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青海教育考析

合集下载

青海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考试题

青海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考试题

青海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__。

A.科技进步B.生产发展水平C.政治需要D.产业革命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__。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D.人际关系的影响3、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A:身体发展B:智力发展C:个性发展D:身体和心理发展E:重视个别差异4、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____A:专业意识B:专业态度C:专业技能D:专业品质5、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哪三个方面__A.对学生的研究B.对教师的研究C.对社会的研究D.对学科的研究E.对教材的研究6、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____A:桑代克B:斯金纳C:雅各布松D:埃利斯7、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8、某幼儿在给鸟下定义时说,“鸟是一种飞禽”。

该幼儿的概括水平为()A:初步概念水平B:依据具体特征下定义C:不会下定义D:同义反复9、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____A:稳定性B:可变性C:阶段性D:顺序性10、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如果勤奋感的培养受到挫折,儿童容易形成____A:羞耻感B:内疚感C:挫折感D:自卑感11、教学口语应具备的特点有__A.科学性B.艺术性C.思想性D.启发性E.严肃性12、教师期望效应是由____研究发现的。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13、____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A:学生B:教育局C:教师D:教育部E:校领导班子14、张某担任某市高一数学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张某服务期未满、学校数学老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张某在职学习。

张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__。

青海社会变迁与教育“内地化"进程初探

青海社会变迁与教育“内地化"进程初探

富 了 内地 化理 论 的 内涵 。后 内地 化 概 念 传 人大 陆 , 开始 被 国 内学 者 作 为 区域 史 研 究 的 理 论 引 用 到 东 北、 疆、 新 内蒙 、 州等边 地 的转 型研 究 当 中。 贵
将“ 内地化 ” 论 用 于 青 海 区域 史 的研 究 论 著 理
Vn . 2 No 2 13 .
Ma .2 2 r 01
青 海 社 会 变 迁 与教 育 “ 内地化 " 程初 探 进
赵 春娥
( 武汉 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心 ,湖北 武汉 4 07 ) 30 2 摘 要: 以乾隆年 问儒学兴盛为开端 , 晚清新政 学制 改革为成 熟期 , 到 内地化过 程在艰难 的社会 近代转 型 中形
第3 2卷 第 2期 21 0 2年 3月
中南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nl f ot-et l nvrt rN t nlis H maie n oi cecs ora o uhC nr iesyf aoaie ( u nt s dSca Sine) S aU i o i t i a l
收 稿 日期 : 1 2 1一l 0 O一1 1
处的特定场域 , 观察清代王朝 国家体系在边缘 民族 地 区先从 政治 上 大力推进 , 而延 展到 经济 、 进 文化 领
域, 最终 实现社 会 全面 的 内地 化过 程 , 为青 海 区域 成
内地化 研究 的开 山之作 。本 文正是 以此 文为 教育 内
地 化 的政治背 景 , 教育 视 角 切 人来 考 察 青 海 文 化 从
作者 简介 : 赵春娥 (9 6一) 女 ( 16 , 藏族 ) 甘肃 省文县 人 , , 武汉 大学博 士研究 生 , 青海 师范大 学副教授 , 主要研究 区域 文化

略论民国时期青海蒙藏教育

略论民国时期青海蒙藏教育

略论民国时期青海蒙藏教育李京宝【摘要】青海地处我国西北边疆,是蒙、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民国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干预下,蒙、藏族的现代教育得以展开,客观上推进了青海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时期青海地方民族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Qingha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of China. It is one of the main settlements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 During the pe 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ongolian and Tibetan modern education was to start. Objectiv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in Qinghai area,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new period of the socialist Qinghai ethnic education.【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6【总页数】2页(P88-89)【关键词】民国时期;蒙藏教育;蒙藏教育司【作者】李京宝【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9一、近代民族教育的兴起清朝末期,传统的封建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将各地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由此,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教育体制开始走向瓦解,步入近代教育的历程。

青海蒙古族近现代教育概况

青海蒙古族近现代教育概况

妻 殳 口 、 , 菱 口 、 , 吏 誊 口 、 , 乏 爻 0 量 要 芝 ≥ : . 菱 H 彳 . 乏 1 口 '



乏 乏 墨差 u 委. 三乏:葛 差
m 毒 之
。 r 口
m 3 萋 萋

乏 善 差 聿 6 I
:委
芰 ( I 望百
口 、 ,
蔓 _ 】 萋 . ) e h , 呈 : 一


乏 童

u 至
2委
呈 乏
口 、 , 茔 口 、 , 乏 垂 ∞ :q 可 菱 . 】 善 萋 丑 日 口 、 ,口 、 , £ 0Ⅵ 。^ 委 ^ 吏 宝 口 、 , 乏季
垂 砉
乏 。 茔
一 耋
囝 一 。
, l v
要拿 习
口 、 ,
萎 罨
∞ 8 ) 姜 u 置 叮 、 , 毛 .
芎 吏 口 、 ,垂
口 、 , ^ 委 善

。 _ 【

考 千
口 、 ,
蠢 宝
毛 u


0 善


口 、 ,
毒荟 萋
菱0
壹 主 善 丰 。 、 , 茎雹 冀.
墨 6 I善
a 窆
萎 J

重 戈 菱

. 之 差



真 u 乏
2乏

一 乏 于 习 .
萋 凳 更
乏 ( ' 寸 之 重 智 . ^ 萎 戈 身
戈 、

口 、 , 召
m ’ 口

乾隆年间青海地区教育的内地化——以杨应琚兴学为个案

乾隆年间青海地区教育的内地化——以杨应琚兴学为个案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第3 9卷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J OU RN A L OF QI NGHAI N AT I oN A LI T I E S U N I V E R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海教育 实现 内地化。 … 青海地 区无论从府厅县格局确 立成为王朝 国家所谓的“内地” , 还是教育领域 的 变迁 , 贡献 最为卓 荦者 实 属杨应琚 , 在他任 内区域 内地化运 动全 面启动。
关键词 : 青 海地 区; 教育 ; 内地化 ; 杨应琚
中图分类号 i G 5 2 9 . 4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9 2 2 7 ( 2 0 1 3 ) 0 2— 0 l 1 3— 0 4
青 海 内地 化 开 始 的 上 限 界 定 到 乾 隆 时 期 , 主 要 基 于 两点考 虑 : 其一 , 青 海东 部 府 县 行 政建 置 格 局 初 步 形成 , 西 部游 牧 区设 置青 海 办事 大 臣 , 标 志 着 政 治 上 一体 化 的确 立 , 成 为社会各领 域全 面实施 “ 内 地 化” 的 制度保 证 ; 乾隆初年 , 西 宁道 佥 事 杨 应 琚 增 建
促成边地安定、 实现王朝教化。他 的教育思想 与实
践展 示 出王朝政 治 一统体 系 在青 海 地 区逐 渐 突 破 宗 教教 育 的围城 , 以儒 学 教 育 的确 立 及 其 价 值 观 的 渐 次深入 , 为教 育 内地 化 拉 开 了序 幕 。杨 应 琚 作 为 内
地教育 在边 地推 行最 有力 的实 践者 , 清朝 对边 地 “ 教
九 处堡 寨城 池 , 设 防增 兵 , 确 立起 西 宁地 区行 政 设 置

青海省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考试试卷

青海省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考试试卷

青海省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国近代史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因果分析主要分析的是()A:“事物是什么”B:“事物有多少”C:“事物为什么”D:考察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A:情景性B:持久性C:外显性D:表浅性E:重视个别差异3、汉代“说唱俑”的风格特点是。

A:气势雄大B:诙谐生动C:优雅平衡D:细致写实4、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阶段处于__。

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可逆水平D.前习俗水平5、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评估中应()A:以定量分析为主B:以定性分析为主C: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D:以综合分析为主6、用“课程标准”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新的课程标准发生的明显的变化有()A:课程功能B:课程内容C:课程实施D:课程管理E:课程核心7、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的一些引导性的材料是____A:概念B:认知结构C:学习定势D:先行组织者8、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素质B:环境C:个体主观能动性D:教育9、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__。

A.赫尔巴特B.卢梭C.巴洛克D.杜威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A.备课B.上课C.布置和批改作业D.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1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A:主要方法B:重要方法C:唯一方法D:特殊方法12、()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丰富的知识B:适应社会的能力C:终身学习D:创新与实践13、”以提供建构认知结构的框架为教学的切入点”属于()教学策略。

A:先行组织者B:掌握学习C:支架式D:抛锚式14、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__A.操作定向B.操作模仿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1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青海学校教育沿革与现状

青海学校教育沿革与现状

青海学校教育沿革与现状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与历史。

随着殖民势力的侵略,青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事业也跟着受到影响。

20世纪初期,青海开始推行现代教育,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青海学校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一、教育沿革早在五胡乱华时期,就有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的部分族群开始在青海开展了初步的教育活动。

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传统的布施式教学,通常由僧人或家长进行。

到了明清时期,据记载,随着汉族的入侵,汉人开展了一些教育活动。

这些教育主要是基于汉字文化,由汉人教师来进行。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教育在中国的兴起,青海也开始了现代教育的探索。

1901年,拔都中学创办,是青海省创立的第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以教授汉文及现代科学为主,由法国传教士创办。

1914年,民族资本家郑觉华和教育家曲君光联合创办了省立震旦中学,震旦中学也成为了青海省的一所重要学校之一。

此后,青海的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省开始着眼于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相继兴建了中小学、职业高中、高等院校等,特别是聚焦乡村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政府在重点支援青海的教育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创新实践中,大力支持聚焦乡村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实现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教育现状青海省在不断完善教育设施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全面探索和推广教学改革。

如今,青海省的教育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

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已达到17534所,其中小学8197所,中学3446所,以及职业中等学校、技工院校、高等院校等各级各类学校。

在师资队伍方面,青海省已经建立健全了教师培训机制,行政、学业、职业培训多管齐下,全员参与、机会均等、多元选择,为学校全面师资成长保驾护航。

从教学质量方面来看,青海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成果显著,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据统计,青海省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小学生在全国各项专业性竞赛中获得了多个奖项,高考成绩也逐年提高。

青海社会近代化的历史步履

青海社会近代化的历史步履

《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青海社会近代化的历史步履邓慧君 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深入,固若金汤的中国封建社会在运行了两千多年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社会步入近代化的历史时期。

青海作为一块民族杂居地区,地处中央府县制统治体系的边缘地带。

在,其传统社会也面临着新的社会因素的挑战。

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阐述、分析,以明了青海社会近代化的历史步履。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变革的历史时期。

由于传统社会的各种构成异常的完备,社会近代化的步履非常艰难。

在近代社会因素进入以后,传统社会的缓慢运行与新的社会因素的日益壮大越来越不可协调:一方面传统社会衰而不竭,仍然在气息奄奄地运行;另一方面近代社会因素又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逐渐滋生蔓延。

新旧两种社会因素在这一时期的撞击,使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在人们追求社会革旧立新的征程中,如何变革?革什么?就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思考和实践的话题,他们的思考和实践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社会运行的晴雨表。

不管传统社会如何顽固,新的社会因素仍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滋生发育着,近代化成为社会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青海虽然地处偏远,但区域社会的变化与内地的变化脉络却息息相关。

这一时期在青海也是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上承远古的秦砖汉瓦,下启近代社会之声光电器;它延续了传统社会的余脉,也萌生了近代社会的嫩芽,是两种社会情景交叉互动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青海区域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渐变,它既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命运相联系,又因为其独特的多民族社会构成,使其社会的存在状况在许多方面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变迁轨迹。

自清朝建立以后,清王朝对青海政治统治的力度比较大,先是笼络藏族、安扶蒙古,以后又着力于健全东部农业区的府县制体系。

自道光以后对青海的施政措施日益完善,从边荒偏僻的依俗施治向与中央集权统治渐趋一致的方向过渡,使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进一步频繁。

中考历史总复习(青海专版)课件 专题三 近代列强侵华与

中考历史总复习(青海专版)课件 专题三 近代列强侵华与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研究(青海专版)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专题预测
专题训练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研究(青海专版)
知识梳理
专题预测
专题训练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研究(青海专版)
知识梳理
Jie Shu Yu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湖北鸿鹄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研究(青海专版)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研究(青海专版)
专题预测
专题训练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研究(青海专版)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专题预测
专题训练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究(青海专版)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专题预测
专题训练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研究(青海专版)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专题预测
专题训练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研究(青海专版)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专题预测
专题训练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研究(青海专版)
知识梳理
专题预测
专题训练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研究(青海专版)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专题预测
专题训练
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研究(青海专版)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专题预测
专题训练

功在当代 泽被千秋——从我的经历看青海解放70周年教育的发展

功在当代 泽被千秋——从我的经历看青海解放70周年教育的发展

2019年第9期据《西宁市教育志》记载,青海解放的第二年,即1950年,西宁市作为省会城市,仅有7所中等学校(经当年调整,又合并成5所),6所完全小学,12所初级小学;149名教职员工,2501名学生。

教育的落后状况可想而知。

我出生在湟水南岸的一个小山村里,记事的时候已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岁月。

记得那时候村上很少有读书人,绝大多数是文盲,但人们对识字人是非常尊重的,尊称他们是“先生”。

每到春节将到的时候,尽管人人家家都很穷,但家家大门上都要贴副红春联,以增加过节的气氛,所以人们备“年货”时,再穷也要买一张“连红”(即红纸),买几个炮仗。

由于当时识字人奇缺,除夕一大早,村上会写几个字的人家里早已人出人进,央求写副“对子”。

天气干冷干冷,写春联的人不停地对着冻硬的毛笔尖呵气,有人直等到太阳偏西,还没有轮到给自己写春联,据说就有人只好将没有写上字的红纸贴在门框上,也算贴了副“对子”。

邻村是一个有着七八十户人家的大庄子,村大人多,热心肠的人也多,解放前就有人办私塾,后来在私塾的基础上,村民集资改建为“学堂”,解放后政府又将学堂改为“初小”。

初小即初级小学,学制为四年,还办有一个“幼稚班”,即现在的学前班。

像众星捧月一样,学校就设在村庄的正中间。

校门朝东,一进两院,校门就嵌在外院的东墙上,上书“元山村初级小学校”。

进校门,外院南侧是一座戏台,除了戏台外,院子就是操场。

里院是个四合院,东房一明两暗,两头是两位老师的宿舍;西房的一间是杂物房,另外两间是幼稚班的教室;南北两面是两个小小的教室,好在学生不多,每个年级只有八九个学生,同一个教室里就有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上课,即现在的复式班。

整个学校里,除了屋檐上扣着点筒瓦、教室前的台沿和校门口的三层台阶上砌着点青砖以外,全部是土木房舍。

在那个时候,能达到这样规模的学校不多。

许多村庄的学校就设在村庙里,就连邻近西宁城中心的殷家庄、十里铺、沈家寨的学校也都设在村庙里,不时就会有人进来烧香叩头。

建国初-17年青海省普通中学外语教育发展考略及思索

建国初-17年青海省普通中学外语教育发展考略及思索
发展做出 了突 出贡献 。另一位程任达老师毕业 于北京师范大 学历史 系 ,懂英语 、俄语 ,因当时学校急需 开设俄语课 程 , 程任达老师受命于危难时刻 ,与其他老师一起 ,兼负着全校 的俄语教学。 当时乐都 中学俄语教学水平在全省屈指一数 。 在6 0年代生活 、 教学条件极端 困难 的条件下 , 中外语组的 乐 全体老师们努力工作 ,辛勤耕耘 ,积极为俄语教学创造学术

氛 围,如与原苏联索契市 中学进行 了学术交流 ,学生通过书
信 的形式与苏联 的同学进行交 流 , 还通过办俄语专栏 ,提高 学生学 习兴趣 。从 16 年一 l6 91 9 5年 ,由于全 国各地高水平
的外语教师调入乐都一 中,高等师范毕业生 占较大 比例 ,外 语师资空前雄厚 。尽管运动多 ,劳动多 ,但学校课程设置步 人正规 ,乐 中的俄语教学水平在全省名列前 茅。至今 ,程任 达老师还保存着两张珍贵 的照 片 :一 张是程 老师 办的俄语组 专栏 ;另一张是几名老师 和全校各班选派 的三名俄语学得最
外语教学经历了一波三折。但我们的外语前辈们凭着对教育 负责的态度 ,积极进取 ,开创了这一艰难时期青海省普通
普通 中学外 语教 育概 况
解放初 l 年是我省普通 中学教育第一个 发展 高峰期 。 7 由 于普通中学的大力发展 ,无师资来源 ,特别是外语教师极度
紧缺 ,只能靠吸收高中毕业生和抽调小学教师进行补充 ,很 多中学无外语教师 , 课程不能正常开设 , 外语教育受到损害 , 整体教学质量严重下 降。1 6 9 0年 ,国民经济发生严重 困难 ,
好 的学生 的合影 。这两张 照片是青海乐都县第一 中学这一时 期外语教学情况 的真实写照 。 2 湟川 中学 .
湟川中学的外语教学从办学之始就一直是青海省 的楷模 。 版社新编和修订的教材 ;15 年 ,学习苏联办学经验 , 94 按全 国统一标准设立课程 ,外语教学 由英语转为俄语 。这时全省 建校 以来为 国家培养 了万余名合格 的初 、高中毕业生 。解放 后 ,湟川 中学继续发扬其英语教学 的优 良传统 ,该校学生高 中学逐年迅速增加 , 有条件的中学一律开设俄语 ; 0年代初 , 6 0 中苏关系恶化 , 我省大部分 中学于 16 年 又将俄语教学改为 中毕业后 ,大多数都 能担 当初 、高 中英语教师。5 年代州县 92 很多 中学 的英语教师都是湟川中学 的高中毕业生 。 英语教学 ,少数 学校仍然教授俄语 ( 如湟源一 中 ) 湟川 中学 , 湟川 中学解放初期 ( 9 9 14 年一 l5 年 ) 93 继续开设 英语课 则实行 “ 双轨制” ,即英语和俄语 同开 。 程。 老师 中有位高竹筠 老师 14 9 2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师范学 院 该 时期 知名 中学 英语教 育简 介 英语系 ,14 9 7年受 聘于西北 大学任英语讲师 。期 间用英文撰 1 乐都县第一 中学 . 写了 《 中学 生英 语写作错误分析 》一 书。14 年春 夏之际 , 99 乐都一中是青海省创办最早 的中学之一 。创办人梁炳麟 月 5日西宁解放 ,她与丈夫同时受聘 于西宁中学 ( 山东藤县人 ) 是清华大学法律系毕业生 ,时任乐都 县县长 。 西 宁市 。9 1 任教 。同年西 宁中学合并 于湟川 中学 ,她就成为湟川 中学 的 在任期间看到乐都县文化落后 , 民生艰苦 , 便极力倡办学校。 名英语教师 。后调 到青海女 师任教 ,15 9 2年提升为校长。 经多方筹资 , 13 年创建 了乐都 中学 。 于 90 乐都 中学可 以算得 高竹筠是青海教育史 上第 一位科班 出身 的女英语 教师 。高 老 上是青海创办时间最早 的中学 ,有许 多内地名牌大学毕业 的 0年 经历了各个不 同 优秀教 师在学校任 教。学校 开设 课程有 国语 、数学 、英语 、 师解放后又在英语教育战线工作了近 3 , 阶段 的英语教育 ,亲 自参 与了青海省 中学 、师范 、成人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动物 、植物 、音乐 、美术 、体育 。15 94 教育工作 。 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 , 担任青海外语协会的理事 , 年 ,新任校长陈立纲专 门去北京学 习苏联专家讲课 ,学 习苏 负责在 职英语教师辅导站工作 。 联凯洛夫教学法 ,外语教学 由英语转为俄语 。5 0年代末 ,乐

青海回族的近代学校教育

青海回族的近代学校教育

作者: 朱解琳
出版物刊名: 民族教育研究
页码: 71-76页
主题词: 回族起义;青海回族;新式回族教育;经堂教育;回教;学校教育;教育促进;青海省;西宁;
伊斯兰教
摘要: <正> 一、学校教育的兴起清代,青海回旅在开展经堂教育的同时,清政府还在此举办了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义学,甚至把科举选士的一套制度也搬到了回族地区。

乾隆十一年(1746年),西宁府创办“西宁回民社学”,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回民社学,在东关大街北。

郡东回民甚众,多习回经而不读书。

乾隆十一年,佥事杨应琚,知府刘洪绪,知县陈铦创社学,延师教读焉。

”这是清朝在青海官办的第一所旧式回族学校。

同治年间,西北回族起义失败后,左宗棠在回、汉民族地区大办义学,“设立汉回义塾……冀耳儒目染,渐移陋习。

”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西宁设义学2处,乡义学22。

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经验

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经验
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 经验
2023-11-06
目 录
• 引言 • 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 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经验 • 青海省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高等教育发展对于一个地区的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
02
青海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 要省份,研究其高等教育发展 历程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鼓励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相结合。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引导学生参 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强调教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 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引 导教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VS
扩大招生规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青海省不 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满足更多人的 求学需求。
03 青海省高等教育 发展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青海省高等教育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了高等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党的领导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02 青海省高等教育 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49-1965)
建立高等院校
青海省在建国初期建立了第一所高等院校,为青海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 基础。
初步发展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青海省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建设,增加高等教育机构数 量,为青海省培养了大量人才。
停滞阶段(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影响
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浅谈青海历史发展的特征

浅谈青海历史发展的特征

浅谈青海历史发展的特征
胡廷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5)001
【摘要】本文探讨了青海历史发展特征,认为青海历史具有跨越式发展,起步晚、起点较高,动力乏弱、进程缓慢,河湟领先,上层建筑为先导的特征.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胡廷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汉文系,青海,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 [J], 田小蕾
2.浅谈日语女性用语的历史发展特征 [J], 邓静姿
3.浅谈闽商的历史发展与特征 [J], 刘锡涛
4.浅谈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及艺术特征 [J], 黄超群
5.浅谈徽州书院园林历史发展及景观特征 [J], 吕真;李鹏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青海教育考析近代青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清末民初到抗战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教育考析、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启示与思考等方面,对近代青海教育进行深入剖析。

近代青海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在这个时期,青海的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形成。

由于青海地处偏远,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早期的教育体系主要以私塾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西方传教士开始在青海开设教会学校,推广现代科学知识,这也为青海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大量内地学校纷纷内迁至青海,为当地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这一时期,青海的教育体系开始发生变革,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始逐渐融入到传统教育之中。

在近代青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清末民初的私塾教育到抗战时期的内迁教育,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变革与发展,青海的教育制度始终紧随时代脉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近代青海教育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以四书五经为主,到引入西方科学知识,再到后来重视实用技能的培养,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同时,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讲授式向现代化、多元化转变。

在教育成果方面,近代青海教育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者、教育家和其他各类人才。

他们为青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受制于地域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青海的教育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近代青海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得民众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推动民主化进程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在经济方面,教育的进步为青海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和技能劳动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文化方面,教育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使得青海的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多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近代青海教育的历史演变和考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思考:教育具有社会功能。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社会改造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教育需要应对不同时期的挑战。

在近代青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面临了诸多挑战,如战争、经济萧条等。

这要求我们在不同时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确保教育的稳定发展。

教育需均衡发展。

虽然近代青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地域、民族和性别等方面的差距。

在今天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每个地区、每个民族和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我们应该紧密结合时代需求,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用技能的人才。

教育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各方面都应该和支持教育发展,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的进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黄色词义变异考析在中国近代史上,黄色曾经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

这个词本来指的是颜色,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被赋予了贬低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从历史角度来看,黄色词义的变化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在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文化冲击使得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挑战。

在这个时期,一些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逐渐传入中国,其中就包括“黄色”一词。

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缺乏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将“黄色”与色情、淫秽等概念在一起,形成了贬低的语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黄色”词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是一种高贵、尊贵的颜色,代表着皇权和权威。

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力的扩大,这种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和颠覆。

一些人认为使用“黄色”一词会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和地位,这也是导致其贬值的一个原因。

从社会角度来看,“黄色”词义的变化还涉及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黄色”一词的使用往往与性骚扰、色情小说等相关联。

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黄色”词义的变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的产物之一。

耕读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强调了农业生产与文化学习的结合。

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耕读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耕读教育进行考析。

耕读教育起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些知识分子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坚持学习和研究文化知识。

例如,孔子就是一位知名的文化名人,他曾经倡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观,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学家、诗人、画家等艺术家也经常深入农村,汲取灵感和素材,创造出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

耕读教育是一种将农业生产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它强调了自然规律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耕读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性:耕读教育强调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在农业生产方面,耕读教育注重因地制宜、合理种植、科学管理等科学方法的应用,强调了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的融合。

文化性:耕读教育注重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推崇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同时,耕读教育也强调了文化和农业生产的融合,提倡在农业生产中注入文化元素,丰富农村文化内涵。

教育性:耕读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农业生产与文化学习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耕读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和复杂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的规律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耕读教育作为一种将农业生产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具有很高的价值。

耕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复杂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实践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耕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耕读教育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价值观。

同时,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的规律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耕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在耕读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了解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生存状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的融合关系,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耕读教育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教育方式。

它通过将农业生产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耕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研究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反映了教育研究领域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本文将通过关键词和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近代以来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进行深入探析。

中国近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个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并学习西方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如杜威、赫尔巴特等。

他们提倡以科学、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注重实践和实证,为中国近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重视。

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引进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

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开始形成,如教学实验、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增多,各种西方教育研究方法论开始涌入中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如现象学、阐释学、批判理论等。

这些方法论的出现,不仅拓宽了中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也促进了中国教育研究的质量提升。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教育研究方法论开始进入整合和创新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和精细化,研究者们开始多种方法论的整合与创新,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教育研究需求。

例如,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行动研究与田野调查的融合,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等。

这些整合与创新不仅提高了中国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也为未来的教育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近代以来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萌芽到形成再到多样化与整合创新,不断推动着中国教育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理论与实践、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等之间的融合将更加紧密。

中国教育研究也将更加与国际接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以推动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与突破,以推动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外国建筑师群体也陆续来到中国,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分析他们在中国的历史背景、影响以及在近代建筑领域的地位,同时考察英国建筑师群体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过程。

近代以来,随着英中关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英国建筑师来到中国,参与了中国的建筑事业。

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为中国建筑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时期,英国建筑师群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政府或企业派遣,来华承担具体工程项目的建筑师,另一类则是自发前来中国,参与民间建筑活动的建筑师。

英国建筑师在中国的代表作品包括上海外滩的和平饭店、北京的圆明园重建工程等。

这些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对中国的建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不仅为中国建筑界带来了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可谓曲折而复杂。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变革,这些变革也对中国的建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