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血液系统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血液系统疾病
考纲要点
一、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1.熟悉小儿造血特点,尤其是生后造血特点
2.熟悉小儿血象特点
二、小儿贫血总论
1.掌握贫血的诊断标准与分度
2.熟悉贫血的各种分类方法
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熟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2.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4.了解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四、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熟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
2.掌握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掌握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
4.了解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预防
要点精解
一、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1.小儿造血特点:小儿造血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两个阶段。
⑴胚胎期(胎儿期)造血:又分为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①中胚叶造血期——胎儿早期主要造血部位。
②肝(脾)造血期,还包括淋巴结、胸腺造血,均属髓外造血器官——胎儿中期
主要造血部位。
③骨髓造血期——胎儿晚期主要造血部位。
⑵生后造血: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某些特殊情况下可出现骨髓外造血。
①在出生后头几年内,所有骨髓均为红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5~7岁时长骨中出现脂肪细胞(黄髓),随
年龄增长,黄髓逐渐增多而红髓相应减少。
到18岁时红髓仅分布于扁骨及长骨近端。
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代表着机体造血储备能力,当造血需要增加时,黄髓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②骨髓外造血:小儿在生后头几年内(尤其是婴儿期),因缺少黄髓,骨髓造血的代偿潜力很小。
当遇到某些异常情况机体需要增
加造血时(如:严重感染、溶血、贫血等),肝、脾和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从而出现肝、脾、淋巴结增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病因去除后即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状态,此现象称为髓外造血。
它是小儿造血器官特有的一种代偿性造血反应。
2.血象特点:
⑴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及其变化规律: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红细胞生成素(EPO)合成增加,故红细胞数及血红蛋
白量较多,出生时红细胞数约为5.0×1012~7.0×1012/L,血红蛋白约为150~220g/L。
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导致EPO合成减少,红系统造血减少;另外由于胎儿红细胞较大,寿命较短而致破坏增多(生理性溶血);加之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以上三方面因素使得小儿生后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1012/L左右,血红蛋白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至6月时恢复正常水平,称为生理性贫血。
一般无临床症状,呈自限性,无需治疗。
早产儿发生更早,程度也更重。
三个月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逐渐增加,在整个婴儿期红细胞数维持在约4.0×1012/L,血红蛋白110g/L左右。
至7~12岁时达成人水平。
此外,初生时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有核红细胞,一周内消失。
⑵白细胞数和分类及其变化规律:①白细胞数:初生时白细胞数为15×109~20×109 /L。
7~10天后至整个婴儿期白细胞数为10×
109 ~12×109/L左右。
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②白细胞分类: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60%~65% ,淋巴细胞约占30%~35% ,
生后4~6天二者比例相等,以后淋巴细胞比例增加,约占60% ,中性粒细胞约占30%~35% ,至4~6岁时二者比例又相等。
以后白细胞分类比例同成人。
初生时外周血中也可见少量幼稚中性粒细胞,数天内消失。
⑶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约为150×109~250×109 /L。
⑷血红蛋白种类和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胎儿6个月时HbF占90%,HbA仅占5%~10%;以后HbA合成逐渐增加,至出生时HbF占70%,
HbA30%,HbA2 <1%;
出生后HbF迅速被HbA所代替,1岁时HbF<5%,HbA 95%,HbA2 2%~3%;
2岁时达成人水平,HbF<2%,HbA 95%,HbA2 2%~3%。
二、小儿贫血总论
1.贫血的诊断标准与分度
⑴定义与诊断标准: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标准者。
根据WHO资料,6个月~6岁者血红蛋白
<110g/L;6~14岁者<120g/L为贫血。
6个月以下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因素,血红蛋白值变化较大,尚无统一标准。
我国小儿血液会议暂定:血红蛋白在新生儿<145g/L,1~4个月<90g/L,4~6个月<100g/L,为贫血。
海拔每上升1000米,相应诊断标准中血红蛋白增加4%。
⑵分度:根据外周血中Hb量分度,见表8-1
表8-1 根据外周血中Hb量分度(血红蛋白g/L)
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儿童90~120 (≥6岁)
60~90 30~60 <30
90~110(<6岁)
新生儿120~145 90~120 60~90 <60
2.贫血的分类方法
⑴按贫血的病因分类:
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所致贫血:如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破坏过多所致贫血:如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症。
③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丢失过多:如急、慢性失血性贫血。
⑵按贫血时红细胞形态分类:见表8-2
表8-2 根据MCV,MCH,MCHC三个指标分类
MCV(fl) MCH(pg) MCHC(%)
正常值 80~94 28~32 32~38
正细胞性贫血 80~94 28~32 32~38
大细胞性贫血>94 >32 32~38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 <28 32~38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 <28 <32
⑶按贫血时骨髓象特点分类:
①增生性贫血:贫血时骨髓造血显示增生(有核细胞数增多)者,如多数儿科贫血均属此类。
②增生不良性贫血:贫血时骨髓造血功能显示减低(有核细胞数减少)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以6~24个月婴幼儿发病率最高,铁剂治疗有效。
体内缺铁至出现贫血要经过3•个阶段:铁减少期(ID)、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缺铁性贫血期(IDA)。
缺铁除使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外,还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含铁酶活性下降,出现非血液系统症状。
主要病因有:
⑴储铁不足:如早产、双胎
⑵铁摄入量不足:如单纯乳类喂养而不添加辅食
⑶生长发育快:婴幼儿期,青春期
⑷铁吸收障碍:如腹泻及其它胃肠道疾病
⑸铁丢失过多:如钩虫病、消化性溃疡引起的慢性肠道出血
2.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2岁多见。
起病缓慢,逐渐出现皮肤粘膜苍白、乏力、食欲减退、
少数有异食癖,可有烦躁或萎靡不振,年长儿常诉乏力、精神差、记忆力不集中、头晕、耳
鸣等。
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心脏扩大,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
肝脾可轻度肿大。
还
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如口腔炎、舌炎、胃酸分泌下降、反甲等。
亦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
下降,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
3.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⑴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央淡染区扩大,MCV<80fl, MCH<28pg,MCHC <0.32。
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
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特殊改变。
⑵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各期红细胞均较小。
胞浆少,染色偏兰(血红蛋白量少),
显示胞浆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
粒系及巨核细胞系一般无明显异常。
⑶铁代谢指标检查:①血清铁蛋白(SF):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
在缺铁的ID期即下降,IDE和IDA期降低更明显,SF低于12μg/L,提示缺铁。
由于感染、肿瘤、肝脏和心脏疾病时血清铁蛋白含量明显增高,故当缺铁又合并这些疾病时血清铁蛋白含量可不下降。
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红细胞内缺铁的证据,是缺铁的IDE期的典型表现。
FEP>500μg/dl提示细胞内缺铁。
FEP升高还见于铅中毒,慢性炎症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症。
③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反映血浆中铁含量,在铁缺乏的IDA 期才出现。
缺铁性贫血时SI下降,TIBC增高。
SI<50~60μg/dl,TIBC>350μg/dl,TS<15%有诊断意义。
但感染、肿瘤、类风关时SI也可下降。
④骨髓可染色铁:铁粒幼细胞减少,细胞内铁减少。
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4.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⑴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避免感染。
指导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率
高的辅助食品,如肝、瘦肉、鱼等。
注意合理搭配膳食。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⑵病因治疗:尽可能查找和去除病因。
除上述饮食因素外,应治疗肠道慢性失血、钩虫病等。
⑶铁剂治疗:①口服铁剂疗效好,一般选用二价铁盐制剂。
以元素铁计算一般剂量为4~6mg/kg·d,分三次口服,在两餐之间服用为宜,同时口服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在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后,铁剂需继服2个月左右,以补足铁的贮存量。
②注射铁剂:因注射铁剂较易出现不良反应,应慎用。
•适应证:口服铁剂后有严重胃肠道反应、或胃肠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或口服铁剂疗效不满意者,可改为肌肉注射给药。
常用制剂是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均含元素铁50mg/ml。
③铁剂治疗反应:口服铁剂12~24小时后,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临床症状好转。
网织红细胞于服药后2~3天开始增加,7~10天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
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增加,一般3~4周达到正常。
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增加铁储存。
⑷输血治疗:一般病例不需输血。
适应证为:极重度贫血,或重度贫血并发心功能不全、明显感染或急需外科手术者。
贫血愈重,一次输血量应愈小,速度应愈慢,以免加重心功能不全。
Hb<30g/L者,输全血5~7ml/kg·次,或输浓缩红细胞2~3ml/kg·次;Hb在30~60g/L 者,输全血10ml/kg·次,或浓缩红细胞4~6ml/kg·次。
有条件时均应输注浓缩红细胞。
⑸并发症治疗。
5.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⑴提倡母乳喂养。
⑵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辅食。
⑶鲜牛乳喂养时应加热以减少牛奶过敏所致的肠道出血。
⑷婴幼儿食品应加入适量铁剂以强化。
⑸早产儿宜自1~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⑹做好孕母产前保健:预防早产,为缺铁孕母补充铁剂等。
⑺及时治疗各种导致铁吸收障碍或丢失的疾病。
四、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
或(和)叶酸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和叶酸可促进DNA合成,其缺乏时导致
DNA合成障碍,幼红细胞核发育落后于细胞浆,形成巨幼红细胞,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亦
可发生巨幼变和核分叶过多。
此时红细胞体积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治疗有效。
维生素B12缺乏时还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常见病因有:
⑴摄入量不足: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B12丰富,而植物性食物一般不含维生素B12,故乳母长期素食而又未及时添加辅食者可致婴幼儿维生素B12摄入及储存不足。
年长儿偏食或仅吃植物性食物者亦可引起维生素B12缺乏。
叶酸在新鲜绿叶蔬菜及水果中含量较多,食物中的叶酸被加热后可被破坏,羊乳中叶酸含量很低,故如长期以奶粉和羊乳喂养而不及时添加辅食者易发生叶酸缺乏。
3.吸收障碍:慢性腹泻及其它胃肠道疾病可影响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吸收。
4.药物影响:长期应用抗生素、抗代谢药、抗肿瘤药可导致叶酸缺乏。
2.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多见于婴幼儿,6~12个月发病者约占2/3。
起病缓慢。
⑴一般表现:颜面轻度浮肿、虚胖,皮肤蜡黄,头发黄而稀疏。
•严重病例可有皮肤出血点或淤斑。
部分病人皮肤、巩膜常有轻度黄疸。
⑵贫血表现:面色腊黄,疲乏无力。
肝、脾常轻至中度肿大。
⑶神经精神症状:维生素B12缺乏时可出现表情呆滞,嗜睡,反应迟钝,少哭不笑,哭时泪少。
•智力及动作发育落后,常有倒退现象。
还常出现头部、肢体、躯干或全身震颤,甚至抽搐。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
⑷消化系统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
舌炎、舌面光滑、舌乳头萎缩。
3.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⑴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MCV>94fl,MCH>32pg。
外周血涂片中以大红细胞为主,呈大卵圆形,中央淡染区不明显。
易见嗜多色性及嗜
碱性点彩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减少。
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分叶过多,5叶者>5%或6•叶者>1%应考虑本病可能,此种改变可出现在骨髓红系巨幼变之前,•因此有早期诊断意义。
血小板可减少。
⑵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粒:红比例常倒置,•红系呈典型巨幼红细胞生成,即胞体增大,核染色质疏松,
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巨幼红细胞>10%。
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幼改变,特别是晚幼粒细胞改变明显,核质疏松、肿胀,分叶核粒细胞有分叶过多现象。
巨核细胞也有核分叶过多现象,血小板较大,血小板生成障碍。
⑶特殊检查: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维生素B12<100ng/L,叶酸<3ug/L为缺乏。
4.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
⑴一般治疗:改善营养,及时添加辅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品,如肉类、肝、肾、禽蛋、绿叶蔬
菜、水果等。
加强护理,防治感染。
⑵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
⑶补充维生素B12或(和)叶酸:①维生素B12 :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者以补充维生素B12为主,剂量为每次•50~100μg肌注,每周2~3次,连用数周,直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象恢复正常。
曾有以维生素B12 500μg一次肌注,效果亦好。
②叶酸:每次5mg,每日3次口服,连用数周,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象恢复正常。
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后6~12小时内,骨髓的巨幼细胞开始转变,48~72小时后巨幼变消失;第2~4天网织红细胞增加,5~7天后达高峰,此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迅速上升,故骨髓检查必须在治疗前进行才有助于诊断。
但精神神经症状恢复较慢。
5.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预防:
⑴改善乳母的营养状况
⑵及时添加辅食
⑶控制感染性疾病
强化试题
㈠A1型题
1.小儿出生后主要造血器官是:【】
A.肝脏
B.脾脏
C.淋巴结
D.胸腺
E.骨髓
2.关于髓外造血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常见于造血需要增加时
B. 病因去除后造血可恢复正常
C. 肝、脾、淋巴结肿大
D. 末梢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及幼稚中性粒细胞
E. 可发生于生前与生后的各个年龄段小儿
3.关于小儿生理性贫血,下列哪项错误:【】
A. 与出生后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血液稀释等有关
B. 与出生后小儿血氧含量变化无关
C. 足月儿一般至出生后2~3个月是最显著
D. 一般出生后6个月恢复正常
E. 因呈自限性,故一般无需治疗
4.正常小儿白细胞分类出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两次交叉的年龄分别为:【】
A. 1~3天及1~3岁
B. 4~6天及4~6月
C. 4~6个月及4~6岁
D. 4~6天及4~6岁
E. 7~9天及7~9岁
5.关于小儿贫血的诊断与分度标准,下列哪项正确:【】
A、新生儿期<90g/L为贫血
B、1~4月婴儿<100g/L为贫血
C、4~6月婴儿<110g/L为贫血
D、6岁以上小儿<120g/L为贫血
E、血红蛋白 (Hb) <30g/L为重度贫血
6.下列哪项不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A. 早产
B. 双胎
C. 慢性腹泻
D. 钩虫病
E. 母乳喂养
7.引起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储铁不足
B. 铁摄入不足
C. 生长发育快
D. 铁吸收障碍
E. 铁丢失过多
8.铁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是:【】
A. 血清铁
B. 总铁结合力
C. 转铁蛋白
D. 转铁蛋白饱和度
E.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
9.缺铁性贫血时可出现下列改变,但除外:【】
A.血清铁下降
B.血清铁蛋白下降
C.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下降
D.骨髓铁粒幼细胞<15%
E.MCV<80fl,MCH<28pg MCHC<30%
10.下列哪项检查对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有价值:【】
A. 红细胞形态
B. 血清铁
C. 血清总铁结合力
D. 血清铁蛋白
E.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11.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类型为:【】
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正细胞性贫血
12.为促进铁的吸收,服用铁剂时应注意:【】
A. 与维生素C同服,两餐间服用
B. 与维生素C同服,餐前服用
C. 与维生素C同服,餐后服用
D. 与牛奶同服,餐前服用
E. 与牛奶同服,两餐间服用
13.下列物质中,除哪一种外均可抑制铁的吸收:【】
A. 牛奶
B. 咖啡
C. 茶
D.抗酸药
E. 维生素C
14.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后停药时间为:【】
A. 临床症状消失后
B. 血红蛋白正常后
C. 血红蛋白正常后2周左右
D. 血红蛋白正常后1~2个月
E. 网织红细胞正常后1~2个月
15.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下列哪项不正确:【】
A. 宜选用二价铁制剂
B. 从小剂量开始,宜餐间服用
C. 同时服用维生素C有利于铁的吸收
D. 常用剂量为元素铁4~6mg/kg·d
E. 疗程2周左右
16.单纯羊乳喂养儿易患:【】
A. 缺铁性贫血
B. 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 叶酸缺乏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
E. 以上都不是
17.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包括以下各项,但除外:【】
A. 蔬菜类
B. 蛋类
C. 鱼类
D. 禽类
E. 肉类
18.关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不正确的是:【】
A. 红细胞巨幼变
B. 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
C. 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分叶过多现象
D. 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正常
E. MCV>94fl,MCH>32pg,MCHC正常
19.对有明显神经精神症状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应选用:【】
A. 铁剂
B. 叶酸
C. 维生素B12
D. 维生素C
E. 维生素B12+叶酸
20.叶酸缺乏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 婴幼儿常见
B. 肝脾淋巴结可肿大
C. 纳差,呕吐,腹泻
D. 面色蜡黄
E. 动作及智力发育落后或倒退
21.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下列哪种观点不正确:【】
A.有精神神经症状者,应以VitB12治疗为主
B.有精神神经症状者, 应以叶酸治疗为主
C.治疗后骨髓中巨幼红细胞很快转为正常,故骨髓检查应在治疗前进行
D.精神神经症状恢复较慢
E.因使用抗叶酸代谢药物而致病者,可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
㈡A2型题
22.8月男婴,外周血象示:白细胞总数10×109 /L,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
下列判断哪项准确:【】
A.白细胞总数与分类均正常
B.白细胞总数与分类均异常
C.白细胞总数异常,分类正常
D.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异常
E.检验误差,无法解释
23.1岁患儿,外周血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下列疾病均有可能,但除外:【】
A.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地中海贫血
D. 感染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24.8月男婴,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面色苍白,肝脾肿大。
外周血象示: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数3.0×1012/L,平均红细胞容积65fl。
为明确病因,应首选下列哪项检查:【】
A.测定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并行白细胞分类
B.骨髓细胞血检查
C.测定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
D.测定维生素B12浓度
E.测定叶酸浓度
25.10月男婴,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面色苍白,肝脾肿大。
外周血象示:血红蛋白90g/L,红细胞数4.0×1012/L,平均红细胞容积7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5pg。
对该患儿最合适的治疗是:【】
A.添加含铁的辅食
B.输血
C.口服铁剂
D.肌注维生素B12
E.口服叶酸
26.11月男婴,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近2月来面色渐黄,智力及动作发育倒退。
血常规示:红细胞数2.5×1012/L,血红蛋白88g/L,平均红细胞容积109fl。
最可能的诊断是:【】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地中海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㈢A3 型题
问题 27~29
6个月男孩,面色苍白2月就诊,无其它不适。
患儿为早产儿,生后鲜牛奶喂养,尚未添
加辅食。
体检:体重6公斤,肝肋下3厘米,脾肋下1.5厘米,心肺检查无异常。
外周血象示: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数3.0×1012/L,
平均红细胞容积65fl,白细胞11×109/L,血小板250×109/L。
27.最可能的诊断是:【】
A. 生理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 缺铁性贫血
E. 白血病
28.为明确诊断,应做下列哪项检查:【】
A.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
B.血清VitB12测定
C.血清叶酸测定
D.溶血项目检查
E.血培养
29.患儿肝脾肿大,可能的原因是:【】
A.肝炎
B.感染
C.髓外造血
D.白血病
E.以上都不是
问题 30~31
生后2天男婴,一般情况好,体检无明显异常。
查血常规:红细胞5.0×1012 /L,血红蛋白170g/L,网织红细胞1.5%,外周血涂片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30.提示下列那种情况存在:【】
A. 新生儿贫血
B.先天性白血病
C.新生儿败血症
D.正常现象
E.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31.应进一步作何种处理:【】
A. 骨穿检查
B.抗感染治疗
C.不予处理
D.输血治疗
E.放血治疗
㈣B1型题
问题32~34
A. 胎儿早期
B. 胎儿中期
C. 婴幼儿期
D. 学龄儿童
E. 18岁时
32.中胚叶造血期:【】
33.肝脾造血期【】
34.骨髓造血,此时骨髓均为红髓【】
问题35~36
A. MCV<80 fl, MCH<28pg, MCHC<32%
B. MCV>94 fl, MCH>32pg, MCHC32%~38%
C. MCV>94 fl, MCH>32pg, MCHC>38%
D. MCV<80 fl, MCH28~32pg, MCHC32%~38%
E. MCV80~94 fl, MCH28~32pg, MCHC32%~38%
35.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6.缺铁性贫血:【】
问题37~38
A.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
B. 红细胞形态正常
C. 红细胞呈球形,中心淡染区不明显
D.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正常, 并可见靶形红细胞,异形红细胞
及红细胞碎片
E. 大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不明显
37.缺铁性贫血:【】
3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问题 39~40
A.单纯羊乳喂养者
B.早产儿纯母乳喂养者
C.母乳喂养并添加蛋黄者
D.母乳喂养并添加猪肝者
E.牛奶喂养并添加猪肝者
39.易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0.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答案题解
1.E 2. E 3. B 4. D 5. D
6. E
7. B
8. E
9. C 10.D
11.A 12.A 13.E 14.D 15.E
16.C 17.A 18.D 19.C 20.E
21.B 22.D 23.E 24.C 25.C
26.A 27.D 28.A 29.C 30.D
31.C 32.A 33.B 34.C 35.B
36.A 37.A 38.E 39.A 40.B
(刘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