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
《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
《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
作品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主线,描写了他们在途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以及与妖魔鬼怪的斗争。
而《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又是与中国古代的历史密切相关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西游记》的创作时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明代中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吴承恩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西游记》,在这个时期,官修小说《长恨歌》对他的影响较为深远,尤其是对其叙事技巧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个时期也是佛教融入汉族文化的时期,这也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
其次,明代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数十年内连续爆发的几次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使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动荡。
这对《西游记》在描写社会现象的时候提供了现实的背景。
《西游记》中所描写的纷繁世界和繁花似锦的变幻景观,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的社会现实的映射。
另外,隋唐时期正是中原文化向边远地区传播融合的时期,佛教是隋唐时期的主要宗教之一。
而《西游记》中的佛教元素也正是吴承恩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加入其中的,一方面反映了佛教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呼应了民间对佛教的追捧与推崇。
总的来说,《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背景,包含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当时历史
背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游记》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读者也更能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精妙情节。
《西游记》和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2]、“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 :《西》“至多不过是一 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 么微妙的意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 游戏”
[3]、“幻中有实”: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借妖怪们的造反来 描写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 “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 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二)《西游记》与心学
[1]明代心学:
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 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 “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 建秩序 。
[2]书中“心猿”:
天条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禹正
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三、《西游记》的版本:
现存最早:是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 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本。
清代刻本: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 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 旨》。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奇幻与现实主义解读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奇幻与现实主义解读1. 引言明代小说《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神魔奇幻小说之一。
其既具备丰富的奇幻元素,又包含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奇幻与现实主义两个方面的表现,并从不同角度解读这部经典巨著。
2. 奇幻元素在《西游记》中的体现2.1 神魔世界和超自然力量《西游记》描述了一个虚构的神魔世界,充满了各种仙人、妖怪以及超自然力量。
例如,唐僧师徒遭遇各种逆境和困难,在他们的旅程中,经历了与河神、山神、龙王等各种神灵对话和交流。
这些奇异而想象力丰富的情节为小说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
2.2 变身与魔法手段在《西游记》中,主要角色都具备变身和使用魔法的能力。
孙悟空可以化身为各种形式,如人、猴、鱼等;唐僧也可以让自己看起来像妖怪一样。
同时,他们还利用魔法手段解决困难,比如唐僧使用禅定之术对抗妖怪。
3. 现实主义描写在《西游记》中的体现3.1 社会生活和乡村描写《西游记》尽管描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但其中不乏对社会生活和乡村情景的真实描写。
例如,书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不公平现象,并通过师徒四人的经历展现出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正义感与努力。
3.2 人性互动与道德伦理小说中充满了各种索取、欺诈和背叛行为,但同时也呈现出了人性深处的善良和美好。
唐僧师徒四人面对重重考验时,展现出坚持正道、乐于助人以及友情互助等价值观念。
这种对人性多维度描写的现实主义元素,使《西游记》成为了一部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
4. 奇幻与现实主义的融合4.1 笑中有泪的人生真谛《西游记》将奇幻元素和现实主义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表达戏剧冲突和刻画人物形象时,小说运用了奇特神秘的情节和幽默滑稽的对话,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乐趣与共鸣。
4.2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虽然是一部奇幻小说,但《西游记》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旅程中的冒险故事,更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通过那些寓言式的情节以及师徒四人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时展现出来的勇气和信仰,小说呼唤着人们应当秉持着正道、追求真理、坚持到底。
第三章 明代神魔小说
第三章明代神魔(怪)小说第一节神魔小说的含义“神魔小说”之名起于鲁迅。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又说:“此思潮的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的影响的。
宋宣和时,即非常崇奉道流;元则佛道并奉,方士的势力也不小;至明,本来是衰下去的了,但到成化时,又抬起头来,其时有方士李孜,释家继晓,正德时又有色目人于永,都以方技杂流拜官,因之妖妄之说日盛,而影响及于文章。
况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大抵是互相调和,互相容受,终于名为‘同源’而后已。
凡有新派进来,虽然彼此目为外道,生些纷争,但一到认为同源,即无歧视之意,须俟后来另有别派,他们三家才又自称正道,再来攻击这非同源的异端。
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百莲教,单不过是含胡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做神魔小说。
”鲁迅之后,虽也有称其为“神怪小说”者,但称“神魔小说”始终是主流。
第二节明代神怪小说的发展演变写神怪故事的小说兴起较早,但长篇神怪小说则初起于元末明初,《三遂平妖传》为其开山之作。
该书作者题“东原罗贯中编次”。
小说讲王则起义,朝廷派文彦博领兵镇压,得诸葛遂、马遂和李遂“三遂”之助,破了王则,王则等人被剐,因此书名《三遂平妖传》。
书中故事,由一些宋代“妖术”“公案”“灵怪”类短篇话本杂凑而成,而王则起义仅约占全书四分之一,因此不过借以生发而已。
明末冯梦龙将其改编为《平妖传》,故事立意均有改动,艺术成就也有提高。
到明中后期,神怪小说极为兴盛,作品大约有二十种之多。
要而言之,可分四类:一是由佛道故事演化或写佛道人物故事者。
作品有:《西游记》《南海观音出世传》《济颠禅师语录》《达摩出身传灯传》《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四游记》(包括《南游记》-华光救母的故事;《北游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故事;《东游记》-八仙故事;《西游记》—为吴承恩《西游记》简写本)以及邓志谟《铁树记》(许逊故事)《飞剑记》(吕洞宾故事)《咒枣记》(萨真人故事)等。
西游记的简介
西游记的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最为著名的一部。
它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
小说以明代文学白话体写成,包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堪称中国文化瑰宝。
《西游记》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历程。
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大唐西域记》中的“玄奘取经”故事,而吴承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和改编,赋予了故事更多的神奇和幽默元素。
故事的主角有四个,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
其中,孙悟空是灵猴出世,后受到如来佛祖的赐予金箍棒,成为了斗战胜佛。
他机智勇敢,擅长变化,是师徒四人中最聪明和精力充沛的一位。
猪八戒原本是天宫仙猪,因调皮捣蛋而被贬下凡界,变成了个体型庞大、贪吃懒惰的猪怪,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沙僧原本是天河沙神,因无端被降罪而被遣下凡尘,他是四人中最沉默寡言的一位,但忠厚老实,是唐僧最为倚赖的侍从。
唐僧则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他身负取经使命,被捆绑了七十二重降魔的紧箍咒,遇到各种魔障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在西天取经的道路上,师徒四人克服了形形色色的艰难困苦,历经了一百零八难的千辛万苦。
他们遇到了火焰山、花果山、水帘洞等一系列传奇的地方和生物,结识了许多妖精和仙人,也对抗了孙悟空的敌人如牛魔王、红孩儿、蜘蛛精、狐仙等等恶势力。
他们的目的是取得佛经,带回东土,利益于世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接受了许多的历练和教育,懂得了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明白了宽容、守信和为他人着想的重要性。
《西游记》传承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传统,并且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
它不仅具有想象力非常丰富的神话人物和景物描写,还揭示了人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通过师徒四人的冒险经历,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现实和对于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西游记是长篇什么小说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浪漫主义神魔小说。
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争议),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
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明代文学.西游记
唐僧
原型:玄奘 小传:金蝉子-东土和 尚玄奘法师-旃zhān檀 功德佛
性格:宽厚、仁慈、 有原则
孙悟空
文化原型: 1、鲁迅:淮涡 水神无支祁 《中国小说的历 史的变迁》:唐 传奇《李汤》
2、胡适:猴子国 大将哈奴曼 见印度最古的记事 诗《拉麻传》 印度庙里的斗战胜 佛孙悟空画像
“求放心”的三教合一色彩
明袁于令《西游记题词》则说:
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 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 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匮,探禅蕴于龙藏, 乃始有得于心也哉? 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理解《西游记》的修 心寓言 ,是实事求是的。
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杂著》:《西游记》一 部定性书;《水浒传》一部定情书,勘破 方有分晓。 清尤侗《西游真诠序》
小说观念的变化:幻高于真
谢肇淛《五杂俎· 事部三》云: 小说野俚诸书,稗官所不载者,虽极幻妄无当, 然亦有至理存焉。如《水浒传》无论已。《西游 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盖亦求放心之 喻,非浪作也。……惟《三国演义》与《钱唐 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 味矣。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 而不足为士君子道耳。 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 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至,不必问其有无也。
“心性”寓言
第1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4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7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14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15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30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34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第35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36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四大名著名词解释
四大名著名词解释《四大名著》是指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四部杰出作品,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下面对这四部作品的名词进行解释:1.《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被称为《石头记》。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展开讲述,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2.《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也被称为《大唐西游记》。
它以唐朝的和尚玄奘带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之路为故事主线。
作品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融入了佛教故事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揭示出人性的善恶之辨和人与神仙的相互关系。
3.《水浒传》:《水浒传》是元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英雄传记小说,也被称为《忠义水浒传》。
它以宋朝时期的起义军领袖宋江为主人公,描述了宋江和他的梁山好汉们起义反抗封建统治的故事。
作品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和精彩的武打场面吸引了读者,展现了英雄们忠诚、勇敢和正义的形象。
4.《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元代作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也被称为《三国志演义》。
它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为背景,以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和魏国的曹操为主要人物,讲述了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事迹。
作品以宏大的背景和庞杂的人物关系为特点,展现了忠诚、智勇、战略等各种品质,深入探讨了权利、利益和人性问题。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价值传承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游记的全篇深度解析
西游记的全篇深度解析《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取经西天为主线,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
本篇将对《西游记》的全篇进行深度解析。
1. 主题与思想:《西游记》主要通过取经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佛、道、儒三教的和谐相容的思想。
小说强调人性的善良与纯真,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时的坚持和坚忍。
通过对师徒四人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物形象的多维度。
2. 人物形象与塑造:《西游记》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孙悟空作为主角之一,形象鲜明且富有传奇色彩。
他聪明、机智,身怀绝世本领,但同时也有些骄傲自大和反叛。
猪八戒则是一个憨厚、贪吃的角色,暴燥而又可爱。
沙僧则是一个沉默寡言、忠诚可靠的形象,对师父和师兄弟忠心耿耿。
3. 故事结构与情节:《西游记》以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线索,分为六十三回。
每回都有一个独立的事件和情节,但都贯穿在取经的主线之中。
小说情节丰富多样,既有悲剧性的故事,也有喜剧性的笑料和讽刺。
同时,小说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西方神话故事,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4. 语言艺术与文化内涵:《西游记》的语言艺术丰富多样,既有工整的文气,也有直接的口语表达。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俚语、谚语和成语,使整个故事更富生动性和趣味性。
同时,《西游记》还融入了大量的佛教、道教、儒家等文化内涵,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观念。
综上所述,《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的神魔小说。
通过对取经的故事和师徒四人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唐僧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时的品质和境界。
同时,小说中丰富多样的情节和语言艺术也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享受。
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
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欢迎阅览。
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作品简介《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
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在《西游记前传》中详细介绍了西游记主要人物故事的来历。
创作背景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
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因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西游记是哪个朝代
《西游记》于明朝中叶,由明代吴承恩编撰而成。
《西游记》的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1、内容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沙僧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西游记》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2、人物简介: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
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
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
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
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明灵石猴。
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只着花果山水帘洞洞天说了一声,有谁敢进去,为我们寻个按家之地,不伤身体者,我等拜它为王,石猴借此机会将“石”隐去了。
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
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
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
《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简介(1)概述《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
关于《西遊記》的作者,有众多争议,但现在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据记载,吴承恩在中年时期写成了《西游记》的初稿,后来再作润色完成全书。
他在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改为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
(2)内容简介《西游记》讲述唐朝法师(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西游记》的故事和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但同时又极具浪漫主义——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了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也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假想出来的。
《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故事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出来,情节跌宕起伏。
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3)历史及文学地位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将《西游记》与《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
所谓“奇”者,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四大奇书”分别开创了历史演义传统、英雄传奇传统、神魔小说传统和世情小说传统。
名著 《西游记》复习资料
《西游记》资料整理1.文学常识:《西游记》是一部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章回体的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子汝中,号射阳山人。
2.故事梗概;第一至十二回讲孙悟空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赞扬四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
3、艺术特色:(1)艺术想象力丰富,人物活动空间广阔,故事情节精彩复杂,并能在思想上提供有益的启示: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2)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既有神性(幻想性)又有人性(社会性),还有物性(自然性),三者结合自然、妙趣横生而又合情合理。
4、人物形象—经典情节:五圣别名号武器--本领性格相关故事唐僧封“旃檀功德佛”(旃檀zhān tán:古书上指檀香。
“旃”同“毡”)宝物三件: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优点:心地善良信仰坚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缺点: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是非不分,盲目慈悲,固执迂腐,自私自利。
点评:精神境界崇高,实干能力不足。
“西天取经”(女儿国奇遇盘丝洞化缘黄风岭落难观音院唐僧脱难浮屠山玄奘受心经恨逐美猴王)孙悟空石猴祖师取名:孙悟空自号:美猴王玉皇大帝封:弼马温自封:齐天大圣师傅取名:孙行者终被封“斗战胜佛”如意金箍棒会七十二变能腾云驾雾一个筋斗云能翻十万八千里优点: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
缺点:喜欢“戴高帽”、心高气傲、争强好胜、性急如火、容易冲动,喜欢搞点恶作剧。
大闹天宫三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大战黄袍怪狮驼山战魔王真假悟空……大闹五庄观猪八戒法号:悟能(菩萨取名)原为:天蓬元帅贬入人间后,自名“猪刚鬣”九齿钉耙会三十六变缺点: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谄媚。
优点:承担重活累活脏活,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憨厚纯朴。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
这批神怪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
它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在这类小说中,有的作品完全以宣扬宗教迷信、封建道德为主要目的,故事荒唐,文字粗鄙,很快被历史淘汰。
但其中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往往能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一直被读者珍视。
○第一节《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玄奘取经题材的神化与孙悟空形象的演化作者问题吴承恩《西游记》的版本《西游记》的成书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相类似,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
但两者演化的特征并不一致:《三国》、《水浒》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生发与虚构,是“实”与“虚”的结合而以“真”的假象问世;而《西游记》的演化过程则是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
玄奘(602~664)取经原是唐代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贞观三年(629),他为追求佛家真义,经历百馀国,费时17载,前往天竺取回梵文大小乘经论律657部。
这一非凡的壮举,本身就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归国后,他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此书尽管“皆存实录,匪敢雕华”,但以宗教家的心理去描绘的种种传说故事和自然现象,难免已染上了一些神异的色彩。
后由其弟子慧立、彦 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赞颂师父,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也不时地用夸张神化的笔调去穿插一些离奇的故事。
于是,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越传越神,唐代末年的一些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就记录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一、西游记的历史背景1. 历史时期背景西游记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成书于16世纪末。
此时期正值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过渡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经济发展低迷。
这些社会背景为西游记提供了写作的土壤和思想基础。
2. 佛教文化与民间传说融合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从众多民间传说和佛教经典中吸取灵感,并融入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对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这种融合使得《西游记》在文学创作上具有深厚独特的历史背景。
二、西游记的文化价值1. 佛教思想传播与价值观启示《西游记》中通过描绘唐僧师徒四人面对困难和诱惑而坚守信仰、斩除魔障获得成仙归位等情节,宣扬了佛教的思想和信仰。
作品强调修行、善行、慈悲等价值观,并对读者提供一种明确清晰的道德标准。
2. 历史文化风貌展示西游记作为一部历史小说,通过描写唐朝社会生活、政治局势、宫廷制度等方面的细节,展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风貌。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社会阶层、婚姻制度、交通方式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情况。
3.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影响传统文化《西游记》中充满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深刻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包括孙悟空的机智聪明、猪八戒的贪吃爱睡以及沙僧的忠诚义气等,这些形象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戏曲、绘画艺术以及民间故事中,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4. 警示和启发意义《西游记》中揭示出人性中的欲望和追求力量执着不舍之间的矛盾,并通过角色之间的斗争、牺牲和成长,告诫读者应明辨是非,学会放下欲望,追求真理与善良。
这对于人们改正错误、务实向上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启发意义。
三、结语《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富有魔幻奇情的神魔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使其在中国文学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居于重要位置,为后人提供了丰富无尽的思想滋养和美学享受。
第四讲--西游记
《西游记》的内容和思想
09876T5R42Q1 第二节 Q2W3567890-
一、主要内容 《西游记》共100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 组成: 序幕:前7回,大闹天宫 过度:中5回,取经缘起 主体:后88回,西天取经 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 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41个小故事,几乎都可独 立成篇。 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 组合,属‚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
三、《西游记》与心学
故事在曲折反映现实的同时,也折射出三教合一的明代心学, 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及取经过程 ,隐喻了明心见性的全过程:放心、定心与修心。
1、明代心学: 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和佛 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求放心‛,‚致良知 ‛,以此维护封建秩序 。
将西游故事发挥淋漓尽致的是金元戏剧。
元代《西游记杂剧》已体现了相当完整的取经故 事,《元曲选》也收录了全本戏。故事从唐僧生 父受劫难写起,观音劝唐僧往西天取经,途中收 龙马、行者、沙和尚、八戒,以至完成取经任务 回国,与《西游记》的结构基本一致。 戏剧作家在撰写剧本时,自然少不了节外生枝, 添花增叶,使玄奘西游事迹变成耸动听闻却又风 趣活泼的神魔故事。 小说《西游记》作者就是在上述基础上 进行加工创作的。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则 我觉得明人谢肇浙说的‘《西游 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 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该 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 足以说尽了‛。
四、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因《西》属世代累积型长篇,故内涵甚丰。 除整体具宣扬‚心学‛寓意外,它还与封建社会、 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许多情 节都折射出现实的光芒。 首先,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 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 权统治的种种丑恶: 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 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 国王昏庸,道士作恶。
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文化意蕴
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文化意蕴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极富盛名的神魔小说,其创作于明代,至今
仍然被广泛传诵。
这部作品融合了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成就。
在《西游记》中,作者采用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元素,并与人物塑造相结合,带
出了众多特色突出的神魔角色。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这一组合。
孙悟空作为主角展现出了勇敢、聪明、机智的一面,猪八戒则塑造成了热情干脆的形象,沙僧则是温和沉稳的代表,唐僧则是慈悲、睿智的形象。
这些角色各具特色,使整部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文学上,《西游记》突破了传统神魔小说的形式,采用了许多戏剧性的手法,如戏剧化的对话,幽默风趣的描写以及精彩绝伦的情节设计,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与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整部作品既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又有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从情感共鸣上都能深深地被吸引。
除此之外,《西游记》在文化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整部作品虽以神魔为题材,
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其中“取经”、“修行”等主题,体现了人性向善的理念,通过西行取经之路上的磨难和考验,向读者传递出了对道德与信仰的思考。
同时,作品中对人物塑造的关注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人文关怀的一面,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文关怀。
总体来说,《西游记》作为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不仅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
艺术成就,更在文化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通过丰富多彩的神魔元素、精彩绝伦的情节设计以及深刻入微的哲学思考,使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上的杰作,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一、作品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
《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
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则说: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四大名著中我们最早熟知的。
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它被绘成连环画,制成动画片,拍成电视剧,几乎影响着着每个人的童年。
二、作者简介吴承恩,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他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即以文鸣于淮”,天启《淮安府志》称其“性敏而多慧,搏击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神魔小说《西游记》
马钰《满庭芳》:“意马牢栓,神气休叫败 坏,锁白牛常在金栏。”
王重阳:“问曰:假令白牛去时,如何擒捉。 诀曰:白牛去时,紧扣玄关,牢镇四门,白牛 自然不走
• 大白牛:真真确确的宗教符号/因此 而落墨多多
“酒色财气” 的凡人生活
• 牛魔王:被小说家世俗化、趣味化
再举几个例子
• 《心经》与心猿
佛经体
三、《西游记》现实意义
虚幻的神魔世界是真实人世的投影 ——借神魔略呈世态
讽刺了佛,也揶揄了道 ——天、地、人三界皆非净土
四、神幻世界的奇幻美和诙谐性
艺术表现的最大特色: 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
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 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
1、极幻与极真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3、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4、戏言寓诸幻笔
明中叶神魔小说大发展的原因
1、“怪力乱神”的恒久魅力 2、明中叶文学观念的变化,尤其是浪漫主义思潮
的涌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对题材的选择。 3、人们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帝王们的信仰导向—
—宗教信仰的世俗化、民间化。
*《西游秒 →15,500,000条 现在是0.001秒 →78,900,000条
车迟国
“车迟”
*此类例子说明什么?
•
《西游记》与宗教有关的文字并
非全属粗率、无意义。
•
此类内容情况不一,或系统或散
碎,或肤浅或深涵。
•
就现有文本而言,此类文字不占
有主流地位,但又联络呼应成为隐伏的
意义层次。
*此类描写意义
•
有助于理解复杂的内涵:
一、如孙悟空的形象。
二、如女妖问题,等等。
清代乾隆年间,吴玉搢在 《山阳志遗》中首先提出 吴承恩作
西游记梗概500字左右(通用7篇)
西游记梗概500字左右(通用7篇)《西游记》为明代时期吴承恩创作的古代长篇神魔小说。
该小说叙述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取经,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以下是我整理的西游记梗概500字左右(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游记梗概500字左右《西游记》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爱护唐僧四天取经,遇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除魔,化险为夷,取得真经的故事。
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受日精月华,一日受风,化为一石猴。
石猴被众猴拜为“美猴王”。
美猴王求师,得到菩提祖师的教育,还得到了一个好名字——孙悟空。
孙悟空学会了地煞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孙悟空战胜混世魔王后,大闹东海龙宫,得到定海神针。
龙王上报天庭。
孙悟空有大闹地府,阎王上报天庭告孙去空,太白金星建议,把孙悟空召上天庭,做马夫。
可孙悟空又返回花果山。
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但孙悟空连胜巨灵神、哪吒,玉皇大帝被迫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因蟠桃会上没请孙悟空,孙悟空便大闹蟠桃会,再次战胜九曜恶星、四大天王,十万天兵,可最终被抓,压到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孙悟空拜唐僧为师,一同西天取经,路途中收服猪八戒、沙僧做徒弟,一路遇九九八十一难,但最终大功告成,被封为斗战圣佛。
因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著名天下。
西游记梗概500字左右《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署名。
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大事为蓝本,通过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两个主题说:前七回是在歌颂反抗,是下层 人民幻想世界的概括。后八十八回孙悟空的 斗争精神,征服自然的愿望寄托了下层人民 反抗恶势力,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 。 (1)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2)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大闹天宫‛表现的是 下层人民对传统势力 的反抗,下层群众在 长期压抑下聚集的愤 怒情绪。 ‚西天取经‛则表现 人们对正义事业,光 明理想的执著追求,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和一切邪恶势 力进行斗争。
恢复世本原貌,将第9回附录于后)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西游记传》,人民文学1984年 版,收入“中国小说史料丛书”
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以世德堂本为底本,更动回目,
四、《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一)《西游记》的多元化主题:
1.《西游记》是一部学圣修仙成佛的书,全 书都表现出佛家降妖伏魔,弘扬佛法无边。 ‚悟书‛ ‚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 以证大道而修仙籍‛ 2.正邪相争,邪不胜正说。神是正,魔是邪, 而邪不胜正,构成取经故事的主题。
如何看待《西游记》的内涵
对《西游记》思想内涵的理解,一应从故 事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去看,二要从神话小说的 艺术特征去看。
●《西游记》的文化内涵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
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事;极幻 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 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 魔……此《西游》之所以作也。
4.国产说的补充:八十年代末,张锦池 先生率先将取经故事作为一个完整的 结构系统加以观照整合,他从对‚说 话家数‛的考辩入手,捕捉出潜隐于 孙悟空形象流变过程中的宗教文化密 码。
至于作品所表现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意识则
主要从孙悟空这个形象身上体现出来。
孙悟空形象
孕育于道教猿猴故事的凝聚
发展于释道二教思想的争雄 定性于个性解放思潮的崛起 完成于伟大作家的创造 孙悟空神性、人性和猴性三者合一的形象,既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又是明代中叶以后解放思 潮的产儿。
《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
李江杰 副教授
明代中后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一、统治阶级对小说戏曲的控制有了
较大松动
二、印刷业的发达
三、小说理论的推动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一)唐代真人真事的 传说阶段: 玄奘 ,世称唐三藏, 俗姓陈,河南陈留人, 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 (602),圆寂于唐高宗 麟德元年(664)。唐太 宗贞观三年(629),自 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 时年玄奘二十八岁。
《封神演义》100回,许仲琳撰,现存明金陵舒载阳 刊本,成书时间约在隆庆、万历间(1567-1619)
《西游记》大致衍变脉络
史实(玄奘取经);纪实性地理风俗书(《大唐 西域记》);高僧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富传奇性) 取经故事之流传;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神话故事雏形);宋元南戏、金院本;元末 明初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记》、《西游记》
元末明初平话《西游记》
明嘉靖间章回小说《西游记》
猪八戒:
他是孙悟空的同伴, 战友也是孙悟空的 陪衬和对头,他是 猪、神猪、人猪的 三位一体。
(三)幽默、诙谐的语言特征 《西游记》滑稽、诙谐的情节、语言,往往在 平静的情节叙述中夹杂着有意义的话,在嬉笑 怒骂中反映对世态炎凉的调侃,同时展示人生 哲理。(孙悟空、猪八戒)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 之意寓焉‛ 作者用滑稽、诙谐作为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以戏言寓诸幻笔‛,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 谐气氛。
(四)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
《西游记》的结构可以称为短篇连缀的 线性结构,全书三部分组成有机整体,主 要优点在于——贯穿这条取经主线上的一 些独立成篇的故事,写得曲折巧妙,引人 入胜,与其奇幻诙谐的总体美学风格一致。
五、明代其他神魔小说
《西游记》在我国小说史上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 领域,在我国长篇小说史上开拓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
西游故事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唐初 一个舍身求法的真实故事,经过八百多年 的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小 说巨著,融合了八百年间无数僧俗群众的 共同创造,寄托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共同 愿望,直到最后发展成了吴承恩笔下的 《西游记》。
二、关于作者
(一)作者之谜
◆明刊本、世德堂本只署“厄传》十卷六十七则, 约13万字(有唐僧出世故事) 杨致和《西游记传》四卷四十则,七万余字, 收入余象斗编集《四游记》中(无唐僧出世故 事) 清代又有多个版本,比如《西游证道书》《西 游真诠》《新说西游记》等等。 《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目录题‚钟山黄 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同笺评‛,清 康熙二年(1663)或十四年(1675)刊行。
说者以为寓五行生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
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 生之处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
(二)情节构成
《西游记》的故事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前七回写孙悟空的来历,他的出世学
艺和大闹天宫的故事。 二是第八至十二回,介 三是十 绍取经的缘由(如来说法,唐三藏的身世,魏征 斩龙、唐太宗入冥,观音指示取经) 。 三回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
于‘游戏中暗藏密谛’(李卓吾评本 《西游记总评》,实为叶昼所评),在神 幻、诙谐之中蕴含着哲理。
6.反动说:政治小说论(建国后)封建统治 是天经地义的,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动摇地, 被统治者只有死心塌地为统治者服务。因 此小说的主题是反动的,是为封建统治服 务的。 7.《西游记》无主题:《西游记》是一部游 戏之作,书中故事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大闹天宫和取经故事,但这些所有的故事 都是似真而非真,似假非假的闹剧和滑稽 戏而已。
(3)突出了大闹天宫的情节。并将此情节放在开 头,突出了孙悟空的反抗性和斗争精神。 (4)儒释道三教合一,《西游记》中既有佛教故 事也有儒道传说,不仅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也把普通群众的创造力提到了新的高度,淡化 了原来取经故事的宗教色彩。
(5)以讽刺,幽默的笔调渲染取经故事,赋予作 品独特的艺术风格,《西游记》小说中无论是 作者的叙述,还是人物语言都具有幽默讽刺的 特点。
4.哲理说:《西游记》通过深化故事,形象 地阐明了一种‚众心入邪,摄(战胜)心 成真‛的哲理。 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 过了的心学。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 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 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 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5、游戏小说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胡适《西游记考证》
2.《西游记》出现 以前,完整演出西游 故事的是元末明初杨 讷(杨景贤)的《西 游记》杂剧。 从唐僧的父亲陈 光瑞上任写起,是最 早确立西游故事的情 节体系的杂剧。一师 三徒一马的形式也被 确立了下来。
(四)元明小说的描 述阶段: 与杨讷杂剧同时,应 该存在一部《西游记 平话》,对《西游记》 的成书有重大影响 。 朝鲜的《朴通事谚 解》和《永乐大典》 当中都有记载,他们 证实了在小说《西游 记》之前确实有《西 游记》平话的存在。
孙悟空形象内涵
一个追求自由,大胆反抗,勇敢顽强,
机智善战,灵动活泼,乐观幽默,极富个性
的英雄形象。既象征性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勇 于斗争,积极奋进的民族性格,又折射出明 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思想 意识。
前者主要体现了普泛性、历史整体性,
表现了民族性格优秀的一面。后者则体现特 定性:明中叶后时代思潮的特征。
三、《西游记》的版本
最早的刻本是万历二十年(1592)南京唐 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 十卷,一百回,华阳洞天主人校,有秣陵 陈元之的序,题为长春真人作。约80万字 (现存最早,无唐僧出世故事) 万历三十一年(1603)的书林杨闽斋刊本, 再后有明崇祯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 记》100回 。
2.国产说:以鲁迅为代 表的国粹派认为唐代 李公佐《古嶽读经》 中记载了淮水水神无 支祁 。
形若猿猴,缩鼻高额,
青躯自首,金目雪牙, 颈伸百尺,力逾九象, 搏击腾踔疾奔,轻利 倏忽
3.“混血说‛: ‚混血 说‛的首倡者是持 ‚进口说‛的季羡林 先生。《罗摩衍那初 探》中指出: ‚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 基本上是从印度《罗 摩衍那》中借来的, 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 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 色彩。这样看恐怕比 较接近事实。‛
早期的百回本都没有叙述玄奘出身的专门章节, 清初的《西游证道书》才有玄奘出身的故事。 我们把世德堂刻本称为‚吴本‛,明朝的刻本很 多,比如朱鼎臣刻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称为 ‚朱本‛,杨志和《西游记传》称为‚杨本‛。
现在通行的本子
百回本《西游记》,人民文学1955年版,收入“中 插入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第9回内容;1980年重排本
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一路上跟妖魔和
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 于取得真经,师徒四人皆成正果。
五、《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以浪漫主义手法创造出充满幻想的神 话世界。 1. 浪漫主义的思想,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 张,突破时空界限。 2. 变化奇诡而又真实生动地的幻想世界 3. 人、动物和神融合的人物形象, 极幻之文,含极真之情;极奇之事,寓极真 之理。
校”,另有两种删节本,一为朱鼎臣编辑
《西游记释厄传》,一为杨致和编定的 《西游记传》(《四游记》本),均不署 著者。
◆清初汪象旭评刻之《西游证道书》托虞集序言
为“长春真人丘处机”作,后之刊本亦依此说。
◆清吴玉搢据方志所载吴承恩著有《西》一书,而
提出此为吴著之小说。
◆鲁迅引清学者之言,辨定为吴承恩,胡适考证论
他一生写作诗词文的数量较大,去世后大多散失, 后经人搜索编辑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曾作有志怪小说《禹鼎志》和诗《二郎神搜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