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舟研学任务单
2018年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文档资料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内容预览:《生命之舟》学习目标: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1. :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201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
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
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201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结构图表如下:写法分析: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1.声画合一。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
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
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生命之舟》-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生命之舟》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生命之舟》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生命之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用的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珍贵和伟大。
引出本课的课文《生命之舟》。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词语句型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学生进行口头练习。
4. 深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绘画、手工艺等创作活动,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7、生命之舟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关键句子的理解。
1.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宝贵,激发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3.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2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生命话题的思考。
1.2学生分享自己关于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书写。
3.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课堂小结5.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2学生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讲解2.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关键句子。
3.课堂活动3.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1.2学生简要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的艺术特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1.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
3.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2.2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挑选几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5.课堂讨论5.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5.2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7.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7.2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导入新课1.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1.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生命之舟》这篇文章。
”1.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今天我们将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挑选几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生命之舟》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学会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生命之舟》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生命之舟》,学习生字词。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生字词。
(2)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口语练习:(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复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八年级语文:《生命之舟》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生命之舟》教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生命之舟》学习目标:1.认识电视新闻的特色。
2.领会电视讲解词是怎样用正确、生动、简洁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知识:1.作者简介:梁家新,有名记者。
2.背景资料1998 年 8 月 1 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长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加救人。
拍摄过程中,记者一直采纳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动人至深的场面。
在编写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救援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讲解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题目讲解1998 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民众一万七千多人。
民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的表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穷感谢与热爱之情。
主题剖析:本文经过报导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此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民众动人事迹,表现认识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管命、把民众的生命看得高于全部的崇敬精神。
构造剖析:本篇电视讲解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清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救援民众。
第二部分:(3-9段)要点讲解战士救援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此次救援行动的成效。
构造图表以下:写法剖析: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流传工具流传新近发生、发现和改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命之舟》教案
教学方法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语文能力和素养。
课堂氛围
反思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否良好, 是否能够让学生感到舒适、安全 、自由,是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 交流和互动。
06
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
总结词
内容充实、重点突
详细描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生命之舟》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文本解读、问题 探讨和写作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和技能。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
总结词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例如,在写作训练环节,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与“生命之舟”相关的文章,这样既锻炼了 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 的感性认识。
在线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 识面。
实物展示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物,如救援装备等,帮 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
互动教学
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师生、生 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05
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培养其人文素养和思考能 力。
课堂活动
80%
活动一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 对生命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
100%
活动二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 角色,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情 感。
生命教育主题研学活动方案
生命教育主题研学活动方案主题:探索生命的奥秘——生命教育研学活动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尊重意识;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生命起源、生命的多样性及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活动准备:1. 研学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丰富生物资源的自然环境,如自然保护区、生态园等;2. 活动时间:两天一夜的研学活动;3. 小组组成:每个小组6-8人,每组成员包括不同性别和不同能力的学生,以促进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4. 物资准备:天文望远镜、显微镜、手电筒、放大镜、计数器、野外生物观察工具(网子、挖掘工具等)、相机等;5. 安全准备:学生佩戴好防晒霜、帽子、手套等防护装备,并提前接受卫生知识和安全知识的教育。
活动内容:第一天:早上:1. 研学活动开场:组织学生集体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2. 专家讲座:请生物学专家向学生介绍生命的基本概念、生命的特征和生命的分类等。
上午:1. 生态探索:将学生分为小组,在生态园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记录所见到的不同种类的动植物;2. 显微镜体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显微镜观察树叶、昆虫等微小生物,观察并记录有趣的细节。
午餐后:1. 在户外进行生物计数:组织学生学习使用计数器,进行生物计数,了解不同种类的生物数量分布;2. 互动游戏:利用生物知识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
下午:1. 专家示范:请专家演示及讲解如何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带领学生进行太阳观察;2. 自由探索:学生自由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记录所见到的有趣现象。
晚餐后:1. 夜间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在黑暗中使用手电筒观察夜行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2. 星空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星空,欣赏美丽的星星和星座。
第二天:早上:1. 进一步生物计数:学生选择不同的区域继续进行生物计数活动,比较不同区域生物数量的分布情况;2. 作品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拍摄的照片、记录的资料等制作展板,展示自己的发现和观察成果。
初二语文上册《生命之舟》教案
初二语文上册《生命之舟》教案一、学习目的:1、了解电视旧事的特点。
2、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言语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二、文体知识:2、背景资料,2021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风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
拍摄进程当中,记者一直采用长镜头记载的手法,记载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局面。
在编辑进程当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局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标题解说。
2021年簰洲湾发作溃口后,束缚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束缚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肉体的表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有限感谢与热爱之情。
三、主题剖析:本文经过报道1988年簰洲湾发作溃口以后,束缚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束缚军和武警战士贪生怕死、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高尚肉体。
〔一〕结构剖析: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1-2段〕簰洲湾溃口,2号清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末尾营救群众。
第二局部:〔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局面。
第三局部:〔10段〕总结这次营救举动的效果。
〔二〕写法剖析:电视旧事是应用电视传达工具传达早先发作、发现和变化的理想,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这那么电视旧事除了具有普通旧事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1、声画合一。
电视旧事是以画面和声响为主要传达手腕的旧事,画面是它的视觉笼统,解说词、音响那么是它的听觉笼统,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
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同,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相互配合。
这那么〝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严密配合,不只表达出电视旧事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停止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入的思想,协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理想,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生命之舟》导学设计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
3、学习武警重点】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确、生动和简明性。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2、自学:明确问题,同学们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为展示做准备。
3、展示:由小组代表发言,不完整的或不准确的由组内同学补充订正。
4、老师明确答案。
追问:导语、主体、结语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见课本
【导学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15分钟)
1、过渡: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展开报道的?又选取了哪几个重点画面?
关于文体知识:
电视新闻是运用电视这一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发现的重大新闻事实所进行的报道。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形象的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的采访报道可与新闻事件同时进行。因此,视像性是电视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本文就是一篇电视新闻的解说词。
【探究活动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
学法指导:分析动词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1、阅读主体部分,完成课后选词填空练习。
(1)搜寻 绕过 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 冲去 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导学重点】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确、生动和简明性。
指导学生体会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确、生动和简明性。
导学过程:
《探索生命的方法》 学习任务单
《探索生命的方法》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到生命现象的奇妙和独特。
2、掌握探索生命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包括观察、实验、比较和分类等。
3、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进一步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二、学习内容1、生命的定义和特征(1)什么是生命?探讨生命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新陈代谢、遗传变异、应激性等。
(2)生命的层次结构: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到生物圈,了解生命的不同层次和相互关系。
2、观察生命现象(1)观察的重要性:介绍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2)观察工具和技术:学习使用显微镜、望远镜等工具,以及现代的影像技术来观察生命现象。
3、实验研究生命(1)实验设计的原则:掌握控制变量、对照实验、重复实验等基本原则,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实验方法和技术:了解常见的生命科学实验方法,如生物化学分析、生理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等。
4、比较和分类生命形式(1)比较的方法:学会对不同生物进行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分类的体系: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如界、门、纲、目、科、属、种,以及现代分类学的发展。
5、生命的演化(1)演化的证据:学习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提供的演化证据。
(2)演化的机制:探讨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等演化的主要机制。
三、学习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籍推荐相关的生命科学教材,如《生物学》、《普通生物学》等,以及一些科普读物,如《物种起源》、《生命是什么》等。
2、在线课程和视频提供一些知名在线教育平台上的生命科学课程链接,以及相关的科普视频网站。
3、实验室和实地考察如有条件,安排参观学校实验室或生物研究机构,或者进行实地的生态考察。
四、学习活动1、课堂讲解和讨论由教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组织学生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如何查找和引用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字词较多,需要学生充分预习。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简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发现。
(2)组间交流,总结课文的特点和优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强调重点难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巩固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课堂小测,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培养。
2. 抄写生字词,加强字形记忆。
3. 结合课文内容,自选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考察学生的发音、语调、情感表达能力。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考察学生的字形、字义理解能力。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表达能力。
7—8生命之舟
3)劫后余生:
4)经久不息:
5)功成名就:
3、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4.通讯的特征:容量大:通讯可以反映更多、更具体的情况,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更详尽,篇幅可以稍长。样式多,此点可在通讯的类中详见。写法活:结构灵活多变、表达方式自由,语言形象生动。
3)选段表现了袁隆平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讯一般来说有四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5、通讯的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场面五:下午四点,共救起17000多人。
2、其中让你最感动、最难忘的情节是。学生表演这一情节。
3、归纳电视新闻的特点:1),即运用电视画面把具体的可视的典型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获得最感性的认识。2),及综合广播、报纸、摄影等表达方式的有用部分--------用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同时传递信息。3)、、及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这句话表现了什么?
《生命之舟》导学案
课题7.生命之舟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肆虐”“率先”“同期声”“簰”。
2.诵读课文,了解本文报道了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的动人事迹。
3.了解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声画合一。
4. 品味本文简明、准确、生动、大众化的语言,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为人的精神及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了解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声画合一。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简明、准确、生动、大众化的语言,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为人的精神及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备注布置预习:1.学生自主掌握生字词。
(包括读音、字形、解词、连词成句等)2.诵读课文,了解本文报道了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的动人事迹。
3. 了解”电视新闻”这种新闻体裁的基本特征。
4. 品味本文简明、准确、生动、大众化的语言,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为人的精神及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学习流程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肆虐”“率先”“同期声”“簰”。
2.诵读课文,了解本文报道了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的动人事迹。
3.了解”电视新闻”这种新闻体裁的基本特征。
4. 品味本文简明、准确、生动、大众化的语言,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为人的精神及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这则电视新闻报道了解放军武警战士驾驶冲锋舟营救落水群众的过程,作者是如何展开报道的?预设问题2:在报道中哪一个情节最难忘、最紧张、最典型?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预设问题3: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四、精讲点拨在报道中哪一个情节最难忘、最紧张、最典型?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5分)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生命之舟》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生命之舟》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重点)2.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
(难点)3.学习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理解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新课导入:1998年,我国遭遇百年不遇的罕见的洪涝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纷纷到抗洪第一线视察,指挥抗洪斗争。
亿万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洪救灾的最前线,用他们的生命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
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知识链接】①背景资料:1998年8月1日午夜,长江嘉鱼簰洲湾溃口,8万多群众生死未卜,梁家新同志带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指挥记者搭乘武警第一艘救人冲锋舟深入灾区,采拍了《生命之舟》,该片结构巧妙、语言精当、镜头感人,真实地再现了武警官兵不怕牺牲抢救受灾群众的珍贵场景,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记者不顾安危深入一线的职业作风。
特别是“小江珊”的画面,成为1998年抗洪的经典。
该片播出后,社会反响巨大,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彩虹奖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其解说词选入中学语文八年级课本,这是湖北电视新闻作品首次入选中学教材。
江泽民同志在湖北视察期间说:“我一看见这个镜头就想流眼泪,实在太感人了。
”②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电视新闻:声画合一报纸新闻:看广播新闻:听【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簰州湾()溃口()靠拢()肆虐()2.解释下列词语。
感人至深:穿梭:迂回:肆虐: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空白,体会这些词语的好处。
(1)……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______房顶、电线等障碍,______于树丛之中,________被困群众。
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语文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
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语文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电视新闻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把握生命之舟的内涵。
3、了解1998年历史背景。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水,是生命之源,它培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
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楚和灾难。
大伙儿还记得 1998年的那下场大水吗?,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
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
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1998年,回到湖北嘉鱼州,看看那儿所发生的情况吧。
背景介绍: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照,一边参与救人。
拍照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纳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
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讲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二、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并摸索:1、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那么电视新闻报道的要紧事实。
〔学生朗读,摸索并回答以下咨询题〕释疑:第一题: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
这确实是电视新闻的特点。
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讲明?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要紧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讲、同期声和现场成效。
师:对,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
它们之间是有区不的。
第二题: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三、分析课文:一〕、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二〕、标题、导语、主体是一那么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