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影评
从人性角度分析电影《小城之春》
从人性角度分析电影《小城之春》从影片开始的女主角玉纹拎着篮子形单影只地走在城墙边,到玉纹和丈夫礼言双双相依偎在城墙边望向远方影片结束,我才仿佛看到了希望,一直压抑的心情才慢慢的舒展开来。
玉纹最开始给观众的形象是一个在命运面前虽有不甘却没有反抗的旧时代妇女,她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拿着篮子去买菜,给生病的丈夫去抓药,唯一的消遣就是在这小城的城墙上散散步。
玉纹和丈夫结婚8年,丈夫病了6年,玉纹并不爱他,一次两人分房而睡。
这样的日子重复着,重复着。
影片运用了以玉纹为第一人称的画外音,平淡而又略显哀愁的语调,配合着戴家那荒凉的颓墙断壁,为影片平添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和基调。
首先,玉纹是一个端庄有礼,落落大方的女性。
她虽然不爱自己的丈夫,但是却几年如一日的照顾他,给他买药、买菜,照顾生活起居,做一个妻子应该做的事情。
和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无疑是个悲剧,但在这种爱情悲剧下,玉纹却没有自怨自艾,愁眉苦脸,反而任劳任怨,伺候丈夫,这是作为一名东方女性独有的特性。
她常年身着布旗袍和布鞋,着装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也体现出了一个小家碧玉应有的气质来。
在当时那种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玉纹这种女性毫不夸张的说可以算是好女人了。
其次,玉纹内心深处渴望被关爱,渴望阳光,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玉纹每天去买菜,唯一的消遣就是一人在那城墙边上散步,仿佛只有这样,她才能将在家里的郁郁心情排解开来。
她喜欢绣花,并且喜欢在小姑子戴秀的房间里绣花,只因为戴秀的房间里阳光充足,她喜欢阳光,向往光明,好像只有在这充满阳光的房间里刺绣,她才能有安全感,才能觉得自己的生活是阳光的,有色彩的,有希望的,才能摆脱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单和凄凉。
玉纹的这种矛盾心理让演员刻画的惟妙惟肖。
最后,玉纹向往新生活,冲破道德的束缚,追求自由爱情,敢爱敢恨。
丈夫的好友、自己昔日的旧情人的到来打破这个小院落原本的寂静,仿佛是一抹阳光照进了这个阴暗的院落。
章志忱的到来,让病恹恹的戴礼言和无精打采的周玉纹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评电影《小城之春》
评电影《小城之春》【小城之春】,1949,导演:费穆《小城之春》,早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解冻年代听父母提起。
那时,看什么都是好的,好莱坞的,欧洲的,旧上海的。
不过《小城之春》仍不为大众所识,那时大众在看的上海老电影多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则是很多年后,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中国早期电影回顾展上看到此片的。
看罢,发现了《大红灯笼》的某种出处,也更加怀念曾与我提到此片的母亲。
当年年纪太小,即使看到此片恐怕也不会有太多感受;现在有所感悟,母亲却已不在,无从讨论了。
影片的感怀,我个人的感怀,和着纽约细雨沥沥,想提笔作文竞不能,转眼,又是数度光阴过去。
《小城之春》最让我惊讶的,是它在如此“中国古典味道”的同时,在当时的中国(即使现在),又是如此先锋的一部电影。
它让我想起法国“新浪潮”,而法国“新浪潮”那时还未诞生。
战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老园中一派段墙残桓之景。
镜头随压抑的女人、伤春的女人徘徊旧园,徘徊古城墙。
多病的丈夫则长卧病榻。
此时,一个来客走入画面,打破了平静,带来了紧张。
当然,她是女人曾经的情人,然而他也是男主人公少时的莫逆。
兄弟情谊,两性情欲,家国之思,文明之虑。
最后是小城春梦了无痕,丈夫未死,女人未离,来客挥手自辞去。
缘何至此,就是故事的缓缓道来所在。
少时,常看西方影展,《小城之春》让我想起那时看过的一部电影,《LeBeauSerge》(漂亮的赛日)。
彼时,对电影史,西方电影,都不甚了解,现场翻译的水准又基本上是说五句译一句还是“你好吗”“我去了”之类,真萌擞兄肿雒蔚母芯酰挂踩梦叶杂跋穸乔榻谟∠蟾睢?/p>孤寂外省小镇,游子患病返乡,留在故乡的好友精神上已经沦落。
《小城之春》影视作品评析
《小城之春》影视作品评析《小城之春》是“电影诗人”费穆在当时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摄的一部艺术影片。
他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又是“电影上的国学派”。
含蓄蕴藉的人文情怀、气韵流动的诗化风格、民族性和现代性相融合是我对于这部艺术影片的整体评价。
一、含蓄蕴藉的人文情怀该影片《小城之春》是传统知识分子间发乎情止于礼义爱情故事。
主人公玉纹和志忱在抗战八年之前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外在的原因无法成婚。
八年后两人意外的相遇,却又是尴尬万分而又无奈的情境。
而玉纹已经成为了志忱好友礼言的太太。
礼言卧病在床,玉纹心里想着她喜欢的人,把照顾丈夫和家庭当成了一种责任,夫妻间彼此都了解,心照不宣相敬如宾的过着。
志忱的出现,让这对相爱过并且依然相爱的情人面临两难的选择。
”在这种情境下,既不能唯情至上,也不能唯礼是重,既不能获取“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也不能否认情的真挚与炽烈,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电影通过妻子玉纹,丈夫礼言,丈夫的朋友、妻子的恋人志忱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隐喻的结识了中国民族文化内涵以及中国特有的一种含蓄情感与道德操守。
尤其是费穆在于情与礼义的矛盾处理上,含蓄蕴藉的人文情怀凸显,有分寸的把握住了道德伦理的界限,使得主题升华,展现出真挚的人情之美。
二、气韵流动的诗化风格本片的叙事让位于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写意重于写实。
并没有过多的玩弄剪辑技巧,而是尽可能的避免蒙太奇主观切割,竭力营造一个延绵不绝,具有透视感,气韵生动的电影意境。
让观众自己在观赏中体味是淡淡哀愁忧思,哀而不伤情感基调。
长镜头的运用渲染抑郁氛围。
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深刻。
戴秀在为志忱唱歌,而志忱的眼神紧随着玉纹,玉纹却在照顾着生命的礼言吃药,对于志忱投来的热情目光假装丝毫未知,努力扮演好一个妻子的角色。
在一个这个长镜头里,人物之间的内心复杂的情感纠结不说一字便一览无遗,这样的长镜头真实写意,巧妙的营造出一种抑郁复杂的气氛,让观众在没有解说的环境下也能独立了解片中内容,感受复杂内心情感。
《小城之春》影评
《小城之春》影评“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人们”,这是现代导演贾璋柯在史诗电影《站台》的宣传册上写下的意味深长的句子。
这句话不仅简练地概括了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的剧情,而且表达了一位现代导演对费穆及其影片的无限敬意。
被现代电影界视为中国电影史经典影片的《小城之春》是费穆于1948年拍摄的。
作为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的代表人物,费穆在当时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出像《小城之春》这样细腻、委婉、含蓄的淡化社会背景的艺术影片,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
这部影片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电影的追求和对有中国特色的东方韵味的电影风格的探索,以及将二者融合为一的新影戏观。
他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又是“电影上的国学派”;他是一个追求进步和光明的艺术家,又是中国影坛上的一个现代儒者。
影片展示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在江南某小城的一个破落家庭里,周玉纹同戴礼言结婚已有8年。
因戴礼言长期患病,两人分住已近3年。
她虽然从来没有爱过他,但仍尽着妻子的责任,每天买菜、煎药、细心服侍他。
戴礼言的妹妹戴秀是一个天真纯朴的学生,家里还有一个对主人忠心耿耿的老仆。
如果不是青年医生章志忱到来,这个家庭每天都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
章志忱既是戴礼言昔日的同学,也是周玉纹当年初恋的情人。
他的突然来临,打破了这一家寂寞平静的生活。
周玉纹抑制不住对章志忱强烈的爱情,但又不忍心抛弃多病的丈夫,她在矛盾痛苦的感情煎熬中挣扎。
章志忱虽仍深爱着周玉纹,但想到他是病中老友之妻,便竭力克制住自己的感情。
面对着朝气蓬勃、英俊潇洒的章志忱,戴秀也产生了朦胧的爱恋之情。
于是,在经历了一场风波之后,章志忱毅然离开戴家,走向新生活。
周玉纹则带着永远不能平复的隐痛,重与戴礼言维持着那种无爱的抑郁生活。
创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一方面折射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因素,另一方面则探索追究了作为悲剧主要原因的知识者自身的悲剧性性格,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结构。
小城之春影评
和谐与对立——两部《小城之春》影像比较费穆版的《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它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心理写实主义、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以及诗化电影的先河,难能可贵的是,它不同于同期电影注重写事的特点,将关注点放在了剖析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揭示微妙的情感关系,由写事过渡到描写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加之富有诗情画意的镜头设计,可以说,《小城之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佳作。
五十多年后,第五代导演田壮壮在蛰伏八年后,将复出作品定为翻拍这部经典力作,并称这个决定是“向费穆致敬”,是“中国电影人相隔50年的对话,关于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延续了原版压抑、低沉的基调,在叙事层面和场景设置上保持原貌,除此之外,新版可以说是用“新时代的话语”遵循“旧时代的游戏规则”,影片制作精美小巧,色彩、画面十分饱满,年青演员的启用也增添了一丝新气息。
对于两部作品各自的赏析以及对新版翻拍作品的优劣品评已有很多经典评论,本文不再赘述。
笔者认为,面对翻拍经典作品,更重要的是作品反映了创作者对于自身所处时代的审视与反思,只是借用了“旧时代的游戏规则”,那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此时已比讨论翻拍成功与否更具有意义。
翻拍不是照搬照抄,不是临摹,而是二度创作,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差异反映了创作者在影像风格和思想意识上的不同。
以影片开头的场景为例,新版第一个镜头是废弃的古城墙,通过缓慢横移的长镜头将城墙的高大、陈旧展现在观众眼前,接着女主角进入画面,全景镜头的使用凸显了人与城墙不和谐的比例,主角玉纹只占据了画面的上半部,剩下的只有城墙,随后玉纹出画。
可以看出,新版的开头,导演将重点放在了环境的渲染上,人物占据画面的比例很小,灰色城墙往往占据整个画面,由此突出影片压抑、沉重的基调;而在费穆版《小城之春》中,影片开头第一个镜头虽也用横移长镜头表现环境,但横移速度明显加快,而且主要用远景表现废弃城墙、荒草、护城河,城墙不像是新版中用近景表现,甚至突出其一砖一瓦。
《小城之春》赏析
一.意境的营造一.意境的营造影片名叫《小城之春》,本应是一幅叫人遐想联翩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但是作品的内容却是令人伤感之作。
这伤感不单单靠故事,靠语言,更要依仗场景的营造来表现。
费穆在这一点上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和洞悉力,他所采用的众多景象,无论是自然的抑或社会的,都隐含着一股伤春之情。
据编剧李天济所说,费穆是按苏东坡《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意境和韵致构思全片视听形象的。
词中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子燕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声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境中的哀怨感伤,黯淡怅惘,化为《小城之春》的淡墨山水小品。
“色淡而隐然可见内里颜色,味苦正如离乱年代坎坷人生”。
费穆说,“必须是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如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
此中“空气”,即为“氛围”。
影片的开始,是一组广角镜头的长镜头。
将这个衰败的小城盎然的春意显露出来,也暗暗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而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戴礼言的家,也是一片残垣断壁与蓬勃生机的交融。
观完全片,经常令人感知那片茂盛的枝丫花草,带着满心的生的欲望,却只能徒然杂乱的生长,无人理睬,无人呵护。
只有花草树木之间相互的纠葛,诉说同类的怜悯与无奈。
这正好与主人公周玉纹相仿,年纪正是风韵十足之时,年轻貌美,却与丈夫戴礼言没有夫妻之实。
她的美丽其实便是小城中花草孤芳自赏的写照。
无人欣赏,于是整日游荡在残败的城墙之处,盼望有人欣赏,盼望有人关心。
内心的苦闷与寂静,其实是如同花草一般,无人可诉,也无从说起。
而戴礼言何尝不是如此,按照影片看来,他应当是戴家的独子,却眼睁睁看着家产在战争中败落,只剩得残羹冷炙。
奈何自己又无法振兴家族,于是终日郁郁寡欢,徘徊在自己的衰败花园中。
在老黄寻找戴礼言的一场戏中,镜头随着上推透过破坏的墙壁,看到做在一片废墟中的戴礼言。
这一推有着柳暗花明的意味,在这样一个没落的家庭,有着这样一个杂乱无章的后花园,主人公空对着衰败景象。
小城之春影评
《小城之春》影评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看的,刚开始就没怎么看下去,黑白片,女主角的独白,残垣断壁的城墙,毫无生机的画面。
可仔细看下去发现,这部影片真的令我赞叹。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生活在那种生活环境下的人们的思想足矣震撼了我。
这虽是一个俗套的三角恋故事,却关乎着道德与爱情自由的关系。
从一开始我也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如果我是女人公,我会如何抉择?我在网上看到了关于这部影片的一个比较流行或者说典型的解读说,《小城之春》中的人物都有着具体的指向。
礼言之于经过新文化运动冲击,已然奄奄一息的传统文化;仆人之于传统文化的忠实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他是无能力的没有话语权的;志沈之于欣欣向荣的西方文化;玉纹之于彷徨苦闷的知识分子,戴秀则是出身传统文化积极倾向接受西方文化的青年力量。
这就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感受着压抑与痛苦,在挣扎中生存着的生活状态,这也由此可见导演费穆以玉纹作为第一视角,正是在玉纹身上寄托了自己难以抉择,没有出路的痛苦思考。
下来我们结合故事情节从读者的角度来进一步具体分析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与人物思想。
影片的开头发生在一个小城的春天,被战火摧毁后的残垣城墙可见那里没有一丝春暖花开。
女主人公周玉纹的独白将我们带进了这个小城,她每天在城墙上徘徊,望着远方,心里有的只是希望死去后的苦闷和压抑。
尽着她对家庭的责任和作为妻子的本分,日复一日的上街去抓药,回去煎药给久病缠身堕落的丈夫,守着这个似家非家的家庭。
她的丈夫戴礼言也忍着疾病的痛苦,守着残败的祖屋,因家业的没落,每天蹲坐在荒废的花园里,回忆着过去,伤感着过去,忧虑着未来,心里存留的只剩下无可奈何的绝望,也许还有一丝希望寄存他的妹妹身上吧,渴望着她妹妹能好好学习,振兴家业。
他妹妹戴秀似乎是有朝气的充满希望的,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只能坐在空房里独自叹息(和她说话最近的也许就是经常坐她房间里绣花的嫂嫂吧)。
在这片死气沉沉的环境里,所有的人都一种极端卑微的姿势生存着。
《小城之春》影评
《小城之春》影评
影片开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城墙,女主人公从远处缓缓走来,一段内心独白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
看完整部电影,脑海里最大的感触便是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贯穿电影的始末。
整部影片以周玉纹的独白开始,让我们一开始就站在她的角度去审视影片,一股传统女性的感觉扑面而来,“每天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但在她身上又透露出一种特殊的气质,喜欢打城墙上走一趟,“在城头上走着就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眼睛里不看见什么,心里也不想着什么,要不是手里提着菜和先生吃的药,也许就整天不回家”,表现出她内在的对自由的向往,但又有责任感。
丈夫常年生病,两人又分居,玉纹每天的生活平淡无味毫无波澜,直到志忱的出现。
过去情人的出现让玉纹的内心泛起了波澜,也让她内心女性的意识觉醒。
向来不打扮的她,在志忱出现后戴上了纱巾,换了新装,脸上也多了些许笑容。
两人的感情再一次萌发,一面是毫无感情的丈夫,一面是相爱的情人,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而礼言的自杀打破了这一切,最终玉纹选择和丈夫生活在一起,而志忱离开了小镇,伦理道德最终战胜了一切... ...
看完这部电影,突然想到了《廊桥遗梦》,两者虽不同却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弗朗西斯卡也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日复一日的生活,在遇到罗伯特并相爱后,内心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然而最终在面对家庭责任时她还是选择放弃了爱情,或许两部电影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反应出了责任和爱情选择。
“爱情是有魔力的,但如果放弃责任,这份魔力就会消失”,就像《廊桥遗梦》里所说的这句话,我觉得志忱的离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那份感情埋藏在心底,还会有幸福的回忆,但玉纹若选择离开,或许内心会背负一辈子的内疚,还有无数的闲言碎语从四面八方飞来... ...。
1948年《小城之春》影评
1948年《小城之春》影评影片开场一派萧条残败之景,破旧的城墙、枯败的树木、倒塌的房屋,满目疮夷,触目惊心。
而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精神面貌也是消极死沉,宛如一滩死水,始终不曾泛起一丁点连漪。
章志忱的到来,无疑是给死水注入了新的生机,给这封闭枯竭的小城镇带来了春天。
章志沈见过大千世界,也去过许多城市,他是年轻、活力、热盾、有能耐充满生机的人。
因为他的闯入,唤起周玉纹尘封已久的心。
玉纹曾和志忱是一对恋人,因家人阻扰,不得已分开。
十六岁就嫁给了当时的富户戴礼言,谁知战争的到来,戴家家产散去,曾经的辉煌富裕不在。
而丈夫又重病缠身,逃避现实,惶惶不可终日。
正如玉纹的台词: “我没有勇气死,而他似乎没有勇气活。
”戴家不仅周遭环境衰败,人也萎靡不振。
除了戴礼言年轻的妹妹戴秀,活泼青春,对未来仍有希望和向往。
因此,章志忱的出现,给玉纹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和动力。
她给章志忱送兰花,开始打扮自己,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和他划拳喝酒。
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与其说她是对章志忱念念不忘,不如说她是对生命的追求和希望,对自由的渴望。
这小城、这家宅、婚姻等都是囚禁她的牢笼,她渴望活着,不想就此死去,她还年轻,她希望快乐无拘束的活着。
“好像你们都喜欢到城头上来,为什么?”“只有这处好玩嘛,沿着城墙走,有走不完的路。
往城外一看,用眼睛使劲往远处看,就知道天地不是那么小。
”这段台词足以说朋玉纹、戴秀等人的心境。
他们也不愿呆在这偏僻封闭的小城里,更不愿待在沉闷死气的戴家。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写四角恋,情感伦理的关系,实则是写环境对人性、人欲的压迫和毒害,以及对战争的庆恶,对广大人民的同情。
故事是发生在抗战结束不久的大背景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小城变得破旧不堪,断壁残恒。
许多人刚刚从炮火纷飞的危险中死里逃生,身体心理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可想为什么戴礼言、玉纹是那样颓废的精神面貌。
影片许多场景都交代了戴家以前的荣光,虽然残败了,但从许多建筑、装饰、用具等可窥得一二。
小城之春影评
小城之春影评小城之春影评(一)《小城之春》是费穆导演的经典之作,也是自电影开辟100多年来被中外认定的最经典的电影作品。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的苏州小城里。
周玉纹是戴礼言的妻子。
由于礼言有肺病,夫妻二人一直分房住。
自戴家没落后,家里只有礼言,玉纹和管家老黄四人。
一日,从城外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志忱是礼言曾经的同学,也是玉纹的青梅竹马。
原本,他打算娶玉纹为妻,但遭玉纹母亲的反对,后来去了外地念医科。
当他到礼言家里拜访时,才知玉纹已经成了礼言的妻子。
志忱的到来燃起了玉纹心中熄灭已久的爱的火焰,志忱便打算让玉纹和他一起走。
礼言为了成全玉纹和志忱,便吞安眠药自杀,却被志忱救了。
最后,志忱走了,礼言和玉纹仍然过着平静的生活。
一、1948年的《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反映了抗战后人民对民主,自由,平静的新生活的向往。
1948年,正是抗战胜利的第3年,中国的封建思想的枷锁已经解开,人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沉浸在欢腾之中,但以后该何去何从呢?“小城”是封闭,破败的,“春”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
人们正处在这样迷茫的状态之中,渴求一种新生活的诞生。
志忱和玉纹相爱,但他们总是顾忌礼言的想法,因此二人总是若即若离。
礼言知道他们相爱,便决定用自杀的方法成全他们。
妹妹原本喜欢志忱,但当她知道嫂嫂和志忱的感情后非但不怪罪嫂嫂,反而十分理解,并决定不再对志忱抱有幻想。
由于善良,每个人都未成全对方而退让,但其中也有道德与情欲的挣扎。
影片触碰到了复杂的人性分析,有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有对当代人民思想的启迪。
时代变了,当曾经相爱的两个人重逢时,一切也回不到从前。
纵使玉纹和志忱爱得轰轰烈烈,也必须各奔东西,但他们的分离不是遗憾,而是给与了每个人新生。
玉纹在小城里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妹妹,和对小城的眷恋,这比她自己的爱情要珍贵得多。
玉纹和志忱的爱不过是儿时的一场梦,埋藏它比实现它要美好得多。
自中国电影诞生40多年,抗战8年以来,《小城之春》第一次让当时的人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一份平静,恬淡,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我观《小城之春》
我观《小城之春》许婧《小城之春》是费穆导演的经典之作,也是自电影开辟100多年来被中外认定的最经典的电影作品。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的江南小城里。
周玉纹是戴礼言的妻子。
由于礼言有病,夫妻二人一直分房住。
自戴家没落后,家里只有礼言、玉纹、礼言妹妹戴秀和管家老黄四人,日子沉寂、平淡,没有生气。
一日,从城外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志忱是礼言昔日的同学、好友,也是玉纹的青梅竹马。
原本,他打算娶玉纹为妻,但遭玉纹母亲的反对,后来去了外地念医科。
当他到礼言家里拜访时,才知玉纹已经成了礼言的妻子。
志忱的到来,燃起了玉纹、志忱心中爱的火焰,也使二人陷入痛苦与矛盾。
戴秀对大哥哥志忱很亲切,礼言有意将妹妹嫁给志忱。
玉纹、志忱的感情为礼言、戴秀察觉。
礼言为成全玉纹和志忱,吞药自杀,却被志忱救了。
最后,志忱走了,戴秀送他并约再来小城,礼言和玉纹站在城墙上遥望志忱的远去……这样一个平淡无奇、了无新意,很容易被观众作为一普通的男女三角恋爱的小影片,日后何以成为经典?《小城之春》投拍是因为文华电影公司当时正在拍一部高成本的电影《好夫妻》,需要同时上一部低投入的小制作电影来降低成本,算是一部救场制作。
费穆对原剧本大刀阔斧删改,全片只剩下丈夫、妻子、妹妹、客人、仆人五个角色,将原来采用的是三幕一景的话剧结构改造成了倒叙结构外加旁白画外音,整个影片几乎全是外景,只有三个内景。
筹备一个月后,费穆召集石羽、李伟、韦伟、崔超明、张鸿眉五位话剧出身的演员加上摄影师李生伟就奔赴上海郊区的松江,找了一间破房子就开拍了。
费穆一改过去拍片力求完美,速度较慢的作风,前后三个月,电影完成。
一部伟大的电影就这样诞生了。
影片于1948年9月公映,褒贬不一,恶评甚至占据主流,只放映了一个星期便草草收场,并没有激起多少波澜,不久即为人们所淡忘。
1948年的《小城之春》显然生不逢时。
散发着颓靡风格的远离社会主流的知识分子情感纠葛的作品,与奔腾活跃的时代脉搏南辕北辙。
小城之春观后感
小城之春观影感受
哎呀妈呀,看完《小城之春》这部电影,我这心里头啊,就像是被春天的微风轻轻拂过,暖洋洋的,又带着点说不出的惆怅。
你说这电影吧,它没有那种大场面的震撼,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反转,但它就像是你隔壁家老王的故事,平淡中带着几分真挚,让人看完之后,心里头五味杂陈,想找人聊聊,又怕打扰了这份静谧的美好。
一开始,我还琢磨着,这老片子能有啥看头?结果,一开场,那灰蒙蒙的小城,还有那慢悠悠的配乐,一下子就把我带进去了。
女主角那忧郁的眼神,仿佛能说话似的,看得我心里头直痒痒,就想知道她心里到底藏着啥秘密。
男主角呢,唉,也是个痴情种,两个人在那小城里头,走走停停,眼神交汇间,全是戏啊!
最让我揪心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就像是春天里的一场细雨,绵绵密密,却总也停不下来。
你说这爱情吧,有时候真的就是那么回事,明明知道前面是条死胡同,还得硬着头皮往里闯,就为了那一丝丝的甜,哪怕后面跟着的是无尽的苦涩。
电影里头的小城,美得就像是一幅水墨画,每一帧都能截出来当壁纸。
春天的气息,透过屏幕都能闻得到,花儿开了,草儿绿了,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看着他们在小城里漫步,我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走过了那段青涩而又美好的时光。
看完电影出来,天已经黑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还在回味着那些情节,心里头暖暖的,又有点酸酸的。
我想,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吧,它能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那份共鸣和温暖。
总之,《小城之春》这部电影,就像是春天里的一杯清茶,虽然不烈,但回味悠长。
如果你也想在忙碌的生活里,找一份宁静和感动,不妨去看看这部电影,相信它一定能触动你的心弦。
小城之春赏析
《小城之春》赏析费穆从1932 年的处女作《城市之夜》开始,便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导演了《人生》(1933)、《香雪海》(1934)两部电影。
费穆探索的内容从社会问题到广义的人生直至人性主题和宗教,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内容的提炼逐渐和艺术形式的探索匹配和交汇。
费穆英年早逝,《小城之春》成为他整个一生探索与追求的巅峰。
然而这部影片当时卖座不佳,总体来说影响并不大。
《小城之春》拍竣后,1949年曾经在香港公映过,但当年并没有轰动效应,因为没有什么票房价值,所以在50年代至70年代间,也没有什么人再提及。
八十年代以来,《小城之春》犹如一颗蒙尘的钻石重新被发现,海内外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西方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可以显示中国导演水平的影片。
”在经过数十年风雨寂寥之后,它重新被发现。
在一次香港影评人集体推选世界十大名片时,《小城之春》名列第三(第一《东京物语》,第二《公民凯恩》);在推选的十大中国片中,《小城之春》名列首位;在中国五大电影导演的名单上,费穆又名列第一位。
作为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的代表人物,费穆在当时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出像《小城之春》这样细腻、委婉、含蓄的淡化社会背景的艺术影片,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
这部影片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电影的追求和对有中国特色的东方韵味的电影风格的探索,以及将二者融合为一的新影戏观。
他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又是“电影上的国学派” ;他是一个追求进步和光明的艺术家,又是中国影坛上的一个现代儒者。
在看了很多的中外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像美国他们有“好莱坞式”的电影观念,像欧洲他们的电影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而我们中国呢?我们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的文化也一直以博大精深自居。
然而我们的电影呢?我们看一下近些年来凡是在世界各大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影片,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些后殖民主义的倾向,这些导演成了西方人的眼睛。
小城之春观后感
小城之春观后感小城之春,是一部令人陶醉的电影。
它展示了一个小小城市的生活和人们的情感,让人们沉浸在温暖、真实而又美好的氛围中。
观看这部电影,无论是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首先,小城之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美丽景色。
电影中描绘的小城,被山水环绕,绿树成荫,如诗如画。
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
小城的居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生活节奏慢而闲适,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小城之春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在这个小城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电影中的角色们,通过真挚的情感和互动,彼此支持和扶持。
观众在电影中仿佛能够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情感,不禁让人深思: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够保持和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对待他人?小城之春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固守着自己的小城,不随波逐流地选择去大城市发展。
他们坚守自己的理想,追求内心真正的幸福。
这种对生活的执着与追求,让人感到一种力量,激励人们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内心真正的价值。
在小城之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温馨呈现。
电影中的角色们都怀揣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崇。
他们尽力保护并传承这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让人们在电影中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能够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小城之春最让人难以忘怀之处在于它所展现的生活态度。
电影中的角色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小城,但他们的生活充实、有意义,每个人都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快乐和满足,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的起伏和挫折。
观众在电影中仿佛也能够感受到这种生活态度的美好和意义,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总结起来,小城之春是一部令人陶醉的电影,它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小城的美丽景色、真挚情感、深刻思考、传统文化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人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生活的智慧和意义,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小城之春观后感
小城之春观后感看完《小城之春》,心里头那股子滋味,就像是老街上那碗热腾腾的豆腐脑,又暖又绵,还带着点说不出的酸楚。
这电影啊,就像是慢慢翻开的一本旧相册,每一帧画面都透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不由自主地陷了进去。
故事发生在那么一个小城里,春天来得不早不晚,刚好是万物复苏的时候。
城里头,老树发了新芽,小巷子里的石板路也被雨水洗得发亮。
可就在这片生机勃勃中,主人公们的心事却像那缠绕的藤蔓,剪不断理还乱。
周玉纹,一个温婉如水的女子,她的眼神里总是藏着淡淡的忧愁。
丈夫病重多年,家里头冷冷清清的,就像这春天里还没被阳光照到的角落。
直到那个男人的出现——章志忱,她的旧日恋人,带着一身的风尘仆仆,回到了这座小城。
他们的重逢,就像是春风拂过枯枝,不经意间就唤醒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可这份情感,却像是走在钢丝上,两边都是深渊。
一边是道德的束缚,一边是情感的挣扎。
周玉纹和章志忱,他们小心翼翼地试探,又害怕着彼此的靠近。
那种欲语还休、欲拒还迎的感觉,看得人心都揪了起来。
电影里头,没有太多激烈的冲突,也没有华丽的特效,但就是那种细腻的情感描绘,让人感同身受。
就像是老电影里头的慢镜头,每一个眼神交流,每一次指尖触碰,都被无限放大,直击心灵。
还有那小城里的风景,简直就像是画出来的一样。
春天的早晨,薄雾缭绕,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近处的花儿争奇斗艳。
镜头一转,又是那条熟悉的小巷,石板路上,偶尔有行人匆匆走过,留下一串串清脆的脚步声。
这些画面,美得让人心醉,也让人更加感受到了那份情感的细腻与真实。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电影里头那份对人性深刻的洞察。
每个人物都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他们都有自己的挣扎与无奈。
周玉纹的坚守与挣扎,章志忱的克制与深情,还有戴礼言的无助与宽容……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又真实的人性画卷。
看完《小城之春》,我仿佛也跟着主人公们经历了一场情感的洗礼。
虽然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的小城里,但那份对情感的追求与挣扎,却是跨越时空、永恒不变的。
小城之春影评赏析
小城之春影评赏析《小城之春》是由费穆执导,石羽、李纬、韦伟、张鸿眉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2016年,被金像奖评为百年百大电影第一名;同时也被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846位影评人评为影史TOP250的127名(获得13票)。
本文为小城之春影评赏析,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八年抗战之后,一片破败的中华大地上终于有了平静。
新一年的春天到了,春草萋萋,漫过破损的古城墙和倒塌的房舍,带来了绿绿的生机。
满是残垣断壁的南方小城里,曾经的富豪戴家在战争里衰败了下来,主人戴礼言重病卧床,妻子周玉纹则日日操持家务,每天买菜的时候到城头上去散心抒怀,在绝望的生活里寻找丝丝慰藉。
两人的婚姻没有爱情,索然寡味。
戴礼言沉浸在往日的富贵里不能自拔而郁郁寡欢,而周玉纹则心事重重的坐在这死气沉沉的家里黯然度日,只有每日到开朗乐观的戴家小妹戴秀房里去绣花,才是唯一可以打发度日的方法。
直到某一天,留洋归来的医生章志忱前来拜访昔日老友戴礼言,终于将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里搅起了波澜。
章志忱年轻开朗,热情朝气,与这个阴郁破败的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仅是戴礼言的昔日好友,更是周玉纹的初恋情人。
章志忱的来访,一下子擦亮了两人内心深处掩埋已久的情谊。
三个人的关系之间,慢慢陷入了某种暧昧与混乱之中。
欲拒还迎,欲迎还拒。
在这个伤感的春天里,如何寻找到希望。
家国之痛费穆和李天济都是文人,是传统的民国式知识分子,他们身上,既有古典中华文化的熏陶,又有近代饱受屈辱的挣扎。
《小城之春》正是这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真实写照。
电影的场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阴郁的戴家大院,其次是破败而枝叶繁茂的花园,然后便是芳草萋萋的古城墙。
从空间上看,最大的是外围的残破古城墙,中间是院子,最里面包裹住的是衰败的家。
这个空间结构,镜头在三重空间里的穿梭,其实正是导演的核心思想所在。
最外围的古城墙,便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殇之痛。
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小城之春》
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小城之春》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小城之春》: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心理写实主义、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诗化电影的先河,"放射出让人目眩心惊的光芒"。
1948年出品导演:费穆主演:韦伟李纬石羽张鸿眉·世界一百年电影史上的十部经典名作之一·中国电影九十年的十部经典作品之一《小城之春》被誉为"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
香港电影评论界将其推选为"有史以来中国最佳电影",著名导演张艺谋称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电影就是《小城之春》。
回顾影片的拍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它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些成功的探索。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往往写事多于写人写情,而这部影片独辟蹊径,它的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将镜头深入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灵,揭示微妙的情感关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此外,它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显示了费穆导演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第5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田壮壮在蛰伏了8年之后,复出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重拍50年前的这部影片,集结了阿城、李少红、叶锦添等超级幕后班底的新版《小城之春》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在谈及这部电影时,田壮壮说:"旧版的《小城之春》好多人都没看过,但它的光彩在今天依旧闪亮。
两部《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人相隔50年的对话,也是50年来关于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故事发生在抗战胜利后的一个南方小城里。
又一个春天到来了,乡绅戴礼言和他的一家--太太周玉纹、妹妹戴秀,还有仆人老黄过着一如平常的日子。
礼言在战争中失去了家产,重病缠身,丧失了面对现实的勇气,终日郁郁寡欢。
妹妹戴秀倒是开朗活泼,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面对着家宅破败的局面,太太玉纹与丈夫礼言过着平淡无味的生活,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实则已没有感情可言。
小城之春观后感影评
小城之春观后感影评01古老坍塌的城墙,一座败落的旧园。
几处早春的花丛暖柳,遥远乡间的竹林小径,似浅墨,点缀在一片混沌而又寂寥的画面中。
浓浓的中国意味铺满了整个电影画面,含蓄的意味与欲言又止的基调贯穿了整个电影。
《小城之春》犹如观赏一幅黑白水墨画卷,流动在江南小城中的云雾是那股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寂寞的春的气用息,而终仍归于风轻云淡。
在这幅春的画卷中,没有青葱草木和大地回暖的生机盎然,而是无尽绵延的灰败气息中丝丝透发的朦胧春意,这正是中国美学内敛、含蓄的特征。
玉纹每天在城墙上走上一圈,心里的苦闷还是只有说给自己听了。
也许正是这样满满的东方之美,让我对《小城之春》印象深刻。
首先,影片最突出的东方美学特征都是导演对长镜头的创造性运用。
在《小城之春》中,许多场景仅用一个镜头完成,用极简的镜头语言传达极其丰厚的内涵。
玉纹的出场,戴礼言的出场,章志忱的出场,都好似一幅画面,安静缓慢随着人物的出现而展开画卷。
不紧不慢,层层展开人物关系与人物背景。
让观看者,清晰明了。
同时,也渐渐的将自己带入了情节之中。
在片中50分钟结尾处,费穆运用了一个长镜头从左向右铺开,从空无一人的床铺移向坐在梳妆台前的戴礼言。
玉纹给礼言递药,镜头内只表现了礼言微微向上仰望的特写面孔,而仅在梳妆台的镜像中映出玉纹递给礼言药碗的手臂,摄影机镜头缓缓摇移到左侧,镜头内出现将药递给礼言的主人公玉纹,礼言的表情迷蒙而充满期待,在黯淡灯烛的辉映下,颇有镜中花水中月的扑朔迷离之感,仿佛暗示着玉纹和礼言之间永远无法沟通弥合的遗憾。
“长镜头”的运用,使整个影片不急躁,将一种意犹未尽的东方韵味表达到了极致。
其次,就声音的运用而言,《小城之春》是颇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含蓄、蕴藉之美的。
影片中许多镜头里的人物常常一言不发,仅有的那些暧昧或热烈的眼神交流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够心领神会的情感表达,而在非用对白不可的地方,影片也极力做到言简意丰。
玉纹买菜归来将药交给礼言一场,就是一个很长的镜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城之春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城之春影评(一)《小城之春》是费穆导演的经典之作,也是自电影开辟100多年来被中外认定的最经典的电影作品。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的苏州小城里。
周玉纹是戴礼言的妻子。
由于礼言有肺病,夫妻二人一直分房住。
自戴家没落后,家里只有礼言,玉纹和管家老黄四人。
一日,从城外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志忱是礼言曾经的同学,也是玉纹的青梅竹马。
原本,他打算娶玉纹为妻,但遭玉纹母亲的反对,后来去了外地念医科。
当他到礼言家里拜访时,才知玉纹已经成了礼言的妻子。
志忱的到来燃起了玉纹心中熄灭已久的爱的火焰,志忱便打算让玉纹和他一起走。
礼言为了成全玉纹和志忱,便吞安眠药自杀,却被志忱救了。
最后,志忱走了,礼言和玉纹仍然过着平静的生活。
一、1948年的《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反映了抗战后人民对民主,自由,平静的新生活的向往。
1948年,正是抗战胜利的第3年,中国的封建思想的枷锁已经解开,人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沉浸在欢腾之中,但以后该何去何从呢?“小城”是封闭,破败的,“春”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
人们正处在这样迷茫的状态之中,渴求一种新生活的诞生。
志忱和玉纹相爱,但他们总是顾忌礼言的想法,因此二人总是若即若离。
礼言知道他们相爱,便决定用自杀的方法成全他们。
妹妹原本喜欢志忱,但当她知道嫂嫂和志忱的感情后非但不怪罪嫂嫂,反而十分理解,并决定不再对志忱抱有幻想。
由于善良,每个人都未成全对方而退让,但其中也有道德与情欲的挣扎。
影片触碰到了复杂的人性分析,有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有对当代人民思想的启迪。
时代变了,当曾经相爱的两个人重逢时,一切也回不到从前。
纵使玉纹和志忱爱得轰轰烈烈,也必须各奔东西,但他们的分离不是遗憾,而是给与了每个人新生。
玉纹在小城里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妹妹,和对小城的眷恋,这比她自己的爱情要珍贵得多。
玉纹和志忱的爱不过是儿时的一场梦,埋藏它比实现它要美好得多。
自中国电影诞生40多年,抗战8年以来,《小城之春》第一次让当时的人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一份平静,恬淡,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人们不再被封建制度所抑制,不再受残酷的奴役和剥削。
原来,生活也是充满爱和希望的。
这样美妙的意境与人生抑制都是人们所希望且缺失的,因此,它不断冲击着人的内心,给予了每个人对浪漫生活的幻想。
二、“意在言外”的含蓄表达极富有东方气息。
从景到人都含着一股朦胧的情意。
影片在苏州拍摄。
为了突出气氛和主题,影片更多展现的是残垣断壁,小河流水。
抗战后的小城已破败不堪,倒塌的城墙,狭长荒凉的小路,被烧毁的宅子……无不显出尘世的凄凉,正如玉纹的心一样。
八年来守着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天说不到一句话。
每天除了早上卖菜,采药能经过城墙望望外面的世界,其余的就只是窝在妹妹的屋里绣花。
礼言看着院子里的荒芜景象无可奈何,家道中落,心中那个不免有些惆怅。
然而志忱的到来似乎为这个家平添了一份生气。
玉纹望着十年未见的志忱,心说:你为什么来?你何必来?让我怎么见你?人物皆非,你还来干什么呢?我已经不是从前的玉纹了,我已是别人的妻子,你来了也改变不了什么。
你的到来让我措手不及,我该如何面对你才好?眼前的志忱唤起了玉纹童年的梦,让这个死气沉沉的玉纹苏醒了过来,爱意重新在二人之间蔓延开来。
星期天,外出郊游,四个人坐在船上。
妹妹和礼言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后面的志忱划着船,思索着,时不时向玉纹看去。
玉纹拿着手绢,羞涩地低头倾听。
浆推动流水,驶向前方。
虽然玉纹和志忱心中荡起层层涟漪,可他们回不到从前。
四个人悠然地享受着这风光,却不知其中有一股暗流在涌动。
志忱吃过饭,撒了个谎,便和玉纹一起到了城墙。
玉纹靠着一面墙,志忱在一旁扔石子。
玉纹心说: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在这破败空虚的城墙上。
一切都不一样了,美好的事物被摔碎了,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也许只有沉默。
志忱说:“我们走走。
”玉纹说:“随便。
”志忱说:“为什么做什么都随便,你没意见吗?”玉纹说:“是你让我出来的,你让我上哪儿我就上哪儿。
”我对你完全顺从。
两个人的背影出现在狭长的小路上,两人的距离忽近忽远,然后又追赶着向前跑。
这样的时光只能在无旁人的时候才有,美好的似乎是一种幻觉。
妹妹戴绣约志忱到城墙上,她说:“大嫂总爱在这里走。
”“为什么?”志忱问。
戴绣说:“沿着城墙走有走不完的路,从城墙使劲往外看,就觉得这里不那么小了。
”小城似乎是因这墙堵住了才小的,站在城墙上有一种变大的错觉。
城墙给了人一种对外面世界的幻想,它会让人暂时忘记烦恼。
残破的墙是封建事物被摧毁的标志,象征着新生活的到来。
三、《小城之春》重在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从挣扎到升华,开创了一种新的表达手法,使影片更耐人寻味。
影片一开始,玉纹沿着城墙走,城墙的破败和玉纹内心的空虚相呼应,再到志忱的到来,她主动给他送兰花,送水,约会。
写出了玉纹内心的激动。
这一份自小就在她心中燃烧着的爱,今日仍灼烧着她的心,她无法抗拒。
志忱也十分享受与玉纹在一起的时光,但礼言是他的好朋友,他不想成为他们之间的障碍。
看见玉纹现在如此寂寞,他也不断自责曾经的离开。
志忱总是在排斥和接受玉纹的爱之间摆荡。
玉纹也曾觉得自己活得太苦,因为得不到爱。
两人的感情挣扎贯穿始终,带有一种中国式的情感纠结。
这种错从复杂的情绪终于在礼言自杀未遂后得以明了。
玉纹发现,礼言是爱自己的,而她与志忱是注定不可能有结果的,就当它是一场梦吧。
志忱走的时候,玉纹和礼言站在城头目送她离开了小城。
小城之春影评(二)费穆和李天济合作拍摄于1948年的影片《小城之春》可以看做是中国古典主义美学在电影中的一次高峰。
简洁的故事,含蓄的情感,朦胧的诗意,委婉的叙事,构建了一个十分精美而韵味无穷的影像世界。
如开篇引用的两句古典诗词,费穆的《小城之春》正是这样两种情感的交织,如一首矛盾、幽婉、激烈而凄美的抒情长诗,有某种深沉的气韵,又有某种隐忍的无可奈何。
八年抗战之后,一片破败的中华大地上终于有了平静。
新一年的春天到了,春草萋萋,漫过破损的古城墙和倒塌的房舍,带来了绿绿的生机。
满是残垣断壁的南方小城里,曾经的富豪戴家在战争里衰败了下来,主人戴礼言重病卧床,妻子周玉纹则日日操持家务,每天买菜的时候到城头上去散心抒怀,在绝望的生活里寻找丝丝慰藉。
两人的婚姻没有爱情,索然寡味。
戴礼言沉浸在往日的富贵里不能自拔而郁郁寡欢,而周玉纹则心事重重的坐在这死气沉沉的家里黯然度日,只有每日到开朗乐观的戴家小妹戴秀房里去绣花,才是唯一可以打发度日的方法。
直到某一天,留洋归来的医生章志忱前来拜访昔日老友戴礼言,终于将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里搅起了波澜。
章志忱年轻开朗,热情朝气,与这个阴郁破败的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仅是戴礼言的昔日好友,更是周玉纹的初恋情人。
章志忱的来访,一下子擦亮了两人内心深处掩埋已久的情谊。
三个人的关系之间,慢慢陷入了某种暧昧与混乱之中。
欲拒还迎,欲迎还拒。
在这个伤感的春天里,如何寻找到希望。
家国之痛费穆和李天济都是文人,是传统的民国式知识分子,他们身上,既有古典中华文化的熏陶,又有近代饱受屈辱的挣扎。
《小城之春》正是这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真实写照。
电影的场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阴郁的戴家大院,其次是破败而枝叶繁茂的花园,然后便是芳草萋萋的古城墙。
从空间上看,最大的是外围的残破古城墙,中间是院子,最里面包裹住的是衰败的家。
这个空间结构,镜头在三重空间里的穿梭,其实正是导演的核心思想所在。
最外围的古城墙,便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殇之痛。
战争摧毁了人们的生活,哪怕战争已经结束,伤痛却难以复合。
整个电影的氛围都是阴郁的春逝之哀,这其中就有对战争的担忧和愁苦,电影开始的时候,就是对战争还未结束的忧虑和担心,日本人是走了,天下却依然未能太平。
试想玉纹日日站在破败的城墙头上远望,春色满眼,而衰败依旧,希望之下,还是深厚的苦痛。
里面就浸满了费穆内心深处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忧和希望的复杂情感。
小家大国的破灭,山河依旧的惆怅。
变迁之愁城墙内的小城,残破不堪。
“小城”意象的选取,既不是农村那样的封闭和封建,也不是大都市那样的摩登和现代化。
“小城”作为城乡二元的一个结合点,兼容了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小城的衰败和没落,可以看做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传统礼法的远去,而春则意味着希望的来临。
影片的核心是极具江南意味的男女三角恋。
玉纹深爱的章志忱远去海外求学而音讯全无,无奈嫁给了并不爱的戴礼言,戴礼言一直生病,愧对玉纹,两人的情感被牢牢框缚在了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的传统礼教里。
玉纹尽本分的当好妻子,戴礼言则无奈而绝望的养病,两个人都在自己的规矩内行事,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也很少相见。
责任和义务成了维系这破败婚姻的唯一绳索。
整个家充满了压抑和阴郁。
在这个窒息的阴暗的房间内,男女的情感和欲望都被压抑了。
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空间结构相互印证,使得整个空间和镜头呈现了浓烈的象征意味。
同时代的小津安二郎的作品里,同样也在日式古老的房间空间内布局镜头,以达到一种平衡端庄,来表现世道变迁和传统的消亡。
所不同的是,小津是在为那些旧式的礼仪哀婉和留恋,费穆则在不断试图从封建的束缚里寻找出新的救赎和希望。
所以,小津总是拍摄被抛弃的老父母的悲凉,而费穆则对准了寻求爱情和自由的青年男女。
戴礼言的名字中,正是一种传统礼教的寓意。
而戴礼言处处读古旧的破书,住在古老的旧宅子里,天天吃中药,阴郁,且暗示了他与玉纹之间的性无能。
正是传统文化颓废黯然的一种象征。
而与之相对的章志忱,则是热诚真心的男儿,浑身都是一股朝气。
即使戴礼言也说,章志忱的到访,为这个破旧的老宅子带来了浓郁的生气。
章志忱是个西医,和戴礼言的中医也形成了对比。
戴礼言和章志忱,正是传统习俗和现代文明的代表,如同这个夹在都市与农村之间的小城一样,同样体现了导演费穆心中的二元对立。
影片的结局里,玉纹在“情”与“礼”的挣扎里矛盾不已,最终“情”离去了,“礼”没有死。
小城之春的落寞里也蕴含着希望。
因为“情”终究是会回来的,也许是今年秋天,也许是明年春天。
小城之春的故事,本身也就是费穆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焦灼。
玉纹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选择的困难,正是费穆的内心纠结的真实反映。
文学里有诗歌,电影里也有。
诗并不简单的只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可以通过很多媒介来传达的,影像也是其中之一。
塔可夫斯基、安哲洛普罗斯、阿巴斯都是西方的著名影像诗人,带有浓烈的西方哲学和审美情趣在内。
东方的诗人,则以费穆和小津安二郎为最。
如果说小津的诗是充满了禅意的俳句,费穆就是情感饱满格律严谨的旧体诗。
整部小城之春,如同一幅古典国画的意境一般。
大片大片的残垣断壁和古城春色,都是淡淡的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