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813
自考:政治学概论:绪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 定的。〔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阶级关系是政治活动的主导因素,阶级性是政治的根 本特性〕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是政治权力的 最终载体〕 ✓4.政治活动是科学,也是艺术。
第一章 绪论
1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2
一、政治的含义
✓〔一〕词源学上的政治 ✓1.在西方,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的城邦,即城 市国家。〔西方政治学奠基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2.中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总揽的意思,即依据某种道 德原则治理社会、治理国家。
28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 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依据神的 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X于神,即上天或上帝。政府 的权威都由神意所授予,君主是替天行道,依照神意治 国。盛行于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 ✓2.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总揽 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盛行 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卢梭是主要代表。局限性有三点。 ✓3.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制服,人对人使用暴力 的结果。代表人物有杜林和普洛维赤。错误有三点。
31
二、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是总揽阶级强 迫被总揽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是反映总揽阶级 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治 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别离的表现有:1.治理者的常任化 和治理机构的特意化;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3.赋税制 度实在立〔国家权力的经济根底〕。 ✓〔三〕国家权力的特性:1.强制力的垄断性〔只有国家才可 以使用强制性力量〕;2.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力对全体社 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3.主权性〔对内的最高性和对外的 独立性〕。 ✓国家三要素:主权、领土、居民。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

大家好,我是叶老师。
大家工作都很忙吧,不过,再忙也一定要记得忙里偷闲地抓紧时间看书哦!下面的资料是我给大家归纳的政治学概论(1-7)章的知识点,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定要认真看认真记哦!有付出才有回报,别指望着不劳而获哦!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好运!祝福你们的叶老师。
还有请尊重老师的劳动,本资料不要外传!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的城邦,即城市国家。
(2012、2013单)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政治学》里,认为政治主要指的是国家的活动。
(2010单)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统治。
古往今来对政治含义的解释主要分两种观点:(一)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即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即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代表性的观点有5种:(09多)(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即伦理或道德政治观(2010名)。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德国的康德、黑格尔。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美国的拉斯韦尔、德国的韦伯。
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在他的代表作《君主论》中指出,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08、2010、2011单,09、2013多)(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09单)。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的含义:国家的活动。
2.政治的实质和含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国家是政治权力的最终载体。
D.政治活动室科学,是艺术。
3.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孔孟—儒家政治思想;老庄—道家政治思想(无为之治);韩非—法家政治思想;2.儒家主要典籍《论语》、《孟子》。
法家与儒家相对立。
3.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得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4.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
5.神学政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6.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7.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是马基雅维里,著有《君主论》、《共和六论》8.17-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如荷兰(格劳秀斯、斯宾诺莎),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国(杰弗逊、潘恩、汉密尔顿),他们的学说构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原则的理论基础。
9.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政治研究即是对于权力及拥有权力者的研究。
10.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
简答或论述题11.《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A.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B.明确指出了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C.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D.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政治学概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际政治:是国家、国际组织及其他政治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将政治看做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解释:▲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所揭示的政治现象的范围:▲时间范围▲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这就要求在研究中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状况来揭示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研究各种国家形态更替和政权组织形式变化的规律;研究国家活动和职能及其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研究国家制定政策,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其它各种政治关系和问题的方式、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与其相关科学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叉就出现新政治阶级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文化学等边缘学科。
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自从人类创造出哲学以来,它就与政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自考行政管理专科)

一、氏族制度的特点。 以氏族为核心,原始公社制度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几种形式。其特
4
点有: 1、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2、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
事机构; 3、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结社会带来了结果和变
齐)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部门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
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戴维·伊斯顿“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理解。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
经济关系决定的。(经济作用)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考虑的不是泛泛的利益关系问题,而是
3、道家(老子、庄子)——用消级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即“无 为而治”。
(二)西方政治学。 1、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西 方政治学的奠基人) 2、神学政治论——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 3、文艺复兴时期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学家的是——马基雅维 里《君主论》(人性与权力);布丹的《共和六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4、17 世纪 18 世纪——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 5、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末——自由主义和实验主义学说。
了国家,当阶级完全消灭,国家就消亡了。 2、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阶级专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生产力发
展,生产关系改变,通过社会变革,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随之改变。 3、国家是个实体物,是社会组织,是机器、工具。
政治学概论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 1、氏族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2、氏族制度的特点 • (1)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 (2)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
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 (3)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 3、原始民主制的特征
• (1)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 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 治文化水平。
•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政治的 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 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列宁曾经说过:“国家问题是一 个最复杂最难弄清楚的问题,也 是一个被资产阶级的学者、作家 和哲学家弄得最混乱的问题。”
•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任何阶级 都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 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 (4)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 可以对政治概念作如下界定:政治是阶 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 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 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
(3)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 “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像国家 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 体。
•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 1、国家的产生 • (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
界大战。 • (3)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上海自考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政治学概论(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完整版)第⼀章政治⽣活中的国家第⼀节国家与国家形成理论1、国家的含义与特征1.1 国家的含义“国家”在汉语中由“国”和“家”两个汉字组成。
最初, 两者是分开使⽤且有区别的, 如《尚书》中的“天⼦建国, 诸侯⽴家”,但由于“家国同构”的统治思想的需要, 这⾥“家”的理解已经超越⼀般意义上的家庭, 上升为各诸侯国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这实际上为“国”、“家”并提奠定了基础。
所以, 中国古代许多典籍中还有“国”、“家”合在⼀起的说法, 如《荀⼦》中的“国家⽆礼则不宁”。
但有⼀点需要注意, 在中国古代, ⼤⼀统的国家常常被称为“天下”,“国家”并不是指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与西⽅学说中“state”的国家观念相等同的国家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从国家的词源学来考察,凸显了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意义。
同时国家之所以为国家,其不可或缺的乃是公共权威中⼼的存在,否则国家仅有地缘意义⽽⽆政治意义了。
西⽅政治学对国家的界定众说纷纭。
政治哲学探讨的是国家的本性,由此⽽形成两⼤流派:⼀是古典取向的共同体说;⼆是近代取向的契约从政治共同体的⾓度理解国家,揭⽰了国家的本源意义,或者说展现了国家的理想形态,⽤以关照和判断国家的现实形态;近代契约论则认为国家乃是基于个⼈利益的基础上建⽴的,⼈们正是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才不得不联合成国家,国家的终极⽬的也在于实现个⼈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定义来⾃于恩格斯。
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给国家下了完整的定义:“国家是表⽰:这个社会陷⼊了不可解决的⾃我⽭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摆脱这些对⽴⾯。
为了使这些对⽴⾯,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于在⽆谓的都争⽃中把⾃⼰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种表⾯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量,这种⼒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但⼜⾃居于社会之上并且⽇益同社会脱离的⼒量,就是国家。
马克思主义既强调对国家本性的探讨,以对现实国家进⾏价值判断和关照批判,有着重对现实国家的现象还原,对其形态做科学描述,并将两个⽅⾯有机的加以结合。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城邦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一个波里综合土地、人及其政治生活而赋予其“邦”或“国”之意,演变为“城邦”之称,有独立自主和小国寡民的特点。
2.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
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领域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西塞罗指出疆土、人民、权利统治并不足以构成共和国共和国之所以是共和国其首要理由就是统治的正义性。
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就构成罗马政治的核心。
共和政体使不同阶级愿意以法律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党派私利服从于城邦利益。
3.政治哲学研究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研究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是政治学与哲学这两大学科体系的中介环节。
政治哲学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所用的一种主要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谈到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
4.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科学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
广义政治科学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
狭义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政治学与政治哲学分属不同的研究层次。
狭义政治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理分析等;力求客观地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绝不使用无法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加以验证的概念使政治学研究精确化。
5.行为主义革命二战结束后沉寂已久的政治论坛重新活跃起来一些政治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在反思传统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有关政治研究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战后十几年中这些反思与创新逐渐会继成了西方政治思想领域内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为主义革命”。
这场变革突破了西方传统政治理论的模式将一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政治研究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重新认识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政治概念的逻辑体系。
《政治学概论》自考笔记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1-2章) ⼀章 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1)⽤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物:我国古代的孔⼦、希腊的柏拉图、亚⾥⼠多德。
(2)认为政治是⼀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物:凯尔逊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物:我国古代的韩⾮⼦、意⼤利思想家马基雅维⾥。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物:我国近代民主⾰命的先⾏者孙中⼭。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政策⽽进⾏的活动,是⼀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点: 第⼀,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为核⼼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主张“⽆为⽽治”。
5、西⽅政治学 1、西⽅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物是柏拉图和亚⾥⼠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多德是西⽅第⼀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政治学的真正开⼭之作,他本⼈也由此⽽成为西⽅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
自己整理的00312政治学概论最新版本精典串讲资料

政治学概论1至12章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

第⼀章绪论第⼀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所谓政治学是指研究⼈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科学,是⼀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学说。
※政治学不可能是⼀种对⼈类社会的政治活动规律进⾏简单归纳的实证科学。
⼀、政治的含义(⼀)“政治”最初的含义:是指古希腊成邦,即城市国家,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历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政治学者的政治观。
1.从道德的⾓度,⽤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认为政治的⽬的为了使⼈类社会达到道德⾄善的境界;代表⼈物:(1)中国的“孔⼦”;(2)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及亚⾥⼠多德;(3)德国的康德和⿊格尔。
2.从法律的⾓度,将政治说成是⽴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物:凯尔逊。
3.从权⼒的⾓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
典型代表:(1)《韩⾮⼦·定法》;(2)意⼤利思想家马基雅维⾥,他的代表作《君主论》⼜称为《霸术》,主张政治就是⽤⼒量来统治⼈,⽤权术来欺骗⼈;(3)德意志⾸相卑斯麦,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4)美国“拉斯韦尔”,认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的形成和分享;(5)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政治意指⼒求分享权⼒或⼒求影响权⼒的分配。
4.从管理的⾓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物:<1>孙中⼭,他认为政就是众⼈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之事的⼒量,便是政权,标志着我国近代政治观的⼀种发展和进步。
<2>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认为政治是“参与⼀个社会的全⾯的管理进程”。
5.从政策的⾓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政策⽽进⾏的活动。
代表⼈物: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了“权威性分配说”,在《政治体系》书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执⾏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的决策)的⾏为或相互交往”。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一、政治的含义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4.政治的活动是科学、艺术。
二、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历史演变1.儒家礼治、德治、仁政、王道孔子孟子。
2.法家霸道、依法治国韩非。
3.道家无为而治老子。
三、西方政治学说的历史演变1.亚里士多德和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主要著作。
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1)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2)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政治学主要以权利为研究对象。
3)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西方政治学主要以政策的制定过程为研究对象。
3.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因素,并试图找出规律,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研究方法。
四、<<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历史地位,它是无产阶级第一个政治纲要,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2.主要内容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的观点。
2)明确指出有了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4)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5)系统的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五、历史上剥削阶级的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去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等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的立法或执法的过程。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玩弄权术的活动。
4.将政治看做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六、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层次,属于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研究对象是人,任何一种政治学理论都要以哲学观点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
七、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法学以人类社会强制性行为规范——法律为研究对象,政治与法律都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现象,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且政治行为必须采取合法的形式,可以说政治和法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政治学概论-各章简叙

第一章绪论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的名词解释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
但这并非意味着统治者应该放弃对国家的治理。
5、西方政治学(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第一张绪论政治学的研究目的:试图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起一门关于人类政治生活规律的可学。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是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政权扩大自己,如何争取同盟者,如何打击敌人的一种艺术。
政治概念界定: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综合。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家政权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区分两个层次。
首先,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以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其次,就广义的角度而言,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规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内涵。
依据对象这一内涵,可以推导出政治学研究的外延,即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它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政治学原理主要围绕政治学的基本对象——国家政权——而形成理论体系,并非试图涵盖政治学研究的全部范围,因此,它的作用在于为政治学相关领域和具体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
任何阶级或学派的政治学理论都要以某种哲学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几乎每一种新的和具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出现之后,都会引起政治学基本理论或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的某些变化,并导致新的政治学流派的出现,以及现有政治学流派的分化或滞亡。
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完整word版)00312政治学概论

(完整word版)00312政治学概论00312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①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将其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的学者有:孔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
②视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其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的学者有:凯尔逊.③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及施展谋略玩弄权术的活动的学者:马基雅维里(他的著作《君主论》)、俾斯麦、拉斯韦尔、马克斯·韦伯。
④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的学者有:孙中山、麦肯齐。
⑤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的学者有:戴维·伊斯顿(他的《政治体系》提出了“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简答):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有经济关系决定的.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综上所述,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各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①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②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单选):①传统政治观的逻辑起点认为人性是完善的或者是可以趋于完善的。
②而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逻辑基点认为人性将永远是不完善、有弱点的.■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的学者及其著作(多选):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洛克《政府论》、卢梭《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国古代政治学:①(多选)先秦时代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内涵(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的政治内涵。
伦理政治观;关于城邦的学说;“公民”政治。
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
法律政治观;“共和国”政治。
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
神学政治观;封建制;宗教和教会在政治生活中出于主导地位。
4、现代政治的内涵。
权力政治观;以现代国家为中心,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现代公共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驾驭和控制。
(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1、古代政治的内涵(1)在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政治”,尤其没有古希腊意义上的政治,“政”与“治”分开始用,各有自己的含义。
(2)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
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3)中国古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充满道德色彩的行政活动。
2、现代政治的内涵(1)孙中山对政治的界定:“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这一说法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
(2)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三)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政治内涵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当代的世界体系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列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概念:戴维?伊斯顿——权威 性价值分配说。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理解)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 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 治的根本问题。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 (或政治权力)问题。
③政治理想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古希腊时期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 柏拉图(前427~前347),主要著作有《理想国》,被视为西方政 治思想的最初萌芽。
亚里士多德(前 384~前322),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 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在总结希腊 158个城邦国家 治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写下了《政治学》,提出了“人 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是奴隶主阶级 、封建阶级掌握政治权力的时代。
在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以孔 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商鞅、韩非为 代表的法家。
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是指中国古代以孔孟为师,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 的学派,主张以仁义道德治国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孔 子和孟子。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
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为国以礼,即礼治。 为政以德,即“德治”。“以德行仁”。
法家政治思想
法家是与儒家相对立的主要流派,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主张“霸道”和“以法 治国”。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慎到 、申不害 。
调贤人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法律政治观。
?
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
过程。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
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
凯尔逊:国Leabharlann 是国内法律所创造的社团。3.权力政治观。
?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 开,提出了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 观点。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政治 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 政治的内涵
?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
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
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政 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 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东西,即国 家政权问题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
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发展演变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变的阶段 15—16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 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末,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时期 19世纪后期,西方近代政治学的三阶段
15—16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
马基雅维利: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君主论》, 提出政治关系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政治主要是权术活动 ,政治活动是不讲道德的,政治的根本是权力,政治是现实 的政治活动。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根本 区别的。
政治学:属于社会科学 ,主要研究国家问题 ,以 国家权力为研究对象 ,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 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政治活动具有艺术性。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一是政治学基础理论。是政治学的基础和核心。 二是中国政治。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是比较政治。 四是公共政策。现代政治学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对 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的研究日益发展。 五是行政管理。 六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我国古代,政治的核心含义是统治,是指治国平天下的 活动,即依据特定的伦理道德原则管理社会、治理国家。
可以把所有对政治的解释分为两大类:剥削阶级思 想家的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 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观 (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学者对政治的理解)
1.道德(伦理)政治观
以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者归纳为伦理道 德。政治的目的追求是道德,政治与道德没有明确分野 , 强
中世纪时期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354-430),西罗马帝国末期的思想家,教父 学的代表,其主要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等 。他的主要政治思想是“双国论”。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意大利中世纪的神学 家和经院主义哲学家,其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 论君主政治》等。
欧洲中世纪神学主张的观点有:极力鼓吹人的原罪学说, 神创等级理论和君权神授论,主张神权高于主权,世俗皇权 必须服从于教权。
韩非的许多思想早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1700多年。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是中国古代以“道”为其基本思想范畴的学术思想派别。代表人物 主要有春秋末期的老子和战国初期的庄子。
其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理论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 ) ②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要求国家仅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生活。 (“治大国若烹小鲜” )
集势以胜众,任法以齐民,因术以御群
4.管理政治观。
? 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 代表:孙中山,政治的意思,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 权。
5.政策政治观。
?
把政治解析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
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退出
>>
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政治的含义
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西 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撰写的《政治学》,就是在这 个意义上使用政治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