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学生版)《论语》十二章基础知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字,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创办私学,周游列国,晚年修订六经,即。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包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等。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学派的开创者,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2.《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编撰而成的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指____________的人。
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____________的人。
4.“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先秦典籍中多指____________的人;同时,它还是个谦辞,可用来称呼自己。
后来被赋予道德含义后,指____________的人。
二、加点字注音。
八佾.()自省.()文质彬彬..()譬.如()未成一篑.()迩.之事父()三、一词多义,写出含义1.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沛公安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归天下归仁焉()完璧归赵()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后五年,吾妻来归()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3.克克己复礼为仁()以柔克刚()攻无不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4.敏敏于事而慎于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回虽不敏()5.道就有道而正焉()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重而道远()得道者多助()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6.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亦各言其志也()夫三子者之言何如()7.质质胜文则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 质明,避哨竹林中(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 8.喻君子喻于义( ) 喻之以理( ) 不足以喻其美( )9.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 徒留无所施( )10.而人而不仁,如礼何()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任重而道远()登高而招()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11.为譬如为山()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考点梳理答案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考点梳理答案版❶生难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愠.(yùn)吾.(wú)三省.(xǐng)逾.矩(yú)罔.(wǎng)殆.(dài)箪.(dān)好.之者(hào)肱.(gōng)笃.志(dǔ)❷重点词语解释①子.曰(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本文指孔子)②学而时.习之(按时)③不亦说.乎(同“悦”,愉快)④有朋.自远方来(本文指志同道合的人)⑤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⑥不亦君子..乎(文中指有才德的人)⑦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⑧为.人谋.而不忠乎(替;谋划)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⑩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⑫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六十而耳顺⑬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越过,超过;法度)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文中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⑮人不堪.其忧(能忍受)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⑱饭疏食...,饮水(吃;粗粮)⑲曲肱.而枕之(胳膊)⑳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子在川上..曰(河边。
川,河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往、离去;这,指河水;舍弃、放弃)三军..不可夺志也(军队的通称;指平民中的男子)..可夺帅也,匹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坚定;恳切)仁.在其中矣(仁德)❸通假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❹一词多义①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然后)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不译) ②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指任何学问和事业) ❺古今异义①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②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指人格高尚的人③饭疏食,饮水.. 饮水⎩⎪⎨⎪⎧古义:指喝冷水今义:喝水❻词类活用①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②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知识)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 ❼重点句子默写①阐述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备的风度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4、成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十而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
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 之间常常加“有”字。
二、词
1、古今异义词。 (1)有朋自远方来 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2)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3)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夺 古义:改变。 今义:夺取。学而时习之 时:名作状,按时。 (2)传不习乎 传: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3)温故而知新 故:形作名,旧的知识。 新:形作名,新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
饭:名作动,吃饭。
3、一词多义
(1)实词 真诚,诚实。) 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则是无信(信: 讲信用 ) 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 了解 ) 知之为知之(知: 知道 ) (2)虚词:之、而、其、为、于、者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十二章》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1.仁:《十二章》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即关心他人、善良、宽容、谦虚等。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待他人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2.人际关系:《十二章》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帮助,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提倡“和而不同”的观念,即在保持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3.学习:《十二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修身养性的途径。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有目的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修身养性:《十二章》中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的心性得到改善和提高。
他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点,即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
5.教育:《十二章》中还涉及到教育的问题。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而不厌”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持续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6.知行合一:《十二章》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知识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社会。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观点,强调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行动。
7.君子:《十二章》中对君子的要求进行了描述。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道德高尚的人,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以身作则,对他人负责,为社会作出贡献。
8.礼:《十二章》中还涉及到礼的问题。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积累及习题巩固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及习题梳理一、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积累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3.年龄称谓:弱冠:男子20岁豆蔻年华:13、14岁及笄:女子15、16岁而立:男子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耳顺(花甲):60岁古稀:70岁二、课文词句积累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2.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3.按要求默写(1)。
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论语》中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三、疑难句子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其中第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章,共收录了多个有关人际关系、修身养性、教育等方面的言论。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汇总。
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2.1):这句话强调的是人们应该关注自己是否了解他人,而不是过分在意他人是否了解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了解他人比被他人了解更为重要。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这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简化版。
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遵循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原则,不要给他人带来不愉快或伤害。
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2.15):这句话描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胸怀坦荡,行事光明正大,因此心境开朗;而小人心胸狭窄,动辄戚戚不平,因此常常忧心忡忡。
4. 朝闻道,夕可死矣(12.19):这句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它表示即使只能一天听到一点道理,也应该珍惜并付诸行动。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5. 君子无终食之间迂,过而不改(12.22):这句话强调君子的修养和自律。
君子应当避免盲目追求享乐,要保持适度,并且在犯错误后能够及时改正。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2.22):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从十五岁起,人们开始培养学习的志向,到三十岁成家立业,再到四十岁摆脱迷茫,五十岁认清自己的天命,六十岁保持谦逊和听从,七十岁则追求自由。
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2.24):这句话警示我们要有远见和长远计划,因为如果只看眼前利益,将会带来潜在的危机和忧虑。
8. 不学诗,无以言(12.24):这句话表达了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诗歌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感和表达能力,让我们拥有正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
9. 言念其可,行思其难(12.25):这句话强调将言语与行动相一致。
《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1.食:n-v,吃饭。
2.敏于事而慎于言:状后句。
而:表并列。
3.就:靠近。
4.而:表顺承。
5.正:使动,使……正,修正,匡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勉,说话小心,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1.而:如果。
2.如礼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怎么对待礼呢?翻译: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三)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1.朝/夕:n-状,在早上/在晚上。
2.闻:听说。
翻译:在早晨得知真理,可以在晚上为真理而死。
(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1.喻:明白。
2.于:在……方面。
翻译: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1.贤:adj-n,贤人。
2.齐:adj-v,看齐。
3.内:n-状,在内心。
4.自省:反省自己,宾前。
翻译:见到贤人思考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1.质:朴实。
2.文:鄙俗。
3.胜:超过。
4.史:虚饰、浮夸5.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6.然后:这样之后,古今异义。
翻译: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是君子。
(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章》1.弘毅:胸怀宽广。
2.以为:把……作为。
3.不亦……乎:不也……吗?固定句式。
4.已:停止。
翻译: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一、字词(解释加点词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
习:复习。
亦:也。
说:同“悦”,愉快。
)2.有朋自远方来(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吾身:自我检查。
谋:谋划。
忠:尽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人不堪其忧(忍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古今异义词语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XXX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XXX 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XXX,名丘,字XXX,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XXX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XXX与XXX并称“XXX”,被XXX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乎逾(yú)矩(jǔ)罔(wăng)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XXX说:“研究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志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相识我,我却不痛恨,不也是君子吗?”3.课文探究:第1句:讲研究方法第2句:讲研究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XXX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本人:替别人办事是否是不遗余力呢?跟同伙来往是否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过呢?”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涵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下面是《十二章》的重点知识点整理: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含义:这句话指的是友谊的重要性,表达了以真诚的心对待朋友是多么的愉快和快乐。
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的含义:这句话指出了智慧、仁爱和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没有忧虑和恐惧。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含义:这句话是讲述了待人以善的原则,提倡不做出自己讨厌的事情,从而体现了道德和爱心。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会更加坦荡和豁达。
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待朋友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应该是宽容和谦逊的。
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含义: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复习过去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成为别人的启蒙老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真正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喜爱甚至激动,才能真正获得该领域的知识和智慧。
8.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含义:这句话告诫我们,一个真正的士人应该以追求道德和道德品德的高尚为目标,而不是只在乎物质的享受和虚荣。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智慧、仁爱和勇敢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够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没有忧虑和恐惧。
10.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不同人对于追求的内容的不同,对于智慧追求的人来说,水是美好的,对于仁爱追求的人来说,山是美好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一、字词(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
习:复习。
亦:也。
说:同“悦”,愉快。
)2.有朋自远方来(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3.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吾身:自我检查。
谋:谋划。
忠:尽力)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编写人:审核人:班级姓名小组成绩《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译文:孔子说:“学习以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就是修养好的人吗?2.字词解释:时习:按时复习说:通“悦”,喜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这里指朋友不知:不了解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教养的、道德高尚的人。
3.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译文:孔子说:“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2.字词解释:温:温习,复习故:旧的知识可:可以以:凭借为:做,担任3.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从多个方面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2.字词解释:日:每天省:反省心信:诚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3.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探究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懂得天意,六十岁各种话都能听得进去,,到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会超出规矩。
”2.字词解释:有:通:“又”立:自立于世惑:迷惑天命:上天的意志逾:超越矩:规矩3.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却不加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
只凭自己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论语》第十二章
6.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 《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 “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 理解。 答:“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 知规律。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修身养性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
《论语》十二章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梳理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按时 (1)时:_______ (3)说:_____________ 通“悦”,愉快
复习 (2)习【F】:_____ 了解 (4)知【F】:_____
(5)愠:_____________ 生气,发怒
切问而近思。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2. 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 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答: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3. 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 系有何益处? 答: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 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 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堪:________ 能忍受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涵盖了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论语》中的第十二章是《子张》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张的对话和互动。
下面是对《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知识点的整理:1.仁爱:《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说明了仁爱是人类高尚的情操,是修身养性的关键。
2.知行合一:《论语十二章》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即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孔子曰:“《诗》云:‘君子如怀土,载欲行之;室家如怀水,载欲济之。
’君子淡泊明志,好学近乎身。
”这表明只有将道德原则融入实际行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格完善。
4.道德风范的力量:《论语十二章》中通过孔子的言行,强调了道德风范的力量。
子张曰:“愿闻子行之。
”孔子曰:“复闻之,与其进也,不与其止也。
可能!绎有始也,虽不绎,可;有终也,虽不终,可。
”这说明了孔子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子张进行教育和启发,以展示仁爱的道德风范。
5.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修己以敬。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实现真正的仁爱。
6.平衡与中庸:《论语十二章》中提到了平衡与中庸的思想。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悲色。
”孔子回答:“中庸之道也。
”这告诉我们只有在事物中保持平衡和中庸的态度,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7.人生的追求:《论语十二章》中提出了人生的追求。
孔子曰:“若有圣人者,其何如而不闻也?冉子退朝,复言对曰:‘非不说子之道。
力不足也。
’使试行之。
”这说明了孔子希望弟子们不仅只是理论上学习和追求道德理想,还要在实践中去验证和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而言之,《论语十二章》是一篇通过孔子和子张的对话,阐述了仁爱、知行合一、学习与修身、道德风范、修身养性、平衡与中庸、人生的追求等重要思想的篇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 篇。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论(l 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j ǔ)罔(w?n g)殆(dài )哉(zāi )箪(dān)陋巷(xi 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 ,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 到这里) 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3. 课文探究:第1 句:讲学习方法第2 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 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 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 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1.《学而》-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推崇了德行的培养和修养。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强调了个人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努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2.《为政》-君子的品德:"君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政:曰仁、曰不由、曰多闻、曰知、曰行",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与为政的重要关系,建议要具备这五种能力。
-以德治国:"政得其道,民易使也",主张以德治国,通过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引导来维持社会秩序。
3.《八佾》-乐的作用:乐的目的是培养和陶冶人的品德,提倡以乐为教材,通过音乐和舞蹈来教育人民。
-机变节奏的重要性:提倡乐舞的节奏要机变多样,认为节奏是形成乐舞艺术魅力的关键。
4.《里仁》-里仁:"里仁者,省则自体,亲则民化,亲尊者,民有所亲;官尊者,国有所庙",重视家庭和家族的关系,认为家庭是培养道德人的基石。
-亲尊者与官尊者:亲尊者即对家人亲近尊敬;官尊者即对官员尊重,认为国家要有建立和维持的庙宇。
5.《公冶长》-宗法制度:主张通过宗法制度来更好地管理家族和家庭,并认为家族的德行和品质是很重要的。
-人君的道德榜样:人君应该成为家族成员的道德榜样,以规范家族的风尚和家庭的行为。
6.《子罕第十三》-孟武伯问孝:被问到孝道的本质,孔子回答说孝顺可以通过养生、明理、审时和事效四种方式来体现。
-孝的重要性:"孝于亲也,而后尽于事国",强调了孝顺亲人是成为好公民的重要前提。
7.《雍也》-儒学的核心:强调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自己先做到这些,才能够影响他人和整个社会。
-学问的目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提倡要持之以恒地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8.《述而》-听从人的借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认为君子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疏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四、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五、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六、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七、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九、课文分析1.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第二章:主要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
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2.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答案示例: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责,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答案示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目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蝸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答案示例: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
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
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4.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款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5.“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因为这个句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颧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6.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答案示例: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不可。
7.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答案示例: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
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8.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示例: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
9.“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10.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答案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
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