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入境 读中悟情
披文入境 读中悟情——试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重难点的突破
振 兴 中华 而 读 书 . 现 了少 年 周 恩 来 表 的 博 大胸 襟 和 远 大 志 向 这 篇课 文结
构 严谨 , 次清 晰 , 层 内涵 丰 富 。 于 四 对
年 级 的学 生 来 说 . 体会 文 中伯 父 说 要 的 “ 华不 振 ” 中 的含 义 . 白周 恩 来 立 明 志 的原 因 .感 受周 恩 来 的博 大 胸 怀 .
道 什 么是 “ 国租 借 地 ” ? 外 吗
( 点头 . 说 不 明 白) 生 却
鸣。 教学 中如 何 让学 生 深 入 体会 人 物
师 : 下 心 来 仔 细 读 读 , 看 哪 静 看
师 ( 充 介 绍 )所 谓 的 租 借 地 , 补 :
的思 想 感 情 .走进 人 物 内心 世 界 . 深 些 词 语 一 下子 揪 住 了你 的 心 . 你 感 就 是 一 国 以租 借 的名 义 . 让 在别 的 国家
无 能 . 国主 义 国家 凭着 他 们 先进 的 帝
师: 能把 你 看到 的读 给 大 家 昕 听
师 : 些 围观 的 中 国人 何 尝 不 想 那 这 样 做 呢 ?可 他们 敢这 样 做 吗 ?
生: 不敢 !
武器 和强 大 的国 力入 侵 我 国 . 伯父 感 吗 ? 到 痛心 . 也无 可 奈 何 。 却 生 1 感 情 充 沛 ) 只 见 人 群 中有 ( :
一
个 大 个 子 洋 人 则 得 意 扬 扬 地 站 在 怎 么样 呢? 意思 就是 说— —
一
旁。
生 8在 外 国租 界里 , 都 不敢 怎 : 谁
师 : 衫 褴 褛 的 妇 女 . 意 扬 扬 么样 衣 得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语感,领悟全文,实现知识内化的主要途径。
一、揭题激趣,趣中求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英国学者罗素说:“一切学科在本质上应从心志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
在讲授新课前我们往往会布置预习新课的任务,学生能成功预习好新课那将对讲授新课时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揭题激趣、布置任务,将是我们教者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那么以趣导读理所当然成为我们的“手段”。
如预习新课《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师激疑:“同学们有看过《我的战友邱少云》这部电影吗?”教师问:“为什么邱少云被火烧的时候趴在地上纹丝不动呢?难道他不怕火烧,不怕痛的吗?”以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需要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的!揭题激趣,趣中求读,有了读的需求,学生才会兴致勃勃地带着急于探究的心理,进入预习状态。
在通读课文中,扫清阅读的障碍,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了课文内容及脉络,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
我们让学生读,究竟读什么,为什么读,他们全然不知。
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通过自主读来解决问题,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而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死是件悲惨的事,可小女孩为何面带微笑呢?作为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的确令人费解。
为了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深刻领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我没有直接解释,而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理解,让他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天鹅的故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读懂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
出示天鹅图片,谁来把课前你收集的关于天鹅的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
2、揭示课题。
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
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
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
板书:天鹅的故事。
[评:学生的资料交流,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
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启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要求: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初读。
⑴认读生字词;⑴提出疑难,相机点拨。
如:莫斯科、俄罗斯、贝加尔湖。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天鹅的什么故事?(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
[评:书不读熟不开讲。
对这样情满全篇的文章,初读必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究、质疑、交流,对文本获得鸟瞰式的全景图。
]三、直奔重点,以情施教1、自学思考: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较能打动你的地方,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相机点拨。
讨论:哪些小节较让你感动?小结:课文描写天鹅破冰的5、6、7几个自然段较能打动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
第5自然段(投影映示这一自然段内容)⑴讨论:这一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哪些词语较能打动你?引导学生扣住“胸脯和翅膀”、“腾空而起”、“石头似的”发表见解,相机作如下点拨:“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
入境·悟情·明理——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诵读
二、 能更好 地体 悟情 感
刘 勰 在 《 中雕 龙 》 指 出 :缀 文 者 情 致 力 而 辞 发 , 文 者 披 文 文 中 “ 观 而入 情 。 “ 一本 好 书 , 是 和 一 位 高 尚 的人 谈 话 ” 优 秀 的 文章 必 定 ”读 就 。
尔 去 年看 《 史记 ) 汉 书 >韩 文 < 思录 ’ 今 年 看 《 易折 中 》 也 。读 < 、 近 , 周 是 者 , < 书 >书 > 易 经 ) 左传 》 经 、 昭 明 文 选 》 李杜 韩 苏 之 诗 、 如 四 < < < 诸 < 、 韩 欧 曾 王之 文 , 高 声 朗 读 则 不 能 得 其 雄 伟 之 概 , 密咏 恬吟 则 不 能 探 非 非 其 深 远 之 韵 。譬之 富 家 居 积 , 书 则在 外贸 易 , 利 在 倍 者 也 , 书 则 看 获 读 在家慎守 , 轻花费者也 ; 之兵战争 , 书则攻城略也 , 不 譬 看 开拓 土 宇 者 也 , 书 则 深 沟 坚 垒 , 地 能 守 者 也 。 ”1 他 认 为 看 书 费 时 少 , 累 读 得 () 积 多 , 处 是 广 积 博 览 , 读 书 则 是 能 感 受 语 言 作 品 的 精 气 神 , 近 作 好 而 亲 者 , 作 者 产 生 共 鸣 。读 书 的 效 果 是 看 书所 无法 比拟 的 。 和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 多 的语 文 教 育 家 也推 崇这 种 诵 读 法 。 朱 自清 众 如 就在< 读 教学> 指出 “ 些学生该让他们多 多用心诵读 各家各派 诵 中 这 的 文 字 , 得 那 ‘ 一 的 文 字 ’ 调 子 或 语 脉 — — 叫 文 脉 也 成 。 ” 圣 获 统 的 叶 陶 也 曾说 “ 熟读 名 文 , 是 在 不 知 不 觉之 中 追 求 语 言 的 完 美 。 诵 读 的 就 工 夫 , 对 语 体 对 文 言都 很 重要 。仅 仅 讨 论 只 是 知 识方 面 的 事 情 , 无论 诵 读 却 可 以养 成 习惯 , 语 言 不 期然 而 然 近 于 完 美 。” 使 我认 为在 语 文 教 学 中应 加 强 语 文 文 本 的诵 读 。现 行 的 语 文 教 材 中有 大 量 文 采 斐 然 的 华 美 散 文 , 势 恢 弘 议 论 精 到 的论 说 文 , 像 丰 气 想 富 意 境 奇 美 的 诗 歌 , 表 述 准 确 思 维 严 密 的 科 技 说 明 文 , 些 文 章 应 有 这 是 诵 读 的 重 点 。篇 幅 短 小 的 宜作 整 篇 的 朗 读 , 些 章 节 、 些词 句要 某 某 作 重 点 理 解 的 可 作 片断 朗 诵 , 文 本 的 诵 读 有 以 下之 好 处 : 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悟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悟情作者:陈雪芹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11期摘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充分对话、互动,从而达到感悟升情,实现阅读成功。
情境悟情,品读悟情都是熏陶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悟情,学生找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体验课文中蕴藏的真善美意境的情趣,以及他们运用语言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创作的愿望和冲动。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境悟情;品读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应得到有效的尊重。
情感体验是伴随着阅读全过程的,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是促进文本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凭借,情境渲染,品读悟情,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1情境悟情阅读教学要达到“入境始于亲”的境界,必须先“入境悟其情”。
李吉林老师强调:教育要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人。
在教学初中课文《小巷深处》时,我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齐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接着通过多媒体播放《妈妈的吻》,并伴有画面:一位盲眼妇女,抱着一个婴儿,手拄竹棍,走在小巷中烈日炎炎下,黝黑的盲眼妇女正在卖冰棍;拄着竹棍的盲眼妇女颤巍巍在下车,在一个小巷子里,花白头发的盲眼妇女无助地斜靠在墙上;小巷中,盲眼妇女和一女孩紧紧拥抱(音乐停)。
画外音:妈妈,我回来了,我己经回来了。
接着出示课题:《小巷深处》——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通过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阅读情感。
使学生语文的课堂教学有情感的涌动。
以便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江南春》教案优秀3篇
《江南春》教案优秀3篇《江南春》教案篇一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杜牧的《江南春》不仅仅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风景画,而且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作者通过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风等一系列意象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1、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杜牧及古诗相关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播放春天风景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2、3、请学生说。
(2—3名学生)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我们也来读读吧。
出示:春暖花开春意盎然姹紫嫣红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莺歌燕舞4、生齐读。
3、引出诗题: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千古名句。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1《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
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我们富有激情的引入一篇新课文后,有的同学按照我们的要求在大声地朗读课文,有的同学则在跟风读(走过场)。
等评价反馈时,部分学生究竟在读什么,为什么这样读,他们全然不知。
一堂课下来,问问他们读懂什么,只会两眼直瞪瞪地看着老师。
因此,我曾认为,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效果不大,不如将其放在课下,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技巧来得更加实惠;可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师生的阅读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
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阅读课堂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空手赶集,不能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乐在发现。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开卷有益,读书有收获。
阅读教学不应重结论而轻过程,教师要设置阶梯式阅读环境,每读一次都要有所启发,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
这样学生才会尝到和发现阅读的快乐。
如苏教版语文《家》,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二、乐在有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品与作者的“对话”是富于个性化的。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一刀切”,把教师的或书本上的理解当作放任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学生的闪光点一棍子打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语文园地四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内容分析这个语文园地有3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这两个板块,学习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练习;日积月累部分学习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体会游子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熟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借助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
2.熟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难点1.分析、交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一)回忆课文,说形象1.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学生交流汇报:《桥》: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
《穷人》:桑娜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
《金色的鱼钩》: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用性命护送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老班长。
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班长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老班长)(二)理解形象,学方法分组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课件)(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诵、境、情”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诵、境、情”摘要: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篇目,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丰富语言积累,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小学古诗教学应扣住一个“诵”字,融入一个“境”字,领悟一个“情”字,即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入古诗创设的意境,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达到丰富语言积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诵读;入境;悟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年段目标中,对古诗教学的定位是这样的: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由此可见,小学古诗教学应扣住一个“诵”字,融入一个“境”字,领悟一个“情”字,即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入古诗创设的意境,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达到丰富语言积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目的。
一、成诵熟读成诵是学习古诗最基本的方法。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所以,小学古诗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和轻重,读出抑扬与顿挫,并凭借注释,将古诗还原成现代语言,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达到熟读成诵、丰富积累的目的。
二、入境入境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创设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诱发联想,融入诗歌描绘的意境中去,形成“有我之境”。
读悟融情,读思相融——浅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读悟融情,读思相融——浅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发布时间:2022-11-15T03:05:11.800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4期7月作者:钟小春[导读]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成果,钟小春广东省廉江市石岭镇黄平民烈士纪念学校 524456摘要: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成果,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和体会来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所学内容。
充分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面对接下来的学习时具有良好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前言:语文是小学阶段中的核心教学内容,而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其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能够直接地影响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成果,对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和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小学生的玩耍心较重且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难以让其将注意力与精力全部投入到阅读学习中,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成果。
因此,教师要有按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来开展有效的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提升小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促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主要都集中在玩耍上,对学习缺乏兴趣,这使小学生在学习时态度较为散漫,易于遗忘所学内容,从而出现“今天学,明天忘”的现象,对小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极为不利。
而充分加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让小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阅读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刻地记忆所学内容,让小学生在开展接下来的学习时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加快小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对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
以读为本 读中悟情
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语,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时,如何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呢?我想:只能是以读为本,读占鳌头了。
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采用赏读、品读、教读、自读、创读的手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达到以境促情,境中动情,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一、赏读,感知情感。
初读时,先让学生听配乐故事,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情感训练学生的听与理解能力。
在欣赏读文的过程中,感知情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对小女孩的同情。
二、品读,以情动人。
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学生眼前出现的是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是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当这些美丽的东西出现时,孩子们融入了情感,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使他们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产生我要读的冲动。
激情难抑,他们真挚的感情伴随着《二泉映月》的古筝曲,流淌到每个人的心田,收到了入境始与亲的效果。
在品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细细地读,慢慢地悟。
都能读出小女孩每次看到幻景时的心情,幻景消失后的心情,品读小女孩冻死街头一部分时,学生对较难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问,我当时没有指导学生去理解句子,而是让他们继续配乐读文。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就在学生纷纷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品读,促使他们进入读中的主动积极状态,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中去寻求答案,当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成功时,他们感知到了文章内容的情感,读起来也更动人。
三、教读,渗透情感。
学生在初读,细读课文后,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和把握,为了更好地达到精读、熟读的目的,使学生读出情味,感悟字里行间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我带着真挚的感情去教读,更切合实际地讲,去指导朗读。
浅析读中三部曲“蕴情—悟情—抒情”
浅析读中三部曲“蕴情—悟情—抒情”作者:庄志勤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4期摘要: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手越用越灵,脑越用越活。
书越读越深,读得情深意浓,读得意味深长,运用读中三部曲:“蕴情—悟情—抒情”来构建多维课堂是对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深度、情境等在语文课堂的体验。
关键词:读中蕴情;读中悟情;读中抒情一、尊重学生情感,读中蕴情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抓住学生情感的好奇,激发兴趣,开启情感,调动情感参与,把握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情感的特点,设计多种感官的感受,形成心理共鸣,孕育情感。
多媒体课件的范读,读得字音准确,情感到位,但是它缺乏人文性与情感色彩,教师的创设情境激情范读,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学生产生情感的渴望,读的欲望会更强烈。
在这种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感受去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才能达到读中生情,孕育情感,达到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境。
二、尊重学习过程,读中悟情学生富有个性的初读理解不能全面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当学生初读课文时不要急于向学生提问偏难、偏深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二次朗读与教师与学生间彼此交流,这样才能得到较深的理解,将读变为自我的理解,充分尊重学生读的独立性、创造性,提供自由的研究创造学习空间。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新的领悟。
在教学的朗读训练中通过多种形式提供悟情的创造空间。
如,小组内的品味交流,使情感得到推进,师与生的灵魂得到共振;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学生朗读的导航,教师的推波助澜使领悟情感得到升腾,展示读、赛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读层层深入,体会文章的中心,入情入境的画面不时在头脑中浮现,将情感的体悟推向学习的高潮。
三、尊重学生个性,读中抒情饱满的激情需要情感的释放,尊重“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的个性本质特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情感方式,情感释放方式是多元性的,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境,情感释放过程中既能感动自己,又能打动别人,达到对文章的深刻理解,艺术的统一(情、意、神)的境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再创造。
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
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作者:周艳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3年第01期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语文学习中朗读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个良好的作用不断凸显出来。
文章的意境是靠朗读来感受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只有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悟境,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轻拨心弦,激发兴趣学生在刚接触到一篇课文时是生疏的,尽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它的朗读仅停留于表面,只能达到朗读正确而已,这就要求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把握课文基调。
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首先出示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形象,让他们分别谈谈对狼和鹿的认识,引导学生用一个或多个词语来概括。
如可用“贪婪”“凶残”等词语概括狼的特点,用“活泼”“美丽”等词语来概括鹿的特点。
此时,学生对于鹿的喜爱之情已经悄然而至,并在说话和运用练习中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内化积累。
然后在这两个动物之间加上“和”,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激起阅读的兴趣。
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动情范读,以情激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虽然也能达到熟读成诵,但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方面来讲,还是有一定的不足。
我觉得课堂上教师要做一定的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就应及时地范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课文内容。
范读时,不妨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思考,“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脑中浮现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并且配上悠扬的音乐让他们尽情徜徉于美妙的世界。
读中入境读中悟情—《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与评析
情 感外 显的特 殊 彤式 学生 不但 读得有 滋有味 , 更可贵 的是 能真 切地体 会作者 在 字里行 间流 露的
( 引导 学生 把“ 无瑕 的翡翠 ” 碧绿 的草坪” “ 色的玻 璃” 以 比 一 语言文 字的 感受” 读书方 法。 与“ 、绿 加 的 ( ) 了这 句话, 3读 你对 漓江 的水有 怎样 的印象 ? 请概括 地说 。 板 书 : (
静、 、 ) 清 绿
好 的 读 书 方 法 的 两 个 不 同 的 层
面 . 处 教 师 的 顺 势 一拨 , 学 生 .此
( 评价 激励 : 括得真 好 , 们读文 章的时 候要能 把长句 读成 短句 ) 概 我
3 读 中 体 会 作 者 具 体 形 象 描 写 景 物 特 点 的方 法 。 .
将 受益 匪浅 。 欲擒 故纵 , 出示刚 才同学说
的概括 的说 法, 再通过 对比 、朗 读 , 让 学 生 领 悟 怎 样 把 重 点 部 分 写具 体 , 写 紧 密 结 合 。 读
学生 作 了很好 的情 感铺垫 ,起 到
了先 声 夺人 的 作 用 。
美 。坐稳 你 们的小船 . 我们 出发 了。 二 、 体感知 . 人情 境 。 整 带 1 .范读课 文。 ( 显动 画, 乐伴 奏) 屏 音
2 此 时 。你最 想说 的一 句话 是 什么 ?( 学 江 的水真静 啊 !
漓 江的水 真清啊 ! 漓 江的水真 绿啊 这 样 概 括 地 写 , 是 也 能 把 特 点 写 明 白吗 ? 不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这是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是优秀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
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
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
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
在氤氲着这种文化气息的“场”中实现对古诗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
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一唱三叹,获得情感共振。
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后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毕业话题的延伸中升华情感。
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古诗。
2、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1、师生谈话,欣赏音乐。
(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这是用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琴演奏的,这首古琴曲叫做《阳关三叠》。
从《阳关三叠》的琴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1)《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谱曲而成的。
(出示古诗)(古琴曲《阳关三叠》是唐人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渔歌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
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
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从读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从读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水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感悟”的目的。
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和想像,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
如执教人教版第三册《我们成功了》,“当喜讯传来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个句时,我就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像“涌上街头,欢乐的海洋”这个画面,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像中去感悟。
于是“涌”这个词,在学生展开想象的过程中,立起来了,活起来了,动起来了,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来到了人群中,为这个天的到来兴奋不已。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一群大学生涌上街头,共同举杯欢庆。
”有的说:“这不光是北京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的骄傲,所以人们才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街上,真是人山人海。
”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举国欢庆的热闹场面……”学生在轻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对“涌”一词的理解,还有比这更生动,更真切,更让人震撼的吗?2、在诵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诵读体味是感悟的基本策略。
这是因为首先诵读对感悟的作用已经为语文教学所证实。
以“心治”、“意会”为特征的汉语言文字,决定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自主感悟为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
其实,诵读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感悟中的优越地位。
诵读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
要求眼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四个太阳》一文时,我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体会,有个学生读得轻轻柔柔的,她说因为春天是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作者被陶醉了;有个学生说要读得欢快轻松,如此美丽的春天,谁不想尽情赞美;还有个学生在读的时候抑扬顿挫,他说这样才好听,即使学生的理解不是尽善尽美,但都是他们在反复诵读体味后自己独特的感受。
对阅读教学中品读悟情的几点体会
对阅读教学中品读悟情的几点体会彭海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用心去品读用心去感悟文字所带给我们的信息,情感,意图……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用“心”去品读感悟课堂教学中,面对文本,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冷静地品读、感悟、玩味、思考。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有时须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细细地品味,用心地感悟。
教师切不可满足于课堂上的七嘴八舌,看似很热闹的讨论研究,而忽视学生自我的感悟和冷静的思考;也不可只顾自己发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之类的语言,应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品读感悟。
二、在“读”中品读感悟“读”是实施品读感悟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有情境的朗读、有画面感的默读、有感而发的诵读。
通过朗读、默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美读、精读、品读、赏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情感。
通过读,使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与课文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教师每教一篇文章,都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
在“读”中与课文人物同行,在“读”中体会课文的情理,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心灵的震撼。
三、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品读感悟有些课文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才能形成真切的体验感悟,才会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解读。
联想,主要是进行源自生活的合理性思考。
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与自己生活所相似的情景,然后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
想象是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从文字的多种角度出发展开符合文本意图的创造性思考,通过想象能感悟到文本背后的意义。
入境悟情、整体感悟
入境悟情、整体感悟浅浅的小草郑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本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语”,任何学习活动的设计都不能游离语文这个本体。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结合《但愿人长久》一课的教学片段,谈谈如何抓住感情变化,入境悟情,在以读书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的。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苏轼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过程。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苏轼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边默读全文,边用曲线标出有关词语。
其目的是从整体入手,以主人翁感情变化为线索,将全文贯穿起来。
学生通过读文、圈划和讨论,找出了有关词语:“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
学生虽然找出了表达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但这是在初读基础上的初步感知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反复地“精读”,抓住苏轼感情变化的重点词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去推敲、揣摩。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全班学生都扮苏轼,我扮一位当代的四年级小学生。
我先问:“苏老先生,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欢欢喜喜的,你怎么心绪不宁哪?”我让学生带着问题精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由于“苏轼们”认真地读课文,所以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抓住突出表现苏轼思念之情的词句,以第一人称去组织语言。
在相互练说的基础上指名说。
有位学生声情并茂地说:“小同学,你天天和你的亲人生活在一起,哪尝过思念是什么滋味啊!你在三年级不是学过一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课文吗?现在我也和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
月亮越明、越亮,人们越是欢乐,我越是思念远在他乡的弟弟。
我俩小时候就‘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很少见面,‘如今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在这家家团圆的中秋佳节,我见不到手足情深的弟弟,心里怎能平静下来?”显然学生已“悟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情入境读中悟情
发表时间:2013-07-11T09:58:48.5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0月总第148期供稿作者:耿晓红[导读] 诗歌教学,诵读指导是灵魂。
——长征一课教学反思
耿晓红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南街小学715500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走近毛泽东,感悟伟人情怀。
这首诗放在开篇的第一课,可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来我把我的点滴做法与各位分享、商榷,希望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烘托渲染,导课激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
”由于这首诗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又有很大的难度。
课前和课终,我都播放《长征》这首歌,以把学生带入情境。
然后一开课我首先用激昂、凝练的语言导入新课:“同学们,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如何描绘这一宏大的历史画卷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
”通过情境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给学生带来了视听上的震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紧扣题眼,融情入境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红军远征图,然后用激情饱满的语言指着远征路线图,一一复述红军所经历的十一个省市和远征的路程二万五千里,让学生在头脑里先有一个总体的感觉——长征真不易。
接着我就说:那书中是如何给我们描述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自由读。
读完后,我抛出一个问题:红军在长征途中都经历了哪些山水呢?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山名、水名,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借媒体出示那些山和水,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知红军的“远征难”。
同时,又抓住关键词“万水千山”,我概括了红军诗中所经历的这些山、水,它们是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困难的缩影;随后补充相关资料,如爬雪山、过草地,让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境。
最后通过朗读充分感知远征中的艰难险阻,并把感知的内容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和反馈,加深对诗歌中“远征难”的理解和体悟。
在理解和朗读的指导上是有层次的、递进的,从字词表面的意思入手,融情入境,层层深入,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朗诵的水平和对诗歌内涵的把握。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在学生理解了长征的艰难后,抓住重点词“若等闲”,让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能体现红军“远征难”的词句,进行交流、诵读,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境界。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
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
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我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设计,要将自身的阅读体验转化为诵读中重音、停顿、语气的变化。
这样的诵读探究使学生真正读得有感情、读得入心肺,而非用一些生硬的技巧去装饰了。
在具体的诵读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整首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不同诵读方法。
首联充满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所以我们应该将前半句诵读得坚决、充满信心,后半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甚至可以带点蔑视。
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
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诗歌教学,诵读指导是灵魂。
以往的语文教学,常常由老师灌输朗诵方法,学生被动接受。
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展现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这节课,以诵读诗歌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中心,在活动中习得诗歌朗诵知识,让课堂呈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这样,这节以诵读为主题的语文课的人文色彩、语言文字训练特色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