的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自己这个“木桶”,尤其要着眼于修补其中最短的木板。
5、生产者决定论。
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益依靠厂商资本投入的增加、生产的内部化、系统的封闭性和功能的齐全化,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和有能力完成产品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都构成了最终产品生产较高的进入壁垒,生产者从而控制着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事实上拥有着生产者主权。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
在福特主义下,资本利润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效益和寡头厂商之间合谋形成的产量限制和垄断高价。
面对竞争带来的垄断,当时的市场法制制度大多实行旨在削弱企业联合和各种形式集体行动的反托拉斯法,但保护竞争的举动,正如前面所言,又不可避免地陷入竞争悖论,资本主义生产面临着两难抉择。
(二)后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
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
1、大规模定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
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实现成本的持续下降,而各类企业又必须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反应。
大规模定制正好适应了企业必须采取能同时提高效率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战略。
模块化是大规模定制的一个关键。
通过将大规模生产的模块化构件组合并装配成可定制的产品或服务,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被有机地结合在大规模定制这一生产方式中,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2、水平型组织形式。
与传统的全能型大企业不同,新生产体系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从专业化的角度将原先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外包出去,使每个企业只
专注于某一个部件或产品的一个部分,因而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网络与其他企业相互协调来完成的,大企业的垂直管理被水平管理所代替。
3、消费者主权论。
在供大于求的过剩经济时代,需求和消费力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企业不但要不断地运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去创造新产品和新产业,而且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速度的革命。
在这种被熊彼特称为“创造性毁灭”的创新竞争中,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欲望得到满足,效用获得最大化。
而企业通过技术的完善和多功能机器的有效利用保证了足够的利润水平。
但由于受到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其所取得的垄断地位只能是短暂的,并不能持续下去。
4、弹性生产。
按照“新水桶原理”,企业总是用自己强优势部分与其他企业的强项相结合,组成灵活的单元或团体。
也就是说,企业不再仅仅着眼于修补自己的矮木板,而是将自己水桶中最长的一块木板拿去和别人合作,共同去完成一个容积更大的水桶,然后从新的大水桶中分得自己的一部分,因而有效克服了传统形式只强调僵化的技术分工以及只讲分工不讲整合的缺陷。
5、竞合型的市场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分工和专业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企业无论有多雄厚的实力都离不开与其他企业的有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