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血液系统疾病

合集下载

内科护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

内科护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

内科护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成人患者内科疾病的护理理论和实践。

下面是对内科护理学各章节的重点笔记。

第一章内科护理学概述-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内科护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内科护理学的特点和难点第二章内科疾病的护理过程-内科疾病护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内科疾病的护理过程和护理程序-内科疾病的护理评估和护理记录第三章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第四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护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第六章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第七章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第八章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护理-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第九章免疫系统疾病的护理-免疫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免疫系统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免疫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第十章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第十一章代谢性疾病的护理-代谢性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代谢性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代谢性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第十二章传染性疾病的护理-传染性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传染性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传染性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第十三章疼痛与委員會疗-疼痛的生理与心理反应-疼痛评估与护理-疼痛的管理与控制第十四章老年内科疾病的护理-老年内科疾病的特点和常见病例-老年内科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老年内科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第十五章内科急症的护理-内科急症的分类和常见病例-内科急症的护理原则和护理重点-内科急症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总结: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成人患者内科疾病的护理理论和实践。

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及释放等功能,在DIC的发生、发展 中有重要作用,表现在: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胶原,血小板膜糖蛋 白GPIb通过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胶原结合, 使血小板产生粘附作用。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另外,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放疗 等致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时,释放组织因子样物质, 也可促进DIC的发生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1.蛇毒 2.急性胰腺炎时释放的胰蛋白酶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引起DIC的机制不是单一的,是多个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 例如,感染引起的DIC
第一节 正常凝血和抗凝血过程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 即纤溶酶原被纤溶酶原激活物水解为纤溶酶的过程 ➢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两条途径。
1. 外激活途径:通过来自各种组织和VEC合成的组织型纤溶酶 原激活物(t-PA)以及由肾合成的尿激酶(u-PA)使纤溶酶 原转变为纤溶酶。
2. 内激活途径:即通过Ⅻa、Ⅺa、Ⅱa、激肽释放酶等使纤溶酶 原(PLg)转变为纤溶酶(PLn)。
➢ 肝脏能产生多种这类因子,又具有代谢转换功能,对凝血与抗凝血平 衡也有重要作用。
➢ 脾脏通过扣押、释放血小板起调节作用 ➢ 正常的VEC具有强大的抗凝活性,也具有潜在的促凝作用 ➢ VEC对血管舒缩活性的调节也是使血液正常流动和防止血管内发生凝
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组织严重破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 凝血系统

《运动生理学》第八章(血液循环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第八章(血液循环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第八章(血液循环与运动)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房室延搁:心房肌的传播速度较快、左右心房几乎同时收缩,而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极慢的现象。

期前收缩(早搏):在窦房结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脏受到一次足够强的额外刺激,随之产生的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代偿间隙:在期前收缩后,窦房结的正常兴奋恰好落在了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内,不能引起心脏的兴奋与收缩,心脏会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舒张期的现象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

异常调节:指与神经、体液因素无关,由于心肌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一种调节方式。

阶梯现象:由于心率增加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的现象。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重力性休克:指当较长时间剧烈运动并骤停时,肌肉泵消失和重力作用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的现象。

肌肉泵:骨骼肌的运动和静脉瓣膜配合,对静脉回流起了一种“泵”的作用呼吸泵:呼吸运动对静脉回流也起着“泵”的作用减压反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至延髓心血管,导致心迷走中枢活动增强,心交感中枢活动减弱,动脉血压下降的现象。

血液的重新分配:运动时,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

运动性心脏肥大:由于长期的锻炼或训练而引起的心腔扩大和心壁增厚为主要标志的心脏肥大。

心脏重塑:在运动性心脏肥大的同时,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氧化酶、毛细血管、肌浆网、心肌细胞的特殊分泌颗粒及神经支配等微细结构均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 /―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 / L,孕妇 Hb<100g/L。

【分类】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类型MCV (fl) MCHMCHC疾病大细胞性贫血〉100〉32321)、慢性粒一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l)。

几乎所有的MDS患者都有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倦。

约60%的MDS 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约有20%的MDS患者死于感染。

40%〜60% 的MDS患者有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和骨髓象50%〜70%的患者为全血细胞减少。

一系减少很少见,多为红细胞减少。

骨髓增生程度多在活跃以上,1/ 3〜1/2达明显活跃以上,少部分呈增生减低。

外周血和骨髓常见的病态造血。

二、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MDS患者的体外集落培养常出现集落“流产”,形成的集落少或不能形成集落。

粒一单核祖细胞培养常出现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高。

第六章白血病第一节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1)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

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分类】国际上常用的法美英(FAB)分类法将AL分为ALL及ANLL (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两大类。

这两类再分成多种亚型。

AML共分 8型如下: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

M4(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NEC中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

ALL共分3型如下:L1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W12um)为主。

血液疾病教案

血液疾病教案

血液疾病教案简介血液疾病是一类影响人体血液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多种类型。

本教案旨在提供一些基本知识和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有关血液疾病的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疾病的定义和分类;2. 了解常见血液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3. 掌握预防血液疾病的基本知识;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血液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血液疾病的概念和特点;- 常见的血液疾病分类及其特征。

2. 常见血液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贫血:病因、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法;- 白血病:病因、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法;- 血友病:病因、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法。

3. 预防血液疾病的基本知识- 营养与血液疾病的关系;- 预防血液疾病的生活方式建议;- 常规体检在预防血液疾病中的重要性。

4. 学生合作研究活动- 指导学生分组研究某种血液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每组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策略1. 课前预:要求学生预相关内容,为课堂讨论和活动做好准备。

2. 视听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介绍血液疾病的知识点。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讨论、研究和汇报,培养合作和研究能力。

4.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扮演医生、患者等角色,模拟血液疾病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案例分析:提供实际的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因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血液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合作能力以及汇报的清晰程度。

参考资料- 血液疾病学教程- 血液疾病学教育资源数据库以上是《血液疾病教案》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血液疾病的基本知识、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帮助他们预防这些疾病,并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合作能力。

希望本教案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第八章第三节脑出血

第八章第三节脑出血

病理
壳核出血常侵犯内囊&破入侧脑室 血液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 丘脑出血常破入第三脑室&侧脑室 向外损伤内囊 脑桥&小脑出血直接破入蛛网膜下腔&第四脑室

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多位于皮质下 脑淀粉样血管病 动静脉畸形 Moyamoya病
病理
出血侧半球肿胀\充血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破入脑室 出血灶形成不规则空腔 中心充满血液&紫色葡萄浆状血块 周围坏死脑组织\瘀点状出血性软化带\炎细胞浸润 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压, 水肿明显 较大血肿引起脑组织&脑室移位\变形\脑疝形成
辅助检查
1. CT检查
图8-11 CT显示左侧壳核出血高密度病灶
CT检查--首选 圆形&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 边界清楚 可显示穿破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占位效应 \脑室铸型(大量积血)\脑室扩张 血肿吸收→低密度&囊性变
辅助检查
2. MRI检查
分辨4~5w的脑出血(CT不能辨认) 区别陈旧性脑出血&脑梗死 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
辅助检查
3.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检出
脑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Moyamoya病 血管炎

辅助检查
4. CSF检查 无CT检查条件 无颅内压增高表现

脑压增高 CSF洗肉水样

注意脑疝风险 疑诊小脑出血不腰穿

诊断&鉴别诊断
1. 诊断
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活动&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症状 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CT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
(5) 并发症防治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注:课程类别是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是指必修/限选/任选。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一)课程地位临床医学概论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着重讲述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实验 室诊断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使得学生对常见症状和各 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课程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 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疾病与信息科学和图像识别 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临床常见症状、临床诊断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查手 段,从而增强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

2,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上,通过充分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结合生理学、病 理学以及图像识别理论讲解,使得学生能够解释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3.在前期基础知识学习基础上,通过不同系统常见疾病发生规律和相关临床药物,学生能够 胜任临床疾病诊断相关工作,为将来能够从事医院影像科和临床诊断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三、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内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内科学概述及问诊的内容与基本方法;临床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临床常用体格检查。

教学要求:了解内科学基础知识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理解内科学基础知识、常见症状与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性;掌握临床常见症状、相关病因和分类及发病机制;熟练主要临床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及机理。

第二章外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外科学概述和无菌术临床意义;麻醉、重症监护和休克概念及临床处理方法;疼痛治疗、体液失调以及营养支持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了解外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在临床治疗意义;理解几种典型外科学疾病与临床药物的使用;掌握无菌术、麻醉、休克和营养支持的概念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熟练无菌术、麻醉、休克和营养支持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处理方法。

《西医内科学教案》

《西医内科学教案》

《西医内科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内科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内科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内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诊断方法。

3. 了解内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二、教学内容1. 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2. 内科学的基本原则3. 内科学的诊断方法4. 内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科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内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诊断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内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内科学定义、范围和重要性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内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诊断方法的掌握。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内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的理解。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一、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 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3. 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 文献调研: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掌握。

3. 文献调研报告:评估学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的理解。

第三章:心血管系统疾病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 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二、教学内容1.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3.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 文献调研: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2021医学考研复试:血液内科[SC长难句翻译文]

2021医学考研复试:血液内科[SC长难句翻译文]

SCI长难句血液内科第一章—急性白血病Although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acute leukemia,this disease has not been conquered.For emergency providers(EPs),the presentation of these patients to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presents a host of challenges.A patient may present with a new diagnosis of leukemia or with complications of the disease process or associated chemotherapy.It is incumbent on EP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manifestations of leukemia in its various stages and maintain some suspicion for this diagnosis,given the nebulous and insidious manner in which leukemia can present.虽然在研究和治疗急性白血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这种疾病尚未被攻克。

对于急诊科的医生(EPs)来说,这些患者给急诊科带来了许多挑战。

患者可能出现出白血病的新表现,或伴有疾病进展过程中或相关的化疗的并发症。

鉴于白血病可能以一种模糊而隐匿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急诊科的医生有责任了解白血病在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并对(白血病的)诊断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知识点总结:①acute adj.急性的②leuk(o)-前缀,白色③-emia后缀,血症④chemotherapy n.化疗⑤incumbent adj.有责任的⑥manifestation n.表现⑦nebulous adj.朦胧的,星云的⑧insidious adj.隐伏的,隐匿的⑨manner n.方式SCI长难句血液内科第二章—粒细胞缺乏Neutrophils are the most abundant white blood cell in blood and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preventing infections as part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Reduction in neutrophils below an absolute count of500cells/pL is termed severe neutropenia or agranulocytosis.Drug-induced immune neutropenia(DIIN)occurs when drug-dependent antibodies form against neutrophil membrane glycoproteins and cause neutrophil destruction. Affected patients have fever,chills,and infections;severe infections left untreated can result in death.Treatment with 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an hasten neutrophil recovery.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最丰富的白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在预防感染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蚌埠医学院【内科护理学】-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蚌埠医学院【内科护理学】-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中度,500-1000ml,SBp<12Kpa,眩晕、烦 躁、心慌、尿少、紧张等;
重 度 : 1000-1500ml 以 上 , SBp<8-10Kpa , HR大于120次/分,烦躁、出汗、四肢厥冷、 尿少/尿闭、意识模糊等。
4、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减少,<20×109/L,可自动出血;
电解质
钠、钾
营养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 脂质
代谢终产物
尿素、尿酸、肌 酐
2、血细胞
(1)红细胞 平均寿命约120天 网织红细胞,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占%%,绝对
值为(24~84)×109/L,其增减反映骨髓的造 血功能。 (2)白细胞 1)粒细胞:寿命只有12h ,中性粒 、嗜碱粒 、 嗜酸粒 2)淋巴细胞 4-5天/数月或数年 3)单核细胞 半衰期为71小时 (3)血小板 生存期大约7至10天
(二)血液的组成
血浆 55%
血细胞 约占45%
1、血浆
90%的水分 10%的溶质(1)蛋白质: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2)其他: 电解质 营养物质 代谢后产物
血浆Plasma
90%水份
蛋白质
10%溶质
其它
清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维持血浆胶体渗 透压
对抗侵入的微生 物所必需的
血浆凝固所必需 的蛋白质
由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 通过有丝分裂进一步分化为各系祖细胞,进 而分化成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白 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 (blood platelet)。淋巴系祖细胞则分化为B 淋巴细胞(lymphocyte )和T淋巴细胞。
(一)健康史
1、既往身体状况 2、饮食习惯 3、服用药物情况 4、放射性核素及化学药物接触史 5、家族史 6、其他

第八章 休克

第八章 休克
3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一、休克的病因
失血与失液 hemorrhagic shock
创伤 traumatic shock 过敏 anaphylactic shock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cardiogenic shock
烧伤 burn shock
感染 infectious shock 强烈神经刺激 neurogenic shock
血管床容积扩大导致血液分布异常,大量血液淤
滞在舒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因
此而引起的休克称为分布异常性休克,也称为血
管源性休克。
17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休克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微循环障碍学说
认为休克是一个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以
失血性休克为例,按照休克的发展过程分为三期:
(二)微循环淤血期(休克进展期 微循环 缺氧期)
——灌多少流,淤血性缺氧
28
休克进展期临床表现
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功能障碍
脑:神志淡漠、昏迷 心:心博无力,心音低钝 皮肤:发凉加重、发绀、花斑 内脏:肾血流进一步减少,少尿、无尿
29
主要临床表现
血压进行性下降 80/50mmHg 脑灌流不足—— 转向昏迷 心灌流不足—— 心搏无力 皮肤血管灌流减少——发凉,发绀
15


心源性休克

概念: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
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不能维持正常的组织灌流所 引起的休克,称为心源性休克。

原因:可因心脏内部,即心肌源性的原因所致,
也可因非心肌源性即外部的原因引起。
16
分布异常性休克

不同病因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的作用,使小血管特别是腹腔内脏的小血管舒张,

血液病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血液病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血液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血液病诊疗指南第一章巨幼细胞贫血第二章缺铁性贫血第三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第四章再生障碍性贫血第五章过敏性紫癜第六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七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第八章急性白血病第九章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第十章淋巴瘤第十一章多发性骨髓瘤第十二章骨髓增殖性疾病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骨髓穿刺第二章骨髓活检术第一部分血液病诊疗指南第一章巨幼细胞贫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细胞核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所致的贫血。

【临床表现】1.贫血表现为中度至重度贫血。

除有贫血所具有的乏力、头晕、活动后心悸和气短外,可有轻度黄疸和脾脏肿大。

2.消化道系统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舌乳头萎缩,出现牛肉舌。

3.神经系统维生素B缺乏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手足对称性麻木、深感觉12障碍、共济失调甚至出现精神异常。

【买验室检查】1.血象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

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可有6叶或者更多的分叶,出现核右移。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为著。

各种细胞均可见巨幼样变,出现“浆老核嫩”。

3.生化检查非特异性指标为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血清LDH增高明显。

特异性指标为血清叶酸和/或B水平下降,可分别低于3ng/ml和100ng/ml。

12【诊断要点】1.有造成营养缺乏的病因。

2.临床除贫血外,常伴食欲不振、恶心、腹泻、舌痛、舌红、舌面光滑等。

维生素缺乏者可有周围神经病变、脊髓后索、侧索变性或精神忧郁等症状及体征。

B123.血象为大细胞性贫血,可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5%或6叶者>1%。

4.骨髓: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10%,粒系巨幼变,巨核细胞多分叶改变。

测定减低。

5.血清叶酸,B126.叶酸、维生素B治疗有效。

12【鉴别诊断】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除有巨幼样变外,还有病态造血现象;应用叶酸和维生素B治疗无效。

护师考试练习题与解析:儿科护理学之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3)

护师考试练习题与解析:儿科护理学之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3)

专业知识-第八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一、A1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应用铁剂的疗程是A、临床症状消失B、血红蛋白恢复正常C、临床症状消失后1个月D、血红蛋白正常后2个月E、红细胞正常后1个月2、含铁量最低的食物是A、乳类B、蛋黄C、肝脏D、肉类E、动物血3、对特发性血小板紫癜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哪项错误A、不要服用阿司匹林B、尽量避免手术C、坚持服药,了解不良反应D、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忌强体力劳动E、注意保暖,预防感染4、治疗贫血,口服铁剂的最佳时间是A、餐时B、餐前C、餐后D、两餐之间E、随意5、③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最有效指征是A、红细胞数量上升B、血红蛋白量上升C、网织红细胞上升D、血清铁上升E、红细胞中心淡染区缩小6、③关于应用铁剂的描述中应除外A、补充铁剂疗程为2~3个月B、长期服用可致铁中毒C、应从小剂量开始D、可与维生素C同服E、如出现黑便立即停药7、③下列有关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措施中不妥的是A、绝对卧床休息B、纠正不良饮食习惯C、早产儿应提前补充铁剂D、合理搭配膳食E、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8、③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服用铁剂最适宜时间是A、餐前B、餐后C、两餐之间D、临睡前E、晨起时9、③不利于铁剂吸收的食物是A、维生素CB、果糖C、肉末D、牛奶E、脂肪酸10、③预防早产儿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的时间是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E、生后半年二、A21、患儿男,5个月,以面黄、手有震颤来医院就诊,羊奶喂养,血红蛋白80g/L,血涂片中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为多,首先考虑A、溶血性贫血B、生理性贫血C、营养性缺铁性贫血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E、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③某小儿,女,8个月,单纯羊乳喂养。

为预防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生,建议其饮食中应增加叶酸,下列含叶酸较多的食物是A、蛋类B、瘦肉C、海产品D、干果类E、新鲜绿叶蔬菜三、A3/A41、③男婴,7个月,近两个月来肤色苍白,食欲减退入院。

第八章1节贫血的分类与诊断

第八章1节贫血的分类与诊断
与MCV一起构成对贫血的新的形态学分类法。
2.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
缺铁贫与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九分。
根据MCV和RDW对贫血分类
贫血类型
MCV/RDW特点
小细胞均一性(轻型地中海贫血 ) MCV减少,RDW正常
小细胞不均一性(IDA )
MCV减少,RDW增高
临床意义:
1.比容增高:
1)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居民、慢性心肺疾患 2.比容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九分。
(二)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已知RBC、Hb 和HCT 计算
1.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E 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九 分。
28、以下贫血属于生理性贫血的有:( ) A 老年人 B 妊娠中后期 C 肺心病 D 高原地区居民
E 肾癌
29、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现:( ) 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C 大细胞性红细胞 D 镰形RBC E 缗钱状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九分。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九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九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九分。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九分。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九分。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九 分。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九 分。
8D 9A
B型题 16A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八章白血病概述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八章白血病概述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八章白血病概述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八章白血病概述第八章白血病概述一、A11、常见束状Auer小体的急性白血病是A、AML-M1B、AML-M2C、AML-M3D、AML-M4E、AML-M52、在FAB分型中,M1骨髓中原始粒细胞的百分数(NEC)是A、≥40%B、≥50%C、≥60%D、≥80%E、≥90%3、急性白血病MIC分型中的C指的是A、形态学B、病理学C、免疫学D、细胞遗传学E、组织化学4、慢性白血病原始细胞一般不超过A、10%B、15%C、20%D、25%E、30%5、急性白血病的一般自然病程为A、<0.5年B、<10个月C、<1年D、<1.5年E、<2年6、在FAB分型中,诊断急性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的百分数是A、>10%B、>15%C、>30%D、>40%E、>50%7、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在FAB形态学分型中是A、AML-M1B、AML-M2C、AML-M3D、AML-M4E、AML-M68、t(15;17)特有遗传标志的白血病是A、浆细胞白血病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D、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E、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9、下列属于特殊类型白血病的是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D、浆细胞白血病E、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急性白血病骨髓象最主要的特征是A、骨髓原始细胞>30%B、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C、未找到巨核细胞D、红细胞系统显著减少E、白血病裂孔现象11、下列关于白血病的描述哪项不确切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出现白血病细胞“裂孔”现象B、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显著增多C、急性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正常人增高D、急性白血病骨髓可见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减少E、急性白血病一般自然病程短于六个月12、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最易并发DIC的主要原因A、白血病合并溶血B、血中存在组织凝血活酶样促凝物质C、白血病合并感染D、白血病细胞浸润E、白细胞数过高13、下列哪项符合M3的MIC分型A、CD13+,CD33+,HLA-DR,t(15;17),PML-RARαB、CD13+,CD33+,t(8;21),AML1/ETOC、CD13+,CD33+,inv(16),CBFB/MYH11D、CD41+,CD33+,t(1;22)E、CD13+,CD33+,t(6;9),DEK-KLAE14、白血病细胞内无Auer小体的急性白血病类型是A、ALLB、M1C、M2aD、M4E、M515、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分类根据是A、白血病细胞的数量B、白血病细胞的类型C、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D、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数量E、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16、出现bcr-abl融合基因的疾病有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C、MDS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E、急性红白血病17、B淋巴细胞膜蛋白为A、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B、T细胞受体(TCR)C、慢反应物质(SRS-A)D、CD56、CD16a、CD57等E、磷脂酶D18、最适宜用来识别B细胞的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A、CD33B、CD7C、CD19D、CD41E、CD3419、下列哪项不符合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概念A、形态学分型B、生物化学测定C、免疫学分型D、分子生物学测定E、细胞遗传学分型20、急性白血病骨髓象最主要特征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血液系统疾病考纲要点一、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1.熟悉小儿造血特点,尤其是生后造血特点2.熟悉小儿血象特点二、小儿贫血总论1.掌握贫血的诊断标准与分度2.熟悉贫血的各种分类方法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熟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2.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治疗4.了解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四、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熟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2.掌握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3.掌握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4.了解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预防要点精解一、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1.小儿造血特点:小儿造血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两个阶段。

⑴胚胎期(胎儿期)造血:又分为三个不同的造血期:①中胚叶造血期——胎儿早期主要造血部位。

②肝(脾)造血期,还包括淋巴结、胸腺造血,均属髓外造血器官——胎儿中期主要造血部位。

③骨髓造血期——胎儿晚期主要造血部位。

⑵生后造血: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某些特殊情况下可出现骨髓外造血。

①在出生后头几年内,所有骨髓均为红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5~7岁时长骨中出现脂肪细胞(黄髓),随年龄增长,黄髓逐渐增多而红髓相应减少。

到18岁时红髓仅分布于扁骨及长骨近端。

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代表着机体造血储备能力,当造血需要增加时,黄髓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②骨髓外造血:小儿在生后头几年内(尤其是婴儿期),因缺少黄髓,骨髓造血的代偿潜力很小。

当遇到某些异常情况机体需要增加造血时(如:严重感染、溶血、贫血等),肝、脾和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从而出现肝、脾、淋巴结增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病因去除后即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状态,此现象称为髓外造血。

它是小儿造血器官特有的一种代偿性造血反应。

2.血象特点:⑴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及其变化规律: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红细胞生成素(EPO)合成增加,故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较多,出生时红细胞数约为5.0×1012~7.0×1012/L,血红蛋白约为150~220g/L。

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导致EPO合成减少,红系统造血减少;另外由于胎儿红细胞较大,寿命较短而致破坏增多(生理性溶血);加之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以上三方面因素使得小儿生后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1012/L左右,血红蛋白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至6月时恢复正常水平,称为生理性贫血。

一般无临床症状,呈自限性,无需治疗。

早产儿发生更早,程度也更重。

三个月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逐渐增加,在整个婴儿期红细胞数维持在约4.0×1012/L,血红蛋白110g/L左右。

至7~12岁时达成人水平。

此外,初生时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有核红细胞,一周内消失。

⑵白细胞数和分类及其变化规律:①白细胞数:初生时白细胞数为15×109~20×109 /L。

7~10天后至整个婴儿期白细胞数为10×109 ~12×109/L左右。

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②白细胞分类: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60%~65% ,淋巴细胞约占30%~35% ,生后4~6天二者比例相等,以后淋巴细胞比例增加,约占60% ,中性粒细胞约占30%~35% ,至4~6岁时二者比例又相等。

以后白细胞分类比例同成人。

初生时外周血中也可见少量幼稚中性粒细胞,数天内消失。

⑶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约为150×109~250×109 /L。

⑷血红蛋白种类和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胎儿6个月时HbF占90%,HbA仅占5%~10%;以后HbA合成逐渐增加,至出生时HbF占70%,HbA30%,HbA2 <1%;出生后HbF迅速被HbA所代替,1岁时HbF<5%,HbA 95%,HbA2 2%~3%;2岁时达成人水平,HbF<2%,HbA 95%,HbA2 2%~3%。

二、小儿贫血总论1.贫血的诊断标准与分度⑴定义与诊断标准: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标准者。

根据WHO资料,6个月~6岁者血红蛋白<110g/L;6~14岁者<120g/L为贫血。

6个月以下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因素,血红蛋白值变化较大,尚无统一标准。

我国小儿血液会议暂定:血红蛋白在新生儿<145g/L,1~4个月<90g/L,4~6个月<100g/L,为贫血。

海拔每上升1000米,相应诊断标准中血红蛋白增加4%。

⑵分度:根据外周血中Hb量分度,见表8-1表8-1 根据外周血中Hb量分度(血红蛋白g/L)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儿童90~120 (≥6岁)60~90 30~60 <3090~110(<6岁)新生儿120~145 90~120 60~90 <602.贫血的分类方法⑴按贫血的病因分类: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所致贫血:如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破坏过多所致贫血:如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症。

③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丢失过多:如急、慢性失血性贫血。

⑵按贫血时红细胞形态分类:见表8-2表8-2 根据MCV,MCH,MCHC三个指标分类MCV(fl) MCH(pg) MCHC(%)正常值 80~94 28~32 32~38正细胞性贫血 80~94 28~32 32~38大细胞性贫血>94 >32 32~38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 <28 32~38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 <28 <32⑶按贫血时骨髓象特点分类:①增生性贫血:贫血时骨髓造血显示增生(有核细胞数增多)者,如多数儿科贫血均属此类。

②增生不良性贫血:贫血时骨髓造血功能显示减低(有核细胞数减少)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6~24个月婴幼儿发病率最高,铁剂治疗有效。

体内缺铁至出现贫血要经过3•个阶段:铁减少期(ID)、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缺铁性贫血期(IDA)。

缺铁除使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外,还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含铁酶活性下降,出现非血液系统症状。

主要病因有:⑴储铁不足:如早产、双胎⑵铁摄入量不足:如单纯乳类喂养而不添加辅食⑶生长发育快:婴幼儿期,青春期⑷铁吸收障碍:如腹泻及其它胃肠道疾病⑸铁丢失过多:如钩虫病、消化性溃疡引起的慢性肠道出血2.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2岁多见。

起病缓慢,逐渐出现皮肤粘膜苍白、乏力、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可有烦躁或萎靡不振,年长儿常诉乏力、精神差、记忆力不集中、头晕、耳鸣等。

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心脏扩大,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

肝脾可轻度肿大。

还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如口腔炎、舌炎、胃酸分泌下降、反甲等。

亦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

3.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⑴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央淡染区扩大,MCV<80fl, MCH<28pg,MCHC <0.32。

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

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特殊改变。

⑵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各期红细胞均较小。

胞浆少,染色偏兰(血红蛋白量少),显示胞浆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

粒系及巨核细胞系一般无明显异常。

⑶铁代谢指标检查:①血清铁蛋白(SF):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

在缺铁的ID期即下降,IDE和IDA期降低更明显,SF低于12μg/L,提示缺铁。

由于感染、肿瘤、肝脏和心脏疾病时血清铁蛋白含量明显增高,故当缺铁又合并这些疾病时血清铁蛋白含量可不下降。

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红细胞内缺铁的证据,是缺铁的IDE期的典型表现。

FEP>500μg/dl提示细胞内缺铁。

FEP升高还见于铅中毒,慢性炎症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症。

③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反映血浆中铁含量,在铁缺乏的IDA 期才出现。

缺铁性贫血时SI下降,TIBC增高。

SI<50~60μg/dl,TIBC>350μg/dl,TS<15%有诊断意义。

但感染、肿瘤、类风关时SI也可下降。

④骨髓可染色铁:铁粒幼细胞减少,细胞内铁减少。

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4.缺铁性贫血的治疗⑴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避免感染。

指导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如肝、瘦肉、鱼等。

注意合理搭配膳食。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⑵病因治疗:尽可能查找和去除病因。

除上述饮食因素外,应治疗肠道慢性失血、钩虫病等。

⑶铁剂治疗:①口服铁剂疗效好,一般选用二价铁盐制剂。

以元素铁计算一般剂量为4~6mg/kg·d,分三次口服,在两餐之间服用为宜,同时口服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在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后,铁剂需继服2个月左右,以补足铁的贮存量。

②注射铁剂:因注射铁剂较易出现不良反应,应慎用。

•适应证:口服铁剂后有严重胃肠道反应、或胃肠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或口服铁剂疗效不满意者,可改为肌肉注射给药。

常用制剂是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均含元素铁50mg/ml。

③铁剂治疗反应:口服铁剂12~24小时后,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临床症状好转。

网织红细胞于服药后2~3天开始增加,7~10天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

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增加,一般3~4周达到正常。

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增加铁储存。

⑷输血治疗:一般病例不需输血。

适应证为:极重度贫血,或重度贫血并发心功能不全、明显感染或急需外科手术者。

贫血愈重,一次输血量应愈小,速度应愈慢,以免加重心功能不全。

Hb<30g/L者,输全血5~7ml/kg·次,或输浓缩红细胞2~3ml/kg·次;Hb在30~60g/L 者,输全血10ml/kg·次,或浓缩红细胞4~6ml/kg·次。

有条件时均应输注浓缩红细胞。

⑸并发症治疗。

5.缺铁性贫血的预防⑴提倡母乳喂养。

⑵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辅食。

⑶鲜牛乳喂养时应加热以减少牛奶过敏所致的肠道出血。

⑷婴幼儿食品应加入适量铁剂以强化。

⑸早产儿宜自1~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⑹做好孕母产前保健:预防早产,为缺铁孕母补充铁剂等。

⑺及时治疗各种导致铁吸收障碍或丢失的疾病。

四、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和叶酸可促进DNA合成,其缺乏时导致DNA合成障碍,幼红细胞核发育落后于细胞浆,形成巨幼红细胞,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亦可发生巨幼变和核分叶过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