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对青海的考察
民国时期对青海文化、科学的考察述略
民国 时期 之 所 以开发 西 北 , 有 政 治 斗争 的 因 还
素。以刘志丹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了革
命 根 据地 。革 命根 据 地 的不 断 发 展 、 大 对 国民 党 壮
在西 北地 区的统 治造成 极 大威 胁 。加之 西北 地 区少
位外 国人 曾感慨 地说 :西 北 地 方是 天之 所 忘 ” “ 。民 国二 十年 后 , 国民 党政 府才 注意 到西 北 的落后 面貌 ,
20 0 8年 4月
经济 的发 展 。总 之 , 国时期 国民党 政府 开 发西 北 , 民 并不 是单 纯 的经 济 开发 , 既有 政 治上 的需 要 , 同时也 有 军事上 的 目的。从 民国时 期对青 海 乃 至西 北地 区
缓 , 民生 活贫 困不 堪 , 人 近代 文化科 学 的应用 几 乎处 于空 白 。2 0世 纪 2 —4 0 o年 代 , 着 人 们 的 目光 从 随 沿 海转 向西 部 , 青 海 考 察 的 国 内外 有关 人 士 日渐 来
产 品改 良及 文化 、 育 、 生 等方 面 的建 设 力 度 , 教 卫 改 变 西北 地 区贫 困 落后 的 面貌 。但 是 没有成功 的经验可 以借鉴。
因此 , 了进一 步 了解 西北 的实 际情 况 , 为 国民政 府加
大 了对 当地 的考 察 , 旨在 为 日后 的开发 提供 依据 。
( ) 战 的 需要 二 抗
增多 , 从而揭开了用近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认识 、 研 究青海的序幕。本文依据文献 资料 , 重就 民国时 着 期国内外学者对青海的文化 、 科学考察活动作一简
关键 词 : 民国; 青海 ; 文化 科学 ; 察 考
中图分类号 : 8 N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4 7 2 0 ) 2- 0 0— 3 10 5 4 ( 0 8 0 0 7 0
青海湖地区五千年前生态环境特征及古人类遗迹的发现
1 1 Ka B P* [ 1 7 . 5 Ka B P~5 Ka B P。 其 中,第
茎 干 保 存 完好 的 堆 积 层 , 其 测 年 值 为 :
湖积物 : C 1 4: 5 9 8 0± 1 5 0 a ;植 物 茎 干 层 :
青 海湖;陶器 ; 古 植 物 化 石 ;E S B 年 龄 测 定 ; 湖 积 堆 积物 ;孢 粉 学
期 与第三 期 的高湖 面是 全球性 暖 湿 气候的 产物 ,第 期 的高湖 面同暖湿 气候 及高 山 区 冰 川 消融均 有关 系。这二 期 高湖面 的高 度分
一
别高 出现 代湖面 1 0 4 m、 1 0 4 mS H 4 5 m 。 调奄 区位于 青海 湖东 部 二道水 地 区 ,丰
中 埋 深 达 2. 枝
揭 示 了 爵海 湖 自4 0 Ka B P 以来 经 历 了至 少二 期 高 湖面 ,H [ 1 4 0 K a B P~3 0 Ka B P ,1 3 Ka B P
~
散 布 于 该 层 巾 ,其 水 质 纹 理 清 晰 ,与 第 1 层所 见柏 树 纹 理 相 同 ;砂 呈 灰 色 ,含 量 约
要为 青海 湖晚 更新 世湖 沼堆 积物 ,住 侵蚀陡
坎处 ,可见湖 积物 卜 部 为堆 积 r 享达数 米的 呈 黄 色的 风成 砂堆 积和 1 部的湖 沼堆 积物 , 湖 沼堆积 物呈 灰一 灰黑 色 ,富 含泥质 , 与风 成砂 形成 明显 的 色调和 成分 差异 。住 观测 点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8 9 7 2 . 2 0 1 3 . 0 1 . 0 0 4
近代青海考察记及调查资料考述
近代青海考察记及调查资料考述张双智杜常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摘要:晚清时期,庄俊元、阔普通武、裴景福、康敷鎔等官员因公或遣戍西宁,将在青海亲历见闻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早的考察记。
北洋政府时期,青海隶属甘肃省。
周希武、林兢、杨希尧、曹瑞荣等人因事调查,更深入地考察青海。
由于军阀征战、中央力量不足、内地人不重视西北等因素,尚没有成规模的团体活动,数量还是不足。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和国人都重视西北大后方开发和建设,青海也备受关注,中央机构、官员、记者、学者纷纷到青海考察和学术调查,发表上百种考察行记、调查报告、文章。
很多学者都受过现代科学训练,运用田野调查、比较、仪器勘测、个案分析等方法,记录了青海海拔、气候、民族、人口、宗教、经济、教育、民俗、畜牧、地理、地质等,配以表格、地图、照片,提供了青海社会的全方位资料,对民族、边疆、地理、农牧等学科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青海调查与著述发表的时间与14年抗战基本是同步的,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关键词:民国青海考察社会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青海师范大学联合一些学者进行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研究,为了深化对青藏高原各民族历史和社会情况的了解,拟先整理蒙藏历史资料,编纂相关基础研究丛书,近代以来青海考察行记和调查报告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是农牧交错、民族杂居地区,也是中央政府经营西北,治藏、治近代青海考察记及调查资料考述323新的关键之地。
稳定西北应先经略青海,青海不稳定则新、藏危险。
清政府设立西宁办事大臣,作为独立的军府制度,与新疆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平级,是很有眼光的战略举措,对新疆、西藏起到巩固和防御的作用。
“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发建设青海成为时代的要求,官员、学者、记者纷纷到青海考察或调查,了解社会、宗教、民族、经济、地理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具体建议,为今天的学术研究留下了珍贵历史资料,有必要进行整理和评述。
青海社会变迁与教育“内地化"进程初探
富 了 内地 化理 论 的 内涵 。后 内地 化 概 念 传 人大 陆 , 开始 被 国 内学 者 作 为 区域 史 研 究 的 理 论 引 用 到 东 北、 疆、 新 内蒙 、 州等边 地 的转 型研 究 当 中。 贵
将“ 内地化 ” 论 用 于 青 海 区域 史 的研 究 论 著 理
Vn . 2 No 2 13 .
Ma .2 2 r 01
青 海 社 会 变 迁 与教 育 “ 内地化 " 程初 探 进
赵 春娥
( 武汉 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心 ,湖北 武汉 4 07 ) 30 2 摘 要: 以乾隆年 问儒学兴盛为开端 , 晚清新政 学制 改革为成 熟期 , 到 内地化过 程在艰难 的社会 近代转 型 中形
第3 2卷 第 2期 21 0 2年 3月
中南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nl f ot-et l nvrt rN t nlis H maie n oi cecs ora o uhC nr iesyf aoaie ( u nt s dSca Sine) S aU i o i t i a l
收 稿 日期 : 1 2 1一l 0 O一1 1
处的特定场域 , 观察清代王朝 国家体系在边缘 民族 地 区先从 政治 上 大力推进 , 而延 展到 经济 、 进 文化 领
域, 最终 实现社 会 全面 的 内地 化过 程 , 为青 海 区域 成
内地化 研究 的开 山之作 。本 文正是 以此 文为 教育 内
地 化 的政治背 景 , 教育 视 角 切 人来 考 察 青 海 文 化 从
作者 简介 : 赵春娥 (9 6一) 女 ( 16 , 藏族 ) 甘肃 省文县 人 , , 武汉 大学博 士研究 生 , 青海 师范大 学副教授 , 主要研究 区域 文化
浅观《新青海》
―5―传播理论与传播史c hua nbo l il un yu c huanbos hi浅观《新青海》□赵小花摘要:辛亥革命后,随着国家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一部分在南京学习的青海籍学生创办了《新青海》,为青海和内地的沟通交流搭建了一个文化层面的宣传平台,通过对各类社会现象的反思,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在文化层面促进了青海和内地的交流与融合,使青海不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文化意识层面,都加快了内地化的转变。
关键词:《新青海》;文化转型;反思作者:赵小花,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青海》是一部在民国二十一年,由“青海旅京诸学生”①发起创办的月刊。
这部刊物本着“一面探讨青海实况介绍于国人,以冀引起内地之爱国志士,注意到边疆状况,国防情形;一面则灌输内地新文化于青海,以期由此激励,唤醒青人之酣梦,促进愤发之精神而共赴建设之途径”②的宗旨,通过“顺渠导游,抛砖引玉”的方式让更多的同仁参与进去,集思广益,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民族问题之有待调和者。
二、文化学术之须竭诚输入者。
三、青海实况之须探讨研究者。
”③一、《新青海》的创办背景《新青海》创办的大背景首先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军阀统治的混乱状态,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尊孔团体,中国思想文化界一片乌烟瘴气,为中国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追求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价值观开始得到国人的共鸣,一些思想大师如严复、梁启超诸人对自由主义的追求,给中国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许多革命家的实践与宣传,如于右任在《民呼日报宣言书》中写道:“政府不能保护其人民,则政府之资格失;人民不能监督其政府者,则人民之权利亡。
”④到民国初年,自由主义思想在文化界已成为一般的原则与共识。
其次,《新青海》创办于1932年,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第二年,中国内忧外患空前加剧。
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奔走呼号于救亡图存,另一方面希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找到原因,找寻解决之法。
青海湖历史文化简介
青海湖历史文化简介青海湖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北部,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和世界上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被誉为“高原明珠”和“东方海角”。
青海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青海湖的历史和文化。
一、历史沿革1. 大约在1.3万年前,揭示出当时青海湖由丰富的生态系统所支撑。
2. 距今约8000年至5000年,青海湖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与黑陶文化等,该时期的人类主要生产狩猎和渔业。
3. 我国秦汉时期,青海湖地区为蕃汉交界地,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位著名的藏族武将——阿房宫。
4. 元代时,青海湖成为军事要冲之一。
5. 明代时,波罗国为青海湖地区的一支当地藏族统治势力之一。
6. 清代时,青海湖地区相继置有一个宁夏把总、青海大庆德、青海驻防保举等官署;在此时期内,锡林浩特成为了内蒙古与青海之间的商贸中心,青海湖成为了大运河的旅游胜地。
7. 民国时期,青海湖地区陆续成立了各种新组织和政治力量,不断激发了这个地区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8.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湖地区生产力逐步提高,旅游资源也得到了相应的开发,青海湖逐渐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
二、文化特色1. 世界遗产:青海湖的文化旅游价值非常高,青海湖也成为了中国重点保护文化遗产之一。
1987年,青海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民族文化:青海湖生态环境独特,人里面人、景里面景,具有浓郁的多民族特色,其中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3. 佛教文化:青海湖地区处于藏传佛教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是汉藏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带。
4. 特产文化:青海湖地区拥有丰富的特产资源,如青海藏羊、青海虫草、青海哈达、茯茶等,这些都是青海文化的代表性特产。
5. 艺术文化:青海湖地区的歌舞、器乐、织锦、马术、古寺等绵延数千年的艺术文化流传至今,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特艺术风格。
由此可以看出,青海湖不仅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还拥有丰富多彩的特产文化和艺术文化。
简述清末民初以来青海建省的历史过程
两广 总督 岑 春 煊 在 《统 筹 西北全 局 酌 拟变 通 办法 以 兴 木 利
。
、
而事 实上 青海 却 是 建 省 比 较 晚 的 因此 应 该 站在 历
, , ,
、
而 固 边 卫 》折 中首次 提 出 建 立青海 行 省 的 建 议
“
,
但 是 当时 的 陕甘
”
,
史 的角度 分 析其 建 省 的 原 因 了 解其 建 省过程 历 史 意 义 从 而 更
“
隋朝统一 中 国 后 控制青 海地 区 的 吐 谷浑部 族政权 奉 表 称
。
“
见书》 痛 述 青海 虽 是 蛮 荒 之 地
, , ,
则为西 睡屏 蔽
。
军 霍 去病击 败河西 匈 奴 开设 河西 四 郡 井且 不 断征 讨 河涅羌人 为 了 巩 固边 疆 (汉 朝 )开 始经 略涅 中 筑西平亭
,
, , ,
、
。
同 时 改 西 宁镇 总 兵 官 为 甘边 宁海 镇 守 使 管 理 东 部 各县
,
,
。
〔丁
。
〔 ,〕
致 此 中 国 中央
,
19 1 3
年 的 希姆 拉会 议直 接要 求 划 分 中藏 界 限 把 青海 南 部地 区 划
, , 。
二 简 述 青海省建 省
、
角度 叙 述 了历 代 中央 政 府 管理 青 海 地 区 的 历 史 过程 青 海 建 省 的
青海 区 域境 内 民 族众 多 关 系 微 妙 分 布 状 态 犬 牙 交 错 地 区
,
过程 和 结 果 以 及 青 海 建省 的 历 史 意 义
关 键词
:
政治 局 势十 分 复杂
近代青海地区金矿业发展探析
近代青海地区金矿业发展探析本文概述了近代青海地区金矿发展历程。
青海地区黄金蕴藏量颇丰富。
金矿业作为青海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了关于开采黄金的文字记载。
民国时期甘肃青海地区开采规模越来越大。
青海军阀马步芳凭借军政特权,控制了青海地区几乎所有的金矿,并垄断了黄金贸易,通过不等价交易﹑强行借贷等榨取了大量黄金,阻碍了青海地区金矿业的进一步发展。
标签:青海;近代金矿;勘探青海省产金产地分布广泛。
在大通河﹑黑河﹑黄河柴达木河、湟水、通天河等河流水系均有分布,主要产地集中在海北、海西、海南、果洛﹑玉树等自治州境内。
这些分布广泛的金矿资源,就为人们开采金矿资源提供了便利。
一、近代青海金矿业发展概况青海地区有确切开采金矿的记载是在宋代。
“宋政和年间,曾在湟州(治今民和县)境丁羊谷中得矿成金。
”“元代末年至明朝初年祁连野牛沟和门源天桥沟的砂金有人采淘。
”清朝时期,青海地区群众采金活动逐渐增多起来。
最大金矿是扎马图金矿。
除此之外,青海产金地点尚有祁连县的野牛沟﹑乐都的药草台与千户湾。
近代以前青海地区一直以手工劳动来开采金矿:采金多在河滩掘取金沙,就近利用河水冲洗,淘取金沙。
金矿的生产经营方式分为两种。
一,官督商办,即由地方管理招商开采。
清乾隆初年,开采扎马图金矿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
二,民办,即在一些不很重要的金场,由当地地主或一些农民进行规模不等的采挖。
官督商办的扎马图金矿(今青海门源县境),在清乾隆三十九年“雇矿工500余人,1780年减少到350人,1786年,又增至400人。
”清政府规定“每夫一名,日抽课金五厘,每课金一两外,抽撒散金三分,遇风雨日扣除不收课金”。
“(乾隆五十一年)是年抽正﹑散课金二百二十二两一钱七分四厘。
五十二年收正﹑散课金二百五十一两三钱二分。
”清朝时政府对金矿的抽课率高达30%。
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扎马图金矿年产金量最高大约在600余两。
至道光三年,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社会治安混乱,加之扎马图金矿生产技术极端落后﹑经营效益低下,时任陕甘总督那彦成奏请封闭扎马图金矿,得到了道光帝的批准。
军事威慑与政治笼络并用——马步芳家族对青海草原地区的统治方式
科 、 吉、 千, 乌 西 下果 洛 的 项 千 多 巴 和 中 果 洛 在 黄 河 沿 岸 的 一 些 藏 族 部 落 , 难 牧 民 10 余 人 。 死 80 当然 马 步芳 家 族 要 在 草 原 地 区 建 立 统 治 , 乎 除 了军 事 镇 压 似
以外 再 也 找 不 到什 么 灵 丹 妙 药 , 军事 杀戮 是 其 行 之 有 效 , 且 屡 试 而 不爽 的手 段 。他 用 铁 腕 手 段 征 服 了 牧 区 的 上 层 贵 族 , 有 控 制 了 惟 上 层 才 能 控 制 整 个 草 原 地 带 , 铁 锤 砸 出 了青 海 草 原 的广 袤 版 图 。 用
二、 政治 上 。 络 社 会 上 层 为 我 所 用 , 用 民族 、 落 之 间 的 不 笼 利 部 和来维持政治的平衡 , 派遣 理 事 员进 行 协 调 和 直 接 管 理
以 回族 为 其 统 治 基 础 以 血 缘 为 其 纽 带 的 马 步 芳 家 族 并 不 是 一 夜 崛 起 , 步 芳 家 族 在 西 北 地 区 的 政 治 舞 台 上 飞 黄 腾 达 的 发 迹 史 马 肇始 于 马步 芳 祖 父 马 海 晏 。其 家 族 凭 借 拥 有 的 武 力 , 青 海 叱 咤 在 风 云 四十 余 载 。马 步 芳 家 族 对 一 步 步 实 现 了 对 如 此 面 积广 阔 的 地 区 的统 治 。青 海 因 为 地 势 高 , 且 四周 山 脉 环 绕 ,少 暑 多 寒 、 变 而 “ 暑 化甚 剧 , 日午 热 而 早 晚 仍 寒 , 夏 雨季 多烈 风 , 冬 季 寒 冷 , 气 夏 冬 因 空 密集 形 成 最 高 气 压 , 势 逐 烈 , 季 空 气 渐 疏 , 夏 季 改 变 低 气 压 风 夏 至 之际 , 力绝猛 , 风 沙石 飞舞 …六 月 多 雨 雹 ,完 全 属 于 高 原 大 陆性 气 ” 候, 具有 气 温 低 、 昼夜 温 差 大 、 雨 少 而 集 中 、 降 日照 长 、 阳 辐 射 强 太 等 特 点 。“ 因境 内地 势 高 低 不 一 , 地 气 候 亦 因 之 而 殊 异 ” 因 惟 各 。 此 青 海 除 西 宁 附 近 , 他 地 区 以 游 牧 为 主 。这 些 地 区 居 住 的 民族 其 主 要 是 藏 族 、 古 族 等 , 们 在 宗 教 信 仰 上 都 信 奉 藏 传 佛 教 , 原 蒙 他 受 来 的 贵 族 上层 的统 治 几 百 年 。没 有 对 蒙 藏 等 族 生 活 在 面 积 如 此 广 大 的 地 区 进 行 有 效 的 管 理 和 统 治 , 步 芳 家 族 或 许 就 只 能 局 促 在 马 弹 丸 之 地 , 中 国 近 代 风 起 云 涌 的 急 速 变迁 之 中就 不 会 占据 重 要 在 的 一席 , 正是 有 了 如此 广 袤 的地 区 , 步 芳 家 族 就 有 了 战 略 上 的 纵 马
我眼中的青海
我眼中的青海大美青海,美在地域辽阔、山川壮丽。
这是青海的形象美。
大美青海,美在历史悠久、文化多元。
这是青海的内涵美。
大美青海,美在地位重要,蓄势勃发。
这是青海的发展美。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我看来,青海正是这样一块大美的土地。
这里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壮丽,有一种触及灵魂的感动,有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在这里,人们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会感到语言的苍白。
大美青海,美在地域辽阔、山川壮丽。
这是青海的形象美。
青海雄踞于世界屋脊,因境内的青海湖而得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这里,是农区牧区的分水岭。
青藏高原、内陆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在此共生,大陆季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三种气候在此交汇,既有高原的博大、大漠的广袤,也有河谷的富庶和水乡的旖旎。
这里,是名山大川的故乡。
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大山横空出世、横亘东西,高山融雪汇成涓涓细流,最终成就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骄傲和伟大。
这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翻过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经过的日月山,大草原一马平川,青海湖烟波浩淼,蓝天白云,草原花海,交相辉映。
当年,“西部歌王”王洛宾,就是在美丽的青海湖畔、浪漫的金银滩上,创作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这里,是旅游观光的天堂。
走进祁连山,山巅白雪皑皑、云遮雾绕,山下草原无际、牛羊成群,山间林海莽莽、雄鹰翱翔,到处是美景、处处是风光。
深入三江源,高耸的雪山、原始的地貌、变幻的气象、浓郁的佛教文化,带给人独特的心灵体验。
青海的美,具有原生态、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独特魅力。
人们在新疆、敦煌、四川、宁夏等地看到的美景,青海都有;而人们在这些地方看不到的美景,青海也有!李白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动写照。
大美青海,美在风俗淳朴,人民可爱。
这是青海的人文美。
青海人热爱生活。
无论在山区还是在河谷,无论在农区还是在牧区,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走进每户人家,都有一股浓烈的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气息。
青海博物馆观后感
青海博物馆观后感
最近我去了青海省博物馆,对这个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博物馆,展示了青海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感受和发现。
青海省博物馆的藏品非常丰富,涵盖了青海地区的各个历史时期。
我参观了古代史部分,其中包括了古代时期的铜器、玉器、陶器和瓷器等。
这些展品展示了青海地区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让我对古代青海的社会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古代史部分,我还参观了青海地区的近现代史部分。
我看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展品,例如青海省的建立者马家骏的铜像和青海民主革命的纪念馆。
这些展品让我了解了青海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地位,以及青海人民为自由和平等而奋斗的历史。
青海省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也非常有趣。
我参观了两个部分,一个是陈列展览,另一个是互动展览。
在陈列展览中,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展品、拍照和阅读介绍来了解展品的历史和文化。
在互动展览中,观众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和玩一些小游戏来了解更多关于展品的信息。
这种展览方式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展品。
最后,我认为青海省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也非常美丽。
博物馆的建筑非常独特,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气息。
在参观完博物馆之后,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
总的来说,青海省博物馆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博物馆。
它的藏品丰富,展览方式有趣,外观设计美丽。
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参观这个博物馆,了解青海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历史沿革---青海发展史
历史沿革---青海发展史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
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
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青海彩陶举世闻名。
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
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
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成。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
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
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站郡城。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
其盛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
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蕃止。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
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党项诸羌,尽得其地。
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
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
唐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乾隆年间青海地区教育的内地化——以杨应琚兴学为个案
第3 9卷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J OU RN A L OF QI NGHAI N AT I oN A LI T I E S U N I V E R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海教育 实现 内地化。 … 青海地 区无论从府厅县格局确 立成为王朝 国家所谓的“内地” , 还是教育领域 的 变迁 , 贡献 最为卓 荦者 实 属杨应琚 , 在他任 内区域 内地化运 动全 面启动。
关键词 : 青 海地 区; 教育 ; 内地化 ; 杨应琚
中图分类号 i G 5 2 9 . 4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9 2 2 7 ( 2 0 1 3 ) 0 2— 0 l 1 3— 0 4
青 海 内地 化 开 始 的 上 限 界 定 到 乾 隆 时 期 , 主 要 基 于 两点考 虑 : 其一 , 青 海东 部 府 县 行 政建 置 格 局 初 步 形成 , 西 部游 牧 区设 置青 海 办事 大 臣 , 标 志 着 政 治 上 一体 化 的确 立 , 成 为社会各领 域全 面实施 “ 内 地 化” 的 制度保 证 ; 乾隆初年 , 西 宁道 佥 事 杨 应 琚 增 建
促成边地安定、 实现王朝教化。他 的教育思想 与实
践展 示 出王朝政 治 一统体 系 在青 海 地 区逐 渐 突 破 宗 教教 育 的围城 , 以儒 学 教 育 的确 立 及 其 价 值 观 的 渐 次深入 , 为教 育 内地 化 拉 开 了序 幕 。杨 应 琚 作 为 内
地教育 在边 地推 行最 有力 的实 践者 , 清朝 对边 地 “ 教
九 处堡 寨城 池 , 设 防增 兵 , 确 立起 西 宁地 区行 政 设 置
近代地理学家
1856~1857年间,俄罗斯地理学家和探险家谢苗诺夫在伊塞克湖和天山进行考察,并著有《天山游记》一书.这也是近代研究天山的主要著作。后来,由于这次卓越的探险,他被称为“天山的谢苗诺夫”,谢苗诺夫开始迷恋起这片神奇的土地,为此他重新给自己起了新的姓:天山斯基(Tien—Shanskiy)
(3) 道库恰也夫(Докуцаев1846—1903)
俄国自然地理学家、土壤学家。在他之前,英、法、德的土壤学家一直认为土壤是基岩崩解粉碎产生的,土壤的分类都按基岩进行分类,诸如前寒武纪土壤、泥盆纪土壤等等。他通过对俄罗斯平原土壤的研究,指出:土壤不仅仅是岩石崩解产生的,而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个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气候与植物的作用比基岩大得多,土壤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综合体。土壤是景观的一面镜子,土壤的地带性规律反映了景观的地带性规律。道库恰也夫创立了自然地带学说,划分了自然土壤带,论证了自然现象的地带性规律。这一思想直至目前仍然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道库恰也夫著有《俄国黑钙土》、《关于自然地带学说》等著作。他是十月革命前俄国地理学的优秀代表,也是世界最优秀的地理学家之一。在道库恰也夫前后俄国地理学家最著名者还有谢苗诺夫——天山斯基、沃耶科夫和阿努钦。其中沃耶科夫对地理学发展的实际贡献比较大,他开创的比较气候系统研究,注重地理学农业方面的应用,按照他的建议在格鲁吉亚成功地种植了茶树,在土耳其斯坦成功地种植了棉花,在乌克兰播种了小麦。他重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报导人类土地利用破坏性后果的欧洲第一人。
1)普尔热瓦尔斯基(1839——1888)
19世纪后半期,俄国军人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对中国西北塔里木盆地的探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从1870~1885年,普尔热瓦尔斯基携带助手和几个哥萨克兵士,先后4次在蒙古、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青海各地探险。当时,这些地方并不对外开放。在欧洲人心目中,它们仍然是那样神秘莫测。
近代开发西北的主要主张
玄 、云 、黄 、宇 、宙等l条线路。 7
在借鉴的。三是文章提到 “ 在准备工作
64 WetCi ee p n 720 u 6 s h aD vl met /06Sm07 n o
维普资讯
卜,不 能 缺 少 调 查 ” 。就 是 要 先 调 查 研
北 、西 北 、东 西 、西 南 五 路 以连 接 南 部
四 个 “ 先 ” :政 治 先 于 经 必
当前 要政 》的讲演 。他们提出了许多开
发西 北 、建设 西北 的理 由。 第 一 ,从 国
至 国民党政要也撰文呼 吁 如曾养甫写
公 路 补 铁 路 之 不 足 ,他 提 出 的 西北 公 路
究 .要下基层做实地细致的调查统计 ,
“ 然后 谋 定 后 动 ”
有 《 没两北为本党今后重要 问题 》的 建
文章 ,何 应钦 也 作 过 《 发 西 北 为 我 国 开
计 划 .以甘 肃 兰州 为 中心 分 东南 、东
天 、地 、玄 、黄 、宇 、宙 、荒等 l 条线 8 路。 “ 高原 铁路 系统 ”包 括西 藏 、青 海 、新疆 之一部及甘肃 、四川 、云南等
地 区 , 面 积 约 10 公 制 ,有 天 、地 、 0万
“ 急先后 ,妥事安排 ”。并要打破一 缓 省一 区地 方经济观念 ,以国家的战时或 平时 的需要为 准绳要性 ,并 具体规划 出各条铁路的路线 。如 “ 中央 铁路系统”包括宙 ( 西安大 同线 )、洪
( 安 宁 夏 线 )、荒 ( 安 汉 口线 ) 、 西 西 H ( 安 重 庆 线 ) 、 月 (兰 州 重 庆 西 线 )、宿 ( 方 大港 西安 线 )等 。 “ 北 西
这 两个 观念是刘熹亭在 13 年 l月 99 0 考察西北 四省后提 出来 的。第一个 观念 是说西北落后 的原 因。他认 为 : “ H 今
青海省考研历史学学科的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
青海省考研历史学学科的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近代史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近代以来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重点探讨青海省考研历史学学科中关于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学习内容。
1.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清朝末年推进的一场变革运动。
变法的目的是推行西方科学、民主和宪政的理念,以恢复国家实力。
尽管因为帝国势力和地方保守势力的抵制而未能成功,但戊戌变法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最终成功推翻了逾两千年的封建政权,建立起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爆发的一场学生和知识分子运动,起源于对巴黎和约中中国利益被侵害的不满和抗议。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民主和科学思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是中国国共两党建立的一个联合政府。
这一事件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新阶段,也奠定了国共合作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5.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同时也标志着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被视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起点,对中国近代史的演进有着深刻影响。
6.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自1937年至1945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
胡耀邦三次视察青海
胡耀邦三次视察青海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又是一个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的地区。
在1980年、1983年、1986年,胡耀邦先后三次到青海考察。
我也先后多次面对面地聆听胡耀邦的亲切教诲。
胡耀邦第一次到青海,我当时在柴达木油田;第二次到青海,我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第三次到青海,我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从祁连山下到昆仑山前,从青海湖畔到黄河岸边,胡耀邦和干部群众一起,谈改革,论发展,话致富。
他十分关心青海的经济发展,十分强调青海的民族团结,十分关注青海的干部队伍。
他热爱人民的火热情怀,高瞻远瞩的战略家风范,平易近人的崇高品德和不辞劳苦的工作作风,始终是在我眼前闪亮的一盏明灯。
“一定要开发柴达木油田”青海柴达木盆地,是中国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地区,柴达木油田是我国勘探较早的一个油田。
1980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结束西藏考察后到了青海格尔木。
中共青海省委通知我代表青海石油管理局到格尔木向胡耀邦汇报,我当时任青海石油管理局局长。
当省委书记梁步庭向胡耀邦介绍我之后,胡耀邦关切地问我:“柴达木石油勘探的情况,中央很关心,这也是我们这次想要重点了解的问题之一,你讲讲柴达木石油勘探的前景究竟怎样?”我向他汇报了当时勘探的情况,列举了一些新发现的高产油井,并报告:“柴达木石油前景大有希望,关键是进一步加强勘探工作的力度,切实有效地做好勘探工作。
”胡耀邦听后很高兴,连声说好。
他问油田有多少人,使用的是什么型号的钻机,道路怎么样,住房怎么样,有没有菜吃等许多具体情况。
最后关切地讲:“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省上可以直接向中央书记处写报告。
”1983年7月,胡耀邦第二次来到青海。
7月27日,胡耀邦在柴达木盆地的大柴旦镇考察时,当得知那里有一个青海石油管理局的基层单位时,马上通知这个单位的领导同志来,询问了柴达木石油勘探的有关情况,让这个同志转达他对油田干部职工的问候。
略论民国时期青海蒙藏教育
略论民国时期青海蒙藏教育李京宝【摘要】青海地处我国西北边疆,是蒙、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民国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干预下,蒙、藏族的现代教育得以展开,客观上推进了青海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时期青海地方民族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Qingha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of China. It is one of the main settlements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 During the pe 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ongolian and Tibetan modern education was to start. Objectiv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in Qinghai area,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new period of the socialist Qinghai ethnic education.【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6【总页数】2页(P88-89)【关键词】民国时期;蒙藏教育;蒙藏教育司【作者】李京宝【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9一、近代民族教育的兴起清朝末期,传统的封建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将各地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由此,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教育体制开始走向瓦解,步入近代教育的历程。
青海的红色记忆
回族影像图文整理回族/马有福青海祁连县西路军纪念碑69701936192091933219351936101937194119421944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任祁连县生产部干事、八宝1960年回乡务农。
2008年9月在祁连去世。
①图②使当年的马守先获得了爱情使他在兵败祁连之后,最终安居祁连山下,并在这里生儿育女,渐渐习惯了当地生活,成为了一③是马守先(左一)但是他们相濡以沫,相互关爱,依旧感到很幸福。
②③图④、⑤“我十二岁参加红军,如今已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是祁连的老百姓收留了我,是祁连的水土养活了我,是……”老人指着头上戴的白圆帽,发出了内心深处的感慨,“我的情分,我的我的血脉也已融进这个民族里去了,我的根也就扎在祁连山了。
”⑦第二位是图⑥中的邵明贤老人,现名韩阿布都,1924年生于四川苍溪县,1935年参加红军,在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医院任护士。
1937年初,在甘肃梨园口战斗中受伤被俘,1939年流落到循化县,与当地的撒拉族女人结婚生子,一生安居此地,终身务农,完全变成了一个撒拉族老人,讲一口地道的撒拉话,直到2013年去世。
他是循化县最后一个去世的西路军战士。
⑥④⑤⑦1937年被俘后,她被赏给马步芳的军需官杨正春做老婆,生有七个孩子。
吴英秀自从参加红军后,再也没有回过四川老家,但是她与老家的亲人始终保持着联系。
图⑧值得一提的是,吴英秀和所有流落到青海的西路军战士一样,他们原本都是汉族人。
定居到此地后,慢慢融入到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中,最后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⑧7172⑨1919193519371983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红军女战士杜正英。
她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
1933年参加红军。
长征中先后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战士、班长、排长。
1937年在河西作战失利后被俘,后被押送到青海贵德马元海公馆当丫鬟,2007年去世。
图⑩是杜正英⑩1112我和另一位撒拉族作家马建新,图11居中者)。
张义可又名韩海比不,1914年生于四川,1937年被俘,后在青海循化县娶妻生子,成1949年解放军进军西宁之际,张义可与当地撒拉族百姓一起奋战七天七夜,帮助大军这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浅谈近代对青海的考察
姓名吴玉洁
学号2011230257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入学年月2012年9月
浅谈近代对青海的考察
吴玉洁
(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近代以来,国内外有些学者曾对僻处西北的青海从事科学考察活动,并留下了许多珍贵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青海文化科技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民国青海科学考察
简称青。
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中南部,地处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上游。
青海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
近代以来,随着人们的目光从沿海转向西部,来青海考察的国内外有关人士日渐增多,这些考察家,从不同的侧面对青海展开了考察。
一、考察家来青海考察的原因。
首先、相应政府号召。
青海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文化、教育事业跟内地甚至跟西北其他身份相比相差甚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政府注意到西北的落后面貌,把经济建设的注意力放到西北,计划对西北进行开发,由全国经济委员会负责,并在兰州设立西北办事处,试图通过加大对西北地区的交通、农田水利、农产品改良及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改变西北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
但是,对包括青海在内的西北地区的开发,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西北的实际情况,国民政府加大了对当地的考察,旨在为日后的开发提供依据。
其次、战争所迫。
从一九三七年开始,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大片领土相继沦陷。
由于青海远离战火,因此,抗战期间,逐年由内地流入青海的人口较多。
其中有不少是全国知
名人士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的精英。
他们来到青海后,或兴办教育,或帮助地方兴办企业,这些活动对巩固青海作为全国抗日大后方的战略地位起了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大西北成为战略大后方和物资转运站。
鉴于包括青海在内的西北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当地经济,增加战略储备,对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国民政府加大了对青海等地的考察和开发力度。
最后,国共内争的结果。
民国时期之所以开发西北,还有政治斗争的因素。
以刘志丹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
加之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矛盾相当突出,要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统治,就必须加大对西北的开发,发展民族经济。
即通过考察等方式了解青海乃至西北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之,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开发西北,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开发,既有政治上的需要,同时也有军事上的目的。
从民国时期对青海乃至西北地区的开发情况来看,由于措施不力、资金短缺及国内形势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开发收效甚微。
但它毕竟使人们的目光落到了西北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对后来西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考察的主要成果
民国时期各领域的考察家对青海的考察是从不同领域展开的。
首先,经济方面。
西北农学院教授白荫元等一九三六年对湟水和黄河下段的森林植物作了调查,写有《甘青森林植物调查采集纪要》(发表于《西北农林》1944 年创刊号);文郁等调查了贵德县的森林资源,并描述了西宁、共和、门源、大通、都兰等地的树种和分布情况,写有《青海森林矿产调查记》一文。
同年,行政院美籍顾问罗德民与杨容来青调查水土保持情况,写有《青海林业调查报告》(发表于《林讯》1944年1卷3期) 。
此外,有袁义生著《青宁两省造林考察纪要》(刊于《新西北》1942年6卷7期);冯溶之与席连之合著的《甘青土壤调查记(续) 》(发表于《边政公论》1943年2卷11—12期) ;绳景信著《果洛及阿瓦行记》(发表于《边政公论》1945 年4 卷4—12 期)等。
其次,地理、地质方面
1944年宋家泰撰写并出版了《柴达木盆地》一书。
这是我国第一本较系统、全面论述柴达木盆地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社会文化的专著。
该书提出,柴达木盆地发展农业应与牧业相结合,采取改良土壤、洗碱排盐、兴修水利、有计划移民垦殖等措施。
1946年李树勋随“柴达木考察团”从东至西考查了整个柴达木盆地,著有《柴达木盆地报告》,报告对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水利、农林物产等均作了论述。
1947年,国民政府拨出专款,经济部指定由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和中央工业试验所西北分所组成“青新边区及柴达木工矿资源调查队”,科学工作者历经半年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特别是首次发现了柴达木盆地西部有石油,探查了盐矿、芒硝、煤矿等,初步了解了柴达木西部的水源、水质、土壤、动植物资源等。
回归兰州后,梁文郁、关佐蜀、戴天富合著有《柴达木盆地东部及祁连山西部地质矿产》;戴天富著《祁连山西段金矿之初步观察》(刊于《西北论坛》1948年1卷5期);关佐蜀著有《柴达木盆地西部红柳泉油田地质简报》;周宗浚著有《青海柴达木盆地扎哈油田简报》等。
此外,李树勋还著有《神秘的柴达木盆地》(刊于《新甘肃》1947年1卷1期) 、《由柴达木盆地中地层之分布以推其成因及形成时期(节要) 》(刊于《西北论坛》1948年1卷5期) 。
实践证明,这次科学考察活动为柴达木以后开发,作了开创性的奠基工作。
再次,文化方面。
1937年下半年,国民党“国民参政会”出面将全国各阶层知名人士组织成若干个慰问团,分赴全国各地慰问。
前来青海的是北路慰问团,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等人组成。
抗战期间在来青海的文艺界知名人士的带动和影响下,青海的戏剧、歌舞、音乐等艺术进入一个新时期。
同时,引起艺术家们对青海民间艺术进行挖掘研究的兴趣。
甘肃张亚雄来青海“坐地征花”,对民间“花儿”搜集考证,并于1940年在重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花儿集》。
音乐家王云阶夫妇在青期间精心搜集整理“花儿”词曲,并出版《山丹花》一书。
经过学者、艺术家和热爱乡土文化的青海人的研究和介绍,“花儿”这一民歌艺术形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
最后,社会方面。
青海建省后,在“开发西北”、“建设青海”的口号声中,一批本省和外省籍
学者也竞相加入研究、考察的队伍,出现了一些研究介绍青海的著作和论文。
主要有:中华西北协会于1933年编印的《青海》、沈焕章的《青海概况》( 1935) 、吴均的《青海·上册》(1937) 、许公武的《青海志略》(1944) 、重庆正中书局的《边疆述闻》( 1943 )等。
此外,尚有黄伯达的《青海之教育》(刊于《开发西北》1934 年1 卷1期) 、陈赓雅的《西北考察记》(全二册) 、顾执中等的《到青海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2月出版) 、魏家阳著《西北巡礼·青海部分》(刊于《新亚细亚》1935年9卷2 期) 、庄学本著《青海考察记》(刊于《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1935 年1 卷4—5 期)等。
这些著作和调查文章集中介绍了青海省的自然概况、历史沿革、政治经济状况、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寺院名胜、风俗习尚等,它们的出版印行,对外界了解青海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三、民国时期国内外考察家对青海考察的作用。
民国时期大批中外学者、政府官员等深入青海进行考察,留下了大量的考察研究成果。
内容涉及到不同时期青海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俗、天文地理、山川物产等,多角度地反映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社会风貌。
它们不仅对宣传青海,使更多的人们了解青海、研究青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民国时期的青海开发起到了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 1 ]崔永红,等. 青海通史[M ]. 西宁:青海人民
出版社, 1999.
[ 2 ]周希武,著. 王晶波,点校. 宁海纪行[M ].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