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摘要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是明示-推理交际观,反对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更多关注非言语符号因素的交际作用。
作为非言语形式,谐音在显化和隐化的研究领域迄今没有成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谐音在文学文本中创造出独特的语境效果,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对不同谐音现象的显化和隐化处理,以期为显化和隐化理论的解释性研究和非言语形式的翻译领域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最佳关联显化隐化谐音引言显化和隐化是翻译研究的全新视角,当前对显化和隐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词汇为主的言语形式领域,对于谐音等非言语形式的显化和隐化研究可以为译者带来新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谐音的主要功能是暗示作者意图和传达语境效果。
本文以小说《红楼梦》作为谐音的语料,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小说《红楼梦》是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文学价值最高的经典作品。
谐音广泛出现于小说《红楼梦》的名称、对话、诗词、情节和谶语等处,体现小说语言的含蓄委婉和独特巧妙,而且与《红楼梦》中诗词的文本类型相契合。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个案分析,借助关联理论阐释两位译者对小说《红楼梦》中大量谐音的显化和隐化处理。
关联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难以准确计算,从而最佳关联的程度也难以界定。
本文认为,关联理论主要用于定性研究,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大小都因翻译目的和读者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谐音语境效果大小的判定依据是谐音与小说主题的关联程度,处理努力大小取决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
可知,对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定性都带有译者的主观因素。
在显化和隐化的解释性研究中,本文主要依据三个关联原则:当语境效果较大且最佳关联能够实现时,译者可以直译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大,但最佳关联不能实现时,译者须要显化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小时,译者可以隐化相关信息,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他生活在我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末期,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期因家道衰落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
他主创作的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中通过描写一个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批判,剖析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并热情的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英国出版的美籍牛津大学中文教授霍克斯译本和197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
本文将对《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1 称谓语的翻译称谓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称谓语的使用是多变的,动态的。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揭示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体现了语用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强大诠释力。
称谓的使用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由语用距离决定。
语用距离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具有可变性。
以下谈谈本回中“老太太”的使用及其翻译情况: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y dear.杨译: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例1中王熙凤的言辞用杨译本中的Old Ancestress 更加强调了贾母在家族中有权威、受尊崇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老祖宗”所具有的深层含义,比霍克斯的译文“Granny dear”更胜一筹。
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
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习惯诸多差别的客观存在,译者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
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考虑到语用含义既“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具体的交际情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言外之意”,译本才可能有成功。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2.句子结构
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的句字结构也迥然不同。汉语里面有非常多的连词和介词,而句子之间的连接也不是特别明显。因此译者很难在翻译中掌握两种语言的区别,下列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他问了我好几遍,可有看见他的绢子。我哪有那么多工夫管这些事?(P169)
(Y) She asked me several times whether I've seen her handkerchief. As if I had time to bother about such things!
1.字斟句酌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P17)
(Y)She's the terror of this house. In the south they'd call her Hot Pepper. Just call her Fiery Phoenix.
我一见了妹妹,疑心都在他身上,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P17)
(H) The doctor arrived promptly and proceeded to take skybright's pulses. He appeared to be disconcerted by what he found. “Yesterday she seemed to be a little better”,he said,“but this pulse today takes us right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from---empty, superficial, faint, constricted…”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原词:梨香园 Y: Pear Fragrance Court H: Pear Tree Court
杨译:Fragrance的意思是香气 霍译:直接将其译成了梨园 观点:杨的版本比较好,表现出了香,毕竟后来 这作为薛宝钗的住所,霍的版本直接译成梨园, 缺少女孩子的文气。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句子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文化
原句 薛蟠心中暗喜道:“……可知天从人愿。”
Y: It shows Heaven is kind . H:Fortune is on my side.
杨译:用Heaven表示天。 霍译:直接将这句话用理解的意思表达。
观点:明显这句话是霍的版本比较好。 杨的版本着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表示,选择了 直译,因此语言的弹性受到了限制,用 Heaven表现天,为了让外国人理解天对中 国古代人民的重要性。 而霍的版本则更注重语言的功能对等。天从 人愿的意思就是自己想的能够实现,就是幸 运,所以他的版本在读起来的时候更为通顺 易懂。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称谓
原词:贾母
H:Grandmother Jia Y:The lady Dowager(贵妇、继承亡夫爵位的遗孀) 霍译:考虑到了贾母王夫人和薛蟠的血缘关系
杨译:更加注重老太太在此语境的尊重之意
观点:虽然是简单的称谓也要考虑到深厚的内涵意义,都从某 一角度恰当的表达了文章的含义。
杨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霍译:只用”years“泛化的译了”春秋',采用了规划的翻译策略, 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变得浅淡,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和接受。 观点: 杨译保留了中国的文化信息,霍译在文化信息的传达上有所亏损, 但英语语言的表达更地道。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翻译小议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翻译小议(武雯敏哈尔滨商业大学150028)摘要:笔者选取《红楼梦》两个全英文译本中的人名作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指导下,探讨翻译策略中“归化”与“异化”在具体翻译问题处理时的取舍问题,以期找出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人名翻译、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对中国人来讲,人的名字是至关重要的,它并不仅仅是个代号。
好的名字可以给使用者带来一生的好运气,反之,坏名字则可能带来霉运。
因此中国人,尤其是老年人在给下一代起名字时是相当谨慎的。
曹雪芹就为小说中的芸芸众生创造了众多意义非常的好名字。
诺德曾经指出(Christiane Nord)名字是文本所在文化的载体。
因此译者在处理人名的翻译时必须得下一番力气,译入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译者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在处理人名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因而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杨宪益夫妇在翻译人名时主要采用了韦德-吉尔斯系统(Wade-Giles System)中的音译法,如下面图表所示:霍克斯清楚地知道,对英语读者来说,即使是《红楼梦》中众人名的发音已经是一件难事,勿论读者能体会名字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并进而记住他们了。
并且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汉语拼音依然是陌生的。
因此霍译本别开生面地采用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其人名的翻译。
一方面为了尽量保持原作的风姿,霍译本按照拼音规则,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以及贾家成员采用音译,例如译文中的Baoyu, Daiyu, Wang Xifeng等,另一方面对于原作中众丫鬟仆人等的人名翻译,霍译本采用意译即归化的策略,将其内在的含义在目的语中找其功能对等点,例如王熙凤的丫鬟平儿没有直接音译成"Ping'er"而是按照这一名字所蕴含的人物性格特征将其归化译为"Patience", 再如贾母的丫鬟鸳鸯在霍译中作Faithful, 宝玉的大丫鬟袭人作Aroma, 晴雯作Skybright,黛玉的丫鬟紫鹃作Nightingale,等等。
浅析_红楼梦_两个英译本中人物姓名译法
浅析_红楼梦_两个英译本中人物姓名译法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2期,2010年4月Journa l of H enan Po l y technic U n i ve rs i ty(Socia l Sc i ences),V o.l11,N o.2,A pr.2010浅析5红楼梦6两个英译本中人物姓名译法王静(皖西学院外语系,安徽六安237012)摘要:姓名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符号,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符号。
因此,译者应当考虑如何使日常交际中的姓名翻译更加规范,尤其是如何使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作者的寓意,保持原作的风格。
鉴于此,本文浅析了两个英译本5红楼梦6的人物命名艺术,着重探讨译著中人物姓名的英译方法,如音译法意译法、运用双关语法和借用法语、拉丁语等。
关键词:人名;5红楼梦6;英译方法;音译;意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79(2010)02-0208-04On English T ranslati on of Personal Na m es of Two English V ersions ofA D rea m of R ed M ansionsW ANG Ji n g(De part m e n t of Fore i gn Language,W estAnhui Universit y,L i u.an237012,Anhu i,Ch i na)Abst ract:Personal na m e itself is no t only a pure sy m bo l i n a language but also a cu ltura l and soc i a l sy mbo.l Therefore,what a translator must consider is ho w to m ake their translati o ns of the co mm on na m es m ore prescr i p tive,especially ho w to reveal the literature wo r ks and keep the origina l sty les furthest i n translati n g the persona l na m es.In v ie w of this,t h is paper g i v es an ana l y sis of the translati o no f the per-sona l na m es i n t h e t w o Eng lish versi o ns o f A D ream of R ed M ansions(Y ang.s andH a wkes.),andm ain-l y explores severa ld ifferen t translation skills,such as transliterati o n,se m antic translati o n,pun,French, Lati n language,etc.K ey words:personal na m es;A D rea m of R ed M ansions;Eng lish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se m antic translati o n 姓名是区别社会成员的符号,同时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等信息。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原文:英莲 译文 Y: Ying-lien
H:Ying-lian
原文:贾政 译文 Y: Chia Cheng
H: Jia Zheng
原文:王子腾 译文 Y:Wang Tzu-teng
H: Wang Zi-teng
人名-称谓
原文:贾母 译文 Y: Lady Dowager
H: Grandmother Jia
错译
• 贾母王氏……今年方四十上下年 纪,……(Para2,line4)
• 霍克斯:...she was now around fifty ...(Para3,line4)
• 杨宪益:she was about forty years of age...(Para3,line4)
错译
• 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 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Para3,last line)
地名
原文: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
译文 Y: Lady Wang's main apartment H: Lady Wang's compound
解释:apartment ; compound 理由:王夫人、别院;compound虽有院子意思,但不贴切,apartment更符合 王夫人身份 分析:正房、四合院,H想表达却没能表达好
——H
Meanwhile Lady Wang ,who had learned with relief of the dismissal thanks to Yu-tsun of the charge against Hsueh Pan,had been dismayed again by her brother's promotion to a frontier post,for this confronted her with the lonely prospect of having none of her own family to visit.
《红楼梦》德英译本人名翻译特色比较
《红楼梦》德英译本人名翻译特色比较《红楼梦》的人物命名极具特色。
本文选取大卫·霍克斯所译英文版和弗兰兹·库恩所译德文版中一些典型人名,从归化、异化角度对其翻译特色进行分析、比较。
为了作品在目标语者中的传播和普及,译者应该更多地采用归化翻译。
标签:《红楼梦》人名归化异化一、引言《红楼梦》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极为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其各种译本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向全世界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如此一部彪炳史册的巨著,加之中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红楼梦》的翻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两位汉学家——《红楼梦》英文版译者大卫·霍克斯和德文版译者弗兰兹·库恩克服了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笔者将从一个小的切入点——人名翻译,对德英译本不同的翻译风格和技巧做一简要分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起名字十分重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除了极具重要性之外,中国人取名字还是一种艺术。
张爱玲在《必也正名乎》中说道:“为人取名字是一个轻便的,小规模的创造。
”相比之下,西方人取名则更像是一种程序:在神话传说或宗教经典中挑选一个现成的即可。
这种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也给翻译造成了很大挑战。
《红楼梦》人物姓名尤其复杂。
全书人物近千,关系纷繁复杂。
作者给这些人物的命名手法极具艺术性,倾注了作者的个人感情,个中滋味若非母语者很难体会。
例如采用大量谐音等双关语: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卜世仁(不是人)、甄英莲(真应怜)等,既突出了人物性格,又暗示了人物命运。
这些名字体现了汉语语境下丰富的文化内涵,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脱离了原有语境后难免会出现信息缺损。
译者在“达”和“雅”之间难免会顾此失彼。
二、翻译理论目前学界比较通行的翻译理论即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由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提出的。
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概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近年来以不同的版本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其中英译版本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问题。
功能对等的概念功能对等是指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词汇上的替换,还要具备相同的功能,即在目标语言中能够传达与原文相同的意思、情感和风格。
在翻译《红楼梦》的英译版本中,作者需要做到在语言上保持与原文相同的美感,并尽可能传达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比较研究本文选择了两个著名的《红楼梦》英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曹雪芹著、纳兰性德译的《红楼梦》和杨宪益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首先,我们分析翻译的风格和语言表达方面。
曹雪芹原著中,言辞华美,文笔细腻,这个美感可以在纳兰性德的翻译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纳兰性德在翻译中不仅保持了原文的美感,还将其转化为英文的华丽词汇和句式。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比如过多使用了拗口的词汇和句式,使得阅读起来不够流畅。
杨宪益的翻译则更注重传达出作品的沉重和庄重。
他通过使用简单明了的英文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尽管在词汇和句式上有所简化,但他仍然尽可能地保留了曹雪芹原著的情感和思想。
接下来,我们分析翻译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纳兰性德的翻译费尽心思地保持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并在注释中详细解释了中国文化的背景和意义。
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过多的注释会干扰读者的阅读体验。
相比之下,杨宪益的翻译则更注重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做一定的适当处理,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读者的阅读习惯。
最后,我们对两个翻译版本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
纳兰性德的翻译继承了曹雪芹原著的华美风格和细腻情感,但其过于拗口的表达对于非母语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杨宪益的翻译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简明,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原著的华美风格。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杨译 :I q u i t e f o r g o t o u r Ol d An c e s t r e s s .
这恰恰与风姐爱出风头,居高自傲,喜欢表现自己的性格
极其 吻合 ,这一 露面 的描写 更是鲜 明至 极。在 两个 不同译
都 ”部分 两个译 本进行对 比分析 。
例2 :“ 我来 迟 了 , 不 曾迎接远 客 。 ” 霍译 :“ O h m y d e r! a I ' m S O l a t e . I m i s s e d s e e i n g t h e a r r i v a l
o f o u r g u e s t . ”
杨译 :“ I ’m v e r yl a t e S OI d i d n ’t g r e e t o l l r g u e s t f r o m
a f a r ! ”
这还 是 黛 玉第 一次 见 到外祖 母 ,老 太太 搂着 小 心 肝, 老 泪纵横 ,身边 的人 ,包括 王夫 人 、李 纨和 所有 的大小 姐 们“ 个 个毕 恭毕 敬 ,屏住 呼吸 ”的时 候 , 只有 风姐 的这 句 话 给人 留下深 刻 的印象 。读者 的感觉和 当时 的林 黛玉 的感
本 中 ,霍 克斯 在 使用英 文形 象 习语 , 连 接 习语方 面生 动地 道 ,非常 流畅 的体现 了原文 的本 意。 从 以上 的两个例 子我们 看到 了两种 版本 的异 同,两个 译 者 分别 有 自己翻 译 的特 点 , 并且 都 有深 厚 的文 学 功底 。 在 翻 译 的语 言风格 上 , 杨 宪益 夫妇 趋 向于 直译 , 这样 在 很 大 程度 上 ,翻 译 的语 言受 到 了限制 。而 霍克 斯擅长 的是 语 言的 功能对 等 , 他翻 译 出的文 章更通 俗 易懂 。在翻 译作 品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精选资料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红楼梦》在传入西方不久就被译为英文,在我国对《红楼梦》的翻译也起步很早。
其中最有影响的英译本有两个,其中一个版本由杨宪益夫妇所译,即《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另一个版本由英国译者大卫霍克斯所译,即《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
正如《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古今中外掀起的热浪一样,关于杨霍二译本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过。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国民观念,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别从政府和人民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 两个译本对人物称谓的不同处理方式。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即使是国内的读者,在首次阅读这部巨著时也难免将其中的人物混淆,遑论外国人。
因此,小说中人物名字和称谓的翻译对有心的译者来说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这个封建历史悠久、宗族观念浓厚的国家尤为如此。
而《红楼梦》涉及到的九百多个人物当中君臣、主仆、同僚、亲戚等关系错综复杂。
在中国封建大家族中,几代同堂,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彼此区分,亲属间称谓词语数量众多,语义明晰,且长幼有序,如“大姨”、“二叔”、“三侄”、“四弟”等;而西方人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家庭内部,血缘观念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
这一点可从下面列举的两个例证中看出来。
①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霍译:“ This is your Uncle Zheng ' s wife , AuntWang ⋯⋯”杨译:“ This is your second uncle ' s wife ⋯⋯”杨宪益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他认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而外国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将“二舅母”翻译为“序数词+ 亲属词”的格式。
浅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人物姓名译法
浅析 《 红楼梦》 两个英译本 中人物姓名译法
王
静
( 西 学 院 外 语 系 ,安 徽 六 安 2 7 1 ) 皖 30 2
摘 要 :姓名 不仅是 一个 单纯 的语 言符号 , 同时又是 一种文 化符 号和社 会符 号 。 因此 ,译者 应 当考
虑如 何使 日常交 际中的姓 名翻 译更加 规 范 ,尤其 是如何 使 文 学作 品 中的人 名翻译 最 大限度地 传达 作 者 的寓意 ,保持 原作 的风格 。鉴 于此 ,本 文 浅析 了 两个 英 译 本 《 红楼 梦》 的人 物 命 名 艺 术 ,
ta l t n rnsa i o
姓 名 是 区 别社 会 成 员 的 符 号 , 同时 隐 含 着 一 个 民 族 的
重 。 而 欧美 国 家 姓名 与 中 国 姓 名 最 明 显 的 区 别 是 :名 在 前
语 言 、历 史 、地 理 、宗 教 等 信 息 。人 名 的 选 择 , 与 一 定 的 民族 历 史 、社 会 价 值 观 念 、宗 教 信 仰 、生 态 环 境 等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是 该 民族 文 化 的一 个 组 成 部 分 u 。
l x lr s s v r ld fee tta sain s i s,s c sta si r to y e p o e e e a ifr n r n lto kl l u h a r n l e a in,s ma tcta sai n,p n,F e c t e n i r n l t o u r n h,
河 南 理 工 大学 学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第 1 1卷 ,第 2期 ,2 1 0 0年 4月
J un lo n n P ltc ncUnvri ( oilS in e ),Vo. ,N . o ra fHe a oye h i iest S ca ce c s y 11 1 o 2,Ap .2 1 r 00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的文化。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众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
目前已有几十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 ,其中以两种英译本影响最大:一是 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戴乃迭合译(以下简称杨译) ;二是 The Story of the Stone ,由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译(以下简称霍译) 。
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其中“杨译本”更忠实于原著,对原文理解深刻,深得原意;并且采用“异化”手段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直译是他的主要翻译方法, 倾向于“ 语义翻译”。
而“霍译本”采用了“归化”手段,即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英文流畅自然,倾向于“交际翻译”。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 对两译本其中的宗教文化, 习语人名,诗词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分析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
1 宗教文化翻译宗教文化, 一直是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一个障碍,译者很难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找到对等的平衡点。
所以译者往往采用概念移植,并且辅以文化阐释,如霍译就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将原文中的东方文化转移为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便于读者理解。
以此来达到,使得译语文本与原文文本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习语是语言中某些部分经过长期使用自然形成的,寓意深刻,形式固定的短语和短句。
《红楼梦》,中有大量含有宗教意味的习语。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性描述翻译异同的对比赏析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性描述翻译异同的对比赏析作者:高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7期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梧州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一般项目)“基于勒菲弗尔操纵理论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关于性描述翻译的对比研究”(编号:2010C003)的成果之一;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基于操纵理论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性描述翻译的对比研究”(编号:201204LX370)的成果之一。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文学巨作,它的英译也备受关注。
许多学者从方方面面对《红楼梦》的不同英译本进行过研究。
本文着重以杨译和霍译为对象,从说话者的人物形象、说话的语气以及语境等方面对《红楼梦》里直白或隐晦的有关性器官的脏话或性行为描写的翻译的一些相似之处进行对比赏析,从底本差异、文化误解以及其他因素对译本的操控等方面对一些差异部分进行对比赏析,并对极个别的误译或漏译进行尝试性的翻译。
关键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人物形象;语气;性描述翻译;异同赏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3《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巨作,它的英译本,尤其是两个较为出名的英译本(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更是引起了无数文人学者的研究热情。
而对于《红楼梦》中的脏话或有关性行为的翻译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本文从说话者的人物形象、说话的语气以及语境等方面对《红楼梦》里直白或隐晦的有关性器官的脏话或性行为描写的翻译的一些相似之处进行对比赏析,从底本差异、文化误解以及其他因素对译本的操控等方面对一些差异部分进行对比赏析,并对极个别的误译或漏译进行尝试性的翻译。
一、杨译和霍译的译本底本选择要研究译本,首先必须搞清楚译本的底本选择。
否则,这种译本的对比研究就没有可比性。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深刻的社会观察、丰富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这本小说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爱和推崇。
在英语世界中,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本文将对比并分析其中的几个版本。
在早期的翻译中,最有名的是杨宪益先生的翻译版本,他在193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杨宪益的翻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没有用英文直接翻译小说的原名“红楼梦”,而是给出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可能导致读者对小说的认知产生混淆。
其次,他对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导致了一些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的地方。
后来,高鼎先生在198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高鼎的翻译更加准确和流畅,对于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解读也更加全面。
他对于船仔、螃蟹等特色词汇给出了合适的解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鼎将小说的名字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强调了其中石头的重要象征意义,和小说中道出的“石头有性情”之说相一致。
这个翻译版本的问世,为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此外,还有一些较新的翻译出现,如董斯扬的版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和陈荑华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
这些版本在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上都有所提高,对于一些细节的解读也更加细致入微。
同时,由于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进步,这些版本还恢复了原文最初被删减或修改的部分,使读者更贴近原著。
总体而言,英译本中各个版本都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欣赏的地方。
《红楼梦》两全译本中人名翻译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两全译本中人名翻译对比研究的开题报
告
题目:《红楼梦》两全译本中人名翻译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引发了关于《红楼梦》的翻译问题的讨论。
其中,人名翻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人名代表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角色。
在两全译本中,翻译者林纾和戴乃迭对人名进行了不同的翻译,这也引发了外国读者对翻译的不同看法和反应。
因此,本研究将对两全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的翻译对外国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影响,以及翻译的中国文化特点和外国读者的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选取两全译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在对其人名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研究文献和国际读者的反馈,分析不同的翻译对小说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表现、语言的韵律和韵味、文化含义和国际读者的接受程度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并揭示其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互动的特点。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和问卷调查。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通过对两全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旨在发现不同的翻译对国际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互动的特点。
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文化差异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本研究也将为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为提高翻译质量和国际传播效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比较
《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比较[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中人名翻译的研究来探讨汉英翻译技巧,旨在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翻译,以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 《红楼梦》人名英译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被公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对《红楼梦》翻译的研究,也就是对中国文化翻译的研究。
翻译难,尤其是翻译《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更难。
这不仅是由于《红楼梦》本身因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力,更由于牵涉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作为介于原作与译本读者之间的中间人,翻译工作者除了必须忠实地传递原著的语言、文化等各种信息外,同时还要兼顾读者的心理,使读者尽量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
《红楼梦》内涵博大精深,其翻译难度是其他小说难以比拟的。
翻译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杨宪益夫妇都完整地翻译了《红楼梦》,但由于他们的出发点不同,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因此他们英译的《红楼梦》在风格上各具特色,给读者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杨宪益夫妇译本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本),大卫·霍克斯译本书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以下简称霍本)。
本文将对这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对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进行探讨。
2.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要想记住众多人名并理清楚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比较困难的,对外国读者来说那更是件复杂繁琐的事情,如何准确而又清楚地翻译众多人物的姓名,使外国读者可以简单明了地区分,并不是项简单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2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3 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4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5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6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7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8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9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10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ood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11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12 The Word Use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13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14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15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1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18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19 应用学习动机理论优化高中英语学困生20 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21 The Analysis of Hesitation in Oral Communication22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23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24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25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26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27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28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29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30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31 《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人格分析32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33 从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看模糊叙事艺术34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35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36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37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38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39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40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41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42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43 “反偶像的偶像”乔治奥威尔44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45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46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47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48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49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50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51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52 On 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53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54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55 商务电子邮件中礼貌用语的运用56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57 肢体语言的文化趋同性研究58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59 论《认真的重要性》的喜剧艺术特征60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61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62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63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64 分析《等待》的悲剧65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op Talk66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67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68 从校园流行语看中美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69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70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71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72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73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74 论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75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76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77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78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影响79 论《红字》的模糊性80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81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82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83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84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85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86 探究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87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88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89 A Study of Foreignization in Film Dubbing Translation90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91 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的障碍及解决策略92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93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94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95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96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97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98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9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rench Higher Education100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101 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102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103 文化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104 对中英语“丑”词的文化和认知解读105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106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0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108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109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110 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Written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Majors111 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独特女性意识的研究——以《米德尔马契》为例112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13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114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115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116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117 网络英语词汇探究118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119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sfield Park120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121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122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12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124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25 中英基本颜色词比较和翻译126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127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28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129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130 初中生英语口语常见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131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32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133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134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女性歧视135 Negative Transfer and the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136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137 浅谈英语科技文献汉译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38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139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140 A Study on Cultural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41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142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143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144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145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146 别样的美丽——析《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无处不在的哥特式风格147 理想政体的历史超越性探因——《理想国》、《乌托邦》和《新亚特兰蒂斯》中哲学家的自我中心共性148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149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150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51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52153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154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155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156 中美幽默的比较157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158 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159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60 浅析《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悲剧命运161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162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School163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164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165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166 思嘉丽是淑女还是魔鬼?167 梦幻梦灭皆痛苦---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意义168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69 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170 模糊语在英语广告中的语义分析171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172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173 海斯特—《红字》中一位具有反叛精神的女英雄174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175 动物委婉语176 《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177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178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179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180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181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182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83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184 从文化视角考察中英语言的称谓语差异185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186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187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188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189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 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190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191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192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19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194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195 从尊卑与平权的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96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197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198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分析199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200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