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体现出语文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要体现出语文味
前几天,我们与临县某中学举行教学交流活动,听了两节语文课,两位老师上的都是同一个课题——《羚羊木雕》。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文章叙述了一个孩子“自作主张”把父亲送给她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转送给了好朋友,父母逼着她向好朋友要回了那件东西。两节课共同的特点是,课堂容量大,环节齐全,知识点一个接一个,问题一环扣一环。虽然这些问题大都是有学生自己完成的,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但课文被分解的支离破碎,学生一直在讲题。仔细想一想,这不就是一节习题课吗?这和数学课又有什么两样?教师过于注重了知识技能,而忽略了文本。反思一下自身,我们学校的不少教师不也是一直这样上的吗?我认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学科,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华南师大特聘硕士生导师程少堂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王菘舟老师的观点精辟而独到,他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
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因而,涵泳文本,品味语言,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充满趣味、文化味、语言味、幽默味、个性味等等,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就《羚羊木雕》这一课来说,我认为整节课可以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1)分角色诵读,要求学生充分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恰当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朗诵;(2)讲故事,看谁讲的流畅、生动;(3)表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也可以对原文加工改编,进行二次创作;(4)辩论,辩题为“我和父母到底谁是谁非”“金钱和友谊哪个更重要”等。以上环节均离不开读,尤其是表演,必须反复诵读,乃至成诵,方可表演,至于谁是谁非以及文章的主题,学生在幽默诙谐的表演中,在舌枪唇剑的争辩中,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学生都会积极主动的阅读,这样就会读出情趣、读出激情、读出个性,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不就出来了嘛。
语文课要想上出语文味,一定要给学生以充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执教《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巍巍中山陵》时,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当一名导游,向大家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山陵”,这样学生不仅仔细阅读课文,而且查阅了大量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的资料,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整节课上得既轻松愉快又非常扎实。我在执教《范进中举》和《变色龙》时,除了简单地介绍时代背景外,就抓住一个点,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表演诙谐、幽
默,对“范进”“胡屠户”“奥楚蔑洛夫”等几个人物塑造的惟妙惟肖,编剧王聪,演员徐昊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学习《回延安》《再别康桥》时,我重点抓住了“读”,让学生读进去,入情入境,让学生读出来,为什么这样读?教师适时点拨,无需更多讲解,学生自能和延安、康桥融为一体。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易少不易多,易粗不易细,易小不易大。另外,切忌让分数束缚住学生的精神家园,而一直徘徊在课文的分析讲解上,这样语文课要想上出语文味就难了,把眼光放远些,“放长线方能钓大鱼”。
简单,有趣,诙谐,幽默,时而吟咏、时而放歌,争论不休、掌声不断,这也许就是语文课的语文味吧。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坝乡民族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