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识字,读中悟情,读中品味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3000字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3000字读书的价值远不限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或获取大量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与思考来提升个人的心智素质和全面素质。
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成为了当前教育界探索的重要课题。
读中悟情,即通过读书来启迪学生情感。
学生通过读书,可以学习和感悟人性,了解和理解社会现象,一幕幕细腻而独特的情感描写,也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如此多元化的情感启迪方面,注重思辨的学习手段能给学生更广阔的启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文本里的情感细微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对自己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要做到让学生去鉴别文学作品不同人物角色之间的情感冲突、情感互动,体会不同情感场景下人的情感反应和情感转变。
例如,选拔适合年龄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故乡》,通过让学生感悟和理解个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等现象,让学生形成自我价值认同和精神慰藉。
读中悟境,即通过阅读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
随着社会变迁,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等也越来越浅显,这时候阅读便成为了摆脱环境限制,吸取不同文化、见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外部的世界,发掘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还可由此获得新的思维启示或者轮廓。
因此,如何让学生读出文学作品的境界感?教师首先要尽力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想象空间,进而通过学生的作文以及口头表达来切实加以锻炼。
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近读”文章之余,教师还可将相关的诗歌作品、小说片段与之做结合,展示更丰富、多层次的文学世界。
读中悟意,即通过读书来提升个人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文学作品,是一个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道德的话语,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现代文化的载体之一。
文学作品涉及的情境、行为面对的伦理问题,反映出人类共性的思想场域和道德价值。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
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学习到有如下的做法: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目的。
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
如阅读《瑞雪》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结合自身经历想像一个“漫山遍野,大雪纷飞,田野村庄,一片素裹”的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述的“北国雪景”的整体了解。
2、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如《瑞雪》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关内容,在朗读中体味“小孩”、“大人”面对大雪的喜悦心情,以促进学生对“雪使人欢”的深入理解。
3、在默读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
如《瑞雪》,在理解“瑞”字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场雪有什么特点?雪后的景色、人们的心情怎样?通过默读思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雪大、景美、人更欢”这一“瑞”字的含义及由此而包含的文章的中心。
4、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
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出自名人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如: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在炼字铸句上的技巧,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时,可以让学生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换成“吹”“过”“到”等字,再品读剖析,深刻领悟用“绿”字既显示出色彩,又把春风写得极具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非常恰当。
读中悟情 妙中生趣——浅谈语文课堂情趣教学中语文味的渗透
读中悟情妙中生趣——浅谈语文课堂情趣教学中语文味的渗透冯叶【期刊名称】《小学时代(教师)》【年(卷),期】2011(000)012【摘要】一、情感激发,朗朗书声闻语文味r 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是借助山川田野、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以及各种典型化的人物,向学生逐步揭示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理想情操、审美情操,并在其中学习掌握语言文字。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的阅读感悟。
读得多了,自然体会就深了;读得多了,自然感情就浓了;读得多了,自然趣味横生了。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把书读好,读出味儿来呢?我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有情趣,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在课文的情境中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总页数】1页(P12-12)【作者】冯叶【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直溪中心小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3.2【相关文献】1.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课标为理念探索与实施语文教学高中历史新课改之我见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讲授中如何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关于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学案教学的实践总结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析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2.依托文本巧设计,读写结合妙渗透——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开展策略3.依托文本勤点拨,以读促写妙渗透——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4.依托文本勤点拨,以读促写妙渗透——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5.以读悟情,尚德润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法, 都 会 达 到 不 同 的 目的 。 况 且 , 小 学 语 文 教 材 中有 许 多 文 质 兼美的课文 , 这些课文语 言丰富 , 生动传神 , 意境优美 , 富 有情 趣 。因此 , 小学 语 文 教 师 在教 学过 程 中千 万 不 能 忽 视 “ 读” 的 过
程, 要 从 读 中悟 情 , 读 中悟理。 “ 读” 分 为 初读 、 精读 、 研读、 朗读 、 诵读等 , 这 些 读 法 在 不 同 的 教 学 环 节 分 别起 到纽 带作 用 。 ( 一) 初 读 阶段 入 情
考试 周 刊2 叭 4 年 第 1 9 期
读 中 悟
惰f , 读 中 悟
王 玉 坤
理
( 翁 旗 白音 套 海 中心 总 校 , 内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现了“ 读” 在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的重 要 意 义 。 也就是说 , 不 同 的 读
新课 标 的 小学 语 文 阅读 教 学 的 目标 是 多元 的 、 兼容 的。 新 的课程标 准对 阅读教 学提 出新 的要求 . 除 了知识 、 能 力 目标 之外 , 还包括情感 、 态度 、 价 值 观 的 目标 和 过 程 、 方法、 习 惯 的 目标 。 首先 , 要 喜 欢 阅读 、 感 受 阅 读 的乐 趣 。 《 语文新课程标 准》 明确 提 出 “ 喜欢阅读 、 感 受 阅读 的乐 趣 ” 。 学 生 以 自 己 的 阅读 经 历 为基 础 , 从 阅读 中找 到关 注点 。 体 会 作 者 对 于 事 件 和 人 物 的 看法 . 从 而 反 观 自 己对 于生 活 中类 似 事 件 和 人 物 的态 度 。 与 作 者观 点 达 成 某 种 共 识 , 产 生 心 灵 共 鸣 。只有 经 历 这 样 的思 维 过 程 学 生 才 会 喜 欢 上 阅读 。 教 师 在 此 过 程 中要 积 极 引 导 学 生 经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我们富有激情的引入一篇新课文后,有的同学按照我们的要求在大声地朗读课文,有的同学则在跟风读(走过场)。
等评价反馈时,部分学生究竟在读什么,为什么这样读,他们全然不知。
一堂课下来,问问他们读懂什么,只会两眼直瞪瞪地看着老师。
因此,我曾认为,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效果不大,不如将其放在课下,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技巧来得更加实惠;可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师生的阅读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
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阅读课堂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空手赶集,不能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乐在发现。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开卷有益,读书有收获。
阅读教学不应重结论而轻过程,教师要设置阶梯式阅读环境,每读一次都要有所启发,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
这样学生才会尝到和发现阅读的快乐。
如苏教版语文《家》,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二、乐在有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品与作者的“对话”是富于个性化的。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一刀切”,把教师的或书本上的理解当作放任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学生的闪光点一棍子打死。
构建“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四步曲
构建“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的四步曲南京市江宁区竹山小学王德红关键词:以读为主、感悟、积累、迁移、内化训练主要论点概述: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精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主体阅读体验中获得经历,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发展人格与个性;学生在以读为主的学习中,通过感悟、积累、迁移,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训练,真正达到“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内容提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精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们立足于科学而前瞻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读为主,构建了阅读教学的四步曲。
一、初步感知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本阶段操作步骤是:审题激趣——生疑求索——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感知梗概。
这一阶段主要把握好两个操作要点:1.抓住文眼,激发学生兴趣;2.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精读感悟这是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环节,本阶段操作步骤是:选读重点——体验词句——读中悟法——自学用法。
精读感悟要体现两个特色:1.突出“读中感悟”;2.突出重点,培养自学能力。
三、美读入情声情并茂的美读使学生个人感情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有效地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熏陶情感。
其操作步骤是:赏析词句——读中悟情——美读入情。
美读要走出两个误区:1.忌为读而读;2.忌机械单调地读。
四、熟读迁移熟读成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规范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
“用得出”是“读书内化”的终极目标,要紧扣课文,设计实践练习,实现理解吸收向表达倾吐的迁移。
其操作步骤是:熟读成诵——读写练习——延伸实践。
这一阶段要做好两个结合:1.读写结合;2.课内外结合。
构建“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四步曲《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读中求悟,以读促悟(论文)
读中求悟,以读促悟阅读既是理解的基础,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
它具备了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是识字、理解字、词、句段乃至全篇的重要途径,也是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必由之路。
为此,经过近年的努力探索,提出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四读”教学模式,环环相扣,以读促悟,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在阅读课教学中,以“四读”教学模式来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理解及表达能力,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操作训练步骤是:初读感知大意——细读理清脉络——精读突破重难点——品读回拢升华。
一、初读。
开篇解题,激趣入境。
让学生初读课文,在扫清语言文字障碍的同时,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对文章进行“粗”处理——抓住大意即可。
可采用范读、配乐朗读等朗读形式,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梗概,读后自悟表达,能初步质疑问难,并让学生解答所致疑难,教师随机点拨。
二、细读。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细读每个自然段,通过出示思考讨论题,帮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划分层次,初步概述层段大意。
进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课文的理解由“粗”入“细”。
在学生自读、自悟后讨论、表达,进一步质疑问难,并随堂让学生互相解答所质疑难,教师适时点拨、启导。
三、精读。
抓重点段精读课文,要紧扣中心,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精读的目标所在。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抓好精读这一环,必须让学生从全篇深入到局部——重点段,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阅读,品词析句悟段,把握并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精读自悟的训练方式,可归纳为:其一,自悟表达。
即抓重点段,放手让学生去读,在读中自悟表达,在读中质疑问难,教师只是适时启导、小结过渡。
读完一段,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充分让学生表达后,进而问学生还有哪些不懂的,引导学生质疑,鼓励敢问、善问的同学,然后让学生互相解决所提问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5
识字 1教养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育目标:1、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2、激发积累词语的兴趣。
发展目标:1、感受秋天的美景。
2、初步掌握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过了炎热的夏天,就是凉爽的秋天。
秋天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秋天的美景吧!二、读中识字,读准生字的读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四人小组,练习读词语。
3、指名读课文,开火车读词语。
4、认读生字卡片。
三、读中感悟,整体感知词语的意思。
1、老师范读词语,学生想象画面。
2、游戏“找朋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初步感知词语意思。
3、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出语气。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个有关秋天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请同学们回家收集,看谁收集的词语最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新词二、分析字形,记忆汉字。
1、小组自主学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汉字?2、全班汇报。
三、指导学生书写。
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
四、小组竞赛。
1、读词语,看谁读得正确?2、汇报。
3、小组竞赛,比一比谁收集的有关秋天的四字词语多。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语,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关秋天的词语。
回家后,可以画一画秋天。
教学反思:“叠翠流金”、“春华秋实”、“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等词语学生不易理解,要加强对词语的收集和积累。
1、秋天的图画教养目标:1、会认会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育目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的方法。
读中感悟 读中体验 读中想象
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想象摘要:阅读是发现的旅程。
要关注学生在读中悟情(情感体验),在读中明理(思想熏陶),在读中得法(语言规律和学习方法),把读与思紧密结合。
鼓励和指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同自己的社会生活、心灵感悟联系起来,拓展延伸,创造潜能的开发,珍视独特见解。
关键词:阅读;积累;想象一、读中品味,注重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针对文章的内涵和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让学生在各种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知识方法的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中,有所“悟”,有所“得”。
小语第三册第五组《从现在开始》,是一篇既溢满着浓郁时代气息,又贴近儿童的好课文,设计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重点学习第二片段(品读词句)。
(1)品读重点句子(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和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比较理解“神气极了”。
然后观察插图,说话。
(形象感知猫头鹰“神气极了”的样子)朗读、体验、表演。
(2)品读“议论纷纷”“叫苦连天”。
创设情境,再现“议论纷纷”。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角色体验,理解“叫苦连天”启发学生的思维,体验动物们的苦处。
这一环节,通过唤醒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来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体会。
这样不仅激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而且把学生带入朗读的角色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享受。
二、感受乐趣,感悟想象教师要多创造机会,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
“多思才能使思维更敏锐,语感更快捷。
”因此,要以读为主,读想结合,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
一年级下册《谁来了》一课,以“动物”为题材,使学生了解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和动物和睦相处。
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到大象的特点是长长的鼻子,可以吸水;刺猬的特点是全身长有许许多多的利刺。
以读为本 读中悟情
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语,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时,如何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呢?我想:只能是以读为本,读占鳌头了。
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采用赏读、品读、教读、自读、创读的手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达到以境促情,境中动情,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一、赏读,感知情感。
初读时,先让学生听配乐故事,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情感训练学生的听与理解能力。
在欣赏读文的过程中,感知情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对小女孩的同情。
二、品读,以情动人。
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学生眼前出现的是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是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当这些美丽的东西出现时,孩子们融入了情感,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使他们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产生我要读的冲动。
激情难抑,他们真挚的感情伴随着《二泉映月》的古筝曲,流淌到每个人的心田,收到了入境始与亲的效果。
在品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细细地读,慢慢地悟。
都能读出小女孩每次看到幻景时的心情,幻景消失后的心情,品读小女孩冻死街头一部分时,学生对较难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问,我当时没有指导学生去理解句子,而是让他们继续配乐读文。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就在学生纷纷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品读,促使他们进入读中的主动积极状态,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中去寻求答案,当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成功时,他们感知到了文章内容的情感,读起来也更动人。
三、教读,渗透情感。
学生在初读,细读课文后,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和把握,为了更好地达到精读、熟读的目的,使学生读出情味,感悟字里行间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我带着真挚的感情去教读,更切合实际地讲,去指导朗读。
识字1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
识字 1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景。
3、初步掌握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过了炎热的夏天,就是凉爽的秋天。
秋天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秋天的美景吧!二、读中识字,读准生字的读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四人一小组,练习读词语。
3、指名读课文,开火车读词语。
4、认读生字卡片。
三、读中感悟,整体感知词语的意思。
1、师范读词语,学生想象画面。
2、游戏“找朋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初步感知词语意思。
3、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出语气。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个有关秋天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请同学们回家收集,看谁收集的词语最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新词二、分析字形,记忆汉字。
1、小组自主学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汉字?2、全班汇报。
三、指导学生书写。
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
四、小组竞赛。
1、读词语,看谁读得正确?2、汇报。
3、小组竞赛,比一比谁收集的有关秋天的四字词语多。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语,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关秋天的词语。
回家后,可以画一画秋天。
1秋天的图画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读中悟情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宽城区小南小学李洪岩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小南小学李洪岩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但是,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虽能听到学生响亮的朗读声,但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跟着少数“朗读能手”在转。
究竟在读什么,为什么这样读,他们全然不知。
以致一堂课下来,问问他们读懂什么,只会两眼直瞪瞪地看着老师。
试问,学生的声音到哪里去了呢?是不是他们真的无话可说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目中无人”“胸中无本”“手中无法”,没有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没有架起学生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启而不发”“引而不达”的尴尬境地。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必须依据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小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
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阅读课堂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空手赶集,不能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引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朗读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只小鸟》一课,是冰心老人所作的人文情愫较浓的文章,文质兼美,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在遵循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下,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阅读方式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亲情的伟大,唤起学生保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诵读品味 读中悟情(六上11课)
诵读品味读中悟情——《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刘圣兰教材:人教版新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11课《唯一的听众》设计理念:语文课堂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反复诵读,反复品味,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沮丧、幽静、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课前准备:CAI课件(小提琴曲《月光》奏鸣曲、课文插图及课文重点句段)教学过程:一、播放音乐,情境导入。
1.(课件播放《月光》奏鸣曲,创设情境)师:这支小提琴曲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月光》奏鸣曲。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谈各自感受。
)2.谈话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在这动听的乐曲声背后却浸透着作者不懈的努力。
很多年以后,当他在各种文艺晚会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他总会想起一个人。
通过预习课文,你们知道他会想到谁吗?(那位耳“聋”的老人,清晨我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11唯一的听众)3.齐读课题。
4.师:为什么称他为“唯一”的听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作者一起经历他的音乐成长之路呢?【评析:播放《月光》奏鸣曲,创设与教学内容相有关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中的“读、品、悟”
所谓读通 , 一是在语 言上读 通,即读准字音 、读准节 奏、读准语气 ,
背诵 英语简 单名 句,提 升学生 的英语文 化涵养 ,比如说 雪莱 的名句 “ I f 在老师 的指导下 ,学生 能正确、流利 、有 感情地读课文 ,从而提高 语言 wi n t e r c o me s , c a n s p r i n g b e f a r b e h i n d ? ”这句 诗蕴含哲理 ,学生在 阅读过 感受 的能力 。二是 在结构 上理通 ,不 同的文章样式有其 不同 的特 点。可 程中记录这些有用句子 ,能够 促进 阅读能力 的提升 。 第三、提升学生 的阅读 能力 初中学生英语 阅读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阅读速度 、词汇量、阅读理 根据不 同文章样式 的特 点理清 文章线 索,弄清课文 的结构,对整篇课 文
个难题 。大多数学生小学毕业连基本 的语言文字关都没有过好。所 以, “ 读 ”就成 为阅读教学 的重点。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培 养学生读、品、 悟的 能力和 认真 阅读的 习惯 。读就是让学 生通过读来积 累语言 .把握 文
通过 分辨喜欢与厌恶来进行学 习,个人的兴趣和情绪 容易带到 学习中是初 中生的主要表现 。教 师通 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对学生的英语 阅读进行培
有 一 个 全 面 的 了解 ,整 体 的感 知 。
二 、让 学 生 把 课 文 读 “ 熟”
从整 体到局部熟悉 文章 。学 习的重点应是解 决通读时圈 点的问题 。
解能力三个方面来体现 。长期的阅读训练能缩短阅读时间,逐渐提升阅读速
度,扩充词汇量;教师对于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 通过查 字典,弄 明白字 词 的准 确读音和含 义:翻 阅相关 的资料 ,读懂 重 能力,这些方式最终都要依靠 学生的不断练 习才能实现。在 以学生为中 t l , 的 点句子 的含义 。找 到 自己喜欢 的语段 ,并 写上 自己喜欢 的理 由。对含 义
品读中悟情 阅读中习法
品读中悟情阅读中习法作者:李志明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年第06期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通过抓重点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研读文本细节,感悟细节描写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想象信任和被信任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体会出“信任”。
教学难点: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对“信任”这个问题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信的学习品质。
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读,使学生在读中悟理、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出示盖尔·布兰克的照片,简单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女作家盖尔·布兰克的故事,她每次去外婆家总会在公路边看见一块用大红漆写在黄色板上的告示【课件出示:桃子——自摘—— 3千米】。
看到这则告示,你会怎么想?生:这个告示很有趣。
生: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呢?【以课文“告示”为切入点,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学习下文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现在就让我们和作家一起去看个究竟。
齐读课题。
师:读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接着看大屏幕,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把你认为最难的字或句子反复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指名读自学要求,交流学习目标,各自读文。
)1.解决字词师: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都会读了吗?我们来试试。
【课件出示:外婆箭头栅栏搁着欢吠馋嘴涎水沉甸甸喵喵叫朴实纯洁。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教学反思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慈母情深》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
我因为这份平凡和真实而感动,再次执教这一课,我就一直想,教学不做过多的讲解,让孩子多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一个母亲的慈爱和善良,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去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
我在教学过程中,从“鼻子一酸”切入,设计“为什么我鼻子一酸?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慈母情深?”这个引领全文的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重点研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也体会到慈母的深情。
首先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我鼻子一酸?(2)母亲究竟是怎么挣钱的?通过对(1)的讨论以及阅读相关的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理解母亲生活的艰难和对孩子读书的支持。
通过对(2)的讨论,引出文中描写母亲生活艰辛、工作劳累的三个重点句子。
其次,以描写母亲生活艰辛、工作劳累的三个重点句子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
(1)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最后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以情促情。
拓展延伸中,我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渲染意境,抓住“慈母”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时激发学生亲近母爱的情感,学生披情入文,理解了母爱的伟大,陷入深深的反思……整堂课上下来有这个片段最值得回味:引导学生读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读中品文品中悟情——观摩《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有感
读中品文品中悟情——观摩《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有感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小古文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小古文,就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穿越时空,在阅读和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
但小学生学古文属启蒙阶段,古文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点晦涩难懂,所以教学中重点落在“读”上,让学生在读中品文,在品读中悟情。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品古文悟情感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小古文就是蕴含无数智慧的文化宝库,“小古文”就是短短的、浅浅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适宜接触的古文形式,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吸收那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之乎者也”中的先人智慧呢?这似乎是一道厚厚的围墙,堵住了孩子们通往古人先贤的智慧之路,语文教师们也一直致力于研究打通这道壁垒的方式方法。
在2018年湖南省小学语文第二届团体会员单位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古诗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有幸观摩了湘钢二小副校长钟海红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一课,钟老师以一种全新的设计视角诠释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师生快乐轻松的学习场景给观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让我似乎窥探到了一点点小古文教学的门道。
1.读中品文,品味古文语言魅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那么对于小古文的学习,读显得尤为重要。
古文的表达之于小学生是很有距离感的,对于初接触古文的孩子来说,读通、读顺小古文可以让他们更有信心去学习小古文,老师更难做到的就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让他们爱读、想读小古文。
钟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识字,读中悟情,读中品味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以其色彩明丽的插图,浅显易懂的故事及富有童趣的练习,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初入学的儿童。
教材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我们只有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地加强朗读指导,才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拼音教学阶段的朗读
新教材在拼音教学版块穿插安排了十二首儿歌、童谣、五篇短文,儿歌语言亲切,赋有童趣,阅读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赋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拼读和听记的办法,让学生提前感受书面语言,大量积累儿歌语言,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基础。
例如,新教材在拼音教学的第三课开始,就安排了带有音节的儿歌──《轻轻地》: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但学生此时能拼读的音节只有:“tu、de、le、ni”这四个。
我们采用让学生自己拼读和听记相结合的办法来学习儿歌,学生很快就把儿歌
熟读成诵了。
特别是最后两句“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学生对这两句特别感兴趣,读得更是投入,有的甚至还加上了动作,脸上露出了丰富的表情,通过听记和拼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书面语言,获得阅读体验,唤起阅读兴趣。
随着拼音教学内容的增多,学生会拼的音节越来越多了。
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拼读来自己解决。
经常性地练习拼读,不仅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拼读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经历了读书的过程。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也有部分学生只凭记忆在读儿歌、背儿歌,在读文中不去认读,只是背诵,养成了“读望天书”的坏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过好认读关,真正让学生经历读书过程,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建立了新的阅读常规:第一,要求学生在读书时用眼睛看着字,不随意添字、漏字、改字;第二,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读音节,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地多读几遍,边读边想;第三,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教他们用指读的方法来读书。
在课堂上严格控制教师或优等生的范读,尽量多的给学生创造自主经历读书实践的过程,通过认读,既复习了拼音,感受了儿歌语言,自主吸收了文本信息,也加强了学习意志、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锻炼。
二、课文文本的朗读
有了拼音教学阶段儿歌阅读的习惯培养,在课文文本的朗读训练,可以划分三个梯次目标,层层递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首先要从“读得准确”抓起,即要求学生读准音,不念错,不任意多字、漏字,每个字的发音要清楚、响亮。
为了让学生读准确,老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把课文中难读的部分找出来,如生字词、轻声词、儿化词和一些比较长的句子,老师指导,学生多练习,这样就为准确流利地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为了真正做到发音准确,我还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独立朗读的机会,针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发音不准的现象。
2.指导读出语调。
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据此,我总结了几种方法:(1).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
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
(2).注意找准朗读的重音。
如《小小的船》一课,抓住几个叠词“小小的、弯弯的、蓝蓝的、闪闪的”,体会儿歌的韵味、想象的丰富,用词的精妙,所以要读重音。
(3).
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和表达的感情。
3.?w会情感指导朗读。
让学生去感受、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去理解、挖掘作者深蕴于课文中的情感,去揣摩、想
象字里行间的“留白”之美。
还可以根据孩子好玩、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增加想象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环节。
例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草芽、荷叶、谷穗、雪人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你能学着他们的样子来读一读吗?
生: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学着不同的语气读着各自的话。
师:小朋友,老师听出来了,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生1:草芽很嫩,才刚刚睡醒,所以我读得轻一点,怕吓坏他。
生2:荷叶很大很大,我可以读得响一点。
生3:谷穗弯弯,像老爷爷,我要读得像老爷爷一样。
生4:雪人很顽皮,我要读得顽皮一点了。
(说着还做了一个顽皮的动作)
师:难怪同学们读得不一样,原来你们是这样想的啊!老师向你们学习。
再比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我一方面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分角色练习对话朗读,学习课文语言,另一方面又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语言。
师:小雨点去有花有草的地方,让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大雨点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那儿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那么这些花和草会对雨点儿说什么呢?
生1:小雨点,谢谢你为我浇水,不然我就没那么好看了。
生2:谢谢小雨点,我的美丽有你的功劳。
生3:谢谢大雨点,我们能从地里长出来都是因为有了你,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师:花和草这样说,那么小雨点听了花草的话又会怎么说呢?
生1: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生2:不用谢,明年我会再来的。
以上教学片断我们可看到,由于教师在情境对话中及时转换了角色位置,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作了教育的导向,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此时学生的语言是因为情感的内在需求而生成的,是一种全新的,鲜活的语言,是语言发展中的实践过程,不断的语言实践将会进一步推动学生语言的发展。
三、教师范读,正确指引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因为低年级小学生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
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
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
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再加上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
四、竞赛激励朗读
俗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朗读的教学之中,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朗读比赛在四人小组里择优选择,每组派出优秀学生评比,再到班上进行朗读,最后评出一两名朗读佼佼者并给予适当奖励。
就这样,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加,都会自觉地投入到朗读训练之中。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情趣。
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一定要从低段抓起,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