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拥有世界最好的早期预警系统

合集下载

浅谈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浅谈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浅谈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来源: 其它作者: 王斌(提供) 日期: 2011—06-27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是这样的:地震的破坏主要来自地震波,而地震波包含P波(纵波)和S波(横波)两种形式,来自地下的S波能引起地面剧烈的水平晃动,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也是地震之所以致灾的“罪魁祸首”.但地震发生后P波和S波的传递速率是不同的,P波通过地球的地壳以6—7km/s的速度传播;而S波经由地壳以3.5-4km/s的速度传播,这一点与雷电很类似——闪电总要比雷声先出现。

P波出现S波未到达的时机立即作出反应,以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日本从2007年10月开始的地震预警系统,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东海大地震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数百万日本人在大地震发生前大约一分钟得知了地震的消息。

日本有世界上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

此次强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广播、电视和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发布地震警报,一些订阅了特殊预警服务的人还能通过手机和电子邮件收到警报。

在东京,正常播放的电视节目被响亮的警报声打断。

电视警报出现后一分钟,第一次强烈震动撼动了首都东京地区,高层建筑剧烈晃动,数百万人逃到室外。

日本坐落在多个海洋板块和一个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因此会更加遭受到由于板块缩小产生的大规模交叉板块地震。

从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至今的十余年中,世界上高级别的地震(6.0级或以上)20%以上都发生在日本或者周边地区.为了在地震发生后快速地定位震源以及估算出地震的震级并快速地发布海啸预报,作为日本地震灾害主管部门的日本气象厅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安装了180个地震检波器站点(大约每隔60千米1个)。

与此同时.还通过收集从在线数据源得到的观测数据,包括来自于一些研究机构使用的高灵敏度地震检波器的数据,以常规性地监控地震的活动状况.日本气象厅需要为全国总共大约3900个区域点发布地震强度信息,为了做到这一点,日本气象厅在全国范围内安装了总数达600个点的地震强度仪(大约每隔20千米1个),以测量地面运动的强度,获取相关的数据.气象厅同时也使用由当地政府安装的2800个点的地震强度仪表的数据,以及由国家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预防研究所安装的总数大约1000台地震强震观测仪中的470台提供的数据。

日本的防灾减震措施

日本的防灾减震措施

日本的防灾减震措施概述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岛国,常年承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日本长期以来在防灾减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日本的防灾减震措施,包括地震预警系统、建筑物防震设计、灾害救援机制等。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日本防灾减震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波传播到主要城市之前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内发出警报。

这些宝贵的几秒钟可以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难措施,减少地震对人们的伤害。

地震预警系统主要通过监测地震发生时的P波(纵波)和S波(横波)的传播速度来预测地震的强度和到达时间。

当地震预警系统检测到地震后,会立即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向公众发送警报信息。

建筑物防震设计日本的建筑物防震设计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

在建筑设计中,日本采用了多种防震措施,包括基础设计、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等。

首先,日本的建筑物基础设计采用了深入地下的桩基础或者宽而浅的基础,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的稳定性。

其次,日本的建筑物结构设计采用了柔性设计和抗震结构,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

此外,日本的建筑物材料选择方面也非常讲究,使用抗震材料和适应地震波传播特点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

灾害救援机制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灾害救援机制,通过快速响应和高效组织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灾害管理机构,负责地震、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应对和救援工作。

其次,日本的灾害救援机制包括警报系统、紧急撤离计划和应急通讯系统等。

这些机制可以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将信息传达给公众,并组织紧急撤离和救援行动。

此外,日本还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享灾害救援经验和资源,提高抗灾能力。

防灾教育和意识培养除了上述的防灾减震措施外,日本还非常重视防灾教育和意识培养工作。

在日本,防灾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相应的课程来教授防灾知识和技能。

学生们在防灾演习中学会如何正确避险、紧急求救等。

日本海啸灾害的起因与影响

日本海啸灾害的起因与影响

日本海啸灾害的起因与影响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和海啸高发地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日本常常面临着来自地壳运动引起的海啸灾害。

本文将探讨日本海啸灾害的起因以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一、海啸灾害的起因1. 地壳运动: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地震活动带上。

这种板块运动常常引发地震,地震则成为海啸的主要起因之一。

当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壳运动会造成大量的水体位移,形成海啸波浪。

2. 潜在断层带:日本群岛地质构造复杂,潜在断层带广泛分布。

当断层带发生滑移或断裂,能量会释放到海水中,生成海啸。

特别是太平洋沿岸地区,沉积有大量的潜在断层带,容易发生强烈的地震和海啸。

3. 海底地震:海底地震是造成海啸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地震发生在海底地壳,由于海水的可压缩性较小,地震能量能够直接迅速传播到大范围的海水中,形成较大规模的海啸。

二、海啸灾害的影响1. 人员伤亡:由于海啸波浪具有破坏力强、速度快的特点,它们经常夺走许多人的生命。

无法及时疏散的人们面临被淹没、被冲走或受伤的危险。

海啸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2. 基础设施破坏:海啸波浪的破坏力往往能摧毁沿海地区的建筑物、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

尤其是日本沿海城市,由于经常面临海啸威胁,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轻损失,如建设护岸、加固建筑等。

3. 经济损失:海啸灾害给日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由于沿海地区通常是工业和渔业的重要基地,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包括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还包括渔船、渔网以及设备损坏,导致渔业损失巨大。

此外,因为无法及时进行工作和生产,灾后还会有大量的经济损失。

4. 环境破坏:海啸带来的波浪冲击不仅破坏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还可能导致海水和淡水体系受到污染,影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生存条件。

此外,灾后处理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应对海啸灾害的措施1. 建设早期预警系统:为了提前发现和警示海啸的到来,日本建立了全球最先进的早期警报系统。

日本地震预警

日本地震预警

日本地震预警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破坏。

日本作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一个国家,经常遭受地震的袭击。

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日本一直在积极研发和实施地震预警系统。

本文将介绍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以及它的工作原理、发展历程、优势和不足点。

地震预警系统(Earthquake Early Warning,EEW)是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震前深部地下震源判读的一种技术手段。

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和地表的传播速度不同,EEW可以提前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发送预警信息。

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足够人们采取避震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引入是在2007年。

一开始只在政府机关、学校、铁路和水源设施等重要场所使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系统的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在2011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现在,日本全国范围的地震预警信息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牌等渠道进行传播。

每个人都可以及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地震预警系统的核心是大量的地震观测数据和高速计算机处理能力。

日本全国范围内布设了数千个地震观测站,这些观测站通过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强度和到达时间等参数来判断地震的规模和震中位置。

一旦地震发生,观测数据会立即被传送到地震预警中心,经过计算机处理后,预警信息会迅速发送到预警系统的终端设备中。

地震预警系统的优势是可以提供宝贵的时间,让人们有机会做出反应。

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可以大大减少地震的伤害。

例如,铁路和地铁系统可以通过预警信息停止运行,避免发生列车脱轨和人员伤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避震训练;医院可以提前准备好急救设备和人员等等。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还可以帮助监测地震活动,提供相关的科学研究参考。

然而,地震预警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虽然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宝贵的,但有时候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做出反应。

深度解析日本BMD系统:已形成一定实战能力

深度解析日本BMD系统:已形成一定实战能力

深度解析日本BMD系统:已形成一定实战能力来源:现代军事2014年11期作者:周伟2014年8月28日,日本防卫省出台新的《宇宙开发利用基本方针》。

该方针明确指出,将利用人造卫星对弹道导弹的发射进行早期监控和分析,以增强预警能力。

与此同时,日本防卫省申请将2015年的军费预算增加2.4%,旨在提高日本的情报、监视与侦察(ISR)能力,尤其是应对海上和弹道导弹威胁的能力。

作为美国全球一体化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一环,日本弹道导弹防御(BMD)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已形成一定的实战能力。

发展概况发展BMD系统是日本所处东亚复杂环境的产物,也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产物,因应了日本对抗所谓朝鲜、中国、俄罗斯导弹威胁的需要,更是日本试图提升包括导弹技术水平在内的军事能力、摆脱战败国地位和提高国际政治地位的内在需求。

日本BMD系统的发展始于1993年。

2002年12月17日,日本宣布把BMD设想从研究阶段推进到开发和部署阶段。

2007年3月30日,日本航空自卫队开始在东京以北埼玉县部署“爱国者”PAC-3反导系统,标志着日本开始正式部署本国的BMD系统。

目前,日本基本建成了包括“宙斯盾”海基中段系统和“爱国者”PAC-3陆基末段系统的BMD系统。

发展特点与美国建设中的全球一体化多层导弹防御系统相比,日本BMD系统是一个有限的防御系统,呈现以下主要发展特点:尽早拦截,确保本土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四面环海,陆地面积狭窄,战略纵深浅,因此日本一直奉行“海上防空”、“洋上歼敌”的军事战略方针,力图将来犯之敌尽早尽远地消灭在陆地国土之外。

这种军事战略方针应用在BMD系统建设上,主要体现在以机动部署的海基BMD系统尽可能在来袭目标的飞行中段拦截目标,使目标坠入海中,不对日本本土造成损害,只有在万一不成功的情况下才考虑以部署于本土的陆基末段系统进行拦截。

多层防御,提高概率如上所述,目前日本BMD系统采用高低两层拦截方式,其中高层系统为“宙斯盾”海基中段BMD系统,低层为“爱国者”陆基末段BMD系统。

日本侦察侦察预警体系建设情况

日本侦察侦察预警体系建设情况
日本侦察预警监视体系建设分析
日军认为,要有效应对空袭兵器袭击,首先必须能够对来袭兵器进行早期预警,并保持持续的跟踪。为此,日军近年来十分重视侦察预警的时机由“遭受入侵后”提前到“受到威胁时”打下坚实基础。
日本侦察预警监视体系建设分析 日军认为,要有效应对空袭兵器袭击,首先必须能够对来袭兵器进行早期预警,并保持持续的跟踪。为此,日军近年来十分重视侦察预警体系建设,构筑起较为严密的立体侦察预警体系,为实现行使武力的时机由“遭受入侵后”提前到“受到威胁时”打下坚实基础。 一、努力打造严密的侦察预警体系 (一)积极完善“三基”侦察预警系统 日本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实力,现已初步建成了完善的侦察预警系统。在陆地上,日本通过已掌握的技术,研制了新型移动式和固定式三坐标雷达:J/TPS-102型、J/FPS—XX型,并成功地解决了雷达可视范围有限的问题,可实现对远程高空和近程低空高速乃至隐形目标的有效跟踪。这些新型雷达投入使用后,预警时间可由目前的7分钟提高到10~15分钟。目前,自卫队计划增添4个可以跟踪弹道导弹的FPS-XX新型地面雷达,并对现有6座J/FPS-3雷达进行改造。在海上,海上自卫队的4艘“金刚”级“宙斯盾”舰装备的AN/SPY-1D舰载防空雷达,能覆盖数百千米以上的区域。据悉日本计划再采购6艘“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随着美日情报网的墓本建成,日本将配备总额2.5~3亿美元的美制海基X波段相控阵早期预警雷达,在日本附近形成两级导弹预警体系:海上移动式与陆上固定式预警雷达可大大增加预警时间,弥补“宙斯盾”的预警漏洞。在空中,航空自卫队装备有13架E-2C预警机和4架E-767预警机,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再购买6架E-767预警机和将13架E—2C全部升级为“鹰眼-2000”预警机,到时其作战能力将得到极大增强。此外日军还加大了无人侦察飞机的研制工作,并决定购买高性能远程侦察机。目前防卫厅已派考察组赴美国,德国和以色列等国考察各种类型的无人机,以确定最终型号。 (二)致力推进外层空间的军事利用 目前,日本政界借口朝鲜导弹威胁,试图变日本“非军事”利用太空的原则为“认可非攻击性技术的军事用途”。2000年7月,日本政府批准防卫厅在2003年耗资约12.5~20.5亿美元研制和发射4颗“北极”系列多用途情报收集卫星,并打算在2009年再发射4颗地面分辨率0.5米的新一代侦察卫星,以求提高“视力”。日本在2006~2008年的三年太空计划中,已将发射多用途情报收集卫星作为重点,研制具有识别能力的第三代侦察卫星,完善太空反导预警系统。据悉,日本的第三代卫星将在2009年度投入使用。据此,到2010年,日本至少将拥一个由8颗侦察卫星形成的军事卫星间谍网,其战略侦察预警能力、天基军用侦察和军事通信能力都将大幅度提高,从而具备利用航天系统直接支援作战的能力。 (三)努力推进反导预警系统建设 日本反导预警系统除侦察监视卫星、预警机、舰载AN/SPY—1A型相控阵雷达、地面雷达外,即将装备的美制X波段早期预警雷达也将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自1993年5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了旨在保护其盟国及友好国家免遭弹道导弹威胁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后,日本对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十分重视,并就这个问题一直与美国保持磋商。1998年12月25日,日本正式决定从1999年开始参与对导弹预警和跟踪系统等共同技术的研究。2003年年底日本宣布加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政府在2004年度中为导弹防御系统及相关项目的支出高达9.89亿美元。据日本共同社报道,2006年年底前,日美将实现导弹防御情报网的互联,以建立一个可共享导弹防御信息的情报网,这将使日本的反导预警系统更加完善。 (四)积极发展军队“神经网络”建设 着眼于未来作战,日本已初步建立起以三军自卫队为基础、以防卫厅为核心的C4系统,指挥控制能力和通信能力大为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卫队的指挥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2003年3月,日军完成了“防卫综合数字指挥网”(IDDN)的铺设,指挥通信系统实现了自动化和数字化:2004年度对“中央指挥系统”与“防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进行了系统性升级,提高了其联接能力和性能。全部互联后,可实现从防卫厅到第一线线部队,以及驻日美军的情报、指挥通信网络的无缝通信;陆上自卫队各方面队,海上自卫队的联合舰队,地方队,航空自卫队的航空总队、航空方面队等主要作战部队的指挥通信网也更加完关;可实现与航空自卫队自动警戒管制系统和海上自卫队联合舰队指挥支援系统的联网,使日本的自动化指挥控制能力大幅跃升。同时为了确保信息传输系统的安全,日军加快了对网络战、电子战的研究,引进了大量的通信设施和电子战装备,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主要特点分析 (一)重视程度高,投资力度大 日本自卫队一直将提高侦察预警能力作为其建设的重点。在研制和引进预警设备方面,防卫厅鼓励军工企业进行目标自动识别、相控阵雷达、无源传感器、大规模数据处理、图像寻的器等技术的研究,并对从国外引进的装备实施技术改造。在装备13架E-2C空中预警机后,又投资17.6~17.9亿美元定购了4架E—767空中预警机,并把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列为重点发展对象。为了改变日本目前部分航天情报必须依靠美国提供的局面,日本宇航开发机构也不增大对情报收集卫星的投入,发展间谍卫星和其他多用途卫星。旨在进行情报收集的第三代间谍卫星和具有超强识别能力的第四代间谍卫星业已纳入了研发计划。 (二)预警设备先进,分析处理能力强 目前,日本已建成一个拥有卫星、预警机、侦察机、雷达,监听站等多种手段的预警探测系统,具有先进水平的战略和战术C4I系统也初具规模,能够实现对所获情报的快速传输和处理。陆上J/FPS-3型固定三坐标雷达是一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相控阵雷达,对远程高空目标和近程低空目标具有较强的探测与跟踪能力,能够有效发现隐形飞机等飞行物,另外还装备有欺骗诱饵系统,抗干扰性能较强;“J/FPS—XX”雷达采用电子扫描来控制电波指向的方式,可捕捉到高速且反射面很小的弹道导弹,监测距离超过3000千米,能对来袭导弹飞行轨道进行扫描和准确定位。海上“宙斯盾”舰装备的AN/SPY-1D舰载防空雷达是海基侦察预警系统的主要装备,覆盖区域可达数百千米以上,一次可探测200个目标,能跟踪其中最具威胁的18个目标,并能同时引导3枚导弹攻击。空中机载AN/APY-2雷达兼有对地和海上目标的监视能力,可发现400千米远,雷达散射截面5米2的目标,E-767和E-2C预警机配合使用,探测距离扩大至600千米,能极大提高全空域的 预警能力。另外,太空中的“大地”号侦察卫星搭载有3台高性能遥感仪、全色遥感立体测绘仪,高性能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AVNIR-2),以及不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的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克服黑夜和云层的影响,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的监视。 (三)预警的重点西重于东,北重于南 为了应付“周边事态”,日本根据其国家战略有重点地构建预警体系。现在,日本在沿海周边呈环形配置了40个地面固定和移动雷达站,对周边空域实施不间断监视。从28个防空监视点和9个监听站设防地点来看,多数在日本海一侧,可监听朝鲜半岛、中国、俄罗斯、东南亚乃至印度洋地区的情报信息。航空自卫队4架E—767预警机和13架E-2C预警机主要担负北部、中部和西部空域的警戒巡逻任务,其战略防备重点已逐步往西部和西南部海域转移。据悉,日本引进无人侦察机的主要作用将是收集图像情报,以提高对周边国家弹道导弹的监视能力。未来,钓鱼岛、独岛和北方四岛这些有争议的区域也将是日本无人机关注的重点。日本政府建立的旨在搜集导弹发射等“可能对日本造成国家安全威胁”信息的军事卫星间谍网,其侦察对象已包括中国、韩国和俄罗斯。据日本《读卖新闻》披露,为了响应日益积极的日美防务安全合作,日本防卫厅已决定重点搜集亚洲情报。日本《产经新闻》也报道,日本之所以部署全新的地面雷达FPS—XX,并对原有的6座FPS-3雷达全面升级,主要是为了“防范朝鲜和中国的导弹威胁”。 (四)加强与美合作 为了寻求与美国合作, 日本在反导预警技术还远未成熟,航天事业屡受打击情况下,依然不遗余力地参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其目的就是想借助美国的力量发展本国的军工技术。同时美国也由于其战略需要,在日本建立了大量军事情报设施,并积极扶植日本的情报系统建设,为其提供情报以及情报侦察技术和装备。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近日称,2006年年底前,日美将实现导弹防御情报网的联网,届时,日本地面上以及“宙斯盾”舰上配备的雷达网和指挥系统都将同美方的早期预警卫星、计划设置在青森基地的美军移动式早期预警雷达以及美军“宙斯盾”舰上的雷达网形成情报网络。此外,日本还要求与美军共享其他情报网,以便获得更多情报。据《产经新闻》报道称,日本与美国在“2+2”战略谈判中商定,日美将在横田基地成立美日联合司令部,共享军事情报。 (五)对美依赖性增强 日本侦察预警系统的建设无法离开美国的支持,其战略预警完全依赖美国,战役战术预警部分依赖美国,预警机及“宙斯盾”系统的关键技术也均来自美国,其他预警装备也主要从美国引进。就是在情报方面,日本也严重依赖美国的支持,尤其需要美国侦察卫星和情报机构搜集到的战略和战术情报,例如,朝鲜向日本海试射导弹的情报,就是首先从美国那里获取。据报道,为建立美日联合预警,美国正帮助日本积极改进现有的“宙斯盾”驱逐舰和“爱国者3”型地空导弹系统。但据知情者透露,美国拒绝为日本的“宙斯盾”驱逐舰提供卫星预警信息接收装备,使日本的导弹防御系统患上了“近视眼”,日本必须“拉着美国伸过来的木棍”才能走路。

地震预警系统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

地震预警系统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

地震预警系统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突然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地震预警系统设计与实施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针对地震预警系统的设计原理、实施案例以及其在减少地震灾害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设计原理地震预警系统是通过检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来判断地震的发生,并提前向受影响的地区发送预警信息。

其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传感器网络、地震波传播模型和信息传输系统。

传感器网络是地震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由分布在地震活动区域的地震监测站组成。

这些监测站配备有地震传感器,可以感知地震波的传播。

当地震波到达监测站时,传感器会将地震波的震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送给中心处理系统。

地震波传播模型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基础。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可以估计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位置。

这需要使用数学模型和大量地震观测数据来进行建模和分析。

信息传输系统是将地震预警信息传输给受影响地区的关键环节。

一旦地震预警中心收到地震波传感器发送的信息,它会通过无线网络或其他通信手段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地区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

实施案例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之一。

该系统于2007年开始试运行,至今已经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

地震预警系统在日本的实施案例表明,它在减少地震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秒到几十秒预警。

虽然短暂的时间预警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它可以给人们提供躲避危险的宝贵时间。

在发生地震前的几秒钟内,人们可以迅速躲到安全区域,避免受到地震波的直接威胁。

其次,地震预警系统可以降低地震灾害的损失。

在日本,地震预警系统与高速列车、电力设施、交通信号灯等关键基础设施相连,一旦接收到预警信息,这些设施会自动采取措施避免灾害。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可以通过停车、切断电源等方式避免列车失控和电力设施的故障,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还可以提供科学依据支持地震研究。

地震预警技术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地震预警技术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地震预警技术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地震,这一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减轻地震造成的危害,地震预警技术应运而生。

不同国家在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各自的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地震预警能力提供参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的地震预警技术。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地震预警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应用水平。

日本的地震监测网络密度极高,能够迅速捕捉到地震发生时的初动信息。

通过先进的算法和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在地震波尚未到达目标区域之前,及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警报。

这种高度密集的监测网络和高效的数据处理,使得日本在地震预警方面能够争取到宝贵的几秒甚至几十秒的时间,为人们采取紧急避险措施提供了可能。

美国在地震预警技术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美国地域广阔,地质结构复杂,地震活动分布不均。

因此,美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更加注重区域化和针对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特点,采用了不同的监测设备和预警策略。

例如,在加州等地震高风险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先进监测仪器,同时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不断改进预警算法,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美国还注重地震预警信息的多渠道传播,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还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手机应用程序,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快速、广泛地传达给公众。

相比之下,欧洲的一些国家在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上则更加注重国际合作。

由于欧洲各国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单个国家难以独立构建大规模的地震监测网络。

因此,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地震研究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共享数据、技术和经验,提高了整个地区的地震预警能力。

这种国际合作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和创新。

再来看看我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在地震预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不断提升监测仪器的精度和数据传输速度。

日本海啸灾害中的海洋工程与建筑设计

日本海啸灾害中的海洋工程与建筑设计

日本海啸灾害中的海洋工程与建筑设计近年来,日本发生了多次海啸灾害,给该国的海岸线和沿海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应对这种自然灾害,日本致力于开展海洋工程和建筑设计,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重点介绍日本在海啸灾害中的防护工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一、海洋工程1.海堤和防波堤的建设日本作为一个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岛国,海啸的威胁一直存在。

为了有效抵御海啸,日本大量投资兴建海堤和防波堤。

海堤是一种高大的土堤,用以阻挡海浪和巨大的海啸冲击;而防波堤则是一种海洋工程构筑物,其形状和方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海浪对海岸线的冲击力。

这些工程的建设减轻了海啸带来的伤害,保护了居民的生命和财产。

2.悬臂结构海洋平台日本的沿海地区有许多重要的水下和海上设施,如核电站、港口和石油储备设施。

为了增强这些设施的抗海啸能力,日本采取了悬臂结构海洋平台的设计方案。

这种平台可以延伸到离岸较远的海域,通过悬挂在平台下部的支柱和基座来抵抗海啸带来的冲击力。

这种创新的工程设计大大提高了水下和海上设施的安全性,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建筑设计1.建筑抗震设计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因此该国的建筑设计非常注重抗震性能。

在处理海啸灾害时,建筑设计师要着重考虑建筑物在地震和海啸同时发生时的安全性。

他们通常采用抗震框架结构、用钢筋混凝土增强结构以及隔震减震等技术,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和海啸冲击下的稳定性。

2.建筑高度与避难所在沿海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和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海啸的影响,日本建筑规范规定在靠近海岸线的地区,建筑物应具备一定的高度,以避免受到海浪的侵袭。

此外,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如学校、医院和市政中心等,被设计成可作为海啸避难所,在灾害发生时为居民提供临时的安全场所。

三、城市规划1.土地利用和紧凑布局为了减少海啸灾害对城市造成的影响,日本进行了细致的城市规划。

在沿海地区,他们采用土地利用控制措施,限制低洼地带的开发和人口密度。

日本地震预测与预警系统

日本地震预测与预警系统

NEWS & VIEWS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存在着不可入性、小概率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困难,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目标。

如果能同时准确地预测出未来大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并能预先采取恰当的防范措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

在地震预测方面,日本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

1.日本地震网络系统现状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投入巨资,,加强了对地震监测和地震信息体系的建设,在全国大力布设烈度地震台网、应急系统以及应急信息和数据共享系统。

其中包括:1、H-net系统:具有1200多个遥测地震台的地震台网;2、K-net系统:具有800个强震台的全国强震台网;3、KIK-net系统:将地震台网的台站放在一起的地盘强震台网;4、F-net系统:有数十个宽带地震仪的宽带地震台网。

同时,日本还建立了和地震台网同时传输的应变观测网,以及用于地震和火山检测的重力网、地磁网,和拥有1200台站的连续观测的GPS观测网,并几乎在所有大中城市甚至一些乡镇都布设了烈度计网和灾害应急系统。

日本强大的通信网络为地震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转提供了保证。

H-net和KIKnet的观测数据的实时传递、K-net的强震数据的获取均通过日本的卫星通讯网和计算机网实现。

被采集数据流集中到日本防灾研究所后,由防灾所的大型计算机和服务器来负责实时处理,并将各种产出的数据通过信息网发布给公众来共享。

2.日本早期预警系统:EEW系统和UrEDAS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实现地震预警的配套设施。

按照系统响应的顺序可包括: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受终端。

2007年10月,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Agency, JMA)建构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Earthquake EarlyWarning)正式上线并推广到全日本境内。

EEW系统主要通过日本境内密集分布的地震测站(大约每二十公里一座)以及计算机,迅速计算出地震发生地点与震波传播方向的能力,随后发出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实际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实际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实际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提前预警地震,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地震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地震前兆现象,试图通过监测地震前兆来提前预警地震。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不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震预警系统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1993年,日本成立了全球第一个地震预警系统,名为“强震监测网络”。

该系统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难措施。

200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推出了名为“ShakeAlert”的地震预警系统。

该系统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信号。

目前,ShakeAlert系统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地震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地震预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难措施。

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人们可以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避免被倒塌的建筑物压埋。

其次,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当地震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号时,相关部门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疏散人员、关闭电力设施等,从而减少地震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地震监测。

通过分析地震预警系统的数据,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预测地震的趋势,为地震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震预警系统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地震预警系统在发展和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的地震预警系统在预测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改进。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实际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实际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实际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及时准确地预警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地震预警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日本率先研发出了地震预警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预警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目前,世界上许多地震频发的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如美国、中国、墨西哥等。

地震预警系统的核心是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震中位置等,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

当监测到地震前兆信号时,系统会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二、地震预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1. 提高预警时间: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甚至几分钟发出预警信号,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

在地震来临之际,这段时间可以让人们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2. 减轻地震灾害:通过地震预警系统的预警,可以及时中断地铁、高铁等交通系统的运行,避免地震发生时造成的交通事故;可以停止工厂生产,避免地震引发的火灾等事故;可以通知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组织进行疏散,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3. 促进科学研究: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地震学、地球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通过对地震前兆信号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规律和特点,为地震预测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4. 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提高了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进了国家的安全意识和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地震预警系统的存在让人们更加警惕地震带来的危害,减少了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结语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实际应用,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促进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预警系统将会更加完善和普及,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地震预警系统发展与应用前景

地震预警系统发展与应用前景

地震预警系统发展与应用前景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预警系统逐渐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为提前预警地震,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深入探讨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最早由日本于1992年提出并开始研发。

2006年,日本成功地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实用的地震预警系统,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断完善和扩展。

随后,美国、墨西哥等国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地震预警系统的技术原理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来进行地震预警。

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实时地震监测:地震监测仪器将地震信号传输到地震观测中心,实时监测地震活动。

2. 地震波速度估计:根据实时监测到的地震信号,地震预警系统可以估计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3. 事件定位和震级估计:通过多个地震监测点的地震波传播时间差,可以定位地震事件的发生位置,并估计地震的震级。

4. 预警信号传递:一旦地震预警中心确认地震事件并估计到达时间,预警信号将通过电视、手机等渠道传递给公众。

三、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前景1. 提前预警救援工作: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宝贵的时间,及时组织救援行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降低地震灾害影响: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通知居民、企业和学校等相关单位进行紧急疏散和防震准备,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

3. 加强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促使政府和相关单位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和建设,提高城市的抗震能力。

4. 科学研究和数据积累: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可以提供大量的地震监测数据,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日本地震预测系统的建立和运用

日本地震预测系统的建立和运用

日本地震预测系统的建立和运用近年来,随着世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各国政府纷纷开始研究和建立自己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在这些系统中,地震预测系统可以说最为重要,因为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为显著。

日本作为世界上最为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之一,其地震预测系统的建立和运用自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日本地震预测系统的建立日本地震预测系统最初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08年,当时日本地震预报系统的先驱者石川馨开始了自己的地震预测研究,这也成为了日本地震预报系统的雏形。

次年,在关东地区的两次震灾中,石川馨的地震预测成功率高达60%以上。

此后,日本政府开始加大地震预防工作的投入,并且成立了日本地震研究所。

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搜集数据,日本在1992年建立起了自己的地震预测系统。

这个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利用现代地震学技术,对日本地区不同地点的地震发生可能性进行评估,并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相应的预警服务。

这个系统的成立,标志着日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地震预测阶段。

二、日本地震预测系统的现状目前,日本的地震预测系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由日本地震研究所负责的这个系统,利用多种科学手段,包括地震观测、地震图像分析、地震波形分析、地壳形变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强度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根据预测结果发布不同级别的地震预警。

这些地震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给公众,包括电视、广播、短信等。

与此同时,日本地震预测系统还设立了多个监测站,用于实时监测地震信号和地震波形,为地震预测提供实时监测数据。

目前,日本地震预测系统的预测能力已经得到了多次验证,其预报结果也得到了公众和科学家的高度认可。

三、日本地震预测系统的意义地震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破坏和伤害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地震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在如此灾难性的天然灾害中,地震预测不仅可以帮助公众尽可能减轻灾害的影响,还可以让政府加强其应对措施,更好地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日本海啸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日本海啸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日本海啸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自然灾害防范的日益重视,日本海啸监测与预警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应用。

该系统结合了地震监测和海洋观测技术,旨在及时、准确地预测和警示海啸事件,以降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从系统发展、应用情况以及效果评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系统发展日本海啸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从20世纪初开始,日本就面临着频繁的地震和海啸威胁。

最早的监测方法是依靠当地居民的观察和口耳相传,然而这种方式无法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本开始引入地震监测仪器和海洋测量设备,并建立起相应的监测体系。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建立了综合地震监测网和海洋观测网,并将其整合到一起,形成了海啸监测与预警系统。

二、系统应用情况日本海啸监测与预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该系统通过在日本海域布设大量的地震监测仪器和潮汐观测站,能够及时发现海底地震和波浪的异常变化,并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将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

其次,在接收到地震预警信号后,系统能够快速计算地震造成的海啸时间和波高,并将预测结果传递给沿岸地区的居民和相关机构。

这样,人们可以提前采取紧急疏散措施,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系统效果评估长期以来,日本海啸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评估。

系统的运行使得人们能够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分钟内得到预警,这为沿岸地区的居民和相关机构争取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海啸监测与预警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其预警准确率高达90%以上。

这说明该系统的预测能力和实用性得到了确切的验证。

除了海啸预警功能外,该系统还能够监测海洋温度、水位变化等海洋环境信息,为相关科研机构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总结起来,日本海啸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持续不断的过程。

目前,该系统在日本已经成为了保障人民安全的重要工具。

然而,也有一些挑战需要面对,如如何提高预警准确性、如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等。

日本海啸灾害与地震技术的关联

日本海啸灾害与地震技术的关联

日本海啸灾害与地震技术的关联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日本经常受到强烈地震和海啸的袭击。

本文将探讨日本海啸灾害与地震技术的关联,包括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建筑工程和海岸防护设施等方面。

一、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利用地震初动波传播速度的快慢,提前警告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的系统。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应用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之一。

该系统主要通过地震波的速度和震级大小来进行预警,并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公众。

地震预警系统在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能够提前几秒或十几秒的时间,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安全措施,比如躲到安全地带、停止工作、断电等,从而减少地震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日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减少损失。

二、建筑工程日本地震多发,其建筑工程在抗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日本的建筑物普遍采用抗震设计,包括抗震结构、减震装置和加固措施等。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更好地承受地震力,减少倒塌和损坏的可能性。

日本的建筑工程还包括了严格的抗震法规和标准。

这些法规和标准要求建筑物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必须符合一定的抗震要求,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日本还注重建筑物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长期的抗震性能。

三、海岸防护设施日本作为一个海岛国家,海岸防护设施对于防止海啸灾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海岸线上广泛设置有防波堤、海堤和海岛等设施,用于抵挡海啸的冲击。

这些设施通常由混凝土和钢筋等材料构建,能够抵挡海浪的巨大冲击力。

日本的海岸防护设施不仅仅是为了抵挡海啸灾害,还用于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依靠技术手段,也需要考虑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四、地震科学研究与信息共享高度发达的地震科学研究是日本成功应对地震和海啸灾害的重要保障。

日本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地震和海啸的科学研究,探索地震生成机制、海啸传播规律等。

日本的地震预警启示

日本的地震预警启示

日本的地震预警启示
林萍
【期刊名称】《消防与生活》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日本是这个星球上最关心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

早在1989年,日本的铁道技术研究所就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性的地震预警系统;1996年阪神大地震后建立了高敏度地震观测网;2004年全国性的地震预警系统试运行,2006年正式运行。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林萍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日本地震预警系统研究与反思——基于日本亚洲减灾中心访问研究案例
2.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发展历程
3.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在2011年3月11日地震中的效能、不足与改进
4.日本地震预警的推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5.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预警:现行系统的性能评估和日本气象厅的下一步举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预警与减灾技术的发展历程

地震预警与减灾技术的发展历程

地震预警与减灾技术的发展历程地震是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在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各地发生了多次毁灭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科学家们研究地震预测和减灾技术已经有了多年。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地震预警和减灾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地震预警技术的起源地震预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通过观察天气、地质和动物行为等方法来预测地震。

然而,这些方法并不可靠,因为地震预测太过复杂,甚至是无法预测的。

直到20世纪初,地震学家才开始建立先进的观测和测量设施,这为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地震预警技术的第一代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究,早期的地震预警系统主要依赖于地震震源的观测,根据地震波到达时间推算出震级和震源位置,然后通过报警系统向附近区域的人们发出警报。

但是,这种方法缺乏实时信息,地震预警信号到达时间晚,人们往往会受到地震的伤害。

因此,地震预警技术逐渐向更加高效的技术方向发展。

二、地震预警技术的改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预警技术的改进也逐步实现了。

2004年,日本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地震预警系统。

该系统可以在地震波到达目标地点前几秒钟,发出预警,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台湾、中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始研发地震预警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其中,中国自2007年开始启动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十年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地震预警网络系统。

该系统采用多传感器、多参数预警方案,可及时、准确地探测到地震波,向社会各界发送地震预警信息,为人们逃生提供有价值的时间窗口。

三、地震减灾技术的发展除了地震预警技术,地震减灾技术也是防灾减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地震减灾技术前所未有地揭示了防灾减灾过程中的全链条思路,包括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紧急救援、社会恢复和国家应对等领域。

在这些过程中,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和策略,以降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re are also concrete sea walls around much of the Japanese coastline. But these measures proved no match for the powerful earthquake and tsunami. 日本海岸线沿岸大部分都有混凝土防波堤。 日本海岸线沿岸大部分都有混凝土防波堤。 但是面对这次强大的地震和海啸, 但是面对这次强大的地震和海啸,这些措 施起不到丝毫作用。 施起不到丝毫作用。
He says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is. Japan has not had any event anywhere near as big as this one in the last one hundred fifty years. 他表示,关于这一点有两个原因。 他表示,关于这一点有两个原因。日本过 150年之内并没有遭遇过如此严重的灾 去150年之内并没有遭遇过如此严重的灾 难。
Costas Synolakis is a tsunami expert with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in Los Angeles. Costas Synolakis是洛杉矶南加州大学 Synolakis是洛杉矶南加州大学 土木与环境工程(Civil 土木与环境工程(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系的海 Engineering)系的海 啸专家。 啸专家。
And scientists had not expected such a large earthquake happening off the coast of Japan. 科学家并没有预料到日本海岸线附近会发 生如此强大的地震。 生如此强大的地震。 The nine point zero magnitude earthquake was the fourth most powerful earthquake ever recorded worldwide. 日本这次发生的9.0级的地震是全世界范围 日本这次发生的9.0级的地震是全世界范围 内有记录的第四大地震, 内有记录的第四大地震,
This can take morwill permi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cases like Japan, where the 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struck so close to the coastline. 然而,在海啸到达之前, 然而,在海啸到达之前,他们没有时间这 样做,尤其是在日本这样的地方, 样做,尤其是在日本这样的地方,地震中 心通常非常接近海岸线。 心通常非常接近海岸线。
So that shows you that at least in that area they were not expecting such a sizeable wave because they would have built a higher seawall.“ seawall.“ 这表明,至少在那个地区, 这表明,至少在那个地区,他们没有预料 到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海啸, 到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海啸,因为他们没有 建造更高的防波堤。 建造更高的防波堤。”
A tsunami wave can travel as fast as eight hundred kilometers per hour. To get to higher ground people would often have to travel for many kilometers. 海啸波每小时可以移动800千米 千米。 海啸波每小时可以移动800千米。为了转 移到地势较高的地区, 移到地势较高的地区,人们通常需要行走 许多千米的路程。 许多千米的路程。
These meters provide information within two minutes of an earthquake happening. 这些仪器在地震发生两分钟之内就会提供 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rength and the 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can be learned within three minutes. 关于地震强度和地震中心的信息三分钟之 内就可获取。 内就可获取。
COSTAS SYNOLAKIS: "The concrete seawalls in many places in Japan are about 10 meters, that's about 33 feet. Costas Synolakis:“日本大部分地区 Synolakis: 的防护堤只有10米高 也就是大约33英 米高, 的防护堤只有10米高,也就是大约33英 尺。 In Sendai, they were about three meters, that's about 10 feet. 在仙台,防护堤的高度只有大约3 在仙台,防护堤的高度只有大约3米,也就 是大约10英尺 英尺。 是大约10英尺。
A powerful earthquake struck the northeastern coast of Japan at two forty-six p.m. local time fortyon March eleventh. 当地时间3 11日下午 日下午2:46, 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2:46,强震袭击了 日本东北部海岸。 日本东北部海岸。 Japan‘ Japan‘s Meteorological Agency released its first tsunami warnings just three minutes later. 。 日本气象厅(Meteorological 日本气象厅(Meteorological Agency) 三分钟后发布了首次海啸预警。 三分钟后发布了首次海啸预警。
It was also the worst earthquake ever to hit Japan. The tsunami waves that followed were reported to have reached as high as thirteen meters in some areas. 也是日本曾经遭遇的最严重的地震。 也是日本曾经遭遇的最严重的地震。随后 引发的海啸在某些地区激起高达13米的海 引发的海啸在某些地区激起高达13米的海 浪。
COSTAS SYNOLAKIS: "Japan is one of those most well-prepared wellcountries on earth in terms of tsunami warning. Costas Synolakis:“在海啸预警方面, Synolakis: 在海啸预警方面, 日本是世界上准备最充分的国家之一。 日本是世界上准备最充分的国家之一。 They had a warning. I think what went wrong is that they had not anticipated the size of this event.“ event.“ 他们有预警系统。我认为, 他们有预警系统。我认为,失误的一点就 是没有预料到这次事故的强度。 是没有预料到这次事故的强度。”
The country has one of the best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s in the world. 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 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 There are more than four thousand Seismic Intensity Meters in place throughout Japan to measure earthquake activity. 日本全国各地拥有4,000多个地震强度测 日本全国各地拥有4,000多个地震强度测 定仪来测量地震活动。 定仪来测量地震活动。
Costas Synolakis says Japan's concrete sea walls were not built to handle such high waves. Costas Synolakis表示,日本的混凝土 Synolakis表示 表示, 防波堤建造的时候并没有预想能够防御如 此高的海浪。 此高的海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