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12—1949)青海畜牧业发展述论
青海畜牧发展情况汇报稿

青海畜牧发展情况汇报稿
近年来,青海省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斐然。
下面我将就青海省畜牧
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青海省牲畜资源丰富,主要以牛、羊、马为主,其中藏羊、藏牦牛等高原特色畜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同时,青海省拥有广阔的牧草资源,草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
其次,青海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畜
牧业的良性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投入,加强了畜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高了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畜牧业的管理和监督,推动了畜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再次,青海省畜牧业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拓宽了畜牧业的市场渠道。
青海省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畜牧业合作,拓展了畜产品的出口市场,提高了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青海省畜牧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青海省积极推动
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加强了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提高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青海省畜牧业在政策扶持、市场拓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
成绩,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青海省将继续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畜牧业向着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为畜牧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

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牧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畜禽业一直是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江苏省历史上向来是畜禽业高度发达的地方,近代江苏畜禽生产在全国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又因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作为近代最先受到海外畜牧业影响和冲击的地区,江苏畜禽业发展也因此处于中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最前沿。
民国时期(1912—1949年),虽仅有短暂的38年时间,但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是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传统畜牧科技与近现代畜牧科技相互交汇、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
江苏省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核心区,其畜禽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方向的重要转折和发展。
根据江苏畜禽业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将民国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二阶段是1927—1937年,国民党建立并巩固其南京政权阶段,第三阶段是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江苏沦陷阶段;第四阶段是1945—1949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权崩溃阶段。
在第一阶段1912—192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乱,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江苏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
在第二阶段1927—1937年社会政治相对平稳,各项建设事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史称"民国十年黄金期",在此期间,畜禽业发展才开始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
国民政府主导下的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初步建立起来,大量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引进江苏,用以改良地方畜禽品种,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也逐渐建立起来,江苏畜禽业在这十年期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三阶段1937—1945年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江苏省因日本侵略沦陷,损失惨重,畜禽业发展被迫中断。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第四阶段1945—1949年期间,江苏畜禽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国民党政权日渐崩溃,导致这一时期江苏畜禽业的发展规划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完全付诸实践。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综述

2 0 1 7 年
3 3 卷
第1 1 期
牧 业 论 坛
畜牧业 的发展历程综述
蒋炳耀
( 山东省高密 市姜庄 畜牧兽 医监 督管理 站,山东高密 2 6 1 5 0 0 )
[ 摘 要] 畜牧业的产生是人 类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它标志着人类对 自然界进行改造 的开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畜牧 业先 后经 历 了大 步跨 越 的 3 个典型 时期 ,分别 为原 始畜牧 业 、古代 畜牧业 和近代 畜牧 业 。本 文对 这 3 个 典型发 展 时期 展开 详 细综述 。
1 原始 畜牧业
・3 9・
[ 关键 词] 畜牧 业 发 展 历程
பைடு நூலகம்
产 向南 推 进 。北 方牧 场 向半 农 半牧 状 态发 展 。但 饲 养技 术 、改 良 1 . 1 采 集 与 狩 猎 动 物 技术 、兽 医技 术相 畜技 术普 遍提 高 。 原 始 人类 的生 活资 料 ,主 要来 源 是采 集 和狩 猎 。在 长 达百 万 2 . 5 元朝 明朝 与清 朝 年 之 久 的劳 动过 程 中 ,人 类逐 渐 积 累了 经验 ,改进 了工 具 ,使 人 元代 时 期 大力 发展 畜 牧业 ,各 种家 畜 的大 牧 群遍 于 草原 ,成 类有 了捕捉 活 的动物 的可 能 ,创造 了驯 化野 兽 的必要 前提 。 为构 成 国力 的 主要 资 源 。开辟 牧 场 扩 大牲 畜 的饲 养规 模 成 为蒙 元 1 . 2 洞 养 与 圈 养 动 物 国家 的一贯 政 策 。明 清时 期 畜牧 业 成 了主 要 的 国家 资源 ,较 大 的 人们逐渐将一些吃不完的活的野兽或小动物放在天然地洞内 畜禽 系谱 开始 出现 ,不 同形 式 的畜牧 业逐 渐形 成 。 或 圈 以栅 栏养 起 来 ,以备 捕捉 不到野 兽 时食 用 。 3 近代畜牧业 1 . 3 初 期 的 畜 牧 业 3 . 1 晚清 民国时期 1 8 4 1 ~1 9 4 9 随 着 社 会 生 产 力 的提 高 ,洞 养 圈养 的 野兽 越来 越 多 ,随 着 1 8 4 0 年 后 ,由于西 方 帝 国主 义 的 “ 船 坚炮 利 ” ,打 开我 国 长 岁月 的流 逝 ,部分 野 兽 的性 情 开始 渐渐 温 顺起 来 ,进 而 驯化 为 家 期 闭 关 自守 的大 门 ,在 资 本 主义 列强 大 肆 虐掠 夺我 国畜产 品的 同 畜 。这样 就开 始 了初期 的畜 牧业 。 时 ,也陆 续 传人 许 多西 方 先进 的畜牧 科 学技 术 ,逐 步 建立 起 自己 新石 器 时代 晚 期 ,是 我 国原 始 畜牧 业 的发 达 时期 。人 类 把 野 的畜 牧管 理 与科 研体 系 ,促 使 我 国古 代 畜牧 业 向现 代 化畜 牧业 发 生动 物 逐渐 驯 化为 家 养动 物 ,经 过 了漫 长 的历 程 :猎 杀一 捕 捉一 展 。 圈养 一选 择 一 繁殖 一 调教 ,使 野 生 动物 一代 代 更加 适 应人 类 干 预 3 . 2 新中国成立后 ( 1 9 4 9 ~至今 ) 下 的生活野性逐渐消失更加便于人类食用和使役。例如东亚狼和 新 中 国成 立初 期 ,畜 牧 业生 产 力水 平 很低 。在 一 系列 支持 政 欧洲 狼都 被 驯化 为 狗 ,亚 洲摩 费 伦羊 和 中亚 塬 羊最 终 被 驯化 为绵 策 和措 施 下 ,在 1 9 5 3 ~1 9 5 7 年 取 得较 大发 展 ,生产 水 平有 较 大提 羊 ,野 牛被 驯化 为家 牛等 。 高。1 9 5 7 年 , 中国大 牲 畜年 末存 栏 量 为8 3 8 2 万头 , 比1 9 4 9 年增 长 3 9 . 6 5 %;其 中牛 增 ̄ D 1 9 6 7 万头 ,占到大 牲畜 增加 总数 的 8 2 . 6 5 %。 2 古代 畜牧业 2 . 1 先秦时期 ( 公元前2 1 世纪 ~公元前2 2 1 年) 1 9 5 8 ~1 9 7 7 年 , 中国相 继 经历 了 “ 大 跃进 ” “ 人 民公 社化 运 夏 商 西 周 时期 ,畜 牧业 在 社 会 经 济 中 已经 开 始 占有 重 要 地 动 ” “ 三年 自然灾 害 ” 和 “ 文化 大 革命 ”等 ,畜 牧业 生 产 遭到 极 位 。六 畜 中的马 、牛 、羊 、猪 、犬 等 开始 作 为食 用 了 。 同时也 成 大破 坏 。 为 奴隶 主 贵族 祭 祀 的牺 牲 和殉 葬 品 。商代 帝 王祭 祀 时 的用 牲量 很 1 9 7 8 年 底 ,中共 十一 届 三 中全会 召开 ,中 国工作 重 点转 移 到 大 ,多达 几 百头 。 社会 主 义现 代化 建 设 上 ,特 别是 家庭 联 产 承包 责 任制 的推行 和 市 东 周 开 始 建 立 专 业 的家 畜管 理 部 门 ,由 经 验 丰 富 的 官 员 组 场经 济 改革 的初 步 深化 ,畜 牧业 飞速 发 展 ,实 现 了畜 产 品供 需 基 成 ,管理 畜牧 业 的发展 。 本 平衡 的历 史性 跨越 。 春秋 时 期兽 医科 学得 到发 展 。 饲养 技 术包 括拴 养 、栏 养 和 放 到2 0 世纪9 0 年 代 后 期 , 中 国 主要 畜 产 品 总量 实 现 了供 需 平 养 ,并 发 明 了阉 割技 术 。除 了 牛 、绵羊 、鸡 、猪 、马外 ,狗 是 主 衡 、丰 年 有 余 ,但 结 构 性 、地 区性 的相 对 过 剩 、产 品质 量 安 全 要 的动物 肉源 。 等 问题 仍 然 突 出。 随着 1 9 9 9 年 《 关于 加快 畜 牧业 发 展 的意 见 》出 2 . 2 秦汉时期 台 ,标 志 着 中 国畜牧 业 开始 逐 步 由数 量增 长 型 向质 量 效益 型逐 渐 汉 朝 出现 了农业 生 产 的第 一 个高 峰 。我 国汉朝 时 期农 业耕 作 转变。随后2 0 0 7 年 ,国务院下发了 《 国务 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 使 用 牛耕 ,畜 牧业做 出了 巨大贡献 。 健康发展的意见 》,明确提 出新时期要以构建现代化畜牧业、促 2 .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2 2 0 ~5 8 9 ) 进 畜牧 业健 康 持续 发 展 为 主要 目标 ,中 国畜 牧业 迈 人新 的 发展 阶 在 魏 晋 时 期 畜 牧业 的 发 展 频 繁 受 到 战 争 的 影 响 。直 到 北 魏 段 。 时 期 ,畜 牧 业才 得 到持 续 快速 的 发展 。这个 时期 出现 了 中 国第 一 随 着 城 乡 居 民收 入 逐 年 增 加 ,人 们 对优 质 、安 全 、营 养 的 步农 业 科 学 专著 —— 贾 思勰 编 著 的 《 齐 民要 术 》。驴 和骡 开始 作 畜产 品 需求 不 断增 大 。 国家 对食 品 安全 问题 高度 关注 ,2 0 0 6 年 和 为 劳役 使 用 ,鸭 和鹅 开 始采 用 规模 养 殖 ,有 粗放 、粗放 与 精养 结 2 0 0 9 年 相继 通 过 了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农 产 品质 量 安全 法 》和 《 中 合 、精 养三 种饲 养方 式 ,阉割 、圈 养作 为一 种常用 的育肥方 式 。 华人 民共和 国食 品安 全法 》。畜 牧业 一 路 波折 走 来 , 已逐 步 成 为 2 . 4 唐 朝 与 宋 朝 农 业发 展 的核 心 。 唐 政 府 极 端 重 视 官 营畜 牧 业 的发 展 ,设 立 了完 善 的 管 理 机 参 考 文 献 构 ,在 中 央有 大仆 寺 、尚书 驾部 、 尚乘 局 齐抓 共 管 。且 唐代 对 牧 [ 1 】 颜 景辰 .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 战略研 究[ D 】 . 华 中农业大学 ,2 0 o 7 . 监畜 群 的增殖 保护 等还 制定 法律 作 为奖惩 准则 ,可 谓盛 极一 时 。 [ 2 ] 陈海燕 . 中国畜牧业政 策支持水平研 究【 D ] . 中国农业大学 ,2 0 1 4 宋代 畜 牧业 总 量较 唐 代 较少 ,农 业 生产 向北 拓展 ,畜 牧 业 生
中国畜牧业经济发展60年变迁

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 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 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 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 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 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 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 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 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 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中国畜牧业经济发展 60 年变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张存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则是农业中四大产业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的基 础产业之一。
民国时期甘宁青畜牧业的现代化问题

l o a n t o e c o n o m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n a t i o n a l b a n k a n d l o c a l b a n k b u i l t a n i ma l h u s b a n d r y c o o p e r a t i o n, i t b e c a me a n e w e l e me n t t o
Th e Mo d e r n i z a t i o n o f S t o c k i n g F a r mi n g i n Ga n s u, Ni n g x i a a n d
Qi n g h a i Du r i n g t h e Re p u b l i c a n P e r i o d
HUANG Zh e n z - l i n
A b s t r a c t : I n 1 9 3 0 s a n d 1 9 4 0 s , e p i d e mi c d i s e a s e o f d o m e s t i c a n i m a l s  ̄ e q u e n t l y h a p p e n e d i n G a n s u , N i n g x i a a n d Q i n g h a i w h i c h
哥 民 研
第 z 叭 3 - f i - 1 0 B
民国B 寸 期甘宁青 畜牧业 的现代化 阎题
黄 正 林
( 陕 西师 范大 学 , 陕 西 西安 7 1 0 0 6 2 )
脯 要: 在 西北建 立畜疫防治与防疫、 畜种 改良与牧草推 广 系统, 一方 面救治病畜和预 防畜疫的发生 , 另一方面进 行畜种改
民国时期(1912~1949)青海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

Business and Town Development of Qinghai in the Period from 1912 to 1949
作者: 张保见[1]
作者机构: [1]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西藏大学学报
页码: 59-6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民国时期;青海省;商业;城镇;发展;布局
摘要:民国时期,青海商业格局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承继性,对外贸易曾长期处于出超,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趋于一致,商业逐步具有官僚资本垄断特性。
城镇发展基本上与商业发展同步,政治中心的确立和交通线路的转移成为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矿业开发和自然灾害在城镇发展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城镇发展坎坷,起伏较大,存在明显的不足,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弱。
朱世奎:青海汉族民俗概述

朱世奎:青海汉族民俗概述一、青海汉族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一)人口分布、地理环境与经济生产青海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区一带,也就是通常人们常说的河湟地区,其大致范围在日月山以东、黄南山地以北、祁连山地以南,包括今天的西宁、海东地区、黄南州同仁县和尖扎县、海南州贵德县、海北州门源县等,少部分散居于环湖牧区诸县。
如共和、都兰、海晏等。
汉族是青海的六大世居民族之一。
从西汉时期起,汉族通过从军、屯垦、移民等形式从内地陆续迁入青海地区,其人口由少到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民国以前,青海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
近代以来,青海汉族人口大幅度上升,到20世纪40年代末,青海汉族人口与少数民族人口相比基本持平。
据青海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49年末,全省总人口为147.61万人,其中汉族7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汉族人口增长较快,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青海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98.3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562.67人的53.02%,汉族人口比重已超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是青海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主体民族。
河湟地区位于我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地质构造属祁连褶皱系的一部分,地貌形态为岭谷相间,呈现出了从北向南由冷龙岭——大通河谷——达板山——湟水谷地——拉脊山——黄河谷地——黄南山地相间的“四山夹三谷地”的排布形势。
河湟地区处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区域内黄土覆盖,水土流失严重,地势高差悬殊,垂直带谱明显:海拔1700~2400m是谷地川水农耕区,也是全省粮食、蔬菜、瓜果的主要产区;3300m以下的山地和河谷两侧丘陵,是旱作浅山农业区;3300m以上的脑山区,是畜牧业、林业生产地区。
河湟地区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区,光热资源较丰富,除冷东岭?等少数高山外,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0℃以上,谷地内气温较高,如湟水谷地年均温为3~8℃,黄河谷地6~8.6℃,气温居全省之之冠。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

今天甘肃、青海和宁夏自治区所在的 中国 西北大部分地区,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
入清以来,人们的 经济 活动已形成农牧业交替或各自优势并存的格局。
这里的生态环境恶化,除了原本就脆弱外,还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在主观上都力图取得一处好的生态环境,并为此展开过争夺草场和耕地的纷争,结果导致生态失衡,人居 自然 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社会 矛盾激化。
考察农牧经济区域交替消长的终极原因,与生态环境变迁相交织,具有明显的生态社会学意义。
一、 农牧业各自对种植业的需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清代以来,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生态区域的消长,与农牧业人口为求得生存的需要,与农耕或游牧民族追求与之所相适应的生态经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从农业经济对垦殖草场的需要,牧业经济在保持自己生产方式独特性前提下对种植业的些许需要两个线索来逐一 分析 。
当然,个中不排除农业垦殖对草原的强力推进。
从游牧民 发展 农业经济的角度来看,与游牧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
入清以后,伴随着清廷一系列成功的民族政策的实施,这里的民族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这就使得游牧民与农耕民族长期相处、交往频繁成为可能。
另外,由于畜牧业经济产品的单一缺陷,需要农业产品作为补充。
也使得游牧民开始依赖周围的农耕社会,尤其随着游牧民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量的加大,有的游牧民便利用临近的农耕基础而从事起简单的农业种植经济。
农业争夺草场,牧民也需要农田,所以在农牧交汇处开辟草场,改牧业生态为农耕生态的主观行为渐多。
经济区域变动与生态环境改变纠葛缠绕,彼此依存。
以下就个案举例,具体分析。
回溯明末清初,作为通西域咽喉的凉州卫辖区以北、以西,有祁连山阻隔,沙漠环绕。
祁连山之南是西宁,沙漠之东为宁夏。
在祁连山和沙漠之间,是广阔的草原游牧地,草原自然生态环境极其优良。
早在明万历年间洪水堡开市以后,蒙古民族就渐次徙居驻牧。
民国时期青海地区职业教育的兴办

民国时期青海地区职业教育的兴办赵春娥;白雪梅【摘要】职业教育在青海的起步始于民国初年,以附设在宁海蒙番师范学校的编毛科为起点,职业学校及各专业相继建立,为青海地区工、农、牧各领域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搭建了有效的正规化平台;通过职业学校的专科教育,地方上急需的新式人才由此输送,职业教育乃是经济领域实现近代化的强势助推力.【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5)004【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民国;青海;职业教育;畜牧业【作者】赵春娥;白雪梅【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9.29近代社会,教育的经济功能成为其核心功能,民国时期青海地区的职业教育中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职业教育作为青海地方政府除师范教育以外最先着手经办的中等学校,各科的设立为工、农、牧领域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搭建了有效的正规化平台。
青海省教育厅成立伊始在工作计划中以“注重毛编物,提倡工产”作为兴办职业教育的宗旨;国民政府对青海教育的扶持重点因为抗战军马的需要,着力于畜牧兽医、防疫卫生人才的培养;青海职业教育始终是以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为教育核心内容,最早的职业学校即以编毛科为主要专业。
一、职业教育的起步:编毛科到职业学校最早的职业教育是以附设在宁海蒙番师范学校的编毛科为起点,马麒一开始筹办职业教育就着眼于畜牧业,以培养编织毛制品的技术人员、改进传统畜牧技术及提高畜牧经济产业为目的。
可以说,马麒最先以编毛作为主要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催生了青海的近代职业教育。
在编毛科的基础上,“至民国九年,马护军使阁臣,黎道尹雨民,均慨捐鹤俸,提倡创办宁海职业学校,委李成蔚为校长。
”[1]青海地区职业教育正式起步。
后来职业学校虽几番变更,皆基于此校不断变迁。
1925年,黎丹再设“西宁县立职业学校”,但是“旋因经费支拙,势将中辍;十五年经由青海教育会建议,归并筹边学校,立为一科,冀收兼蓄并容之效。
民国时期(1912~1949)川西北畜牧业发展与布局述论

民国时期(1912~1949)川西北畜牧业发展与布局述论
张保见
【期刊名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7)001
【摘要】在农业垦殖影响下,民国时期川西北传统牧区有所收缩,农业区和半农牧区范围得到扩展,农牧结合趋于紧密.畜牧业生产受社会环境影响而有所起伏,畜牧业技术进步缓慢,牲畜及畜产质量下降.近代化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状态,管理经营不善,畜牧业经济效益低下,部分草场退化,牧区纠纷频繁严重.
【总页数】8页(P108-115)
【作者】张保见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1912—1949)青海畜牧业发展述论 [J], 张保见
2.民国时期(1912~1949)川西北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 [J], 张保见
3.民国时期(1912~1949)青海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 [J], 张保见
4.民国时期(1912——1949)四川的人口变动及其原因 [J], 何景熙
5.民国时期(1912~1949)西藏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 [J], 张保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甘宁青畜牧业的现代化问题

The Modernization of Stocking Farming in Gansu, Ningxia and Qinghai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作者: 黄正林[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青海民族研究
页码: 139-14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甘肃、宁夏、青海;畜牧业;畜疫防治与防疫;合作社经营
摘要:在西北建立畜疫防治与防疫、畜种改良与牧草推广系统,一方面救治病畜和预防畜疫
的发生,另一方面进行畜种改良和牧草推广,并取得了一些成绩.1941年国民政府农贷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国家银行与地方银行组建畜牧合作社,成为推动本地区畜牧事业发展的新的因素,合作社成为畜牧业经营一种新方式.畜疫防治、畜种改良和牧草种植与推广、以合作社与公司方式经营畜牧业,使本地区畜牧业出现了现代化因素.。
现代畜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①畜牧业生产水平逐步恢复并取得发展
②形成以保护与奖励繁殖耕畜为中心的畜牧业发展格局
2、建国后(1949AD ~至今)
1958~1977年,中国相继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畜牧业发展进入曲折徘 徊阶段。
青海都兰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也 发现平面呈卵圆形的畜栏。
3、初期的畜牧业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两座 长方形畜圈。半坡遗址位于陕
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 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 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 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 右。
陕西临撞姜寨遗址,也发现 两座略呈圆形直径约4米的 栏圈。姜寨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
(三)近代畜牧业 1、晚清民国时期1841~1949AD
翻译出版国外畜牧兽医科技著作 聘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和工作 向国外派遣畜牧科技留学人员 积极引进国外畜牧科技实物成果
(1)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畜牧科技
(三)近代畜牧业 1、晚清民国时期1841~1949AD
(2)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畜牧管理与科研体系
(2)原始动物的驯养
家畜、家禽的祖先
畜 种 普 通 牛 原 牛 马 古 代 野 马 驴 非 洲 野 驴 绵 猪 羊 亚 洲 、 欧 洲 野 猪
亚洲 摩弗 伦羊 、 中亚 羱羊
山 鸡 羊 野 生 角 猾 羊 红 色 原 鸡
鸭 绿 头 野 鸭
鹅 鸿 雁 、 灰 雁
火 鸡 墨 西 哥 野 火 鸡
鹌 鹑 野 鹌 鹑
用英国纯种马、俄国马、美国马改良我国蒙古马; 用黑白花奶牛、娟奶牛改良我国黄牛; 用美利奴绵羊、考力代羊改良我国蒙古羊; 用巴克夏猪、约克夏猪、 杜洛克猪改良我国本地猪; 用来航鸡、洛克鸡改良我国土种鸡。
抗战时期青海蒙藏牧区畜疫防治述论

A s a tT e e o f n u .lkn s f pdmi ap a dcniul iga adMegus iea atr gaesti bt c:h r do Mik oa id ie c p er ot al i Qn hi n ng "Tbtnp s i ra, , r pi l oe e n yn un h
G o n a gcnr oen n adQn h ioa oen n etbi e eogno e ie i pee t g adp d cdb o umidn et l vrmet n iga lcl vymet s lh dt ra f pd mc rvni ,n r ue l c ag g a s h n o o
h sadyw srgre sQnh i aio a piri sid syadK o ngvrm n ogt t e ot t ,n h , ub n r a eadda ig a srdt nl r io ut n umi oen e thu h r i r nl adtu 't i otu n r t i vy mp a y
第
年 瑚 8
1 。
Oc .0 8 t 0 2
月
专 氏芜・ 完
厌
历 史 Βιβλιοθήκη 石 再 抗战时期青海蒙藏牧区畜疫防治述论
毛 光远
( 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合作 甘肃 合作 770 ) 400
摘 要: 民国时期 , 青海蒙藏牧 区畜疫跌起 , 畜牧业生产遭 到惨 重破坏。 战时期 , 抗 西北开发 达到 高潮 , 业作 为青海在 内西 畜牧
s r mm, a tr n r i e a r r h c rv n e h p d mi fa i 1 h s a u e d i g a pd mi p e e t [ e n b ce i a d t n d f ri s w ih p e e td t e e i e c o nma . e e me s r s ma e q n h ie i e c rv ni n a e T n
宣而未化抗战初期国民党在青海的组织与发展

2020年9月第3期第八卷总第三十一期賣藏惠原论t e(南开大学,天津300350;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 810001)摘要:青海省党务特派员办事处成立后,依托于国民党中央的支持,以抗日宣传为切入点,充分运用“本土化”的娱乐形式和地方行政力量,进行“党国一体”观念的灌输与党组织的发展。
由于青海地区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党员纪律涣散、党部内部缺乏团结、宣传覆盖面窄、地方势力的抵制等诸多因素,导致青海国民党组织发展极其缓慢,人民信仰薄弱,宣传动员无力。
分析国民党在青海的组织与发展,可以为理解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供另一种视野。
关键词:抗战初期;国民党;青海;党组织“党化”是国民党意识形态向各个领域延伸的重要政治术语。
因为“在训政期间,新社会思想尚待扶植,而旧思想却反动堪虞,如果不把一切政治制度都党化了,便无异自己解除武装任敌人袭击。
”111要继续 努力阐扬本党主义政纲及现在所取的政治方针,使“四万万人都受过了本党的宣传,四万万人的心理,都 要归化本党;到了四万万人的心理,都归化本党。
” [21“愿意共同努力于国民革命的完成,三民主义的实 现。
”131完备的组织形态和有力的组织力量则是保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达和政策策略的正确执行的组织保证。
国民党研究从“党治史”到“治党史”转型的过程中,关于国民党组织形态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都极为丰® 富。
但国内外对青海的国民党组织研究则相对较少,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大多集中在通史或专著当中1 本文概述青海地方党部的发展,着重介绍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之间、党部内部之间互相倾轧的叙事。
青海与内地在地理环境、文化结构、族群状况等方面迥然不同,具有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宗教信仰浓厚;封建意识、割据依旧存在,王公贵族、千户、土司制度并未废止;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区、牧业区相互 交错,处于农耕时代;人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国防地位重要等特点。
国人对青海的评价为:“青海交通不便 向来与内地隔滞,故内地文化之传播,迟迟而未能深入,人民生活状况,因是乃大异于内地;原以青海内 部,多为蒙藏民族,尚以游牧生活为务,拳羊畜马,逐水草而迁移,食肉衣皮,对外之需要,漠然几无所求;且以笃信佛教之故,优男后子,多为僧侣,生活游优,以读经为最高尚之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既简陋,精神 生活复游堕,求进化之心,随尽废弛,颇不愿与文明地方相往来,除少数商人外,鲜能与其发生关系。
民国时期对青海文化、科学的考察述略

民国时期对青海文化、科学的考察述略
王喜梅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4)002
【摘要】中华民国时期,国内外有些学者曾对僻处西北的青海从事科学考察活动,并留下了许多珍贵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青海文化科技事业的进步.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王喜梅
【作者单位】青海省图书馆,青海,西宁,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82
【相关文献】
1.晚清青海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社会文化考察及其意义——以科兹洛夫在青海的两次考察为中心 [J], 常洁琨
2.中英庚款董事会对民国时期西北教育之影响——以甘肃、青海为考察中心 [J], 林华;周励恒
3.民国时期西藏学校英语教育与英国殖民文化渗透述略 [J], 高全孝
4.民国时期西藏学校英语教育与英国殖民文化渗透述略 [J], 高全孝
5.民国时期中国留美学生对科学传播的历史考察——以"中国科学社"为例 [J], 杜常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鹤天眼中的民国青海社会及其开发对策述论

马鹤天眼中的民国青海社会及其开发对策述论
王从华;尚季芳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8)002
【摘要】民国时期,国内掀起了开发考察西北的热潮.马鹤天是当时著名的边疆史地专家,他先后三次来到青海,对这块热土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留下了《西北考察记》(青海篇)和《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两部著作.两书对青海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透视,为研究民国时期青海的社情民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总页数】5页(P100-104)
【作者】王从华;尚季芳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4.4
【相关文献】
1.雷马事变与吴佩孚的出山:述论吴佩孚在民国政坛的最后一幕 [J], 王劲
2.马鹤天的西北开发思想 [J], 李家伟;崔江伟
3.晚清民国冒鹤亭词学述论 [J], 杨唐衍
4.马鹤天眼中的民国青海社会及其开发对策述论 [J], 王从华;尚季芳
5.论马鹤天的西北开发思想 [J], 刘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世纪30~40年代青海畜牧业的革新与困境

20世纪30~40年代青海畜牧业的革新与困境
袁梓岚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0)2
【摘要】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青海畜牧业由以自足为主发展到面向市场以营利为目的.青海以其有利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国出口羊毛的重要产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巩固抗战大后方的推动,青海畜牧业在畜疫防治、畜种改良、牧草种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青海畜牧业实现了初步现代化.但是由于人力、物力投入的限制,繁杂的捐税、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阻碍了青海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青海畜牧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只是迈出了一小步.
【总页数】6页(P32-37)
【作者】袁梓岚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青海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以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心 [J], 袁亚丽
2.论20世纪30~40年代中共在华北地区的畜牧业建设 [J], 牛建立
3.20世纪30~40年代福建女性职业的发展与困境 [J], 汪炜伟
4.20世纪30-40年代青海农田水利建设研究 [J], 袁亚丽
5.20世纪30-40年代青海农田水利建设研究 [J], 袁亚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1912—1949)青海畜牧业发展述论张保见【摘要】The suitable farming parts of traditional pasturing areas had been developed well,which made agriculture and livestock close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Hardy varieties with regularly distribution were the main part of cattle and the ranches were divided most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asons.The livestock production was developed along the route of down "U",which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were quite low,just the embryonic state of modernization.The ranch division for tribes was not just and most ranches were not used well,which caused serious disease of pest,larger number of cattle than the holding capacity and excessive pasturing in some areas.%传统牧区适宜农垦的区域得到农业开发,农牧结合紧密。
牲畜以耐寒品种为主,分布较有规律。
牧区牧场分划季节性强。
畜牧业生产呈倒"U"字形发展,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低,处于萌芽近代化状态。
各部落草场分划不合理,大部分草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局部地区病虫害严重、牲畜饱和及牧放过度。
【期刊名称】《古今农业》【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0页(P91-100)【关键词】民国时期;青海;畜牧业;发展【作者】张保见【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民国是青海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术界已有相应关注,地方通史类、相关民族类通史以及有关通论性经济类通史、相关通论性之近代史著述皆有论述[1]。
尽管对民国时期青海畜牧业的讨论相对较多,成绩应当肯定,但现有研究存在的缺陷也颇为明显:一是多通史性研究,缺乏专门的民国断代研究,对民国时期青海畜牧业的发展多语焉不详;再者这些成果的研究视角以历史考察为主,基本没有注意到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忽视了对畜牧业生产格局的讨论;此外研究成果多附带于其他区域或领域研究之中,对于青海畜牧业来说多显得较为零碎、不成体系。
也正是这些不足,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一、民国时期青海牧区分布之变迁总体衡量,从水平方向上看,青海日月山以西、青南高原为牧业区;从垂直方向上看,牧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5000米之间的地带,海拔高度受热带季风影响强弱和纬度高低而有所升降。
民国时期,青海农业垦殖力度逐渐加大,草原有所减少。
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开垦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的河流两侧、湖泊四周、台地、谷地和南向山坡地带,草原以此为中心随着农业垦殖的发展而向周围逐渐退缩。
清末民初,青海农牧分界较为明晰。
大抵可以以日月山为界分区,山以东为农业区,山以西则为牧业区。
日月山以东农业区,牧业为副业,牲畜以饲养和放牧相结合,牧场在农区附近的山上。
此外,耕作条件较差,海拔较高的山中有蒙、藏等民族耕、牧兼营。
日月山以西已经垦殖农田较少,几为纯牧区。
据推算,清末民初青海实有耕地数应为20000顷左右[2],其中日月山以西牧区仅有农田500顷左右,且集中分布在共和、同仁、都兰的局部地区[3],玉树通天河流域自协曲水口以下沿河两岸及固察、称多、拉布、歇武、义曲、结古诸河边谷地,子曲河流域自吹灵多多寺以下及江云、药曲、曹曲等河滨,杂曲河流域觉拉寺以下,鄂穆曲流域自村沙百长属地以下等条带状区域[4]。
柴达木盆地区因降雨稀少,沙漠、戈壁较多,草场多集中于河流和湖泊附近,河流和湖泊也可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饮用水,所以柴达木盆地牧区集中在河流和湖泊周围。
其余地区除少数河谷及湖泊外,多为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脉,至海拔5000米以上已为冰原带,水草稀少,牲畜难以生存,故牧场分布于海拔5000米以下地区,而在青南高山区域及北部祁连山区域,海拔4000米以上,多地势高燥,夏缺牧草,冬季冰雪,已不适于家畜繁殖,唯有少数藏民牧放牦牛而已。
也就是说,青海西部牧区较为集中在海拔3000~4000米以下的山麓及河谷以及青海湖四周。
进入民国后,至1935年,由于外来移民增多,人口增殖很快,加上政府也开始采取措施鼓励和提倡农垦,设置屯垦机构,制定屯垦政策和策略,积极引导并予以一定程度的帮助,青海农业垦殖渐呈恢复及快速发展之势。
1919年,设青海屯垦使于兰州。
1923年,在西宁设立甘边宁海垦务总局,并在西宁、湟源、大通、循化、贵德、都兰、玉树、囊谦、大河坝、拉加寺等处设立10所分局。
1927年改名西宁道垦务总局之后,大力推行放垦,垦殖规模加大,开垦荒地增多。
据统计,1927年放荒约 283顷,包括查获私垦地约89顷,共计约开垦372顷;至1929—1930年间,一年之内,查丈荒地及无粮新垦地即约达2078顷[5]。
在此期间,青海人口迅速突破百万。
1930年青海人口约在90.6万人左右,1934年实际人口估计应有116万余人[6]。
这一时期日月山以东地区开垦力度渐次加大,较为宜农的浅山和脑山逐渐垦为农地,牧场向海拔较高处退缩。
随着东部可垦区域的减少,日月山以西、以南地区成为主要的垦殖拓展方向,环青海湖地带、柴达木盆地沿河湖地区和贵德南部、同德、同仁及玉树等地海拔较低、灌溉便利之处的草原成为新垦区的中心。
以共和县为例,原本业农者仅有少数内地迁徙之难民及隆哇地方部分藏民,设治后,外来垦民日多,建省初期调查称其地“可耕之田现已逐渐垦殖”[7]。
在地势高耸,自然环境恶劣的大通河上游及青南高原地带,局部地区也开始形成小块农耕区。
北部的门源县,1919年出现专业农户,1929年后在八宝河、黑河及其支流两岸已逐渐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小块农区[8]。
南部果洛地区,二十年代始在今班玛、久治一带垦殖,至 1956年调查统计,已经有耕地110余顷[9]。
玉树的垦殖发展是向河流两岸已有农地周边宜于垦殖的区域扩展。
1939年统计,玉树各地共有田地1206顷[10]。
牧区相应得有不同程度地萎缩,但黄河南等地仍为纯牧区。
1936年青海土地局改称地政局后,各级官吏贪赃勒索事件逐渐增多;针对垦民的苛捐杂税日益沉重。
这些情况导致垦地成本大为提高,垦民往往入不敷出,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垦地积极性,垦地数量下降。
而已垦之山旱熟地,因收益较差,抛荒逐年增多,青海部分地区尤其是日月山以东地区的一些浅山、脑山再度成为荒区。
日月山以西一些易垦区垦殖地域仍在扩大,如柴达木盆地部分绿洲,20年代末,部分蒙古族开始从事农业垦殖,从1930年起,出现内地人在都兰一带开展农垦,随后,察汉乌苏、查查香卡、哈拉哈图、香日德、德令哈、怀头他拉、宗家、巴隆等地均有内地人前来领垦。
至40年代,柴达木盆地农作区已有较大扩展,马喀河流域、巴因河流域、柴达木河流域之“巴隆、宗家、香日德各处,早经垦殖”,奈直河流域等已均有所开垦试种[11]。
民国时期青海土地垦殖力度相对较大,1942年调查,牧区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12]。
青海水利局1958年估算全省草山草原共8亿亩,占本省总面积的64.72%[13]。
虽说建国后的十年间,牧区农垦范围有所加大,但也不能不说,进入民国后,青海省草场总体呈现出衰减的态势,其趋向是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均有所萎缩。
但由于人口有限,垦殖工具和技术水平差,由垦殖造成的草场退缩面积不大。
近代青海农业垦殖的垦殖率是很低的。
据统计,1949年青海垦殖率最高的东部河湟农业区,农地约5万顷,垦殖率也只有10%左右;其次是环青海湖地区,耕地只有1万多顷;面积广袤的柴达木盆地及青南牧区,耕地总面积竟只有2000顷左右,垦殖率更低[14]。
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受自然条件、技术手段和时代环境的制约,近代青海农田仍然局限在传统农业耕作手段许可的狭小范围之内。
加以其时大部分牧场的牲畜数量不多,所以对草场的破坏有限。
据估计,1949年青海全省有可利用草原5亿亩,实际仅利用了50%左右[15]。
二、主要牲畜种类分布概况牲畜与畜产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青海大部分牧区由于地势高峻,故牲畜以耐寒品种为主,马、牛、绵羊、骆驼为主要畜种,青海东部各县如西宁、湟源、乐都、民和、互助、贵德、化隆、循化、大通县有驴、骡、猪等畜类的饲养。
在柴达木盆地,还有山羊的饲养。
民国时期,柴达木的山羊饲养意义重大,“山羊乳含脂肪,每头日可产乳四五碗,每十六碗可制黄油一斤,蒙民多利用之”[16]。
所育山羊多供肉用,体大绒多,山羊皮尤为优良。
有部分蒙民还汲取母山羊奶,以补充黄牛奶的不足,而柴达木贫民更是完全依赖山羊的乳肉提供饮食。
一些农牧兼营的藏人,也饲养有少量山羊。
此外,蒙、藏牧民户户均喂养有犬,做守夜、护畜之用。
青海为著名产马区,每年运至康藏销售之马达数万匹,为青藏间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主要产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及大通河、布哈河及青海湖四周、柴达木各蒙旗。
据产地和体质等不同,分为南番马、番马、玉树马、柴达木马几种。
南番马产于黄河以南一带,身躯大,为民国时期青海骑兵主要配备马种。
番马,亦名青海马,产于青海省北隅、大通河流域、青海湖四周及布哈河一带,以门源县所产最佳,体形稍小,军用民用咸宜。
玉树马产于玉树及果洛部分地区,耐寒能力为青海各马冠,可供跋山力役。
柴达木马产于柴达木盆地,善行沙漠,具有粗食耐渴等能力。
牛,可分为黄牛、牦牛和犏牛数种。
黄牛供役用或肉用,多产于河湟一带农业区,而柴达木盆地各蒙旗及寰海八族牧地也多有蓄养。
柴达木区不产牦牛,黄牛相对较多,牡为平时驮役或供杀食之用,牝为其主要乳用畜。
其他地区所养黄牛多以为牦牛种畜,故数量极少。
牦牛以玉树25族、环海8族、果洛诸族藏民及黄河南诸蒙、藏族蓄养最多,为供役用、乳用及肉用之主畜,以果洛族所产体高力大见称,玉树“之牧地,宜牛甚于羊。
因草性粗韧使然,故该处牧家牛多于羊。
至青海北部之牧家,羊多于牛,因草性不同也。
是以玉树以牧牛为最要之生活,其用处最广,不但产皮毛乳酪,且可用之耕田运货,载量至百斤,日行可四十里,其特长之处在忍冷,善行崎岖滑㳠之地,而喂饲不需给料”[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