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小儿发热是常发生的症状,主要是感冒所致,小儿本身体质差,抵抗力弱,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后就容易患病,长时间发热会影响小儿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未进行合理治疗,一旦加重可能导致高热抽搐、脑炎等并发症。

在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用退热药物,但鉴于小儿的特殊性,用药需谨慎。

相对来说,中医治疗更安全,治疗方法也更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患儿的需求,有效退热。

那么,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刮痧治疗在中医理论基础上,使用牛角或玉刮拭皮肤,可以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效果,扩张毛细血管,调节汗腺分泌功能,增加排汗量,降低体温;同时,进行穴位刮痧还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清热、散寒的效果,让患儿的体温逐渐降低。

二、针刺治疗针刺是比较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因为中医讲究血汗同源,甚至把出血成为红汗,所以针刺出血等同于出汗,从而改善体温调节功能,达到降低效果。

而且这一方法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经济实惠。

在操作中,耳尖、十宣穴、中冲穴、少商穴等是首选穴位。

穴位确定后先认真消毒局部皮肤和三菱针,手持三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尖,再快速拔出,通过挤压让穿刺点排血,或是穿刺部位自然出血,穿刺点用棉球按压;操作之前要向穿刺部位推按,促使局部充血。

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刺前要对穴位区域的皮肤情况做评估;操作手法要快、不要刺入过深,出血也不要过多;小儿容易配合度差,所以要与家属说明情况,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避免因为哭闹无法完成针刺治疗;切忌盲目针刺,要找对穴位;为了预防感染,要严格消毒三菱针和局部皮肤。

三、背部按摩治疗根据中医“推三关、退六腑”的理论,对发热患儿做背部按摩,能达到退热效果。

在操作时先将少量温水喷洒在患儿背部,之后按照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用大拇指或大鱼际推按背部,持续3-5分钟,到手下有粗糙感或是局部皮肤发红为止。

四、中药擦浴治疗通过中药擦浴可以刺激穴位局部的皮肤,增加药液渗透性,直至病灶,促进汗液排出,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临床论文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临床论文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29-01【摘要】目的观察几种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发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儿童不同发热性疾病88例,根据患儿病情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后进行退热效果评价。

结论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极为显著。

【关键词】小儿发热中药治疗发热是指小儿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症均有发热的症状。

小儿发热证可分为两大类:外感发热和里证发热。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有许多有效的方药。

在选择用药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情,认真查体,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

有不少人认为中药退热太慢,其实不然,只要辨证准确,中药完全可以迅速退热的。

发热是小儿患病的常见症状,有许多病在一开始就出现发热。

对于小儿发热,家长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马上给孩子吃退热药,随即又服上抗菌素。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用抗菌素就能退热。

但是每种抗菌素却只能杀灭或抑制若干特定的菌种。

对于细菌引起的疾病,要根据不同的菌种选用适当的抗菌素。

必须明确指出,抗菌素并不是越贵就效果越好。

对于病毒引起的疾病,应该说抗菌素是无效的。

如果盲目长期不合理使用抗菌素,会渐渐使细菌对抗菌素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抗菌素失灵。

因为抗菌素要杀灭细菌,细菌为了生存也会进行抵抗。

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用这种抗菌素就没有作用了。

如果用抗菌素来治疗病毒引起的伤风感冒,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还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或者引发其它不良反应。

另外,长期大量使用抗菌素还容易发生“二重感染”。

比如有的孩子在应用抗菌素过程中,突然发生鹅口疮,这就是霉菌繁殖的结果,因此中药治疗小儿发热既安全又有效。

1 病例资料上述88例患儿均来自我院儿科,年龄在2-12岁,男患56人,女患32人,其中扁桃体炎症患者26例,咽喉炎患者18例,支气管炎患者44例。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摘要】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气血平衡,促进疾病的彻底痊愈。

在实际操作中,崔教授依据患儿具体病情,精准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简单易行,且安全无副作用,深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与喜爱。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引火归元法对小儿长期发热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在展示了引火归元法在治疗小儿长期发热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崔文成教授,引火归元法,小儿长期发热,临床表现,操作步骤,治疗效果评价,案例分析,治疗应用前景,临床实践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长期发热是指儿童连续发热超过3天以上的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异常。

目前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佳,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或耐药问题。

寻求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引火归元法作为中医经典名家崔文成教授传承并发扬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平复发热的目的。

崔文成教授在长期从事小儿发热临床工作中,通过引火归元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本文旨在探讨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与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引火归元法的基本原理引火归元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畅气血、归元复原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引火归元法主要包括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四大方面,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引火归元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激发阳气等方式,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病邪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应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时,崔文成教授深入研究患儿的病情特点和体质,结合中医诊断,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小儿外感发热

辨证论治小儿外感发热

主要用于风寒 、 风热表证。肺为娇脏 , 位处华 盖 , 主一 身之气 , 然d , J L 肺常不 足 , 易 受外 邪侵袭 。感 受外 邪常 以 风邪为先 , 夹杂寒 、 热、 湿、 燥邪 。小儿为纯 阳之体 , 感邪后
容易化热 , 因此 风热感 冒居 多。如《 幼科发挥 ・ 急惊风有
书》 , 主治感 冒风寒 , 郁 而化热 。小儿 为稚 阴稚 阳之体 , 在
出现发热 。因此 , 治疗上应采用宣肺解表法 。由于d , J L 感 邪后易化热 , 热病 者居多 , 故辛 凉解表 法应用 广泛 。亦有
体, 感邪后易寒从 热 化 , 或热 为寒 闭 , 形成 寒 热夹 杂或 热
证, 单用辛凉药汗出不透 , 单用辛温药助热化火 , 故 常辛温 辛凉并用 。方 中金银花 、 连翘为对药 , 既有辛凉透邪 、 清热 之效 , 又有芳香辟 秽解毒之 功 ; 柴胡 、 葛根辅 助解 肌发 汗 , 达到退热 的目的; 薄荷 既能疏风 清热 , 又能通鼻窍 ; 黄芩 归
每日1 剂, 水煎取汁 1 5 0 m L, 分 3~ 5次服用 。3剂后未再
发热, 鼻塞 、 流涕 、 咳嗽症状消失 , 病愈 。 按: 本例发病在夏 季 , 主 要表现 为发热 , 热 势较 高 , 伴 有 鼻塞 、 流黄涕 、 打喷嚏 、 咳嗽等表 热证 , 结合 咽部情 况及
舌象、 指纹 , 属 于风热表证范 畴。本例 所用银 翘散 为儿科 常用方 剂 , 又为“ 辛 凉平 剂 ” ; 柴葛 解 肌 汤 出 自《 伤 寒 六
效显著 。 参考文献
[ 1 ] 赵文研 . 席汉 氏综合征的整体观治疗探析 [ J ] . 中医药学刊 ,
作者简介 : 王芳 ( 1 9 8 2 一) , 女, 主治 医师 。从事 儿科l 临床工 作。研

中医辨证治疗四季中常见的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治疗四季中常见的小儿发热
3 2 ( 3 ) : 7 0
[ 3 ] Oz k a n M, Of l a z S B , Ko c a ma n N, e t a 1 . P s y c h i a t r i c mo r b i d i t y a n d q u a l i y t o f
s e a s o n s f o r f e v e r i n c h i l d r e n . Ch i l d r e n Wu h a n a n d Ke h a n w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S h a n g h a n a n d T h e We n b i n g . R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i n t h i s a t r i c l e p r o v i d e d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r e a t i n g f e v e r i n c h i l d r e n , i n o r d e r t o r e d u c e f a i l u r e i n c l i n i c .
编 辑:段苏婷
编号 :E A一 1 4 1 2 3 0 3 9 3( 修回:2 0 1 5 - 1 0 1 3 )
中 医 辨 证 治 疗 四 季 中 常 见 的 小 儿 发 热
T r e a t i n g f e v e r i n c h i l d r e n i n TC M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白 东林 袁 君 茹
( 河南中 医学院 2 0 1 3级硕 士研 究生 ,河 南 郑 州,4 5 0 0 0 8 ) 中图分类 号:R 4 4 1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7 8 6 0( 2 0 1 5 )2 9 . 0 0 4 8 . 0 2

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

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

同病 、 湿 热 内蕴 、 阴两 虚等 证 型 , 或 气 对久 热 、 热 低 病 例 1 翁某 , , ,00年 1 男 3岁 20 1月 2 初 41 3 诊 。午 后 发 热 半 年 。半 年 前 腹 泻 , 发 支 气 管 肺 继
面 色脉苔 观 之 , 为太 阳 中风营 卫不 和 , 夹湿 热 。 辨 兼 热 。药后 汗 出怕 风 , 降未 净 , 热 午后 热升 , 乃表 证 未 罢 , 已传入 少 阳 , 阳少 阳并病 , 改投 柴胡 桂枝 邪 太 故
热邪 恋 , 有汗 不解 , 拟调 和营 卫 , 肌退热 。方 药 先 解 桂枝 汤 加 味 : 枝 3g 炒 白芍 6 g 甘 草 3 g 黄芩 桂 、 、 、
弱, 惟久病正气 已虚, 热深居难透 , 余 加太子参 、 仙
鹤草扶 助正 气 , 助桂 枝 汤 解 肌 透 邪 , 青 蒿 领 邪 外 加 分 析 , 邪 尚流连 于 太 少 两 经 , 选 柴 桂 汤 是 以 柴 病 仍 胡 剂 和解少 阳为 主 , 桂 枝 汤 兼 散 表 邪 为次 , 病 加 使 邪 自少 阳转 达太 阳汗 出而 解 。前 后 服药 9剂 , 证 辨 选方 步步 为营 , 能 热尽 病愈 。 终
锁 , 示 了 中医药 治疗 高热久 热重 症的优 势特 色。 显
关 键词 : 小儿 高热 ; 热 ; 久 中医药辨证施 治 ; 伤寒 与温 病理论 ; 霞芳 经验 王 中图分 类号 :2 2 3 1 7 . 1 文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6 3— 2 7(0 0) 1 0 1 17 4 9 2 1 0 — 0 5—0 3 出怕 风 , 痛 , 红 苔 薄 白腻 , 细 小 数 。表 证 未 咽 舌 脉 发 热是儿 科 最 常 见 的症 状 , 染 性 疾 病 、 湿 感 风

浅谈小儿食积发热临床辨治

浅谈小儿食积发热临床辨治

何 老师 根据 临床 表 现 、 质 差异 和食 物 质 量不 体 同 , 此病候 分为 三型 , 将 辨证 施治 , 现分述 如下 。 2 1 食积发 热 . 多见于学 龄前儿 童 。 体温 多在 3 8C左右 。 纳差 、
腹胀 、 卧不 宁、 夜 口臭 、 大便不 通或泻 下恶臭 , 口味 和
任 医师 , 承 了刘 老之 经验 , 合 自己的 临证所 得 , 继 结 论 治此候 , 现试述 如下 。
1 临 床 特 点
皮 、 骨皮 、 地 大腹皮 、 玉片 、 曲、 神 陈皮 、 连翘 、 黄连 、 山
栀、 草) 甘 。
2 3 冷 积 发 热 .
此证 多为 贪凉饮 冷 , 食之不 当时令 。 或 体温 多在
闷痛伴 纳差 7d 因贪冷 饮过量 , 出现 纳差 、 。7d前 即 发 热 , 温多 在 3 ℃左 右 , 闷痛 不 舒 。查 神 疲 力 体 8 头
倦、 少气懒 言 , 胖嫩 苔 白腻脉 缓 。何 老师 辨证 为冷 舌 积发 热 , 以“ 方 清热利 湿汤 ” 减 。3d后 复诊时 已同 加
别z J戏 闹 。 J L ,
大 便多有 酸腐 味 ; 舌红苔 自厚 而腻 。
何老师认 为此类 只要 积食 清除 , 热 自退 。 发 治疗 以消食 化积 为 主 , 以 “ 方 三仙 丹 ” 厚 朴 、 实 、 斛 、 ( 枳 石
黄芩 、 山栀 、 三仙 、 生 甘草 ) 。 2 2 食 积热甚 . 多 在食积 后 3 。体 温多在 3 . ~5d 85 C以上 , 以 夜 间尤甚 。以腹 部症状 为主 。 腹胀 痛 , 口干 , 汗 , 盗 大 便 干结难 下 , 舌红 苔干 白厚或黄厚 糙 , 数 。何 老师 脉

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发热概况

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发热概况

2020年7月 第13期综 述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发热概况刘惠平,侯靖萱,侯颖跃,袁泽焕,杨锐锋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小儿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对机体危害较大。

中医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常见发热,见效快,安全,非常值得推广。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小儿发热的病因,六个小儿推拿流派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治疗小儿发热病症方面的手法。

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依据,帮助患儿解除痛苦。

【关键词】小儿发热;推拿;流派;综述[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3-0192-02中医在临床上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气虚发热4种。

小儿推拿作为治疗小儿发热的重要外治法之一,具有简单易掌握、方便操作、价格低廉、起效迅速的特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将中医学一些流派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综述如下。

1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三字经推拿流派创建于1877年,创始人徐宗礼,曾撰写《推拿三字经》[1]。

1.1该流派的学术特点 为重视纯阳之体、以清法见长;重脾胃、调中土,消补结合,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取穴少而精且善用独穴;推拿时间长、速度快[2]。

1.2该流派在小儿感冒方面辨证施治 小儿风寒感冒发热,则解表祛风寒。

通过揉一窝风,以平肝清肺;治疗风热所致感冒发热,采取解表邪祛风热治则。

根据穴位作用取穴以达平肝、清肺、清天河水的治疗功效;若患儿感冒挟痰,采取解表祛风热兼宽胸理气化痰的治则。

取穴时应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患儿感冒挟滞,采取解表祛风热兼理气化积的治则。

取穴时应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清补脾;患儿挟惊,治则为解表祛风热兼安神镇惊。

取穴应加重平肝、清肺、加重清天河水、捣小天心[3]。

2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曾撰写《小儿推拿学概要》、《实用小儿推拿学概要》。

该流派主要特点为:重视望诊;以治本为要治则,坚持“补泻兼治”或“补虚扶弱”的法则。

张汉臣将小儿推拿总结为“一掌四要”[4]。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
刘晓萍;杜继善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发热为小儿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在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增高。

临床以发病急,转变快为特点,严重者可诱发惊厥,是儿科急症之一。

临床所用的退热药大多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水杨酸类药为主,但此类药物都因其副作用大,热退后体温容易反复而受到限制。

【总页数】1页(P1569-1569)
【作者】刘晓萍;杜继善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咸阳712046;陕西中医学院咸阳71204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6
【相关文献】
1.甘温法治疗小儿脾虚发热的观察:附小儿腹泻后期持续发热102例疗效分析
2.盐酸小檗碱伍用炎琥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发热型非发热型观察
3.中医辨证治疗外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疗效的meta分析
4.中医辨证施护联合小儿熏退散熏洗对小儿外感发热的干预效果
5.基于温病学理论的EBV致发热中医辨证的可行性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外感发热常见证型及辨证治疗

小儿外感发热常见证型及辨证治疗
3 8
内蒙 古 中医药
过, 伤 阳碍气 。 顾 其病 程 较长 , 改方 缓调 而 告 愈 。 临 证之 际 当须 细 刘佳 衡 ( 1 9 8 2 - ) , 男, 四川 新 津人 , 祖籍江西玉山, 注册 中 医 细审 之 , 探 清 虚实 , 分 清 主次 , 使 药证 合 拍 , 才 能取 得卓 效 。 师。中华 中医药学会 会 员 , 四川省 中西 医结合 学会会 员。 1 4岁即从 参考 文 献 师 于姑 父四川新 津 名老 中医李 杰习 医 5 年 ,后考 入成 都 中 医药大 【 1 J 石君 杰, 宋李亚, 梅 诗雪. 仙鹤草 不 同提取物对 运动性疲 劳大鼠下丘 学中 医专业 ,获得 本科 学历 。 曾有 幸跟 随全 国名老 中 医陈潮祖教 脑 一垂体 一肾上腺 轴的影响硼 .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0 1 3 2 0 ( 6 ) : 6 2 0 — 6 2 1 . 授、 邹 学熹 教授 等 临证 学 习。行 医多年 , 具 有较 高的理 论水 平和 丰 [ 2 】 张锡 纯. 医学衷 中参 西 录 . 河北: 人 民 出版社, 1 9 8 0 . 2 5 5 . 富的 临床 经验 , 擅长 中 医药治疗 内科常 见病 、 多发病 、 疑 难 杂病 ; 能 [ 3 ] 张金 炎. 败 酱 草为主 治 疗慢性 溃 疡性 结肠 炎Ⅱ 】 . 中医杂 志, 2 0 0 2 , 4 3 认 采上 百种野 外 中草药 , 熟练掌握 炼制 丹丸散 剂 的方法 。撰有 《 酸 ( 1 2 ) : 8 9 2 味 中药在糖 尿病 治 疗 中的应 用探 讨》 、 《 李 杰按 病位 分 类治 疗咳 嗽 【 4 1 罗和春 , 崔 玉华, 楼 之芩 冲 药黄花 败酱 镇静 安眠 作 用的临床 观 察 经验》 、 《 邹 学熹 鼻渊方 治疗慢 性鼻 窦 炎运 用体 会》 、 《 柳 宝诒 医案 的 与 药理 药化研 究 U 】 . 北京 中医杂志. 1 9 8 2 , 1 ( 3 ) : 3 0 — 3 3 . 诊 治特 色浅析 》 、 《 宽腰 汤治 疗特发 性水肿 经验 浅谈 》等 多篇论 文 。 作者简介 : 刘佳衡( 1 9 8 2 - ) , 男, 四川新津人 , 祖籍江西玉山, 本科学 担任 《 癌 症的 防治 ・ 中 医药膳 与 气功 》 副 主编 , 香 港 出版社 出版 。 医 历, 执 业 中医师 , 从事 中医内科 临床 工作。 案选2 v ( ( U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I i n G u i Y a o L u e } 英文版 博 士 学位 培养 方

宝宝发热该看中医还是西医

宝宝发热该看中医还是西医

宝宝发热该看中医还是西医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不能互相排斥,而应取长补短。

盲目捂汗和过度输液均不可取。

我曾经看到新浪亲子中心转载的一篇文章《小儿发热该看西医还是中医》,文章中谈到西医和中医对小儿发热治疗的一些观点和处理方法,我想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虽然是西医大夫,但是我脱产系统学习了中医,并且在北京中医医院实习了比较长的时间。

以后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对一些疑难的患儿,我往往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患儿,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但是此篇文章中有关中医论述的部分,我认为是不符合中医理论的,有的地方甚至是偏解中医理论,误导了家长。

因此我“好管闲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发热并不只是由风寒引起文章中说“中医所说的发热,大多数是因为受风寒引起的”,非也!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是很多的,大致归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外感包括中医讲的“六淫”,即风、寒、热(暑)、湿、燥、火,疫疠(即传染病);内伤包括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

绝非只是受风寒引起的发热。

鉴于这位中医医生对小儿发热病因的错误认识,所以对西医的一些治疗看法也是不正确的。

二、捂汗不是中医退热的唯一方法这位中医不赞成西医的输液和冷敷的疗法,认为“把凉的液体注入体内,以达到降温的作用,这是一种与身体对着干的行为。

身体要发热,以阻止‘敌人’(寒气)入侵,这时注入冰冷的液体来降温,反而大大加强了‘敌人’的势力。

因为当人体张开毛孔要把寒气排出体外的时候,如果采用冷敷,反而会将寒气从张开的毛孔‘请’进来,从而加大‘寒气’的势力,这和中医治疗发烧时扶阳的原理是相悖的”。

他认为“与西医相反,热敷、穿厚衣服、盖厚被子……‘捂汗’却是中医治疗时的方法,名为‘汗法’,这是为了帮助人体的阳气战胜体内的寒气,就是中医所说的‘扶阳’”。

按照中医理论,小儿是“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这里中医讲的“阳”主要是指促进孩子生长的功能,“阴”是指人体生长的物质基础。

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说明小儿正处于幼稚状态,各方面发育还不健全;另一方面说明小儿阳气偏盛,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辨证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柔软,外感之鬼神与内生之热交织可以引致肺气透入,气机滑精,肺失宣降,肠失传导,构成壮热、咽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

化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仲腑泄冷,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滑行脱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活血.化疗外感咳嗽患者166基准,结果全部患儿均解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

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


2.夏季热 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其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 夏季6、7、8月,临床以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汗 闭为特征,秋凉后好转。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 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即可诊断,EBV特异性 血清学检查,如:EBV的IgM抗体阳性,或动态观察IgG 抗体滴度明显上升可确诊为EBV引起的IM。 4.其它 如乳蛾、肺炎喘嗽亦可出现发热,但乳蛾可见 喉核肿大或红肿疼痛;肺炎喘嗽伴明显咳嗽、喘急、鼻煽 等。
3
• (二)外感风热 • 主证: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微汗出,头 痛,鼻塞,鼻流黄涕或浊涕,喷嚏,咽喉 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苔薄黄,脉浮数, 指纹红紫。 • 治则:疏风解表,清热宣肺。 • 处方: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三关,清肺 经,清板门,清大肠,掐总筋,掐揉少商 ,拿风池,肩井,运月斗肘。
• 二、阴虚发热 • 主证: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两 颧发红,心烦盗汗,少眠,形体瘦削,口 干唇燥,食欲减退,大便干,小便黄,舌 质红或有裂纹,无苔或苔少,脉细数,指 纹淡紫。 • 治则:滋阴清热。 • 处方:分手阴阳,补肺经,揉二马,清天 河水,水底捞明月,清肝经,揉涌泉。
• 三、脾胃积热 • 主证:发热腹胀,腹痛拒按,嗳腐吞酸, 恶心呕吐,口渴引饮,纳呆便秘,舌苔黄 腻,脉弦滑数。 • 治则:导滞清热。 • 处方:清胃经,推脾经,推五经,清大肠 ,运内八卦,水底捞明月,退六腑,摩腹 ,拿天枢,推下七节骨。
鉴别诊断
• 1.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 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发病多在2岁以 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潜伏期一般5~15天。人类疱疹病 毒6、7型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临床特征起病急, 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伴有烦躁、咳嗽、呕吐、 腹泻及咽红,在高热时可出现惊厥;发热3~4天后,在降 温或退热后出现皮疹 ,呈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为该病 的特征;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轻度肿大;末梢血淋巴细胞明 显增高,可达70%~90%。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烦躁 及惊厥时可用镇静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宝宝发烧的中医辨证

宝宝发烧的中医辨证
小一点的小孩,可以用姜煮水给宝宝洗澡,稍微热点,可以放点米酒。注意保暖,不要让宝宝再吹风受凉。
多给宝宝按摩按摩后背。
善意提醒:无论宝宝是何种感冒发烧,都不要给他用三九药业出的“小儿感冒颗粒”。中西药制剂,绝对弊大于利。
二、 内热发烧:
内热发烧,《伤寒论》称阳明经症。原因是由于大便不通。宝宝三五天没拉大便,就容易出现喉手握患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蘸水推小儿食指掌侧,从指端向手掌方向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露,便于观察。正常的指纹在食指本节附近,隐隐显露,色淡红略紫。指纹诊病的基本原则:色红表示内寒,色蓝表示内热。这是每个父母都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简单法门,下次你宝宝病了,看看他的指纹,你心里也就有数了,不需要惊慌失措的。
二、 内热发烧
三、 长牙齿
四、 食物中毒
我下面分别对这几种情况分别阐述。
一、 风寒感冒:
故名思意,就是受凉感冒发烧啦。一般情况是,身体出汗,没有及时换干的衣服,吹上冷风(或者空调),很容易就受凉感冒。风寒感冒,《伤寒论》称之为太阳经症,太阳开机受阻。中医一般称风寒束表,治宜辛温解表。风寒束表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引起发烧感冒呢。我们知道人体的皮肤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当体温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出汗来降温。出汗后吹空调,身体肌肤处于舒张的状态,此时吹冷风就很容易为寒邪入侵体内。首先的表现就是皮肤的出汗功能受到抑制,皮肤不能起到调节体温作用,当然要发热啦。当宝宝发热无汗,再结合他是否有吹冷风,就得考虑是否风寒感冒啦。
判断小宝宝是因为长牙齿而发烧,不能让他打抗生素和退烧针,因为这是他正常生理过程,你非给他吃药打针,对他身体生长发育影响很大的。
这是正常生理过程,不需要给宝宝吃任何药物和打针,过了这阶段自然就好啦。

王道全教授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介绍

王道全教授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介绍
2 辨 证 论 治
处方 : 揉 上马 , 清天 河水 , 补脾 经 , 补肺 经 , 推涌 泉 ,
按揉 足 三里 , 运 内劳宫 , 揉 肾顶 。
方义 : 揉上马、 补肺 经 滋 肾养肺 , 滋补 阴液 , 配 清天 河水 , 运 内劳宫 以清 虚 热 ; 补脾经、 按 揉 足 三 里健 脾 和 胃, 增进 饮食 ; 推 涌泉 引热 下行 以退 虚热 。揉 肾顶 以收 敛 元气 , 固表止汗 。 2 . 4 气虚发热 主证 : 低热 , 或 劳 累后发 热 , 消瘦 , 懒
2 . 1 外感发热
主证 : 发热 , 头痛, 怕冷, 无 汗, 鼻塞 ,
言乏力 , 气 短 自汗 , 面 色眺 白 , 食欲不振 , 四肢 倦 怠 , 舌
质淡 红 , 苔薄白, 脉 象沉 细无力 或虚 弱 , 指纹 色淡 红 。
治法 : 补 中益气 , 佐 以清 热 。 处方: 补脾经, 补肺经, 推三关, 揉 外 劳, 摩 腹
善 于运用 推 拿治疗 各 科 疾 病 , 尤 其, 舌 红苔 燥 , 指 纹 深紫 。
治法 : 清 泻里 热 , 理 气 消食 。
处方 : 清肺 经 , 清 胃经 , 清大肠 , 揉板 门 , 顺 运 内八 卦, 清 天河 水 , 退六腑 , 揉 天枢 , 摩腹 ( 顺 时针 ) , 分 腹
以清热解 表 。 2 . 2 肺 胃实热 主证 : 高热 , 面红 , 气促 , 不 思饮 食 , 便
推拿 教研 室 主 任 、 硕 士研 究 生 导 师 、 山 东 省 精 品课 程
《 推拿 学》 课 程 负责人 、 中华 中 医药 学 会 推拿 分 会 常务
委员 、 中华 中医药 学会整 脊分 会常 务委 员 、 中 国针灸学 会第 一届 针灸 推拿 结 合 专业 委 员 会 常 务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劳动 和社 会保 障部 专业 技能 鉴定 保健 按摩 师高 级 考评 员 、 山东科 技 计 划 与科 技 成 果 评 审 专 家 等 职 。从 事推 拿 临床 医疗 、 教学 、 科研工作 3 0余 年 , 学 验俱 丰 ,

小儿(宝宝)发烧,中医怎么治?

小儿(宝宝)发烧,中医怎么治?

小儿(宝宝)发烧,中医怎么治?一、发烧中医机理中医认为,发热与阳明经和太阳经有关。

阳明经是人体经络之一,与胃、脾、大肠相关。

太阳经是人体经络之一,与表层组织和气血相关。

当外邪入侵或体内湿邪郁滞时,会引起阳明与太阳经络的不畅,导致发热。

发热也可能是由热邪侵袭所致。

热邪是一种外邪,可以由病菌、病毒等引起,也可以由体内湿邪转化而来。

当热邪侵入人体,阻滞了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机体温度升高,出现发热症状。

湿热蕴结也是发热的原因之一。

湿热是一种病邪,由体内湿气与热邪相结合而成。

当湿热蕴结于体内时,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发热现象。

发热还有可能与阳虚火旺有关。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火旺则代表了炎热的症状。

当阳气不足时,机体阴阳失衡,导致阴寒之地的阴气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引发火旺,出现发热的症状。

小儿身体机能相较成年人而言,发烧危害也更大。

一旦幼儿出现发烧的情况,监护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辅助降温,高烧不退者应及时寻求医师的帮助。

二、治疗原则、思路和方药方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小儿发热的具体表现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这意味着中医师会综合分析病情,包括体温变化、口干舌燥、咳嗽、喉咙红肿等症状,来确定发热的辩证类型。

常见的辩证有热证、寒证、风热证等,医师应当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小儿发热过程中,中医常使用温开里解表的方法。

对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发热,中医通常采用温性药物如麻黄、桂枝等,通过促进汗出解表,达到降温的目的。

而对于热证或热毒引起的高热,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如黄连、连翘、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中医治疗小儿发烧时还注重调理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脾胃功能良好有助于疾病康复。

在治疗小儿发热时,中医会适当调理脾胃,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促进营养吸收和脾胃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小儿发热应该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何云长【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06(000)005【摘要】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祖国医学在小儿发热的治疗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理想的疗效,现将祖国医学治疗小儿发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发热乃邪正相争的征象,多由邪气实所致,属于外感病范畴。

另外体内内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在外感邪气方面,应分析发病季节、病邪性质、盛衰和病位;在内因方面,首先应考虑“小儿为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

其次是其平素的体质状况及有无宿食,3岁以下之幼儿尤其如此。

第三,有无痰湿停留,正气是否耗伤,尤其是阴液的耗伤,气的耗损;第四,有无误治情况等,归纳起来,小儿发热在病因病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邪盛一般外邪亢盛可以引起高热,外邪衰弱多引起低热,热势的高低主要是感邪的轻重而定,亦要看小儿的体质情况,小儿为阳体,诸邪易化热化火,寒邪可以从热化,热邪可以化火,发热乃邪正交争的反映,若患儿平素阳气旺盛则病来迅速,病势重,反之阳气衰弱微者则病势轻,速度亦慢,若正气弱无力与邪相争,则发热不高,甚至低于正常,反而说明病情危急。

2.热入阳明:病邪在表未愈,传入阴明,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内传入里化热,病变部位有在经、在腑之分,表现为明显的热象: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渴引饮,便干,小便短少等。

3.邪传入少...【总页数】2页(P277-278)【作者】何云长【作者单位】宾川县中医院,云南,宾川,67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相关文献】1.论中医辩证施治治疗小儿发热经验心得 [J], 柳向武2.张西俭主任中医师平脉辨证治疗小儿发热经验举隅 [J], 路瑜;赵颜俐;苟春雁3.林季文老中医运用“清透汤”治疗小儿发热经验 [J], 李玉梅;江文文;林季文4.吕草原老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J], 张洁;吕草原5.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 [J], 麦建益; 罗笑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治疗小儿发热多以外感、内伤两大类辨证论治。

外感者,发病急,病程短,治疗以驱邪为主要法则,邪去则热退。

一般在发热时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不减,此为外感发热之特点;内伤发热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不伴恶寒,若有恶寒则会得衣被而减,治疗当顾及阴、血、正气,即驱邪不忘扶正之意。

(一)外感发热1伤风发热:由外感风邪而引起。

其症恶风,有汗,身热,轻咳流涕,舌苔白薄,脉象浮缓,法当祛风解表。

方以杏苏饮、葱豉汤加减。

药用苏叶、桑叶、杏仁、甘草、桔梗、陈皮、豆豉、生姜、连翘。

2伤寒发热:由外感风寒而引起。

其症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周身酸痛,鼻流清涕,咳嗽,舌苔白薄,脉象浮紧。

法当解表散寒。

方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药用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甘草、桔梗、生姜、葱白、白芷等。

虚者加党参,高热者加柴胡。

3风温发热:感受风温之邪而引起。

其症发热,微恶风,不恶寒,轻咳,口渴自汗,舌质红,苔白薄黄,脉浮数。

法当辛凉透表,发热甚者用辛凉重剂银翘散加减。

药用芥穗、薄荷、甘草、桔梗、牛蒡子、豆豉、银花、连翘、黄芩、葱白、芦根。

咽痛者加山豆根、干青果;低热而咳嗽重者,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菊花、甘草、桔梗、杏仁、豆豉、薄荷等。

4伤暑发热:由于酷夏暑热所伤而引起。

其症发热,头晕重,身困倦,口渴自汗,或汗不第二卷362出,舌质红,苔白滑,脉浮濡而数。

法当清暑解表。

方以新加香薷饮加减。

药用香薷、藿香、炒扁豆、厚朴花、银花、连翘、黄芩、滑石、甘草。

表虚者加南沙参;呕吐者加陈皮、姜半夏、川黄连;腹泻者加白术、茯苓、焦三仙等。

5伤营发热:由于温热病由气分入营血所致。

其症发热,烦渴喜饮,不恶寒,有汗,时有谵语,精神倦怠,目喜闭不开,舌质红绛,苔光少,脉细数无力。

法当清热滋阴和营血。

方以清营汤加减。

药用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川黄连、银花、连翘、丹皮、南沙参、鲜菖蒲、鲜荷叶、西瓜衣等。

6湿温发热:由于湿温之邪不能发越于外所致。

其症发热或发热午后较高,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不饥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细滑而濡数,法当辛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

方以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滑石、竹叶、姜半夏、通草、黄芩、厚朴花、大豆黄卷、连翘等。

7黄疸发热:由湿热郁于肝胆所致。

其症发热无汗,头晕,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白,小便深黄不利,面目及一身发黄,舌苔黄或腻,脉浮滑而数。

法当清热利湿退黄。

方以茵陈蒿汤、四苓散加味。

药用茵陈、炒栀子、黄芩、生大黄、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车前子、藿香、板蓝根、焦三仙等。

8泻痢发热:由于饮食不洁兼外感风邪而引起。

其症发热无汗,腹泻腹痛,大便脓血,里急后重,日数次或十余次,舌苔白或薄黄,脉浮数,法当解表清热利湿,调气行血。

方以葛根芩连汤、香连丸加味。

药用葛根、黄芩、黄连、广木香、白芍、银花、连翘、焦楂等。

9麻疹发热:由于麻疹病毒、天行疠气感染所致。

其症初起发热、咳嗽、喷嚏、目赤流涕,随之耳后、前额、全身出皮疹,唇赤舌质赤,苔白厚,脉浮数。

法当辛凉宣透,清热解毒。

方以银翘散加减。

药用芥穗、防风、银花、连翘、葛根、蝉衣、牛蒡子、玄参、鲜芦根、桔梗、甘草、芫荽等。

出疹期,身发高热,咳嗽气急,全身皮疹稠密,疹色鲜红或暗红,唇干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洪数。

治宜辛凉宣透,清热解毒凉血。

方以白虎汤、三鲜汤、犀角地黄汤加减。

药用鲜茅根、鲜芦根、鲜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玄参、生石膏、蝉衣、牛蒡子、紫草、银花、连翘等。

高热不退而烦躁者,加用紫雪散。

10烂喉痧发热:由于猩红热病毒所致。

其症发热,咽干咽痛,发热1~2天后,周身弥漫性皮诊,境界不明显,压之退色,口唇苍白,舌质赤苔少,脉浮细数。

法当辛凉解表、清热凉血、解毒利咽。

方以银翘散、导赤散加减。

药用薄荷、竹叶、玄参、生地、赤芍、丹皮、蝉衣、桔梗、甘草、山豆根、银花、连翘、生石膏、芥穗等。

11痄腮发热:由于温毒外袭而引起。

其症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疼痛,咀嚼更甚,身发高热,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或有呕吐,舌苔薄黄或厚腻,舌质红,脉浮数。

法当清热解毒消肿。

方以普济消毒饮加减。

药用板蓝根、蒲公英、连翘、夏枯草、柴胡、黄芩、龙胆草、苦丁茶、玄参、桔梗、牛蒡子等。

壮热不退加生石膏、紫雪散;睾丸肿痛加橘核、荔枝核、元胡;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等;肿胀甚者,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或醋调外敷,日换一次。

12疖肿发热:由于热毒内蕴而引起。

其症一处或多处生长疖肿,身发高热,局部红肿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薄,脉洪数。

法当清热解毒消肿。

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

药用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芷、当归、甘草、花粉、炮甲、皂角刺、制乳没等。

13咳喘发热:由于外感风邪入里化热犯肺而引起。

其症发热,咳嗽气喘,痰多色黄稠,气促发憋,甚则鼻煽,口唇青紫,舌质赤,苔黄腻,脉浮滑数。

法当解表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

药用生麻黄、炒杏仁、生石膏、甘草、炒苏子、炙冬花、陈皮、姜半夏、瓜蒌仁、川贝母、黄芩、银花、连翘等。

高热甚者加用牛黄散、紫雪散;痰多者加鲜竹沥汁或天竺黄等。

14少阳症发热:由于外感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所致。

其症发热恶寒,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数。

法当和解表里。

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药用柴胡、黄芩、南沙参、姜半夏、生姜、大枣、陈皮、甘草、银花、连翘、焦三仙等。

15阳明发热:由于外感表证失于宣散,化热入里所致。

其症高热烦躁,有汗或大汗出,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厚津少,脉洪大而数。

法当辛凉重剂以清解气分之热。

方以白虎汤加减。

药用生石膏、知母、甘草、黄芩、豆豉、银花、连翘、花粉。

正气虚大汗出者加南沙参或西洋参;高热不退者加用紫雪散等。

16阳明腑实发热:由于邪热入里,热结大肠所引起。

其症身发高热,烦躁如狂,腹部胀满拒按,渴喜凉饮,大便燥结,或数日不大便,舌质赤,舌苔老黄无津,脉沉实有力。

法当泻热通便,釜底抽薪。

方用三承气汤或增液承气汤化裁。

药用炒厚朴、枳实、生大黄、元明粉、生地、玄参、麦冬、甘草等。

(二)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由于病久阴津已伤所致。

其症身发潮热,午后为甚,口渴而饮不多,有汗而热不退,纳差,神倦乏力,舌质赤,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法当滋阴清热。

方以青蒿鳖甲汤加减。

药用青蒿、制鳖甲、生地、丹皮、南沙参、知母、白薇、银花、连翘、豆卷等。

若低热不退而伴咳嗽气喘者,方以泻白散加减,药用桑皮、地骨皮、银柴胡、黄芩、南沙参、知母、川贝母、银花、连翘、甘草、桔梗等。

2虚劳发热:由于久病阴虚体弱而致。

其症潮热,羸瘦,骨蒸盗汗,五心烦热,口渴喜饮,身倦乏力,纳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

法当滋阴退热。

方以秦艽鳖甲汤加减。

药用秦艽、制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知母、南沙参、麦冬、乌梅肉、石斛、玉竹、青蒿、焦三仙等。

3血虚发热:由于血虚卫外不固所致。

其症常有发热,忽高忽低,头晕,神倦乏力,纳呆,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少,脉细弱无力。

法当益气补血退热。

方用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生芪、当归、白芍、柴胡、炒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大枣、焦三仙、白薇等。

4症瘕发热:由于劳伤而引起气滞血瘀所致。

其症时发潮热,胁肋阵发性疼痛,腹胀满,肋下有症瘕积聚(即肝脾肿大),触之有压痛,纳差,消瘦,舌质暗,有瘀点,苔薄,脉弦细弱或涩等。

法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以鳖甲煎丸、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柴胡、制香附、郁金、制鳖甲、当归、赤芍、丹参、生牡蛎、红花、桃仁、京三棱、枳壳、黄芩、党参、焦三仙等。

5食滞发热:由于暴饮暴食而致饮食停滞。

其症腹胀腹痛,时有潮热,五心发热,烦急,或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沉滑有力。

法当消食导滞清热。

方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

药用枳实、陈皮、炒白术、茯苓、姜半夏、莱服子、连翘、焦三仙、熟大黄、青蒿梗等。

6疳积发热:由于久伤乳食、脾虚食积而致。

其症形体消瘦,低热盗汗,或手足心热,腹胀肚大青筋,爱吃泥土,两眼烂赤,鼻痒,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滑无力。

法当清热消积,补脾助运。

方以健脾消积汤(自拟方)。

药用党参、炒白术、茯苓、使君子、青陈皮、胡黄连、芦荟、焦三仙、制鳖甲、炮山甲、银柴胡等。

一、小儿发热的临床类型发热表热:一般外感疾病,病邪在表,如伤风发热,或伤寒发热等,皆为表热。

里热:一般内伤疾病,病邪在里,如肠胃不调,睡眠不安,惊热风痰等表现发热者,皆为里热。

虚热:一般气血不足,形体赢弱,睡眠露睛,夜间多汗,神倦乏力,经常发热等,皆为虚热。

实热:一般头昏面赤,肚腹胀满,小溲赤涩,大便干燥,烦渴有汗等,皆为实热。

壮热:一般血气壅实,表里俱热,突发高热,甚至惊厥者,属于壮热。

潮热:发热时起时伏,发歇有时。

实证虚证。

都可出现潮热。

食热:手足心热,腹部发热,日轻夜重,不思饮食,为积食化热。

血热:每日午前发热,夜间身凉,便血,面色潮红者,属于血热。

烦热: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唇红舌红,口鼻生疮,口渴发热,饮水不止,属于烦热。

余热:病邪未尽,药后尚有微热,精神、眠食仍未复元者,为有余热。

1.心经虚热小儿掌心发热,心烦不寐,善惊,胸部多汗,舌破咽干,神识呆滞,脉弱,舌质淡。

治以益气清心,方用生脉散加味:人参,麦冬,五味子,远志肉,云茯苓,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

地骨皮。

2.心经实热小儿心火七炎,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小便赤涩,脉数,舌质红。

治以泻心导赤,方用导赤散加减:生地,麦冬,黄连,栀子,木通,青黛,儿茶,连翘,竹叶,甘草,灯心。

3.肝经虚热小儿面青目肿,胸腹满闷,两胁及少腹疼痛,四肢困热,欲作惊痫。

咏弦细,舌质干,苔薄。

治以清肝和血,方用柴胡散加减:云茯苓,银柴胡,青皮,鳖甲,炒丹参,白芍,黄芩,知母,甘草,地骨皮。

4.肝经实热小儿发热烦躁,目赤眼肿,睡中惊恐,耳中疼痛,脉弦数,苔黄。

治以疏肝散风,方用泻肝汤加减:白菊花,冬桑叶,青皮,山栀,夏枯草,钩藤,白蒺藜,龙胆草,草决明,生甘草。

5.脾经虚热小儿面黄肌瘦,长期潮热,口渴或不渴,汗多,腹胀,大便时干时溏,脉细数,苔黄。

治以扶脾和胃,方用参苓散加昧:人参,茯苓,白术,陈皮,柴胡,青蒿,鳖甲,鸡内金,淮山药,白芍,甘草。

6.脾经实热小儿面黄口干,夜热,手足心热,腹胀肠鸣,口臭,大便干,小便短黄,脉数,苔黄。

治以导滞行脾,方用达原饮加减:厚朴,槟榔,草果仁。

黄芩,知母。

焦三仙,熟军,青皮,甘草,藿香。

7.肺经虚热小儿面白气短,经常低热,容易感冒,咳嗽多汗,胸中肩背胀痛,脉虚数,苔薄白。

治以益气补肺,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南沙参、麦冬、茯苓、五味子、紫菀、款冬花、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甘草。

8.肺经实热小儿咳嗽气急,发热,多汗恶风,口渴,痰稠。

脉数,苔黄。

治以清肺泻火,方用苇茎汤加味:杏仁,桃仁,瓜蒌仁。

冬瓜仁,桔梗,知母,黄芩,枳壳,栀子,桑叶,甘草,苇根。

9.肾经虚热小儿体瘦,嗜睡善惊,口干,饥不欲食,耳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