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知识梳理
《论语》知识梳理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其子也。”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 ?请简要回答。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 此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2)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 ,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 ”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 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参考答案:(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 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 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 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
《论语》知识点集锦
《论语》知识点集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一些《论语》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和阐述。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这表明“仁”的基本内涵是关爱他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这里强调通过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也是“仁”的一种体现,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学习与教育1、学习态度孔子强调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告诉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2、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强调学习后要时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表明温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指出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缺一不可。
3、教育理念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材施教”也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方法,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资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道德修养1、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2、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倡导人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
3、君子之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描绘了君子心胸开阔,而小人则常常忧愁。
论语》选读知识梳理
二、《克己复礼》
• 1.“礼”的内涵 • 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 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 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 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 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 社会秩序。 • 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 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 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 矩。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 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 1.知其不可而为之 •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 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 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 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 “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用行舍藏”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 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 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 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 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 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论语》选读知识点梳理
一、《为政以德》
•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
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 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 耻之心而走正道。
一、《为政以德》
•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 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 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 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 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一、《论语》的概述-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 《论语》共有20篇,主要探讨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二、《论语》的作者- 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作者,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 《论语》中的部分内容也可能来自孔子的学生。
三、《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教育理念- 仁:《论语》强调人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 君子:《论语》中提到的君子特指有德行的优秀人物。
- 教育:《论语》非常重视教育,主张以德育为主,强调孔子对学生的言教与榜样的影响力。
四、《论语》中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 学而篇:介绍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学生们的研究态度。
- 为政篇:探讨了良好的政治领导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 八佾篇:揭示了礼仪和仪式的意义。
- 泰伯篇:讲述了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 阳货篇:反映了孔子对经商活动的看法。
五、《论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论语》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现代社会,人们仍然研读《论语》,从中汲取道德智慧和教育经验。
六、为什么《论语》是必考知识点-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非常重要。
- 考察《论语》可以考验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如何备考《论语》- 阅读《论语》的原版,理解其中的思想和理念。
- 研究《论语》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的评论和解读。
- 多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核心思想。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则一、文学常识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二.词语解释1、时习:经常地复习。
2、说:同“悦”,愉快。
3、愠:生气、发怒。
4、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人称代词,我。
6、日:每天。
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8、信:真诚,诚实。
9、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0、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1、殆:有害。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故,旧的知识。
13、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4、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聪明。
15、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齐:相同16、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17、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三.填空并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去认真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5、子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又领悟到新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
《论语》知识梳理共29页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
谢谢!
29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最新版论语十则的知识梳理
最新版《论语十则》复习资料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
后世将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论语》(lún⑵不亦乐乎(lâ⑶三省吾身(xǐng⑷罔(wǎng⑸殆(dài⑹愠(yùn⑺传不习乎(chu án⑻弘毅(hóng⑼凋(diāo⑽恕(shù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⑵不亦说乎(通“悦”,愉快⑶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⑷学而不思则罔(迷惑⑸思而不学则殆(有害⑹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⑺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⑻是知也(此,这⑼其恕乎(大概,也许⑽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⑾是知也(通“智”,聪明⑿己所不欲(要,想做⒀勿施于人(给,施加⒁其恕乎(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⒂见贤思齐焉(看齐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⒄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⒅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⒆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⒇死而后已(停止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说通悦,愉快②女通汝,你③知通智,智慧,聪明6、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温故而知新古义:老的,旧的,过去的。
今义:缘故,故意,意外的事情。
②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③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④是知也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
⑤死而后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7、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选读知识梳理
03
二、《克己复礼》
二、《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一、《为政以德》
一、《为政以德》
德治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异?
一、《为政以德》
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
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经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一、孔子的思想1. 仁: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品德,也是教育的根本。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到了一个境界,就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也就实现了仁的境界。
2. 孝:孔子非常强调“孝”这一美德,他认为孝的核心是敬老慈幼,对父母进行尊敬、体贴和孝顺。
同时,他也提出了“不违贵贱,敬长也”这一观点,强调尊重长者和尊卑有序的道德准则。
3. 礼: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遵守礼的规范,才能使人的品行正直、行为得体,使社会秩序井然。
在他看来,礼是实行仁、理解义、重视礼仪的基本途径。
他说“绝域从事,不陷恶声”,说明了他对礼的重视。
4. 忠:孔子把忠定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他认为自己要“忠信俭约”来获得自己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忠为人之本,信为人之道,只有忠信才是人要追求的道德境界。
二、父子关系在《论语》中,孔子对父子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述。
他强调尊敬父母,弘扬“孝”道。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父母尊崇有加,如果父母有过错,也要体恤父母,尽孝尽养。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父子关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治和治国理念1. 君子:孔子对君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服人,以礼行事,有所作为。
同时,他也强调君子应该有大视野、美好的品行和丰富的人情智慧,以便成为人们的楷模。
2. 政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政治应该是立足于民本,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
他强调道德高于一切,认为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重任,才能治理国家。
3. 君臣关系: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一向以礼敬为准则。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义、诚信等道德品质,也提出了“臣弒其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等言谈,都是希望通过君臣之道,使国家更加和谐。
四、教育理念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应该是刻苦努力的过程,没有不劳而获。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仁”、“孝”、“礼”等传统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智,以培育有德有才的君子。
高考语文总复习名著专题03:《论语》知识梳理(学生)
《论语》知识梳理一、关于《论语》的重要内容梳理:1、“礼和仁”。
孔子生活在春秋中晚期,当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商周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礼制已经逐渐丧失,但是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礼制还没有形成。
战乱纷飞、诸侯争霸,孔子反对以政治高压、残酷刑法来强迫人民服从。
孔子所强调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所强调的“仁”,是一种道德规范。
从现实看,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孔子所阐述的“礼”核心可以理解为“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是“正名”的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正名”的内容。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超过100处,但是在不用的情境,孔子对“仁”解释也是不同的。
从整体精神来把握的话,《论语》中有关“仁”的解释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类型一:“仁者爱人”,对“仁“的原有意义进行确认和继承;类型二:“克己复礼为仁”,对“仁”这个概念进行扩了扩展和提升,提出仁爱之心必须从爱亲人开始培养,也从另一面体现了做人的根本道理。
类型三:“泛爱众而亲仁”,要把对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社会的博爱;类型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能为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好处,这种“仁”是最高境界,也是“圣”的境界。
2、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历史上首先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教学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
关于教育的作用,按“克己复礼为仁”说法,培养具有弘道和行道志向的,德才兼备的君子或者志士,这是孔子对“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
孔子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畏难情绪,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和补救。
论语知识整理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___,随时随地都要注意 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别人的短处而 改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三重境界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 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共 篇。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 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 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知识整理
文言现象:
1、通假字:说、有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常常在两位数的 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 2、古今异义:可以 、 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饭疏食饮水 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各种水。 3、词类活用:日、传、故、新、乐、饭 4、一词多义:而、其、知、于、为 5、特殊句式(1)不亦……乎 (2)省略句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6、出现的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温故知新;箪食瓢 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博学笃志;不亦乐乎。
《论语》知识点整理
《论语》知识点整理一、《为政以德》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在这里强调以“德”来治理国家,而现代国家则强调以“法”为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答题建议:治国以“德”为重,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而治国以“法”重,则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
应以“法”为主,以“德”为辅。
2.[课文解读]第三大题: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答题建议: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与法治间的对比来探讨,摆正“法”与“德”间的关系。
二、《克己复礼》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在这两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答题建议: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注:本文中的“礼”指社会典章制度“标准”,就是用戒律信条和礼义文貌“规范”君子。
本文中的“乐”指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文化总汇,就是用情感感化人心,教化人心。
(2)这里所说的“仁爱之心”当如何理解?答题建议: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十则知识归纳
可以为师矣。
可以:可以凭借。
知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智慧 知:领悟,知道。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 知:知道
重点文言虚词:
之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之,代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之,助词,无意,不译。
而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译,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 译为“然 死而后已。 后”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可译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却”或 学而不思则罔…… “可是”、 任重而道远。 “但是”
表并列。“而且”、“并且”
文言代词:
吾日三省吾身。 吾,人称代词,我。 余忆童稚时。余,人称代词,我。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之乎 通“汝”,你 是知也 通“智”,聪明智慧
古今异义
君子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在高位的人 今:对人的敬称 古:这,这个,这样 是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 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 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欲:愿意,想要。施:施加。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项为之强。 为,因为。 (wè i) 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
为
以丛草为林……。 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wé i) 可以为师矣。 为,做。 知之为知之…… 为,是。 仁以为己任。 为,作为。
《论语》所有考点知识汇总
《论语》所有考点知识汇总1. 《论语》的作者和背景- 作者:《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学生的学生记载而成。
- 背景:《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治国理政的原则,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基本内容:《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组成,分为20篇,共有496章。
每章都围绕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问题展开。
- 主题:《论语》的主题包括道德、礼仪、教育、治政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话和讨论,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等议题。
3. 《论语》中的重要观点和教义- 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提倡亲善友爱、慈悲仁爱的道德行为。
- 礼:注重社会礼仪,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礼貌。
- 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 君臣关系: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观。
- 教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格和培养人才的关键。
4. 《论语》的影响与价值- 影响:《论语》对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视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价值:《论语》提供了关于人际关系、修身养性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参考。
其强调的仁爱、礼仪等道德观念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5. 研究《论语》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原文:首先要读原版《论语》,从中体会和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 注重注释:阅读时应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含义和背景。
- 思考和讨论:积极思考并与他人讨论《论语》中的观点和教义,进一步加深理解。
- 应用到生活:将《论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自身修养和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以上是关于《论语》所有考点知识的汇总,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名著复习——《论语》知识点整理
名著复习——《论语》知识点整理
1. 作者和历史背景
-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记录整理的。
-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重要的儒家学派创始人。
2. 内容概述
- 《论语》是由孔子的言行记录组成的,内容包括他的思想、
道德观念、政治理念和教育理念。
- 《论语》分为20篇,每篇都包含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和
言论。
3. 主要观点和思想
-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
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的基本美德,是实现社
会和谐的关键。
4. 重要的知识点和经典语录
-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关键概念和理解
- 仁:关心他人,具有爱心和同情心,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礼:社会礼仪和规范,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
- 君子: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6. 当代价值和应用
- 《论语》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价值。
- 孔子的思想在现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在道德与伦理、
教育和领导理念方面。
以上是我对《论语》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
帮助。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整理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篇章,主要内容围绕孔子的教育观点展开。
第一节:为人《学而篇》首先强调了为人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做到“身体力行”,即自己率先做到所教导的事情,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效仿。
他还指出,人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讲究诚信待人。
第二节:父母孔子深信子女应该尽孝道,他提倡孝道,认为尊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
他还强调了尽孝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的人才能做到为人的根本和基础。
第三节:朋友在交朋友方面,孔子提出了“与君子交,其德也孔”,即交朋友要慎重选择,与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为伍,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格局。
第四节:言语孔子非常注重言语的表达,他认为言语应该准确、有力,以及言辞恳切、吐露真情。
他还强调了说话要有分寸,避免滥用言辞,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第二章:为政篇《论语·为政篇》主要讨论了孔子对于政治和治理的见解。
第一节:政治孔子对于政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制度,一个好的政府需要有贤能之士来治理。
他主张政府要以德治国,以道德作为治理的基础。
第二节:仁政孔子提倡仁政,他认为仁者才能担当治理之责。
他强调了仁者应该关心民生,以及处理社会问题时要公正不偏。
第三章:八佾篇《论语·八佾篇》主要围绕孔子对祭祀仪式的看法和对人类社会价值观的传承进行了探讨。
第一节:祭祀孔子认为祭祀是一种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是传承和弘扬社会价值观的方式。
他强调了祭祀应该正派庄重,注重礼仪和仪式的规范。
第二节:礼仪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要恪守礼仪,积极培养良好的仪态和行为习惯。
第四章:里仁篇《论语·里仁篇》主要围绕孔子对于里仁的思考和解释展开。
第一节:里仁孔子认为里仁即为仁至於内心深处,是一种对他人关怀和关心的态度。
他强调了仁爱应该体现在行动上,要善于为他人着想,以及宽容和谅解。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二、文白互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二、文白互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知识梳理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答案:(1)以德治国(1分)(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2.孔子“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答案: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二、《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
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答案: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概述】在这一章里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同时也包含着儒家与道家(隐者)之间的思想碰撞。
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一点是本章的重点。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考试院第一次例卷参考答案: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
“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3.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牺牲。
四、《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概述】:本章需要理解两个概念,即仁与圣。
同时要能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并要清楚地知道,孔子的仁爱是有着等级差别的仁爱,并不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
10.17、15.42、9.10、7.27四章主要是从孔子具体的言行来表明其仁爱的思想的。
仁:用曾子的话说就是“忠恕而已矣”,那么什么是“忠恕”呢?所谓“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也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圣:也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能大众以周济。
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
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
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时也表明了孔子的通权达变。
五、《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概述】君子必须具备哪些道德素养?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安贫乐道,重义重德,不患得患失。
孔子的义利观: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理想的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
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1)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
(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
(不超过50字)(4分)参考答案:(1)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
(2)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
(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
(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2.请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论语》中的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5分,60字左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参考答案:(赋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各为2分)参考:(1)由于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富贵面前往往会不择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们认同孔子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是不道德的,如过眼浮云一样毫无价值。
(2)我们长期以来对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准确的,起码是不到位的。
事实上,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为无权无势的“穷人”“正名”,即赋予道义上的合法性,它与《论语》里的另一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异曲同工。
简言之,孔子在告诉我们:在一个无道即不义的社会中,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不是丢脸的事情。
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