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神魔小说编创方式及其演变_纪德君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明代神魔小说

第三章 明代神魔小说

第三章明代神魔(怪)小说第一节神魔小说的含义“神魔小说”之名起于鲁迅。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又说:“此思潮的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的影响的。

宋宣和时,即非常崇奉道流;元则佛道并奉,方士的势力也不小;至明,本来是衰下去的了,但到成化时,又抬起头来,其时有方士李孜,释家继晓,正德时又有色目人于永,都以方技杂流拜官,因之妖妄之说日盛,而影响及于文章。

况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大抵是互相调和,互相容受,终于名为‘同源’而后已。

凡有新派进来,虽然彼此目为外道,生些纷争,但一到认为同源,即无歧视之意,须俟后来另有别派,他们三家才又自称正道,再来攻击这非同源的异端。

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百莲教,单不过是含胡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做神魔小说。

”鲁迅之后,虽也有称其为“神怪小说”者,但称“神魔小说”始终是主流。

第二节明代神怪小说的发展演变写神怪故事的小说兴起较早,但长篇神怪小说则初起于元末明初,《三遂平妖传》为其开山之作。

该书作者题“东原罗贯中编次”。

小说讲王则起义,朝廷派文彦博领兵镇压,得诸葛遂、马遂和李遂“三遂”之助,破了王则,王则等人被剐,因此书名《三遂平妖传》。

书中故事,由一些宋代“妖术”“公案”“灵怪”类短篇话本杂凑而成,而王则起义仅约占全书四分之一,因此不过借以生发而已。

明末冯梦龙将其改编为《平妖传》,故事立意均有改动,艺术成就也有提高。

到明中后期,神怪小说极为兴盛,作品大约有二十种之多。

要而言之,可分四类:一是由佛道故事演化或写佛道人物故事者。

作品有:《西游记》《南海观音出世传》《济颠禅师语录》《达摩出身传灯传》《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四游记》(包括《南游记》-华光救母的故事;《北游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故事;《东游记》-八仙故事;《西游记》—为吴承恩《西游记》简写本)以及邓志谟《铁树记》(许逊故事)《飞剑记》(吕洞宾故事)《咒枣记》(萨真人故事)等。

论清代神魔小说的研究

论清代神魔小说的研究

论清代神魔小说的研究作者:周娟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6期摘要:“神魔小说”之名,因以《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为代表的神魔小说作品而为人所熟知。

《平妖传》开启了其先河,此后神魔小说作品不断涌出。

清代是神魔小说创作的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的神魔小说作品。

在针对神魔小说研究的90多年里,关于清代神魔小说研究的状况是怎样的局面、具体篇目大致的数量,是文章所要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清代神魔小说神魔小说研究“神魔小说”源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一概念名称提出并沿用至今。

虽仍有一部分学者用“神怪”“灵怪”“神话”三个名称来概括这一类小说,且持其他三者观点的论者都有各自具有说服力的论点。

而“神魔小说”之名自鲁迅先生提出的九十余年里,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诚如王猛《“神魔小说”正名》所言我们可以把“神怪小说”作为整个小说史的类名,而“神魔小说”就可以特指明清时期的这类小说。

神魔小说自明中叶《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问世以来,相继大量出现。

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将神魔小说的演进轨迹做了划分:明初至万历年间是初兴期、明中叶是发展期、明末清初是因革期、清中叶以后是衰退期、比及道光以后走向终结期。

大致统计各个时期的作品数量,总共有80部神魔小说。

因明末清初(因革期)的神魔小说,除了《续西游记》《混元盒五毒传》二部小说不确定具体成书时间,其余13部作品均为清初创作的。

据此统计出清代神魔小说作品约有52部之多,可见其所占比重之大。

随着“神魔小说”的名称被学术界认可,研究和评论“神魔小说”的批评性文章也开始层出不穷。

但大规模的研究却是近二十多年的事。

对于清代神魔小说的研究主要从小说史、专书论著和具体小说文本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关于小说史、专书论著的研究清代神魔小说因袭明代神魔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大量的小说作品。

而针对清代神魔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辰《神怪小说史》、张俊《清代小说史》、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等著作上。

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探析

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探析

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探析作者:黄春枝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12期摘要:我国古典小说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明代的政治文化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个性思潮也不断得到张扬,这样一来,明代神魔小说就会具备良好的创作氛围。

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就是《西游记》,实现了明代神魔小说创作佳境,甚至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峰,影响到后代的小说创作。

而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酝酿期和繁荣期以及衰退期。

关键词:明代;神魔小说;发展历程我国小说在发展的过程中,神魔现象和小说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神话传说使人们的想象力得到拓宽,人们更多的关注各种神异现象。

明代小说在创造的过程中,将前朝的各种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形成艺术大观,促进了神魔小说的发展,使明代神魔小说达到了巅峰。

本文主要对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对于相关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一、明代神魔小说的酝酿期明代神魔小说的酝酿期属于缓慢发展的时期,当时盛行道教,在根本上影响着明代文学思想。

发展和壮大明代神魔小说,也是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

明代初期主张的宗教政策是三教并重,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皇帝对于宗教具有不同的偏好。

在明朝前期,道教地位很低,之后才得到逐渐的提升,嘉靖皇帝甚至提出“以道治国”的思想,嘉靖皇帝执政时间很长,因此加强了道教的社会影响力。

道教当中具有幻想因子,对于传统小说的创造力给予一定刺激。

道教宣传了仙境、异域、冥府,创作出神、妖、仙等意象。

这样一来,小说的创作空间得到扩展,使小说人物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对于小说的叙事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明朝的政治思想为神魔小说的发展提出了契机,但是要想达到繁荣,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发展。

这个时期属于明代神魔小说的酝酿期,代表作品为《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等等。

这个时候这个方面的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主要是为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和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道平妖传》属于明初的作品,主要内容指的就是北宋期间,王则和胡永儿依靠法术,在贝州实行反叛,被文彦博实行镇压。

元明清长篇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发展概况

元明清长篇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发展概况

元明清长篇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发展概况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由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发展演变而来。

它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它的雏形时期。

其范本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

这时的俗讲和讲史话本为了讲述方便,开始采用分卷分目的形式。

这种分章分节的做法就是后来章回体的滥觞。

2、第二阶段是它的初起期。

其范本是创作于元末明初、刊刻于明代中叶以后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忠义水浒传》等。

章回特征已经大致成形。

3、第三阶段是它的成熟期。

代表范本是明中叶以后的大批章回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等。

至此,章回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章回体的文体特征1、艺术特征:严格的可叙述性。

要求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意向明朗,尽量避免头绪纷繁,尽量不使用倒叙手法,叙述角度基本是第三人称,不采用跳跃式表现手法,不采用多线索多重矛盾冲突结构等。

2、形式特征:韵散结合的方式。

其中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渡、装饰。

3、叙事特征:很注意说与听的关系。

一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都有一个入话叫头回或楔子;二是注意保存讲说的痕迹;三是为了吸引读者兴趣,常常采用卖关子、吊胃口手法,在情节关键处嘎然而止。

四大奇书从清代开始,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

这四部小说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这四种类型的小说,实际上又是南宋时期说话艺术中小说、讲史、说经、说铁骑儿四家的延续和发展,即《三国演义》是讲史小说的发展、《水浒传》是说铁骑儿的发展、《西游记》是说经小说的发展、《金瓶梅》则是小说家小说的发展。

明代小说创作发展概况明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呈两极分化:1、第一时期,是章回小说的初起期。

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标志着章回小说文体特征的大致形成,同时也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力作。

明清小说的艺术价值及创作手法

明清小说的艺术价值及创作手法

明清小说的艺术价值及创作手法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中的小说文学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以《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为代表的大量小说作品涌现出来,它们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明清小说的艺术价值及其创作手法。

一、明清小说的艺术价值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们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象力,更在于它们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追求自然、佛家的慈悲等等。

这些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明清小说中,成为了它们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明清小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那就是它们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奇思妙想,作者们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让读者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中。

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更在于它们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明清小说的创作手法明清小说的创作手法是它们形成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清小说的创作手法包括了对于情节的掌控、语言的运用、形象描写等多个方面。

首先,明清小说在情节创作上有着极高的水准。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情节,有悲欢离合、救世济人、恶霸降伏等等。

这些情节有时候很复杂,但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是能把握住整个故事的进度,不让读者丝毫迷失方向。

其次,明清小说的语言运用也是非常棒的。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这让我们对于故事情节产生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让我们更加沉浸在这个故事中。

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怨情”等语言,让人们对于小说的理解更加深入。

最后,明清小说在形象描写方面也是非常出色的。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它们的性格、喜好、行为等等都刻画的十分细致。

这些形象让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角色的特点,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明代后期建本神魔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

明代后期建本神魔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

明代后期建本神魔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
本文通过对明代后期建本神魔小说创作与刊刻的研究认为,明代后期建本神魔小说虽然整体创作水平较低,在题材选取、情节结构、艺术表现等方面多模仿、承袭《西游记》的创作;然而在刊刻形式上却能采取多种方法,使其装帧更加新颖,成本更加低廉,呈现出建阳刊刻的特点。

因此,建本神魔小说在当时受到读者的欢迎,并对明代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在数量上起到壮大声势的作用,推动了明
清通俗小说的传播发展。

据此,本人认为对文学史上出现的类似于建本神魔小说这样的平庸之作,不
能仅以作品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等作为衡量、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将其放在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去评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客观、科学的去评价这些平庸之作,并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把握文学的发展规律,进一步促进文学的创作发展。

明代后期建本神魔小说创作主体探析

明代后期建本神魔小说创作主体探析

作者: 鲁春艳
作者机构: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77-18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明代后期;建本;神魔小说;创作主体
摘要:明代是我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流派纷纷崛起,神魔小说就是其中之一。

神魔小说崛起于明万历二十年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刊出,之后到明末陆续有24部神魔小说刊出,其中建阳刊刻的神魔小说就有14部。

这14部神魔小说的作者大都是书坊主,或者是与书坊主关系密切的下层文人,他们进行神魔小说的创作虽然是出于“射利”的目的,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深谙读者的需求,更为突出的是他们在小说刊刻、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对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内容、创作理论、刊刻形式以及明清通俗小说流派的形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

论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

论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
邹壮云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明代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明朝相对较为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市民阶层的扩大和个性思潮张扬给明代神魔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明代神魔小说以《西游记》为代表作,在整体上达到了神魔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对后代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魔小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酝酿期、繁荣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邹壮云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404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明代建阳本神魔小说探析 [J], 缪小云
2.明代通俗文学的商业化编刊与世俗宗教生活——以邓志谟“神魔小说”为中心的探讨 [J], 赵益
3.明代神魔小说的叙事范型及其发生机制 [J], 邓百意
4.阳明心学对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影响 [J], 王亚敏;
5.论明代神魔小说空间的模糊性 [J], 刘雨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与编创之关系探析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与编创之关系探析

明清神魔小说评点与编创之关系探析作者:纪德君来源:《求是学刊》2010年第05期摘要:明代中后期,神魔小说产生、兴起,引起了一些文人的评点兴趣,他们从探讨《西游记》入手,提出并阐发了心性论、真幻论、趣味论与游戏论等理论主张,不仅较深入地揭示了神魔小说的编创旨趣与编创特点,而且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引导、影响了神魔小说的再创作,致使神魔小说在“曼衍虚诞”的艺术描写中寓含了发人深省的“理”、耐人寻味的“真”和令人解颐的“趣”,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了神魔小说的艺术品位,使其具有了较丰富的审美认识价值。

关键词:神魔小说;心性论;真幻论;趣味论作者简介:纪德君(1966—),男,安徽长丰人,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项目编号:05BZW023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0)05-0107-06收稿日期:2010-01-29神魔小说是明清通俗小说的主要类型之一。

该类小说主要描写人妖争胜、仙佛斗法与神魔争战,故事情节光怪陆离、奇谲诡异、真幻相间,而且糅合了民间的宗教信仰及处世智慧,因此颇能吸引庶众,并引起了一些文人评点的兴趣。

神魔小说在“幻妄无当”的叙事中隐含了什么样的深意?它在艺术描写上有哪些特点?当时,一些文人由《西游记》入手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这对神魔小说的再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试对这种影响略作考察,以期为神魔小说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西游记》评点中的“心性论”《西游记》这种侈谈神魔之争的小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一些评点者指出,其意义就在于它“幻中有理”,也即在“曼衍虚诞”的描写中隐含了丰富、深邃的人生哲理。

如谢肇淛认为《西游记》“亦有至理存焉”[1](P312)。

盛于斯也认为:“《西游记》作者极有深意。

”[2](P316)吴从龙还说《西游记》是“一部定性书……勘透方有分晓”[2](P317)。

明代神魔题材小说中龙神形象的传播与定型

明代神魔题材小说中龙神形象的传播与定型

明代神魔题材小说中龙神形象的传播与定型
冯大建
【期刊名称】《文学与文化》
【年(卷),期】2012(0)3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对于龙神的崇拜与文化想象由来已久.至于有明一代,经由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题材通俗小说的塑造与演绎,“龙神”的君侯形象逐渐成型,其神族谱系也日益完备.由于文学创作的相互借鉴以及民间趣味在通俗文艺作品中的渗透,更多有关“龙”的主题故事与文化元素被整合起来,集中反映于神魔题材小说作品之中.而这些小说的广泛传播,又进一步丰富了龙文化的内涵,扩大了龙文化的影响.
【总页数】7页(P26-32)
【作者】冯大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明代神魔小说题材取向的道教化 [J], 董群
2.神化的小英雄——"十七年"阶级斗争题材儿童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 [J], 王艳文
3.德欲矛盾,菩萨妖魔——论明代神魔小说的女性形象 [J], 杨林夕
4.论明代神魔小说中海洋情结的叙事特征 [J], 陈美霞
5.德欲矛盾菩萨妖魔——论明代神魔小说的女性形象 [J], 杨林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小说神魔篇

明清小说神魔篇
主讲人:丁玲凤 121010206


唐僧,俗姓陈,法号玄裝, 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为如来佛祖大弟子金蝉子转 世。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 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 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 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历经千 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 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 满。
圣僧篇
凡夫俗子篇
心得:

身上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因此要虚心;
佛祖这样的人尚且有缺点,我们更应学会宽以待人,因为
我们都是凡人都有不足之处;
同时我要严以律己的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身上我们该看到的就是能帮助别人时就伸一把手, 面对犯了错的人要学会得饶人处且饶人。
《西游记》的 成就与影响 现代影视剧改编
主讲人:张春杰
在《西游记》的描述中,整个三界的架构就是在“盘古开天,三皇治 世,五帝定伦,分四大部洲”之下的,也就是说是整个三界。玉帝统 管四大部洲,而灵山就在西牛贺洲,玉帝曾对凤仙郡进行过惩罚,而 凤仙郡却在天竺境内,所以《西游记》中的玉帝是整个三界的领袖, 不论佛门中人还是道门中人,或是凡间各国百姓,都是在其管辖之下 的。
二、 社会影响
自《西游记》之后,明代出现了写作神魔 小说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 罗汉传》,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 记》、《咒枣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 等。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宝卷、民俗都 产生影响,清朝子弟书里都有《西游记》 的鼓词,可见影响之大。 《西游记》也备受西方人士的关注,译介 较为及时。1924年,莫朗译成《西游记》 百回选译本,取名《猴与猪:神魔历险 记》,当年在巴黎出版。这是出现最早的 较为系统的《西游记》法文译本。
神魔小说
12级文秘第五组
主讲人:陈文惠

明清时期“世情书”的创作方式及其变异

明清时期“世情书”的创作方式及其变异

§古典 文 学研 究 §
明清 时 期 “ 世情 书 ” 的 创 作方 式 及其 变 异
纪 德 君
( 州大学 俗文化研 究 中心 ,广 东 广 州 5 00 ) 广 10 6 摘 要 :“ 世情书 ”是明清小说 创作 中的一个 重要流派 ,它有基本的创作方式 ;不过 ,由于受小说批评 、
在 对家庭 生活 琐事 的描写 上 ,靠 真实 地摹写人 情
强 十倍 ,犹 可 言 也 。再 则 日 :长 房 绝 灭 。三 则
日 :尽我 所有 罢 了。是何 言欤 ?盖疼 惜之深 ,匆
冷暖、世态炎凉等来 打动人。清罗浮居士 《 蜃 楼 志序 》 曾这 样 总 结 “ 情 书 ” 的 题 材 特 点 : 世 “ 事 为 家 人 父 子 、 日用 饮 食 、往 来 酬 酢 之 细 其 故 ,是以谓之小 ; 其辞为一方一隅、男女琐碎之 闲谈 ,是 以谓 之说 。 _6不过 , “ 情 书 ” 的作 ”26 l 世
读 者接 受等因素的影 响与制约 ,不 同时期 出现的 “ 情书” 世 ,其创作 方式也会 在不 同方 面发生不 同程度 的变 化 和革新 。至于 “ 世情书 ”代表作 的出版 、畅销 以及 由此 引发 的续书热 ,则又得 力于书坊 主的商业运作 。因
此 ,只有综合考 虑多种 因素的影 响 ,才 能对 “ 世情书 ” 的创作方式及其变异作 出较有说服力 的阐释 。
总第 11 7 期
特 别是其 家族 子孙失 教 给他带来 的精 神隐痛 ,才 创 作 出来 的 。从 创作 旨趣 看 ,“ 情 书 ” 的作 者 世
泰 即指 出 : “ 末 之 丧 ,哀 礼过 当 ,不 已甚 乎 ? 卑
此 文心之 妙也 。秦 氏初没 ,贾珍 一则 日 :比儿子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编创方式及其演变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编创方式及其演变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编创方式及其演变作者:纪德君来源:《社会科学》2008年第07期摘要:明清历史演义小说是在《三国志演义》确立的编创方式的影响下,经由书坊主与下层文人的模仿、炮制,迅速走向繁荣的;与此同时,小说评点者的引导、时代审美风气的影响、读者大众阅读需求和口味的制约,又促使历史演义的编创方式不断地发生着丰富复杂的变化。

关键词:历史演义;编创方式;演变历史演义是明清章回小说的主要类型之一。

该类小说一般以史实为依据,同时吸收民间讲史、戏剧等创作成果,大致按照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一定的审美想象与艺术虚构,运用浅近通俗的语言,来演说历代兴废争战之事。

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是《三国志演义》,在它的影响下,明清各类历史演义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数量达七十余部,形成了古代小说史长河中汩汩滔滔的一股巨流。

如此繁夥的历史演义,是采用什么方式编创出来的?又有哪些因素制约了历史演义的编创方式及其演化?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缺乏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试从历史演义的编创者、出版者、评点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关系入手,初步探讨历史演义的编创方式及其演变。

一、《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编创方式的形成《三国志演义》是第一部杰出的章回体历史演义。

关于此书的编创方式,明人高儒曾给予较准确的概括:“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鲁迅先生也指出《三国志演义》是罗氏“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

需要补充的是,《三国志演义》依据的不仅仅是纪传体正史,同时还有两部连续记述三国史事的编年体史著——《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

陈寿的《三国志》与裴松之的注以及范晔的《后汉书》等固然为《三国志演义》的编创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但却无助于《三国志演义》整体叙事框架的形成。

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打破了《三国志》等纪、传、书、表各体分离的束缚,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将汉末至西晋统一间的重要历史人事逐年排比,次第铺叙,使得三国历史条理分明,轮廓清晰,极便于人们从时空两个方面来整体把握历史事件中的内在联系和历史人物的相互关系,洞察三国时期兴废争战的整个过程。

时空、情节与角色:论明代神魔小说的叙事模式

时空、情节与角色:论明代神魔小说的叙事模式

时空、情节与角色:论明代神魔小说的叙事模式
刘晓军
【期刊名称】《求是学刊》
【年(卷),期】2010(037)006
【摘要】明代神魔小说中存在着历史时间与神话时间并存的二元时间形态以及天上、人间与地下相通的三维空间形式,这种时空设置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带来空灵与流动之美;而小说故事情节的类型化与人物角色的功能化特征,又容易给人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印象.
【总页数】6页(P113-118)
【作者】刘晓军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明代神魔小说的叙事范型及其发生机制 [J], 邓百意
2.论明代神魔小说中海洋情结的叙事特征 [J], 陈美霞
3.神魔小说之情节雷同与民间文学的三复叙事 [J], 刘香环;王猛
4.试论《水浒传》的神魔小说情节模式及其意义 [J], 王书才
5.论中篇传奇小说的叙事模式建构之情节范型、叙事结构和叙事角度 [J], 雷振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神魔小说编创方式及其演变_纪德君

明清神魔小说编创方式及其演变_纪德君

神魔小说是明清通俗小说的主要类型之一。

该类小说多以神佛魔怪的出身修行、斗法飞升等为题材内容,故事情节奇谲诡异、真幻相间,变相地表现了现实社会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

神魔小说是在明代中后期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下,在《西游记》的示范和影响下,迅速崛起并蔚为大观的,至清末作品数量达80余种。

如此繁夥的神魔小说是采用什么方式编创出来的?又有哪些因素制约了神魔小说的编创方式及其演化?本文试从神魔小说的编创者、出版者、评点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关系入手,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西游记》与神魔小说编创方式的确立《西游记》是怎么写成的?以往学者在探讨其成书过程时多指出它是采用“滚雪球”的方式累积而成的。

因为早在《西游记》成书以前,“西游”故事就曾以宗教传说、戏曲、说唱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从《西游记》中通俗唱词的大量穿插与故事情节的程式化等现象,也可以看出它脱胎于俗文学的痕迹。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编创者只需对民间流传的西游故事进行一番整理、编辑和修订,就可以使之成为一部伟大的名著。

事实上,只要将小说《西游记》与此前的西游故事略作比较,就不难看出无论是从题材内容的拓展、故事情节的建构,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西游记》都不只是简单的继承和吸纳,而是进行了脱胎换骨的艺术再创造。

其一,编创者对西游故事的题材内容作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拓展,使唐僧师徒遇到的磨难猛增至“九九八十一难”;仅经过的人间国度就有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陀国、比丘国、凤仙郡、玉华县、天竺国、铜台府等;而妖魔数量也空前增多,除《西游记平活》所列之外,又有尸魔、黄袍怪、金角与银角大王、鼍龙怪、虎力羊力与鹿力三仙、金鱼精、青牛精、蝎子精、六耳猕猴、九头虫、黄眉怪、金毛犼、白鹿怪、豹魔王、九头狮、犀牛怪,等等,真可谓无怪不有。

其二,与“八十一难”相联系的是“降魔伏怪”叙事模式的重新建构。

本来,这一模式在杂剧、平明清神魔小说编创方式及其演变*纪德君*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项目批准号:05BZW023)的阶段性成果。

明代神魔小说编创方式研究

明代神魔小说编创方式研究

明代神魔小说编创方式研究
作为明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和三大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出现和盛行打破历史演义一统天下的小说格局,是通俗小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以明代神魔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和题材来源入手,结合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小说编创者的创作意图及读者的接受心理,集中考察了这一流派在整个明代的编写和创作方式,总结出其创作实践的艺术贡献、创作规律、得失经验,从而较为清晰地勾勒出神魔小说在整个明代演进流变的轨迹。

本文据这一小说流派文体规范的发展程度,将明代的神魔小说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兴期、鼎盛期和渐衰期,并从小说创作和形成的角度将三个阶段的编创方式相应地概括为世代累积型、书商编创型和文人独创型。

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以《西游记》等开创的文体规范为研究核心,并逐一考察了此期经典作品在结构体制、语言风格、创作手法和思想寓意等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以鼎盛期的书商编创型小说为论述重点,归纳了书商及下层文人在编创过程中所采用的模仿、改写、抄袭、增删、拼凑组合等补辑连缀的方法,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书坊主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以及民间信仰对此期小说构成的重要影响;最后,在对文人独创型作品的剖析中,文章主要以作家主体意识的注入、象征讽寓手法的借鉴、布局构思的刻意创新、文学色彩的渲染及对其它类型小说叙述手法的大胆尝试等为视角阐释了这类作品的创作方式。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对明代神魔小说编创方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作品文本的角度去考察这一流派产生、兴盛和衰蜕的演变历程和原因;有助于弥补目前关于此类小说研究的不足,从而更系统地构建神魔小说的创作史;也有利于深入地总结明代神魔小说的创作经验,以期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启
发与借鉴价值。

明清神魔小说的研究动向

明清神魔小说的研究动向

明清神魔小说的研究动向
朴乘慧
【期刊名称】《神州(上旬刊)》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明清以后,许多神或魔出现的小小故事也像其他小伙一样被编成为长篇小说,产生了《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作品到现在还很受欢迎,而且与神魔小说的有关的研究也不少。

本稿为了便于参阅,要统计而分析其研究动向。

【总页数】1页(P10-10)
【作者】朴乘慧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试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考察 [J], 胡胜
2.浅析明清神魔小说对《山海经》构象意识的继承与发展 [J], 陈富元
3.《太平广记》及明清神魔小说中的葫芦与道教文化 [J], 张蓓
4.明清神魔小说研究八十年 [J], 冯汝常
5.明清神魔小说评点与编创之关系探析 [J], 纪德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魔小说是明清通俗小说的主要类型之一。

该类小说多以神佛魔怪的出身修行、斗法飞升等为题材内容,故事情节奇谲诡异、真幻相间,变相地表现了现实社会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

神魔小说是在明代中后期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下,在《西游记》的示范和影响下,迅速崛起并蔚为大观的,至清末作品数量达80余种。

如此繁夥的神魔小说是采用什么方式编创出来的?又有哪些因素制约了神魔小说的编创方式及其演化?本文试从神魔小说的编创者、出版者、评点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关系入手,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西游记》与神魔小说编创方式的确立《西游记》是怎么写成的?以往学者在探讨其成书过程时多指出它是采用“滚雪球”的方式累积而成的。

因为早在《西游记》成书以前,“西游”故事就曾以宗教传说、戏曲、说唱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从《西游记》中通俗唱词的大量穿插与故事情节的程式化等现象,也可以看出它脱胎于俗文学的痕迹。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编创者只需对民间流传的西游故事进行一番整理、编辑和修订,就可以使之成为一部伟大的名著。

事实上,只要将小说《西游记》与此前的西游故事略作比较,就不难看出无论是从题材内容的拓展、故事情节的建构,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西游记》都不只是简单的继承和吸纳,而是进行了脱胎换骨的艺术再创造。

其一,编创者对西游故事的题材内容作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拓展,使唐僧师徒遇到的磨难猛增至“九九八十一难”;仅经过的人间国度就有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陀国、比丘国、凤仙郡、玉华县、天竺国、铜台府等;而妖魔数量也空前增多,除《西游记平活》所列之外,又有尸魔、黄袍怪、金角与银角大王、鼍龙怪、虎力羊力与鹿力三仙、金鱼精、青牛精、蝎子精、六耳猕猴、九头虫、黄眉怪、金毛犼、白鹿怪、豹魔王、九头狮、犀牛怪,等等,真可谓无怪不有。

其二,与“八十一难”相联系的是“降魔伏怪”叙事模式的重新建构。

本来,这一模式在杂剧、平明清神魔小说编创方式及其演变*纪德君*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项目批准号:05BZW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纪德君,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神魔小说是在《西游记》确立的编创方式的影响下,经由书坊主与下层文人的模仿、炮制,迅速走向繁荣的;又在小说评点的引导下,在心学思潮的濡染下,继承、发展了《西游记》寓言、讽世的创作手法;后来,世情小说的勃兴、时势的变迁、读者阅读需求和审美口味的转移,导致神魔小说一方面向荒诞寓意的创作路子上拓进,另一方面又朝着与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合流的方向蜕变。

[关键词]西游记神魔小说编创方式演变〔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6-0142-062009年第6期142--话中已初步成形,《西游记》对之所作的改造,就是把以往的“唐三藏西游记”转变成了“孙悟空传”;这样,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就被提到了卷首,孙悟空的经历遂成为贯穿全部情节的主线,小说也随之变成了孙悟空改邪归正后“降魔伏怪”的战斗史,全书旨趣发生了很大转变。

其三,编创者还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借幻写真,“寓庄于谐”。

本来,以往的西游故事已不同程度地带有谐谑色彩;不过,与《西游记》相比,《诗话》也好,杂剧、平话也罢,都明显缺少深刻的现实内涵,艺术品位不高。

《西游记》的编创者也颇善谐谑,爱“以戏言寓诸幻笔”,[1](P1382,任蛟:《西游记叙言》)甚至“任意大开顽笑”,[2](P542)但他又很善于借神魔世界来观照人间社会,往往在风趣、戏谑、幽默中针砭世态人情,寄托他对世事人心的感慨。

故鲁迅说《西游记》所写的“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3](P111)并说它“揶揄讽刺,皆取当时世态”。

[3](P114)其四,编创者在改造和加工传统的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的故事时,还有意以幻寓理,用“心猿”来指称“孙悟空”,借孙悟空的传奇经历,隐寓“修心炼性”的人生哲理。

例如,孙悟空上天入地大闹乾坤,作者就在回目上说他是“心何足”、“意未宁”;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作者则说这是“定心猿”;以后孙悟空去西天取经,作者又说这是“心猿归正”、“炼魔”、“魔灭尽”与“道归根”;还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等等。

总之,《西游记》的编创者在利用以往的西游故事进行再创造时,既拓展了西游故事的题材内容,确立了以孙悟空传奇为叙事重心的结构方式,又赋予了它丰富的现实内涵与哲理意蕴,这使《西游记》不仅取得了卓荦不凡的艺术成就,而且在开拓新题材、建构故事情节、借幻写真、以幻寓理等方面,均对后继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后来的神魔小说创作基本上就是沿袭《西游记》开辟的路子前进的。

二、书坊主与下层文人的联手炮制万历二十年,《西游记》世德堂本问世,由于题材新颖、故事热闹、风格谐谑,很快受到读者追捧,并激发了神魔小说的编创热潮,仅万历后期至天启末,就涌现了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余象斗《华光天王南游志传》(又名《南游记》)、《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又名《北游记》),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又名《东游记》),邓志谟《铁树记》、《咒枣记》、《飞剑记》,朱星祚《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朱鼎臣《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朱开泰《达摩出身传灯传》,杨尔曾《韩湘子全传》、许仲琳《封神演义》等20余部小说。

这些神魔小说是怎么编写成的呢?首先,从编创者情况来看,他们多为书坊主或由书坊主聘请的下层文人。

如余象斗自万历十九年起放弃儒业,专事刻书编书。

杨尔曾也是在“颠毛种种,仕路犹赊”的情况下从事编书、刻书的。

罗懋登则游食四方、卖文为生,万历后期受雇于金陵书坊唐氏富春堂,编创《西洋记》。

邓志谟则“阻于时,扼于困”,[4]不得已“糊口书林”,替建阳余氏萃庆堂编写小说或杂书。

吴元泰也是受雇于三台馆主人余象斗,编写《东游记》的。

李云翔则受书坊主舒冲甫所托,续补、修订了《封神演义》。

这些人并不是为了“发愤著书”,而是受利益驱动,把迎合读者的文化心里与阅读口味,力求“利多售速”作为其编书的主要准则。

所以,他们有意选取那些为俗众喜闻乐见的神佛(诸如观音、天妃、华光、真武、八仙、萨真人等)作为主人公,以其出身修行、斩妖除魔为主要内容。

这些神佛本来在民间就广有市场,其灵异事迹既见诸载籍,又传诵于众口,因此为这些神佛编造较为系统、连贯的神奇故事,无疑可以动人观感,收到很好的传播与接受效果。

鲁迅就说:“凡所敷叙,又非宋以来道士造作之谈,但为人民闾巷间意,芜杂浅陋,率无可观。

然其力之及于人心者甚大……。

”[3](P104)其次,这些编写者的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本来有限,却又急于求成,所以只好从民间传说、话本戏曲、宗教典籍中杂取素材,以抄袭、杂凑、编缀为主,如《南游记》、《北游记》,题“三台馆山人仰止余象斗编”;《铁树记》、《咒枣记》、《飞剑记》,题“竹溪散人邓氏编”;《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题“抚临朱星祚编”;《天妃济世出身传》,也题“南州散人吴还初编”。

他们编的这些小说,篇幅多在二三十回左右,字数一般不到五万,明显为草率编成的急就章。

例如,《东游记》既汲取了民间的八仙传说,又抄--143袭了《列仙全传》记载的八仙事迹,只不过编者在八仙的相互关系上,下了一番撮合功夫。

至于其第三十二至四十四则所写的辽宋大战天门阵的故事,则是删节、改写了《杨家府演义》中的天门阵故事,再添加到《东游记》各仙成道的事迹当中。

又如,《北游记》主要是杂取《道藏》中《玄天上帝启示录》、《元洞玉历记》与民间传说拼凑而成。

至于邓志谟编写《铁树记》,也是“考寻遗迹,搜检残编,汇成此书”;[5](P2446,邓志谟:《铁树记》篇末语)后来,他又“暇日考《搜神》一集,慕萨君之油然仁风,摭其遗事,演以《咒枣记》”;[5](P1856,邓志谟:《咒枣记引》)“搜其遗事,为一部《飞剑记》”。

[5](P2235,邓志谟:《飞剑记》篇末语)这三部书都是在摭拾旧闻的基础上略加演绎编成的。

其实,就连《西洋记》,也是罗懋登“集俚俗传闻”,编演而成。

钱曾《读书敏求记》曾说:“盖三宝下西洋,委巷流传甚广,内府之戏剧,看场之平话,子虚亡是,皆俗语流为丹青耳。

”[6](P66)另外,该书对西洋诸国的描绘,则抄自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

而抄袭话本、笔记之处也屡见不鲜,如第九十一回《阎罗王寄书国师》,就整篇引述了《剪灯余话》卷二《田沫遇薛涛联句记》;第九十二回又引述了《古今小说》里玉通禅师私红莲,月明和尚度柳翠的前半段;第九十四回插入了《百家公案》第四十四回金鲤鱼迷刘秀才一案;第九十五回又照抄《百家公案》中的包公判五鼠闹东京故事。

可见,罗懋登是很惯于东抄西借来编书的。

再次,编写者在编造故事、建构情节乃至人物塑造等方面,还刻意效仿、抄袭《西游记》。

例如,《西洋记》叙碧峰禅师和张天师为郑和护航,走西洋水路去找传国玉玺,一路上降魔斩妖,历经无数磨难,征服了三十九国;这与《西游记》写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捉怪,历经八十一难的叙事结构方式,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罗懋登还频繁偷袭《西游记》的情节片段,赵景深通过详细比较,就指出他“总爱偷袭,同时也爱改头换面来标新立异”。

[7](P289)《南游记》在结构上也是有意仿照孙悟空的传奇来写华光的故事。

华光原是如来法堂前的一盏油灯,变为人身,因有罪贬去投胎为马耳山娘娘的遗腹子灵光,又转世为灵耀,自号华光天王,也和孙悟空一样,大闹天宫。

他还曾变作齐天大圣去偷仙桃,与孙悟空打得不可开交,后来火炎王光佛出面说和,两人才尽释前嫌,结为兄弟。

其他像“华光与铁扇公主成亲”,“华光占清凉山”假变观音等情节,也明显脱胎自《西游记》。

《东游记》不仅模仿《西游记》,依八仙的游历来安排情节,而且还写八仙大闹龙宫,与天兵交战,齐天大圣也仗义出面援助八仙。

《咒枣记》也以主要人物的行踪来连缀故事,其第六回还大段抄袭了《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大闹通天河”。

《铁树记》描写许真君与蛟龙斗法,也借鉴了《西游记》中二郎神与孙悟空打斗的情节。

《韩湘子全传》第十六回“入阴司查勘生死”、第二十回“美女庄渔樵点化”,则分别袭自《西游记》第三回、第九回和第七十六回。

就连《天妃娘妈传》中的猴精也会放瞌睡虫。

可见,编写者在人物、故事和结构方面对《西游记》的刻意效颦。

最后,编写者还借鉴了《西游记》“寓庄于谐”、借幻写真的写法,有意将神佛世俗化,使神佛的传奇皆带上戏说甚或恶搞的成分,以此媚俗娱众。

如《东游记》中的吕洞宾,即贪酒好色,嫖恋白牡丹,还说“嗜欲之心,人皆有之,而遇美色,犹为难禁”。

其师汉钟离出言相讥,他竟私自下凡,怂恿椿精一起协助辽国入侵宋国,与宋兵争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