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东师2019年秋季《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考核辅导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游戏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感觉运动游戏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游戏期现象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3.前练习说
前练习说又称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它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
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主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使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的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
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学前游戏?学前游戏是指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以游戏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动。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和体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 学前游戏的特点有哪些?学前游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发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游戏中自发地表达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并自主选择游戏的方式和内容。
(2) 活动性和体验性:游戏通过身体和感官的活动来进行,让儿童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
(3) 综合性和整体性:游戏能够综合地促进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等各个方面。
(4) 轻松和愉快:学前游戏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让儿童享受到快乐的学习过程。
3. 学前游戏的教育意义是什么?学前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1) 促进认知发展: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发展语言能力:游戏中的交流和角色扮演有助于儿童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3) 培养社交技能:学前游戏能够让儿童与他人进行合作、沟通和分享,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塑造情感态度:游戏中的角色和情境可以让儿童体验各种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5) 促进身体发展:学前游戏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
二、综合题1. 描述一个你参与的学前游戏活动,并谈谈你觉得它的教育意义。
我参与过一个名为“探险乐园”的学前游戏活动。
这个活动是在室外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探索和发现自然的乐趣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被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导师引导和指导他们。
我们先是到了一片小树林,导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树木的基本知识,然后我们就开始了探索之旅。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树木上的昆虫和蚂蚁,用收集袋收集了一些落叶和小动物的样本,还有一些儿童专用的工具,如小铲子、放大镜等。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q名词解释(4小题*4分=16分)1.纽曼的“三内说”P1-25 :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2.角色扮演P1-32: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3.需要P1-35:是推动人去活动是内在力量。
4.内部动机P1-35: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
5.游戏性体验P1-36: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6.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P2-43: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7.合作游戏策略P2-45: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8.表演游戏P2-48:是指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9.角色游戏P2-48/7-191: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10.体育游戏P2-48:是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11.音乐游戏P2-48: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12.情景转变P2-56: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3.以物代物P2-57: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4.角色行为P2-59: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学前儿童游戏论 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1、评述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⑵价值: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⑶局限:没有全面客观地展示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2、评述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⑵价值:强调了游戏制约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儿童对前辈经验的掌握;主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
⑶局限:否定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作为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游戏是儿童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4、确立游戏主体性本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是什么⑴强调儿童在游戏中内部主观体验的决定地位,有助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⑵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控制驾驭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⑶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发展的功能特性,体现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有益于儿童主体性的培养,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⑷承认和肯定了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⑸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实践中,以尊重儿童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5、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认识是什么⑴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⑵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⑶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或强制性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⑷伴随愉悦情绪。
6、侧重与非游戏活动对比的游戏特征的表述。
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⑵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⑶区别于探究行为⑷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⑸不受外部强加规则的束缚⑹要求参加者主动积极地活动7、与成人游戏相比,儿童游戏具有哪些不同⑴工作是成人的主要活动。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调节情绪的主要途径。
⑵成人游戏的目的是休息放松。
儿童需通过游戏积累经验,尝试今后可能的发展道路。
⑶成人游戏带有相当功利性。
儿童游戏多为带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戏,少功利性。
8、什么是游戏特征的“三内说”即纽曼提出的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学前游戏论 自考笔记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0399 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 2、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学前游戏论第 1 页共 15 页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东师2019年秋季《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考核参考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东师2019年秋季《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考核参考答案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感觉运动游戏
答: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游戏期现象
答: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3.前练习说
答:前练习说又称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它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第一次作业[论述题]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2、"剩余精力”说3、游戏主题4、自我导向二、简答题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四、操作题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其中扮演的是儿童熟悉、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
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3、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4、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二、简答题1、答:弗洛伊德游戏思想中的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
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00399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专项训练【39个知识点】
00399 学前游戏论 名词解释题 专项演练
1.游戏 答: 游戏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它不仅活跃于儿童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成人 的生活中;但是人们往往把儿童的游戏看做是“游戏的最纯粹形式”,而且在事实上游戏也更 频繁地发生在人的童年期。
2.角色游戏 答: 角色游戏是在儿童与成人的新的关系中产生的,它的内容是成人活动的重演。
5.娱乐游戏 答: 娱乐游戏是指以娱乐为主的游戏。如玩“不倒翁”等。
6.亲子游戏
1
知识桥 学无止境 乐无止境
答: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7.平行游戏 答: 平行游戏是指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他们主要的仍是在 独自游戏,在活动中没有合作行为。
28.松弛说 答: 松弛说认为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5Biblioteka 知识桥 学无止境 乐无止境
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29.生活预备说 答: 生活预备说是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童年的目的是能游戏,能进行 本能练习,从而获得生活必须的适应力。
16.平行游戏指导策略 答: 平行游戏是指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童游戏施加影响。
17.领导游戏策略 答: 领导游戏策略是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 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3
知识桥 学无止境 乐无止境
18.合作游戏策略 答: 合作游戏策略是指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仍然由儿童掌握 游戏的进程。
东北师大——学前儿童游戏论
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2.游戏期现象答:游戏期现象是指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动物游戏的数量与复杂性随动物演化阶段阶梯的上升而提高。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于学习而不是依赖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游戏期就越长。
3.前练习说答:前练习说又称前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儿童游戏主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是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答:A.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B.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C.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D.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E.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2. 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答: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构思C.游戏的规则D.游戏的情景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东北师范大学,2018秋季,《学前儿童游戏论》,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象征性游戏答:又称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它是学前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象征过程,从而反映儿童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2.恩物答: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3.复演说答: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它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4.游戏的觉醒理论答:又称内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是伯莱因,它认为,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当机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刺激,提高觉醒水平,使机体感到舒适。
5.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答:是指对学前儿童游戏的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评价,包括对游戏环境创设、游戏组织实施和游戏现场指导的评价,二是对学前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感觉运动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答: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体验。
答:(1)内部控制(2)内部真实(3)内部动机。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有哪些发展趋势?答:(1)学前儿童游戏研究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3)游戏理论逐渐突破了认知理论的框架,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新的理论模式,包括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填空题】根据________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以及对儿童和行为的观察,儿童的基本需要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九个方面。
2.【问答题】幼儿数概念的发展阶段3.【问答题】名词解释:亲子游戏4.【单选题】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提出的。
A.贝特森B.伯莱因C.亨特D.埃利斯5.【问答题】简述游戏的外部可观察行为因素。
6.【多选题】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A.主题构造B.模拟构造C.命题构造D.自由构造7.【单选题】在游戏主体(幼儿)对游戏过程自主控制的程度上要弱于其他的创造性游戏是()A.规则游戏B.表演游戏C.结构游戏D.角色游戏8.【多选题】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有()A.玩具和材料B.大众媒体C.游戏场地D.游戏时间9.【多选题】下列属于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的有()A.表情B.动作C.言语D.动机和体验10.【填空题】以自身为影响媒介的策略所讲的是指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介入的方式。
一般有以下三种指导方式或策略:平行游戏策略、__________、领导游戏策略。
11.【填空题】弗洛伊德认为,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12.【填空题】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13.【单选题】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A.皮亚杰B.维果茨基C.布鲁纳D.布卢姆14.【多选题】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有()A.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B.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C.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D.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15.【单选题】弗洛伊德认为,_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A.宣泄B.强迫重复C.冲动D.游戏16.【问答题】什么是游戏的宣泄说?17.【问答题】什么是游戏情节?儿童游戏情节可以分为几类?18.【多选题】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游戏的发展价值有()A.游戏使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B.游戏调节了人格发展的阶段冲突,并掌握冲突中的情感危机C.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D.游戏有助于意志行为的发展19.【多选题】婴儿是学前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游戏之于婴儿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A.积累了丰富的感觉印象,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B.体验了初步的交往关系,有助于社会性的发展C.玩游戏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坚持性,有助于意志力的发展D.联结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有助于个性的发展20.【问答题】幼儿园游戏环境第2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的功能有()A.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B.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C.严格控制儿童游戏的开展功能D.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2.【填空题】_________是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游戏名解学前游戏概论1.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2.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3.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发展自己.4.选择:批判的吸收.5.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6.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7.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展.8.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9.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11.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12.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13.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14.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15.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16.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是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17.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你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受理想原则支配18.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19.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概括性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20.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自身发生变化21.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22.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23.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应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其实现过程是间接地,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它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24.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际,表现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特征25.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26.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27.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主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28.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特征,以掌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和使用方法为结果的活动.29.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30.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要为基本内驱动力,智力类和象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发.31.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32.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要,并以社会性交往需呀为基础. 33.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用来反应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34.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35.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代替的物的名称来命名当前物体.36.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不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37.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是根据过去感知过事物的形象来模仿他人的行为.38.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果,他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所用代替物及所用动作等方面的意识.39.角色认知:对角色关系的认知,主要表现为互补性角色中,儿童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40.单独游戏:儿童专心的、独立的操作玩具的游戏.41.平行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想类同的游戏活动.42.联合游戏:儿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其共同的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活动.43.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内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44.社会性狭义: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性.45.广义的社会性:指人在社会上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征的总和.46.道德感:指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47.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是人们在领略美好事物时产生的. 48.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等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幼儿园教育49.人格:指个体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能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的特质.50.统一论:当学习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在动机时,学习与游戏之间便实现了部分转化,通过转化,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学习的收获,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51.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52.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53.幼儿园课程: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54.群体成员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在游戏活动中所展开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社会性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契机.第五章、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实践设计第一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原则55.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其实质是游戏活动在激起并满足儿童情感需要的同时,激起并满足儿童的认知需要,使以情感为需要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能加强和帮助儿童的学习和发展.56.具体活动与反省抽象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让儿童有具体实际的游戏活动,又要引导儿童对游戏过程和游戏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帮助儿童从具体的活动对象及活动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 57.自由选择与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使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情感,又要引导和组织全体儿童参与到规定的游戏之中,并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58.广义的互动:指一切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59.狭义的相互作用: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第二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模式60.观察学习:是儿童通过视觉活动而进行的学习61.操作学习:是以手的动作对物体的控制而实现的学习活动62.探究性操作学习:目的是培养和增加儿童操作学习兴趣,是儿童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从而锻炼其思维和感知能力63.形成性操作学习:目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及培养分析、综合、分类概括、理解等智力64.强化型操作学习:以动作技能的巩固和掌握为主要目的,带有训练性65.模仿性操作学习:由演示、观察和再现等操作环节组成66.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前老师为使其掌握操作的基本程序而进行示范的操作模式67.指导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操作情况予以知道的模式68.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的操作模式69.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协作,依靠群体的力量获得知识的模式70.倾听学习:儿童通过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感知而进行的学习71.两维学习:以符号或画面为内容的学习72.三维学习:通过利用一定的工具或材料形成或改变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状态的学习73.同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学习材料没有预先安排,而是把他们放在一起随用随拿74.继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游戏材料预先进行安排,然后才开始活动75.关系中的学习: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儿童个体经常与他人有某些联系,如同伴游戏、交流、合作、冲突等,这些联系或关系本身代表着儿童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对儿童个体来说是想他人学习,对儿童之间来讲意味着互相学习或共同学习,统称为关系中的学习76.冲突: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意见、做法等方面的不一致或不协调,进而引发为语言或行为上的对抗第三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要素77.直接经验性:游戏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直接经验,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78.开放性:游戏活动的内容不仅限于国内、身边,应更丰富、广泛,可供幼儿自主选择的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幼儿的不同需要79.生活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生活经验并运用于生活80.创新型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包含着新的信息、心得经验、新的情景、新的情感等新的因素81.综合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以经验为结构点,综合各领域、各类性能引起幼儿外部身体活动与内部心智活动的活动内容联系成有机整体82.情景交往法:是教师为幼儿创造游戏交往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交往情境,引发幼儿产生交往愿望,让幼儿结伴参与语言交往、情感交往、行为交往,使幼儿在主动自主的游戏交往活动中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83.尝试成功法:是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游戏活动,自己尝试---错误—改正---再尝试----成功,获得成功体验的一种方法84.主动发现法:是在教师提供的环境材料中,幼儿通过主动地动手、动脑、探索等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产生出猜疑、惊讶、困惑的心里,从而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85.自主选择法:是在教师创设的可选择性游戏活动情境中,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伙伴、材料及活动方式等,是幼儿在活动中强化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得到发展86.点拨引导法:是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幼儿活动出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以引导观察、设计讨论等方式,变教师的意图或教育目的为幼儿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教师在顺应教育中出点子、拨思维、引方向、导操作的一种方法87.情趣体验法: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以符合幼儿情趣、需求特点的内容方法,调动幼儿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愉悦的情趣氛围中展开的一种方法88.有意设疑法:是教师根据幼儿有意注意的特点,在分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为完成教育目的、任务而在游戏活动活动前或实施过程中有意设置疑问,引导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解疑的一种方法89.延迟判断法:是教师了解指导幼儿的一种观察判断法,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的给幼儿留较多的时间、空间去思考、操作、讨论、探究、创造90.评价学习法:是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自身的结果或学习活动后的评价、反馈,达到幼儿自主的调整学习或活动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91.差异教学法:是教师制定并实施符合每个幼儿特点、水平、需要的游戏活动计划,将教学内容做细致的分化,重视对每个幼儿的教学方法、教学切入点、突破点的设计,是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成功感和教育的效率感的一种方法第六章、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的组织与实施92.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各种人工或非人工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等93.心理环境:指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心理氛围94.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95.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96.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97.p251。
学前儿童游戏,自考真题 (2)
全国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试卷(课程代码3000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提出游戏创造了儿童“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A.维果茨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解析】 A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2.象征性游戏属于游戏的()A.认知性分类B.社会性分类C.创造性分类D.教育性分类【解析】 A以认知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主要以皮亚杰的理论为代表。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四类。
故答案选A。
3.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观点的是()A.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B.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C.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D.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解析】 B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1)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质(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
4.角色认知是指对下列哪项的理解?()A.角色B.角色行为和语言C.角色行为职责和相互关系D.角色身份【解析】 C角色认知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
它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有关,是随角色扮演意识的日益清晰而逐步提高的。
5.幼儿角色扮演的发展路径是()A.角色行为——角色认知——角色意识B.角色认知——角色意识——角色行为C.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D.角色意识——角色行为——角色认知【解析】 C角色扮演的发展路径:幼儿角色扮演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遵循着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的发展路径。
6.幼儿经常与成人玩“捡和扔”的游戏属于身体运动游戏发展的()A.有规律的重复性动作阶段B.练习性游戏阶段C.追逐打闹游戏阶段D.互动性游戏阶段【解析】 B婴儿在游戏中练习着他们的动作技能,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
学前儿童游戏论
期末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娃娃游戏答: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
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
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
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
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2.本体性游戏答:是一种针对幼儿教育发展的游戏具体:幼儿自发开展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的游戏,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称之为手段性游戏.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可以采用手段性游戏的方式.健康领域的教育尽可能地采用本体性游戏.3.游戏特征“三内说”答: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 motivation) 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4.情景转变答: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
5.结构造型玩具答:也成建构游戏 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 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结构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
答:这是儿童游戏最典型的形式,占的时间也最长,从幼儿阶段一直延伸到小学,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并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
2.剩余精力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答:席勒和斯宾塞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个体因素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性别差异 (2)年龄差异 (3)个性差异 (4)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2.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答:1.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学前儿童游戏,自考真题 (3)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试卷(课程代码3000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游戏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是儿童的()A.主动性B.情绪C.本能D.目的性【解析】 A2.幼儿独自玩耍,不与其他幼儿交谈,玩着相同或相近的玩具,这是()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合作游戏D.协同游戏【解析】 B 玩平行游戏的幼儿是独自一人玩耍,不与其他幼儿交谈。
但与独自游戏不同,平行游戏中的幼儿玩着与附近同伴相同或相近的玩具。
幼儿在平行游戏中,没有改变或影响别人游戏的意愿。
3~4岁幼儿常常玩平行游戏。
3.幼儿在经过无意建构阶段之后,在3~5岁左右,建构游戏进入的阶段是()A.萌芽阶段B.模仿建构C.自由建构D.想象建构【解析】 D想象建构阶段(3~5岁),这一阶段幼儿在进行构造之前就先有了构造意图,凭借对实物的表象进行操作,加之操作技能的熟练,使想象力和表现力统一于作品,以实现构造目的。
4.下列关于“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有助于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B.有助于儿童发展的同伴关系C.有助于儿童恢复紧张的情绪D.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解析】 C 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2)游戏有助于儿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3)游戏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4)游戏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及对社会规则的掌握5.不同生活经验和家庭背景的儿童一起游戏时,在交流过程申发现他人的经验和观点,能够帮助自己获得知识,去自我中心化,这是儿童同伴间的()A.范例B.修正C.强化D.经验互补【解析】 D经验互补是指不同生活经验和家庭背景的儿童一起游戏时,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人的经验和观点,能够帮助自己获得知识,“去自我中心化”。
6.以游戏主导的地位告诉儿童游戏如何进行,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打断儿童游戏的进行,这种介入方式是()A.平行介入B.垂直介入C.交叉介入D.间接介入【解析】 B在垂直方式介入儿童游戏中时,教师是作为指导者介入儿童的游戏中,以游戏主导的地位告诉儿童游戏如何进行,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教师会打断儿童游戏的进行。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主要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
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
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为以动力。
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2、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
3、建构游戏:是学前儿童喜爱的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游戏,也是幼儿园非常普遍的一种形式。
4、数学游戏:是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
5、民间传统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6、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的再现周围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同时也是创造性游戏一种。
7、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段)的一种游戏形式。
8、学前儿童游戏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与幼儿游戏相关的物质环境、时间安排,游戏活动的过程、质量、效果等进行客观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填空1、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2、从建构游戏的指导方法来看,建构游戏主要的结构技能有(模拟建构、主题建构、自由建构)。
3、按照游戏的内容,可将健康领域的游戏分为(身体健康游戏、心理健康游戏)和体育游戏。
4、按照游戏的目的,可以把语言领域游戏分为(练习听的游戏、练习说的游戏和早期阅读游戏)三种.5、科学领域游戏包括(自主科学游戏、科学教科游戏).6、在改编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时代性原则)。
7、游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到年近古稀的老者,生命中都不乏(游戏)的存在。
《学前儿童游戏》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游戏: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并有别于日常生活,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
2、儿童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是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行为及问题的矫治,针对儿童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
3、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现状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清游戏,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
4、手段性游戏:由教师组织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其中有游戏的体验,有游戏般的乐趣,我们可以称之为手段性游戏。
5、手指游戏:是配合儿歌或歌曲的节奏进行的手指表演游戏。
6、嬉戏:是一种游戏动作,指故意做“坏事”或做某种动作来取乐,有幽默、玩笑、逗乐的性质。
7、益智图:拚图类的一种。
是类似于七巧板设计思想的图形板块,由清代童叶庚创制。
其板块切割比七巧板更为复杂,由15块具弧角勾股之形的板块合成一方,散则可以拼排各种文字事物图形。
8、精力过剩说: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当生存需求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那就是多余的精力。
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掉。
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余能量的一种方式。
9、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10、幼儿园游戏:是在整个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宏观关照下,由教师组织开展的,它已成为整个幼儿园教育方案中的基本活动和重要的组织形式。
11、基本活动:是指对一个人来说最经常、最适宜、也是最必需的活动。
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这样一种活动。
12、预演说:这种观点把儿童游戏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
认为儿童游戏是他将来必须承担的更为成熟的活动的低级形式,游戏内容取决于他将来成人以后的活动内容,儿童自发地将自己投身于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
和材料,主要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
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
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
游戏是儿童和
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
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
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
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
德。
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
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
为以动力。
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
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
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
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9、感觉运动性游戏:两岁前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动因在于感
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
(机能性、练习性、实践性游戏)
20、象征性游戏: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
21、创造性游戏:较多体现儿童主动、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
戏是儿童自主自愿、创造的活动。
22、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
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物体。
23、情景转变:使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
实背景。
24、角色行为: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25、角色意识:能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即
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26、角色认知: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
27、角色扮演:儿童在游戏中以人代人,通过形体动作、表情、
言语等,模仿或假装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28、游戏主题: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作为游戏的题
目。
29、游戏情节: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艺术性的具体细
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
30、人的基本活动:有两层含义:①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
需要的活动外,发生频率和时间最多的活动;②对人的生活或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31、行为动机:实现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互动作用的心理中介或
桥梁。
32、专门化玩具:根据游戏需要,专门设计制作,可直接充当游
戏的员或设备的玩具。
33、非专门化玩具:日常生活中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性不强
的废旧物品或天然材料,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
34、娱乐玩具: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动作的玩具。
35、形象玩具∕主题玩具:模仿物体原形的玩具。
根据模拟对象
有无生命,又分为角色玩具和用具玩具两类。
36、技术玩具∕科学玩具:借助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
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等活动的玩具。
37、场地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单位空间内的人数)和
游戏材料密度(单位空间内材料设备所占空间的比例)两方面。
38、场地结构:各种设备(或玩具)及其构成的各区域之间的相
互关系。
户内场地中主要探讨空间的开放和区隔;空间区隔的安排;小型分隔区和大型开放区与游戏品质的关系。
户外游戏场地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和创造性游戏场地。
39、游戏的教育化: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内容和任务
来分类组织游戏,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40、教育的游戏化: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谋
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41、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
儿开展活动、教师进行管理。
42、活动区的相容性:布置活动区时考虑各区域的性质,尽量把
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43、活动区的转换性:教师划分各区域时,考虑幼儿可能出现将
一个活动区的活动转换延伸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44、目的性游戏∕自选游戏∕本体性游戏:让儿童自选、自由地
开展游戏活动,发挥自主性特点,激发内在活动动机,产生积极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身心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
45、教学游戏∕手段性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
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46、游戏常规: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
宜行为、适宜行为的禁止或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
47、平行性游戏:指导教师接近儿童,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
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48、合作游戏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
加入游戏过程,仍由儿童掌握游戏进程,教师以暗示的方式引导儿童合理展开游戏情节。
49、领导游戏策略: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
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50、学前游戏评价:以教育中的学前儿童游戏为对象,判断其效
用的价值。
广义:既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评价(教师指导游戏的行为、环境材料的创设、计划制定、时间安排、游
戏开展与指导中的保教质量的评价等);也是对学前
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儿童游戏中的情绪状况、
兴趣偏好、认知和经验水平、使用操作材料的情况、
语言水平、社会性的表现及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
等)。
狭义:对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
(游戏教育作用的评
价、儿童现
有游戏发展
水平的评
价)
51、游戏指导:教师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中,合理地对儿童施
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
52、结构游戏∕建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积
木、沙、土等),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53、模拟构造:模仿结构实例的构造活动。
54、命题构造:有指定主题的造型活动。
55、自由构造: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的创造活动。
56、表演游戏: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57、体育游戏: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技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
的游戏。
58、智力游戏: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
59、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具有音乐
和动作相配合的特点。
60、语言游戏: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一种游戏。
61、计算游戏:根据幼儿园计算教育的要求来确定内容与目的,
构思游戏规则与玩法的游戏。
62、亲子游戏:家庭内,成人与儿童间发生的游戏。